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义疏下

第二十五相续解脱义门三。初请问。二许宣。三正说。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相续义。解脱义(魏云。一切诸法相续不相续相。唐云。一切法深密义。及解脱相。)若善分别一切法相续不相续相。我及诸菩萨。善解一切相续巧方便。不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唐云。不堕如言取义深密执著。)善于一切诸法相续不相续相。及离言说文字妄想觉。(唐云。离文字语言虚妄分别)游行一切诸佛刹土无量大众。力自在通总持之印。种种变化。光明照曜。觉慧善入十无尽句。无方便行。(唐云。无功用)犹如日月摩尼四大。于一切地。离自妄想相见。(唐云。住于诸地。离分别见。)见一切法如幻梦等。入佛地身。(唐云。入如来位。)于一切众生界。随其所应而为说法而引导之。悉令安住一切诸法如幻梦等。离有无品及生灭妄想异言说义。(唐云。断生灭执。不著言说。)其身转胜(唐云。令转所依)

疏曰。此承上文善语义而起问也。随言取义。则执著转深。名相续义。因语辨义。则如灯照色。名解脱义。知此二义。则知病识药。应病与药。故能自利利他。乃至证得转依也。

二许宣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三正说二。初正答所问。二更释疑妨。

初中二。初长文。二偈颂。

今初

佛告大慧。无量一切诸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唐云。于一切法。如言取义。执著深密。其数无量。)所谓相计著相续。缘计著相续。性非性计著相续。(唐云。有非有执著)生不生妄想计著相续。灭不灭妄想计著相续。乘非乘妄想计著相续。有为无为妄想计著相续。地地自相妄想计著相续。自妄想无间妄想计著相续。(唐云。自分别现证执著)有无品外道依妄想计著相续。(唐云。外道宗有无品执著。)三乘一乘无间妄想计著相续。复次大慧。此及余凡愚众生自妄想相续。以此相续故。凡愚妄想。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有无有相续相计著。(唐云。此等密执。有无量种。皆是凡愚自分别执而密执著。此诸分别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执著有无。欲乐坚密。)

疏曰。此先明相续义也。随所说义而起计著。坚密难断。故名相续。其所执著。总不出有无二句也。

复次大慧。彼中亦无相续及不相续相。(唐云。此中实无密非密相。)见一切法寂静妄想不生故。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寂静。(唐云。以菩萨见一切法住寂静故。无分别故。)复次大慧。觉外性非性。自心现相无所有。随顺观察自心现量。有无一切性无相见相续寂静故。于一切法无相续不相续相。(唐云。若了诸法唯心所见。无有外物。皆同无相。随顺观察。于若有若无分别密执。悉见寂静。是故无有密非密相。)复次大慧。彼中无有若缚若解。余堕不如实觉知。有缚有解。(唐云此中无缚。亦无有解。不了实者。见缚解耳。)所以者何。谓于一切法有无有。无众生可得故。(唐云。何以故。一切诸法若有若无。求其体性不可得故。)

疏曰。此正明解脱义也。不相续。非对相续言也。解非对缚言也。了知本无相续及不相续。本无缚解。乃名真解脱义耳。

复次大慧。愚夫有三相续。谓贪恚痴。及爱未来有。喜爱俱。以此相续故。有趣相续。彼相续者。续五趣。(唐云。以此密缚。令诸众生续生五趣。)大慧。相续断者。无有相续不相续相。(唐云。密缚若断。是则无有密非密相)

疏曰。初番意明分别惑相续义解脱义。此番意明俱生惑相续义解脱义也。

复次大慧。三和合缘作方便计著。识相续无间生。方便计著。则有相续。(唐云。若有执著三和合缘。诸识密缚次第而起。有执著故。则有密缚。)三和合缘识断。见三解脱。一切相续不生(唐云。若见三解脱。离三和合识。一切诸密皆悉不生)

疏曰。前二番。旣明见思集谛相续及解脱义。此一番。乃明诸识苦谛相续及解脱义也。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不真实妄想。是说相续相。若知彼真实。相续网则断。(唐云。不实妄分别。是名为密相。若能如实知。诸密网皆断。)于诸性无知。随言说摄受。譬如彼蚕虫。结网而自缠。愚夫妄想缚。相续不观察(唐云。凡愚不能了。随言而取义。譬如蚕处茧。妄想自缠缚。)初正答所问竟。

二更释疑妨二。初释疑。二释妨。

初中四。初疑问。二答释。三重难。四重答。

今初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唐云。由种种心。分别诸法。非诸法有自性。此但妄计耳。)世尊。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非为世尊如是说烦恼清净无性过耶。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唐云。若但妄计。无诸法者。染净诸法。将无悉坏)

疏曰。此牒世尊常所说义而疑难也。唐译简明。

二答释

佛告大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大慧。非如愚夫性自性妄想真实。此妄想自性。非有性自性相。(唐云。一切凡愚分别诸法。而诸法性。非如是有。此但妄执。无有性相。)然大慧。如圣智有性自性。圣知圣见圣慧眼。如是性自性知。(唐云。然诸圣者。以圣慧眼。如实知见有诸法自性)

疏曰。凡愚妄想分别。譬如见绳为蛇。蛇非有也。圣者慧眼知见。譬如了绳即麻。麻非无也。

三重难

大慧白佛言。若使如圣以圣知圣见圣慧眼。非天眼。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非如愚夫妄想。(唐云。若诸圣人以圣慧眼。见有诸法性。非天眼肉眼。不同凡愚之所分别。)世尊。云何愚夫离是妄想。不觉圣性事故。(唐云。云何凡愚得离分别不能觉了诸圣法故。)

疏曰。此且以凡夫不能觉了圣法为难端也。谓凡愚无圣慧眼。不见法性。云何能离妄分别耶。

世尊。彼亦非颠倒。非不颠倒。所以者何。谓不觉圣事性自性故。(唐云。不见圣人所见法故。)不见离有无相故。

疏曰。此正兴难辞也。如圣人不见凡愚所见诸法。名非颠倒。今凡愚不见圣人所见法性。亦应名非颠倒。不见离有无相。故云非不颠倒。此易可知。

世尊。圣亦不如是见。如是妄想。(唐云。圣亦不如凡所分别。如是得故。)不以自相境界为境界故。(唐云。非自所行境界相故。)世尊。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现。(唐云。彼亦见有诸法性相。如妄执性而显现故)不说因无因故。(唐云。不说有因及无因故。)谓堕性相见故。(唐云。堕于诸法性相见故。)异境界非如彼等。如是无穷过(唐云。其余境界旣不同此。如是则成无穷之失。)世尊。不觉性自性相故。(唐云。孰能于法了知性相。)

疏曰。此更难圣眼所见诸法自性。滥同凡愚妄分别事也。故曰。圣亦不应如是见诸法性犹如凡愚之事妄想。旣有诸法自性可得。则非自觉圣智所行境界相故。彼亦见有诸法性自性相。还如妄想自性而显现故。夫妄想所见诸法。实非有因无因。今圣眼所见法性。亦不说有因无因故。亦堕诸法性相见故。其余凡夫所见境界。旣不同此。安知余皆颠倒。此不颠倒。傥更有人不如是见。则又以此为颠倒矣。岂不成无穷之过失耶。然则圣不见有凡境。则以凡为颠倒。凡不见有圣境。亦可以圣为颠倒。譬如鱼龙见水为窟宅。则以饿鬼为颠倒。饿鬼见水为脓血猛焰等。亦可以鱼龙为颠倒也。究竟孰能了知诸法之性相耶。

世尊。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唐云。诸法性相。不因分别。)彼云何妄想非妄想。如实知妄想。(唐云。云何而言以分别故而有诸法。)世尊。妄想异。自性相异。(唐云。分别相异。诸法相异。)世尊。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唐云。因不相似。云何诸法而由分别。)彼云何各各不妄想。而愚夫不如实知。(唐云。复以何故。凡愚分别。不如是有。)然为众生离妄想故说如妄想相不如实有。(唐云。而作是言。为令众生舍分别故。说如分别所见法相。无如是法。)

疏曰。此更以凡圣所见不同。而展转互难也。谓世尊平日说诸法无性。皆因妄分别有。今说圣眼所见诸法自性。则不因妄分别有。则平日所谓以分别故而有诸法。其义堕矣。彼云何在凡则名妄想分别。在圣则非妄想分别。而又能如实知妄想分别耶。且夫妄想分别。与诸法自性。其相各异。其因亦不相似。云何独言凡夫之妄想分别。为诸法自性相之因由耶。又若圣眼所见诸法自性。旣非妄想分别。则凡愚所见诸法性相。亦应非妄想分别矣。彼云何各各不是妄想分别。而独谓愚夫不如实知耶。又何须作如是言。为令众生离妄想故说如妄想分别所见法相。为不如实有耶。

世尊。何故遮众生有无见事自性计著圣智所行境界计著堕有见。说空法非性。而说圣智自性事(唐云。世尊何故令诸众生。离有无见所执著法。而复执著圣智境界。堕于有见。何以故。不说寂静空无之法。而说圣智自性事故。)

疏曰。此结难也。三重难竟。

四重答

佛告大慧。非我说空法非性。亦不堕有见。说圣智自性事。(唐云。我非不说寂静空法。堕于有见。何以故。已说圣智自性事故)然为令众生离恐怖句故。众生无始以来。计著性自性相。圣智事自性计著相见。说空法(唐云。我为众生无始时来。计著于有。于寂静法。以圣事说。令其闻已。不生恐怖。)

疏曰。此明圣智自性事。非空非有。能破空有二执也。众生著有。为说寂静空法。非断空也。众生怖空。为说圣智性事。岂执有哉。

大慧。我不说性自性相。大慧。但我住自得如实空法。离惑乱相见。离自心现性非性见。得三解脱。如实印所印。于性自性。得缘自觉观察住。离有无事见相。(唐云。能如实证寂静空法。离惑乱相。人唯识理。知其所见。无有外法。悟三脱门。获如实印。见法自性。了圣境界。远离有无一切诸著。)

疏曰。此明说圣智自性事之利益也。果能依此远离有无之说。唯心直进。不堕凡愚妄想分别。则能如实证得寂静空法离惑乱相。乃至永离有无诸著。岂同凡愚之所见哉。初释疑竟。

二释妨二。初长文。二偈颂。

今初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者。菩萨摩诃萨不应立是宗。(唐云。菩萨不应成立一切诸法皆悉不生。)所以者何。谓宗一切性非性故及彼因生相故。(唐云。何以故。一切法本无有故。及彼宗因生相故。)

疏曰。上明离有无事见相。则知一切诸法。本无有生。亦无可灭矣。夫无生无灭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旣无有生。岂有不生。若复于此立不生宗。则犯多过。谓若立一切法以为前陈有法。则一切性本非性故。不可立为有法。此一过也。若立不生为后陈宗。则必立因以成此宗。旣宗必藉立因以生其相。如何可名为不生耶。此二过也。

说一切法不生宗。彼宗则坏。(唐云。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此言自坏)彼宗一切法不生。彼宗坏者。以宗有待而生故。(唐云。何以故。彼宗有待而生故。)又彼宗不生入一切法故。不坏相不生故。立一切法不生宗者。彼说则坏。(唐云。又彼宗即入一切法中。不生相亦不生故。又彼宗诸分而成故)

疏曰。旣立不生宗。则必与生相待。待生说不生。则不生二字待生而生。何名不生。又旣云。一切法不生。则不生宗入于一切法中。而欲立此宗。仍藉因喻等多分共成。不得废坏其相。若不坏因喻等多分之相总不生者。如何能成不生之宗。是故若欲立不生宗。便为自坏也。

大慧。有无不生宗。彼宗入一切性。有无相不可得。(唐云。又彼宗有无法皆不生。此宗即入一切法中。有无相亦不生故。)大慧。若使彼宗不生一切性不生而立宗。如是彼宗坏。以有无性相不生故。不应立宗。五分论多过故。展转异因相故。及为作故不应立宗分。谓一切法不生。(唐云。是故一切法不生。此宗自坏。不应如是立。诸分多过故。展转因异相故。)

疏曰。若彼避有待过。更立宗云。有亦不生。无亦不生者。是不生宗。徧入有无法矣。有旣不生。则有相不可得。无旣不生。则无相不可得。有无性相旣不可得。何必立宗。设欲立宗。以何为因。以何为喻。以何为同品。以何为异品。以何而合。以何而离。设仍有因喻同异合离展转相作。又何名有无一切法皆不生耶。故多过而自坏也。

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无自性。不应立宗。(唐云。如不生。一切法空。无自性。亦如是)

疏曰。说无生者。为破执有生也。非立不生宗也。说法空者。为破执实有也。非立空宗也。说无自性者。为破执有定性也。非立无自性宗也。

大慧。然菩萨摩诃萨。说一切法如幻梦。现不现相故。及见觉过故。(唐云。见不见故。一切皆是惑乱相故。)当说一切法如幻梦性。

疏曰。一切诸法。皆如幻梦。非生非不生。有时现见。则非生似生。有时不现。则非不生而似不生。生与不生。皆是见觉惑乱过故。若知幻梦之性。则知一切法性。不变随缘。有生不生随缘不变。非生不生。是故但云因缘所生即空假中。终不妄立不生宗也。

除为愚夫离恐怖处故。大慧。愚夫堕有无见。莫令彼恐怖。远离摩诃衍(魏云。以凡夫闻如幻如梦。生惊怖故。远离大乘)

疏曰。菩萨亦有时不说诸法皆如幻梦。别说善恶因果皆不忒者。乃为愚夫离恐怖句。应病与药。未尝执定一说也。若必为说如幻如梦。则彼便惊怖。远离大乘矣。说法不当机。于彼为非说。为实施权循循善诱。行菩萨道者。不可不知也。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无自性无说。无事无相续。(唐云。无依处)彼愚夫妄想。如死尸恶觉(唐云。凡愚妄分别。恶觉如死尸。)一切法不生。非彼外道宗。(魏云。余见悉不成。唐云。外道所成立。)至竟无所生。性缘所成就。(魏云。诸法毕不生。因缘不能成。唐云。以彼所有生。非缘所成故)一切法不生慧者不作想(魏云。莫建如是法。唐云。智者不分别。)彼宗因生故。觉者悉除灭(魏云。因不同不成。是故建立坏。唐云。彼宗因生故。此觉则便坏)

疏曰。初一偈。总明一切诸法。本无自性。亦无言说。亦无事体。亦无相续。而愚夫于中妄想分别。计有自性言说事体相续。此其恶觉如死尸也。次一偈。明一切法本自不生。不待成立。若更欲成立之。则反成外道宗。以诸法毕竟无所生者因缘所生即无生故。若彼外道旣不达正因缘生法。如何能成不生宗耶。次一偈。明一切法不生。有智慧者不应分别。盖若立宗。必待因生。若待因生。则不生宗便坏。是故觉者。自除灭此戏论也。

譬如瞖目视。妄见垂发相。计著性亦然。愚夫邪妄想。(唐云。诸法亦如是。凡愚妄分别)施设于三有。无有事自性。施设事自性。思惟起妄想。(唐云。三有唯假名。无有实法体。由此假施设。分别妄计度。)相事设言教。意乱极震掉。(唐云。假名诸事相。动乱于心意。)佛子能超出。远离诸妄想(唐云。佛子悉超过。游行无分别。)非水水想受。(唐云。无水取水相。)斯从渴爱生。愚夫如是惑。圣见则不然。圣人见清净。三脱三昧生。远离于生灭。游行无所有。(唐云。常行无相境)修行无所有。亦无性非性。(唐云。修行无相境。亦复无有无。)性非性平等。从是生圣果。(唐云。有无悉平等。是故生圣果。)云何性非性。云何为平等(唐云。云何法有无。云何成平等。)谓彼心不知。内外极漂动。若能坏彼者。心则平等见。(唐云。若心不了法。内外斯动乱。了已则平等。乱相尔时灭)

疏曰。初二句。举譬。次八句。法合。皆明迷之失也。佛子二句。明悟之得也。次三句。重譬迷者之失。次圣见等九句。重明悟者之得。悟平等故而生圣果。圣果不堕有无明矣。次二句。重双征迷悟。后四句。乃双释迷悟也。第二十五相续解脱义门竟。

第二十六智不得境门二。初正明智体。二兼明二通。

初中二。初难问。二答释。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如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施设。所摄受非性。(唐云。若知境界。但是假名。都不可得。则无所取。)摄受亦非性。(唐云。无所取故。亦无能取。)以无摄故。智则不生。唯施设名耳。(唐云。能取所取二俱无故。不起分别。说名为智。)

疏曰。此述世尊常所说法。以起难端也。盖一切境界本唯心现。心外无法。凡愚不了。起我法执。似有我法种种相现。此所现相。皆假施设。都不可得。若能唯心直进了知境界。但是假名不可得者。则无所取。旣无所取。则能取亦无。能所旣无。不起分别。亲证真如。说名为根本正智。此根本正智体是无漏。乃转识所成。譬如转冰成水。但转其名而无实性。非别有智相生也。

云何世尊。为不觉性自相共相异不异故。智不得耶。为自相共相种种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耶。为山岩石壁地水火风障故。智不得耶。为极远极近故。智不得耶。为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魏云。若言智慧不能取者。为见诸法自相同相异异法相。种种异法。体不同故。智不能知云云。唐云。世尊。何故彼智不得于境。为不能了一切诸法自相共相一异义故。言不得耶云云。)

疏曰。六祖有云。法法皆通。法法皆备。而无一法可得。名最上乘。盖由洞了诸法性相。无非即心自性。所以真俗并照。空有俱明。如明净眼。见空见色非以拍盲无所分别。名为根本智也。末世义学。才欲通一切法。备一切法。则必心外取法。不知本无一法可得。固为大惑。而末世邪禅。但高谈无法可得。实未尝法法皆通。法法皆备。岂非不了自相共相异不异故。而言不得。何异山岩等所覆障。极远极近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故。而言不得耶。大慧悬知末世禅病。故特发此难端也。

世尊。若不觉自共相异不异。智不得者。不应说智。应说无智。以有事不得故。(唐云。以有境界而不知故。)若复种种自共相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者。彼亦无智。非是智。世尊。有尔焰故智生。非无性会尔焰故名为智。(唐云。此亦非智。以知于境。说名为智。非不知故。)若山岩石壁。地水火风。极远极近。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应是无智。以有事不可得故。(唐云。以有境界。智不具足而不知故。)

疏曰。此正成难意也。尔焰。谓所知境界。余并可知。初难问竟。

二答释二。初长文。二偈颂。

今初

佛告大慧。不如是无智。应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隐覆说。(魏云。如汝所说言无智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有实智故。大慧。我不依汝如是之说。唐云。此实是智。非如汝说。我之所说。非隐覆说。)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唐云。我言境界惟是假名不可得者。)觉自心现量。(唐云。以了但是自心所现。)有无有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唐云。外法有无。智慧于中毕竟无得。)不得故。智于尔焰不生。(唐云。以无得故。尔焰不起。)顺三解脱。智亦不得。(唐云。入三脱门。智体亦忘。)非妄想者。无始性非性虚伪习作如是知。(唐云。非如一切觉想凡夫。无始以来计著外法若有若无种种形相。)是知彼不知(唐云。如是而知。名为不知。)故于外事处所。相性无性妄想不断。自心现量建立。说我我所相摄受计著。不觉自心现量。于智尔焰而起妄想。妄想故。外性非性观察不得。依于断见。(唐云。不了诸法唯心所现。著我我所。分别境智。不知外法是有是无。其心住于断见中故。为令舍离如是分别。说一切法唯心建立。)

疏曰。此明了境唯心。故无境可得。智体亦忘。乃是真智。非同大慧所问实有外境而不能知之无智也。若不了唯心。计著外法有性无性。如是之知。即是不知。若不了外法体非有无。则智及境界分别宛然。而又拍盲言不可得。是即依于断见。其实何能断哉。欲离有无断常妄想分别。必须了境唯心。所以唯心直进。为此经之宗要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有诸攀缘事。智慧不观察(唐云。若有于所缘。智慧不观见。)此无智非智。是妄想者说。于不异相性。智慧不观察。障碍及远近。是名为邪智。(唐云。无边相互隐。障碍及远近。智慧不能见。是名为邪智)老小诸盲冥。而智慧不生。而实有尔焰。(唐云。而实有境界。不能生智慧。)是亦说邪智。

疏曰。此颂但斥所问之非。所以深警末世邪禅也。初正明智体竟。

二兼明二通三。初承前诃责不了自宗。二因问许宣。三正明二种法通。

今初

复次大慧。愚痴凡夫。无始虚伪恶邪妄想之所回转。回转时。自宗通及说通不善了知。著自心现外性相故著方便说。于自宗四句清净通相。不善分别。(唐云。无始虚伪恶邪分别之所幻惑。不了如实及言说法。计著外相。著方便说。不能修习清净真实离四句法。)

疏曰。前明宗通说通二相。总约三乘自行化他言之。今明自宗通及说通。惟约圆顿自行化他言之。故自宗通。唐译名如实也。自宗四句清净通相者。如实圆理。本离四句。故名清净。如实修习。名自宗通以四悉檀因缘。方便为人分别演说。为实施权开权显实。皆名为说通也。

二因问许宣

大慧白佛言。诚如尊教。唯愿世尊为我分别说通及宗通。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二通。来世凡夫声闻缘觉不得其短。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三正明二种法通二。初长文。二偈颂。

今初

佛告大慧。三世如来有二种法通。谓说通。及自宗通。(唐云。谓如实法。及言说法。)说通者。谓随众生心之所应。为说种种众具契经(唐云。诸方便教。)是名说通。自宗通者。谓修行者。离自心现种种妄想。(唐云。于心所现。离诸分别)谓不堕一异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识。自觉圣境界。离因成见相。(唐云。于自觉圣智所行境界。离诸因缘相应见相。)一切外道声缘觉堕二边者所不能知。我说是名自宗通法。大慧。是名自宗通及说通相。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疏曰。宗通而说不通。何以化他。说通而宗不通。何以自行。又宗旣不通则说何能通。如未饮食。何能辨味。说苟不通。则何名宗通。如不见色。岂名见空是知宗说本自不二。特约自行化他。说有二耳。菩萨应当修学此权实不二法门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谓二种通。(唐云。我说二种法)宗通及言说。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

疏曰。旣授童蒙。理须权实并用。四悉随机。旣为修行。则唯有自觉圣智境界而已。第二十六智不得境门竟。

第二十七勿习近世论门。(魏云。卢伽耶陀品第五)文分为二。初长文。二偈颂。

初中二。初正斥世论。二转释疑问。

初中二。初请问。二示答。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一时说言。世间诸论种种辩说。慎勿习近。若习近者。摄受贪欲。不摄受法。世尊何故作如是说。

疏曰。卢伽耶陀。亦云路伽耶陀。此翻世间论也。

二示答

佛告大慧。世间言论种种句味。因缘譬喻。采集庄严。诱引诳惑愚痴凡夫。不入真实自通。不觉一切法。妄想颠倒。堕于二边。凡愚痴惑。而自破坏。诸趣相续。不得解脱。不能觉知自心现量。不离外性自心妄想计著。是故世间言论种种辩说。不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诳惑迷乱。

疏曰。此总斥世论无益有损也。文并易知。

大慧。释提桓因。广解众论。自造声论。彼世论者有一弟子。持龙形像。(唐云。现作龙身。)诣释天宫。建立论宗。要坏帝释千辐之轮。随我不如。断一一头以谢所屈。(唐云。作是要言。憍尸迦。我共汝论。汝若不如。我当破汝千辐之轮。我若不如。断一一头以谢所屈。)作是要已。即以释法(唐云。论法。)摧伏帝释。释堕负处。即坏其车。还来人间。如是大慧。世间言论因譬庄严。乃至畜生。亦能以种种句味。惑彼诸天及阿修罗著生灭见。(唐云。乃至能现畜生之形。以妙文词。迷惑诸天及阿修罗。令其执著。生灭等见)而况于人。是故大慧世间言论。应当远离。以能招致苦生因故。(唐云。以彼能作生苦因故。)慎勿习近。

疏曰。此引事以显世论之过也。由帝释自习世论。故彼世论弟子。还以世论摧之。夫龙形尚可诳惑诸天。况人形乎。天阿修罗尚受其惑。又况人乎。从招现在未来苦因。是故诫勿习近也。

大慧世论者。惟说身觉境界而已。(魏云。但见现前身智境界。依世名字说诸邪法。)大慧。彼世论者。乃有百千。但于后时后五十年。当破坏结集。恶觉因见盛故。恶弟子受。(魏云。卢伽耶陀婆罗门所造之论。有百千偈。后世末世分为多部。各各异名。依自心见因所造故。)如是大慧。世论破坏结集。种种句味因譬庄严(魏云。卢伽耶陀婆罗门。无有弟子能受其论。是故后世。分为多部。种种异名。)说外道事。著自因缘。无有自通(魏云。诸外道等。内心无有如实解故。依种种因。种种异解。随自心造而为人说。执著自在因等故)大慧。彼诸外道。无自通论。于余世论。广说无量百千事门。无有自通。亦不自知愚痴世论。

疏曰。此结斥世论唯依爱见。无一可取也。身觉身智。即是五阴。身。即色阴。觉智。即余四阴也。初正斥世论竟。

二转释疑问二。初释佛说滥同世论疑。二答摄受贪欲及法义。

初中二。初疑问。二答释。

今初

尔时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外道世论。种种句味因譬庄严。无有自通。自事计著者。世尊亦说世论。(唐云。世间之事。)为种种异方诸来会众天人阿修罗。广说无量种种句味。亦非自通耶。亦入一切外道智慧言说数耶(魏云。如来亦以世间种种名字章句譬喻说法。不说自身内智证法。若尔。亦同一切外道所说不异。)

疏曰。此因十二分教之中。亦有因缘譬喻本事本生等说。故疑其滥同世论。以不纯说自觉法故。

二答释二。初正明不说世论。二重述广破世论。

今初

佛告大慧。我不说世论。亦无来去。唯说不来不去。大慧。来者。趣聚会生。去者。散坏。不来不去者。是不生不灭。我所说义。不堕世论妄想数中。(唐云。不同外道堕分别中。)所以者何。谓不计著外性非性。(唐云。外法有无无所著故。)自心现处。二边妄想所不能转(唐云。了唯自心。不见二取。)相境非性。觉自心现。则自心现妄想不生。(唐云。不行根境。不生分别。)妄想不生者。空无相无作。入三脱门。名为解脱。(唐云。入空无相无愿之门而解脱故)

疏曰。若计心外有生有灭。有来有去。名为世论。佛虽有时假说趣会集生。名之为来。缘散坏灭。名之为去。而生实无所从来。灭亦无所至去。则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故唯说不来不去。若知不来不去。即是不生不灭。以其不计外性为有为无。了知皆是唯心所现。而能取所取二边妄想所不能转故也。是故觉自心现。则妄想不生。妄想不生。则入三解脱门矣。安得名之为世论耶。

二重述广破世论二。初正述答外道问。二结斥习近之失。

今初

大慧。我念一时。于一处住。有世论婆罗门。来诣我所。不请空闲。便问我言。(唐云。遽问我言。)

疏曰。西土礼节。凡欲问时。先须白言。欲有所问。愿垂听许。名请空闲。今粗率遽问。故云不请空闲也。

瞿昙。一切所作耶。我时答言。婆罗门。一切所作。是初世论。彼复问言。一切非所作耶。我复报言。一切非所作。是第二世论。彼复问言。一切常耶。一切无常耶。一切生耶。一切不生耶。我时报言。是六世论。大慧。彼复问我言。一切一耶。一切异耶。一切俱耶。一切不俱耶。一切因种种受生现耶。(唐云。一切皆由种种因缘而受生耶。)我时报言。是十一世论。大慧。彼复问言。一切无记耶。一切记耶。(唐云。一切有记耶。)有我耶。无我耶。有此世耶。无此世耶。有他世耶。无他世耶。有解脱耶。无解脱耶。一切刹那耶。一切不刹那耶。(唐云。是刹那耶。非刹那耶。)虚空耶。非数灭耶。涅槃耶。瞿昙作耶。非作耶。(唐云。虚空涅槃及非择灭。是所作耶。非所作耶。)有中阴耶。无中阴耶。大慧。我时报言。婆罗门。如是说者。悉是世论。非我所说。是汝世论。

疏曰。不了诸法唯心所现。乃有此等戏论。故皆以世论斥之。

我唯说无始虚伪妄想习气种种诸恶。三有之因。(唐云。婆罗门。我说因于无始戏论诸恶习气。而生三有。)不能觉知自心现量而生妄想攀缘外性。(唐云。不了唯是自心所见。而取外法。实无可得。)如外道法。我诸根义。三合知生。(魏云。我根意义三种和合。能生于智。唐云。我及根境三和合生。)我不如是。婆罗门。我不说因。不说无因。唯说妄想摄所摄性施设缘起。(唐云。唯依妄心。以能所取而说缘起。)非汝及余堕受我相续者所能觉知。(唐云。非汝及余取著我者之所能测。)

疏曰。此正为说非世论也。三界唯心。和盘托出。外道不知。所以下文复问耳。

大慧。涅槃虚空灭。非有三种。但数有三耳。(唐云。虚空涅槃及非择灭。但有三数。本无体性。何况而说作与非作。)

疏曰。小乘法数。明三无为。愚法声闻。计有实法。不知皆非心外实有也。是故若三若六若八。平等平等。

复次大慧。尔时世论婆罗门。复问我言。痴爱业因故。(唐云。无明爱业为因缘故。)有三有耶。为无因耶。我时报言。此二者。亦是世论耳。彼复问言。一切性皆入自共相耶。(唐云。一切诸法。皆入自相及共相耶。)我复报言。此亦世论。婆罗门。乃至意流妄计外尘。(唐云。乃至少有心识流动分别外境)皆是世论。

疏曰。此外道依附佛法而问。然旣不达唯心。是故亦为世论。以妄计有外境故。

复次大慧。尔时世论婆罗门复问我言。颇有非世论者不。我是一切外道之宗。说种种句味。因缘譬喻庄严。(唐云。一切外道所有词论种种文句因缘庄严。莫不皆从我法中出。)我复报言。婆罗门。有。非汝有者。非为非宗非说。(魏云。有法非汝法。非不建立。唐云。有。非汝所许。非世不许)非不说种种句味。非不因譬庄严。(魏云。亦非不说种种名字章句。亦非不依义依义说。唐云。非不说种种文句。义理相应。非不相应)

疏曰。非为非宗非说。即魏所云非不建立。唐所云。非世不许也。余可知。

婆罗门言。何等为非世论。非非宗非非说。(唐云。彼复问言。岂有世许。非世论耶)我时报言。婆罗门。有非世论。汝诸外道所不能知。以于外性不实妄想虚伪计著故。(唐云。以于外法虚妄分别。生执著故。)谓妄想不生。觉了有无自心现量。妄想不生。不受外尘。妄想永息。(唐云。若能了达有无等法。一切皆是自心所见。不生分别。不取外境。于自处住。自处住者。是不起义。不起于何。不起分别。)是名非世论。此是我法。非汝有也。婆罗门。略说彼识若来若去。若死若生。若乐若苦。若溺若见。若触。若著种种相。若和合相续若爱。若因计著。(唐云。略而言之随何处中。心识往来。死生求恋。若受若见。若触若住。取种种相。和合相续。于爱于因而生计著。)婆罗门如是比者。是汝等世论。非是我有。

疏曰。先为说非世论。次为略举一切世论。一则妄想永息。一则种种计著。可谓皎然明白矣。而外道犹然未悟。可奈何哉。初正述答外道问竟。

二结斥习近之失

大慧。世论婆罗门作如是问。我如是答。彼即默然。不辞而退。(唐云。不问于我自宗实法默然而去。)思自通处。作是念言。沙门释子。出于通外。(魏云。此沙门释子。外于我法。是可怜愍。唐云。沙门瞿昙。无可尊重。)说无生无相无因。觉自妄想现相。妄想不生(唐云。说一切法无生无相。无因无缘。唯是自心分别所见。若能了此。分别不生。)大慧。此即是汝向所问我。何故说习近世论种种辩说。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疏曰。世论婆罗门如是问佛。佛如是答。而彼执著自见。反谓瞿昙外于我法。岂非摄受贪欲。不摄受法之明证耶。初释佛说滥同世论疑竟。

二答摄受贪欲及法义三。初请问。二许宣。三正说。

今初

大慧白佛言。世尊。摄受贪欲及法。有何句义。(魏云。何者名食句义。何者名法句义。唐云。所言财法。是何等义。)

疏曰。食之与财。皆人情所贪欲也。如何摄贪而不摄法。如何摄法而不摄贪。此所谓。危微之辨。舜之关。故不可不审也。

二许宣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乃能为未来众生。思惟咨问如是句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三正说三。初释贪句义。二释法句义。三结劝修学。

今初

佛告大慧。所谓贪者。若取。若舍。若触。若味。系著外尘堕二边见。(唐云。所言财者。可触可受。可味。令著外境。堕在二边。)复生苦阴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诸患皆从爱起。斯由习近世论及世论者。我及诸佛说名为贪。是名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疏曰。习近世论及世论者。唯与爱见相应。心外取法。安得不增长生死。违远涅槃耶。

二释法句义

大慧。云何摄受法。谓善觉知自心现量。见人无我及法无我相。妄想不生(唐云。云何法利。谓了法是心。见二无我。不取于相。无有分别。)善知上上地。离心意意识。一切诸佛智慧灌顶。具足摄受十无尽句。(唐云。具足受行十无尽愿。)于一切法无开发自在。是名为法。所谓不堕一切见。一切虚伪。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二边。(唐云。以是不堕一切诸见戏论分别常断二边)大慧。多有外道痴人。堕于二边若断若常。非黠慧者。受无因论。则起常见。外因坏因缘非性。(魏云。见因灭故。唐云。以因坏灭。)则起断见。大慧。我不见生住灭故。说名为法。(唐云。我说不见生住灭者。名得法利)

疏曰。旣了唯心。则我法本空。依于所显真如。方便建立上上诸地。转八识成四智。诸佛灌顶。行无尽愿。由其不堕断常二边故也。若无黠慧。不达心外无法。受无因论。则以法皆本有为常。见外因灭。则以不可复得为断。岂知生住灭相。皆由自心妄想分别所现。心外何有生住灭可见哉。

三结劝修学

大慧。是名贪欲及法。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初长文竟。

二偈颂。(唐云。调伏摄众生。以戒降诸恶。智慧灭诸见。解脱得增长。魏亦先有此偈。)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一切世间论。外道虚妄说。妄见作所作。彼则无自宗。(唐云。外道虚妄说。皆是世俗论。横计作所作。不能自成立。)惟我一自宗。离于作所作。(唐云。不著于能所)为诸弟子说。远离诸世论。心量不可见。不观察二心。(唐云。能取所取法。唯心无所有。)摄所摄非性。断常二俱离。(唐云。二种皆心现。断常不可得。)乃至心流转。是则为世论。妄想不转者。是人见自心。来者谓事生。去者世不现。明了知去来。妄想不复生。有常及无常。所作无所作。此世他世等。斯皆世论通。

疏曰。应用魏唐初一偈义。以显佛说十二分教。本不与世论同也。一切世间等四句。重颂世论之失。惟我等八句。重颂非世论之得。次乃至一偈。总显世论与非世论不同之由。来者二句。重颂来去义。明了二句。重颂不来不去义。后四句。总结斥一切世论也。第二十七勿习近世论门竟。

第二十八重辨涅槃门。(魏云。涅槃品第六)文分为三。初请问。二许宣。三正说。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言涅槃者。说何等法名为涅槃。而诸外道各起妄想。(唐云。而诸外道种种分别)

疏曰。第二卷中。已明般涅槃义。今因一切世论。亦各妄计涅槃。故问之也。

二许宣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如诸外道妄想涅槃。非彼妄想随顺涅槃。(唐云。如诸外道分别涅槃。皆不随顺涅槃之相)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三正说二。初长文。二偈颂。

初中四。初广叙外计。二总申破斥。三明涅槃义。四结成劝诫。

今初

佛告大慧。或有外道。阴界入灭。境界离欲。见法无常。心心法品不生。不念去来现在境界。诸受阴尽。如灯火灭。如种子坏。妄想不生。斯等于此作涅槃想。(唐云。或有外道言。见法无常。不贪境界。蕴界处灭。心心所法不现在前。不念过现未来境界如灯尽。如种败。如火灭。诸取不起。分别不生。起涅槃想)大慧。非以见坏名为涅槃(魏云。而彼外道见如是法。生涅槃心。非见灭故。名为涅槃)

疏曰。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譬如晴空。本无狂华于中起灭。由瞖目故妄见空华。但除其瞖。无华可除。而彼妄于如灯尽种败火灭境界。起涅槃想。则仍有法当情。瞖见未坏灭也。

大慧或以从方至方。名为解脱。(魏云。或有外道。从方至方。名为涅槃)境界想灭。犹如风止。(魏云。复有外道。分别诸境如风。是故分别名为涅槃。唐云。或谓至方。名得涅槃境界想离。犹如风止。)

疏曰。若依魏译。则是二义。一计涅槃有所至方。一计分别触境便起。此分别性有常性故。名涅槃也。若依宋唐二译。则是一义。谓此方有境界故。生分别风。名为生死。彼方离境界故。分别风止。名为涅槃也。

或复以觉所觉见坏。名为解脱。(魏云。不见能见所见境界生灭。名为涅槃。唐云。或谓不见能觉所觉。名为涅槃。)

疏曰。不达本无能所。但以不见名为涅槃。此所谓拍盲邪禅。大乘止观喻以闭眼入闇者也。

或见常无常。作解脱想。(唐云。或谓不起分别常无常见。名得涅槃)

疏曰。不知诸法非常无常。但以见常无常不起分别。名为涅槃。亦是拍盲禅也。

或见种种相想。招致苦生因。(唐云。或有说言。分别诸相。发生于苦)思惟是已。不善觉知自心现量。怖畏于相。而见无相。深生爱乐。作涅槃想(唐云。而不能知自心所现。以不知故畏怖于相。以求无相。深生爱乐。执为涅槃)

疏曰。相即无相。故名无相解脱。若怖相而求无相。则无相反成所爱乐相矣。岂真得涅槃耶。

或有觉知内外诸法。自相共相去来现在有性不坏。作涅槃想。(魏云。见一切法自相同相不生灭想。分别过去未来现在诸法是有。名为涅槃)

疏曰。不达唯心。妄见三世内外诸法各有自相共相。则谓自相共相常住不坏即涅槃也。

或谓我人众生寿命一切法坏。作涅槃想(魏云。见我人众生寿命寿者诸法不灭。虚妄分别。名为涅槃。唐云。或计我人众生寿命及一切法无有坏灭。作涅槃想。)

疏曰。若据宋译。则以形死神灭名为涅槃。乃断见也。据魏唐译。则以若我若法终不坏灭名为涅槃。乃常见也。

或以外道恶烧智慧。见自性及土夫。彼二有间。士夫所出。名为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转变。求那是作者。作涅槃想(魏云。有余外道无智慧故。分别所见自性人命转变。分别转变。名为涅槃。唐云。复有外道无有智慧。计有自性及以士夫。求那转变作一切物。以为涅槃)

疏曰。此即数论师邪计也。所计冥谛。名为自性。所计神我。名为士夫。冥谛为能作。中间二十三法为所作。神我为能受用。二十三法为所受用。二十三法。皆以冥谛为其所依。依之转成二十三法。故指冥初自性为涅槃也。(冥初生觉。觉生我慢。慢生五微。微生五大。大生十一根。共有二十三法。略如唯识心要所明)

或谓福非福尽。(魏云。罪尽故福德亦尽。名为涅槃)或谓诸烦恼尽。或谓智慧。(魏云。烦恼尽依智故。名为涅槃。唐云。或计不由智慧。诸烦恼尽)

疏曰。非福即罪也。罪福性空。非果有尽不尽也。彼计罪尽则福亦尽。不复受生。名为涅槃。岂知虚妄受生。不唯在于罪福。而在于痴爱耶。且痴爱亦是自心妄起。非心外有痴爱也。烦恼智慧。如冰与水。若妄计以为二法。则或计尽烦恼以依智慧。或计不由智慧诸烦恼尽。皆非随顺涅槃者矣。

或见自在是真实作生死者。作涅槃想。(魏云。见自在天造作众生。虚妄分别。名为涅槃。唐云。或计自在是实作者。以为涅槃。)

疏曰。妄计天生万物。皆此见之流类也。

或谓展转相生。生死更无余因。如是即是计著因。而彼愚痴不能觉知。以不知故。作涅槃想。(魏云。诸众生迭共因生。非余因作。如彼外道执著于因。不知不觉。愚痴闇钝。虚妄分别。名为涅槃。唐云。或谓众生展转相生。以此为因。更无异因。彼无智故。不能了知。以不了故。执为涅槃。)

疏曰。若约权说。则中阴与父母有缘。方乃受生。若约实义。则唯心所现。如梦如幻。而彼直计父母生子。子又生孙。相生不断。即名涅槃。尚未知权说之义。况实义耶。

或有外道言得真谛道。作涅槃想。(魏云。有余外道说证谛道。虚妄分别。名为涅槃。唐云。或计证于谛道。虚妄分别以为涅槃。)

疏曰。此指外道所立邪谛。自以为真。非出世四圣谛也。

或见功德。功德所起和合。一异俱不俱。作涅槃想(魏云。有作所作而共和合。见一异俱不俱。虚妄分别名为涅槃。唐云。或计求那与求那者而共和合。一性异性。俱及不俱。执为涅槃)

疏曰。求那。或译为依谛。今宋译为功德。魏译为作也。计此能作所作和合。或云。能所定一。名为涅槃。或云。能所定异。名为涅槃。或云。能所亦一亦异。名为涅槃。或云。能所非一非异。名为涅槃。

或见自性所起孔雀文彩。种种杂宝。及利剌等性。见已。作涅槃想。(唐云。或计诸物从自然生。孔雀文彩。棘针铦利。生宝之处。出种种宝。如此等事。是谁能作。即执自然以为涅槃)

疏曰。此与大佛顶经行阴魔中二无因论相同。

大慧。或有觉二十五真实。(唐云。或谓能解二十五谛。即得涅槃。)或王守护国。受六德论。作涅槃想。(唐云。或有说言。能受六分守护众生。斯得涅槃)

疏曰。前以冥谛为涅槃。此以觉二十五谛乃得涅槃。故不同也。六德六分。如优婆塞戒经。善生所述外道礼六方者是。(魏译缺此二种)

或见时是作者。时节世间。如是觉者。作涅槃想。(唐云。或有说言。时生世间。时即涅槃。)或谓性。(唐云。或执有物以为涅槃。)或谓非性。(唐云。或计无物以为涅槃)或谓知性非性。(唐云。或有计著有物无物为涅槃者。)或见有觉与涅槃差别。作涅槃想。(唐云。或计诸物与涅槃无别。作涅槃想。)初广叙外计竟

二总申破斥

有如是比种种妄想外道所说。不成所成。智者所弃。大慧。如是一切。悉堕二边。作涅槃想。如是等外道涅槃妄想。彼中都无若生若灭。(魏云。如是虚妄分别涅槃。无人住世间。无人入涅槃。唐云。于此无有若住若出)大慧。彼一一外道涅槃。彼等自论。(魏云。依自心论虚妄分别。唐云。皆依自宗而生妄觉。)智慧观察。都无所立。(唐云。违背于理。无所成就。)如彼妄想心意来去漂驰流动。(唐云。唯令心意驰散往来。)一切无有得涅槃者。

疏曰。外道徧计若我若法以为涅槃。唯属妄想。从来无性。故无若生若灭。所谓徧计本空。无可生灭也。余可知。

三明涅槃义

大慧。如我所说涅槃者。谓善觉知自心现量。不著外性。(唐云。不取外境。)离于四句。见如实处(唐云。住如实见。)不堕自心现妄想二边。摄所摄不可得。(唐云。不堕二边。离能所取)一切度量不见所成。(唐云。不入诸量)愚于真实不应摄受(唐云。不著真实。)弃舍彼已。得自觉圣法。(唐云。住于圣智所现证法。)知二无我。离二烦恼。净除二障。永离二死。上上地如来地。(唐云。转修诸地。入于佛地。)如影幻等诸深三昧。(唐云。得如幻等诸大三昧。)离心意意识。说名涅槃。

疏曰。转八识成四智。故云离心意识也。余可知。

四结成劝诫

大慧。汝等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当疾远离一切外道诸涅槃见。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外道涅槃见。各各起妄想。斯从心想生。无解脱方便。愚于縳縳者。(魏云。不离缚所缚。唐云。不至无缚处)远离善方便。外道解脱想。解脱终不生。(唐云。妄生解脱想。而实无解脱)众智各异趣(二作取)外道所见通(魏云。外道建立法。唐云。外道所成立)彼悉无解脱。愚痴妄想故。一切痴外道。妄见作所作。有无有品论。(唐云。悉著有无论。)彼悉无解脱。凡愚。乐妄想。不闻真实慧。言语三苦本。(二皆作三界本。)真实灭苦因。譬如镜中像。虽现而非有。于妄想心镜。愚夫见有二。(唐云。习气心镜中。凡愚见有二)不识心及缘。则起二妄想。(唐云。不了唯心现。故起二分别。)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唐云。若知但是心。分别则不生。)心者即种种。远离相所相。事现而无现。如彼愚妄想。(唐云。如愚所分别。虽见而无见。)三有唯妄想。外义悉无有。妄想种种现。凡愚不能了。经经说妄想。终不出于名。(魏云。种种异名字。唐云。但是异名字)若离于言说。亦无有所说。(唐云。其义不可得)

疏曰。末偈申明妄想分别。但有名字。本无实体也。余并可知。第二十八重辨涅槃门竟。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义疏下

猜你喜欢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六·澄观
  卷第六·佚名
  第十二 小诤·佚名
  卷第三十四·佚名
  卷第六·佚名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一(之上)(论本第七十八至七十九)·遁伦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二·佚名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八·欧阳竟无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 第三卷·佚名
  卷第十五·霁仑超永
  调达入地狱品第二十七·马鸣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佚名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二卷·圆照
  授现不退转天子莂品第十五·佚名
  杂毒海卷二·性音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七出 遥祝·许自昌

    【番卜算】〔净冠带上〕乐广在皇州。屈指悬弧候。南山高对泰山浮。遣祝华封寿。明时帝用补山龙。日照新池凤迹重。卑散自知霄汉隔。若为门下许从容。自家梁中书的便是。窃相府之权。藉郄家之荫。一生富贵。止赖山妻

  • 稚松·闻一多

    他在夕阳的红纱灯笼下站着,他扭着颈子望着你,他散开藏着金色圆眼的,海绿色的花翎——一层层的花翎。他象是金谷园里的一只开屏的也雀罢?(曾收入《红烛》,1923 年,上海泰东图书局)

  • 五集卷九十六·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九十六古今体五十二首【乙卯四】过卢沟桥万载帝京护诸方行旅通春流天赐顺【永定河即桑乾河相传至桑椹时必乾数日若乾之日少则夏无暴涨向来占验如此今日过卢沟桥见

  • 致梁实秋·闻一多

    实秋:《红烛》寄来了。因为这次的《红烛》不是从前的《红烛》了,所以又得劳你作第二次的序。我想这必是你所乐为的。放寒假后,情思大变,连于五昼夜作《红豆》五十首。现经删削,并旧作一首,共存四十二首为《红豆之什》。此与

  • 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第二十八·班固

    公孙弘,菑川薛人也。少时为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 武帝初即位,招贤良文学士,是时,弘年六十,以贤良征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移病免归。 元光五年,复征贤良文学,菑川国复推

  • 列传第五十八 二郭两王张牛·欧阳修

    郭虔瓘,齐州历城人。开元初,录军阀,迁累右卫骁将军,兼北庭都护、金山道副大总管。明年,突厥默啜子同俄特勒围北庭,虔瓘饬垒自守。同俄单骑驰城下,勇士狙道左突斩之。虏亡酋长,相率丐降,请悉军中所资赎同俄死,闻已斩,举军恸哭去。

  • 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二·赵尔巽

      吴可读 潘敦俨 朱一新 屠仁守 吴兆泰 何金寿 安维峻文悌 江春霖   吴可读,字柳堂,甘肃皋兰人。初以举人官伏羌训导。道光三十年,成进士,授刑部主事。晋员外郎,遭忧去,主讲兰山书院。会撒拉番蠢动,被命佐团练。服阕,起故

  • 卷六·陈燕翼

    温州饥,小民白日抢夺米榖。上曰:『此岂渐可长乎!着该抚速营销弭,毋使滋蔓难图』。发恤民库银三千两与汤来贺,顺赍往犒滇兵。以前赍未到,兹补赏之也。着御马监官察收安抚云贵御史陈赓所进马匹,俟御览了,付该监善养备用。礼部主

  • 卷之一百四十一·佚名

    成化十一年五月己酉朔擢理刑知县高安胡璘为监察御史安四川道琰陕西道○调兵科给事中萧璇为滁州判官以乞假省祭违限年久故也○免直隶镇江府秋粮五万四千八百余石镇江卫屯田子粒五千二百余石以水灾故也○庚戌升工部左侍

  • 雍正实录卷之二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  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钦定兰州纪略卷四·阿桂

    庚申伍弥泰马彪奏言【臣】等于四月初九日到兰遵即传防将花翎荷包赏给王廷賛并面询伊出城赍折之人据称系宁夏府中衞县考职正八品吏贠姚起彪设法更换衣服妆作民人缒城而下将折递送驿站【臣】等亦已遵防重加赏赐奏入上谕

  • 奏谳书三·佚名

    原文:十年七月辛卯朔癸巳,胡狀、丞[上&ldquo;喜&rdquo;下&ldquo;心&rdquo;]敢讞之。劾曰:臨菑獄史闌令女子南冠繳冠,佯病臥車中,襲大夫虞傳,以闌出關。.今闌曰:南,齊國族田氏,徙處長安,闌送行,娶為妻,與偕歸臨菑,未出關得,它如劾。.南

  • 卷七·胡广

    钦定四库全书性理大全书卷七皇极经世书一邵伯温曰皇极经世书凡十二卷其一之二则总元防运世之数易所谓天地之数也三之四以防经运列世数与岁甲子下纪帝尧至于五代厯年表以见天下离合治乱之迹以天时而验人事者也五之六以

  • 大卜/诅祝·佚名

    大卜掌管对于三类兆象的占卜法:一是玉兆,二是瓦兆,三是原兆。它们基本的兆象之体,都有一百二十种,它们的繇辞都有一千二百条。掌管三种《易》书的占筮法:一是《连山》,二是《归藏》,三是《周易》。它们的经卦都有八卦,它们的重

  • 如来赞叹品第六·佚名

    尔时世尊举身放大光明。遍照百千万亿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出大音声普告诸佛世界一切诸菩萨摩诃萨及天龙鬼神人非人等。听吾今日称扬赞叹地藏菩萨摩诃萨。於十方世界现大不可思议威神慈悲之力。救护一切罪苦之事。吾灭度

  • 答广州某报记者问·太虚

    ──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在广州六榕寺──问:法师对中国佛教进程之观感如何?答:中国现在的佛教,在从清季衰落后的复兴起来过程中;但同中国的政治与社会一般,尚无确定之轨道。问:世界各国佛教近势如何?答:印度虽为佛教之发源地

  • 国雅品·顾起纶

    诗论。明顾起纶撰。一卷。起纶字玄言,号九华,无锡(今属江苏)人。著《昆明集》,杨慎、皇甫汸为之序。又誉明代诗曰《国雅》。此编为评论明代诗人札记,完稿于嘉靖末,作者同里人姚咨等多人为之覆校,于万历元年(1573)成书

  • 台阳诗话·王松

    近代诗话。2卷。王松著。初版本未见。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9年1月重新印行。卷首有郑如兰《序》、邱菽园《序》、作者《自序》、洪月樵题诗。卷末有林辂存《跋》。该书集中评介清末民初台湾籍诗人。由于作者与评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