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四十五

雍正四年六月

上谕十四道

初一日

谕大学士九卿翰詹科道朕自即位以来思念

皇考付托之重惟恐天下之人有一夫一妇不获其所自朝至夜殚心竭虑晷刻靡宁无非欲休养民生澄清吏治使中外永享昇平之福以仰慰我

圣祖仁皇帝在

天之灵即如前岁雨泽偶愆去岁畿辅被潦朕在宫中?祷上天叩首至於伤肿中夜屡起瞻望云色以卜晴雨祈祷之时尝终日饮膳不御不止於减膳而已此皆朕默尽其心不肯令人知之在朕心以为敬

天勤民励精图治之意至真至切可以自信无少愧歉於中故凡下诏求言之事未曾举行今夏二麦登场之时适

值连雨目前雨虽暂晴尚未开霁朕为小民深切轸念且奸民郭允进私贴謡歌有军民怨新主之语朕心因此反躬自省不能无疑或用人行政之间在朕已实尽其心而衆人观论尚有以为未当之处亦未可知总之千万人之中有一二人或有异议朕心即欲省察而权衡之尔内阁九卿翰詹科道等官皆朕简用之员职在匡勷谊同休戚若朕身有过可直言无隐政治得失亦即各抒己见据实陈奏朕必嘉纳勿视为具文勿有所瞻顾苟且塞责重负朕真切清问之至意

初二日

谕吏部兵部凡因寃抑被参而复职者皆系朕特恩超拔之人该员自应加意奋勉以报格外之恩嗣後此等人员除因公诖误外若居官仍有贪酷不法者俱重治其罪题参亏空革职之员补完开复与捐复者亦如之着行文各直省将军督抚提镇一体遵行

初五日奉

上谕三年举行大计所以激浊扬清整饬吏治必举劾之间至公至当方足以昭劝惩之典查定例卓异人员俱送京引见而参劾人员则听候部院议奏不行引见此中或有寃抑及避重就轻等弊亦未可定嗣後大计之年除贪酷之员既已指明劣迹参奏无庸再行引见外其余参劾等官该部照例处分出缺其应作何送京引见之处九卿详议具奏

谕意逹里亚国教王览王奏请援释放德里格之例将广东监禁之毕天祥计有纲一体施恩释放等语查德里格於康熙五十九年因传信不实又妄行陈奏我

圣祖仁皇帝念系海外之人从寛禁锢及朕即位後颁降恩诏凡情罪可原者悉与赦免开以自新德里格所犯与赦欵相符故得省释彼时广东大吏未曾以毕天祥计有纲之案入大赦册内具题上闻今据王奏请朕查二人所犯非在不宥之条即王不行陈奏朕亦必察出施

恩今特降旨与广东大吏将毕天祥计有纲释放以示朕中外一体寛大矜全之至意兹因使臣回国再赐人参貂皮等项用展朕怀王其收受故兹勅谕

初六日吏部等衙门议奏编设保甲处分定例奉

上谕弭盗之法首严保甲以清盗源而州县等官往往奉行不力又见武职等官多因盗案诖误情法不得其平故降谕旨令九卿定议具奏今九卿不识朕意议称如有盗窃不行举首者将同甲之人及保正甲长牌头一槩从重治罪其实不知情而未首者亦将保正甲长牌头分别治罪所引治罪之例实属太过未免牵累多人良民必受烦扰将本发回着再议具奏

初九日

谕总督仓场侍郎旗丁挽运天储每岁勤劳朕屡降谕旨加恩优恤欲其俯仰充足不至匮乏近闻粮船抵通石坝经纪勒索斛费每船至三十金在从前旗丁多带货物射利营私所过地方不无需索烦扰故抵通之後有此陋规今各帮旗丁遵守法度押运官弁约束亦严所带货物有一定额数不敢多携除所给行月粮外安有余赀以为斛费尔仓场总督可严饬坐粮厅申饬经纪嗣後粮船抵通除应加耗米外不得借斛费名色索取银两亦不得淋尖踢斛以致正粮亏缺苦累旗丁倘有违者必严加治罪若该管各官失於觉察经朕访闻亦必从重议处

十二日

谕江西廵抚裴度闻福建今年春夏以来雨水稍多天气寒冷禾苖兴发甚晚目前米价昂贵民食颇觉艰难江西素称产米之乡况去岁今春皆获丰收理宜通融以济闽省近闻江西地方官遏籴不令出境甚非情理着将江西存仓之谷碾米十五万石动用脚价遴委能员即速运至闽省交界地方先期知会闽省督抚委员领去分给各地方以济民食毋得迟缓其动用脚价作何还项可与闽抚酌议动用仓谷作何还项可与两江总督酌议具奏

十三日

谕户部江南泗州逼近黄河地势低洼因去年黄水冲决之岸尚未合龙今年四月间水势漫溢以致泗州地方禾麦又被淹损朕心深为轸念着布政使石麟动支库银二万两亲自前往泗州确查被灾之民逐户散给勿令乡约里长及胥吏人等丝毫侵蚀务使穷民均沾实惠不至失所尔部即遵谕行

十四日奉

上谕朕自即位以来朝乾夕惕惟恐有负

皇考付托之重於国计民生风俗吏治时时留心谘访而未专下求贤之诏者亦惟恐诸臣因此或有颂扬之语也近因雨水稍多朕实推诚降旨询问政治得失今览诸卿所奏敷陈功德朕若作愧歉之词观览亦属居然任受矣奏内颂扬之语朕不作颂扬观惟实心作规谏期望观益加黾勉以期副诸卿陈奏之语以仰慰

皇考在

天之灵尔诸卿近来皆守法奉公恪勤供职於敷奏举劾之间朕洞见诸卿之心朕甚嘉焉但似出於勉强尚未底於自然亦期诸卿交相砥砺合於大公赞襄化理以副朕心膂股肱之寄朕既宵旰励精期副诸卿之言诸卿亦当公忠匪懈必底自然以副朕之望君臣至诚勉朂一德同心为四海苍生造福泽於无穷以共报我

皇考之深恩是朕之厚望也

十五日奉

上谕各省解部钱粮收兑之时短欠之数甚多从前外省解部银两於正项库平之外有加平随平饭银掣批等项其暗中包揽官吏勒索种种杂费又不一而足此内外所共知者自怡亲王总管三库以来实心办理洁己奉公前此弊窦已尽剔除外省解饷浮费实减省十分之八九此亦内外所共知者何以解京之项短欠俱如此之多盖缘各省藩库季报实存银两悉令拨解京饷

藩库倘有亏空不能掩饰於地方官甚有不便故将解部之项轻平弹兑或扣存於解官私槖致使必有短少以见银库有弹兑苛刻之声名为将来协拨存留那移掩饰之计此事甚有关系嗣後解部银两若短欠无多者仍照旧挂批行令本省补解外其短欠多者将原银仍交与解官留京看守行文该布政司令其亲身赴京到库自看弹兑务令对证明确若原无短少则咎在库官将库官从重议处如果解送短少定将该布政司从重治罪所缺银两照数追赔各该布政司以谕旨到日为始凡有起解银两遵照奉行

十六日户部等衙门议定湖广入川人民条例奉

上谕楚民入蜀开垦康熙五十一年所定之例甚明郑松龄身任绥阳乃竟不知向有此例即云日久废弛岂有地方官全不闻知之理此皆年羮尧恣肆妄行藐视国法并未奉行之所致着四川廵抚法敏等实心奉行务除积弊以靖地方倘仍旧苟且塞责必当从重治罪十九日奉

上谕查律载鬬殴成伤定有保辜之限所以重民命而慎刑罚也闻京城内外凡鬬殴伤人者各该地方步军无分轻重即将两造并拘如遇重伤之人则用门板扛擡先赴该旗步军尉报验次赴两翼总尉衙门挂号然後解送步军统领衙门听审倘系应行咨部之案则拖累之日更多大凡被殴之人受伤虽重尚可医救一经移动失於调理劳顿冒风或致殒命此等命案虽系愚民好勇鬬狠而亦未必非问理各官懈忽之所致也嗣後凡系鬬殴成伤者应分别伤痕之轻重若伤重不能行动者禁止移动勒令即时加意调治着问理衙门委官亲诣验看使被殴之人得以安卧医救不致误伤性命其应如何定例通行之处着三法司衙门详议具奏二十八日

谕诸王大臣从古帝王之治天下皆言理财用人朕思用人之关系更在理财之上果任用得人又何患财之不

理事之不办乎朕即位以来推心置腹以待尔等大臣时时谘访务得人才共襄庶政尔大臣等亦各有所保荐以备任用朕深嘉之但知人自古为难而保人更非易事知人者不过知其才具岂能知其存心保人者亦只能保其目前岂能保其异日是以朕曲为体谅从不苛求但公私二字所关甚重不可以不辨而公中有私私中有公尤不可不时时警醒也即如始初见其人好而举之及既举之後其人改操易辙即当据实奏闻倘以为从前既举而自护其短为之掩饰弥缝此则公中之私也或始初因朋友故旧之情而举之及既举之後时时警戒提撕相责以善一闻其声名不好或即行检举或密奏以闻此则私中之公也尔等大臣每一人所举多者不过二三十人尔等一人精神足以贯注之平时访察其行为劝勉其亷谨倘居官不善即行参奏不稍回护如此则人人有所忌惮争自濯磨国家可收得人之益尔等亦不愧以人事君之义矣如图理琛张保傅鼐马喀四人从前声名原属平常而其才皆有可用朕为爱惜人才起见擢而用之以观其後效今图理琛张保能恪慎供职不负朕简用之恩是以朕待之如初至於傅鼐马喀负朕恩遇自蹈罪愆朕即执法惩治岂以当日既经擢用此时回护包容曲为寛假乎此朕大公至正之心因物付物之道尔大臣等为国举人亦当以此为法又如尔等大臣各有子弟居官父兄既列同朝岂无朋友关切之情然与其私受嘱托庇护朋友之子弟使子弟有所恃而不肯努力上进何如切加教导使其儆惕玉之於成若大臣子弟父兄既能训廸又有堂官之督责则成人者必多国家岂不甚乐有世家大族之子孙而用之哉总之朕之优待尔大臣与其迁官赏赉不若成就尔之名节为一不朽之人尔等之於朋友及荐举之人与其结以私恩小惠护其过愆而丧其人品何如以大义相规使之为端人良吏永保令名至於家庭之间训导子弟又不待言矣勉之戒之

二十九日奉

上谕高其位等为伊父奏请赐恤甚是高天爵捐躯尽忠大节可嘉高其位高其佩乃现任大学士都统大臣伊父高天爵着给与礼部尚书职衔追赐恤典至八旗各省有似此被难而未获恩恤者俱着详察具奏

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四十五

猜你喜欢
  卷二百三十·列传第一百十八·张廷玉
  卷十二·吴广成
  第二十五回 抗北庭郑众折强威 赴西竺蔡愔求佛典·蔡东藩
  第八回 明守将献城卖友 清太宗获玺称尊·蔡东藩
  平定三逆方略卷二十·佚名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七·徐乾学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一·佚名
  仁宗昭皇帝实录(卷四)·杨士奇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一·佚名
  卷之一千二百四十九·佚名
  卷之二百六十七·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二 辽纪二·纪昀
  五八八 军机大臣奏复核陶汝鼐及黎元宽所撰违碍书情形并行文各省饬禁折·佚名
  三○六 谕内阁《学易集》等有青词一体迹涉异端抄本姑存刊刻从删·佚名
  绎史卷一百四十二·马骕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俞国宝·唐圭璋

      国宝,临川人,淳熙太学生。有醒庵遗珠集,不传。   贺新凉   梅   梦里骖鸾鹤。觉三山不远,依前海风吹落。浮到五湖烟月上,刚被梅香醉着。粲玉树、轻明疏薄。十万琼琚天女队,捧冰壶、玉液琉璃杓。来伴我,荐清酌。  

  • 卷四十·白居易

    钦定四库全书 白香山诗集卷四十    歙县汪立名编补遗下【杂体聨句凡三十首】 七老会诗 刑部尚书致仕太原白居易【年七十四并序】 【胡吉刘郑卢张等六贤皆多年夀余亦次焉偶於东都敝居履道坊合成尚齿之会七老相顾

  • 四集卷五十五·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五古今体六十六首【己亥一】己亥元旦喜爆声中淑气宣温暾初旭又新年朝乾夕惕从兹始雨较晴量自昔然恰值元正书绦县仍希甘雪被银田鲁论久敬言堪味望七敢渝此意?

  • 第一章商事总论·佚名

    第一节 商事官厅第二节 郊第三节 特许营业第四节 官办第一节商事官厅第一厘金税则大清国福建通商百货行商厘金章程一、查闽省百货行厘金旧章,南台局向照海关税则,每百两抽收银八十三两,又加二耗,又加抽军饷银八十三两

  • 御制执中成宪序·佚名

    惟我皇考法天行健一日万防宵旰不遑犹以其闲简命儒臣采录经史子集所载自古帝王元徳显功訏谟大训以及名臣奏章先儒语类深切治道者次第进呈皇考亲为删定命曰执中成宪始于雍正六年仲春成于十三年中夏未及刋布而我皇考遽遐

  • 张佳胤传·张廷玉

    张佳胤,字肖甫,铜梁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的进士。任滑县知县。大盗高章,伪装为锦衣卫,直闯官署,劫持张佳胤索要金钱。张佳胤脸不变色,佯装书写文券借钱,全部签署的是乡里察盗官的姓名,将他们召入,立即擒获了盗贼,从此闻名。升

  • 职官五一·徐松

    国信使【宋会要】太祖开宝八年十一月,命秘书省校书郎、直史馆宋准假朝请大夫、少府监,为契丹国信使;殿直邢文度假右卫率府率副之。 真宗二年,诏先充北朝国信使者,每有北朝人到阙,并依所借官位服色班坐宴。 天禧二年十二月二

  • 公符·方以智

    圣人因一在二中、阳清阴浊,而立善恶之榜;因人生有好恶,而使知最初之公好公恶;因有名字,因有是非,此有昊之公符也。夜半符隐,昒爽符显,圣人之因符也。有是非而互相是非,此生民之流符也。救者反之夜半,而榜之曰无,此至人之隐符也。

  • 提要·刘炎

    臣等谨案迩言十二卷宋刘炎撰炎字子宣松阳人是书分十二章曰成性存心立志践行天道人道君臣今昔经籍习俗志见其立言醇正笃实而切于人情近于事理无迂阔难行之说亦无刻核过髙之论如曰井田封建成之非一日其壊也亦非一朝之故

  • 卷三百九十六·佚名

    △初分无性自性品第七十四之二佛告善现,於汝意云何。明镜等中所现诸像。为有实事可依造业。由所造业或堕地狱。或堕傍生。或堕鬼界。或生人中。或生欲界四大王众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或生色界梵众天乃至色究竟天。或生无

  •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讲要·太虚

      ──二十一年七月在武昌佛教正信会讲────   悬论    一 释题目    二 明纲要     甲 净土存在之理     乙 求生净土之意义     丙 十方佛菩萨净土甚多     丁 兜率净土

  • 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一卷·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如相续解脱经说。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有十地。所谓欢喜地离垢地明地焰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佛地第十一。此诸地几种清净摄。为有几分。佛告观世音菩萨。有四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六卷·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六卷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使犍度人品下欲界死还生欲界。尽欲界有相续耶。乃至广作四句有多名此中说有。是受身处众生数五阴有。余有广说。如一行中。云何

  • 卷第十五·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十五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破僧违谏学处之二尔时薄伽梵诣常集堂。于大众中就座而坐告诸苾刍曰。于此世间有五种师。云何为五。如有一师。戒实不净自言戒净。然诸弟子由共住故知不清净。遂相告

  • 搜玉小集·佚名

    诗选集。又名《搜玉集》。唐佚名编。一卷。原作不署编者姓氏,郑樵《通志》著录,编者为唐人无疑。旧目题收录作者三十七人,诗六十三首。实收三十四人,诗六十二首。为明毛晋重刊所厘定,所注考证颇详。体例混乱,既不以人

  • 乐章集·柳永

    一名《柳屯田乐章集》。词别集。北宋柳永撰。一卷。永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初名三变,因“喜作小词,薄于操行”而未能致身科第。熟悉民间流行曲调,为伶工乐妓撰写大量慢词,流传甚广,达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 敕议或问·朱厚熜

    朕惟孔子之道王者之道也德王者之德也功王者之功也事王者之事也特其位非王者之位焉昨辅臣少傅张璁再疏请正其号称服章等事已命礼官集翰林诸臣议正外惟号与服章二事所关者重亦关于朕者不得不为言之朕惟我

  • 吴逆始末记·佚名

    《吴逆始末记》一卷,不著撰人名氏,大约出于清康熙间人之手。所记始于吴三桂降清,止于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帝)被吴三桂所杀。文末附有《觚剩》(清初钮撰)故事一则,当是后人所加,因涉及吴三桂生平,今仍保留;但所引个别句子有删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