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肇论疏卷中

此疏惠达师撰(云云)未详之。

康永三年闰二月廿九日以尊良上人之本重校点之。

(件本云)文永三年五月四日於光明山东谷往生院以东南院御本写了。本字极草之间。老眼难见解。定多其谬欤。后学正之。三论宗智舜(春秋六十八)

(写本记云)神龟三年正月七日写竟。

宝龟二年(年次辛亥)四月二十七日沙弥慈晋

贞和四年谈肇论了。

仙光院肇论述义中多引惠达言。其文悉合。此疏惠达撰无疑者哉。

般若无知论义私记卷中

○辨体相第一

释论云。问曰。波若是何等法。答。有人言。无漏惠相是波若。一切惠中第一故也。复有人言。有漏惠是波若。何以故。菩萨至道树下乃断结。只虽有大智惠。诸烦恼未断故。复有人言。从初发意乃至道树下。於其中间所有智惠是名波若。成佛时转名萨婆若。有人言。有漏无漏智惠总名波若。观菩萨行佛道是无漏。未断结使边是有漏。有人言。波若无漏无为。不可见无对。有人言。波若不可得相。若有若无。若常若无常。乃至非法非非法。无取无舍。不生不灭等四句。适过所着。譬如火炎四边不可触。有人言。上说皆是实。复有人言。最后者为实无过失。非常非无常乃至非生灭非不生灭。如是甚深般若云不取波若相。若取波若相是为住法位。今显然当略说波若有四解。第一。毗昙义。无漏惠释为正体。兼取相从则为五别。一自性波若。则无漏惠也。二共有波若。惠不孤立。如假戒定念等此因而生。故云共有也。三方便波若。见道之前有七方便。故云方便。四境界波若。四谛真法能生圣惠。故以四谛为境界波若。五文字波若。理不自显必假文言。故指言说为文字波若也。第二解。波若有二。一真修波若。显真成用。二缘修波若。假藉修行除妄想也。第三解。波若二种。一实相波若。二观照波若。言实相者。无相真境当体。非智而能生智惠。故云实相也。第四。江南诸师。解有二种。一真波若。即是定惠。二有中诸智。相从波若也。凡说波若莫过此也。今依此论。波若有二种。一真波若。亦名实相波若。亦名体波若。则无二正观实相中道能所俱寂。亦名中道观。亦名平等观。亦名可观。亦名体观。亦名第一义观。始体[穴/俱]义也。二用波若。境智对。如境而智名用波若。故释论四十二卷云。波若二种。一者体波若。不愚不智。二者智惠。为破愚痴故名智惠也。今意说彼皆是皆非。故求那法师偈云。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偏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修行於众妙。今我不宣说。为起妄相故。欺诳诸世间。又大品偈云。波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力。为之立异名。又安法师波若略云。夫波若之为经也。文句累迭。义理重复。或难同而答异。或殊问而报同。难同而答异者。所由之途同。会通之致别。殊问而报同者。发源之[这-言+至]别。终合乎一归也。今一往对诸前解。则波若以不住无得为宗。言不住者。非住漏无漏非空非实。只此不住则是无得。故睿法师序云。启重玄门以不住为始。归三惠以无得为终。又摩诃衍论云。有二种法印。一不住。二不可得。又有二种。一者但空。二者不可得空。行但空者堕二乘。行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即无所堕。此不可得空即波若空也。

○波若翻不翻第二

今依大论略辨。其论七十卷品云。波若空实相。甚深极重。智惠轻薄不秤。论以三义。一智惠少。波若多。二波若利益多。智惠利益少。故不秤。三波若不可知。智惠可知。故不秤也。今意此文以二义解。一用。二体。用者。境能生智。智从境发。是以境智名为波若。故经曰。说智及智处。皆名为波若。此境智今秤波若。则智惠偏名不可得翻也。言体者。实相之理。体绝能所。智泯成中。能所俱绝。理智相泯。无二实相。以波若名。名实相波若。既云甚深。则能名之不可谓极重。是以极重波若之名。以智惠名不可得翻也。境智合秤波若。即境智名不摄。故不可翻。若言别波若。则以智惠名翻。是以论题翻为智度也。非但般若有翻不翻。一切万德例皆如此也。言涅盘亦有体用。如波若义合明用涅盘亦从境得。能所合秤名为涅盘。此境智合秤涅盘即不可翻。若别涅盘则以灭度之名翻之为矣。体涅盘例此也。菩提法身佛性解脱。体用两释义皆例尔。但龙树菩萨举一隅而知余者。故举般若所表义端耳。若说波若义有多种。而大品玄记依论释义。寻之可得。今不重烦也。

○波若无知第三

夫智随境照。境有阶级不同。故举境明得智。有四种波若无知。一有无二谛则理外境。二因缘二谛则理内境。就此二境得波若无知。三据实相波若得智无知。四约体用得智无知也。有无二谛得智无知者。世人俗谛皆是倒情。不称圣智。所照始妄而知。故云知也。然倒情所作即体自空。无境可知。圣智何知。故云无知。此义凡夫理外境界。则圣人知否此二中也。二以因缘有无得知无知者。因缘有无即是倒情。不作[真*真]倒也。世谛对於圣心则因缘无当。名因缘二谛。是以虽有不有。虽无不无。虽有不有故知而无知。虽无不无故无知而知。各就有无二边得智无知。故云智也。三就实相波若明波若无知者。如无知论云。真波若者清净如空。此则研修成真。缘智俱寂。境智两泯。泯然一中。故大论云。若实证真智於泯理。与智令融同无三。於无相何有境智两殊。此得无知也。又大论云。无戏论之垢浊。故名毕竟清净。以清净故能遍照一切五种法藏。所谓过去未来现在无为及不可说。又论云。体波若者。不愚不智。此是就体辨波若无知也。四约体用得波若无知者。用则上二种二谛。照是用波若也。体则第三义也。今以体用合波若无知者。用不自用。由体故用。知不自知。因体成智。故名知而无知也。体不自体。因修成体。故名无知而知也。今就境明四种波若无知。而就圣智为论。一无不当。则无所得义也。故论偈云。波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力。为之立异名也。

○释文第四

文义有三。一。作论之由。二。放光云下。辨波若无知。三。问答辨宗。初有三段。初。标宗。次。叹师。后。余以下。明作论之由也。标宗者。夫波若虚玄。盖是三乘之宗极。诚真一无差也。上云涅盘是翻。波若为智。今辨智用。直举因果。故举三乘以标宗。即会因缘。而果中波若二无差别。则会果义。故以诚真一异宗极一因以为标宗也。

次。然异下。叹师。上论序叹至令传於世。今则叹师将明承有本。必非专轻也。而叹师兼王。故文为二也。

异端之论纷然久矣。什师译十八部云。文殊师利问经曰。佛灭度后。佛法若为得住。佛同有二百廿年。令法久住。初二部者。一摩诃僧祇。此云大众。老少同会共出律藏。二体毗履。此云老宿。淳老宿人同会共出律部。文云。我入涅盘后一百岁。此二部当起。从摩诃僧祇出七部。并本成八。从体毗履出十一。并本十二。故偈云。摩诃僧祇部。分别出有七。体毗履十一。是从廿部。十八及本二。皆从大乘出。无是亦无非。我说未来起。此分别异部僧论。什法师於长安大寺逍遥楼中撰集。又什师未至汉地。数论同异未能辨正。唯什师译大乘经论及成实论并三百余卷。为世轨则者也。有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者。传云。世为国相。苻喜云。什是天竺婆罗鸠摩罗炎之子。其母须陀洹。什初诞生圆光一寻。独出阎浮。幼而俊□。辨惠如神。其父鸠摩罗炎弃位出家。母龟兹王女亦出家。什又随母。生七岁入道。即诵毗昙。无幽不畅。至年九岁随母至罽宾国。遇名德盘头达多。则[罽-厂]宾王之从弟也。受杂.中.长二阿含。送彻於王集诸外道共论政。叹道折伏。举国以崇师为礼。日给鹅腊一双。面各三斗。苏六斗。年是外国之上供。什并不顾。母将什至月氏山。此有一罗汉。见而异之。谓其母曰。若至卅五不破戒者。当兴佛法。度人无数。与优婆掘无异。若成不合。正可才明法师而已。至勒沙国住二年讫。有三藏沙门谓其王曰。此沙弥不可轻。宜开法门。有二种益。一国为沙门耻其不逮。必见勉与。二龟兹国王必谓什我国。而彼尊之。是尊我也。即设大会请什升堂座说转法轮经。龟兹国王果遣重使酬其亲好也。什昔与受小乘而於此国得中.百二论及十二门。自云。如人不识金。以鍮石为金也。又随母进到温宿国。则是龟兹之北界。龟兹王躬往温宿迎什还国。至年廿受戒。后於故宫得放光。始披读。魔来[莽-犬+敞]文。寻志俞坚。魔退字现。其智力所感皆此类也。时苻坚潜蹄关中。有外国前部王及龟兹王弟并来朝坚。至建元十二年太史奏云。有星见外国分野。当有大德智人。坚曰。朕闻西域有鸠摩罗什。襄阳有沙门道安。将非此耶。即遣使求善善王等。说坚请兵。则苻坚遣吕光将兵七万。伐龟兹获什。光既获什。未测其量。乃凡人。戏之。强妻以龟兹王女。什距而不受。光曰。道士之操不踰先父。何所固辞。乃余以淳酒。遂戏异节。会坚伐晋。兵败关中。又叛为姚苌所害。不见什而亡。则吕光遂窃号凉州。秤年大平。留什不遣。及姚苌潜有关中。亦关其高名。要清。而姚苌卒。其子姚而袭位。三年。逍遥园中葱反为美薤。谓智人入应国也。于时西凉州吕隆为主。兴遣兵伐吕隆。方得迎什入关。以弘始三年至长安。兴推诚崇以为国师。请什於西明阁逍遥园及长安大寺译出众经。凡三百余卷。又为姚兴着实相二卷。并注维摩。出言成章无所拇改。以晋义熙末卒於长安。依外国焚身。唯舌不烧。后外国沙门来者云。罗什所译十出不一分。少践大方下。叹内神。此句事理两释。事则游历诸方。理即早悟诸论也。研机斯趣者。易曰。易者圣人之所极深而研机也。诸理之始也。远法师毗昙序云。有出家开士字曰法胜。渊识远鉴。极深研几。龙潜赤泽独有其人也。独拔於言像之表。妙得於希微之境者。内拖深智如上所云。传云。杯废山丘在彭城。闻什在长安。叹曰。吾与此子戏别三百年。沓而未期。迟有遇於来生者之也。齐异学於迦夷扬淳风於东扇者。此下叹几。法菀云。龙树迦夷之作。宣敌於有道之时。童寿逍遥之典。遂兴济济之国。龙树传云。龙树入於龙宫。七宝发函。九十日中读方等。得无生忍。龙还送於南天竺。大知佛法。摧伏外道。度明摩诃衍。作优婆提舍十万偈。又庄严佛道论五千偈。大慈方便论五千偈。造无畏论十万偈。中论五百偈出其中。令摩诃衍论大行天竺也。又睿法师大品序云。什师慈心风悟超抵。特诣龙树遗风。领兴於此世。又肇师为论序云。出家大士厥名提婆。擅出迦夷为法城堑。于时异端竞起。邪辨逼真。远拯沉沦。故作此论。防正闲邪。大明於宗极者矣。斯则龙树.提婆齐异学之妙典。随几扬东风至长安也。将风烛殊方匿曜凉土者。自西凉州来至长安也。道不虚应应必有由者。明几教相秤也。

岁次寿星者。辰谓寿星也。天之度数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廿八宿当此。轸星十七度。角星十二度。秋星九度。七星十五度。自轸十二度至氐四度曰寿星。於辰在辰卅度。秦乘八国之谋者。若若王等请兵七万往伐龟兹也。亦乘八国举兵诤佛舍利也。北天之运者。本是天竺而运数至此。物几然矣。大秦下。兼叹王。契百王者。将兵率徒皆秤诸王之会心也。德洽千载之下者。正法五百岁。像法千岁。末法万岁。今王与什师共会像季。德洽末代。故云千载下也。故睿师大品序云。末法中兴将始於此乎。又安师大品序。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使传令百王之末俗也。时乃下。出于时时事。生睿肇等。五百众之上首也。躬执秦文者。秦王躬揽旧经验其得失。什手执胡本口宣秦言。与义业沙门五百人详其义。一日审其文中。然后书之。累劫者。末法中少劫也。

后段。余以下。正明造论所由。短识乏才而预嘉会。义承有本必非虚构也。然圣下。叹波若深。则所由理也。狂言者。谈理之言也。逍遥之与连升。犹言同其义之也。为试罔像下。引类。罔像者。黄帝於赤水而登昆仑之亦。所遗之珠罔像得之。帝曰。然则罔像者可得真闻者之耶也。试论者。廓象云。至理无言。言与则类。故云试寄而言也。

第二义。正辨波若无知。有三科。一。标章门。二。何者下。释。三。是以波若下。结劝也。章门中有三段。初。举放光标波若无相。凡有佛佛生灭无相。何有生灭也。次。举道行标波若无知。欲辨波若无知。而方无所知。不见者。明境非所知。故无能知也。后。此辨下。题疑略释。初。疑上两经。果有下。略释上二经言。然则般若无相无知。是波若相。是波若知也。

第二科。释章门。此中先释无知章门。然则物下。释无相章门也。释无知中有二。初。举凡圣相对释知无知。二是以圣人下。释体用两照二种波若也。此言何者。乃总题上两章门。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者。此举凡境对於凡知。辨知无知。此是横论知无知。何者。夫生相。相生於封。有相有封。知生其中。若存於所知则有不知。故有知处有不知处。则是横论也。亦如青相非黄相。黄相非青相。青名生於相。青知於名相。境智相当一豪不差。旷劫故传未曾相离。岂复有知不知名相。岂复名相而不生知。故云有所知则有所不知也。

次举圣智辨境。圣心无知故无不知者。此是竖论知无知。何者。圣知对境。境无言相。如一木柱。饿鬼见火。诸天为金。人中见木。他土为空。故注云。无当之柱乃曰真柱。岂贵诸相。尔乃为真。既云无当。知何由生。知若无生。知不名知名曰无知。故庄子云。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又青不自青。假缘而成。既缘而成。必须众缘。故毗昙云。一法生时。万法不障为所作因。是以一青一切因缘。一青知一切智。故中论因缘品。广略因缘中。求果不可得。故云。圣人无知。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智。引经证也。

是以下。就体用两照释般若无知。此中先就实相体波若明虚心实照。后然则下。就修成用释虚心实照也。虚其心实其照者。双牒两种般若无知。老子云。虚其心实其腹。注释。心怀智而腹怀食也。今意亦然。虚有无心而实无智。今无智名照者。申云照云。神凝智灭。心冥如寂。无智不者。强谓之照。何者。心法研修於今成悟。而此悟智众相皆绝。如上[穴/俱]义中说。故终日知而未曾智也。

故能下。就体照明波若无知也。嘿曜韬光。音叩弓裳。四字明体绝能知相也。嘿曜者。曜谓内明。嘿其内明也。韬光者。光谓外光。韬其外光也。虚心玄鉴四字。明其自体照也。虚心者。除有无之心也。玄鉴者。举体成真与玄一体。即自照。鉴。石冲反。取明水也。万物取於其明谓之鉴也。则不愚义。闭智塞听四字。体绝所知相。故闭塞也。独觉[穴/俱][穴/俱]四字。异於境空也。物无以谓之。独异於境空。谓之觉也。[穴/俱][穴/俱]者。不者义也。释论云。体波若者。不愚不智。信可然矣。斯则嘿曜韬光[门@卞]智塞听八字。遣自体境智也。虚心玄鉴独觉[穴/俱][穴/俱]八字。辨体相不愚不智也。此就体波若明波若无知也。

后。然则下。就修成用。明波若无知。则释虚心实照义也。将辨波若无过应会照几。故就照几应会辨波若用也。此中先以三双六句明知照应会即用。次所以下。结忘怀用也。初两句。明从体起用。智有穷鉴而无知相。如镜无心也。会通万物无心而应。如钟铃应也。

次。神无虑故下两句。会机照境。不与世间同则不在义也。虽事外两句。还同世事则不出义也。未始无事者。与物[穴/俱]者。群物所不能离。故未尝无事也。神虽世表者。心虽绝[穴/俱]而现子於三千之域也。次。所以下。结应智两用而忘其功。仰求佛道俯拯弱丧。顺物应接而无穷尽也。亦隐几无不察。理至即迹灭。故无照功也。斯则下。明境智相会之义。结无知也。

然其为物下。释无相章门。此中先总标非有非无。次。何者下。体用相即。释非有非无。此言为物者。非是为物之物。直言圣体为物也。照实而不有。心虚而不无。圣智常存而不可以有无论之明矣。次。何者下。三双六句。体用相即释虚心实照也。初双两句。就体明於有无。次第二双。圣以之故下两句。释体用相即。初句异於木石而性是虚知。故虚而不失照也。下句无相无名故照而不无虚也。后。第三双。照不失虚故下两句。就物明同异。浑而不渝者。略例云。乱而不能惑。及而不能渝。非天下之至迹也。今谓圣智与物浑同不俱反。故云混而不渝。渝。反易也。云动而接粗者。言其和光异於物也。

第三科。是以圣智下。结劝。此中先结后劝也。结者明智用无度之义。结无相也。次。引两经明从体起用。如铜山崩锺铃应。故云无心意而现行也。放光曰。不动者。如花严云。从佛智惠海。出生於十地等。故云不动而立诸法也。此所以下。结体用无二。亦名本迹无二也。是以波若下。劝。初劝境智忘。故万动下。劝动静一。相无相一。斯则下。复宗。结无知无相义也。

第三义。问答辨宗。有九难九答。第一难。就照境应会用作两关问。有三科。一。立章门。二。物物斯照故下。释。三。既知下。结难。夫圣人真心独朗物物斯照。立境智章门。应接无方动与事会。立应会章门。第二科。物物斯照下。释有三双六句。初两句。明能知能会。次会不失几故下两句。明所会所知。后有知於可知故下两句。举境难无知。知非无知。举境难忘会。会非虚也。

第三科。既知结难。初直反具言。若云下。正结难。随偏斯可下。重结难也。

答有三科。举用略答。二。子意下。就体释答。三。是以下。约用结释。夫圣人功高而不仁者。仁是造立设化。有思有为也。天地任自然之道。无为无放。而万物自相治理。故曰不仁也。圣人仁过於天地。故功高二仪。对上应会用也。明踰日月而弥昏者。对上知用。如日月能照而无辨功。圣人辨之以示物。故云踰其明也。而不初其照如弥昏。所谓明道若昧也。后。岂曰下。简异二乘。小乘入灭尽定。心若死灰形如枯木。今不同此也。后。诚以下。明异於凡也。

第二科。子意下。就体释。有二段。初。[贝*令]难如文。后段。何者下。正释有三阶。一。就真波若绝知无知相。二。若有下。简异旧义。三。经曰下。简异惑智也。真波若清净如空者。若论真体波若。心自成真。缘者俱寂。境空心寂无二无差。故清净如空。如空者。如物无之空。不异本空。心泯成中。其义亦尔也。故大论云。无戏论之垢浊。故名毕竟清净。以清净故能遍照一切五种法藏。所谓过去未来现在无为及不可说也。第四十照明品释之云。以四句释之。一句。智生於境。体自成真。有何前境而有体知。故曰无知。第二句。见亦例此。无境故无能见。云无见也。此二句就体真波若绝境智有以释难。第三句。作是作起。屋应无应。故无作。第四句。若有几缘则有应会之用。以无缘故无会几之用也。此两句就体真波若泯应会以答难。故波若论云。真如法界中。佛度众生也。斯知下。结答非难也。二。若有下。简异旧。此若有知性空而秤净者。简异平等空也。若以所知下。简异境空也。三。然经云下。简异惑智。法无知将无者。将。非也。今云知者惑取之谓也。真波若中本无惑取。云何名知耶。岂唯无智下。弹他义。支道林云。智即空之无知。惑即空之无知。俱无知相。而云圣心[穴/具]有而知诸法。故名为知。若尔。知与无知两用各陈也。此大文应云。岂唯无知名无知。知自无知也。亦可释伏难云。若无惑取。取名无知者。科无惑知。故名无知。知非波若无知也。释云。非但体波若中无惑取。故名无知也。真波若体性知无知性。故云知自无知也。

第三科。是以下。约用结释。初。举用波若释境知秤之义。所以下。释几会无差。寂泊下。结知无知也。

第二约名难。有二科。一。申立名言名实相当。二。论云下。正难。难中先领上宗。谓下正难知无知各当其实也。则名教之所通者。理上之教也。立名之本意者。教下之实也。然致下。结今。论者云。以知无知一於圣心。将失立名之旨也。若知得於圣心下三句。并咎也。

答有二科。一。正答。二。今诚下。辨於上难意。於无知名无知。於知名知。不可知上无知共一种圣心也。今就真波若述言教之道。若论真波若并绝六句。故名下之实非言所言也。言虽不言下。明实上之教无相也。是以圣人终日言而无言。不言非都不言。言而无当也。故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

第二科。今试下。辨知无知相。答难家一於圣心句也。此中烦粹。言趣难解。今分文句。义趣可见。有五双十句并结也。初双。微妙无相不可为有。用之弥懃不可为无。此二句直就本地之体本地之用明不有不无。无物不照故如懃也。第二双。不可为无故圣智存焉。不可为有故名教绝焉。此二句就本体用不有不无以明有无故也。第三双。是以言知非为知欲以通其鉴。不知非不知欲以辨其相。辨其相故不为无。通鉴不为有。此二句以上句知无知即如有如无也。第五双。非有故知而无知。非无故无知而知。此二句以上句如有非知非无即非无知。归於无二也。后。是以下。知与无知相即。结於圣心无异也。

第三。据境难知无知。亦名以缘求知难。境是非知。知是能知。以所责能。知唯是知。非无知矣。答。难家求执正是旧义。真俗二理本性常然。今即不同。义有四途。一。境先知后。如难家执。二。知先境后。如大经云。如盐性醎。然醎异物。修空三昧亦复如是。不空之法悉令空寂。三。境智俱有俱无。如文言。知与所知相与而有相与而无义。四。境智非先非后。无知谁为境。无境谁为智。则境智因缘无当之义。今破难家旧义。有二科。一。就缘非缘立二章门。二。夫知下。破释也。以缘求知知非知者。汝谓以缘求智智则知矣。今则不然。大品经问相品云。不缘色生识。是名不见色者。略破缘立非缘章门。释论解此文云。波若不见色等诸法故。示世间色等法虚诳故。不见不谓不生缘色识。乃至不生缘一切种智。识是名。不见色等法也。又云。五阴清净故至所知则缘。立缘智章门。第三科。破释。先破释第二章门。有二段。初。就相待破以缘求智。明知自非知。后。以相缘并知无知正释其问。初有四双八句正破智。初双。知与所知相与而有。相与而无。此二句就相待门立境智有无。何者。凡论因缘有四种。一和合因缘。二相续因缘。三相待明缘非缘。何者。取相名知。所取名缘。圣无取相。所取非缘。故云真智。何由知所以然下。正释。有四阶。正破缘。一从初至故真。明境智相生。破上难家真谛为缘义。二。真谛曰下。直就真谛得明非缘义。三。是以下。就能所明非缘非知。四。而子下。题难结答也。夫所知非所知。所知生於知。此二句由智故境也。次。所知生於知。知亦生於所知。此二句由境故知也。后。知所知既相生下两双四句。正破难家真谛为缘义也。末。引中观证缘非真也。二。真谛曰下。直就真谛乃非缘义。非缘故无物。从缘而生者。真既非缘。故无有知。物以真为缘而生智也。而云难言真境生知。名真为缘。故经曰下。证有法从缘。明真非缘也。三。是以下。就能所非缘非知。从初至知智何不举智忘相。得明所非非缘。次然非下。举真谛无相明能知非知。四。非知。而子下。题难结答也。

第四取不取难。此中因前语先定。若无知下。作两关问。可见也。

答。先发两关。次就理释。知则不取故能不取而知者。心随缘转故。故取从相生。法无定相故。从取生心因缘。四。境智因缘。此中不明境智因缘。知不自知由境故知。境不自境由智故境。有则俱有无则俱无。第二双。相与而无故物莫之有。相与而有故物莫之无。此二句就上境智。明境非先有智非先无。何者。相与而无故无智。智非先无故智物莫之无也。莫是莫先义也。第三双。物莫之无。故为缘之所起。物莫之有。故缘所不能生。此二句。就上非先有非先无。明俱有俱无。何者。智非先无。故有境则有智。因境以云智。故为缘之所起。境非先有。故无智则无境。无知不云境。故缘所不能生也。第四双。缘所不能生。故照缘而非智。为缘之所起。智缘相因以生。此二句。就缘弁知无知。何者。所生法无。故照缘而非智。能生缘非无。故因境以生智。一解境无相故无。智从缘起故知生也。故中论燃品云。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今则无因待。亦无所成法。后段。是以下。结上生下正答问。何者。难家以缘求智。智则知矣。今答知与无知俱就缘弁。故知与无知生於所知耳。何者下。释第一非缘章门。明境非因缘以答问也。此中先就凡圣二智取名。此得相名智。圣心玄通穷理尽相。故无取相而无不知也。

第五更难不取义。圣心不物於物故无惑取者。圣心不取相相。故无惑取。理宗然矣。虽无惑取。若不取可是。於是无当。於理无当。谁得圣心而云不无知耶。

答。然无是无当者。此是顺答。实为所力。故云然也。四人对柱。是非反覆。相[得-彳]无穷。圣人无是非而能应是非。故物无不当。物无不是也。次。物无不是故下。乃忘怀用。是非无穷得其中两。荡然无怀也。故经曰下。证忘怀用。见无见相也。

第六境智难。以境空故无是可是。而不无是於无是也。舍有相故名波若无知。若以无相为境有何妨乎。

答有二科。一。非难。二。是以下。释不舍有无义。圣人无以者。易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质。质。空也。今则反取圣人无以见天下之空。何者下。释其非。义如譬文也。中论破六种品云。是无相之法。一切处无有。於无相法中。相则无所住。第二科。是以下。释不在有无而不舍有无也。和光者。圣不独显。合物不竟也。同尘者。圣不独卑。全所贱也。寂然而无泊尔有。则有无一体也。

第七智随境生灭难。先就灭应为难。应生智生。应灭智灭。然则下。正乃智有兴废。若先出异解。地论云。一时顿得十力。次第现在前。解者云。一时顿得种智而境生智现。境灭智废。随境生灭。智有兴废也。摄论云。应化二身无常故。云何诸佛以常住为法。何者。应佛为地上菩萨说法。而菩萨根性不同。故应身亦种种说法。若应法常住。则不得有种种相貌也。化身化二乘凡夫。若化身常住则不得现六道差别。以差别不同。故知无常。彭城惠嵩师言佛无常。有舌烂之咎。是以后人作九世境。三达智。照通无常难。二作悬镜高堂譬也。今此论以虚空为譬。以体用两释。用中先乃凡圣相对。生灭不者。生灭者生灭心也。圣人无心生灭焉住起矣。云心者何那。或於所生。有形必有影。有相必有心。无形则无影。无相故无心。但凡夫见法有生灭。故心有生灭。圣人悟法无生。则知无生灭。此举境无生明心无生灭也。然非无心但是无心之心者。乃忘怀用。与物俱化也。在有不有在无不无。亦在有为有在空为空。在生为生在灭为灭。与物俱化故物不能及其体。死生不渝其身。故有无不当其心。故云无心之心耳。又非不应但是不应之应者。住境令变。无法不可。无物不然。常以不为为之。是以应会信若四时者。圣人无物不顺。无形不载。而驰万物。验若四时也。次。就体释质直。以虚无为体者。体喻虚空。意有三义。一。质直谓圣人不矜其身也。二。虚是物之极也。凡物起於虚。复归於虚。喻灭应言体也。三。虚言为物温适弗能怳舍石无能害。喻体无生灭也。

第八问凡圣同异。若圣知无知故无生灭者。或知即空。亦无生灭。两有既无同。两空亦应不失。答有於二科。一。两空同异。二。是以下。两有一异。初有三段。就空明同异。次。就体用明同异。后。就人明同异也。就空明同异者。波若空异异真谛空。有三义。一。事理两释。理者。圣知之无名无知者。无是无相之者。云无相之知也。惑知之知名知无者。是有相之知。云知即空也。事者。无知是无处之知。圣人无知而无所不知故也。知无是有处之智。惑知有所不知。故有知处有不知处也。二。有折无。明异夫圣心。虚静者。虚。极也。静。真也。既至极真。无知可空。故非谓智空也。或智有知至非曰无知者。惑智有相。有相可空。故曰智空。非谓空知也。三。就但以明异。无知即般若之无者。是无所有空也。知无即真谛之无者。是有所无空也。次。是以下。就体用明同异。言用则同而异者。忘怀用同。而有功无功异。此句但就用明同异也。言寂则异而同者。境智体异而无相义同。此句但就体明同异也。同故无心於彼此异故不异於照功者。双体用同异也。

后段是以下。约人同异。辨同者同於异者。欲辨众圣之所同。则同境智之所异也。一云则同凡境之所异焉。辨异者异於同者。欲辨众圣之所异。则异境智之所同也。一云即异凡境之所同也。斯不可得下。明不一异也。何者下。举境智释人同异。从内有至不能同用。就用明异也。从内虽至不能异寂。但就体明同也。

第二科。两有一异。上以般若与真谛异。三义即明同异。今万有一异诚以不异於异。故异而不异。此文亦三义释。一。以无当为一。二。相待为一。三。性分齐。亦名是非齐也。如凫鹤等事也。经曰。以教证同异。又曰。以行证无二。

第九用言问。上就体用明同异。今问般若中有体用之异也。答。初明用寂一异。次明明昧一。后明动静一也。成具曰。证用寂。动静不异也。密迹曰。证明昧一也。斯即下。结成此论文义。今寻此文可知。非但论因般若也。

无知论义竟

○隐士刘遗民书问无知论

远法师与弟子数阳见虚峰清净静足以息心。乃住龙泉精舍。此处无水。远师乃十八游历名山。乃至寻以杖扣地曰。若此中可得栖止。当使朽壤抽泉。言毕清净成流。寻阳苦旱。远诣池侧读海龙王经。大蛇忽出腾空。大雨有润其年年。就号为龙泉寺。率众行道昏晓不绝。远闻天竺有佛影。是佛昔化毒龙所留之影。志愿瞻睹。会有西域道士叙其光相。乃背岳临水营[竺-二+宗]龛室。妙笇画工淡彩图像。色疑积空悬似烟雾。光晖相映暖。若隐而显。寂而有动。又乃於精舍无量寿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令[利-禾+登]逸士着文畅旨。加复外国众僧感秤汉地有大乘道人。每至烧香礼拜。輙向东稽首献心虚岳。远闻罗什入关遣书通好(云云)。其后封书问道。送表构请。所谓隔面目怀者也。依此。遗民复与肇师时有往还之问也。

牒有二义。一。因直相问陈彼此之旨。二。去年下。正问所疑。

顷餐徽问者。徽。善也。法也。五音不当。妙回也。示之也。伫。徒吕反。恩望也。余绪并正住。心企想之也。泽。水草二交会。又水锺处也。楚泽云云梦并云里外。瘵。侧感反。身弊也。苓怀。支道林云。起苓悟旨。又表也。正是捕鱼之荃也。易系云。乾坤唯是演灵之蹄荃之者也。镜心者。支道林云。子淡五心。似若未镜之类之也。行李者。有言因李行使故云行李。或云行李当为史因。行史使声之误也。而李义多之种也。过半之思者。易系云。知者观其彖辞则有过半之悟也。追德多品而被过半者。上智下愚九品相对不移其字。中人处品数之半可上可下。故今立教本为中人。中人以上可以悟上过半之义也。恂恂穆穆者。恂。私句反。训信也。一训恂恂。书云。恂恂业业。相互而用。然则勖进无惓。唯此为业之貌也。铭至者。勒其功迹述义。郑道子与远师书云。夙兴之诚日月而至也。乾乾宵夕。易云。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者之也。

第二义。有二科。一。叹无知论。二。然夫下。正问。才运清俊者。先叹肇师内才也。俊。姊嵈反。秀等也。允。[言*彖]印反。诚诚也。推涉下。叹文圣通也。正也。婉。回也。美也。亦顺从也。婉而成章者。回备无强而成而竟也。真可谓下。叹论利用也。

第二。然夫下。正问。有二段。一。明问之由。二。正问也。所由有三阶。一。约理教明起难之端。二。意谓下。叹论请释。评论谓之[坦-一+土]也。三。论序下。领宗。无知论有十释九难。从初至建立诸法。领第一章也。异於人者。题第二章也。又云用即寂寂即用。标第十章也。夫圣心[穴/俱]寂下。领旨。故述道理必然。初二句领体也。不疾而疾不徐而徐者。易云。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也。义释绝应而恒应。不为而有为。远师云。法身独还。不疾而速也。不疾不徐为体。而疾徐是用也。故其运物下。述其应用也。体用及应。为前难之本也。

第二段。但今谈下。正问有三双六关。第一双。就体用问[穴/俱]义。第二双。就应用照境问有无。第三双。就当是问忘用也。於高论之旨欲求圣心之异者。先腾众疑以为问端。即是三章中道也。第一问中。先定。次难。后结也。为谓穷虚极数妙尽[穴/具]苻者。此一关言有[穴/具]义。穷虚知之性。穷有无之数。妙智尽累。以[穴/具]理阶耶。为将心体自然虚伯独感者。此一关言无[穴/具]义。无物理可[穴/具][萑/木]。心神自寂虚伯独感(感微美也)耶。若穷虚下。正难。若穷虚智性尽有无数。而以妙智与物理[穴/具]苻者。虽云寂照。故有能所。若有能所即有定惠之体。即此就用[穴/具]令堕於旧义也。下就体[穴/具]以答此关也。若心体自然虚伯独感。则群数之应固已几于息者。此则就体[穴/具]以堕卢山义也。下就波若无知以答此关也。卢山中诸人问曰。众经明空。其辞虽多方。不固各异。统归宜同。而独秤法性何耶。答。明极之谓也。明极则神功周尽。圣智几乎息。问。然则体法性者将为哉。答。唯[穴/具]其极而已。远师法性论成后二章。始得什师所译大品经以为明验。证成前义。云法性者名涅盘。不可坏。不可戏论。性名本分种。如黄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银性。譬如金刚在山顶。渐渐穿下至金刚地际乃止。诸法亦如是。种种别异。到自性乃止。亦如众流会归於海。合为一味。是名法性也。夫心数下。结两关。心数既玄而孤运其照。结后关也。神停化表而惠明独存。结前关也。当有深证。请释也。

第二双。疑者下。就应用照境作两关问有无。先腾众疑以为问端。抚。安也。披也。持也。众生几应披而会之。故云抚会也。远师云。抚之有会。功弗由晨也。应几睹变之智者。变现之智为物所睹。谓之睹变之智。物情谓变现之智不可为无也。谓宜下。正问。此中先定后正问也。为当唯照无相者。此是定句。则因上虚伯独感云唯照无相。无照几之智耶。为当感睹其变者。亦因上以几感圣物睹其返化身耶。易云。圣人作而万物睹。若睹其返。则异乎无相者。正问也。若唯无相。则无会可抚。下。请释也。

第三双。论云下。就当是两关问忘怀。此中举论欲显疑处则是定句也。次。夫无当下。正难。从初至真是。明理必如此也。次。有下。正难上语。后。若谓下。结难请释也。下以遣情答此关也。悟惑异者。或谓当悟即非常是。悟或虽殊。当是即同矣。固亦下。请释也。此三难从深至浅。论至日下。结难论及人如一。

○又肇法师答刘隐士书

文有二义。一。受住或陈彼此之宜。二。生上人下。正答所问。今惠明道人至者。上云因惠明道人北游表通其情。故云至也。疹。勑陈反。热病也。服像虽殊妙期不二者。道俗乖。所求无二也。嘉遁者。遁谓隐遁也。易曰嘉遁。又遁世而无也。又位不当圣者。服圣遁肥。服膺高轨者。上云论至日共在远法师亦好相领得。既胜人经目必当胜轨也。亦受住或及问为胜轨也。领公远举乃是千载之津者。经流江东。多有未修禅法。未闻律藏。远师怳其道缺。乃令法净.法领等远寻众经。踰越沙雪广岁方反。皆获胡本也。什师翻经。如无知论初所云也。禅师於官寺教习禅道者。传云。佛驮跋陀罗。此云觉贤。本姓释氏。加维罗卫人。甘露饭王之苗裔也。小以学禅驰名。当以与僧伽达多共游[罽-厂]宾。达多虽服其才明而未测其人。后於客室闭空禅。忽贤来敬。问何来。答云渐至兜率致敬弥勒。言讫即隐。后敬心科问。方知得不还果。秦国沙门知严惠[(上/脊)*殳]西至[罽-厂]宾。要请苦至。贤远愍而许。於是步骤三载。路径六国。顷之至青州东莱郡。闻什有长安。即往从之。什大欣。共论法。於什每有疑。必共谘。次又支法领於于阗得花严前分三万八千偈。未得宣译。请贤为译。沙门法业.惠严等为余人。诠定文旨。故道场寺犹花严堂焉。又僧祇律请贤为译。凡十五部。为七十卷。究其幽旨。又贤在长安大知禅业。四方乐集者并闻风而至集者也。夙夕匪懈者。安法师毗昙序云。颇杂辞义。龙蛇同渊。遂今更夙夕匪懈。卅六日而得尽定也。邕邕肃肃者。恭敬也。邕邕。和乐也。出律藏本末精悉者。秦弘始六年弗若多罗诵胡本。什师译为晋文。三分得二而多罗忘年。缘昙摩流支至。又诵胡本文。什读译都竟。本五十八卷。最后一后诵遂其要改名善诵。及罗什叶世早。摩罗又住石涧寺。开为六十一卷。后一诵改为比尼诵。故二名存焉。上云三藏即其人者。毗婆沙法师者。名毗摩耶舍。此云法明。欲游方授道。踰历名封。耶舍善诵比婆沙律。人感号为大比婆娑。有天竺沙门乃昙摩捗。来入关中。同气相求。宛然若旧。因共出舍利弗比昙。以伪秦弘始九年至十六年翻译方竟。凡廿二卷。伪太子姚照乃道标为之作序也。佛陀耶舍。此云觉明。为人赤发。善诵比婆沙。既为什师之师。亦秤大比婆娑。先诵昙无德。伪司隶校尉姚爽令出之。即以弘始十二年译出四分律卅卷并长阿含等。上云比婆娑二人。即是者也。而恨不得同斯法者。上云而不得与斯人同时。即人法相答对也。

第二义。正答。对上为二科。一。叹刘遗及文集。二。来问婉切下。正答也。兴寄者。兴谓引类。寄谓寄事也。扣。苦舌反。击也。牵马也。特也。诚也。举也。以午年下。因领公南逮维摩诘也。

第二科。正答。有三段。一。述。二。疏云下。正答三问。三。夫言迹之兴下。少许文答难竟。遣言迹观忘怀也。第一段述来问婉切难以郢人。余西反。南郡江邻悬人是也。庄子送[廿/(夕*?)/土]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泥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咒-几+卓)*斤]之。匠石斧成风听独[利-禾+(咒-几+合)]之。泥尽而鼻不伤。郢人不失容仪。宋元君闻召匠石尝试之。匠石言之。臣即尝能为之。然臣质死之久矣。臣复不敢为功。斯譬之也。疏秤圣下。正牒问家领意可以忘怀也。

第二段。疏云谈者下。别答三双即为三。第一。答初难两关。此中有三阶。初。牒问家两关。二。意谓下。反反关定体。两关虽殊归于无二也。三。何者下。别释两关也。先答初关难云。寂照之名故是定惠之体者也。存名即存体也。今就体[穴/具]并遣名体。有三双六句。初二句遣体。次二句遣名。后二句反责。此三双并据问为言者。难前领宗云理极同无。虽处有名之中而远与无名同。今就同义以答其问也。夫至人玄心嘿照理极同无者。二句遣体。此即初句。玄是[穴/具]嘿无有也。嘿。寂也。极中也。穷也。至也。致尽也。心玄照寂与物理同极。故云玄心嘿照理极同无也。既云为同同无不极者。第二句。同有二义。相似为同。二泯成一为同。若言定惠体者。惠是能得。境即所得。名有所得。故名定惠。如物似为同。今即所能泯同。境智融同为一。境非所得。智非所知。泯成一如。同无所得。既同无所得。理极莫过。故同无不极。何有定惠是能同而名体耶。何有下二句。遣名。初句可缘。次句定惠之名非同外之缘者。假说境智。智名定惠。即有能所。岂非同外也。若秤生下二句。反责秤生同内。有秤非同者。若定惠之名生於同内者。既云定惠。即非与无名同也。若定惠名生同外者。定惠之名即非至人之因也。此就体冥以义问也。

夫圣心虚下。答第二关。难家所执是庐山义。今处题彼。此言法性者明极之谓。明极即神功同尽。唯冥其极。圣智几于息矣。故难云虚伯独感群数几于息也。庐山远师既为世不推。故答此问分。文有三重。一。就迷悟辨故无知。二。而今谈下。随境辨故无知。三。请诰下。遣言表理。

第一重有二阶。一。总答。如文可祇。二。且心之有下。就迷悟辨知无知。此中初明有无为迷悟本。何者下。明迷悟为有无本也。有无为迷悟本。有两双四句。一只辨为五也。夫心之有也以其有有。此一句明理外有也。凡情以有为有即心生於有。故云心有生於有有。名理外有也。有既理外。外有生心。名理外心也。有自不有。故圣心不有有。此一句名理内有也。理外性有。有自不有。圣能虚心。达有非有。名理内有。有既理内。内有生心。名理内心。此明圣心不在有也。

有有故有无。第二双。此一句明理外无也。心之无也以一生。无无应有。此句而关也。无有既无。无无无故。圣心不有无。此一句明理内无也。内无生心。名理内心。此明圣心不在无也。不有不无其神乃虚。此一双俱结理内也。非有非无结理内境。其神乃虚结理内心也。亦可三双六句并结也。初夫心下至圣心不有有。一双也。有有至无无。第二双也。无无至有无。第三双也。或谓理外理内境自恒别。今谓不然。理外偏以成理。内心境界亦尔。外反成内也。何者。下迷悟为有无本。此中先明迷为有无。后明悟为尽有无本也。有也无也心之影向者。即大梦义。此须别记。今但明迷悟为有无本。何者。初心迷理昏或无故。即旧义界外无明。而心是缘悟。不同木石。心虽迷不能不缘。执有执无。即是旧义界内四住也。五住既俱。三界斯起。此师迷理之影向也。故什师注云。以无明隔实相智惠。三业[真*真]倒。所以有身也。以无知鄣明成影。即三有身也。如熟眠时都不觉知。而心是知性。不同抚法。无明虽重不能及。今非心是意识潜行。言虎言鬼能即不言。梦虎岂非熟眠之影向乎。但应尔迷理名为无明。眠中异知即是梦法。故注云。众生长[窱-(ㄆ/木)+(吣-口)]非言莫晓。故至十地如觉大梦。什师注云。生死大梦中但觉群生。未知生死是为大梦。故以重梦晓知法相故梦耳。言也像也影向之所攀者。此是大梦中法。还明於生义也。何者。所言影向即三有果报。既有果报有言有像。既有言像还不影向之所不攀缘。既有攀缘即[真*真]倒并起。故注云。攀缘谓妄想微动攀缘言像等诸法也。什师注几神微动即心有所属。所属即是言像等法也。远师亦云。微涉动境成此頺势。又宝性论云。依邪念风轮起业烦恼水聚。依烦恼水聚生阴界入世间也。

次有无既废下。明梦觉义。即悟为尽有无本。正答第二关。即是用[穴/具]。此中既就[穴/具]义答虚伯独感。次就本迹明波若无知。答群数息义也。有无既废即无影向者。明梦觉之义。废。弃也。忘有无。既忘即无攀缘之心。若判其位。七地以上绝有无心不织生死也。影向既沦言像莫测者。妄想既亡三界永绝。如影没於镜。向既止於谷。言像之路莫测也。言像莫测道绝群方。此句明化道绝也。道绝群方故能穷灵极数。此句明金刚心智周或绝也。体未是佛而能如佛。故云能也。穷灵极数乃曰妙尽至本于无奇。此句明金刚报谢归乎无二中道佛果也。次夫无奇下。就本迹答群数息义。从初至数以应之两句。直明真应。次数以应之至道超名外两句。就真应明动静。次道超外至因谓之有两句。就真应明有无。次谓之有者至彼何然哉。偏既应迹。明有非有也。后故经曰下。引经证波若无知。结答上问。岂可谓虚伯独感数应貌乎。

第二重。而今谈下。随境辨知无知。有二师。一以言空异堕於偏见。对上有云谈者疑於高论之旨也。二何者下。释也。寻大方而征隅者。以有无为隔。出疑者之过也。老子云。大方无隅。而今以隅召之也。怀前识以表玄。东宗云。前识谓圣人以功被物。乃云道之花。非道之实。道之实者离於言数也。如今见应以表法身也。二。何者下。释。此中先明境。次随境明智无也。物性常一者。以毕竟空立一切法。故以无住为万物性。即不二中也。不可而物然非不物者。立章门。可物即名。於异陈者假俗非无。即是即无。释俗谛也。不物。即物即真者。似有非有。即释真谛义尔。常一为体。二谛为用也。次。是以下。随境明无。故有五双十句。圣人不物於物非不物於物者。此句直辨照境之相。至人任物而照。不逆於境。以中心为体。庄子云。圣人由而照之于天之也。不物於物物非有也。不非物於物物非无也。此两句举圣智就凡圣境。即辨释非有非无也。非有所以不取。非无所以不舍。此两句就境非有非无释知不取不舍也。不舍故妙存即真。不取故名相靡因。此两句结[穴/具]真无相也。名相靡因非有知也。妙存即真非无知。此两句举[穴/具]无相遣智无知。归於无二也。故曰下。引经证随境辨智无知。此攀缘下。况答上明也。

第三重。请诘下。遣言表理。有三师。一反释。亦是非相对也。智之生也极於相内者。智生於相。相生於封。有相智生其中也。法本无相圣智何知者。异於世知秤无知也。世秤无知者。异於木石秤为知也。二。且无知下。就智体遣知无知。无知生於知。知无故无知亦无也。无有知也谓之非有。无无知也谓之非无。此句所遣知无知。即非有非无也。所以虚不失照照不失虚。此句明忘怀也。泊尔永寂下。体非阂碍。故不能使生有无也。此中明义。上十释九难义无异途。故安法师波若略云。夫波若之为经也。文句累迭。义理重复。或难同而答异。或殊问而报同。难同而答异者。所由之途同。会通之致别。殊问而报同者。发源之径别。终合乎一归也。三。故经曰下。遣言表理。从初至不可说示人。表理绝相。何则下。明取言教方法不当有无。亦名遣言也。今非有之言即不当有无。如注云。无常者。言其非是常。非谓是无常。言其常者。言其非是无常。非谓是常。凡是圣人言教莫不如此。然即下。释一上义。亦名表理也。释上者。言非有非是无。非无非是有也。表理者。言非有表非非有。言非无表非非无。斯即言有表非有。言非有表非非有。言无表非无。言非无表非非无。并六句也。六句中阙初句者。但表波若绝相。终日说波若而无说无当。故略示表理之相。故中论涅盘品云。若有无成者。非有非无亦成。是故涅盘非非有非非无。是以下。人证理绝。有謶下。劝之。南伯子蔡问女偶曰。子恶乎闻之。曰闻诸副墨子。副墨子闻洛诵孙。洛诵孙闻胆明。胆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於讴。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也。夫阶名以至无者。毕得无相名表。故虽玄冥犹未极。又推寄於参寥。玄之又玄也。故自然之理积习而成者。盖阶近以至远。研粗以至精。故乃七重而后乃无之。名相重而后疑无是始之也。答第一难两关竟。

最是义要。明四种波若无知。还结上宗。一。就真波若明波若无知。故论云。体波若者不愚不智。就体波若答第一关即是其义。二。就用波若明波若无知。冥真之知。冥俗之知。各就二知明波若无知。答第二关有三意。即第一意也。彼文就迷悟及真应明知无知。今明因缘真俗二智俱有真应故也。三。随境明波若无知。彼就物不物明二谛对性有无明知无知。照真秤无知。照俗为知。四。遣用就体明波若无知。即遣言表理中意也。

后三种波若无知。答第二关大意也。大品偈云。波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力。为之立异名。答第二难有三阶。一。贬难。二。经曰下。别答两关。三。是以下。双结两关。贬难中先领难意。谈者下。出情。然则下。即即真之义犹未领也。

第三师别答两关。初明色空不异答初关。次故知下。答后关。今空色不异答初关者。上虽因虚伯独感云圣人唯照无相不见生死有耶。就此先引经文明色空不异。若如来旨下。先取彼意令随旧义。是以经云下。释色非色义。色非自色。故以非字令非其色。若都非色即如大虚。何故非字令非之耶。若色即空故非色者。即是色空不异之义。次。故知下。明真应无二。以答后关。变即无相无相即变者。所现丈六即体无相。即是本法身。岂舍丈六而求法身无相乎。俱几情不同。执迹成异。故为物所睹。反现之知不可为无耳。寻之经籍推之圣意。无真伪殊心。空有异照也。何者。即或境以中心。故无真伪异。即因缘以照虚。故无空有异。亦并答初关也。第三师。是以下。双结两关。初明有无相即结两关。后恐谈者下。劝取舍也。从初至无相之旨。正结答两关。次。造有下。向有无心不异。次。未尝下。明心非有无也。故曰下。引证。不动等觉建立诸法者。不动冥真之智而能照几现迹。令诸众生立诸善法。何谓返现之智异无相之照乎。如花严云。从佛智惠海。出生於十地。此文旧解不同。一解因佛得解。二解有果故行因。三解渐会佛境。四总因果知。又胜鬘云。如阿耨达池出四大河。因於八地。摄受正法。出生四乘因果之也。今於此解经亦同亦不同。但言无耳。又不动等觉现诸应迹生诸善法也。后恐谈下。更举难情劝取舍也。若能舍己心於封内寻玄几於事外者。就心劝取舍也。齐万有於一虚晓至虚之非无者。举境劝忘怀。当言下。举人以结答也。与物推移者。推前变动之理而行天下。乘运抚化者。乘万几之运披应化之道也。

又云无是下。答第三难。有二师。一先与后夺。二遣情谓也。所以与夺者。上二难皆堕或情。故先与后夺也。先领难意。若能无心下。述与。但恐下。还夺也。今解三论者。以正法为是当。故夺此执也。若如难家真是可是至当者。即舍一取一。未忘是非。生生奔竟。孰与止之。庄子云。丘也与汝皆梦也。帚谓汝梦亦梦也。方其梦。不知其梦。梦中又与其梦。即无以异於悟。又若彼我俱有是非者。无以止之。若同乎汝止之。既与汝同何以止之。若我同者止之。既与我同何能止之。使异乎我与汝者止之。异即何能止之。使同我与汝者止之。同即何能止之。能即生生奔竟。无能是止者之也。

第二阶。是以至人下。遣情谓。初明动静无二。名体无二。寂寥虚旷者。谓言语断心行灭也。后恐是当之生下。遣是非情。述理无言也。然者是也。不然者非是也。理自不然。何足为然。而言真是可是耶。

夫言迹下。正答。中有三段之第三段。遣言迹述理无言迹。何者。上虽答难。若执言拟理已差。故动忘荃取旨也。拟心已差乃有言者。轮扁语桓公曰。徐即甘而不固。疾即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於手应於心。口不能言也。有敏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子。臣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犹死[利-禾+登]轮。古之人亦与不可传。故死而已也。然则事无粗细。当理无言者一也。

物不迁论

上明佛果。此下二论明生死因果相对。上则辨果。此则论因。又境智相对。上已明智此复辨境。今此二论先观俗入真。故不迁明俗。不真明真也。今不言迁而云不迁者。立教本意只为中根执无常教者说。故云中人未分於存亡。下士抚掌而不领。何者。如来说法去常故说无常。非谓是无常。去住故说不住。非谓是不住。然即理反常心之境。教有非常之说也。而少心者造极不同听心异。闻无常分取流动。闻不住即取生灭。因缘着偏。乖之弥远。故立不迁破除内执。斯盖反其常情乃合於道。故以不迁立言也。

文有二义。一。明造论。二。道行云下。正辨论体。

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者。生死之变犹冬夏而时行也。有物流动人之常情者。唯有法流动不及无为者。中人以下皆共知之。此是标宗也。

今即下。正明造论所由。有二科。一。立宗。二。或者下。正明所由。立宗中有三段。初。依经立宗。次。破。后。结也。今即谓之不然者。总反惑情。何者下。依经立宗也。次。寻夫下。破旧义也。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於诸动者。正破旧义。彼云不迁者。赖於续假。转前作后名为动法。若许实法即无动转。故法与时俱。时与法俱。转变后法还舒於前。名为不动。此即释动以求静也。过去法来不来有三说。第一云。过去虽灭而曾为因。故相续行者成就此因。因非转来。在於现附也。第二云。因体有为。当时即灭。而善恶功用湛然常在也。第三云。善恶功用随心转来。来至现在者也。今於三宗亦同不同。但言而无当。取汝言赖续故动者。为当前法续后。为当后法接前。若前法续后。前时未有。后云未有。何续。若后法接前。后起前已谢。何处接。动亦例然。今即不然。求是推求。以三时求动。动相不可得。故云求静於诸动。下句可解。后段。然即动静未始异者。结宗也。

第二科。而惑者下。明所由。有三段。初。明辨理者不同。而或者不同句。亦可属上。亦牵於下。次。明道相反。后。明所为人也。真言滞於竞辨者。佛言无当而滞於偏执也。宗途屈於好异者。理无二途而屈於是非。即是於谛义也。所以求那法师偈云。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偏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也。次。何者下。明道俗相反。教亦相违。谈真即逆俗顺俗即违真者。俗。习也。言真之教违於俗。顺俗之教反於道也。违真故下。明行亦反也。后段。缘使中人下。明所为中人未分於存忘者。疑於有道若存。疑於无道若亡也。下士抚掌而弗[(厂@云)*页]者。异己所见。其乖常情。对牛鼓簧。非彼能觉。故大笑而弗[(厂@云)*页]也。动静之际之。庄生云。雁木之间犹未免有累。故竟不处。今肇师亦尔。处迁不迁之间。设投处犹未免偏。竟不处也。此释造论意之也。

第二。道行下。正辨论体。有五科。一。依经论立宗。二。伤夫下。破去来明不迁。三。噫圣人下。征教。四。是以睹下。约愚智二人明取教得失。五。是以如来下。明因果无失以观觉。初科有三段。初。依经论标宗。次。就二人释经论意。后。明趣无二也。非常之说常情难悟。故以引标不迁教。此经语可作两释。一。诸法本来不生故无去来。二。以假异明无去来。然推假异即离无当。即是本来不生之义。复引中观标动静无二也。次段就二人释。先释中观意。以昔物不至今故动而非静者。人情所谓本时无法。今有名现。而现法流入过去更不迁今。故动而非静也。我之所谓静者。亦昔物不至今。静而非动者。同事异悟。已过之法更不来今。昔物自在昔。即静而非动也。静而非动以其不来者。即释经语。已之法更不来今。以知昔物不来於今也。动而非静以其不住者。流入过去无去。剎那并於现。以知不住也。一义是眠生时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也。后段。然即下。明旨趣无二。动静所趣未曾异执。见未尝同也。逆之所谓塞顺之所谓通者。偏执即逆塞。忘怀即顺通。然即理无动静而取动静者。论於或若即动静而无动静者。契会无二矣。

第二科。伤夫下。破去来明不迁。有三段。初。伤凡情表不迁。次。破去来明不迁。后。引外圣证不迁也。伤夫人情之或久矣。目对真而莫觉者。若圣智对。五目莫见其形。斯乃道远乎哉。迷情即是因缘。道远乎哉。因缘即是中。故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而凡夫肉眼[穴/具]然不知。如对牛鼓簧。彼非所悟也。既知往物既不来今物何往者。已过之法更不来今。今不住法亦不移时也。次。何则下。破去来。即释道行意。此中先就向物以四句明无去来也。初两句立有无义。於今尝有下两句。正明向物无去来也。覆而求今今亦不往者。应有四句。求今物於今於今未尝无。责今物於向於向未尝有。於向未尝有以知物不去。於今未尝无以知物不来也。是为下。举今昔两物结明不迁也。后段。仲尼下。引外圣证不迁教。所谓外内虽殊所明理同是也。有何物而可动者。经中观意也。然即下。齐万物而结不迁也。释论云。光风动尘野马之中如野马者也。

第三科。噫下。征教。有三段。初。举无常教以征今说。次。人情不同教非一轨。后。引外圣证无常教同也。人命速於川流者。举仲尼教也。是以下。三乘证果执无常教也。齐万物而非化岂寻化以阶道者。证教非谬也。覆寻圣言微隐难测者。正征今记。[雨/复]者[雨/复]无常教。寻不迁意。结理难解也。若动而静似去而留。可以神会者。推於大士。非中下所知也。次段。是以下。明人执不同。教非一轨。有三阶。一。明去住两教之意。二。正出两教。三。两教一会也。言去不必去闲人之常想者。言无常不必无常。但防计常之想也。秤住不必住释人之不住者。言不迁不必是不迁。但解计往之想。后住字当为往也。若用住字释者。常字亦不可以计常之常。应以常情而释之耳。二。成具下。正出经。成具明无常教。摩诃衍明不迁教也。三。斯皆下。两教一会。是以下。释意。三双六句。言常而不住。秤去而不迁者。此二句劝取教莫偏也。不迁故虽往而静。不住故虽静而往者。此二句明教意相通也。虽静而往故往而弗迁。虽往而静故静而弗留者。此二句明物无动静也。后段。然即下。引外圣证无常教。同庄生如上所云也。仲尼临川云人命逝速如斯也。

第四科。是以睹下。约愚智二人取教得失。有二段。初。明为二人起教不同。次。明取教得失。后。反常合道。初段有二阶。一。明二人。二。明起教也。不同人所见得明者。下不及上也。何者下。出二人。邻人是或。梵为智者。从初至形随。是出惑情。以梵志下。正出其事也。吾犹昔人非昔人者。可作两释。一云。吾岂昔人乎。非昔人也。一云。犹。若也。吾若昔人。非昔人也。一息一得。向息非今息。昨日之人於今化矣。而愚者窃然。以为昔人常存。此不朽物化也。二。明起教不同。是以如来因群生以辨惑者。教起无端。病除是贵。故此句出病。明起教所由也。乘莫二之真心下。正明起教不一也。不迁为俗而云不迁为真者。谓情为俗。即反常为真故也。后段。而征下。正明得失。有二阶。一。因教着偏。闻不迁即昔物可至今者。凡人所谓时年虽移。人之质体古今不异。如以指进薪火传不灭。而不知指火与薪俱谢也。听流动即谓流入过去。而不知支火非今火也。今即正破。既云古今。古即在於古。今即在於今。而云迁者何也。二。是以下。劝着不迁教。言住不必住。古今常存。以其不动者。言所谓住。不必是住。言其非动。非谓是住。即不住之住。古今不动也。一云。从彼至此乃是住义。古不至今何处有住。古不至今故无住者。今亦不往於古。言其不动。又住是对动之言。无动故无住也。秤去不必去。不从今至古。以其不来者。言去不必是去。言其非来。非谓是去。即不去之去。古今不住也。一云从今至古乃是去义。今不至古。何处有去。今不至古故无去者。古亦不来於今。言其不来。又去是对来之言。无来故无去也。不来故下。结不迁。然即下。会教也。后段。是以人下。反常合道。有三阶。一。反其常情及合於道。故云人所谓住我即言去也。求那偈云。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偏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故去来虽殊其旨无二也。正言似反谁当信者。通理无言。言因病起。相治之力无非相反。故河上云。正直之言世人不知。以为反言也。二。何者下。就二人释反常义。人即求古於今谓其不住者。凡情求古於今。今而无古。以古物不住也。吾即求今於古知其不去者。吾即求今於古。古而无今。以知今物不去也。下释就文可见也。然下。齐万物。四象者。老子云。大象者四象之母也。不炎不寒不温不凉。言若执之即天下往。今即四像谓炎温寒凉加风驰之速也。旋机电卷者。尚书云。旋机玉衡以齐七政。牢。天文之器也。如今运天图也。例略云。故处旋玑以观大运。见天地之运未足怪之者也。

第五科。是以如来下。举因果以劝学。有三段。初。举果劝因不灭。次。举因劝果必生。后。劝齐万物。功流万世至弥固。此是举果也。从成山至初步。譬因不灭也。功不可杇故在昔而不化者。以功业不灭证不迁之致也。故下。引经证果不灭也。次段。何者。举因劝果必生也。果不俱因因因而果者。立两章门。因因而果因不昔灭者。释因不灭也。果不俱因因不来今者。释因不来。斯即不灭不来。果义得生。正不迁之致也。复何惑下。劝无惑也。后段。然即。结宗劝学也。

不迁论

肇论疏卷下 晋书

康永三年二月五日写之。 同十七日点之毕。 此疏惠达法师撰云云。未详之。

(写本云)文永三年七月廿日於光明山东谷往生院敬奉书写了。

愿以此写功。自他开惠眼。 三论宗智舜(春秋六十八)。

(东南院 写本奥记云)神龟三年岁次乙丑十一月。

宝龟二年年次辛亥四月卅日沙弥慈晋(云云)。

文永三年八月廿七日校合之。次加谬点了。写本之文字不法之间。极难见解。后来之士寻正本可正之耳。

贞和四年五月谈肇论了。而述义中引惠达释。皆符此书□□□□□。

猜你喜欢
  显扬圣教论 第十六卷·无著
  魔品第十一·佚名
  三宜盂禪師語錄卷四·明盂
  第十二章 各地方之信心·佚名
  如来生品第四·马鸣
  卷第二十三·李通玄
  舍利品第三十八·佚名
  卷之二·佚名
  新华严经论 第二十五卷·李通玄
  众护法孝廉文学请启·如玺
  卷第三十三(云字号)·朱时恩
  续指月录总目·聂先
  千转大明陀罗尼经·佚名
  卷十三·性音
  阅世界大同之道·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七出 幸恩·洪昇

    【商调引子·绕池游】〔贴上〕瑶池陪从,何意承新宠?怪青鸾把人和哄,寻思万种。这其间无端噷动,奈谣诼蛾眉未容。 玉燕轻盈弄雪辉,杏梁偷宿影双依。赵家姊妹多相妒,莫向昭阳殿里飞。奴家杨氏,幼适裴门。琴断朱弦,不幸文

  • 卷三·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三翰林院检讨朱彞尊编刘 基【一百四首】基字伯温青田人元进士洪武初官至御史中丞论佐命功封诚意伯为胡惟庸毒死正德中追諡文成有覆瓿集犂眉公集【杨维新云子房不见词章龄仅办符檄公勲业造邦文

  • 卷十九·陈焯

    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十九兵部主事陈焯编周惇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其舅龙图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疑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以为神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司理参军移桂阳令治绩尤着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时赵拚行部

  •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二·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姓名爵里二诸家姓名爵里王守诚【字君实太原阳曲人泰定元年试礼部第一赐同进士出身累进礼部尚书与修宋辽金三史至正中歴河南行省参知政事卒諡文昭】苏天爵【字伯修真定人以国学试第一释褐累迁集贤

  • 东都事略卷七十三·王称

    列传五十六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举进士以大理评事知建昌县辞以亲年髙改和州管库而亲不欲去郷里遂解官就养及亲亡庐墓侧终丧不忍仕久之知天长县有诉盗割牛舌者拯曰第杀而鬻之俄有告私屠牛者拯曰已割其舌矣非私杀

  • 第二十三回 杀弟兄宋帝滥刑 好佛老魏主禅统·蔡东藩

      却说豫州刺史刘勔甫经莅任,闻魏司马赵怀仁,入寇武津,亟遣龙骧将军申元德,出兵拦截。元德击退魏兵,且斩魏于都公阏于拔,获运车千三百乘,魏移师寇义阳,又由勔使参军孙台灌把他驱逐,豫州才幸无事。勔复致书常珍奇,叫他反正,珍

  • 卷三十一·唐·蒋一葵

    【李贺】 〔字长吉。常使小奚奴背一古破锦囊随行,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太夫人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肝始巴耳。”有人谒贺,见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成文三篇。元稹以明经中第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八·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大事记解题卷六·吕祖谦

    宋 吕祖谦 撰秦昭王五十二年解题曰是嵗秦旣灭周故以秦年统诸国曹冏六代论曰三代之君与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忧秦王独制其民故倾危而莫救先王知独治之不能久也故与人共治之知独守之不能固也故与人共守之兼亲踈而两用

  • 评鉴阐要卷十二·乾隆

    明世宗诏议崇奉兴献王典礼杨廷和等言宜如汉定陶王宋濮王故事目嘉靖欲推崇自出本属人子至情诸臣必执宋时濮议相持无论事理不同且亦无以慰尊亲本愿盖旁支入承大统于孝宗固有为后之义然以毛里至亲改称叔父实亦情所不安嘉

  • 韩休传·刘昫

    韩休,京兆长安人。伯父韩大敏,在武则天称帝之初为凤阁舍人。当时梁州都督李行褒为部下诬告,说他有反意。武则天令韩大敏到梁州审理。有人对韩大敏说“:李行褒是李姓的近属,太后的本意就是要除掉他们,你不小心而违逆了她的旨

  • 卷十四·姚际恒

    春秋通论卷十四新安首源姚际恒定公襄公庶子,昭公弟,在位十五年。元年凡新君踰年改元,其始年为元年。今定公六月方即位,此犹是昭之三十三年,而先称元年者,盖以一年不可有二君,此追书之法,从权也。春王三月,晋人执宋仲几于京师。

  • 卷八·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要义卷八宋 魏了翁 撰【原阙】

  • 卷三十三·道世

    △兴福灾第二十七(此有八部)▲述意部第一昔优填初刻栴檀,波斯始铸金质。皆现写真容,工图妙相。故能流光动瑞,避席施虔。爰至发爪两塔,衣影二台,皆是如来在世,已见成轨。自收迹河边,阇维林外,八王请分,还国起塔,及瓶炭二所,於是十刹

  • 佛说大乘日子王所问经·佚名

    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国那烂陀寺三藏传教大师赐紫沙门臣法天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憍闪弥瞿尸罗林,与大苾刍众五百人俱,及诸菩萨摩诃萨众。是时无比摩建你迦女而起嗔恚,憎嫉舍摩嚩底妃后,于日子王边说言:“天子知耶?舍

  • 大般涅槃经 第十一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十一卷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圣行品第十九之一尔时佛告迦叶菩萨。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应当于是般涅槃经专心思惟五种之行。何等为五。一者圣行。二者梵行。三者天行。四者婴儿行。五者病行。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十三卷·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十三卷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杂揵度思品第八上云何为思。云何为忆乃至广说。如此章及解章义。此中应说忧波提舍。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二法所行相似。

  • 放牛经·佚名

    一卷,秦罗什译。为增一阿含经放牛品之别译。以放牛之十一法譬比丘之十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