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五阴品第二之一

尔时佛告持世菩萨。持世。若菩萨摩诃萨欲得一切法实相。若欲善分别一切法章句。若欲得念力。若欲转身具足得不断念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疾入如是法门。于是法门得智慧光明。何以故?于是法中疾得具足故。又复持世。菩萨摩诃萨勤修集如是法门。入是法方便门者,则能得分别阴方便。界方便。入方便。因缘生法方便。四念处方便。五根方便。八圣道分方便。世间出世间法方便。分别有为无为法方便。

持世。何谓菩萨分别五阴方便。菩萨摩诃萨正观五取阴。所谓无明阴是五取阴。苦阴是五取阴。痴阴是五取阴。病阴痈阴。如箭入身阴是五取阴。菩萨分别观察。选择色取阴。云何为分别观察选择色取阴。是色取阴从四大生。假名为色取阴。是色阴无有自性。但以四大和合。假名为色阴。色阴无有作者,无使作者,无作无起无出。名为色阴。但以先业因缘四大所摄数名色阴。非阴是色阴。譬如虚空。阴实无生相。若说虚空阴。是中无有法生。但有名字。故名为虚空阴。凡夫于此无阴阴相。以颠倒心故无实实相。贪着我五阴我所五阴。我色阴我所色阴。如是贪着。是诸凡夫贪着色已,于色中依止我我所。有色受色取色着色依色。受行种种恶不善业。我等不应随凡夫学。我等应勤修集助菩提法。今应正观色阴。菩萨正观色阴时。知同水沫聚。云何知同水沫聚。无聚是水沫聚。但从众缘生。不可执捉无有坚牢。水沫聚中无有。聚相无聚是水沫聚。色阴亦如是,色阴中无有阴相。菩萨如是观时作是念。凡夫不能正观虚妄色。不能如实知色无常。不能如实知色相。我等入正道。不应贪着虚妄。不应贪着色。何以故?色是不可贪着相。色但有名字无决定相。当观是色无决定相。离名字故名之为色。又说色名恼坏相。智者通达知是无相。我等应当善知修集色无相方便。不贪着色相。若人贪着色相。即贪着色。我等应善知入色相。菩萨如是正观时。如实观察选择色。是色阴皆从凡夫忆想分别起。若法从忆想分别起。即是不生。一切忆想分别皆非真实。凡夫依止颠倒所起色。为色所缚为色所害。往来苦恼。无明痴闇故。贪色不舍。见色有常牢固。是凡夫人为色缚。色所缚故。往来地狱畜生饿鬼天人。深贪色味。不观色中有诸过恶。我等不应随凡夫学。应当观察选择分别修习色方便。分别观察选择色时。见色性如梦。譬如梦中色。皆从忆想分别觉观起。曾所见闻觉知因缘起。是梦中亦知彼我。亦见地水火风。亦见山河丛林。梦中色相无有决定。但以忆想故有。色阴相亦如是,从先世业因缘出。无有决定性。菩萨如是思惟不取色。若我若我所。但正观色如实无常相虚妄颠倒。众生颠倒贪着取色。若我色。若我所色。若彼色。若彼所色。如是正观察选择色时。不得色。不见色性。亦不贪着色无常。菩萨尔时若于色中。爱念贪着皆悉除断。善知色正相善知色平等相。善知色灭相。善知色灭道相。善知色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作是念。是身色阴。皆从业果报觉观起。四大所摄是身色阴。非我非彼无有所属。无所从起。观色阴如是,内色不贪不受。外色不贪不受。过去色不贪不受。未来色不贪不受。现在色不贪不受。即知一切色阴是无生相。是菩萨尔时不灭色亦不求灭色法。持世。菩萨摩诃萨观察选择色取阴如是,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观察选择受取阴。菩萨作是思惟。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皆从因缘生。属诸因缘入受相中。此中无有受者,但以贪着故。贪着者即是不真。虚妄从忆想分别起。是菩萨如是思惟时作是念。是凡夫为虚妄受所缚。为三受所害。所谓苦乐不苦不乐受。是凡夫若受乐。为爱结所使。以爱结所使故。能起恶业。若受苦。为恚结所使。以恚结所使故。起诸恶业。若受不苦不乐受。为无明结所使。是人因无明结所使故。不脱忧悲苦恼。我等今不应随凡夫学。应正观诸法。我等应如实观诸受。菩萨如实观受阴作是念。非阴是受阴。从忆想分别起。颠倒相应无有受者,但从先世业因起。今世缘故。诸受自性空。受中无有受相。菩萨观达受阴。譬如雨渧水泡。有生有灭无有决定。受阴亦如是,次第因缘起。属诸因缘无有住时。虚妄不实从忆想颠倒相应起。菩萨尔时作是念。凡夫可愍为诸受所制。以不正观受阴故。故得乐受生着。得苦受亦生着。得不苦不乐受亦生着。为诸受所缚驰走往来。从身至身受结所缚。轮转五道无有休息。是凡夫着于诸受。为受所制为受所系。不脱受阴。于受阴所不见出处。不知正观受阴故。不知如实观受阴无常。于受阴中为欲染所缚。不知受阴如实相。我等今不应随凡夫学。应如实观察选择受阴。即时如实观受阴。无阴是受阴。不真阴是受阴。颠倒阴是受阴。不住阴是受阴。是时见受阴如实相。无有作者,无有使作者,于受阴中不见受阴相。如是观受阴。不见受阴在内不见受阴在外。不着受我不着受彼。知受阴无所从来无有所属。无法能生受者,但从颠倒相应先世业果报数名受阴。见受阴虚妄因缘相续行。尔时过去受阴。不受不贪不着。未来受阴。亦不受不贪不着。现在受阴。亦不受不贪不着。是人于乐受中除却爱结。于苦受中除却恚结。不苦不乐受中知见无明结故。勤行精进。菩萨尔时,若受乐受心不生爱。若受苦受心不生恚。若受不苦不乐受心不生痴。持世。凡夫多于乐受生爱。苦受生恚。不苦不乐受生痴。是诸凡夫以爱恚痴故深入闇冥。不能如实知受阴。亦不知爱恚痴相。深贪着爱恚痴。所谓是我我所。是此彼等。持世。菩萨摩诃萨于此中正观受阴者,不为爱恚痴所牵。若生爱恚痴。即能除断行于正道。于乐受中断爱结使故勤精进。于苦受中断恚结使故勤精进。于不苦不乐受中断痴结使故勤精进如实知三受相。尔时有所受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皆离不着。离爱结使。离恚结使。离痴结使。诸受起时皆能知见知受阴如实无常。若能如是知已,于受阴中欲染悉断。入断受阴欲染道中。不为诸受所污。是菩萨若如是正观受阴。如实知受阴。知受阴集受阴灭受阴灭道。然后如实知受阴是无生相。以无生相。通达受阴无相。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选择受阴。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观察选择想阴。菩萨摩诃萨正观想阴时。见想阴皆从颠倒起。虚妄不坚固不真实。从本已来不生相。以因缘和合从先世业力起。作是念。非阴是想阴。虚妄阴是想阴。颠倒阴是想阴。想阴中无想阴想。譬如春后月焰。以名字故说名为焰。阴想阴亦如是,以识相故说名想阴。凡夫于此为虚妄想所系。或识乐或识苦。或识不苦不乐。或识寒热。或识男女。或识五道生死。或识合或识散。或识过去。或识未来。或识现在。或识好或识鬼。或识有或识无。是凡夫想。皆为颠倒虚妄。属诸因缘。但假名为想阴。此中若内若外。无有想者,凡夫人虚妄想所系故。或识贪欲。或识瞋恚。或识愚痴。或识妻子。凡夫依止是想阴贪着虚妄。以是想阴驰走往来。不能如实观想阴是虚妄。凡夫人以我想彼想男女想。系于想阴不能得脱。贪着想阴。我是想阴。我所是想阴。我等不应随凡夫学。菩萨摩诃萨如是正观想阴。想阴中想阴想不可得。如焰阴中焰。阴相不可得。菩萨见想阴如焰性。过去想阴不贪不受不着。未来想阴亦不贪不受不着。现在想阴不祝不分别若我若彼。即彼灭想受阴道。通达想阴是无生。不见想阴若来处若去处。但以颠倒相应先世业因所起。现在缘所系。无阴是想阴。观察选择想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即通达想阴无生。亦不分别想阴灭。但为灭一切想受阴故。亦住如实知见故。菩萨如实观想阴时。远离一切想道心。亦不住一切想道。但住知见想阴。亦如实想阴。不贪着想阴。如实观察一切想阴。如实知想阴集灭荆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正观察选择想阴,则离想阴欲染。亦能行断想阴欲染道。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观察选择行阴。持世。菩萨摩诃萨。观行阴从颠倒起虚妄忆想分别假借。而有菩萨尔时若身行口行意行。皆观不净无常苦空无我。如是观时作是念。非阴是行阴。苦阴是行阴。因缘生阴是行阴。像阴是行阴。诸行阴无增无减无集。若身行口行意行无有作者,智者不贪受是行阴何以故?是诸身行。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不在中间。口行意行亦如是,不在意内。不在意外。不在中间。行阴中无行阴相。何以故?是行阴从众因缘颠倒起。虚妄不真。先业果报所摄。亦令因缘所系。能有所行诸所有行。若身行若口行若意行。皆非真行。是无所有行。是虚妄行。是颠倒行。是故说非阴是行阴。何以故?智者不决定得行阴相。是身行是口行是意行。此处彼处若内若外。又身口意行。尚无决定行相可得可说。何况行阴可得可说。是故说无阴是行阴。凡夫起颠倒想贪着身口意行。忆念分别是行阴。为行阴所缚驰走往来。是凡夫人以颠倒故。起身口意行。起已贪着归趣。无法生法想。无阴生阴想。贪着颠倒行故。为行阴所系往来五道。常随身口意行。不能如实观身口意行。不能如实观行阴故。以身口意而起诸行。是诸凡夫着颠倒故。着不真法故。着虚妄故。数名行阴。持世。菩萨于此中如是正观诸行无有根本。羸劣无力以众缘和合。可说行阴。是中无有真实行阴。无阴是行阴。从本已来不生是行阴。无性是行阴。诸行前际不可得。后际不可得。中际不可得。无有住时诸行念念生灭。持世。菩萨如是正观行阴空不可得。不坚牢相。乃至毫釐亦不可得。作是念。是诸凡夫为不坚牢法所系。行阴所系。贪着所缚。起身口意行。我是行我所是行。起如是业为行阴所缚。不知行阴性入无明痴冥。于诸行中生真实想。以颠倒故贪着受取行阴。是人贪着受取行阴故。或起乐行或起苦行。或起不苦不乐行。是人起乐行已得乐身。起苦行已得苦身。起不苦不乐行已,得不苦不乐身。是人得乐身已生爱。得苦身已生瞋。得不苦不乐身已生愚痴。是人以爱瞋痴故。不见诸行过恶。不能清净身口意行。是人身口意行不清净故。堕不清净道中。所谓地狱畜生饿鬼。或时暂生天人中。贪着身口意行。深着行阴。菩萨摩诃萨应如是正观。今我等不应随凡夫学。我等应清净身口意行。不应贪着行阴。应观行阴过恶。应求出行阴道。如是观者名为如实正观行阴。亦名正观行阴无常。即时如实观诸行。诸行集诸行灭。诸行灭道。不受不贪不着诸行。亦不贪不着行阴。如是观时远离行相。亦行无行阴道。即观诸行空。于一切诸行中。惊怖生厌离心。但起清净身口意行坏行相故。离行阴相故。是人有所得身皆是清净。何以故?是人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身行清净。口行清净。意行清净。是人远离行阴相。坏诸法及根本相。如是正观时见行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不得诸行决定生相。亦不得决定灭相。即观诸行无生灭相。一切诸行亦无生灭。是人观一切诸行无生灭相。生厌离心。正通达诸行集灭相。虽证诸行无生相。而善通达诸行相。何以故?持世。是行阴无决定相。譬如芭蕉坚牢相不可得。无坚牢相亦不可得。行阴亦如是,坚牢相不可得。无坚牢相亦不可得。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选择思惟入于行阴。

猜你喜欢
  卷第三·佚名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三卷·慧远
  勿欲急得一心不乱·印光
  卷第十四·佚名
  从译本里研究佛教的禅法·胡适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下三·良贲
  卷第二十五·佚名
  菩萨戒义疏卷上·智顗
  佛说灌顶召五方龙王摄疫毒神咒上品经卷第九·佚名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九卷·一行
  卷第二·佚名
  般若灯论释 第八卷·清辨
  阅大学贯释·太虚
  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下·飞锡
  众经目录卷第五·彦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古赋辨体巻六·祝尧

    元 祝尧 撰三国六朝体下孙兴公【名绰东晋人】兴公为永嘉太守闻天台山神秀意将解印长往以尚幽寂因使图其状遥为之赋赋成以示友人范荣期荣期曰此赋掷地当作金石声天台山赋赋也造悟真遣累之辞以寓其寻幽履胜之情其源亦

  • 卷三百二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二十一权德舆奉和李相公早朝於中书候传点偶书所怀奉呈门下相公中书相公五更钟漏歇千门扃钥开紫宸【一作微】残月下黄道晓光来辨色趋中禁分班列上台祥烟初缭绕威凤正裵回斧藻归全德轮辕适

  • 巻三·郭奎

    ○五言律诗题裕约之圆通旧隐匡庐最佳处,石耳两峰齐。寺有圆通阁,亭余苏子题。万壑飞霞满,千松积翠迷。愿结莲花社,从师过虎溪。为刘君道赋昱岭关东南多竒险,兹岭冠羣峰。栈道一千里,函关百二重。边声愁虎豹,海色落芙蓉。之子

  • 卷七十八·志第三十一·律历十一·脱脱

        ◎律历十一   ○观天历   步交会   交终分:三十二万七千三百六十一、秒九千九百四十四。   交终日:二十七、余二千五百五十一、秒九千九百四十四。   交中日:一十三、余七千二百九十、秒九千九

  • ●卷十三·李攸

      ○仪注三   凡勘箭,皆左右金吾仗司主之。箭笴长二尺五寸,雕羽,金鳌筈,输石镞,阔二寸,方斜形如匕。二箭合镞,有凿柄,为雄雌体,箭藏内中。一为辟仗箭,藏本司,皆韬以绛罗销金囊。每车驾至门,閤门使持鹘箭赞云:“勘箭官来前。”

  • 卷五十·杨士奇

    永乐四年春正月壬辰朔 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命妇朝 皇后于坤宁宫赐宴○甲午北京行部并天下文武官述职凡千九百四十三人赐敕谕曰人君守成法以出治人臣遵成法以((转))[辅]治君明臣良上下协和乃臻治效

  • 卷之二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一百十三·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一百十三 唐 张守节 撰 南越尉佗列传第五十三  史记一百十三 南越王【都广州南海县】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夏禹九州本属杨州故云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

  • 帝系六·徐松

    宗室杂录【经进总类会要】:绍兴二年三月二日,臣僚言:「窃闻皇兄故州观察使安信亡殁「州」上当脱一字。,有孤遗男女三人,止是乳母张氏提携往来,寄食他舍,行路之人,见者怜悯。其本宫尊长安时亲则伯父,又职承祀,实任一官之事,坐视不

  • 周书·毕命·佚名

    康王命作册毕,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越三日壬申,王朝步自宗周,至于丰。以成周之众,命毕公保厘东郊。王若曰:「呜呼!父师,惟文王、武王敷大德于天下,用克受殷命。惟周公左右先王,绥定厥家,毖殷顽民,迁于

  • 景公问贤不肖可学乎晏子对以勉强为上第六·晏婴

    景公问晏子曰:“人性有贤不肖,可学乎?”晏子对曰:“《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者其人也。故诸侯并立,善而不怠者为长;列士并学,终善者为师。”

  • 泾野子内篇卷十五·吕柟

    鹫峯东所语许象先初见先生请教先生曰学者要在随时精察体认否则我虽多言亦无用犹是照旧人也吕潜问人事难以应接先生曰都不接来未免有失人处都要接来未免有失已处孔子云汛爱众而亲仁何城问漆雕开吾斯之未能信所信只是理

  • 卷十七·江永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十七      婺源江永撰會同禮    賓禮九補【因覲禮諸侯覲于天子一章補為此篇】大宗伯以賓禮親邦國時見曰會殷見曰同【時見者言無常期諸侯有不順服者王將有征討之事則既朝覲王為壇于國

  • 卷十四·佚名

    △虚空藏品第八之一所问品第一尔时婆伽婆。游如来行处妙宝庄严堂上。如来威神大功德庄严众相具足。因於本行佛地得报。菩萨宫宅称无量赞。如来神力之所建立。入无碍智行处生胜喜悦。思念进智分别巧说。众德具足来世所

  • 卷二十二·道世

    △入道灾第十三(此有四部)▲述意部第一惟夫道俗形乖,净染殊趣。由善恶不等,报庆不均。欲观仁义盛德之风,当寻礼仪玄轨之范。而能割爱辞亲,弃荣势位,节飧滋味,蔬食苦行。粗服盖形,不顾饰玩;随用安身,不存名利。抑遏三毒,制止八音。

  • 宗镜录卷第五十九·延寿

    夫有为无为二门。为当是一是异。答。非一非异。非泯非存。何者。若是一者。仁王经不应云。诸菩萨等。有为功德无为功德。悉皆成就。又维摩经云。菩萨不尽有为。不住无为等。二义双明。岂是一耶。若是异者。般若经。佛

  • 净土圣贤录卷一·彭希涑

    净土教主第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也。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彼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故号阿弥陀。按无量寿经。过去久远世自在王佛世中。有一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

  • 咒目经·佚名

    一卷,东晋昙无兰译,说治目疾之神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