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乐品第三十

忍胜则怨贼,自负则自鄙。息意则快乐,无胜无负心。若人扰乱彼,自求安乐世。遂成其怨憎,终不得解脱。

善乐於爱欲,以杖加群生。於中自求安,後世不得乐。人欲得欢乐,杖不加群生。於中自求乐,後世亦得乐。

乐法乐学行,慎莫行恶法。能善行法者,今世後世乐。护法行法者,修法获善报。此应法律教,行法不趣恶。

护法行法者,如盖覆其形。此应法律教,行法不趣恶。恶行入地狱,所生堕恶道。非法自陷溺,如手把蚖蛇。

不以法非法,二事俱同报。非法入地狱,正法生於天。施与战同处,此德智不誉。施时亦战时,此事二俱等。

人遭百千变,等除憍慢怨。时施清净心,健夫最为胜。忍少得胜多,戒胜懈怠多。有信慧施者,後身受善报。

快乐施福报,所愿皆全成。速得第一灭,渐入无为际。若彼求方便,贤圣智慧施。尽其苦原本,当知获大报。

爱法善安隐,心意洁清净。贤圣所说法,智者所娱乐。若人心乐禅,亦复乐不起。亦乐四意止,并及七觉意。

及彼四神足,贤圣八品道。善乐於抟食,善乐摄法服。善乐於经行,乐处於山薮。已逮安乐处,现法而无为。

已越诸恐惧,超世诸染著。善乐於念持,善观於诸法。善哉世无害,养育众生类。世无欲爱乐,越诸染著意。

能灭己憍慢,此名第一乐。耆年持戒乐,有信成就乐。分别义趣乐,不造众恶业。世有父母乐,众集和亦乐。

世有沙门乐,静志乐亦然。诸佛出兴乐,说法堪受乐。众僧和合乐,和则常有安。持戒完具乐,多闻广知乐。

睹见真人乐,解脱行迹乐。德水清凉乐,法财自集快。得智明慧快,灭慢无邪快。得睹诸贤乐,同会亦复乐。

不与愚从事,毕固永已乐。不与愚从事,经历无数日。与愚同居难,如与怨憎会。与智同处易,如共亲亲会。

人智甚难遇,终不虚讬生。设当讬生处,彼家必蒙庆。一切得安隐,梵志取灭度。不为欲所染,尽脱於诸处。

尽断不祥结,降伏内烦恼。永息得睡眠,心识得清彻。慎莫著於乐,当就护来行。当念舍於世,观於快乐事。

如世欲欢乐,及彼天上乐。此名为爱极,十六未获一。欲舍於重担,更不造重业。重担世之苦,能舍最快乐。

尽断诸爱欲,及灭一切行。并灭五蕴本,更不受三有。义聚则有乐,朋友食福乐。彼灭寂然乐,展转普及人。

苦以乐为本,犹彼焰火炉。赫焰而炽然,渐渐而还灭。不知所凑处,如是等见人。免於爱欲泥,去亦无处所。

以获无动乐,中间无有恚。有变易不停,除忧无有愁。寂然观世有,有乐无有恼。正法而多闻,设见有所损。

人人贪於色,无结世善寿。大法知结源,人当明结瑕。人人心缚著,亦缚於色本。一切受辱苦,一切任己乐。

胜负自然兴,竟不有所获。诸欲得乐寿,能忍彼轻报。忍者忍於人,不忍处诸有。诸欲得乐寿,於惑而无惑。

惑者惑於人,我斯无有惑。诸欲得乐寿,终己无结者,当食於念食,如彼光音天。恒以念为食,意身无所烧。

众生见苦乐,圣法无损坏。虽值触乐迹,无迹焉有触。如刍在定,不著一切垢。众生遭苦乐,而不能觉知。

如来与多闻,己身广善友。

圆寂观罪障,相应乐第十。

猜你喜欢
  卷第五·佚名
  第五卷·佚名
  佛说金刚场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中一分(此于大部支流别行)·佚名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三·知礼
  費隱禪師語錄卷第五·费隐通容
  佛说优填王经·佚名
  第四十三卷·佚名
  杭州佛诞纪念之放蝇会宣言·太虚
  卷五十九·佚名
  維摩詰所說經卷中·欧阳竟无
  大乘玄论 第五卷·吉藏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一卷·佚名
  印度之佛教以中庸实践为教的佛教·梁启超
  贫人夫妇氎[dié,细棉布]施得现报缘品第十八·佚名
  卷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楔子·佚名

    (正末上,云)小生袁逊。自从弃舍了功名,寻访于此山中,与修公禅师座下,听讲此经文佛法,倒大来耳根清净。小生恰才斋食已罢,在此僧房中闲玩此经文咱。(行者上,云)小僧行者便是。奉师父法旨,着我请袁秀才来日法堂中听讲。可早来到

  • ●词话下卷·沈雄

    ◎金词话○海阅柳词图南侵鹤林玉露曰:海陵阅柳永望海潮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句。遂起立马吴山之志。淳熙中,谢处厚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罗

  • 卷四十五·吴之振

    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四十五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王炎双溪诗钞王炎字晦叔新安婺源人所居武水之曲双溪合流因以为号矣登乾道进士始令临湘受学於南轩先生入中都官博士庆元四年为实录简讨?转着作佐郎出守湖州年八十余着

  • 提要·于石

    【臣】等谨按紫岩诗选三卷宋于石撰石字介翁兰谿人宋亡不仕因所居自号紫岩晚徙城中更号两谿浙江通志载入文苑传中又载入隠逸传中盖二者均所不愧不可偏举故两见也集有丁丑巳夘纪年乃临安初破之后又有丁亥戊子嵗作乃至元

  • 列传第十二·李延寿

    昙首有智局,喜愠不见于色,闺门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亦不得以爲饰玩。自非禄赐,一毫不受于人。爲文帝镇西长史,武帝谓文帝曰:“昙首辅相才也,汝可每事谘之。”及文帝被迎入奉大统,议者皆致疑,昙首与到彦之、从兄华并劝上

  • 文史第二十八·吴兢

    贞观初,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比见前、后《汉史》载录扬雄《甘泉》、《羽猎》,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班固《两都》等赋,此既文体浮华,无益劝诫,何假书之史策?其有上书论事,词理切直,可裨于政理者,朕从与不从皆须备载。

  • 卷二(起二月,尽三月)·韩愈

      二月甲子,上御丹凤门,大赦天下。自贞元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昧爽已前,大辟已下,罪无轻重,常赦所不原者,咸赦原之。诸色人中,有才行兼茂,明于理体者;经术精深,可为师法者;达于吏理,可使从政者;宜委常参官各举所知。其在外者,长吏

  • 第九十九回 以乱易乱劫迁主驾 用毒攻毒尽杀宦官·蔡东藩

      却说刘季述遣人至汴,愿以唐社稷为赠品,崔胤亦密召全忠,令他勤王。全忠接阅两书,踌躇莫决。已有心篡唐了。副使李振进言道:“王室有难,便是助公霸业,今公为唐室桓文,安危所系,季述宦竖,乃敢囚废天子,若不能讨,如何号令诸侯?况

  • 第二十八回 萧耨斤挟权弑主母 赵元昊僭号寇边疆·蔡东藩

      却说仁宗宠幸尚、杨二美人,每夕当御,累得仁宗形神疲乏,渐就尫羸,甚至累日不能进食,奄卧龙床,蛾眉原足伐性,仁宗亦太无用。中外忧惧得很,杨太后诇悉情由,命仁宗斥退二美,仁宗含糊答应,心中恰非常眷恋,怎肯把一对解语花,驱出宫

  • 卷二十六·张廷玉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资治通监纲目三编卷二十六 【起癸酉明神宗万历元年尽辛巳明神宗万历九年】凡九年 【癸酉】神宗显皇帝元年春正月男子王大臣入乾清宫寻伏诛 【大臣浙中佣奴以浮荡入都伪为内侍

  • 提要·徐紘

    臣等谨案明名臣琬琰录二十四卷续录二十二卷明徐纮编纮字朝文武进人弘治庚戍进士以刑部郎出为广东按察司佥事分巡岭东终于云南按察司副使是书乃仿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而作所辑自洪武迄弘治九朝诸臣事迹前录所载一

  • 五六○ 谕内阁着通谕各督抚予限二年实力查缴违碍书籍·佚名

    五六○ 谕内阁着通谕各督抚予限二年实力查缴违碍书籍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初一日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初一日内阁奉上谕:前经降旨各督抚查缴违碍书籍,并令明白宣示,如有收藏明末国初悖谬之书,急宜及早交出,与收藏之人并无干碍

  • 卷二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四国子监司业顾栋髙撰宋执政表中州为天下之枢而宋郑为大国地居要害国又差强故伯之未兴也宋与郑常相鬬争逮伯之兴宋郑常供车赋洁玉帛牺牲以待于境上亦地势然也顾春秋时宋最喜事春秋之局大

  • 高祖本纪第八·司马迁

    解惠全 张德萍 译注【说明】《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这是司马迁创作本篇的基本宗旨。的确,在《高祖本纪》中,侧重叙写的是刘

  • 卷十·黄训

    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经济録卷十明 黄训 编保治【正德下】题为宥小臣以全大体事【杨一清】正德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该礼部差监生赍捧钦奉勑礼部三法司兹者新正在迩万物咸亨在京及南京见任文武羣臣除赃罪外自正德六年十二

  • 卷二百四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五帝系考【七】皇族觉罗兴祖直皇帝长子大祖系二世大祖恭载皇子门三世以下素赫臣尼扬古【以上三世】【臣】等谨按玉牒载大祖三子第一子素赫臣第二子谭图第三子尼扬古今照世派编纂必

  • 第七章 新室始末·吕思勉

    第一节 新莽得政中国之文化,有一大转变,在乎两汉之间。自西汉以前,言治者多对社会政治,竭力攻击。东汉以后,此等议论,渐不复闻。汉、魏之间,玄学起,继以佛学,乃专求所以适合社会者,而不复思改革社会矣。人与动物之异,在于人能改

  • 第六节 论国家思想·梁启超

    人群之初级也,有部民而无国民,由部民而进为国民。此文野所由分也。部民与国民之异安在?曰:群族而居,自成风俗者,谓之部民;有国家思想能自布政治者,谓之国民。天下未有无国民而可以成国者也。国家思想者何?一曰对于一身而知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