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八王分舍利品第三十一

诸力士悲感,在於王殿上。供养尊舍利,如是至数日。

邻侧七国王,时各寻遣使。皆共同一时,如会至城下。各通其王命,诸力士相闻。皆陈其敬意,求得舍利分。

诸力士答言,佛於我国灭。自供养舍利,不能以相与。尔时诸国使,相闻至数返。力士擎舍利,又恃其力强。

使不肯还返,当遣以威力。意各赍贡高,无心分舍利。诸使还返命,诸王各起意。寻即兴师众,风发至其城。

以无数军众,围绕力士城。军来趣其城,如霖雨暴水。人民入城底,莫不怀恐怖。人众甚繁多,城中不能容。

七国王军众,象吼马鸣声。震动其城墎,人民战如波。於是七王军,各於其部分。精练甚壮勇,战士及象马。

於是诸国王,力任各严办。四种之战阵,象马车步兵。力士亦严施,城上拒战具。修治其池堑,杜塞诸城门。

即便皆建立,军阵大行旗。国内诸细民,莫不怀恐怖。於时七国王,计议同一心。各与无数众,器钾精锐备。

犹如七星宿,同夜俱出现。七王之兵众,俱时到城下。大众起黄尘,坌塞人众眼。但象之气臭,塞鼻不得息。

鼓角吹贝声,塞耳无所闻。妇女诸幼小,惶怖皆失色。对设火攻具,消铜铁为汤。皆贯胄被钾,当仗严进战。

象马皆被钾,整阵当对战。力士没体命,不图分舍利。城里皆令催,执仗上城战。诸力士齐心,决定战不退。

皆立於城上,楼橹卻敌间。看城外诸王,军众无央数。军奋作威势,同时大叫呼。一时大叫呼,声乡震天地。

拔露剑掷弄,晃昱曜天日。或有跳勇走,捷疾欲向城。外军见力士,严备自束带。决定欲对战,殊无退卻意。

各与其妻息,辞别当进战。诸战士妻息,怀怖心惊波。又有父母者,心爱恋其子。见子被钾铠,欲出诣战常

垂泣皆啼哭,咒树请神祇。子见父母悲,心皆怀遗疑。或有诸妇女,默然怀愁闷。或持天弓箭,啼遮不令战。

见妻子啼哭,心猛锐果敢。掣夺取弓箭,必欲战不疑。诸力士自恃,意决必欲战。如藏虺在器,怀怒毒炽盛。

心意皆决定,必欲战不疑。七王亦严办,对阵垂当战。皆以素严办,四部之兵众。象兵及马兵,车步之兵众。

有贵姓梵志,厥名香草性。性博慧笃慈,喻谏诸王言:观诸王威势,利器剑战备。欲伏强力敌,灭尽形势命。

居城自守者,不易可得胜。力士得城内,皆共同一心。如今重围闭,意必欲获胜。唯愿诸大王,幸回隆盛威。

省其城中有,遵善调良者,诸王皆共悉,何辜横加恼。以力所闭者,必果不独胜。或时堕围者,方便胜外敌。

毒虺自济命,入穴藏其形。无故手探者,毒螫或死伤。自觉有威势,能震彼令恐。集聚入城藏,坚固修守备。

虽素力薄弱,入城成大力。如灯火垂灭,得膏薪还炽。若其城中有,戒具神真者,以其戒德重,外敌自坏散。

犹昔重怨王,用兵力竭荆清明王有德,胜外强怨敌。往过去诸王,以力广土地。欲以恣其情,驰名至无外。

王食禄忽过,如牛饮冰水。诸王尽过去,国土地续存。是故当熟思,世间正真理。设方便和同,得舍利为贵。

以矢力胜怨,生雠逆返迫。以和顺取胜,终已不起返。虽所言愚鄙,诚无可采纳。诸王力盛强,能消伏微敌。

如所敬尊师,奉法者为上。今宜追念师,受行忍辱教。今时彼梵志,尽其体所知。和顺正真言,慈心谏诸王。

皆回降诸王,隆盛猛锐心。於是诸王便,顺辞答梵志。所言得时宜,和顺知方便。今所说善理,笃厚存终始。

汝当审吾等,心悟善法力。心之所求欲,不劳恣世俗。或以愿以力,或以忿恚恨。已诤今斗者,曼当对战者,

如我等今意,纯求以佛德。执仗求舍利,不贪国财宝。往古烈力士,贡高答曰大。战诤於仙林,死伤难呰计。

佛布教世间,除劳灭自大。如何不为佛,爱危脆命为。往古诸帝王,迷惑贤女色。兴师相讨罚,诸王死无数。

佛教诚世间,灭除贪淫意。而我不为佛,爱危脆命为。往日有兄弟,愚嫉兴嫌诤。还共相伤杀,令尽无有馀。

佛兴显於世,灭除愚嫉心。如何不为佛,惜命而不战。昔手臂力士,挟嫌结瞋恚。便执持武备,欲尽诸王种。

佛出於世间,能除尽恚害。我等为佛故,爱此躯命为。昔者华上子,号曰十头神。坚固著色欲,缘丧没身命。

佛出於世间,解一切缚著。我等为佛故,著此身命为。往昔诸愚人,以痴诤水虫。以其愚痴盛,求其相杀害。

佛兴出於世,除一切愚痴。我等为佛故,愚爱是身为。古来愚不达,所诤诸臭秽。无有一坚要,相害不可计。

佛出除世患,吾等为佛故。当与阎罗斗,岂当疑世战。吾等心坚正,终不疑於战。劳人使入城,至诸力士所。

尽意设方便,陈吾等至意。其委仰於仁,必令一对战。吾等错利矢,克意当交战。闻仁说善法,正真之言辞。

内心即退灭,瞋恚之恶毒。犹如虺被咒,毒害灭无馀。尔时其梵志,承诸王教命。便即行入城,至诸力士所。

欲见诸力士,贵重有势者,便以谦恪意,宣诸王教命。城外诸王兵,皆各严备仗。贯■被宝钾,皓皓曜天日。

发心欲同声,以尽其武力。意勇如师子,张目向城看。摩拭豫严张,金宝错涂弓。意勇无疲极,昼夜不脱铠。

卒发心忆念,佛之慈明法。劳以义相让,不疑畏战斗。不以诤土地,来至此城下。不自大贪吝,不以瞋慊来。

敬佛功德故,来到汝此耳。客以善义来,主人宜敬待。佛为一切师,吾等同敬事。欲供养舍利,故来至此城。

共为法兄弟,幸可分舍利。广可令众生,各各得供养。慳惜财宝者,是不为秽耻。慳惜善法者,是乃为愧耻。

爱吝之为物,必有鬼秽名。除慳施善者,圣贤之所叹。仁等若执意,不与舍利者,今便可出城,与客共捔力。

居城依门扇,不执杖出战。是则不为王,非贵非勇士。城外诸王意,如向来所说,鄙俱有善心,等义示二家。

又别有私意,欲以向仁等。幸小垂听采,请说正真法。唯仁等莫必,专意求欲战。古来战诤中,无善义无利。

佛天师每叹,忍辱德第一。今诸仁何故,炽然怒求战。若忿诤六欲,若诤宝财货。若以此战诤,事理犹可通。

以福德之故,是善法叹誉。善与诤为怨,是义当审思。每以普慈心,和调安隐性。佛天师导教,当慈加众生。

莫杀害众生,而行敬事佛。终无有利义,是事不宜尔。仁等宜开意,分诸王舍利。善法当流布,因此为无始。

若能为是者,则无复战诤。可逮二善义,福德及名称。其有专己见,离正入邪道。善人尽方便,当牵入正路。

诸王设方便,欲广建善法。欲普导世间,牵至天人道。世尊每叹誉,众施法最善。所至则为师,天人之所叹。

普观诸世间,财施者不少。以法惠施者,时有或无有。法施名称博,广安隐世间。是诸力士众,闻是善法言:

心内窃怀惭,默然熟相视。以谦爱敬辞,而谓梵志言:仁乃善方便,加爱敬於众。为梵志不妄,勤建立著善。

能降下我等,善行者道中。犹御不调马,不令入兽中。便可相从意,如师所开示。爱厚笃敬信,我等可用耳。

忽舍忠怒言,正直善谏者,事败遇艰难,後追悔无及。即时以金■,分圣尊舍利。别以为八分,安谛一平等。

於是诸力士,从中取一分。致其馀七分,送与七国王。尔时诸力士,上宾待诸王。诸王得舍利,悲喜各归国。

於是七国王,各各自於国。兴师建神塔,高乃至雲际。梵志草香性,欲己聚起塔。便从诸力士,乞量舍利■。

界内贵梵志,乞佛积灰炭。皆共收拾聚,恭敬立神塔。诸王造初起,以舍利神塔。於阎浮提地,巍巍德如山。

梵志所建立,金■塔第九。佛积炭灰塔,满十妙巍危华香宝幡盖表显供养塔。挍饰甚妙好,如香熏山岩。

邻侧诸国邑,无央数人集。或喜悲啼哭,礼事敬神塔。皆共追恋慕,忆念佛功德。辛酸悲楚毒,永逝一何剧。

以善施世间,众生所恃赖。迷失路者导,重病者良医。寒者之春阳,旱热者凉池。三界之覆盖,忽便寂然灭。

三界失覆盖,无恃可痛怜。当迷失正路,随邪遭艰难。世失正倾邪,流入三恶趣。世谁有大力,能制令还者,

世间诸众生,愚痴蔽其眼。贪淫瞋恚火,之所见烧然。一切世众生,婴尘劳重玻世尊普慈心,为三界良医。

佛日盛光明,始出现世时。普奋大光明,照三千世界。普开敷世间,天人芙蓉花。犹如诸池花,蒙日光而开。

诸天世人民,及诸大国王。悲泣追叹慕,向塔咏佛德。唯世大覆护,第一慈悲师。忽孤弃众生,一何甚速疾。

佛日之光明,忽然而潜入。愚雾弥覆世,当何从见明。谁当导众生,示以正谛路。使至泥洹城,寂静无恐惧。

时密迹力士,广为诸天人。以次说是法,宣佛本行德。诸天闻所说,悚然毛衣竖。思惟所说理,追寻佛功德。

所积众善本,无限无有量。从难计数劫,善行之积聚。行六度无极,大海渊之地。众宝德相慧,充满甚盈溢。

今此贤劫中,所兴千菩萨。假令诸罗汉,慧如舍利弗。寿劫叹佛德,不能令终竟。况吾智浅末,限陈所见闻。

时诸会天人,闻其所说法。心中忽明悟,意如面见佛。皆共怀悲感,恻怆追慕佛。愿志大乘意,写情心专固。

稽首归命佛,忽然各飞去。

猜你喜欢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四·澄观
  卷六·佚名
  金刚场陀罗尼经·佚名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八·念常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十七卷·宝亮
  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卷第七·佚名
  从信心上修戒定慧学·太虚
  显扬圣教论 第四卷·无著
  卷第十七·白岩净符
  不可高推禅宗藐视教典·印光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六·宗喀巴
  卷第五·智旭
  南塔光涌禅师·惠洪
  鼓山为霖禅师还山录卷二·为霖道霈
  首楞严经玄义卷上(并序)·智旭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志第十七 五行上·魏徵

    《易》以八卦定吉凶,则庖牺所以称圣也。《书》以九畴论休咎,则大禹所以为明也。《春秋》以灾祥验行事,则仲尼所以垂法也。天道以星象示废兴,则甘、石所以先知也。是以祥符之兆可得而言 ,妖讹之占所以征验。夫神则阴阳不测,

  • 卷之一千一百四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欢喜禅·李定夷

    湘人迷信神权,毫无宗旨。不论何种教旨,但以祈禳为唯一之目的。就中皈依佛法之妇女,尤为不伦不类。盖妇女之崇奉佛教者,多由僧徒之诱引,僧徒则以募化为竹杠。故凡祀佛者,必先拜一僧,名曰拜皈依。僧徒之待拜皈依者,视之为干女。

  • 史记集解卷二十·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太史公曰匈奴絶和亲攻当路塞闽越擅伐东瓯请降二夷交侵当盛汉之隆以此知功臣受封侔于祖考矣何者自诗书称三代戎狄是应荆荼是征【毛诗传曰应当也郑曰征艾】齐桓越燕伐山戎武

  • 卷一百 下 叙传 第七十下·班固

    (班家历史,班固序文)【原文】固以为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典籍,故虽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后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故曰:“巍巍乎其有成功,焕乎其有文章也!”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

  • 李邦宁传·宋濂

    李邦宁字叔固,钱塘人。初名保宁,宋时一小太监。及宋朝灭亡,便随瀛国公见世祖,留在内廷供职。为人机敏,很合帝意。帝令他学蒙古语及诸蕃语,能较快通解,于是更得到信任,授御学库提点,升章佩少监,迁礼部尚书,提点太医生事。成宗即位

  • 郁新传·张廷玉

    郁新,字敦本,临淮人。洪武年间,以人才被征,授予户部度支主事,后升为郎中。过了一年,升为本部右侍郎。皇上曾问他天下户口田赋的数据,以及地理险易情况,郁新都应答无遗,皇上称赞他的才华。不久他进升为尚书。当时亲王每年的禄米

  • 148.文成公主进吐蕃·林汉达

    唐太宗灭了东突厥后,又派李靖击败了西南的吐谷浑(我国古代民族之一,在今青海省,谷音yù),打通了西域的通道。西域各国纷纷和唐朝交往,远在西南的吐蕃(我国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蕃音bō),也派使者来了。当时的吐蕃赞普(吐

  • 卷十八 曾子问第七·郑玄

    (陆曰:“曾子,孔子弟子曾参也。以其所问多明于礼,故着姓名以显之。)[疏]正义曰:按郑《目录》云:“名为《曾子问》者,以其记所问多明于礼,故着姓名以显之。曾子,孔子弟子曾参。此于《别录》属《丧服》。”曾子问曰:“君薨而世子生

  • 荣辱第四·荀况

    [题解]本篇论述了一系列有关光荣与耻辱的问题,其大旨则是《劝学扁》所说的“荣辱之来,必象其德”,以及本篇所说的“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原文]4.1■泄者(1),人之殃也;恭俭者,偋五兵也(2),虽有戈矛之刺,不

  • 卷九·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增修东莱书説卷九    宋 时澜 撰太甲中第六      商书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作书曰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休太甲既克

  • 卷八·佚名

    (一三二)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光色倍常。于其夜中。来诣佛所。礼佛足已,在一面坐。时此天光。甚为炽盛。普照祇洹。悉皆大明。尔时此天。却坐一面。而说偈言:住阿练若处,寂灭修梵行。日常食一食

  • 灌顶喻品第四·佚名

    善男子,譬如灌顶刹利大王。诸祕要法守护之事皆悉备已,然後与诸宫人采女而自围绕。游戏五欲放逸自恣。不摄六根肆情快乐。是名灌顶刹利大王第六轮也。外诸怨敌悉皆降伏。增益己国寿命长远。族姓子。如来世尊及诸菩萨摩诃

  • 题慈氏菩萨像·太虚

    民十九、度旧历元旦于泉州小雪峰,发现兹古铜像,旋由转逢长老携至南普陀。今考定其确为慈氏菩萨,乃供奉兜率陀院,并印映之以广瞻仰。民二二,二,二,太虚敬识。

  • 第五十七卷·佚名

    观天品之三十六(夜摩天之二十二)时夜摩天王牟修楼陀。知诸天众心生厌离。复为现化。令增厌离。化作天众。于华叶中游戏歌舞。诸实天众。本未曾见。如是天众游戏受乐。有无量种无量差别。为实天众。得离慢故。时实天众

  • 百川书志·高儒

    私人藏书目录。二十卷。明高儒撰。成书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高儒,字子醇,号百川子。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明弘治嘉靖间。涿州(今河北涿县)人。父亲高荣,字邦庆,家多藏书。高儒的武艺老师是折桂,字天香,别号月蜜,

  • 齐民要术·贾思勰

    北魏贾思勰编撰。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而且比较完整、系统的农学著作。作者总结了历史上的重农思想及经验。“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著成了此书。全书约十一万多字,卷首有作者自己写的《序》和《杂说》

  • 春秋辨义·卓尔康

    三十八卷。明卓尔康撰。此书正文三十卷,卷首八卷。其正文于每条经文之下,杂取旧说排比诠次,而断以己意。每公之末,又各附以列国本末一篇,提举有关盛衰兴亡之大事,别为类叙。其考证有得有失,如隐公六年“郑人来谕平”,卓氏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