首页 / 正文

仲尼燕居

或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两篇,其名何居?何所分别?曰:此绝不足据,仲尼即孔子,燕居即闲居,有何分别?全涉游戏,无意义。按:列子有仲尼闲居篇,此则分而两用之耳。大抵皆老庄之徒,冒窃孔子之名,以阴行其说者。孔子闲居尤全露老庄面目,而其文更诡谲。此篇则尚貌儒家言,而文则薄劣,义亦多舛矣,此又二篇之分也。(卷八四,页一)

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何如?」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子曰:「给夺慈仁。」

「执礼,子所雅言」,必不待纵言至于礼。使女以礼周流无不?,其言夸大鲜实。「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用论语「恭而无礼则劳,勇而无礼则乱」,改劳、乱为给、逆,牵强显然,「给」字尤不协。其首又作「敬而不中礼」一句,不知恭与敬又别。礼以敬为本,曲礼曰「毋不敬」是也,不可以不中礼为言,即曰不中礼,则将少其敬乎?义殊有碍。子贡越席而对,以及给夺慈仁,仿论语「子路率尔而对,夫子哂之」之意,毋论子贡知礼,必不越席,即问礼偶越席,自不同于言志之不让,乃夫子于彼仅哂之,于此直这其违礼而给,亦必无是理也。其义不过欲仿论语言礼之文,故生出「越席」一节,而给夺慈仁亦仿论语「御人以口给,不知其仁」之意。(卷八四,页二-三)

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仿论语「子贡问师与商」章为说。既无子贡之问,又无子夏在坐,对子张言而及于商,无此情理,必说出「中」字,亦蛇足,强纳礼字,尤不协。师商之过不及岂关于无礼哉?搀入子产,更绝不伦,不惟孔子不当以当时名卿与门弟子比论,即其所谓子产可以谓之过,亦可以谓之不及,义又晦矣。孔子于子产曰「惠人」,曰「有君子之道四」,圣人忠厚之至,于子产初无贬辞,至孟子始曰「惠而不知为政」,述其乘舆济人一事,盖以大者这子产也。此云能食不能教,正仿之为说。能食,惠也;不能教,不知为政也。然则孔子仿孟子为说乎?(卷八四,页四-五)

子贡退,言游进曰:「敢问礼也者,领恶而全好者与?」子曰:「然。」「然则何如?」子曰:「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禘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

好、恶,并如字。郑谓好为「善」,是,盖记者作意用字,以好字代善字用也。然下文说出许多仁字,与善字意不属,故郑又训「仁」为「存」,谓凡存此者,所以全善之道,乃不得已而为此解耳。不知「仁」字岂可训「训」字下原误衍「在」字,今删。「存」?盖记文以仁字代爱、厚等字用也,总之与「心德」之仁全无交涉。后来解者,又皆以仁、礼并言,益误。至有以「克己复礼」,「视听言动」,「天下归仁」解者,岂非说梦乎?郊社之礼一段,仿中庸为说而增改之,改中庸事上帝为「仁鬼神」不合,郑谓郊有「后稷」、社有「句龙」,然则岂有舍所重而专言所配者乎?且中庸言「郊社事上帝,禘尝祀其先。故曰:治国如示诸掌」,若郊社止于言鬼神,其义小矣,安得亦云云尔乎?见下文。「禘尝」改「尝禘」,亦不合。(卷八四,页五-六)

子曰:「明乎郊社之义,尝禘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是故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是故宫室得其度量,鼎得其象,味得其时,乐得其节,车得其式,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得其宜。」

明乎郊社之义一段,袭中庸。观上文言五者,而此独言郊社、尝禘可见矣,是故以下本郊社、尝禘而推广言之也。然上言郊社所以仁鬼神,此又言鬼神得其飨,不知此鬼神,即郊社之鬼神乎?抑宗庙之鬼神乎?若谓即郊社之鬼神,与上意复「复」字,原作「复」,今径改。,何推广之有?若谓宗庙之鬼神,前后鬼神混杂不楚,于此亦可见:郊社本不当言鬼神矣。官得其体,亦与官爵序意复。孔子曰:「军旅之事,未之乐也。」则其言礼必不及军旅与戎事武功,及失策失制之事,而反复为言也。(卷八四,页八)

子曰:「慎听之!汝三人者,吾语女:礼犹有九焉,大飨有四焉。苟知此矣,虽在畎亩之中,事之,圣人已。两君相见,揖让而入门,入门而县兴。揖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下管象,武、夏钥序兴,陈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行中规,还中矩,和、鸾中采齐,客出以雍,彻以振羽,是故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入门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庙,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

此一节仿郊特牲孔子屡叹之为说。郊特牲云「宾入大门而奏肆夏,示易以敬也;卒爵而乐阕,孔子屡叹之」,故此举入门而县兴,升堂而乐阕之礼,而云「苟知此矣,虽在畎亩之中,事之,圣人已」,又云「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又云「是故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又云「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盖所以写其屡叹之意如此,其中「苟知此矣」一段义尤悖两君相见之礼乐。「畎亩」,中人耳目所不及,何与其事?而且谀之以为圣人,岂非无情之赞叹乎?是其欲写其屡叹而勉强填凑可见矣。其为说尤多不经,文王世子云「登歌清庙,下管象,舞大武」,此言天子视学也。祭统云「升歌清庙,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言天子大禘尝也。今云「升歌清庙,下管象舞、夏钥序兴」,夏即大夏。是以天子视学及大祭诸礼乐,而用之以为两君相见大飨之礼,岂不谬甚乎?且晋飨穆叔,歌文王之诗,穆叔以为两君相见之乐,此在当时诸候已为僭窃,况曰「歌清庙」乎?又雍序谓禘大祖之诗也,礼器:云「其出也,肆夏而送之,客出肆夏可矣。」按:郊特牲又云「宾人大门而奏肆夏」,两篇言出虽不同,然大抵皆为天子享元侯之礼也,而后世两君相见自云用之。今云客出以雍,是以天子之祭以雍彻者而用于客出,此又何礼与?振羽,即振鹭。助祭之诗也,又祭彻歌诗,大飨彻无歌诗之礼,今云「彻以振羽」,此又何礼与?郑氏曰「大飨谓飨诸侯来朝」,此亦知其不可通,故又云「王飨诸侯者」,然不知本文自言两君相见,岂能讳之?然即使王飨诸侯,亦必无是礼也,此关典礼之大,不可不辨。又其句故为离错,有似脱而实非脱者。如前段「下管象武」上,少「升歌清庙」一句。孔氏补之。后段「下而管象」下,少「夏钥序兴」一句。徐伯鲁补之。谓大飨四而金作、升歌清庙、下管象,止事,字少一。郑氏以「金再作」补之。玉藻「趋以采齐,行以肆夏」,此少「肆夏」。陆农师据玉藻补之。是也。又其九四之数,亦故为离错,使人合之而终不能合,以致言人人殊者。如郑氏注。、卢氏、王氏俱见疏引、熊氏见陈氏集说补正之。、陆氏见卫氏集说。、吴氏纂言。诸说是也,不备录。内卢氏以序其礼乐为一礼,陆氏补肆夏为一礼,尤谬。吴氏以上鬼神、昭穆,死丧、乡党、宾客为五,加大飨四为九,尤凿谬。大飨即属宾客也。知仁即知仁宾客之事,刘氏以「心德之仁」解,谬。(卷八四,页一二-一四)

子曰:「制度在礼,文为在礼,行之,其在人乎?」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夔其穷与?」子曰:「古之人与?古之人也。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素;远于乐而不达于礼,谓之偏。夫夔达于乐而不达于礼,是以传于此名也,古之人也。」

制度文为在礼,行之在人,仿中庸「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为说。按:作者之意于上云不能乐于礼,「素」。素字未安。又本欲言不能礼而能乐一段以反对之,而辞则穷,何也?盖不能曰「不能礼于乐」,何也?故生出子贡问夔一节,以见夔是达乐不达礼之人。故曰达于乐而不达于礼,谓之「偏」,以对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素」。重提上义,作者之意昭昭如此。夫谓夔不达礼,其诬古人亦其矣。不善作文,以致转入死地如此。(卷八四,页一八)

子张复问。子曰:「师,尔以为必铺几筵,升降酌献酬酢,然后谓之礼乎?尔以为竹行缀兆,兴羽钥,作钟鼓,然后谓之乐乎?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诸侯朝,万物服礼,而百官莫敢不承事矣。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目巧之室,则有奥阼,席则有上下,车则有左右,行则有随,立则有序,古之义也。室而无隩阼,则乱于堂室也。席而无上下,则乱于席上也。车而无左右,则乱于车也。行而无随,则乱于涂也。立而无序,则乱于位也。昔圣帝、明王、诸侯,辨贵贱、长幼、远近、男女、外内,莫敢相踰越,皆由此涂出也。」

「尔以为必铺几筵」二段,仿论语「礼云礼云」一节为说,起结全学庄子。(卷八四,页二○)

猜你喜欢
  卷八十五 礼二·黎靖德
  卷十·高诱
  卷三十八·真德秀
  卷三·马骕
  卷十六·杨复
  卷三·董鼎
  卷三 决疑论·周梦颜
  卷二十五·赞宁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五十八·欧阳竟无
  丹徒会音寺同戒录序·太虚
  在仰光良光寺吊宇屋达马与宇额卡达等谈话·太虚
  佛说五十颂圣般若波罗蜜经·佚名
  卷五十·佚名
  卷二十四·佚名
  冰揭罗天童子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九回 刺血陈词臣沥胆 批鳞直谏主回心·萧晶玉

    且说宁佐回宫,启奏神宗天子,呈上口供,只说:“高公临审,言语支离,似有叛情。宋四失马私逃之事,并未知会州县,明系捏造之言。苏御史未曾奉旨,不敢加刑,请万岁圣裁。”神宗听了,甚为恼怒,偏遇着吕国材在旁,又极力帮了几句

  • 卷八 五十首·赵崇祚

    孙少监光宪 四十八首菩萨蛮五首 河渎神二首 虞美人二首 后庭花二首 生查子三首 临江仙二首 酒泉子三首 清平乐二首 更漏子二首 女冠子二首 风流子三首 定西番二首 河满子一首 玉蝴蝶一首 八拍蛮一首 

  • 卷八十·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録卷八十许浑浑字用晦丹阳人太和六年进士第为当涂太平二县令以病免起润州司马大中三年为监察御史厯虞部贠外郎睦郢二州刺史有丁夘集纪事曰浑纪梦诗序云余甞梦登山有宫室凌云人云此昆仑也既入见

  • 太上隐者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太上隐者,生平不详。 答 人 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 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 寒尽不知年。 太上隐者诗鉴赏 如果说陶渊明身居魏晋,概想羲皇,主要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那么,唐人向往那传说中恬淡无为的太古时代,则多带

  • 卷之一百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三一六 两广总督李侍尧等奏遵旨查办陈建金堡遗书板片折·佚名

    三一六 两广总督李侍尧等奏遵旨查办陈建金堡遗书板片折乾隆四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大学士仍管两广总督 昭信伯臣李侍尧、广东巡抚臣德保跪奏,为查明具奏事。窃臣等钦奉谕旨,勅查陈建所著《明通纪》一书及金堡书籍、墨刻

  • 历代名贤确论卷三十三·佚名

    始皇二罢封建【朱敬则 栁州 范祖禹 曾子固 东坡 颍濵】罢封建朱敬则曰昔秦废五等崔寔仲长统王朗曹冏等皆以为秦之失余窃异之诚通其志云葢明王之理天下也先之以博爱本之以仁义张四维尊五美悬礼乐于庭宇置轨范于中

  • 杨震传·脱脱

    杨震字子发,代州崞县人。因射箭骑马超群被任为安边巡检。河东军队出征臧底河,敌人据山为城寨,下瞰官军,各将合兵在城下,杨震率领壮士拔剑先登,斩敌首数百级,大军乘胜平定敌人,上奏杨震战功第一。杨震跟随折可存讨伐方腊,从浙东

  • 卷六·程廷祚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识小録卷六上元程廷祚撰三地一名鄢郑地隐元年郑伯克段于鄢水名桓十三年楚屈瑕伐罗及鄢乱次以济楚地昭四年楚灭赖迁赖于鄢十三年王沿夏将欲入鄢虢国名隐元年虢叔死焉【杜曰东虢在今郑州汜水县】又国名

  • 卷五·胡广

    <子部,儒家类,性理大全书钦定四库全书性理大全书卷五正蒙一【问人范育序曰张夫子之为此书也有六经之所未载圣人之所未言盖道一而已语上极乎高明语下渉乎形器语大至于无间语小入于无朕一有窒而不通则于理为妄正蒙之言

  • 卷十二·顺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十二衍要道之义朋友易兑【卦名】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程颐传曰丽泽二泽相附丽也两泽相丽交相浸润互有滋益之象故君子观其象而以朋友讲习【臣】按朋友之交以相説而成者也方以类聚物以羣

  • 审分览第五·吕不韦

    审分原文: 一曰:凡人主必审分,然後治可以至,奸伪邪辟之涂可以息,恶气苛疾无自至。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 所匿迟也。主亦有地,臣主同地,则臣有所匿其邪矣,主无所避其累矣。凡为

  • 道行经远离品第十八·佚名

    佛言复次须菩提,梦中菩萨摩诃萨不入阿罗汉地。不入辟支佛地。不乐索其中。亦不教他人入其中。心亦不念般若中诸法。梦中视不般若中为证。心悉常在佛。如是须菩提,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当知是阿惟越致相。复次须菩提,菩萨

  •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七·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慈觉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精进波罗蜜多品第九之三复次舍利子。时诸天众对彼童子。复说伽陀曰。诸有贪者于欲乐一切境界无出离由愚痴故非正理当堕地狱恶趣中若于正道求出

  • 卷第五十四·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五十四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随眠品第五之十如是已辩随眠并缠。世尊说为漏瀑流等。为唯尔所为更有余。颂曰。由结等差别  复说有五种论曰。即诸烦恼结缚随眠。随烦恼缠义有别故。复

  • 金匮钩玄·朱震亨

    综合性医书,三卷。元·朱震亨撰。明·戴元礼校补。卷一~二以内科杂病为主,兼述喉症及外科一些病证;卷三为妇人、小儿病证。分证论治,条理赅括,词旨简明。朱氏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治法以补阴为宗,复长于治郁,书中

  • 通鉴胡注举正·陈景云

    一卷。清陈景云 (1669—1747)撰。景云字少章,江苏吴江人。吴江县学生,终生不仕,淹贯群籍,尤精史学。著有《读书记闻》、《纲目辨误》、《通鉴胡注正误》、《纪元考略》等。此书订正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之误,凡六十

  • 圣谕广训·康熙

    清圣祖著,清世宗训。一册,一卷。书前有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御序,同年武英殿刊印。原名“圣谕十六条”。清康熙帝撰写颁布。全面系统地宣扬封建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以为约束臣民。内容为: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