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使中国历史大变局面的,前为鸦片战争,后为中日战争。

欢迎西学,而畏恶西教;西人挟兵力以求通商,则深闭固拒,以致危辱;到外力的压迫深了,才幡(fān)然改图,以求和新世界适应;这是欧人东略以后,东洋诸国所同抱的态度;而日本因缘凑合,变法维新,成功得最快,遂转成为东方的侵掠者。

中国在明代,受倭寇之患是很深的。所以清开海禁以后,仍只准中国人去,而不准日本人来。而且对于日本,戒备之情很深。注793在一八六八年以前,实无国交之可言。这一年,日本明治天皇立,和各国订立条约。乃于其明年,遣使到中国来请立约。这时候,中国对于外国,还有深闭固拒之心。所以总署对于日本之请,是议驳的。一八七一年,日人复遣使臣前来。总署令其另派大臣再议。其时疆臣仍有以倭寇为言,奏请拒绝的。朝命曾国藩、李鸿章筹议。二人都说不可。注794拒绝之议乃罢。由李鸿章与立《修好规条》和《通商章程》:(一)领事裁判权,彼此都有。(二)进口货照海关税则完纳;税则未载明的,则值百抽五;亦彼此所同。(三)内地通商,明定禁止。都和泰西各国不同。明年,日本就派人来,要想议改。鸿章说约未换而先议改,未免失信贻笑,把他拒绝。

琉球是两属于中日之间的。一八七一年,琉球人遭风漂至台湾,为生番所杀。一八七三年,日本小田县民漂至,又被杀。这一年,日本副岛种臣来换约。命其副使柳原前光诘问总署。总署说:“琉球亦我属土。属土之民相杀,与日本何预?小田人遇害,则没有听见。”又说:“生番是化外之民。”日本人说:“既如此,我们将自往问罪。”又争琉球是日本属国。彼此议不能决而罢。明年,日本派兵攻台湾。又派柳原前光到中国来,说系问罪于中国化外之地。中国声教所及,秋毫不犯。中国派沈葆桢巡视台湾,调兵渡海。日人气馁。其兵又遇疫。乃由英使调停,在津立专约三款:中国恤日本难民家属银十万两,偿还日本修筑道路房屋之费银四十万两了事。一八七九年,日本竟灭琉球,以为冲绳县。中国和他交涉,迄无结果。注795

朝鲜离中国,本较日本为近;其文化程度,实亦较日本为高。不幸欧人东略之时,适值其国党争积弱之际,遂致一蹶不振。当清朝同光之际,正值朝鲜国王李熙初立之时。其父昰(shì)应摄政。注796昰应的为人,颇有才气,而智识锢蔽,持闭关主义甚坚。欧美诸国去求通商,辄遭拒绝,各国来告中国。中国辄以向不干预朝鲜内政答之。在中国的习惯,固然如此。然和国际法属国无外交之例,却是相背的。日人乘此机会,一八七六年,用兵力强迫朝鲜立约通商,约文中竟订明朝鲜为独立自主之国。这时候,李鸿章主持中国外交,主张引进各国势力,互相牵制。乃劝朝鲜和美、英、法、德,次第立约。约文中都申明朝鲜为中国属邦。然和属国无外交之例,仍属相背。这时候,李熙已亲政。其妃闵氏之族专权。昰应失职怏怏。一八八二年,朝鲜因聘日武官教练新兵,被裁的兵作乱,焚日使馆,复拥昰应摄政。驻日公使黎庶昌,急电直隶总督张树藩。树藩立遣提督丁汝昌督兵船前往。总署又派吴长庆率兵继往。代定其乱,执昰应以归。注797这一次,日本亦派兵前往,而较中国兵迟到,所以于事无及。事定之后,吴长庆遂留驻朝鲜。这时候,朝鲜分为事大、独立两党。在朝的事大党,以王妃闵氏之族为中心。一八八四年,独立党作乱。为吴长庆所镇定。日公使自焚其使馆,说是我兵炮击他的。明年,日本派伊藤博文来,和李鸿章在天津立约:(一)两国均撤兵。(二)勿派员教练朝鲜兵士。(三)朝鲜有变乱事件,两国派兵,均先行文知照;事定仍即撤回。中国和日本,对朝鲜遂立于同等地位了。注798其明年,出使英、法、德、俄大臣刘瑞芬建议,和英、美、俄诸国立约保护朝鲜。李鸿章颇赞成之,而总署持不可,其议遂罢。

一八九四年,朝鲜东学党作乱。全罗道,求救于我。李鸿章派叶志超率兵前往。未至而乱已平。日兵亦水陆大至。屯据京城。鸿章责其如约撤兵,日本不听。而要求中国共同改革朝鲜内政。中国亦拒绝。日使大鸟圭介,遂挟众入朝鲜王宫。诛逐闵氏之党。复起昰应摄政。派兵屯据朝鲜要害。李鸿章知道中国兵力,是靠不住的,不欲轻于言战。遍告英、俄、德、法、美诸国,希望他们出来调停,而事终不就。中国租英船运兵,为日本所击沉。中国主战派,纷纷责备鸿章。中国乃正式宣战。

时中国续派左宝贵等赴朝鲜,而前所派的叶志超等,已为日本所袭败,退至平壤。日兵来攻,诸军败绩。左宝贵死之。海军亦败绩于大东沟,自此蛰伏威海不能出。日人遂纵横海上。宋庆总诸军守辽东。日兵渡鸭绿江,连陷九连、安东。庆退守摩天岭。日兵遂陷凤凰城、宽甸、岫(xiù)岩。其第二军又从貔(pí)子窝登陆,陷金州。进陷大连湾,攻旅顺。宋庆把摩天岭的防守,交给聂士成,注799自统大军往救,亦不克。旅顺又陷落,于是中国仅以重兵塞山海关至锦州。注800而日兵又分扰山东。自成山登陆,陷荣城。攻威海。海军提督丁汝昌,以兵舰降敌,而自仰药死。山东巡抚李秉衡,自芝罘退守莱州。日兵复陷文登、宁海。明年二月,日兵并力攻辽东,陷营口、盖平、海城。辽阳、沈阳,声援俱绝。其舰队又南陷澎湖,逼台湾。于是中国势穷力竭,而和议以起。

当旅顺危急时,中国即派德璀琳注801赴日议和。后又改派张荫桓、邵友濂。均给日本拒绝。注802乃改由李鸿章自往。日本要求驻兵大沽口、天津、山海关,方行停战。鸿章不许。而日人持之甚坚。鸿章乃请缓停战,先议和。议未定,鸿章为刺客所伤,日人惭惧,乃定停战之约。旋议定《和约》十款。其中重要的:(一)中国认朝鲜自主。(二)割让奉天南部和台湾、澎湖。(三)赔款二万万两,分八次交清。(四)换约后订立《通商行船条约》、《陆路通商章程》,均以中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准。(五)添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六)日军暂占威海,俟一二次赔款缴清;通商行船约章批准互换;并将通商口岸关税,作为余款及利息的抵押;方行撤退。此约割地之多,赔款之巨,不待更论。通商行船,一照泰西各国条约,是日本求之多年而不得的。而(七)约中又订明“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则又是泰西各国,所求之而不得的。注803从此以后,中国新兴幼稚的工业,就更受帝国资本主义的压迫,求自振更难了。

约既定,台湾人推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总兵刘永福主军政,谋自立。旋因抚标兵变,景崧出走,台北失陷。永福据台南苦战,亦以不敌内渡,台湾遂亡。

其奉天南部之地,则因俄、德、法的干涉而还我。三国当时,由驻使照会日本外部,以妨碍东洋平和为辞,劝日本将辽东归还中国。日人得照会,急开御前会议,筹商或许,或拒,或交列国会议。多数主张第三策。而其外相大为反对,说:“列国会议,各顾其私,势必不能以辽东问题为限,全部条约,都要生变动了。”于是日人运用外交手腕,请美国劝俄国不必干涉。又求英国援助,愿意给与报酬。英、美都不肯援助。日本再和俄国交涉,愿意归还辽东,但求割一金州,俄人亦不许。日人不得已,乃照三国的要求,径行承诺。而要求我出偿款一万万两。后由三国公议,定为三千万两。由李鸿章和日人另订《交还辽东条约》,把拟订陆路章程之事取消。

【注释】

注793 康熙时,风闻日人将为边患,曾遣织造马林达麦尔森改扮商人往探。雍正六年,即一八二七年,苏州洋商余姓,言日本将军,聘请中国人教演战陈,制兵器战船。浙督李卫,因此请严边备,密饬沿海文武,各口税关严查出洋包箱。水手、舵工、商人、搭客,均令具结限期回籍,于进口时点验人数,缺少者拿究。朝命卫兼辖江南沿海。卫请密饬闽、广、山东、天津、锦州访察。后访得别无狡谋,且与天主教世仇,备乃稍弛。

注794 国藩原奏,谓:“前此与西人立约,皆因战守无功,隐忍息事。……日本与我无嫌,援例而来,其理甚顺,若拒之太甚,彼或转求西国介绍,势难终却。且使外国前后参观,疑我中国交际之道,逆而胁之则易,顺而求之则难。既令其特派大员,岂可复加拒绝?惟约中不可载明比照泰西各国通例办理;尤不可载‘恩施利益,一体均沾’等语。”鸿章奏意略同。

注795 琉球亡后,中国与日交涉,日本坚执前言,谓琉球系彼属国。一八七九年,美前总统格兰德来游,复往日本。恭亲王、李鸿章都托其从中调停。日本乃议分琉球宫古、八重山两岛归我,而请于条约添入内地通商和最惠国条款。鸿章不许。一八八二年,日本驻津领事竹添进一谒鸿章申前论。鸿章议还中山旧都,仍以中山王之族尚氏主其祀。日本亦不允。

注796 朝鲜国王本生之父,称为大院君。

注797 把他拘留在保定,到一八八五年才释归。

注798 此约论者多归咎鸿章。然据鸿章原奏:则(一)因隔海远役,将士苦累异常,本非久计。(二)则朝鲜通商以后,各国官商,毕集王城;又与倭军逼处;带兵官刚柔操纵,恐难一一合宜,最易生事。(三)则日兵驻扎汉城,用心殊为叵测,正可趁此令其撤兵。因此鸿章谓:“该使臣要求,惟撤兵一层,尚可酌量允许。惟若彼此永不派兵,无事时固可相安,万一倭人嗾朝叛华;或朝人内乱;或俄邻侵夺;中国即不复能过问,此又不可不审处。”旋奉电旨:“撤兵可允,永不派兵不可允,万不得已,当添叙两国遇有朝鲜重大事变,各可派兵,互相知照等语。”鸿章乃又与博文磋议定约,则当时亦自有其不得已的苦衷;而彼此派兵,互相知照一层,并不出于鸿章的意思。鸿章又说:“即西国侵夺朝鲜土地,我亦可会商派兵。”这一层,在后来固然成为虚语。然在当时,视耽欲逐者,并不止一日本。后来的事情,此时岂能预料?鸿章当时的用心,亦不能一笔抹杀的。

注799 后来士成入卫畿辅,摩天岭之防,改由东边道张锡銮(luán)接任。

注800 此时吴大澂(chéng)、魏光焘,亦率湘军出关,与宋庆兵合。

注801 G.Detring,津海关税务司,德国人。

注802 德璀琳之往,日人谓其未奉敕书,且系西员,不应当交涉之任。张荫桓、邵友濂之往,则日人谓敕书未载便宜行事,不足为全权,被拒。

注803 普鲁士与中国议约时,尝议及将土货改造别货,总署咨李鸿章拒绝.

猜你喜欢
  卷五百二十二 列传三百九·赵尔巽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十六·佚名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一·佚名
  卷之四百十三·佚名
  卷之三百七十·佚名
  卷之一百九·佚名
  第五示贴太岁(实则光绪)十五年九月二十九日一一一○七-一·佚名
  第一章 我的家世 一 醇贤亲王的一生·溥仪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司马迁
  张浚传·脱脱
  刘文炳传·张廷玉
  卷三十五·佚名
  卷九·佚名
  方域九·徐松
  卷四十八、湘军陆师之编制·黄鸿寿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惠洪·唐圭璋

      惠洪字觉范,后易名德洪,俗姓彭,筠州(今江西省高安)人。生于熙宁四年(1071)。以医识张商英,又往来郭天信之门。政和元年(1111),张郭得罪,觉范决配朱崖,旋北还。建炎二年(1128)卒,年五十八。有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天厨禁脔。  

  • 卷一百七十·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七十史类四言古于贾谧坐讲汉书     【晋】潘 岳理道在儒?儒由人显允鲁侯文质彬彬笔下摛藻席上敷珍前疑既辨旧史维新维新尔史既辨尔疑延我僚友讲此微辞五言古咏司马彪续汉

  • 第四出·徐渭

    【传言玉女】〔外扮周丞相上〕要选乘龙,虎榜偶然得宋。若待襄王,定赛赋高唐梦。秦楼弄玉,谁好伴他骑凤?端详,惟有这个门生共。(老夫失偶多年,素有向平五岳之想,所以誓不再娶。止因前荆生有一男,唤名凤羽,一女唤名凤雏,至今未曾婚

  • 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司马迁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

  • 本纪第八 玄宗上·刘昫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讳隆基,睿宗第三子也,母曰昭成顺圣皇后窦氏。垂拱元年秋八月戊寅,生于东都。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 ,善八分书。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 三年闰七月丁卯,封楚王。天授三年十月戊戌,出阁,开府置官属,年始七

  • 卷一百五十四·列传第四十二·张廷玉

        张辅 黄福 刘俊 陈洽 李彬 柳升梁铭 王通   张辅,字文弼,河间王玉长子也。燕师起,从父力战,为指挥同知。玉殁东昌,辅嗣职。从战夹河、藁城、彰德、灵璧,皆有功。从入京师,封信安伯,禄千石,予世券。妹为帝妃。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四十三·佚名

    嘉靖四十四年二月戊辰朔○己巳 夺镇守两广总兵官恭顺侯吴继爵禄米提督军务侍郎吴桂芳南赣巡抚都御史吴百朋俸各二月仍趣令剿平贼党以靖地方初继爵等以守备贺铎指挥蔡允元死事闻而奏内不详贼情给事中邢守庭言闻群盗有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十二·佚名

    嘉靖三年八月癸巳朔命原任给事中于桂陈洸史道阎闳御史曹嘉等俱复原职降南京太仆寺少卿夏良胜三级调外任先是洸奉使回籍居二年始复命在道已闻升潮广佥事犹以旧衔上言主事张璁等危言论礼出于天理人心之正而当道者目为逢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八十八·佚名

    正统七年春正月癸亥朔 上诣 奉先殿 太皇太后宫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 太皇太后 皇太后俱免命妇朝贺○甲子文武群臣朝亲王于奉天门东廊○夜有流星大如杯色赤有光出氐宿东北行至大市○

  • 今献备遗卷八·项笃寿

    (明)项笃寿 撰蹇义蹇义字宜之重庆巴县人也洪武乙丑进士授中书舍人受知髙皇帝奏对称旨初名瑢偶奏事毕上问曰汝蹇叔之后乎御书义字赐之以易旧名革除年擢吏部右侍郎文皇帝即位转左侍郎寻升吏部尚书时政令制度有非洪武之旧

  • 五六五 奉天府府丞李绶奏查办铁岭等处违碍碑碣情形折·佚名

    五六五 奉天府府丞李绶奏查办铁岭等处违碍碑碣情形折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奉天府府丞臣李绶跪奏,为遵旨查奏事。窃臣奉旨查办神祠坟墓碑碣、村堡隘口门匾违碍字样,所有查出凤凰、岫岩二城、宁海、旅顺等处神祠

  • 卷六十四·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六十四职官略【一】官制【臣】等谨按稽古帝王建国设官分职以为民极自云龙水火五雉五鸠其风尚矣唐虞惟百夏商官倍至於成周三百六十之名班班可考秦汉以後迄於

  • 卷七十·湛若水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七十     明 湛若水 撰 任相中 周赧王五十六年初魏安厘王闻子顺贤遣使者奉黄金束帛聘以爲相子顺曰若王能信用吾道吾道固爲治世也虽食饮水吾犹爲之若徒欲制服吾身

  • 经济文衡后集卷十五·佚名

    宋 滕珙 撰濓溪二程类论濓溪黙契道体之妙江州濓溪书院记此段谓道未尝亡惟托于人行于世故有絶续明晦道之在天下者未尝亡惟其托于人者或絶或续故其行于世者有明有晦是皆天命之所为非人智力之所能及也夫天髙地下而二气

  • 卷四十二·乾隆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钦定礼记义疏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礼记义疏卷四十二玉藻第十三之二始冠缁布冠自诸侯下达冠而敝之可也【冠古乱反布冠如字下并同敝音弊本亦作弊】正义郑氏康成曰缁布冠本太古耳非时王之法服也 孔

  • 卷三十一·吕祖谦

    <经部,书类,增修东莱书说钦定四库全书増修东莱书说卷三十一  宋 时澜 撰君陈第二十三     周书周官一篇固可见成王离师傅而不反者然周公犹在焉涵濡渐渍盖有不知之润也君陈之命周公则既没矣成王真得实造之学

  • 第九年海潮音继续出版之希望·太虚

    海潮音月刊,于过去八年中继续出版,从未中辍,遂为中国佛教界唯一之言论机关。所以能维持如此之久远者,以悉本公开态度之所致。虽有一贯之宗旨以为摄持,然关于佛学之任何歧异思想,皆可容纳讨论,故材料不虞缺乏。而历来之收支用

  • 学佛先从做人起·太虚

      在佛典里有这样的两句话:‘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天在座的诸君,已是一个人世间的人,又能来到这儿听讲佛法,因此,我今天特提出此“学佛先从做人起”来讲。我们还保存著这人的身体,但在世间的难疗的生死中,我们说不定会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