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情趣与家庭
我在这个题目之下所要表白的意思,多少与东西文化的研究有点关系。东方很重视家庭,并且似乎嫌其太过,而西方则比较很差。东方人的个性很少一种伸展,个人算是家庭中的一部分;西方则个人独立,所以家庭不甚重要。但是中国人那样个人埋没于家庭之中,甚至连国家都不理会,也是太过。今天所要说明的,就是,在文化变迁中,家庭要变到什么样子,虽然尚难断定,但是据我的观察,像中国这样的重视家庭,是很合变迁潮流的。因为近世人类生活的变动,从16、17世纪开发下来的西方文化,到了现在差不多根本上有一种变迁,而中国这种重家庭是适合这个变迁的。
原来西方从希腊起,即可见其理智的发达。如梭格拉底说:“知识即道德”,即可见其对于理智的重视。从那时起,西方人讲伦理,讲人生的思想史,无不重在理智方面。梭格拉底那些弟子及当初许多思想家都如此。到文艺复兴时代,大陆上还是照旧,英国则更偏功利,以为快乐利害的计较,亦是道德的根本,就是所谓功利主义。但是这个分别计较还是理智,与前还是一贯,其所不同者,即在稍重利害一方面罢了。因为他们思想如此,其生活也确有这种倾向,分别计较的心理很盛。这种理智活动最盛的时候,最宜于个性伸展,因为都带着物我彼此的分别。他们对于自然界持对待反抗的态度,而对人亦然。此即因先认识自己,分别人我,是理智的活动。结果虽然可以克服威权,得到个人的自由,但是到现在西方人已经很感一种苦痛,因为个性伸展到极处而人的生活太机械了。这种现象全欧美都如此,而英国最甚。中国人最尚情感,父母对于子女,子女对于父母,就是兄弟朋友之间,无不是因爱他而忘了自己,很不把自己当一回事,很有无我的倾向。西方很重自我,一切都不退让,虽然因此而得自由,但是人与人间太乏情趣。中国人很重屈己让人,人与人间有一种温和的态度,很有情趣,比西方那样连家人父子之间,都持计较算账的态度好得多!人的生活确是很有待于情趣的培养的。现在西方人那种生活太少趣味,太使人不能忍耐。照我的研究,中国文化彻头彻尾是一个直觉的,虽然缺乏个性的伸展,不能发生德谟克拉西,却是富于情趣,是其特色。直觉与情感是异名同实的。
现在讲此刻的变化。西方人学术思想上有根本的变动,是科学的变动。这所谓科学的不同,尤其是指心理学而言。现在的心理学与前大不相同了。从前的心理学以意识为重,完全重视理智一面,而于本能的情志方面很少留意。最近的行为心理学,就留意到情志方面来了,其方法也由分析的变到看其活动之势的了。到此,他们才晓得,人类生活的唯一源泉,是情志而非理智。要一个人好,不在乎使他明白,而在根本使他的情志方面好,就是说有知识不一定有道德,这是西方心理学上最近的一个大翻案。知道增加知识不一定能使人好。他们一面受了理智过量发达的痛苦,一面又觉悟了从前以理智发达为道德基础的观念之错误,根本上就使他们很着急于中国人所没有丢掉的人生情趣。
要使一个人好,在培养人生的情趣,而培养情趣最好的地方是家庭。
家庭是人的用情所发端之处。一个人不能与家人无情而与外人反倒有情。
家人间的情趣是情趣间的起头,最能使人快乐。时常有情趣,即时常快乐,心理也就常常的好,决不会发生不好的行为。不好的行为,都发生不愉快的心理。有情趣培养的人,很少有对不住人的行为。我们一面看西方人的新要求,一面即可看见中国的注重家庭,真能使人增加情趣,都是很合潮流的。
孔子没有别的道理,就是很让人着重家庭的情趣。这就是近来爱讲西方化者所不愿听的“孝”、“悌”两个字。这两个字实在有无穷的妙处,可惜没有人用现代的学理去研究出他的真义。这两个字诚然不能发生个性的伸展,不合于近代的西方化,但是要晓得,假使你留意到西方化目前的变迁之所趋,再能认清这两个字的真义,便不能不承认他们是自然吻合了。
猜你喜欢 解蔽篇第二十一·荀况 尚书古文疏证卷一·阎若璩 卷一百五十二·卫湜 卷九·袁燮 卷十二·姜宝 卷六十一·胡广 卷二十四·魏了翁 七月·佚名 卷八· 卷二十五·佚名 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问法经全文·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一·佚名 佛说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卷下·佚名 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卷第六·佚名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一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