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婚姻问题

总说

这个问题很不好谈,是个很深的问题,同时所包容的问题亦太多。婚姻制度的对面,就是没有婚姻制度;于是有两条道:

(一)断绝两性关系——独身主义者与宗教家之禁欲主义者,都是属于这一方面。

(二)发生两性关系——甲、承认婚姻制度。乙、反对婚姻制度,不立夫妇之名,男女自由同居,主张自由恋爱者即其中之一派。

此两条道路,孰是孰非,好难谈说!据我看,两性问题想找清楚头绪而得一着落,现在还非其时。到什么时候才得解决?须在经济问题解决之后。何时才是经济问题的解决?即人类共同对付自然的时候。现阶段的经济制度,不是人合力对付自然,而是人与人间剧烈的生存竞争。彼此的力量,用在对付“人”的上面太多了。现在人类生存还无着落,故不能不衣食是谋。在这时候,想将两性问题摆得出来条理清楚,实不可能;必衣食问题得有公共的解决,腾出空来,没有其他牵扰,这唯一的问题,摆在当前,才看得清楚。今且不妨拿我们的眼光说一点意见。

本文选自《朝话》,见《梁漱溟全集》第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独身主义与反独身主义者

独身主义在普通眼光看来是不合乎人类生理的。反独身主义者批评说:“一个男人或女人是半个生命,男女两个人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依生物学进化来说,生物之未进化者为雌雄同体,雌雄异体实为后来事。故惟雌雄相合,才成一完全生命。独身主义在生理上是无其根据的。”在浅表上如此批评,亦自有道理;但往深处去追求,似仍不能如此说。一个人的生命究竟还是完全无所不足的。此意甚深。高明的宗教,其所以持禁欲态度之真根据,即在此。他是有见于生命的完全无所不足而发挥之,在别人谓之禁欲,在他则不看是如此。他之所以反对男女之事,乃是反对自己忘记自己的完全。人在生理上虽然好像不完全,其实不然:每一男性在心理上生理上都有女性;每一女性在心理上生理上亦都有男性;只是都偏一点——都有一点偏胜。(也有时在两方面都偏胜不着,形成一个不男不女的人。)宗教家,除少数外,都是禁欲的。不过,未必都能看到这高明深厚处。为顺遂生理之自然要求及为人类传续计,当然以结婚为对吧!

婚姻制度与反对婚姻制度者

反对婚姻制度,而不反对两性同居生活,大约就是主张自由恋爱了。

这两方所争的,核实言之,亦只争个结婚形式和离婚手续的有无。虽然在结果上从婚姻制度则两性关系常为固定至终身的,从自由恋爱则两性关系每为忽暂一时的,但不能说二者之分别在长期短期,因为恋爱未尝不可终身,婚姻未尝不可忽解也。故唯结婚形式离婚手续是两方的分别所在。所以婚姻制度的内容可指者,只此结婚形式离婚手续;更简切的说,只在那婚礼。通常都认为婚礼之发生与存在,是为了明白确定其夫妇关系,也就是为了拒绝和防止再随便有其他关系。这话单从社会一面看,也对。然单从社会一面看,容易把婚礼看成工具,看成是减少纠纷最有用的办法。把婚礼看作是工具是方法,则婚礼无疑义是可废除或更换的。如果有比婚礼更可以减少纠纷的有效办法,则婚礼便成为不必要了。

但婚礼之真根据并不在此。依我看:婚礼本身就是一个目的——人就是要求婚礼。当人将要结婚时,几乎真挚的情感,要求有一个郑重的表示;不如是则心不安。仿佛学校开学不行开学礼,未免把这种求学生活看得太不当事了。开学行一个敬谨恳切的开学礼,大家自然郑重起来,以后才不致懈忽下去;一切事都是如此。短一个礼,虽然说不上是缺短了什么,可是缺短很大。结婚为吾人一生大事,更是如此。在男女两方彼此之情愈真实,意味愈深厚,则要求于礼者亦愈切。以后他们的感情亦会因以更加深厚。所以说,婚礼是出于人情自然要求。进一层说,婚礼安排得好,可以启发他们开始正常合理的生活,其有助于他们的后半生生活者綦大。结婚那天的印象于后来很有关系;婚礼没安排好,实为后日不幸的源泉。

多妻与多夫

各地社会风俗不同,因此有一夫多妻,又有一妻多夫等事实。这些事实的产生,似多有其背景来历,非尽由主观观念之异。这些社会背景,我们无暇去讨论。且从人的生理上说,固没有什么行不通,但怕亦各有其不合适者。尤其在人类心理上说,殊无根据。且相反的有拒绝多妻多夫的倾向。这话不是指着嫉妒心理,而是指着记忆问题(其说详后)说的。于此我姑且肯定的说:“一妻一夫是真理”。

择婚

谁来择定配偶,为择婚问题。究竟是父兄给择订呢?抑自己去择订呢?依社会习惯说,大别为二类:

(一)西洋社会自己订——西洋社会构造的基本是个人,在中古时代是个人隶属于宗教,近代则又个人隶属于国家,处处是个人,这很自然的婚姻亦是个人的事了。

(二)中国社会亲长订——中国是伦理社会,是由家庭构成的。家里添一个人与大家都有关系,不过夫妇的关系更切一点而已。订婚结婚,始终是看成家事,不是个人的事,家事得由家长做主(普通反对家长代为做主,乃是不曾明白中国社会事实)。

在我觉得,订婚有两种办法:

(一)家庭与个人兼顾——在个人一方面说,婚姻固为自己的事,同时亦为家庭中事,而且一个人之判别力不够,应征得父母同意。在家庭一方面说,父母应尊重他个人,固然这件事与大家都有关系,但子女自身的关系究竟最亲切最久!

(二)托之师友——亲事本来要由自己选择才亲切,旁人代谋究竟不如自己——但代谋也有相当的理;以自己年轻,选择能力不够,每囿于一时情感,致误终身,尤其女子如此,所以如果能找一最有经验的师友代谋,又何尝不好?在我理想的人生,是以人生向上为第一大事;在这方面,最能帮助我的是师友。故师友的决定,胜于自己决定(非自己不管,是参酌取决于他),因他知我长短,很了解我;也同时胜过于父母的决定,因师友于帮助向上方面是胜过父母。

离婚

离婚可以吗?在我想原则上是不可离。因为创造是人生本来的意思,伴侣好,固然可以帮助我去创造;夫妇失和,也是对自己向上的鞭策。一定要以人格战胜这失和,而创造出和睦关系。人情要合而不要离,生离死离都不好,轻于离弃是不合人情的。西洋社会,离婚甚属平常。美国离婚率约占半数,似乎还在增加中。我总感觉那样的社会有很大的危险,结果会让人感觉人生的疲倦,失去幸福。

再婚

丧偶或离婚后,可否再婚?此问题与多夫多妻同。即在生理上或有其理由;而不合于人类心理,其故即在人有记忆。人类心理与其他生物之不同,根本在于记忆。柏格森说:记忆有二种:(一)真记忆,(二)准记忆。真记忆,唯人有之;其他生物间亦有记忆,然只是准记忆而已。因人类有真记忆,故在感情上拒绝与第二异性发生关系;假使发生关系,前者的印象即跃然在目,于当前情景不能自安。此不安很细微,或为一般人所不易觉。

家庭制度

大家庭对呢?小家庭对呢?本来这二者各有其长,亦各有所失。大家庭在情谊上说能很洽和,固然很好,但不容易做得到,并会养成倚赖恶习;小家庭较冷枯,但利于创造。西洋人为小家庭,父子异居,中国则全为大家庭。在我想,父母在以不分居为宜;但父母须注意培养其子女之创造心理。

最后有一个意思要说,就是“命”。这个字很难讲。但要知道极开明通达深沉的儒家,命的观念是他全道理的一点。如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谈命的时候很多。何谓命?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这两句话很恰当。普通人看事情,觉得事情之凑合,是偶然的。其实没有偶然的事,只是自己识力太短浅,找不清其前后的因果关系而已。本来,生命是浑然而无空间与时间之可分的。但为说话方便计,假定用纵横来说:横是四面八方,是空间;纵是历史,是时间;此处此刻的事情,不知是由多少空间的逗拢与多长时间的推演下来而成的。如我今与大家讲话,不知是经过多少空时的极细密的推移演变。我们在此推演中,不知不觉的推到这里来。大家动一念来投考,此一念似是偶然,其实,这一念之动也是有很久很远的根据在的。人之身体高矮强弱、资质利钝、脾气和暴,都是天赋,其实亦是与外边不能分的。

佛家解释生命说:一个人不单有一身体,各人还各有其宇宙;而彼此的宇宙互相联通,大家在我的宇宙中,我亦存于大家的宇宙中。此宇宙佛家谓之依报。正报即其本身。此意是说,身体固为生下来的,而环境也是生下来的。那么,妻子同我这生命是最近的一件事,我们何可认为是偶然的事呢!所以如果把这个大势看清楚,就可知道一切都不是偶然的。一切事绝无胡乱凑合成功的。我们明白自己同父母的关系,不能设想离开父母可有个我;那么亦不能设想妻子是外来的,而只有个我。我不自我,而是连上我的亲眷,我的友人,我的仇敌而为一我;无远无近,亦不论见面不见面,都脉脉相关,息息相通,毫无隔阂。语云:“千里姻缘一线牵”,固然不是真有一条线,然而人生正仿佛有无数的线呢!明乎此,就是了解天命。那么,就自然要谨慎小心地来对付(姑用此对付二字)我与我的环境——即我的身体与我的家庭,乃至一切。很小心是怎样呢?即不要失掉天赋我以创造的机会!

猜你喜欢
  卷三十七 乐记第十九·郑玄
  卷十一·余萧客
  第十四章 37·辜鸿铭
  卷十八·鄂尔泰
  卷三十八·王道焜
  序·顺治
  卷三·夏良胜
  管子轻重十六·马非百
  卷三百七十九·佚名
  无形品第八十一·佚名
  后序·神清
  佛说十支居士八城人经·佚名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十八·佚名
  佛说诸法勇王经·佚名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出六根聚经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词选本编·王闿运

    ○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飘飘有凌云之气,觉东坡水调有尘心。○范成大眼儿媚酣酣日脚紫烟浮自然移情,不可言说,绮语中仙语也,考上上。○陆淞瑞鹤仙脸霞红印枕小说造为咏歌姬睡起之词,不顾文理,本事之附会,大要如此。○韩元吉好

  • 诗本音卷十·顾炎武

    昆山顾炎武撰颂周颂于穆清庙肃雝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徳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无韵】清庙一章八句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不显文王之徳之纯假以溢我我其収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此章或可以命纯収笃为韵

  • 卷二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十一相和歌辞子夜春歌【王翰 以後并清商曲其器有钟磬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筝节鼓笙笛箫箎埙等十五种为一部唐又增吹叶而无埙长安以後工伎寖缺与吴音转远开元中刘贶以为宜取吴人使之传习以问

  • 第七十三回 讨成德中使无功 策魏博名相定议·蔡东藩

      却说王承宗自为留后,无非是积习相沿,看人榜样。最近的就是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师道即李纳庶子,李纳死,长子师古袭职,师古死,判官高沐等,奉师古异母弟师道为节度副使,杜黄裳时尚为相,请设官分治,免致后虑。宪宗因夏蜀迭乱,不宜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九·佚名

    弘治九年二月己酉朔升都察院左都御史屠滽为吏部尚书太子少保如故○巡抚湖广都御史徐恪言四事一定规制以建宗藩谓永乐宣德年门营建伊赵等府矢见制丰俭适中近皆任情增造工役无期且营建未久者又复缮修乞令如吉府累经修造

  • 卷之九百三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序例·梁启超

    一、书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使后之读者,知其为人。一、中国旧文体,凡记载一人事迹者,或以传,或以年谱,或以行状,类皆记事,不下论赞,其有之则附于篇末耳。然夹叙夹议,其例实创自太史公,史记:《伯夷列传》

  • 卷二百十·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十象纬考【臣】等谨按马端临象纬考本郑樵通志谓汉晋诸志所载诸星名数灾祥丛杂难举惟隋丹元子所作步天歌句中有图言不见象故取其歌列於前而采诸

  • 同治元年三月十八日·曾国藩

    早饭后清理文件。旋见客二次。与柯小泉围棋一局。核改信稿十馀件,习字一纸。洪琴西来,久坐时许,戏言余有扑面相法,谓初次一见,即略知其人之梗概也。中饭后见客三次,子序谈最久。又与子序围棋一局,申末去。写对联十付。纂一联

  • 卷九十五·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九十五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九十五宗庙时享元史世祖本纪中统元年十二月乙巳始制祭享太庙祭器法服祭祀志元祖宗祭享之礼割牲奠马湩以蒙古巫祝致辞盖国俗也世祖元年

  •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四·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四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供养亲近无量品第十六云何菩萨供养亲近修一习一 无量。嗢拖南曰供三宝亲善友修无量最为后 云何菩萨于如来所供养如来。当知供养略有十种。一设

  • 学佛初门由三法入·太虚

    ──在武昌佛教会讲──一、信入:信有信信、解信、行信,未到解信、行信,须有信信为基,信信之表示即受三皈是。三皈者,皈依佛法僧为师,更不以其余之天道、魔道、外道、神道、鬼道为师也。二、解入:闻熏教义,研思经论,法界事理,了

  • 社 会 观·太虚

    此所谓社会,乃为最广义之社会,犹社会科学之所云社会。在人世、即人群之别名,非与政治、或经济、或国家等对称之名词,盖包括一切人类组织之全称也。始于个人而极于世界──全地球人类──,中间更约分有家族、党团──狭义之

  • 清净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佚名

    大唐总持寺沙门释智通译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菩萨无央数。尔时观世音菩萨。与九十二俱胝菩萨同座。时观世音菩萨。于晨朝从坐而起。整衣服合掌恭敬。头面礼佛而白佛言。世尊

  • 破邪论卷下·法琳

    唐济法寺沙门释法琳撰答秦仲已下三十五世六百余年者。对曰。史记云。自殷已前。诸侯不可得而谱。为多失次等年代难知。故尚书但以甲子为次第而无年月者。良以史阙不记也。邪见。乃云于秦仲迄于二世有六百余年者。一往

  • 双溪醉隐集·耶律铸

    元代诗文别集。6卷。耶律铸撰。《双溪醉隐集》原本久佚,明人钱溥在《内阁书目》中仅注为19册,卷数不详。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中辑出耶律铸诗若干篇,分题为《双溪醉隐集》的《前集》、《新集》、《续

  • 何氏沈阳纪程·何汝霖

    《何氏沈阳纪程》 1卷。何汝霖撰。作者于道光九年(1829)八月十八日至十月二十三日扈从至沈阳,又登澄海楼,陟医巫闾山,往还共计66日,自松山、杏山至盛京,又渡萨尔浒至兴京,按日随记所到之处之所见所闻,内容涉及所经之地的自然

  • 盐铁论译注·桓宽

    西汉始元六年(前81年)汉昭帝召集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等就盐铁官营等现行重大国策进行讨论。宣帝时桓宽推衍当时双方论难之语,编成是书。此书记载了御史大夫桑弘羊与各地推举的贤良文学关于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