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研究会
──二十八年六月十一日在昆明佛教会──
普门品英译中译比较研究王兆熊 查吕碧城居士于民国廿一年登载佛学半月刊及海潮音之普门品中译与英译比较,言英国克氏译者系直译自梵文,与吾国译者稍有不同。且于重颂中克氏译者较多七偈,系赞扬净土,说明观音居处及来历,尤见完善,且为莲宗有力之证,不亚于华严之普贤行愿品云。敬祈慈示,以辨真伪而利学习!
太虚 刚才王居士所提出关于普门品之英译汉译比较研究,很有意义。现在所说之普门品,是鸠摩罗什所译之法华经中的一品,但中国译的普门品,实不只鸠摩罗什之一种,还有正法华经,是晋朝法护三藏;还有隋朝译本,都可以比较研究。罗什所译之特长是意译,对于梵文或广或略,但取其意,其文字数量及次第,不必与之相等。如玄奘则多取直译,一字一句可与梵文对照。但什师的文字幽美,词意畅达,虽有与梵文不尽相符之处,而古来多重之。如流行最广之金刚经、弥陀经等,均采什师所译,所以古来有称什师不但是释迦佛一代之译师,而是七佛以来之大译师。故他所译的法华经普门品,我们应当尊重,无须怀疑。不过吕碧城女士将英译与中译比较有数点不同之处,第一点、他说中译“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英译是“应被佛所感化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英译较为妥当。他对中译,“以为既已成佛,何尚待观音度之?如以何身得度之以字,表明佛为所度,殊觉未当”。这是他对于中译文法一时未看清的错误:若以“以”字指被度,则全段“以”字均被误解。此“以”字、应作“依”字解。如此、与英译之“被”字,字异而义同矣。
菩萨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地,初住以上即能现佛身,或说初地以上即能现佛身。观世音菩萨已超十地到等觉位了,当然能化现佛身度众生。经中亦有谓观音菩萨虽是以菩萨身助佛扬化,但他是过去早成佛的。所以观音回向文中,称为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
第二点、他说颂文中中译“能伏灾风火”,英译是“其焰炽如火”,以英译较能与上下句联贯。但以伏灭灾难之意,更为丰当,因焰炽如火之义,在慧日句中已可包括矣。
第三点、英译多六偈颂,系无尽意叙述观音菩萨之居处与来历,谓观音菩萨为辅助阿弥陀佛摄受众生往生西方者。此虽可以与普贤行愿品等量齐观,助扬净宗;但中国已有净土诸经论,且向来谈净土以阿弥陀佛为主,今此普门品是专赞观音菩萨在娑婆世界度生之功德的,故以中译为适如其量。至于梵文中究竟有无此段意思,要对看梵本始知。
猜你喜欢 大乘宝要义论 第一卷·佚名 第十章 圣者摩诃娄摩时代·多罗那他 劝流通华严持验引·佚名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八·欧阳竟无 一切相应仪轨分第二十三·佚名 种种杂咒经·佚名 卷第一百九十九·佚名 第五 生相应·佚名 缘引·朱时恩 兜率龟镜集目录·弘赞 卷之三·佚名 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卷中·佚名 礼庵上梁开堂疏·寒松智操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九·佚名 第六十一則 風穴若立一塵·胡兰成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