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內篇卷之十五 雜應
或曰:「敢問斷穀人可以長生乎〔一〕?凡有幾法,何者最善與?」抱朴子答曰:「斷穀人止可息肴糧之費〔二〕,不能獨令人長生也。問諸曾斷穀積久者云,差少病痛,勝於食穀時。其服朮及餌黃精,又禹餘糧丸,日再服,三日〔三〕,令人多氣力,堪負擔遠行,身輕不極〔四〕。其服諸石藥,一服守中十年五年者及吞氣服符飲神水輩,但為不飢耳,體力不任勞也。道書雖言欲得長生,腸中當清〔五〕;欲得不死,腸中無滓〔六〕。又云,食草者善走而愚,食肉者多力而悍,食穀者智而不壽,食氣者神明不死〔七〕。此乃行氣者一家之偏說耳,不可便孤用也。若欲服金丹大藥,先不食百許日為快。若不能者,正爾服之,但得仙小遲耳,無大妨也。若遭世荒,隱竄山林,知此法者,則可以不餓死。其不然也,則無急斷,急既無可大益。又止人中斷肉,聞肥鮮之氣,皆不能不有欲於中心。若未便絕俗委家,巖棲岫處者,固不成遂休五味〔八〕,無致自苦,不如莫斷穀而節量飢飽。近有一百許法,或服守中石藥數十丸,便辟四五十日不飢,練松柏及朮,亦可以守中,但不及大藥,久不過十年以還。或辟一百二百日,或須日日服之〔九〕,乃不飢者。或先作美食極飽,乃服藥以養所食之物,令不消化,可辟三年。欲還食穀,當以葵子豬膏下之,則所作美食皆下,不壞如故也。洛陽有道士董威輦,常止白社中,了不食,陳子敘共守事之,從學道積久,乃得其方,云以甘草、防風、莧實之屬十許種搗為散,先服方寸匕,乃吞石子大如雀卵十二枚,足辟百日,輒更服散,氣力顏色如故也。欲還食穀者,當服葵子湯下石子,乃可食耳。又赤龍血青龍膏作之,用丹砂曾青水〔一十〕,以石內其中,復須臾,石柔而可食也。若不即取,便消爛盡也。食此石以口取飽,令人丁壯。又有引石散,以方寸匕投一斗白石子中,以水合煮之,亦立熟如芋子,可食以當穀也。張太元舉家及弟子數十人,隱居林慮山中〔一一〕,以此法食石十餘年,皆肥健。但為須得白石,不如赤龍血青龍膏,取得石便可用,又當煮之,有薪火之煩耳。或用符,或用水,或符水兼用。或用乾棗,日九枚,酒一二升者。或食十二時氣,從夜半始,從九九至八八七七六六五五而止。或春向東食歲星青氣,使入肝;夏服熒惑赤氣,使入心;四季之月食鎮星黃氣,使入脾;秋食太白白氣,使入肺;冬服辰星黑氣,使入腎。又中岳道士郗元節食六戊之精,亦大有效。假令甲子之旬,有戊辰之精,則竟其旬十日,常向辰地而吞氣,到後甲復向其旬之戊也。甘始法,召六甲六丁玉女,各有名字,因以祝水而飲之,亦可令牛馬皆不飢也。或思脾中神名,名黃裳子〔一二〕,但合口食內氣,此皆有真效。余數見斷穀人三年二年者多,皆身輕色好,堪風寒暑濕,大都無肥者耳。雖未見數十歲不食者,然人絕穀不過十許日皆死,而此等已積載而自若,亦何疑於不可大久乎?若令諸絕穀者專羸,極常慮之,恐不可久耳。而問諸為之者,無不初時少氣力,而後稍丁健,月勝一月,歲勝一歲,正爾,可久無嫌也。夫長生得道者,莫不皆由服藥吞氣,而達之者而不妄也〔一三〕。夫服藥斷穀者,略無不先極也。但用符水及單服氣者,皆作四十日中疲瘦〔一四〕,過此乃健耳。鄭君云:本性飲酒不多,昔在銅山中,絕穀二年許,飲酒數斗不醉。以此推之,是為不食更令人耐毒,耐毒則是難病之候也。余因此問山中那得酒?鄭君言,先釀好雲液勿壓漉,因以桂附子甘草五六種末合丸之,曝乾,以一丸如雞子許,投一斗水中,立成美酒。又有黃帝雲液泉法,以糱米及七八種藥合之,取一升,輒內一升水投中〔一五〕,如千歲苦酒之內水也。無知盡時〔一六〕,而味常好不變,飲之大益人。又符水斷穀,雖先令人羸,然宜兼知者,倘卒遇荒年,不及合作藥物,則符水為上矣。有馮生者,但單吞炁,斷穀已三年,觀其步陟登山,擔一斛許重,終日不倦。又時時引弓,而略不言語,言語又不肯大聲。問之云,斷穀亡精費氣,最大忌也。余亦屢見淺薄道士輩,為欲虛曜奇怪,招不食之名,而實不知其道,但虛為不啖羹飯耳。至於飲酒,日中斗餘,脯臘〈米台〉〈米甫〉棗栗雞子之屬,不絕其口。或大食肉而咽其汁,吐其滓,終日經口者數十斤,此直是更作美食矣。凡酒客但飲酒食脯而不食穀,皆自堪半歲一歲而不蹙頓矣,未名絕穀耳。吳有道士石春,每行氣為人治病,輒不食,以須病者之愈,或百日,或一月乃食。吳景帝聞之曰〔一七〕,此但不久,必當飢死也。乃召取鎖閉,令人備守之。春但求三二升水,如此一年餘,春顏色更鮮悅,氣力如故。景帝問之,可復堪幾時?春言無限,可數十年,但恐老死耳,不憂飢也。乃罷遣之。按如春言,是為斷穀不能延年可知也。今時亦有得春之法者。」
或問不寒之道。抱朴子曰:「或以立冬之日,服六丙六丁之符,或閉口行五火之炁千二百遍,則十二月中不寒也。或服太陽酒,或服紫石英朱漆散〔一八〕,或服雄丸一〔一九〕,後服雌丸二〔二十〕,亦可堪一日一夕不寒也。雌丸用雌黃、曾青、礬石、磁石也。雄丸用雄黃、丹砂、石膽也。然此無益於延年之事也。」
或問不熱之道。抱朴子曰:「或以立夏日,服六壬六癸之符,或行六癸之炁,或服玄冰之丸〔二一〕,或服飛霜之散。然此用蕭丘上木皮,及五月五日中時北行黑蛇血〔二二〕,故少有得合之者也。唯幼伯子王仲都,此二人衣以重裘〔二三〕,曝之於夏日之中,周以十爐之火〔二四〕,口不稱熱,身不流汗,蓋用此方者也。」
或問辟五兵之道。抱朴子答曰〔二五〕:「吾聞吳大皇帝曾從介先生受要道云〔二六〕,但知書北斗字及日月字〔二七〕,便不畏白刃。帝以試左右數十人〔二八〕,常為先登鋒陷陣〔二九〕,皆終身不傷也。鄭君云,但誦五兵名亦有驗。刀名大房,虛星主之;弓名曲張,氐星主之;矢名彷徨,熒惑星主之;劍名失傷,角星主之;弩名遠望,張星主之;戟名大將〔三十〕,參星主之也。臨戰時,常細祝之。或以五月五日作赤靈符,著心前。或丙午日日中時,作燕君龍虎三囊符。歲符歲易之,月符月易之,日符日易之。或佩西王母兵信之符,或佩熒惑朱雀之符,或佩南極鑠金之符〔三一〕,或戴卻刃之符〔三二〕,祝融之符。或傅玉札散,或浴禁蔥湯,或取牡荊以作六陰神將符,符指敵人。或以月蝕時刻,三歲蟾蜍喉下有八字者血〔三三〕,以書所持之刀劍。或帶武威符熒火丸〔三四〕。或交鋒刃之際,乘魁履〈罡刂〉,呼四方之長,亦有明效。今世之人,亦有得禁辟五兵之道,往往有之。」
或問隱淪之道。抱朴子曰:「神道有五,坐在立亡其數焉。然無益於年命之事,但在人閒無故而為此,則致詭怪之聲,不足妄行也。可以備兵亂危急,不得已而用之,可以免難也。鄭君云,服大隱符十日,欲隱則左轉,欲見則右回也。或以玉〈米台〉丸塗人身中;或以蛇足散,或懷離母之草,或折青龍之草,以伏六丁之下;或入竹田之中,而執天樞之壤;或造河龍石室,而隱雲蓋之陰;或伏清泠之淵,以過幽闕之徑;或乘天一馬以遊紫房〔三五〕;或登天一之明堂;或入玉女之金匱;或背輔向官,立三蓋之下;或投巾解履〔三六〕、膽煎及兒衣符,子居蒙人〔三七〕,青液桂梗,六甲父母,僻側之膠,駮馬泥丸,木鬼之子,金商之艾〔三八〕,或可為小兒,或可為老翁,或可為鳥,或可為獸,或可為草,或可為木,或可為六畜,或依木成木,或依石成石,依水成水,依火成火,此所謂移形易貌,不能都隱者也。」
或問:「魏武帝曾收左元放而桎梏之,而得自然解脫,以何法乎?」抱朴子曰:「吾不能正知左君所施用之事。然歷覽諸方書,有月三服薏苡子,和用三五陰丹,或以偶牙陽胞,或以七月七日東行跳脫蟲,或以五月五日石上龍子單衣〔三九〕,或以夏至日霹靂楔〔四十〕,或以天文二十一字符,或以自解去父血,或以玉子餘糧,或合山君目,河伯餘糧,浮雲滓以塗之,皆自解。然左君之變化無方,未必由此也。自用六甲變化,其真形不可得執也。」
或問曰:「為道者可以不病乎?」抱朴子曰:「養生之盡理者,既將服神藥,又行氣不懈,朝夕導引,以宣動榮衛,使無輟閡,加之以房中之術,節量飲食,不犯風濕,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但患居人閒者,志不得專,所修無恒,又苦懈怠不勤,故不得不有疹疾耳。苦徒有信道之心,而無益己之業,年命在孤虛之下,體有損傷之危,則三尸因其衰月危日,入絕命病鄉之時,招呼邪氣,妄延鬼魅,來作殃害。其六厄並會,三刑同方者,其災必大。其尚盛者,則生諸疾病,先有疹患者,則令發動。是故古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術,以救近禍焉。凡庸道士,不識此理,恃其所聞者,大至不關治病之方〔四一〕。又不能絕俗幽居,專行內事,以卻病痛,病痛及己〔四二〕,無以攻療,乃更不如凡人之專湯藥者。所謂進不得邯鄲之步,退又失壽陵之義者也〔四三〕。余見戴霸華他所集金匱綠囊崔中書黃素方及百家雜方五百許卷。甘胡呂傅周始甘唐通阮南河等〔四四〕,各撰集暴卒備急方,或一百十,或九十四,或八十五,或四十六,世人皆為精悉,不可加也。余究而觀之,殊多不備,諸急病甚尚未盡〔四五〕,又渾漫雜錯,無其條貫,有所尋按,不即可得。而治卒暴之候,皆用貴藥,動數十種,自非富室而居京都者,不能素儲,不可卒辦也。又多令人以針治病,其灸法又不明處所分寸,而但說身中孔穴榮輸之名〔四六〕。自非舊醫備覽明堂流注偃側圖者〔四七〕,安能曉之哉?余所撰百卷,名曰玉函方,皆分別病名,以類相續,不相雜錯,其救卒參卷〔四八〕,皆單行徑易,約而易驗,籬陌之閒,顧眄皆藥,眾急之病,無不畢備,家有此方,可不用醫。醫多承襲世業,有名無實,但養虛聲,以圖財利。寒白退士,所不得使,使之者乃多誤人,未若自閑其要,勝於所迎無知之醫。醫又不可卒得,得又不肯即為人使,使腠理之微疾,成膏肓之深禍,乃至不救。且暴急之病,而遠行借問,率多枉死矣。」
或問:「將來吉凶,安危去就,知之可全身〔四九〕,為有道乎?」抱朴子曰:「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占風氣,布籌算,推三棋,步九宮,檢八卦〔五十〕,考飛伏之所集,診訞訛於物類,占休咎於龜筴,皆下術常伎,疲勞而難恃。若乃不出帷幕而見天下,乃為入神矣。或以三皇天文,召司命司危五岳之君,阡陌亭長六丁之靈,皆使人見之,而對問以諸事,則吉凶昭然,若存諸掌,無遠近幽深,咸可先知也。或召六陰玉女,其法六十日而成,成則長可役使。或祭致八史,八史者,八卦之精也,亦足以預識未形矣。或服葛花及秋芒麻勃刀圭方寸匕〔五一〕,忽然如欲臥,而聞人語之以所不決之事,吉凶立定也。或用明鏡九寸以上自照〔五二〕,有所思存,七日七夕則見神仙,或男或女,或老或少,一示之後,心中自知千里之外,方來之事也。明鏡或用一,或用二,謂之日月鏡。或用四,謂之四規鏡〔五三〕。四規者,照之時,前後左右各施一也。用四規所見來神甚多。或縱目,或乘龍駕虎,冠服彩色,不與世同,皆有經圖。欲修其道,當先暗誦所當致見諸神姓名位號,識其衣冠。不爾,則卒至而忘其神,或能驚懼,則害人也。為之,率欲得靜漠幽閑林麓之中,外形不經目,外聲不入耳,其道必成也。三童九女節壽君,九首蛇軀百二十官,雖來勿得熟視也。或有問之者,或有訶怒之者,亦勿答也。或有侍從暐曄,力士甲卒,乘龍駕虎,簫鼓嘈嘈,勿舉目與言也。但諦念老君真形,老君真形見,則起再拜也。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陽,身長九尺,黃色,鳥喙,隆鼻,秀眉長五寸〔五四〕,耳長七寸,額有三理上下徹,足有八卦,以神龜為床〔五五〕,金樓玉堂,白銀為階,五色雲為衣,重疊之冠,鋒鋋之劍,從黃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窮奇〔五六〕,後從三十六辟邪〔五七〕,雷電在上,晃晃昱昱,此事出於仙經中也。見老君則年命延長,心如日月,無事不知也。」
或問堅齒之道〔五八〕。抱朴子曰:「能養以華池,浸以醴液,清晨建齒三百過者,永不搖動。其次則含地黃煎,或含玄膽湯,及蛇脂丸、礬石丸、九棘散。則已動者更牢,有蟲者即愈。又服靈飛散者,則可令既脫者更生也。」
或問聰耳之道。抱朴子曰:「能龍導虎引,熊經龜咽,鷰飛蛇屈鳥伸,天俛地仰,令赤黃之景,不去洞房,猿據兔驚,千二百至,則聰不損也。其既聾者,以玄龜薰之,或以棘頭、羊糞、桂毛、雀桂成裹塞之;或以狼毒冶葛,或以附子蔥涕,合內耳中,或以蒸鯉魚腦灌之,皆愈也。」
或問明目之道。抱朴子曰:「能引三焦之昇景〔五九〕,召大火於南離,洗之以明石,慰之以陽光,及燒丙丁洞視符,以酒和洗之,古人曾以夜書也。或以苦酒煮蕪菁子令熟,曝乾,末服方寸匕,日三,盡一斗,能夜視有所見矣。或以犬膽煎青羊、班鳩、石決明、充蔚百華散,或以雞舌香、黃連、乳汁煎注之。諸有百疾之在目者皆愈,而更加精明倍常也。」
或問登峻涉險、遠行不極之道。抱朴子曰:「惟服食大藥,則身輕力勁,勞而不疲矣。若初入山林,體未全實者,宜以雲珠粉、百華醴、玄子湯洗腳,及虎膽丸、朱明酒、天雄鶴脂丸、飛廉煎秋芒、車前、澤瀉散,用之旬日,不但涉遠不極,乃更令人行疾,可三倍於常也。若能乘蹻者〔六十〕,可以周流天下,不拘山河。凡乘蹻道有三法:一曰龍蹻,二曰虎蹻,三曰鹿盧蹻。或服符精思,若欲行千里,則以一時思之。若晝夜十二時思之,則可以一日一夕行萬二千里,亦不能過此,過此當更思之,如前法。或用棗心木為飛車,以牛革結環劍以引其機,或存念作五蛇六龍三牛交罡而乘之,上昇四十里,名為太清。太清之中,其氣甚〈罡刂〉,能勝人也。師言鳶飛轉高,則但直舒兩翅,了不復扇搖之而自進者,漸乘〈罡刂〉炁故也。龍初昇階雲,其上行至四十里,則自行矣。此言出於仙人,而留傳於世俗耳,實非凡人所知也。又乘蹻須長齋,絕葷菜,斷血食,一年之後,乃可乘此三蹻耳。雖復服符,思五龍蹻行最遠,其餘者不過千里也。其高下去留,皆自有法,勿得任意耳。若不奉其禁,則不可妄乘蹻,有傾墜之禍也。」
或曰:「老子篇中記及龜文經,皆言藥兵之後〔六一〕,金木之年,必有大疫,萬人餘一,敢問辟之道〔六二〕。」抱朴子曰:「仙人入瘟疫祕禁法,思其身為五玉。五玉者,隨四時之色,春色青,夏赤,四季月黃〔六三〕,秋白,冬黑。又思冠金巾,思心如炎火,大如斗,則無所畏也。又一法,思其髮散以被身,一髮端,輒有一大星綴之。又思作七星北斗,以魁覆其頭,以罡指前。又思五臟之氣,從兩目出,周身如雲霧,肝青氣,肺白氣,脾黃氣,腎黑氣,心赤氣,五色紛錯,則可與疫病者同床也。或禹步呼直日玉女,或閉氣思力士,操千斤金鎚,百二十人以自衛。或用射鬼丸、赤車使者丸、冠軍丸〔六四〕、徐長卿散、玉函精粉、青年道士熏身丸、崔文黃散〔六五〕、草玉酒、黃庭丸、皇符、老子領中符、赤鬚子桃花符,皆有良效者也。」
校 釋
〔一〕 敢問斷穀人可以長生乎 孫校云:藏本無「穀」字。
〔二〕 斷穀人止可息肴糧之費 孫校云:藏本無「穀」字。明案慎校本、寶顏堂本、崇文本「息」作「省」。
〔三〕 日再服三日 孫校:三日之「日」,當作「者」。
〔四〕 身輕不極 校勘記:榮案盧本「不極」作「不困」。明案寶顏堂本、崇文本「極」亦作「困」。
〔五〕 腸中當清 孫校:「腸」意林引作「腹」,下同。
〔六〕 腸中無滓 孫校:意林引「滓」作「屎」。校勘記:御覽三百七十六亦作「屎」。
〔七〕 食草者善走而愚至食氣者神明不死 語見淮南子地形篇及大戴禮記易本命篇,唯間有異文。
〔八〕 固不成遂休五味 寶顏堂本、崇文本「固不成」作「固不能成」。
〔九〕 或須日日服之 「日日」原作「日月」。明案慎校本、寶顏堂本、崇文本「日月」皆作「日日」。當作「日日」,今訂正。
〔一十〕用丹砂曾青水 孫校:「用」藏本作「明」。明案慎校本、寶顏堂本、崇文本亦作「用」,「明」乃「用」字之形訛。
〔一一〕隱居林慮山中 孫校:「慮」藏本作「其」。按林慮山,一名隆慮,其山南接太行,北接恒岳,見神仙傳帛和傳。
〔一二〕或思脾中神名名黃裳子 按黃庭內景經云:脾部之宮屬戊巳,中有明童黃裳裡。
〔一三〕而不妄也 孫校:「而」字疑衍。
〔一四〕皆作四十日中疲瘦 孫校:「作」當作「乍」。明案慎校本、寶顏堂本、崇文本無「作」字。
〔一五〕取一升輒內一升水投中 校勘記:書鈔一百四十八作「取一斗酒輒內一斗水」,隸書「斗」作「升」,因誤為「升」耳。校補云:繼校未覈。取一升輒內一升水,當作「取一斗酒輒內一升水」。上「升」字乃「斗」字之訛,下文又脫去「酒」字。故與千歲苦酒之內水句文不相應。下「升」字非誤文也。此言調和之意,用酒量與調水量遞次增減。北堂書鈔一百四十八兩引此文,並作「取一斗酒內一升水」。繼氏既據俗本書鈔,又不推尋其理,故致誤耳。又按「投中」二字,文既不安,義亦複贅,蓋涉上文「投一斗水中」而衍。書鈔兩引此文,並無「投中」二字。
〔一六〕無知盡時 校勘記:榮案盧本「無知」作「無或」。
〔一七〕吳景帝聞之曰 景帝,孫休諡號,見吳志孫休傳。
〔一八〕或服紫石英朱漆散 校勘記:御覽九百八十七此下有「東莞縣西北二十五里有襮山出紫石英舊以貢獻」二十字,疑是注文。
〔一九〕或服雄丸一 慎校本、寶顏堂本、崇文本「或」下有「先」字。
〔二十〕後服雌丸二 原校云:別本先雌後雄。
〔二一〕或服玄冰之丸 「冰」原作「水」。原校:「水」一作「冰」。校勘記:藝文類聚四、御覽二十二、二十三、三十四皆作「冰」。明案當作「冰」,今據訂正。
〔二二〕及五月五日中時北行黑蛇血 校補云:「日」下當更有「日」字。
〔二三〕此二人衣以重裘 校勘記:御覽二十三、八百六十九「衣以重裘」作「衣之以重裘」。
〔二四〕周以十爐之火 「十」下原有「二」字。校勘記:御覽二十三、八百六十九無「二」字。校補云:無「二」字是也。此涉上文二人而衍。幼伯子事又見辨問篇,王仲都事又見釋滯篇。桓譚新論云,道士王仲都暑日環以十爐火不言熱。博物志辨方士王仲都盛夏之月,十爐火炙之不熱。並其切證。明案「二」字誤衍,今據刪。
〔二五〕抱朴子答曰 「曰」上原無「答」字。校勘記云:藝文類聚四、御覽三十一、三百三十九,「曰」上有「答」字。明案當有「答」字,今據增。
〔二六〕吾聞吳大皇帝曾從介先生受要道云 吳大皇帝,孫權諡號,見吳志本傳。介先生,即介象,見神仙傳。
〔二七〕但知書北斗字及日月字 孫校:「知」疑作「朱」。校勘記:御覽三百三十九無「書」字,作「但知北斗姓字及日月名字」。
〔二八〕帝以試左右數十人 校勘記:御覽三百三十九「試」下有一「告」字。
〔二九〕常為先登鋒陷陣 孫校:「鋒」字疑衍。校勘記:御覽三百三十九作「先登陷陳」,無「鋒」字。「陳」即「陣」之正體。
〔三十〕戟名大將 「將」下原有「軍」字。孫校:「軍」字不當有,此以「將」字為韻也。校勘記云:御覽三百三十九無「軍」字。明案「軍」字不應有,今據刪。
〔三一〕或佩南極鑠金之符 孫校:藏本無「或」字「之」字。
〔三二〕或戴卻刃之符 孫校:藏本無「之」字。
〔三三〕三歲蟾蜍喉下有八字者血 孫校:「三」下刻本有「千」字。明案慎校本、寶顏堂本有「千」。
〔三四〕或帶武威符熒火丸 案熒火丸可以避病除毒及免五兵白刃傷害。雲笈七籤七十七載螢火丸方,螢火丸一名冠軍丸,亦名武威丸。「螢」同「熒」字。
〔三五〕或乘天一馬以遊紫房 案寶顏堂本「一」下有「之」字。 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平津館本抱朴子,有無名氏校語云,談薈十三「一」下有「之」字,乘天一馬以遊紫房,蓋遁甲之術,此當作太一。淮南子天文訓紫宮者太一之居也。依五行大義,「太一」與「天一」為二。
〔三六〕或投巾解履 孫校:「解履」下有缺文。
〔三七〕子居蒙人 原校:「蒙」一作「象」。
〔三八〕僻側之膠至金商之艾 明案「艾」疑當作「芝」。黃白篇有金商芝。桃膠一名僻側膠,楸木耳一名金商芝。並見唐梅彪石藥爾雅。
〔三九〕石上龍子單衣 黃白篇「單」作「丹」。蛇蛻一名龍子單衣,見神農本草經。但梅彪石藥爾雅云:蝦蟆皮一名龍子單衣。明案此當取神農本草經說。
〔四十〕或以夏至日霹靂楔 校勘記:御覽二十三「楔」作「櫼」。
〔四一〕大至不關治病之方 孫校:「至」當作「氐」。
〔四二〕病痛及己 慎校本、寶顏堂本、崇文本「病痛及己」作「及病」。
〔四三〕進不得邯鄲之步退又失壽陵之義者也 莊子秋水篇: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唐成玄英疏云:壽陵,燕之邑;邯鄲,趙之都。趙都之俗能行,故燕國少年遠來學步,既乖本性,未得趙國之能,更失壽陵之故行矣。
〔四四〕甘胡呂傅周始甘唐通阮南河等 校補云:南河當作河南,文倒誤也。阮河南乃阮炳也。魏志杜畿傳裴注引杜氏新書曰,阮武弟炳,字叔文,河南尹,精意醫術,撰藥方一部。隋書經籍志阮河南藥方十六卷,阮文叔(當作叔文)撰。抱朴所云撰集暴卒備急方,即指此人。
〔四五〕諸急病甚尚未盡 慎校本、寶顏堂本、崇文本「甚」作「其」。
〔四六〕身中孔穴榮輸之名 案輸、腧、俞三字通用。靈樞經云:經脈之所注為俞。俞穴,人身之經穴。
〔四七〕明堂流注偃側圖 隋書經籍志醫方著錄黃帝明堂偃人圖十二卷,扁鵲偃側鍼灸圖三卷,均不著撰人。
〔四八〕其救卒參卷 「救卒」原作「玖拾」。孫校云:「玖拾」當作「救卒」,即肘後救卒方也。卒,古猝字。明案應作救卒,今據改。
〔四九〕知之可全身 孫校:「全身」刻本作「前審」。
〔五十〕推三棋步九宮檢八卦 隋書經籍志五行著錄九宮經三卷,九宮行棋經三卷,皆鄭玄注。又有九宮八卦式蟠龍圖一卷,不著撰人名氏。
〔五一〕或服葛花及秋芒麻勃 葛花主消酒,見重修政和證類本草八。麻蕡一名麻勃,主五勞七傷,利五藏,見神農本草經。
〔五二〕或用明鏡九寸以上自照 本書登涉篇載明鏡可以照妖魅。雲笈七籤四十八摩照法,謂明鏡之道,可以分形變化。
〔五三〕謂之四規鏡 「規」下原無「鏡」字。校補云:「四規」下脫「鏡」字,書鈔一百三十六、初學記二十五、類聚七十引並有「鏡」字。明案御覽七百一十七引亦有「鏡」字,今據補。
〔五四〕隆鼻秀眉 孫校:意林引無「秀」字。
〔五五〕以神龜為床 孫校:「床」下意林有「住」字。
〔五六〕前道十二窮奇 窮奇,獸名。山海經海內北經:窮奇,狀如虎,有翼,食人。曲園云:窮奇有三說。左傳少皞氏有不才子,謂之窮奇。杜預注,其行窮,其好奇,一說也。淮南子地形篇,窮奇廣莫,風之所生也。高誘注以為天神之名,二說也。山海經西山經,邽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蝟毛,名曰窮奇,音如獋狗,是食人。神異經西北荒經,西北有獸焉,狀似虎,有翼能飛,知人言語,聞人鬥,輒食直者,聞人忠信,輒食其鼻,聞人惡逆不善,輒殺獸往饋之,名曰窮奇,三說也。明案此謂窮奇乃怪獸,大抵符合第三說。
〔五七〕後從三十六辟邪 後漢書靈帝紀,天祿蝦蟆。李賢注:今鄧州南陽縣北有宗資碑,旁有兩石獸,鐫其膊,一曰天祿,一曰辟邪。據此,天祿、辟邪,並獸名也。
〔五八〕或問堅齒之道 顏氏家訓養生篇:吾嘗患齒,搖動欲落,飲食熱冷,皆苦疼痛。見抱朴子牢齒之法,早朝建齒,三百下為良,行之數日,即便平愈。又陶弘景養性延命錄云,常每旦啄齒三十六通,能至三百彌佳,令人齒堅不痛。凡此皆本抱朴子堅齒之法而得之效驗。
〔五九〕能引三焦之昇景 原校:「昇」一作「外」。明案: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脘,音管,胃腔),主腐熟水穀;下焦者,在臍下,當膀胱上口,主出而不內以傳導也。見難經集注卷三榮衛三焦篇。
〔六十〕若能乘蹻者 乘蹻,指能舉足高飛,故曰可以周流天下,不拘山河。
〔六一〕皆言藥兵之後 孫校:「藥」刻本作「大」。
〔六二〕敢問辟之道 孫校:「之」下當重有「之」字。明案寶顏堂本、崇文本作「敢問辟疫之道」。
〔六三〕四季月黃 原校:「四季」或作「六月」。
〔六四〕冠軍丸 冠軍丸,亦名熒火丸,見上注。
〔六五〕崔文黃散 原校:「崔」一作「雀」,「黃」一作「星」。
猜你喜欢 卷五 时则训·刘安 天方性理图传卷四·刘智 天何言哉?·孔子 第六章 14·辜鸿铭 卷十四·真德秀 卷四十六·冯复京 提要·姚舜牧 孟冬纪第十·吕不韦 闲适 原文·洪应明 十八不共法品第八·佚名 卷十一·普济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佚名 月灯三昧经卷第七·佚名 宗镜录卷第九十五·延寿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一·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