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人禽之别

儒家似乎把人类看得特别高贵。如“天地之性人为贵”,相传以为孔子之语。即在孟子书中对于人禽之别,亦极力发挥此义。吾人以前甚易视为冲口而出之语,背后未必有若何一定之道理为之根据。其实不然。人禽之别实为儒家心理建筑起来的根本点,儒家的学说即立足于此点之上。至于儒家之思想何以建筑在此点之上,其意义吾人无从而知。若人禽之别,只就吾人观察所得而言之耳。

欲言人心与禽心之不同,应姑言其相同之处。人与动物无别,此是欧洲学术界中甚大之问题而特别发挥此意者,尤其是达尔文之进化论。自达氏学说出世之后,引起宗教家玄学家之争论,而终是进化论战胜。此本是事实,不能否认。人如披衣顶冠,外貌固甚文雅,与其他动物不同;若就裸体而言,则人与动物实无大差异。从解剖学上比较人类与动物之骨骼,其构造大抵相同,只是大小长短偏正之不同而已。再从胎生学上说,比较最初之人胎与兽胎之形状,亦大抵相似。可知人禽之别,并无鸿沟可分。

形体与心理不能离开说,此意是始终一致。身体之构造既如此相同,则心理之现象当亦无大差异。故近代心理学之研究,如把人类心理从行为上说、从本能冲动上说,都是从动物心理学启发出来。从心理方面研究时,尤足以证明人类心理与动物心理相同之处甚多。如食欲,如性欲,如喜怒,如争斗,如游戏,甚至如羞耻,如自炫,人类有者兽类亦有之,不过是繁简之不同。再进一步说,古代思想中言道德之心为人类所独有而动物所无,然近来学说则不如此,言动物亦有道德之心。俄国克鲁泡特金在其所着《互助论》上与《无政府主义之道德观》二书中,皆是发挥此意。在《互助论》中,克氏特来解决自有进化论来之难题。此难题即是天演作用有所不及。物竞天择此本是天演作用,而人类社会中对于病者老者弱者则有保护怜惜之事,岂非与天演之说相违背邪?此难题在英国之赫胥黎亦无以解释,于是有谓人类心理究竟神秘超越,而此种仁厚的道德心是超乎自然律者。至克氏始以互助之说解此问题。克氏曾考察动物之生活,由低等动物考察到人类,举出许多事实以证明物竞天择之言之不谬。他意以为,常人着眼于团体之战争,忽略了族类与族类、团体与团体之互助。从个体说,则专谈互竞;从族类说则崇尚互助。唯有互助,团体始能与他团体互竞而生存,故动物之结群以御外侮、以猎食迁徒,壮者保其少,雄者保其雌,甚至群中有违背公德者则排斥之。此种社会本能之特别发展者,其群必为天所择而适存,反是则劣败而消灭。故互助作用,如只是个人则若与天演相违背,若从团体上观之,则正以见天演作用之进化无穷,故如克氏所说,则可见人类之有父母性之爱、夫妇之爱、兄弟朋友之互相扶助,乃至一切公德,从前以为人所独有者,迹之动物亦未尝不有,只与人类有精粗之不同耳。安见人类之必高于其他动物耶?克氏持此说,以为人性皆善,不必管束,反对一切法律,主张无政府,盖视人与动物同,都依互助之原则也。凡上所引之事实,足见人与动物无异。此种解释,吾人亦有相当之承认,并不反对,但他有最大之忽略,为吾人所不满意者。

此处言人禽不同之正面意思。言人禽无异者,其说有极大之忽略。然则所忽略者为何?即是忽略了“一点不同”之点。一点不同即是大方向不同。方向不同,并不是小;甚发轫虽小,其结果则大,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人与其他动物在根本上几乎都是亲戚,人与植物找其同点亦并不难。故在生物上找未有相关连之物,可说根本上未有。柏格森说生物是同源,本来一家,后之不同,仅是走出后不同。偏于何方向,则走何方向而已,不能分阶段等级、在一线上分层次。个人有个人之方向,不能放在一条线上为前后高低之说。植物是植物之大方向,与动物之别非阶级之比,非由第一步可进化到第二步。植物顺他之方向往后退,则与动物相接近,愈下等之植物愈接近于原生之动物。他既往前发展之后,则去动物之性愈远。动物亦自为一方向,最下等之动物亦接近于植物也。柏氏分生物之进化为三大方向。一为植物之方向,一为动物之方向。动物之方向又分为二,即节足动物与脊椎动物,其各自为一小方向也。节足动物不是进化可为脊椎动物,退后找则有相近。人在脊椎动物中与其他动物(平)[比]较亦复如是。人是自为一方向,猫与牛马又各自为一方向。就其未往前走而言,则相差不远。方向不同,则未有方法可以比较。故方向不同即是根本不同。同一条路可以比较;根本不同,则无从比较也。人与动物是根本不同,不是差一点,并非多发展一点之比较。故言“差一点不同”之点即最大之忽略也。

兹再述柏氏所云生物进化分三大方向之意。柏氏以为一切生物都含有动物性,都要生活;但是各自走各自之方向在生活、结果则各自不同。其最显着者,则大抵不外三大方向(各方向又含许多小方向)。一为植物之路,其操持生活之心意是散漫(对集中而言)而浑沌(对清楚划分而言),几乎未有操持生活之心意,而成睡眠麻木之状态。此是植物之路。其操纵生活之心意可说是有,但是把如何生活之方法为先天所安排好、规定好。

此是本能之路,而以蜂蚁造其极。一为智慧之路,其操持生活之心意至明至强,比较是走从后天想法子之路,即智慧之路,以人类为走其极端。大方向之中又有无教小方向,故差一点则方向不同。如猫与虎,如牛与马,虽其相近,然差一点则无法可以相及。猿猴虽与人类相近,但他亦自成一方向,决不能进化成人,即现在之猿猴亦与最初之猿猴不同也。脊椎动物之生活,比较是顶能自由活动,能保持经验,能从后天学习。虽是许多脊椎动物亦同走此大方向,而仍是各走各路。其中哺乳类虽与人类同走后天智慧的路,但他走得不远,尚未发达,故不能不仍走先天之路,藉本能以生活。人类则走智慧路,发达至极点,故虽有本能,然不能与其他动物相比。虎之本能与人之本能大不一样,不能以彼例此。且本能不可单独提出以相比较,因动物之本能,其全生活方法在他之全盘系统中所占之位置,与人之本能在人之生活全盘系统中所占之位置,完全不同,故不能(与)[以]此例彼也。

人类与动物之不同,有几个特点。且先说其不甚重要者。如人能站立,且站立之姿势极其安稳,猿猴虽亦能站立,然姿势之安稳远不如人。

又人能用手,其拇指与其他四指同其功用;猿类虽亦能用手,但运用不如人之灵便。其特点一。柏氏说人类之特点在能制造器具,能运用身体以外之器具,其他动物则几乎器官即寓于身体之中,不能运用身体以外之器具。柏氏以为本能与智慧之别,此点甚为分明。不能用身体以外之器具者,为走本能之路;能用身体以外之器具者,为走智慧之路。动物中比较能用器具者,则比较有智慧;愈不能用器具者,则愈近于本能。动物中以身体为其器具,而器具即其身体之一部分,随在可见。如虎之用其爪牙,象之用其鼻,其最着者也。若蜂蚁之类,则纯粹走本能之路。其团体之中,各有分职。其分职不同,身体之构造——即器具——亦随之而异。官骸之用与本能,几无以辨。既从其官骸而发生本能,亦从其本能而造出官骸,所谓本能就是官骸之作用。故观蜂蚁之例,而本能与智慧两途之意义愈明。即一者器具在身体之内,其生活安排完全赖先天安排,有何种器具则成何种生活;亦可言动物有何种生活则成何种器具。此可言动物生活方法为先天安排好之证明。他方面因人之能用器具,又可见人是少受规定,未有安排,无先天之预备。故可说人之生活方法,全赖后天学习补充。人之特点即在能用器具、能造器具上可以看出智慧来。人与动物之不同,此实一甚重要之区别也。

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还有第三条特点,即人类的幼稚时期特长。不独生下来不能与大人一样,而且必须经过甚长之时间始能与成人一样。如智慧才能种种生活方法必赖有悠久岁月之学习而后成功。其他动物则不然,生下来不久,即可与成长之动物一样。此在各种动物中可以看见。在脊椎动物之鱼类,其小鱼落生之后已可随其母以寻食,过数月则与大鱼无异,能独立生活矣。又如鸟类之小燕,在进化路上比鱼类为高,其落生之后不能自己觅食,必赖其母哺之。过三四月,始随其母学飞。又三四月始能独立生活与大燕同。又如哺乳类之马牛与鱼燕比,则进化更高矣。初生之后,尤软弱无能,更须其母之保护、教训,经长久之时间始能离母自活。

猿猴在动物之中进化最高,其儿童期亦比他动物为更长。英之生物学家瓦拉士尝考察一小猩猩在落生后三四星期乃能站立,许久始能以手取食,再过许久乃渐长成,比之其他动物其儿童期实为最长。返观下等动物如阿米巴,由母体生(活)出来即可生活,无所谓儿童期。蚯蚓落生之后不几日即可长成,其儿童期极短。若人类则儿童期之长在动物中无与方比,初生之后除能呼吸吮乳等以外,其他能力皆未发达。半日离母则必死亡,一二星期始能感觉光线听到声音,一月后始能笑,经七八月后始生牙齿,一年之后始渐能学爬学走。普通说男子到二十一岁女子十八岁始为成人,若其身体之发达、教育之完成,则必添到二十五岁。人类儿童期之长在动物中无与比伦也。由上述之事实,吾人益明晓其意义:即禽类是走本能路,人类则走智慧路。唯其走本能路,故其对待生活之方法即其行为心理,几为与生俱来,已安排好,则无须长期之教育,且必须速急长成,以免生命之危险。唯人类之走智慧路也,故必有长期之幼稚期,以多靠学习。其始也几乎一无所能,其终也若无所不能。盖走智慧之路使然也。此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又其一也。

第四特点则以人之能应用符号(包括语文、语言以声为符号,文字以形式为符号)。此特点可概括前之所举者。以人之能走智慧路,即在其能应用符号。能应用符号即人类智慧之所在。夫所谓符号者大约有三层:第一层为想象,次为言语,次为文字。以想象为尤要,智慧之重要亦在于想象。想象又包含两种:一为个人主观的亲验之再生,即所谓回想、记忆。

如回忆食糖时之味,只亲验之再生而已,未经变化者也。一是平常之所谓想象,想象为新创。世界本来未有此事,是虚构的创新的,即是想象。其材料虽为旧的经验,而加以新的配合。故想象实已包含二义。此二层之符号皆是事实之代表。如有含糖经验即为事实,最初的心之影子摹想糖之色与味就是中心之想象。代表事实后发为言语,即代表心之所有者。文字为代表语言,抑直接代表意思。虽未可断言,要皆为代表事实之符号也。行为派不承认有想象。言语想象即语言。罗素是建立想象,蜗逊则反对想象,以不出声之语言解思想。吾人可以承认主观之想象。盖想象食糖一事虽不可分,然实有两面。且智慧之所以重要因有想象,想象不可否认也。

然想象之重要点何在?在其能离开具体之事实,而有代表事实之影象在心中。此种想象其他动物必不能有!人唯能有此种想象,故其学习之方法与动物之学习截然不同。他种动物之学习不过是行为之修正面已。如狗之怕火,只在其见火之时而有知觉。只有当境再认,不能有火之观念记忆于胸中,不能自由虚构一火的观念,故其学习只是乱撞,盖未有此符号也。人之学习则不然。在旧经验有此符号(想象)之后,不必再去经验此回事物,而能把环境放在心中,在心中掉换虚构开辟一新的路。故其经验学习为有计划有成竹在胸之试验学习,异乎动物之乱撞而无步骤者也。凡一切制作,如作文画图乃至制造器具、房屋,胥藉有想象,胥先由有雏形而渐臻完备,故未有想象则未有新辟路径,未有想象则一切制度创造皆无基础以发生。当想象之时可以看出智慧之作用。想象之为具体的,即其想象之材料,无感[觉]可离感觉之影子(即经验之影子),感觉所得者皆成一片,整个的不能分。以感觉所得者为基础而分析联合,即是智慧作用。说分析同时即是联合,即是认清彼此之关系。如糖之甜、鸟之飞,在感觉上皆是一片的。把甜在糖中抽出,把飞在鸟中抽出,则成糖与甜、鸟与飞之关系的观念。此即所谓智慧作用。当过去经验在心中安排掉换其关系之时,则成一种想象的创造。此种想象创造即旧世界所未有,及其发表出来而世界始有此事如数学名家是讲关系形式之学,不必一一从感觉经验,而能想象虚构成功。此可见想象在智慧上之重要矣。故能应用符号实有人类智慧之所在。又言语文字更能助人之学习与创新,有言语文字而想象之用益广大丰富。然只用想象不足,必有语言乃可使经验交换,有文字乃可使经验久存。语文为之辅,则想象更能存旧创新矣。由上之意义以观,人类之靠后天益得确证。唯人之能应用符号也,即能助想象、助学习、助创新。所谓想象、学习、创新即是靠后天,走理智的路,而不是靠先天走本能之路。其如何靠后天即是其如何不靠先天,靠后天到如何程度即是其不靠先天到如何程度也。

综上数特点,总说人类所以异于禽兽者之意。所谓人类之特点,即不外生活之方法(趋向)是靠后天照顾,而非先天之安排固定而已。行为派反对本能之说,以为人类行为都从后天学习,无所谓本能,并根本否认本能。其说未尝无理由。本来人之本能太不明显,暗弱而无力。心理学家言人之本能有几种,几于人人言殊,此可见人类本能之暗弱而不易于认识矣。因为人类未走本能之路,且走之不远,故愈来愈暗晦、愈无法可以认识清楚也。由此可见人类与其他动物之别,其最明了之点是在其生活方法之不同矣。

人禽之别,前所说者都近于枝叶。兹言其最重要之点,即是人类之心理比其他动物之心理,是从本能之中得一个超脱,亦即是从生物自私之态度上得一个解放。此语当加解释。盖其他动物之心理是已先天安排好,已带有自私的彩色而来,人类心理则少有着色。即是本能到如何地步,则着色到如何地步,其着色愈浓,即是其本能愈强。换言之,又可说是一种色味——是手段方法之气味,是自私之气味。如“要如何”、“作如何”,此种本能就是一种手段方法。如斗争之本能为保己种之手段方法,在生物进化上为天选作用所留存而发达。故一切本能都是有所为的、安排好的、自私的。一切动物的特别处就在心内安排了许多手段方法,除去手段方法无所谓心。如欲言动物之所谓心,则不外许多求生活之手段方法而已。人类则不然;人类能从本能中解放出来。故人无本能到如何程度即是超脱到如何程度,亦即是从自私内解放到如何程度,解放到如何程度,即创造到如何程度也。

第49章理性与理智的分别

“理性”“理智”的字样,只在近三十年中国书里面才常常见到;习惯上是通用不分的。就如在前章讲“理性与宗教之相违”,亦是浑含用,未定偏指一面。但今却有分别的必要。

有何必要呢?假如中国文化和西洋文化有分别的话,我以为就在中国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西洋长于理智而短于理性。为了指明中国文化的特征,首先要分别理性和理智才行。

从前中国人常爱说“读书明理”一句话。在乡村中,更常听见指某人为“读书明理之人”。这个“理”何所指,中国人不须解释都明白的。它绝不包含物理的理,化学的理,一切自然科学上的理;乃至社会科学上的理,亦并不包括在内的。却是同此一句话,在西洋人听着,亦许发生不同的了解吧!

中国有许多书,西洋亦有许多书;书中莫不讲到许多理。但翻开书一看,却似不同。中国书所讲的,不外人世间许多情理如父慈、子孝、知耻、爱人、公平、信实之类。若西洋书,则所谈的不是自然科学之理,便是社会科学之理,或纯抽象的数理与论理。因此,当你说“读书明理”,他或以为是明白那些科学之理了。

科学之理,是静的,是一些知识。知其“如此如此”而止,并不立即发动什么行为。而中国人所说,却正是行为上的理。它就在指示人们行为的动向。它常常是很有力量的一句话;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它尽可是抽象的,没有特指当前某人某事,然而是动的不是静的。科学之理,虽亦可与行为有关系,但却没有一定方向指给人。如说:“触电可以致死”,但触不触听你了。想自杀的人,亦许去触的,没有一定。大致科学上所说,皆是“如果如此,则将如彼”的这种公式。它始终是静的。

所谓理者,既有此不同,似当分别予以不同名称。前者为人情上的理,不妨简称“情理”;后者为物观上的理,不妨简称“物理”。假如大家承认可以这样分开的话,我们再来看人类对此不同之两种理的认识,是否亦出自两种不同之认识力。我以为在认识上是有分别的。即后者的认识,不容稍存主观之爱憎迎拒;而前者则离却主观之爱好与憎恶,便无从认识。现时流行有“正义感”的一句话,正义感是一种感情;对于正义便欣然接受,对于不合正义的便厌恶拒绝。正义感,即是正义之认识力。离开这种感情,正义就不可得。一切是非善恶之理,皆同此例。善,就在乎崇敬悦服赞叹的心情上;恶,就存乎嫌恶愤嫉不平的心情上。反之,我们若不为求善而意在求真,则非屏除一切感情极其冷静不可。

必须屏除感情而后其认识乃明切锐入者,我谓之理智;必须藉好恶之情以为判别者,我谓之理性。

人类的两种错误

我常说:人类之所以可贵,就在他极容易错误,而不甘心于错误。至若动物生活则几无错误可言,更无错误之自觉。错误只是人的事;然人的错误却有两种不同。

譬如学校考试,学生将考题答错,是一种错误——知识上的错误。若舞弊行欺,则又另是一种错误——行为上的错误。前一错误,在学习上见出低能,应属智力问题;后一错误,便是品性问题。事后他如果觉察自己错误,前一觉察属理智,后一觉察属理性——我们从这里亦可见出理性理智的分别。

两种错误,人皆容易有,不时地有。然似乎错在知识者问题小,错在行为者问题大,试看社会上发生的纠纷,你责他错了,我责你错了,所互相责的率以后者为多,而自错误所引生的祸害,亦每以后者为严重。在纠纷中,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所彼此争辨而各自表白者,亦多在情理上——即此亦见理性如何重要了。

儒家之理性主义

日本学者五来欣造说:在儒家我们可以看见理性的胜利。儒家所尊崇的不是天,不是神,不是君主,不是国家权力等,并且亦不是多数人民(近代西洋要服从多数)。只有将这一些(天、神、君、国、多数)当作理性的一个代名词用的时候,儒家才尊崇他。其言甚是。儒家假如亦有其主义的话,应理就是“理性主义”。前说孔子专作启发理性的功夫;又说“儒家独具之精神,就在他相信人有理性,而完全信赖人类自己”(见前章)。那正指这不同乎理智的理性。

最能切实指点出理性给人看的,是继承孔子精神的孟子。其言之明爽警辟者,如: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日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下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理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下略)

(上略)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可欲之谓善。(下略)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

人能充无欲穿瑜之心,而义不可胜利也。

其后继承孟子精神的,为王阳明;就说“只好恶便尽了是非”。他们径直以人生行为的准则,交托给人们的感情要求,真大胆之极!我说他“完全信赖人类自己”,就在此。这在古代,除了中国,除了儒家,没有谁敢公然言这样主张的。

我说:在中国,人类理性开发得早;即指此。

儒家的教条

径直以人生行为的准则,交托于人们的感情要求,是不免危险的。在中国的西北如甘肃等地方,回民与汉民相处,恰可得一对照。回民都没有吸雅片的,生活上且有许多良好习惯。汉民或吸或不吸,而以吸者居多数。吸雅片,就懒惰,就穷困,许多缺点因之而来。彼此相形,全然两样。其故就为回民是有宗教的,其行为准于教规,受团体之监督,不得自便。汉民虽读儒书,却没有宗教规条及组织。

这种失败,孔孟当然没有看见。看见了,他仍未定放弃他的主张。他似乎彻底不承认有外面的准则可循。固然制礼作乐,从外面影响到生命亦是必须的;然制作必本乎人情。孟子总要争辨义在内而不在外,就为此。

勉循外面标准,只是义的袭取,只是“行仁义”而非“由仁义行”——论调之高如此;然这是儒家精神,不可不知。

因此儒家没有教条;有之,便是教人反省自求的一条而已。他没有旁的,只是说:在你心里清明之时,好自想想吧!例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子贡方入。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以上皆摘自《论语》,可以想见距今两千五百年前孔门的学风。处处教人自己省察,自己去想,养成你自己的辨别力(对于情理之辨别力)。

尤要有自己当心容易错误,而不甘心于错误。除了信赖人自己的理性,不再信赖其他——这是何等精神!人类便再进步一万年,怕亦不得超过吧!

人类的特征在理性

一般的说法,人类的特征在理智。这本来不错的。但我今却要说,人类的特征在理性。此一理论,颇未易言。这里只粗陈大旨。

生物的进化,是沿其生活方法而进的。从生活方法上看:植物定住于一所,摄取无机质以自养;动物则游走求食。显然一静一动,从两大方向而发展去。而动物之中,又有节足动物之趋向本能,脊椎动物之趋向理智之不同。趋向本能者,即是生下来依其先天安排就的方法以为生活。反之,先天安排的不够,而要靠后天想办法和学习,方能生活,便是理智之路。前者,蜂若蚁是其代表;后者,唯有人类到达了此地步。综合起来,生物之生活方法,盖有如是三大脉络。

三者比较,以植物生活最省事;依本能者次之;理智一路,则最费事。寄生动物,即动物之懒惰者,又回到最省事路上去。脊椎动物,自鱼类、鸟类、哺乳类、猿猴类以及人类,以次进于理智,亦即以次而远于本能。他们虽趋向于理智,但若在进程中稍有偏违,即不得到达。所谓偏违,就是不免希图省事。凡早图省事者,即早入歧途;只有始终不怕费事者,才得到达——便是人类。

唯独人类算得完成了理智之路,但理智只是本能中[反]乎本能的一种倾向;由此倾向发展去,本能便浑而不着,弱而不强。却不是人的生活,就全然和本能不相干。其余者,理智发展愈不够,当然愈靠本能。此所以除人类外,大致看去,各高等动物依然是本能生活。

人类是从本能生活中解放出来的。依本能为活者,其生活工具即寓于其身体;是有限的。而人则于身体外创造工具而使用之,为无限的。依本能为活者,生下来——或于短期内——便有所能,而止于其所能;是有限的。而人则初若无一能,其卒也无所不能——其前途完全不可限量。

解放始于自身生命与外物之间,不为特定之行为关系,而疏离淡远以至于超脱自由。这亦即是减弱身体感官器官之具体作用,而扩大心思作用。心思作用要在藉累次经验,化具体事物为抽象观念,而运用之;其性质即是行为之前的犹豫作用。犹豫之延长为冷静;知识即于此产生。更凭藉知识以应付问题。这便是依理智作用为生活的大概。

人类理智有两大见征。一征于其有语言;二征于其儿童期之特长。语言即代表观念者,实大有助于知识之产生。儿童时期之延长,则一面锻练官体习惯,以代本能,一面师取前人经验,阜丰知识。故依理智为活者,即是依重于后天学习。

从生活方法上看,人类特征无疑的是在理智。以上所讲,无外此意。

但这里不经意的早隐伏一大变动,超过一切等差比较,就是:一切生物都盘旋于生活问题(兼括个体生活及种族生活),以得生活而止,无更越此一步者;而人类却悠然长往,突破此限了。我们如不能认识此人类生命的特殊,而只在其方法上看,实属轻重倒置。

各种本能都是营求生活的方法手段,一一皆是有所为的。当人类向着理智前进,其生命超脱于本能,即是不落方法手段,而得豁然开朗达于无所为之境地。他对于任何事物均可发生兴趣行为,而不必是为了生活——自然亦可能(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是为了生活。譬如求真之心,好善之心,只是人类生命的高强博大自然要如此,不能当作营生活的手段或其一种变形来解释。

盖理智必造乎“无所为”的冷静地步,而后得尽其用;就从这里不期而开出了无(所)私的感情(Inpersonalfeeling)——理性。理性理智为心思作用之两面:知的一面曰理智;情的一面曰理性;本来相连不离。譬如计算数目,计算之心是理智,而求正确之心便是理性。数目错了,不容自昧,就是一种极有力的感情。这一感情是无私的,不是为了什么生活问题。分析、计算、假设、推理……理智之用无穷,而独不作主张;作主的是理性。理性之取舍不一,而要以无私的感情为其中心。此即人类所以于一般生物只在觅生活者,乃更有向上一念要求生活之合理也。

本能生活,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不须操心自不发生错误。高等动物间有错误,难于自觉,亦不负责。唯人类生活,处处有待于心思的作用,即随处皆可致误。错误一经自觉,恒不甘心。没有错误,不足贵;错误非所贵,错误而不甘心于错误,可贵莫大焉!斯则理性之事也。故理性贵于一切。

人类特征之在理智,易见;人类特征之在理性,不易见。我故曰:人类的特征在理性。

猜你喜欢
  卷四十三 杂记下第二十一·郑玄
  御盗第二十一[缺]·商鞅
  卷一百二十七 本朝一·黎靖德
  第十三章 18·辜鸿铭
   第二章 中国人之德性·林语堂
  朱子五经语类总说·程川
  卷六十九·江永
  卷四十三·乾隆
  卷二百三十·秦蕙田
  降魔品第二十一·佚名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二(附录)·王日休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六·玄奘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佚名
  佛说十二游经·佚名
  禅关策进序·祩宏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本纪第十·柯劭忞

      ○世祖四   十五年春正月辛卯,阿老瓦丁率所部戍斡端城。己亥,以诸路州县管民官兼领收括阑遗,若官吏隐匿及擅易马匹、私配妇人者,没其家。禁买卖江南良家子女。丙午,万户秃满答儿、郝札刺不花等克泸州。庚戌,东川副都

  • ◎汤恩伯与钱大钧·恽逸群

    对于接收上海,“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同时他又是“军委会的东南行辕主任”,节制七、九、十战区)曾事先有过详细布置,派了很多人在上海,与敌人及汉奸都有长久的联络。日本一宣布投降,他即电周佛海转告冈村宁次,要他派员向

  • 第九十九卷 文苑 二 六·缪荃孙

    通 州 宋王 观王观,字通叟,如皋人。惟熙兄惟清子也。洽闻强记,善属文,下笔千百言,不加点缀,而华藻灿然。与从弟觌从胡瑗学,声称藉甚,高邮秦观两重之。比试开封,相继第一。观登嘉祐二年进士,累官大理丞,知江都。(通州直隶

  • 一四六五 湖南巡抚姜晟奏本年换缴《通鉴纲目续编》二部折·佚名

    一四六五 湖南巡抚姜晟奏本年换缴《通鉴纲目续编》二部折乾隆五十七年十一月十二日湖南巡抚臣姜晟跪奏,为遵旨汇奏事。恭照乾隆四十八年钦奉上谕:《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广议(义)》各条,于辽、金、元三朝时事多有

  • 余靖传·脱脱

    余靖,字安道,韶州曲江人。少年时非常活泼,放荡不羁,因其富有文才而在乡里很有名气。中进士而身登官场,任为赣县尉。应试书判拔萃科,因成绩突出而改任将作监丞、知新建县,迁为秘书丞。多次上书论事,认为班固的《汉书》有很多谬

  • ●皇朝通典卷八十三·佚名

    刑四 ○刑四 詳讞一 △詳讞一 (臣)等謹按我朝紀綱整肅刑讞最詳律法例條既己屢經修定至內外刑官審擬各案俱於年終覆奏時恭候睿裁無非矜慎用刑惟平惟允所謂辟以止辟而刑期無刑者至詳且盡矣然猶慮有司奉行未當弗克深體聖懷

  • 卷五十八·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圣祖仁皇帝圣训钦定四库全书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圣训卷五十八柔远人二康熙二十三年甲子二月庚子先是喀尔喀右翼扎萨克图汗疏言自康熙元年罗卜臧变

  • 卷十七·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十七宋 赵汝愚 编君道门用人五上哲宗论为政之要在辨邪正之实梁 焘臣闻人主之德莫大於知人朝廷之政无先於急贤德以聦明为高而政以忠厚为本恭惟太皇太后陛下至公至正明而有断皇帝陛下仁孝庄

  • 第三章 开元治、安史乱·吕思勉

    第一节 玄宗之路:从盛世到乱世开元、天宝,世皆以为有唐盛衰治乱之界,其实非也。传曰:拨乱世,反之正,欲言拨乱,则必举致乱之原而尽去之,玄宗则安能?彼其放纵淫乱之习,一切无异于前人,特即位之初,承极乱之后,不得不稍事整顿耳。积习

  • 春秋说卷二十九·洪咨夔

    宋 洪咨夔 撰哀公上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昭公不堪季氏之偪而客死定公甘心季氏之陵而令终然则定胜乎曰昭躁定偷悻悻而死与厌厌而生其失君道一也公嗣定而立前有悻悻为躁之鉴后有厌厌为偷之惩宜思所以自防者而偷不知惩躁

  • 唁赵戴文电·太虚

    赵故主席戴文家属礼鉴:文公西逝,震悼殊深!公一生尽瘁党国,维护佛教,特电致唁;尚希节哀以弘令德!中国佛学会理事长太虚陷。(见海刊二十五卷三期)

  •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三·智圆

    钱唐沙门释智圆述二就两下随文释义二。初略叹形声两益二。初分科。二初又下随释二。初叹形益二。初分科悬示二。初分科。二大经下悬示三。初引大经。亦色非色者以显佛性不离色心非色即心也。金刚身者应体即法。不可毁

  • 刻雪峰语录缘起·雪峰义存

    余於二十年前梦游一萧寺。见雪峰祖师趺坐其上。遂五体投地。师见余。微笑为摩顶授记曰。敬重师长如敬重父母。余心异之。客春。余集生大居士入闽。深悲祖庭凋落。力为整顿。为延古航禅师总其事。余时同邵剑津。策杖相

  • 清微玄枢奏告仪·佚名

    清微玄枢奏告仪,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元明时清微派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本篇科仪用于启奏清微真元妙化天帝、清微紫宸大华天帝、清微太初天君,以及清微派诸位祖师神灵,祈求保命延年,消灾度

  • 张畹香医案·张畹香

    医案。清张畹香撰。二卷。畹香,浙江绍兴人,世居绍兴洗马池。生活于嘉庆至同治间。著有《温暑医旨》等书,多未刊行。其医案亦系抄本流传,后经曹炳章整理,收入《中国医学大成》刊行。不分门类,载冬温、伏邪、暑湿、诸痛

  • 补张灵崔莹合传·黄周星

    清代文言短篇传奇小说。清黄周星 (1611—1680)撰。 见《黄九烟先生遗集》,又见《虞初新志》等选本。唐寅曾作《张灵崔莹合传》,但未见传世。作者在篇前小序又说:在稗乘中见有《十美图》,详载张崔事,因据以作此补传。

  • 江苏省通志稿方域志·缪荃孙

    宣统元年(1909)始修,由江苏通志局主持,缪荃孙任总纂。方域志。尹氏江南通志原名舆地志,今拟改名。地图为先,疆域次之,沿革星野分类以及山脉列此。新旧地志有者皆列,水道则入都水。

  • 月光童子经·佚名

    佛说月光童子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与佛说德护长者经同本异译,稍略。其他,申日儿本经,佛说申日经同本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