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忏悔品第六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

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恶业骄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善知识,以上是为无相忏悔。

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

从今日起,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

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

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法,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

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澈,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善知识,自心归依是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念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

颂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 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 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 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 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 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 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 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 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 虔恭合掌至心求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猜你喜欢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下·佚名
  大雲初分宝雹健度第十五·佚名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第八·佚名
  卷第一·李通玄
  卷第二十四·佚名
  卷五十五·佚名
  卷二百六十七·佚名
  卷九十七·佚名
  祖庭事苑卷第四·睦庵善卿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七·宗喀巴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十四·佚名
  中观论疏卷第六(本)·吉藏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自融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九·智顗
  第六十七章 大阿提普达[官]之祝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唐诗镜卷一·陆时雍

    <集部,总集类,古诗镜__唐诗镜> 钦定四库全书 唐诗镜卷一 明 陆时雍 编 初唐第一 【唐之胜於六朝者以七古之纵七律之整七絶之调此其故在气局声调之间而精神材力未能驾胜以五律视昔相去远矣声不逮韶色不逮丽神不逮晬

  • 卷一百三十三·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三十三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十 周惇颐 题瀼溪书堂 元子溪曰瀼诗传到于今此俗良易化不欺顾相钦庐山我所爱买田山之隂田间有清水清泚出山心山心无尘土白石照沈沈潺湲来数里到此始澄深

  • 卷八百三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三十四贯休夀春进祝圣七首千载降祥九天宫上圣降世共昭回万彚须亭毓羣仙送下来承乾当否极庶事尽康哉只有羲轩比其余不可陪文有武备武宿与文星常如掌上擎孙吴机不动周邵事多行旰食炉烟细宵

  • 东观奏记序·裴庭裕

      圣文睿德光武弘孝皇帝自寿邸即位,二年,监修国史、丞相、晋国公杜让能以宣宗、懿宗、僖宗三朝实录未修,岁月渐远,虑圣绩湮坠,乃奏上,选中朝鸿儒硕学之士十五人,分修三圣实录。以吏部侍郎柳玭、右补阙裴庭裕、左拾遗孙泰、

  • 卷五·庞元英

    钦定四库全书文昌杂録卷五宋 龎元英 撰元丰甲子正月五日宴北辽国信使於紫宸殿酒七行不作乐以鲁国大长公主在殡故也是时上元节有司已设山楼诏撤之罢御端闱鲁国仁皇帝之女恩礼加隆焉熙宁二年朝廷始命两浙福建等路转

  • 绎史卷九十五之四·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孔门诸子言行【四】史记颛孙师陈人字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子张问干禄孔子曰多闻阙疑愼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愼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他日从在陈蔡闲困问行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国行

  • 绎史卷二十三下·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周官之制春官宗伯三周礼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礼官之属 大宗伯【卿一人】小宗伯【中大夫二人】肆师【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

  • 一〇一 自己的工作四·周作人

    以前因为涉猎英国安特路朗的著作,略为懂得一点人类学派的神话解释法,开始对于“民间故事”感到兴趣,觉得神话传说,童话儿歌,都是古代没有文字以前的文学,正如麦卡洛克的一本书名所说,是“小说之童年”。我就在民初这两三年中

  • 卷九·佚名

    ——福建省外海战船做法(九)第九则赶缯船,二只。内台湾协标中营「平」字五号船一只:身长六丈九尺,头起■〈乔亢〉四尺八寸、尾起■〈乔亢〉三尺五寸。船头长二丈四尺,面匀宽一丈二尺三寸、底匀宽一丈六寸;船中长二丈四尺、面

  • 里仁第四·智旭

    【子曰:&ldquo;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rdquo;】【禅解】里以宅身,尚知&ldquo;以仁为美&rdquo;.道以宅心,反不择仁而处,何其重躯壳,而轻性灵也!【子曰:&ldquo;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rdquo;

  • 提要·崔子方

    【臣】等谨案春秋本例二十卷宋崔子方撰子方字彦直涪陵人为人介而有守黄庭坚极称其贤绍圣中罢春秋取士子方三上书乞复之不报其为是书也大旨谓圣人之书编年以为体举时以为名着日月以为例而日月之例又其本乃列一十六门皆

  • 卷十二·乾隆

    <子部,儒家类,御览经史讲义钦定四库全书御览经史讲义卷十二书经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检讨【臣】陈兆仑蔡沈曰德者善之总称善者德之实行一者其本原统防者也德兼众善不主于善则无以得一本万殊之理善原于一

  • 僖公·僖公十一年·左丘明

    【经】十有一年春。晋杀其大夫ぶ郑父。夏,公及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阳谷。秋八月,大雩。冬,楚人伐黄。【传】十一年春,晋侯使以ぶ郑之乱来告。天王使召武公、内史过赐晋侯命。受玉惰。过归,告王曰:「晋侯其无后乎。王赐之命而惰

  • 卷三十四·佚名

    △初分教诫教授品第七之二十四善现,汝复观何义言:即三十二大士相若有烦恼若无烦恼增语非菩萨摩诃萨。即八十随好若有烦恼若无烦恼增语非菩萨摩诃萨耶。世尊,若三十二大士相有烦恼无烦恼。若八十随好有烦恼无烦恼。尚毕竟

  • 散种章第一·佚名

    天竺须赖国三藏僧伽罗刹汉言,众护造後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从明胜日出像。亦颜色行德多。中多贵姓尊行德守。本从是种有。世间亦天上皆叉手礼佛。是故持头面为礼佛。为无上天下无有等精进者,鬼龙天人亦在三界中。随近持

  • 大菩薩藏經卷第十七·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般若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爲求如是深極妙善清白覺慧故.由   是妙善淨法明門精勤方便如理證入觀如理句。舍利子云何名爲如理證入.復以何

  • 卷五十二·佚名

    释会宗品第二十四【经】尔时,慧命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白佛言:&ldquo;世尊,佛使须菩提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今乃说摩诃衍为?&rdquo;须菩提白佛言:&ldquo;世尊,我说摩诃衍,将无离般若波罗蜜?&rdquo;佛言:&ldquo;不也!须

  • 千岩和尚语录·千岩元长

    参学比丘 嗣诏 录轹道人 大参 重校上堂转山河国土归自己则易转自己归山河国土则难拈了也父母未生前道将一句来。双林玉溪和尚至上堂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千门万户开轮槌只一击下座。上堂还识老僧么心地自闲闲万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