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乘掌珍论卷下

    清辩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是已说修观行者总相悟入。有为性空。而未悟入无为性空。若不开示无由悟入。若不悟入无分别慧。谓趣入行终不得成。为开示故复说是言。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花。此中简别立宗言词。即上真性须简别意。如前应知。就真性故立无为空。非就世俗。非有为故说名无为。翻对有为是无为义。即是虚空择非择灭及真如性。谓前所除法处一分先显悟入。虚空性空易开示故。唯就空无有质碍物。世间共立名虚空故。由此为门悟入所余无为空性。即此世间所知虚空。就真性故空无有实。是名立宗。即此所立就真性故无实虚空。二宗皆许为不起故。或假立为不起法故。说名为因。空花无实亦不起故。立为同喻。不说遮止异品立为不同法喻。如前应知。云何此中建立比量。谓就真性虚空无实以不起故。诸不起者愚智同知。其性无实犹如空花。此所立因不起故者。略举名相。复有余因。非所作故。非能作故。无灭坏故。如是等因能遮所说无为空性。是故如应皆得为因。如说汝当守掌此酥勿令乌近。为令所守无损污故。亦应遮彼猫鼠等类。

  毗婆沙师咸作是难。若所立宗无为无实。是无有义。空处等至即无所缘。云何得有。然无障碍是虚空相。此若方便立比量言。空处等至实有所缘。或境实有。是等至故。如是等至所缘境故。如余等至。或如彼缘。其余等至及彼所缘。是有为故。已辩性空则无同喻。此就胜义辩虚空相。若就世俗所立虚空亦非实有。以不起故。犹如空花。由此比量彼所建立实有不成。又即由此我所说因。汝言等至所缘境故。因有决定相违过失。是故我先所立义成无障难故。

  自部他部有作是言。若就真性虚空无实。以不起故。此言义准。起者皆实。若言起者。亦无有实是则此因。不遍同品因性不成。此是义准。相似过类似不成过。此审定言。诸不起者皆无有实。非审定言。诸无实者悉皆不起。虽复勤勇无间所发。不遍同品亦许为因。故此无过。

  有余难言。虚空有性世共知故。花亦有性。嗢钵罗等世现见故。空花二种虽不相应非无自性。故空花喻所立不成。此难不然。此空花喻就第六转依士训释。空之花故说名空花。此既非有故喻非无。

  由此道理修观行者应正悟入虚空性空。于择灭等三种无为性空道理亦当悟入。

  毗婆沙师不忍遮破择灭无为。复作是难。佛说择灭对治有为故名出离。若谤言无。汝等便有违宗过失。又世尊说。喜贪俱行诸受尽灭。名为涅槃寂静微妙。云何言无。此中世尊欲令所化于有为境勤修厌离于无为境随顺欣乐故。就世俗说有择灭出离涅槃寂静微妙。如佛说有化生有情。说有无为涅槃亦尔。许此有故无违宗过。但就真性遮破择灭。故世尊言。诸有寻求涅槃有性。我说痴人外道弟子。乃至广说。又言。如来不见生死及以涅槃。言涅槃者如来假立。此中都无涅槃自性。乃至广说。亦无诽谤圣谛过失。以就世俗说有爱苦毕竟不生出离涅槃寂静微妙无颠倒故。非就胜义说有爱苦毕竟不生本性寂灭名为灭谛。由此圣教及所说理。就真性故说无择灭无此过失。

  有余不善正理论者作如是难。所立宗言无为无实。无为既无。所立不成。所依不成。空花无故有法不成。立宗因喻皆有过失。此难不然。想施设力于唯无有有质碍物。立为虚空。由慧简择于唯无有烦恼生起。立为择灭。由阙众缘于唯无有诸法生起。立非择灭。于唯无有一切所执。立为真如。想施设力许有假立。虚空等故不显差别。由共许力总立有法。差别遮遣非所共知。立为宗法。彼不起等共所了知。立为因法。是故无有立宗因过。所说空花虽无有事。是不起等法之有法无性性故。由是能成所成立义。故无有法不成过失。

  毗婆沙师复作是说。此亦不然。择灭实有。道所缘故。违烦恼故。非无实法可有是事。此言唯有遮异品故。如遮虚空实有性故。前已具破不应重执。

  经部诸师咸作是说。立虚空等皆非实有。如是比量立已成过。若此义言。有碍色等无性为体。非立已成辩彼无故。所立宗言。无为无实。此言正遣执实有性。亦复傍遣执实无性。铜鐷部师复作是说。诸间隙色说名虚空。我宗立彼是有为故。汝遣无为立已成过。有为自性如前已遣。故亦不然。毗婆沙师与犊子部。所执多同。应如彼破。

  相应论师有作是说。于胜义上更无胜义。真如即是诸法胜义。故就胜义说真如空。此言称理。而言真如非实有者。此不称理。云何出世无分别智及此后得清净世智。缘无为境是应正理。实不应理。如说世智缘无为境。不应正理。如是此智缘有为境亦不应理。非执真如实有应理。此实有性难成立故。缘真如智非真出世无分别智。有所缘故及有为故。如世缘智。是故经言。曼殊室利。慧眼何见。答言。慧眼都无所见。又说。云何名胜义谛。答言。此中智尚不行。况诸名字。又说。梵志。如来菩提非能现观。又契经言。曼殊室利。云何见谛。答言。此中无法可见忆持。此等诸契经者。不应许此无分别智是能现观及缘真如。又彼真如非真胜义。是所缘故。犹如色等。又汝所说于胜义上更无胜义。如是等言。若于此上空无此故说名为空。诸衣绢上更无衣绢。牧羊人等亦共了知。彼亦应名见真理者。又为对治诸恶见故说如是空。于胜义上更有胜义。此类恶见曾未有故。不应遮彼说如是空。又彼真如非实有性。违如前说。比量理故。如说如来不见生死及以涅槃。已正了知。非有颠倒所起烦恼。本性毕竟无生自性。如是正知本性毕竟。非是正知非不正知。由此圣教应知真如唯是一切分别永灭。非实有性非离非有。实性真如转依为相。法身成就。由得观空真对治道。一切分别遍计所执种子所依异熟识中分别等种无余永断。因缘无故毕竟不生。本性无生本性常住。是名如来转依法身。如契经说。曼殊室利。言如来者即是毕竟本无生句。常无生法是名如来。乃至广说。若言真如虽离言说而是实有。即外道我名想差别说为真如。如彼真如虽是实有。而就胜义有非有等分别不成。我亦如是彼亦计我。虽是实有周遍常住。作者受者而离分别。以非语言所行处故。分别觉慧所不缘故名离分别。彼教中说。言说不行心意不证。故名为我。我相既尔。而复说言。缘真如智能得解脱。非缘我智。此有何别。并无言说。有实性故。唯执朋党。说如是言。故我不能信受如是似我真如实有非有。且止广诤诸有厌怖。广文义者难受持故。入真甘露已具分别。复有同类乘劣乘者。作如是言。十二处摄有为无为定有自性。以有苦等十六圣行观四圣谛。精勤修习见修二道。能灭见修所断一切三界所摄烦恼炽火。及令三界众苦息故。若不开示诸法性空。谁当能舍如是过失。谁复能修如是功德。三乘虽有资粮根性胜解差别。现观圣道应无差别。如是一切我皆信受。为欲断除烦恼障故。依世俗理彼道差别。若离证入法无我性。不能永断所知障故。大师应成少分解脱。为不说言解脱解脱无差别耶。实有此说。皆同解脱烦恼障故。作如是言。非一切种。譬如毛孔与其太虚空性虽同非无差别。若不尔者。应不能发胜果作用如意神通。所证应非真实究竟。且止傍论应辩正论。

  修观行者。如已悟入自宗所计虚空等空。亦当悟入他宗所计自性士夫极微自在时方命等诸句义空。

  此中自性士夫论者作是难言。我宗三界一切皆似空花转变非无空花。由彼是有同喻不成违所立故。今应诘问。汝言三界一切皆似空花转变。如是三界为是空花为非空花。若言三界皆是空花。违害自宗及共知故不应道理。若言三界非是空花。是则为无同喻成就失汝本宗。若言不失空花无声所说三界有性故者。且应审察。汝为谓我说空花无为同法喻为说空花为同法喻。若汝谓我说空花无为同法喻。是恶审察。我说空花为同法喻故。若说空花为同法喻。即非三界。不应说言。三界有故彼亦是有。此言显汝自慧轻微。又遮诠言。遮止为胜。遮所遮已。功能即尽。无能更表所遮差别。如是难辞前已具释。故非智者心所信受。

  诸数论师复作是说。我虽不能亲现成立最胜士夫。然就共知诸变异聚方便成立。彼体实有。谓诸显事。有性为因。有种类故。诸有种类一切皆见。有性为因。如檀片等。显事既是有种类故。有性为因。如是显事有能受者。所受用故。诸所受用一切皆见有能受者。如婆罗门所受饮食。显事既是所受用故有能受者。前说比量便为敌量之所违害。此就世俗。若以总相立诸显事。有性为因。不辩差别便立已成。若立显事乐等为因。即无同喻因亦不成。乐等种类非共许故。若以比量成立因言。四蕴皆是苦乐痴性。是蕴性故。如受蕴者此所说痴。非受蕴摄。同喻不成。又汝士夫多体相遍有积聚义。即是蕴义。由此士夫因成不定。又汝乐等各别无能一一立宗。是蕴性故因义不成。若就胜义有实檀片。有性为因。非共许故同喻不成。又就世俗。若以总相立诸显事。有能受者。不辩差别。便立已成。世所共知。受者有故。若立显事有实受者常住周遍。思为自性同喻不成。如是体相诸婆罗门非共许故。若就胜义同喻不成。受者饮食皆实有性。非共许故。前说比量。无有敌量能为违害。

  诸胜论师复作是说。诸入出息闭目开目。令意行动。根变等相定有所相。是能相故。如见烟等。此就世俗。若以总相立彼诸相定有所相不辩差别便立已成。世俗共知我非无故。若立彼相有所相我常住周遍。乐等所依便无同喻。违所立故。若就胜义亦有如是喻不成过。时方空等由此道理亦应遮破。

  诸胜论师复作是难。极微与意我立无为成立空因不起故者。自不成因。若谓此二是有为摄成立空因缘生故者。他不成因。应成少分悟入空性。若意极微世俗亦许是无为者。可有此难。然所立意且非无为智生因故。犹如色等。如是句义同异性故。念生因故。此等余因如应当说。又诸极微亦非无为。能成因故。犹如缕等。如是其余有合离数同异等因。随应当说。或二极微所成粗物。非常为因。是所成故。犹如瓶等。如是其余是所作故。可灭坏故。是有因故。此等诸因。随应当说。由此道理他所妄执。意与极微皆自性空。是故无有如所说过。

  如上所说遮破数论胜论句义种种道理。无衣等论所执句义。亦随所应当立为空。

  如是遣除诸过难已。修观行者。正比量力悟入自他二宗所执无为性空。虽闻所成智阶梯力已入性空。阙胜修力未能永断所应除障。故复精勤习胜修力。若于此中随有一种为无为相有间无间。复现行时即应如理观彼性空。遣除彼相令不显现悟入诸法。离自性故。其性本空。由性空故相不成实。则是无相。由无相故无所愿求。则是无愿。由离相垢故成远离。又离性故缘彼烦恼毕竟不生。故成寂静。自性无起故成无生。由无生故则无无常。亦无有苦。亦无无我。又无生故则无有相。由无相故能以无相一相之行。观一切法悟入无二。由此行相勤习胜修。增长如是胜修力故。遣除粗相令不显现。由此令无所行行相。谓取有为无为行相。如眩翳者离粗眩翳眼得清净。不见先来所取诸相。虽于此中已得无住。然由空等分别现行。有功用心犹相续住。未得无动了知空等分别现行。障碍出世无分别慧。为欲弃舍勇猛正勤如是观察。就胜义故空性境上空等分别亦非实有。从缘生故。犹如幻等。如是勤修复能除遣空等分别。除遣彼故空不空等二边远离。不更以其空等行相观察诸法。如说般若波罗蜜多。正现行时于其色上不观为常不为无常不观为乐亦不为苦。不观为我亦非无我。不观寂静非不寂静。不观为空亦非不空。不观为相亦非无相。不观为愿亦非无愿。不观远离非不远离。如是于其受想行识一切色声香味触法所有眼耳鼻舌身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静虑无色等至神通十力无畏诸无碍解不共佛法诸三摩地陀罗尼门一切智上。不观为常亦非无常。乃至广说。

  既能如是远离二边。即能生长处中妙行。此离二边处中道理。由如上说二种比量有为无为色类无故说名无色。由无色故。亦无有等诸分别故。无有少法可相表示。言彼既然此亦如是。故名无示。由无性故所依能依皆不成就。无有住持。故名无住。若有为相或无为相。若所分别非所分别。若能分别非能分别。如是等相觉慧不行。故名无现。远离一切有相无相。此境界识皆不生故。名无了别。由无色故。无形质故。方维幖帜皆无有故。名无幖帜。如世尊告迦叶波言。常为一边无常第二。此二中间无色无示无住无现无所了别无有幖帜。是则名为处中妙行。如实观察一切法性。广说乃至有为一边无为第二。乃至广说。又如佛告迦叶波言。明与无明皆无有二无二差别。此中正智是则名为处中妙行。既能如是远离二边。于能安住无二想上所起分别无二之想。亦能了知障碍出世无分别慧寂静安住。如所说因速能永断。永断彼故即无如是如是分别。语意二言并皆止息。证得无动无现无相。离诸戏论。诸法实性于其所缘无动证入。自相妙智相续安住。虽勤修习无倒空观。而于空性终不作证。如是名为胜义静虑。如世尊言。虽修静虑然不依色而修静虑。如是不依受想行识而修静虑。不依眼耳鼻舌身意而修静虑。不依色声香味触法而修静虑。不依于身分别安住而修静虑。不依于心分别安住而修静虑。不依于地水火与风而修静虑。不依于空日月星宿而修静虑。不依帝释梵王世主而修静虑。不依欲界色无色界而修静虑。不依此世及以他世而修静虑。不高不下证住无动而修静虑。不依我见而修静虑。如是不依有情命者养育士夫补特伽罗及以意生摩纳婆见而修静虑。不依断常有无有见而修静虑。不为漏尽而修静虑。不为趣入正性离生而修静虑。不为证果而修静虑。不为毕竟无所造作而修静虑。虽为修习无倒空观而修静虑。然于空性不为作证而修静虑。

  相应论者有定执言。一切所取能取分别悉皆远离是出世间无分别智。即于其中起坚实想精勤修习。有余于此正审察言如是智生。虽无如上所说分别。而随无相境相起故。自性分别所随逐故。是有为故。如余现量有分别觉。不成出世无分别智。又彼所计离相离言真如胜义。是所缘故。如余所缘不成胜义。即由此因俱非最胜。如契经言。云何此中名胜义谛。谓于其中智亦不行。又如问言曼殊室利。言慧眼者当何所观。答言。若有少所观者即非慧眼。由此慧眼无分别故不观有为。亦复不能观于无为。以诸无为非此慧眼所应行故。由此理教彼亦应断于此定执。复审察言。就胜义谛如是出世无分别智亦非实有。从缘生故。犹如幻士。于有所有妨难过失。如理观见当正遣除。若智能断如是定执。此亦如彼有过失故。不复精勤审察开示。如是等执既灭除已。于所应知无相境性亦无行解。因缘阙故。余智不生由无行解。是故说名真实行解。如世尊言。云何名为真实行解。谓于诸法都无行解。是则名为真实行解。又如经言。如来菩提都无现观。又如问言曼殊室利。诸见谛者当何所见。答言。无有少法可见。所以者何。凡有所见皆是虚妄。若无所见乃名见谛。又如问言。云何精勤应修现观。答言。若知无有少法思惟分别。如是精勤应修现观。复问云何已证现观。答言。若能观一切法皆平等性。复问。有能见一切法平等性耶。答言。无能见平等性。若有所见是则应成不平等见。真实行解见谛现观皆同一义。修观行者。尔时心意识智不行。说名正行无分别慧。若能如是行无所行。则得如来应正等觉真实授记。如契经言。世尊。菩萨云何修行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得诸如来应正等觉真实授记。梵志。菩萨若于是时不行于生不行于灭。不行于善不行不善。不行世间不行出世。不行有漏。不行无漏。不行有罪不行无罪。不行有为不行无为。不行相应及不相应。不行于断及以不断。不行生死及以涅槃。不行于见及闻觉知。不行于施及以弃舍。不行于戒及以律仪。不行于忍不行精进。不行静虑不行等持。不行于慧不行于解。不行于智不行于证。菩萨如是行无所行。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得诸如来应正等觉真实授记。

  如是慧行名圣默然。如契经言。于三十七菩提分法。如佛所说如实开示。是名说法。复于是法虽以身证而不观察离身有法。亦不观察离法有身。如是观察。谓观无二亦无不二。如是观时不随观察现量智见。不观察故名圣默然。

  由是理教审观察时。一切有为无为自性。无有能为若心若慧若有分别若无分别境界自性。如是知已。明慧日光能除一切愚痴黑闇。

  诸心慧境现  智者由不取

  慧行无分别  无所行而行

  此中能集诸行种子。或为诸行种子所集。故名为心。能持胜德或由彼持令不流散。故名为慧。心慧所行名心慧境。境地所行是名差别。心境即是有为无为所有诸相。慧境即是有为无为所有空性。如契经言。无相分别慧终不转。现谓显现。即似心慧。所行境界性相现义。诸谓地等。随其一类或总或别。如是眼等及以色等。随其一类或总或别。如是色受想行与识。随其一类或总或别。如是念住及以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波罗蜜多一切神通。十力无畏不共佛法。诸三摩地陀罗尼门。预流一来及以不还。若阿罗汉所有道果。随其一类或总或别。广说乃至一切智智。于一切法能正了知无颠倒性。故名智者。由者谓说舍相因缘。言不取者无执无见。即是觉慧不计度义。由不取因为何所证。慧行无分别。无所行而行慧者即是无分别智。虽复永离一切分别觉慧增益。假名为智。以无影像无相无言境界起相自性分别亦无有故名无分别。虽无住者而就异位假名建立。如言灯灭阿罗汉灭。觉慧增益依俗言。说于此相续名无分别。如分别智名有分别。此中意取智无生行。说名为行。由此智行自他法性一切种相非所见故不名能见。即非能见说名真见。如所证故。非非所见作所见相。或有分别或无分别。真见得成。真如若是所见性者。不应说为非可见性。虽依世俗有平等见说名真见。不应执此不平等见。说名真见。诸可见者皆非真实。起解因故。如阳焰水一切可见皆非真实。真如若是可见性者。可见相取不成真见。若非可见不应说言证见真如。见非可见岂名平等。又智有为真如无为性不平等。若见应成不平等见。又诸法性皆非能见。见亦应尔。俱以无生为自性故。如是非见假名为见。非不平等。又一刹那证一切法。皆无现观名真现观。不应难言。返照自体难成立故。智应不证智之实性。二种俱非可见境性。无差别故同时俱证。若就胜义。似境相智。本性无生。故无现观亦无证得。如契经言。汝不应以现观证得。观于如来体是无为。出过一切眼所行故。如是梵志。如来安坐菩提座时。证一切法皆无所得。永断一切虚妄颠倒所起烦恼。如是等经悉皆随顺。且止傍论应辩正论。游履名行。无游履故名无所行。是无行解无生起义无分别慧。以不行相而为行故。即无所行说名为行。此则略说。如前正勤所成立果。

  修观行者。如是慧行无分别故。不行而行行即不行。远离一切所缘作意。于一切法都无所住。犹如虚空。弃舍一切遍计分别。淡泊寂然如入灭定观诸法性。诸佛法身不可思议不可了别。无二无藏无相无见。不可表示。无生无灭无有起尽。淡泊寂然无有差别。无相无影离诸瑕秽。超过一切觉慧语言境界道路。虽如是观而无所见。不见而见见即不见。如是妙见所摄受故。能正增长无量福聚。能感无边微妙乐果。清净一味能灭他苦。如药树王饶益一切正所求愿。如是正观如来法身。不见诸法有无相故名为正见。以息一切遍计分别名正思惟。由证诸法离诸戏论一切语言悉皆静息名为正语。由一切法非所作性不造彼因身语意业名为正业。以一切法皆是无增无减法性所有增减皆永不生名为正命。以一切法皆无发起无有造作勇猛方便名正精进。以于诸法毕竟不证境性有无无有忆念无所思惟名为正念。以一切种不取诸法无所依住名为正定。如是正观能修如此八支圣道。此义广如菩萨藏中处处宣说。

  如是正观非但能修八支圣道。亦能圆满略说六种波罗蜜多。虽无加行而有是事。其义云何。谓能弃舍一切种相。及能弃舍一切烦恼。是名为施波罗蜜多。能息一切所缘作意修无所得。是名为戒波罗蜜多。于诸所缘能不忍受。是名为忍波罗蜜多。无取无舍离一切行。是名精进波罗蜜多。一切作意皆不现行都无所作。是名静虑波罗蜜多。于一切法不起戏论远离二相。是名般若波罗蜜多。此义广如梵问经等处处宣说。

  如是妙住有无量门。无量经中世尊广说。有大义利多所饶益。诸有智者。应如实知离诸放逸当勤修学。

    大乘掌珍论卷下

猜你喜欢
  卷第十四·通云
  占察善恶业报经疏卷上·智旭
  问摩诃衍品第十九·佚名
  劝发菩提心集卷上·慧沼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四·佚名
  佛说须真天子经卷第二·佚名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五·行秀
  卷第二·佚名
  卷五十六·道世
  卷第一·佚名
  第十七卷·佚名
  卷第三·佚名
  卷五百三十二·佚名
  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卷中·彦悰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十三·阮阅

      ●卷三十三·乐府门  政和元年,尚书蔡嶷为知〔贡〕举,尤严挟书。是时有街市词曰《侍香金童》方盛行,举人因以其词只(加)改十五字作《怀挟词》云:“喜叶叶地,手把怀儿摸。甚恰限(恨),出题厮撞着。内臣过得不住

  • 卷六十六·陈邦彦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六十六目録神鬼类观杨之美画【宋梅尧臣】次韵章禹直开元寺观画壁兼简李德素【宋黄庭坚】题汪季路侍郎所藏吴道子天龙八部【宋楼钥】金神夜猎图【宋姜夔二首】题松鹤蔡先生家藏李伯时西

  • 卷三十五·本纪第三十五·文宗四·宋濂

        ◎文宗四   二年春正月己卯,御制《奎章阁记》。行枢密臣言:“十一月,仁德府权达鲁花赤曲术,纠集兵众以讨云南,首败伯忽贼兵于马龙州,以是月十一日杀伯忽弟拜延,献馘于豫王。十三日。战于马金山,获伯忽及其弟

  • 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二十二·柯劭忞

      答阿里台蒙力克 脱架伯人儿 阔阔出 豁儿赤兀孙 察合安不洼纳牙阿   答阿里台斡赤斤,把儿坛之少子,太祖季父也。答阿里台始从泰亦赤兀中归太祖,答兰捏木克格思之役,与阿勒坛、忽察儿违命掠塔塔儿所弃辎重,太祖夺其所

  • 卷一百四十二 慶曆三年(癸未,1043)·李焘

      起仁宗慶曆三年七月盡是年八月   秋七月丙寅朔,徙知澶州、龍神衛四廂都指揮、衛州防禦使郭承祐為真定府、定州馬步軍都部署。   丁卯,詔殿前都指揮使李用和、馬軍副都指揮使曹琮,選諸軍班都虞候以下、善弓馬、曉

  •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佚名

    一八九八年六月九日,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一日,北京。溯查多年以来,素悉香港一处非展拓界址不足以资保卫,今中、英两国政府议定大略,按照粘附地图,展扩英界,作为新租之地。其所定详细界线,应俟两国派员勘明后,再行画定。以九十

  • 谭襄敏奏议巻三·谭纶

    明 谭纶 撰恭谢天恩疏【隆庆元年六月朔题】臣待罪四川巡抚于嘉靖四十五年十一月日防圣恩陞臣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兼巡抚广西地方臣闻命即焚香望阙叩头谢恩讫隆庆元年三月初二日始与巡

  • 卷二十·徐自明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宋宰辅编年录  钦定四库全书宋宰辅编年録卷二十  宋 徐自明 着宁宗绍兴五年七月丙午陈騤知枢密院事【自参知政事除○八月丙申兼参知政事】余端礼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自同知枢密院事

  • 同治三年五月廿五日·曾国藩

    早饭后因身体患病,谢不见客。旋改告病摺一件,又改近日军情片,是日凡改三次。围棋一局。幕友来见者数次。巳刻,庞省三来久谈。午刻核科房批稿,写对联六付。中饭后,唐中丞来话别,渠于本日回籍省墓也,谈约一时有半。阅本日文件甚

  • 卷三·郭良翰

    钦定四库全书明諡纪彚编卷三明 郭良翰 撰諡法下神 皇 帝 王 公 侯 君 圣 贤 玄 太高 世 尧 舜 汤 商 周 桀 纣 魏 戴丁 祁 胡 夷 长 远 坚 耆 尊 考 肇德 钦 翼 齐 容 慧 知 

  • 史凤宝女士·周诒春

    史凤宝女士 字梧卿。生于江苏昆山。永久通信处。上海西藏路四号。初学于上海中西女塾。及苏州医学校。任上海中西女塾。及苏州景海女塾教员。又任上海天足女学校副校长。光緖三十一年。自费游美。入纽约私立学校。习

  • 提要·谢绛

      《公孫龍子》三卷,周公孫龍撰。案《史記》,趙有公孫龍,為堅白異同之辨。《漢書&middot;藝文志》,龍與毛公等並游平原君之門,亦作趙人。高誘注《呂氏春秋》,謂龍為魏人,不知何據。《列子》釋文,龍字子秉,莊子謂惠子曰,儒、墨

  • 第二章 13·辜鸿铭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辜讲一位学生(子贡)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聪明且高尚的人。孔子回答说:“聪明且高尚的人先做后说,然后根据自己所做的事情去发表意见。”

  • 倪端方墓志·太虚

    倪公端方,讳金淡,上虞倪文正元璐公之后裔也。生而勤慎谦和,历数十年如一日,人咸重之,弱冠时,习商杭垣,其外舅沈公芳荣,任汉口怡和洋行会计,既以长女嫔于公,乃挈之来汉。公佐沈公至继沈公任,对内对外,人无间言。治事谨恪,动循规矩,见

  • 翻译名义集卷第一·法云

    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宋僧传云。如翻锦绣背面俱华。但左右不同耳。译之言易也。谓以所有。易其所无。故以此方之经。而显彼土之法。周礼掌四方之语。各有其官。东方曰寄。南方

  • 金川妖姬志·佚名

    不著撰人名氏。清野史三编本。全一册。主要记述四川大金川安抚使莎罗奔之女阿扣嫁小金川泽旺而后悔,引起大、小金川不合。岳钟琪也曾为阿扣的绝世姿色动心。阿扣离开泽旺后,莎罗奔劝她嫁明正土司,泽旺之弟良尔吉又插足此

  • 大乘集菩萨学论·佚名

    梵名S/iks!a^samuccaya 。凡二十五卷。法称菩萨着,宋代法护、日称等共译。又称学处要集。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乃修行大乘佛教者之教说金言集。梵本刊行于一九○二年,分十九章,汉译本则立十八品。内容系就布施、持戒

  • 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佚名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金刚界仪轨、莲华部心念诵仪轨、莲华部心仪轨、莲华部心轨、莲华部仪轨。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内容记述金刚界曼荼罗诸尊之念诵供养法,依序明示成身会、羯磨会、三昧耶会、供养会等诸尊之印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