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二

  吴可读 潘敦俨 朱一新 屠仁守 吴兆泰 何金寿 安维峻文悌 江春霖

  吴可读,字柳堂,甘肃皋兰人。初以举人官伏羌训导。道光三十年,成进士,授刑部主事。晋员外郎,遭忧去,主讲兰山书院。会撒拉番蠢动,被命佐团练。服阕,起故官。迁吏部郎中,转御史。各国使臣请觐,议礼久未决,可读请免拜跪,时论韪之。乌鲁木齐提督成禄诬民为逆,击杀多人,虚饰胜状,为左宗棠所劾。可读继陈其罪有可斩者十,不可缓者五,寻逮问,谳上论斩,廷臣请改监候。可读愤甚,复疏争:“请斩成禄以谢甘民,再斩臣以谢成禄。”语过戆直,被诃责,镌三级。归,复掌教兰山。逾年,穆宗崩,德宗缵业,起吏部主事。

  光绪五年,穆宗奉安惠陵,自请随赴襄礼。还次蓟州,宿废寺,自缢,未绝,仰药死,于怀中得遗疏,则请为穆宗立嗣也。其言曰:“罪臣闻治不讳乱,安不忘危。危乱而可讳忘,则进苦口于尧舜,为无疾呻S吟Y,陈隐患于圣明,为不祥举动。罪臣前因言事获谴,蒙我先皇帝曲赐矜全,免臣以斩而死,以囚而死,以传讯触忌而死。犯三死而未死,不求生而再生,则今日罪臣未尽之馀年,皆我先皇帝数年前所赐也。钦奉两宫皇太后懿旨,以醇亲王之子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大行皇帝为嗣。我皇上仁孝性成,承我两宫皇太后授以宝位,将来千秋万岁时,必能以我两宫皇太后今日之心为心。而在廷之忠佞不齐,即众论之异同不一。以宋初宰相赵普之贤,而犹首背杜太后;以明大学士王直之为旧臣,而犹以黄请立景帝太子一疏不出我辈为愧。贤者如此,遑问不肖?旧人如此,奚责新进?名位已定者如此,况在未定。惟有仰求我两宫皇太后再降谕旨,将来大统,仍归大行皇帝嗣子,嗣皇帝虽百斯男,中外臣工均不得以异言进。如此,则犹是本朝子以传子之家法,而我大行皇帝未有子而有子,即我两宫皇太后未有孙而有孙,异日绳绳揖揖相引于万代者,皆我两宫皇太后所自出而不可移易者也。彼时罪臣即欲有言,继思降调不得越职言事。今逢我大行皇帝奉安山陵,恐积久渐忘,则罪臣昔日所留以有待者,今则迫不及待矣。谨以我先皇帝所赐馀年,为我先皇帝上乞数行懿旨,惟望我两宫皇太后、我皇上怜其哀鸣,勿以为无疾呻S吟Y、不祥举动,则罪臣虽死无憾。尤原我两宫皇太后、我皇上体圣祖、世宗之心,调剂宽猛,养忠厚和平之福,任用老成;毋争外国之所独争,为中华留不尽;毋创祖宗之所未创,为子孙留有馀。罪臣言毕于斯,命毕于斯,谨以大统所系上闻。”吏部奏诸朝,诏悯其忠,予优恤。下群臣议,遂定以继德宗之统为穆宗之子,无异论。

  可读临殁遗书与其子之桓,谓出蓟州一步即非死所。之桓遂成其遗志,葬蓟州。都人即所居城南旧宅祠祀之。

  有潘敦俨者,字清畏,籍江宁,总督铎子。以任子官工部郎中,迁御史。默念穆宗嗣统未有定议,孝哲毅皇后又仰药殉,遂疏请表扬穆后潜德,更谥号,并解醇亲王奕譞职任,诏严斥夺职。归隐于酒,阅二十馀年,卒。

  朱一新,字蓉生,浙江义乌人。乡举对策语触时忌,主司李文田特拔之。入赀为内阁中书。光绪二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法越事起,数上书主战,又尝画海防策,语至切要。典湖北乡试,称得士。十一年,转御史,连上封事,言论侃侃,不避贵戚。

  内侍李莲英渐着声势。逾岁,醇亲王奕譞阅海军,莲英从,一新忧之。而适值山东患河,燕、晋、蜀、闽患水,遂以遇灾修省为言,略曰:“我朝家法,严驭宦寺。世祖宫中立铁牌,更亿万年,昭为法守。圣母垂帘,安得海假采办出京,立寘重典。皇上登极,张得喜等情罪尤重,谪配为奴。是以纲纪肃然,罔敢恣肆。乃今夏巡阅海军之役,太监李莲英随至天津,道路譁传,士庶駴愕,意深宫或别有不得已苦衷,匪外廷所能喻。然宗藩至戚,阅军大典,而令刑馀之辈厕乎其间,其将何以诘戎兵崇体制?况作法于凉,其弊犹贪。唐之监军,岂其本意,积渐者然也。圣朝法制修明,万无虑此。而涓涓弗塞,流弊难言,杜渐防微,亦宜垂意。从古阉宦,巧于逢迎而昧于大义,引援党类,播弄语言,使宫闱之内,疑贰渐生,而彼得售其小忠小信之为,以阴窃夫作福作威之柄。我皇太后、皇上明目达聪,岂有跬步之地而或敢售其欺?顾事每忽于细微,情易溺于近习,侍御仆从,罔非正人,辨之宜早辨也。”疏上,太后怒,诘责疏言“苦衷”何指?一新曰:“臣所谓‘不得已苦衷’者,意以亲藩远涉,内侍随行,藉以示体恤、昭慎重也。顾在朝廷为曲体,在臣庶则为创见。风闻北洋大臣以座船迎醇亲王,王弗受,而太监随乘之,至駴人观听。一不谨慎,流弊遂已至斯,臣所为不能已于言也。”诏切责,降主事。乞终养归。

  张之洞督粤,建广雅书院,延为主讲。一新博极群书,洞知两汉及宋、明诸儒家法,务通经以致用。诸生有聪颖尚新奇者,必导而返诸笃实正大,语具所箸无邪堂答问中。卒,年四十有九。

  屠仁守,字梅君,湖北孝感人。同治十三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光绪中,转御史。时政出多门,仁守因天变请修政治,条上六事,曰:杜诿卸,开壅蔽,慎动作,抑近习,轸民瘼,重国计,而归本于大公至正、敬天勤民,疏上不省。又以海军报效,杂进无次,侥幸日多。仁守痛陈五弊:资叙不计,弊一;名器冒滥,弊二;劝惩倒置,弊三;求益得损,财计转亏,弊四;驵侩朋侵,莫可究诘,弊五。五弊既滋,乃生三患:患病民,患妨贤,患隳纪纲法度。“特以自海军衙门达之,奉懿旨行之,毋或敢贸然入告,遂使谤腾衢路,而朝廷不闻,患伏隐微,而朝廷不知,群小得志,宠赂滋张。若不停止,即承平无事,犹或召乱,况时局孔艰乎?”疏入,诏从之,权贵益侧目。

  十五年,太后归政,仁守虑佥人谗构两宫,易生嫌隙,疏请依高宗训政往事:“凡部院题本、寻常奏事,如常例;外省密摺、廷臣封奏,仍书皇太后、皇上圣鉴,俟慈览后施行。”并请太后居慈宁宫,节游观。诏严责,革职永不叙用。既归,主讲山西令德堂。二十六年,两宫西狩,起用五品京堂,授光禄寺少卿。寻卒。

  吴兆泰,字星阶,籍麻城。与仁守友善,互相厉以道义。光绪二年进士,阅十年,以编修考授御史。时国防废弛,海军尤不振,朝廷乃移其费修颐和园。兆泰上疏力争,略谓:“畿辅奇灾,嗷鸿遍野,僵仆载涂,此正朝廷减膳彻乐之时,非土木兴作之日。乞罢园工,以慰民望,以光继列祖列宗俭德。”太后怒,罢其官。归里后,历主龙泉、经心书院讲席,充学务公所议长。宣统二年,卒。

  其先有何金寿者,字铁生,籍江夏。同治元年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出督河南学政,还充日讲起居注官。光绪二年,晋饥,上储粮平粜策。越二年,畿辅旱,金寿曰:“此枢臣可尽弹也!”乃援汉代天灾策免三公为言,请罢枢臣、回天意。越日,命下,恭亲王奕䜣等五人并褫职留任,直声震一时。五年,复沥陈时弊,斥言中外臣工皆瞻徇,侃侃不挠。上以所奏为祛积习,特宣示。忤当轴意,出知江苏扬州府。未出都,会崇厚与俄定约,敕下廷臣议。金寿引西国上下议院例,请资众论,折强敌。逾岁到官,录筑堤功,赐三品服。八年秋,祷雨中暍,病卒,贫不能归葬。总督左宗棠等上其事于朝,谓有古循吏风云。

  安维峻,字晓峰,甘肃秦安人。初以拔贡朝考,用七品小京官。光绪六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十九年,转御史。未一年,先后上六十馀疏。日韩衅起,时上虽亲政,遇事必请太后意旨,和战不能独决,及战屡败,世皆归咎李鸿章主款。于是维峻上言:“李鸿章平日挟外洋以自重,固不欲战,有言战者,动遭呵斥。淮军将领望风希旨,未见贼先退避,偶见贼即惊溃。我不能激励将士,决计一战,乃俯首听命于贼。然则此举非议和也,直纳款耳,不但误国,而且卖国。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而又谓和议出自皇太后,太监李莲英实左右之,臣未敢深信。何者?皇太后既归政,若仍遇事牵制,将何以上对祖宗,下对天下臣民?至李莲英是何人斯,敢干政事乎?如果属实,律以祖宗法制,岂复可容?唯是朝廷受李鸿章哃喝,不及详审,而枢臣中或系私党,甘心左袒,或恐决裂,姑事调停。李鸿章事事挟制朝廷,抗违谕旨。唯冀皇上赫然震怒,明正其罪,布告天下,如是而将士有不奋兴、贼人有不破灭者,即请斩臣以正妄言之罪。”疏入,上谕:“军国要事,仰承懿训遵行,天下共谅。乃安维峻封奏,讬诸传闻,竟有‘皇太后遇事牵制’之语,妄言无忌,恐开离间之端。”命革职发军台。维峻以言获罪,直声震中外,人多荣之。访问者萃于门,饯送者塞于道,或赠以言,或资以赆,车马饮食,众皆为供应。抵戍所,都统以下皆敬以客礼,聘主讲抡才书院。二十五年,释还,遂归里。三十四年,起授内阁侍读,充京师大学总教习。宣统三年,复辞归。越十有五年,卒。

  维峻崇朴实,尚践履,不喜为博辨,尤严义利之分。归后退隐柏崖,杜门着书,隐然以名教纲常为己任。每谈及世变,辄忧形于色,卒抑郁以终。着有四书讲义、诗文集。

  文悌,字仲恭,瓜尔佳氏,满洲正黄旗人。以笔帖式历户部郎中,出为河南知府,改御史。光绪二十四年,变法诏下,礼部主事王照应诏上言,尚书许应骙不为代奏。御史宋伯鲁、杨深秀联名劾以守旧迂谬,阻挠新政,谕应骙明白回奏,覆奏称珍惜名器,物色通才,并辞连工部主事康有为,请罢斥驱逐。奏上,以抑格言路,首违诏旨,礼部尚书、侍郎皆革职,赏照四品京堂。

  文悌以言官为人指使,党庇报复,紊乱台谏,遂上疏言:“康有为向不相识,忽踵门求谒,送以所着书籍,阅其着作,以变法为宗。而尤堪骇诧者,讬辞孔子改制,谓孔子作春秋西狩获麟为受命之符,以春秋变周为孔子当一代王者。明似推崇孔子,实则自申其改制之义。乃知康有为之学术,正如汉书严助所谓以春秋为苏秦纵横者耳。及聆其谈治术,则专主西学,以师法日本为良策。如近来时务、知新等报所论,尊侠力,伸民权,兴党会,改制度,甚则欲去拜跪之礼仪,废满、汉之文字,平君臣之尊卑,改男女之外内。直似只须中国一变而为外洋政教风俗,即可立致富强,而不知其势小则群起斗争,立可召乱;大则各便私利,卖国何难?曾以此言戒劝康有为,乃不思省改,且更私聚数百人,在辇毂之下,立为保国会,日执途人而号之曰:‘中国必亡,必亡!’以致士夫惶骇,庶众摇惑。设使四民解体,大盗生心,藉此以集聚匪徒,招诱党羽,因而犯上作乱,未知康有为又何以善其后?曾令其将忠君爱国合为一事,勿徒欲保中国而置我大清于度外,康有为亦似悔之。又曾手书御史名单一纸,欲臣倡首鼓动众人伏阙痛哭,力请变法。当告以言官结党为国朝大禁,此事万不可为。以康有为一人在京城任意妄为,遍结言官,把持国事,已足骇人听闻;而宋伯鲁、杨深秀身为台谏,公然联名庇党,诬参朝廷大臣,此风何可长也!伏思国家变法,原为整顿国事,非欲败坏国事。譬如屋宇年久失修,自应招工依法改造,若任三五喜事之徒曳之倾倒,而曰非此不能从速,恐梁栋毁折,且将伤人。康有为之变法,何以异是?此所以不敢已于言也。”疏上,斥回原衙门行走。

  太后复训政,赏文悌知府,旋授河南知府。二十六年,两宫西狩,文悌迎驾,擢贵西道。乞病归,卒。

  江春霖,字杏村,福建莆田人。光绪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二十九年,转御史,首论都御史陆宝忠干烟禁,不宜为台长,劾亲贵及枢臣疆臣,章凡数十上。德宗季叶,袁世凯出督畿辅,入赞枢廷,权势倾一时。春霖独论列十二事,谓:“洪范有言:‘臣之有作威作福,其害于尔家,凶于尔国。’左氏传云:‘受君之禄,是以聚党,有党而争命,罪孰大焉?’今世凯所为,其心即使无他,其迹要难共谅。历考史册所载权臣,大者贻忧君国,小者祸及身家。窥窃神器之徒,姑置勿论,即功在社稷,如霍光、李德裕、张居正,亦以权宠太盛,倾覆相寻。今不独为国家计,宜加裁抑,即欲使世凯子孙长守富贵,亦不可无善处之法。”嗣是纠弹世凯及庆亲王奕劻父子,连上八疏,皆不报,然朝贵颇严惮之。

  宣统改元,醇亲王载沣既摄政,其弟载洵、载涛分长军谘、海军,颇用事。春霖谓:“古者郑宠共叔,失教旋讥,汉骄厉王,不容终病,载在史册,为万世戒。二王性成英敏,休戚相关,料不至蹈覆辙,而慎终于始,要宜杜渐防微。”又谓:“景皇帝以神器付之皇上,冲龄践阼,军国重事,监国摄政王主之。治同其乐,乱同其忧,国之不保,家于何寄?”篇末又言:“监国岁未及周,物议沸腾,至于此极。臣不禁为祖宗三百年国祚效贾生痛哭流涕长太息矣!”明年,又劾江西巡抚冯汝骙谩欺状,效宋臣包拯七上弹章,末复言:“是非不明,请将前后章奏明诏宣示,敕部平议。”语至戆直,被诃责。复劾奕劻老奸窃位,多引匪人;非特简忠良,不足以赞大猷、挽危局。词连尚书徐世昌,侍郎杨士琦、沈云沛,总督陈夔龙、张人骏,巡抚宝棻、恩寿等十数人。朝旨再责之,令回原衙门行走。春霖遂称疾归。越八年,卒。

  论曰:有清列帝,家法最严,迨至季世,创制垂帘,于是阉寺渐肆,而亲贵权要亦声势日着,虽有直言敢谏之士,无补危亡,亦尽其心焉而已。可读尸谏,幸鉴孤忠。一新、仁守、维峻先后直言,皆以语侵太后获罪。文悌言攻结党,实启党争,而春霖连劾权贵,言尤痛切,当国者终于不悟。又有太监寇连才,上书泣谏,请太后归政,废颐和园,且言:“不为祖宗天下计,独不自为计?”终以违制被刑以死。建言又何得以阉官少之?类无可归,故附见于此。

猜你喜欢
  卷二十一·佚名
  第七回 比封君传披货殖 礼贞妇台筑怀清·黄士衡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十一·佚名
  卷之六十七·佚名
  一四○○ 广东巡抚郭世勋奏本年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佚名
  一二七○ 云南巡抚谭尚忠奏本年抽改《御批通鉴纲目续编》二部折·佚名
  史记集解卷四十七·裴骃
  世上人家一·胡兰成
  薛渊传·萧子显
  王中正传·脱脱
  按扎儿传·宋濂
  卷一百五十六·佚名
  卷二十四·佚名
  二十三年·佚名
  十五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460 ·佚名

    叶适 赵知县挽词 僧馆经年学,书签尽日抽。 空闻割鸡笑,不见化凫留。 瘴月晓还落,蛮云冷未收。 西华夜来雨,净洗一生愁。 叶适 赵子容任温州避开法终日看凹子而事自理又新廪储粮功利可传也为赋

  • 卷十·乾隆

    卷十襄阳杜甫诗二喜晴皇天久不雨。既雨晴亦佳。出郭眺西郊。肃肃春增华。青荧陵陂麦。窈窕桃李花。春夏各有实。我饥岂无涯。干戈虽横放。惨澹斗龙蛇。甘泽不犹愈。且耕今未赊。丈夫则带甲。妇女终在家。力难及黍稷。

  • 四夷附录第一·欧阳修

    呜呼,夷狄居处饮食,随水草寒暑徙迁,有君长部号而无世族、文字记别,至于弦弓毒矢,强弱相并,国地大小,兴灭不常,是皆乌足以考述哉!惟其服叛去来,能为中国利害者,此不可以不知也。自古夷狄之于中国,有道未必服,无道未必不来,盖自因其衰

  • 卷六十二 景德三年(丙午,1006)·李焘

      起真宗景德三年正月盡是年四月   正月甲辰朔,上不受朝,宰臣率文武百官、內職、將校、契丹使詣闕,拜表稱賀。舊制,諸軍將校與樞密使以下【一】,詣長春殿拜表。是歲,以戎使在列,故悉就文武班焉。   丁未,罷近京諸州官市

  • 第九十七回 窜南交卢循毙命 平西蜀谯纵伏辜·蔡东藩

      却说刘道规至豫章口,击破徐道复,全亏游军从旁冲入,始得奏功。游军统领,便是参军刘遵,当时道规将佐,统说是强寇在前,方虑兵少难敌,不宜另设游军。及刘遵夹攻道复,大获胜仗,才知道规胜算,非众所及,嗣是益加敬服,各无异言。刘裕

  • 卷之五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杜杲传·令狐德棻

    杜杲字子晖,京兆杜陵人。祖父杜建,曾任魏国辅国将军,追赠豫州刺史。父亲杜皎,官至仪同三司、武都郡守。杜杲学过经史,有施政的才干谋略。其同族兄弟之父杜瓒,高洁正直,善于识别人才,对他十分器重,常常说:“这是我家的千里马。”

  • 四书賸言目录·毛奇龄

    卷一论语十四条大学十二条中庸六条孟子十一条卷二论语七条大学八条中庸二条孟子十五条卷三论语七条大学十一条中庸一条孟子十条卷四论语三十条大学二条中庸二条孟子十三条

  • 卷六·赵鹏飞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经筌卷六     宋 赵鹏飞 撰僖公元年春王正月不书即位同闵公义齐师宋师曹师次於聂北救邢齐桓公於是为仁不情而为志不广矣狄入卫齐不救卫狄不伐邢而齐救邢圣人於是盖昭见其隐而知桓公之不足为贤

  • 尚书疏衍卷一·陈第

    明 陈第 撰尚书攷尚书有今文古文今文二十八篇曰尧典曰臯陶谟曰禹贡曰甘誓曰汤誓曰盘庚曰髙宗肜日曰西伯戡黎曰防子曰牧誓曰洪范曰金縢曰大诰曰康诰曰酒诰曰梓材曰召诰曰洛诰曰多士曰无逸曰君奭曰多方曰立政曰顾命曰

  • 卷十九·李光坡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述注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述注卷十九安溪李光坡撰○大仆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注曰服王举动所当衣也位立处也出大命王之敎也入大命羣臣所奏行○掌诸侯之复逆注曰郑司农云复谓奏事也逆谓受

  • 卷五百五十八·佚名

    △第五分设利罗品第五复次憍尸迦。假使充满此赡部洲佛设利罗以为一分。有书般若波罗蜜多深妙法门复为一分。於斯二分汝取何者,天帝释言:我意宁取深妙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者何。我於诸佛设利罗所。非不信受供养恭敬。然诸

  •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六〈此一卷是悔衆教罪法〉·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二]與遍住白四 爾時具夀鄔陀夷故泄精犯僧伽伐尸沙罪半月覆藏.時鄔陀夷卽以此緣白諸苾芻. 具夀我鄔陀夷故泄精犯僧伽伐尸沙罪半月覆藏.我於今者欲何所作。時諸苾芻以 緣白佛.佛言.汝諸

  • 解深密經卷第四·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一]地波羅蜜多品第七   爾時觀自在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十地所謂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二]燄慧   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復說佛地爲第十一.如是諸地幾

  • 师姑是女人·佚名

    智通禅师在归宗禅师处参禅时,有一天晚上巡堂,大叫:&ldquo;我开悟了!我开悟了!&rdquo;大众听了吓一跳,第二天上堂,归宗禅师集合大众问道:&ldquo;昨夜是谁自称已开悟了,请站出来!&rdquo;智通走出来,直下承担地说道:&ld

  • 舍利弗问经·佚名

    失译附东晋录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罗阅只音乐树下。与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名闻十方结尽解脱。八部鬼神等愿闻法要。舍利弗从座而起。前白佛言。世尊。佛是法王。随众生欲散说法教。令诸天人恭敬奉持。或闻传闻。

  • 卷第九十四·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九十四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七 【论】第六阎浮提畔海幢比丘主正心住。 【经】尔时善财童子一心正念

  • 卷第三(玄字号)·朱时恩

    佛祖纲目卷第三(玄字号) 甲子(周穆王四十五年起)乙亥(共王元年)丁亥(懿王元年)壬子(孝王元年)癸亥(周孝王十二年止) 佛灭时。此方暴风忽起。损舍折树。地动木阴。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贯。连夜不灭。穆王怪问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