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十九

阿毗达磨发智论卷第十九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

一行六七修  断正性二智

二乐异二起  相定出定闻

定不定觉支  断知天眼耳

退得五通果  此章愿具说

三三摩地。谓空无愿无相。若成就空。彼无愿耶。答如是。设成就无愿。彼空耶。答如是。若成就空。彼无相耶。答若得。设成就无相。彼空耶。答如是。若成就无愿。彼无相耶。答若得。设成就无相。彼无愿耶。答如是。

若成就过去空。彼未来耶。答如是。设成就未来空。彼过去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空。彼现在耶。答若现在前。设成就现在空。彼过去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若成就未来空。彼现在耶。答若现在前。设成就现在空。彼未来耶。答如是。若成就过去空。彼未来现在耶。答未来成就现在。若现在前。设成就未来现在空。彼过去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若成就未来空。彼过去现在耶。答有成就未来空非过去现在。有及过去非现在。有及现在非过去。有及过去现在。成就未来空。非过去现在者。谓已得空未已灭。设已灭而失。不现在前。及过去非现在者。谓空已灭不失。不现在前。及现在非过去者。谓空现在前。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及过去现在者。谓空已灭不失现在前。设成就过去现在空。彼未来耶。答如是。若成就现在空。彼过去未来耶。答未来成就过去。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设成就过去未来空。彼现在耶。答若现在前。如空历作六句应知。无愿无相亦尔。

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设成就过去无愿。彼过去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空。彼未来无愿耶。答如是。设成就未来无愿。彼过去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空。彼现在无愿耶。答若现在前。设成就现在无愿。彼过去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现在无愿耶。答有成就过去空非过去现在无愿。有及过去非现在。有及现在非过去。有及过去现在。成就过去空非过去现在无愿者。谓空已灭不失。无愿未已灭。设已灭而失。不现在前。及过去非现在者。谓空无愿已灭不失。无愿不现在前。及现在非过去者。谓空已灭不失。无愿现在前。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及过去现在者。谓空无愿已灭不失。无愿现在前。设成就过去现在无愿。彼过去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空。彼未来现在无愿耶。答未来成就现在。若现在前。设成就未来现在无愿。彼过去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未来无愿耶。答未来成就过去。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设成就过去未来无愿。彼过去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未来现在无愿耶。答有成就过去空及未来无愿非过去现在。有及未来现在非过去。有及过去未来非现在。有及过去未来现在。成就过去空及未来无愿非过去现在者。谓空已灭不失。无愿未已灭。设已灭而失。不现在前。及未来现在非过去者。谓空已灭不失。无愿现在前。非已灭。设已灭而失。及过去未来非现在者。谓空无愿已灭不失。无愿不现在前。及过去未来现在者。谓空无愿已灭不失。无愿现在前。设成就过去未来现在无愿。彼过去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

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相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设成就过去无相。彼过去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空。彼未来无相耶。答若得。设成就未来无相。彼过去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空。彼现在无相耶。答若现在前。设成就现在无相。彼过去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现在无相耶。答有成就过去空非过去现在无相。有及过去非现在。有及现在非过去。有及过去现在。成就过去空非过去现在无相者。谓空已灭不失。无相未已灭设已灭而失。不现在前。及过去非现在者。谓空无相已灭不失。无相不现在前。及现在非过去者。谓空已灭不失。无相现在前。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及过去现在者。谓空无相已灭不失。无相现在前。设成就过去现在无相。彼过去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空。彼未来现在无相耶。答有成就过去空非未来现在无相。有及未来非现在。有及未来现在。成就过去空非未来现在无相者。谓空已灭。未得无相。及未来非现在者。谓空已灭不失。已得无相。不现在前。及未来现在者。谓空已灭不失。无相现在前。设成就未来现在无相。彼过去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未来无相耶。答有成就过去空非过去未来无相。有及未来非过去。有及过去未来。成就过去空非过去未来无相者。谓空已灭。未得无相。及未来非过去者。谓空已灭不失。已得无相。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及过去未来者。谓空无相已灭不失。设成就过去未来无相。彼过去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未来现在无相耶。答有成就过去空非过去未来现在无相。有及未来非过去现在。有及未来现在非过去。有及过去未来非现在。有及过去未来现在。成就过去空非过去未来现在无相者。谓空已灭未得无相。及未来非过去现在者。谓空已灭不失。已得无相。未已灭。设已灭而失。不现在前。及未来现在非过去者。谓空已灭不失。无相现在前。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及过去未来非现在者。谓空无相已灭不失。无相不现在前。及过去未来现在者。谓空无相已灭不失。无相现在前。设成就过去未来现在无相。彼过去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如空对无相。应知无愿对无相亦尔。如小七。应知大七亦尔。差别者。以二对一。如以过去空过去无愿对过去无相有七。

若修空。彼无愿耶。设修无愿。彼空耶。答应作四句。有修空非无愿。谓已得空现在前。有修无愿非空。谓已得无愿现在前。若未得无愿现在前。不修空。有俱修。谓未得空现在前。若未得无愿现在前修空。若未得无相及未得世俗智现在前。修空无愿。有俱不修。谓已得无相现在前。若未得无相现在前。不修空无愿。若已得世俗智现在前。若未得世俗智现在前。不修空无愿。一切异生。染污心。无记心。在无想定灭尽定。生无想天。若修空彼。无相耶。设修无相。彼空耶。答应作四句。有修空非无相。谓已得空现在前。若未得空现在前。不修无相。若未得无愿现在前。修空非无相。有修无相非空。谓已得无相现在前。若未得无相现在前。不修空。有俱修。谓未得空现在前。修无相。若未得无相现在前修空。若未得无愿及未得世俗智现在前。修空无相。有俱不修。谓已得无愿现在前。若未得无愿现在前。不修空无相。若已得世俗智现在前。若未得世俗智现在前。不修空无相。一切异生。染污心。无记心。在无想定灭尽定。生无想天。若修无愿。彼无相耶。设修无相。彼无愿耶。答应作四句。有修无愿非无相。谓已得无愿现在前。若未得无愿及未得空现在前。不修无相。有修无相非无愿。谓已得无相现在前。若未得无相现在前。不修无愿。有俱修。谓未得无愿现在前。修无相。若未得无相现在前。修无愿。若未得空及未得世俗智现在前。修无愿无相。有俱不修。谓已得空及已得世俗智现在前。若未得世俗智现在前。不修无愿无相。一切异生。染污心。无记心。在无想定灭尽定。生无想天。

颇有结空所断非无愿无相耶。答无。颇有结无愿所断非空无相耶。答有。谓见集见道所断结。无愿断。颇有结无相所断非空无愿耶。答有。谓见灭所断结。无相断。颇有结空无愿所断非无相耶。答有。谓见苦所断结。空无愿断。颇有结空无相所断非无愿耶。答无。颇有结无愿无相所断非空耶。答无。颇有结空无愿无相所断耶。答有。谓学见迹修所断结。空无愿无相断。颇有结非空无愿无相所断而是所断耶。答有。谓异生所断结。

云何作意入正性离生。答或无常。或苦。或空。或无我思惟。何系行入正性离生。答欲界系。尽智当言于身循身观念住耶。乃至当言于法循法观念住耶。答尽智应言。或于身循身观念住。或于受。或于心。或于法。循法观念住。如尽智。无生智亦尔。

诸无漏初静虑乐。诸轻安等觉支乐。此何差别。答无差别。诸无漏第二静虑乐。诸轻安等觉支乐。此何差别。答无差别。

若从等持出。彼所缘耶。设从所缘出。彼等持耶。答应作四句。有从等持出非所缘。谓如有一思惟此相。入初静虑。彼复思惟此相。入第二静虑。有从所缘出非等持。谓如有一思惟此相入初静虑。彼不出初静虑。复思惟余相。有从等持出亦所缘。谓如有一思惟此相。入初静虑。彼思惟余相。入第二静虑。有非从等持出亦非所缘。谓如有一思惟此相。入初静虑。住经多时。如说苾刍。乃至想定。能达圣旨。世尊弟子。生非想非非想处。彼依何定。得阿罗汉果。答无漏无所有处。

如说尊者大目乾连言。具寿我自忆住无所有处定。闻曼陀枳尼池侧有众多龙象哮吼等声。彼尊者为在定闻。为起定耶。答起定闻非在定。

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答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而非不定。谓邪定。诸定。彼一切聪慧明趣耶。答诸聪慧明趣彼一切定有定。彼非聪慧无明趣。谓邪定。诸不定。彼一切不成就等觉支耶。答诸不定。彼一切不成就等觉支。有不成就等觉支而非不定。谓邪定。诸定。彼一切成就等觉支耶。答诸成就等觉支。彼一切定。有定而不成就等觉支。谓邪定。

诸成就等觉支。彼成就无漏法耶。答诸成就等觉支。彼成就无漏法。有成就无漏法非等觉支。谓诸异生。诸不成就等觉支。彼不成就无漏法耶。答无不成就无漏法。有不成就等觉支。谓诸异生。诸得等觉支。彼得无漏法耶。答诸得等觉支。彼得无漏法。有得无漏法非等觉支。谓诸异生。诸舍等觉支。彼舍无漏法耶。答无全舍等觉支。亦无全舍无漏法。诸退等觉支。彼退无漏法耶。答无全退等觉支。亦无全退无漏法。

诸未断。彼未遍知耶。答诸未遍知。彼未断。有未断非未遍知。谓若智遍知故已遍知非断。遍知故已断。诸已断。彼已遍知耶。答诸已断。彼已遍知。有已遍知非已断。谓若智遍知故已遍知非断。遍知故已断。

诸有此生眼不见色。彼依何法。引发天眼耶。答如有一得自性生。念先余生中。眼曾见色。彼依此故。引发天眼。诸有此生。耳不闻声。彼依何法。引发天耳耶。答如有一得自性生。念先余生中。耳曾闻声。彼依此故。引发天耳。何故异生退时。见修所断结增益。世尊弟子退时。唯修所断结增益耶。答异生用此道。断见所断结。即用此道。断修所断结。故彼退时。二结俱增益。世尊弟子。用此道。断见所断结。彼于此道。定不退。用余道。断修所断结。彼于余道。有退有不退。世尊弟子。设用此道。断见所断结。即用此道。断修所断结者。彼亦无退。何故上三果有退。非预流果耶。答修所断结。依有事起。谓有净相。有不净相。彼由非理。作意观净相时。便于不净想退。见所断结。依无事起。无有一法是我我所。可令彼观于无我见退。

退上三果时。诸所得无漏根力觉支道支。当言曾得得。未曾得得耶。答应言曾得得。无色界没。生欲界时。诸所得蕴界处。善不善无记根。结缚随眠。随烦恼缠。当言曾得得。未曾得得耶。答应言善染污法曾得得。异熟法未曾得得。无色界没。生色界时。诸所得蕴界处。善无记根。结缚随眠。随烦恼缠。当言曾得得。未曾得得耶。答应言善染污法曾得得。异熟法未曾得得。色界没生。欲界时诸所得。蕴界处等如无色界没生欲界说。

依初静虑。引发神境通道时。彼极远至何处耶。答乃至梵世。依初静虑。引发天耳通道时。彼极远闻。何系声耶。答乃至梵世。依初静虑。引发他心通道时。彼极远知何系心心所法耶。答乃至梵世。依初静虑。引发宿住随念通道时。彼极远忆。何系宿住事耶。答乃至梵世。依初静虑。引发天眼通道时。彼极远见。何系色耶。答乃至梵世。如依初静虑。乃至依第四静虑。各随自处。广说亦尔。

若于苦思惟苦。得阿罗汉果。彼思惟何系苦。答无色界系苦。若于集思惟集。得阿罗汉果。彼思惟何系集。答无色界系集。若于灭思惟灭。得阿罗汉果。彼思惟何系诸行灭。答或欲界系。或色无色界系诸行灭。若于道思惟道。得阿罗汉果。彼思惟何系诸行能断道。答或欲界系。或色无色界系诸行能断道。

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

念住有六门  如实知有八

贪嗔痴增减  死受涅槃心

弟子先涅槃  佛涅槃出定

四有三有行  此章愿具说

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若修身念住。彼受耶。设修受念住。彼身耶。答应作四句。有修身念住非受。谓已得身念住现在前。有修受念住非身。谓已得受念住现在前。若未得受念住现在前。不修身。若未得心法念住现在前。修受非身。有俱修。谓未得身念住现在前。若未得受念住现在前修身。若未得心法念住现在前。修身受。有俱不修。谓已得心法念住现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不修身受。一切染污心。无记心。在无想定灭尽定。生无想天。如身念住受念住。应知。身念住心念住亦尔。若修身念住。彼法耶。设修法念住。彼身耶。答应作四句。有修身念住非法。谓已得身念住现在前。有修法念住非身。谓已得法念住现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不修身。若未得受心念住现在前。修法非身。有俱修谓未得身念住现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修身。若未得受心念住现在前。修身法。有俱不修。谓已得受心念住现在前。一切染污心。无记心。在无想定灭尽定。生无想天。若修受念住。彼心耶。设修心念住。彼受耶。答应作四句。有修受念住非心。谓已得受念住现在前。有修心念住非受。谓已得心念住现在前。有俱修。谓未得身受心念住现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修受心。有俱不修。谓已得身法念住现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不修受心。一切染污心。无记心。在无想定灭尽定。生无想天。若修受念住。彼法耶。设修法念住。彼受耶。答应作四句。有修受念住非法。谓已得受念住现在前。有修法念住非受。谓已得法念住现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不修受。有俱修。谓未得身受心念住现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修受。有俱不修。谓已得身心念住现在前。一切染污心。无记心。在无想定灭尽定。生无想天。如受念住法念住。应知。心念住法念住亦尔。

于身修身观念住。当言法类世俗苦集道智。当言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当言乐喜舍根相应。当言空无愿三摩地俱。当言缘欲色界系及不系。于受修受观念住。当言法类他心世俗苦集道智。当言有寻有伺等三。当言乐喜舍根相应。当言空无愿三摩地俱。当言缘三界系不系。如于受。于心亦尔。于法修此观念住。当言法类他心世俗苦集灭道智。当言有寻有伺等三。当言乐喜舍根相应。当言空无愿无相三摩地俱。当言缘三界系不系。如说受乐受时。如实知我受乐受。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受苦受时。如实知我受苦受。此一智。谓世俗。受不苦不乐受时。如实知我受不苦不乐受。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如实知。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受乐有味受苦有味受不苦不乐有味受及苦无味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受乐无味受不苦不乐无味受时。如实知。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受乐耽嗜依受苦耽嗜依受不苦不乐耽嗜依受及苦出离依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受乐出离依受不苦不乐出离依受时。如实知。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如说有贪心。如实知有贪心。此一智。谓世俗。离贪心。如实知离贪心。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如有贪心离贪心。应知。有痴心。离痴心。染心不染心。略心散心。下心举心。小心大心。掉心不掉心。不寂静心寂静心。不定心定心。不修心修心。不解脱心解脱心亦尔。有嗔心。如实知有嗔心。此一智。谓世俗。离嗔心。如实知离嗔心。此三智。谓法世俗道。

如说有内贪欲盖。如实知有内贪欲盖。此一智。谓世俗。无内贪欲盖。如实知无内贪欲盖。此三智。谓法世俗道。如未生内贪欲盖而生。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生已便断。断已后不复生。如实知。此三智。谓法世俗道。如贪欲盖。应知。嗔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疑盖亦尔。如说有内眼结。如实知有内眼结。此一智。谓世俗。无内眼结。如实知无内眼结。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如未生内眼结而生。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生已便断。断已后不复生。如实知。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如眼结。应知。耳身意结亦尔。鼻舌结如盖说。

如说有内念等觉支。如实知有内念等觉支。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无内念等觉支。如实知无内念等觉支。此一智。谓世俗。如未生念等觉支而生。生已住不忘。令圆满倍增广智作证。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如念等觉支。应知择法精进喜安定舍等觉支亦尔。

如说等随观自贪嗔痴增。云何贪嗔痴增。答有下贪嗔痴缠故中。有中故上。是谓增。如说等随观自贪嗔痴减。云何贪嗔痴减。答无上贪嗔痴缠故中。无中故下。是谓减。

云何死边际受。答由此末摩断命根灭。齐何当言死边际受。答齐此末摩断命根灭。何处摄。答法处。几识相应。答身识意识。初末摩断受。身识相应。最后受。意识相应。

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

何故双贤弟子。先般涅槃。然后佛耶。答彼二尊者。先长夜中。造作增长感无断业。勿空无果异熟故。复次由法尔故。

如说世尊依不动寂静定。而般涅槃。世间眼灭。此为在定。为出定耶。答出定。如说四有。谓本有死有中有生有。云何本有。答除生分死分诸蕴中间诸有。云何死有。答死分诸蕴。云何中有。答除死分生分诸蕴中间诸有。云何生有。答生分诸蕴。

诸欲有。彼一切五行耶。设五行。彼一切欲有耶。答应作四句。有欲有非五行。谓欲界有情。住不同分心。及住无想灭尽定。有五行非欲有。谓色界有想天。住同分心。若无想天。不得无想。有欲有亦五行。谓欲界有情。住同分心。有非欲有亦非五行。谓色界有想天。住不同分心。及住无想灭尽定。若无想天得无想。若生无色界。诸色有有想天。彼一切五行耶设五行。彼一切色有有想天耶。答应作四句。有色有有想天非五行。谓色界有想天。住不同分心。及住无想灭尽定。有五行非色有有想天。谓欲界有情。住同分心。若无想天不得无想。有色有有想天亦五行谓色界有想天。住同分心。有非色有有想天亦非五行。谓欲界有情。住不同分心。及住无想灭尽定。若无想天得无想。若生无色界。诸色有无想天。彼一切二行耶设二行。彼一切色有无想天耶。答应作四句。有色有无想天非二行。谓无想天不得无想。有二行非色有无想天。谓欲界有情。色界有想天。住不同分心。及住无想灭尽定。有色有无想天亦二行。谓无想天得无想。有非色有无想天亦非二行。谓欲界有情。色界有想天。住同分心。若生无色界。诸无色有。彼一切四行耶。设四行。彼一切无色有耶。答诸四行。彼一切无色有。有无色有非四行。谓无色界有情。住不同分心。

颇有有五行耶。答有。谓欲界有情。及色界有想天。住同分心。若无想天不得无想。颇有有四行耶。答有。谓无色界有情。住同分心。颇有有三行耶。答无。颇有有二行耶。答有。谓欲界有情。及色界有想天。住不同分心。若住无想灭尽定。若无想天得无想。颇有有一行耶。答有。谓无色界有情。住不同分心。颇有有无行耶。答无。

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

三有随眠想  六寻明无明

对因等有无  此章愿具说

诸舍欲有欲有相续。彼一切欲界法灭。欲界法现在前耶。答诸舍欲有欲有相续。彼一切欲界法灭。欲界法现在前。有欲界法灭欲界法现在前而非舍欲有欲有相续。谓不命终。而欲界法灭。欲界法现在前。诸舍欲有色有相续。彼一切欲界法灭。色界法现在前耶。答诸舍欲有色有相续。彼一切欲界法灭色界法现在前。有欲界法灭色界法现在前而非舍欲有色有相续。谓不命终。欲界法灭。色界法现在前。诸舍欲有无色有相续。彼一切欲界法灭。无色界法现在前耶答如是。设欲界法灭。无色界法现在前。彼一切舍欲有无色有相续耶。答如是。诸舍色有色有相续。彼一切色界法灭。色界法现在前耶。答诸舍色有色有相续。彼一切色界法灭。色界法现在前。有色界法灭色界法现在前而非舍色有色有相续。谓不命终。色界法灭色界法现在前。诸舍色有欲有相续。彼一切色界法灭。欲界法现在前耶。答诸舍色有欲有相续。彼一切色界法灭。欲界法现在前。有色界法灭欲界法现在前而非舍色有欲有相续。谓不命终。而色界法灭。欲界法现在前。诸舍色有无色有相续。彼一切色界法灭。无色界法现在前耶。答诸舍色有无色有相续。彼一切色界法灭。无色界法现在前。有色界法灭无色界法现在前而非舍色有无色有相续。谓不命终。色界法灭。无色界法现在前。诸舍无色有无色有相续。彼一切无色界法灭。无色界法现在前耶。答诸舍无色有无色有相续。彼一切无色界法灭。无色界法现在前。有无色界法灭无色界法现在前而非舍无色有无色有相续。谓不命终。无色界法灭。无色界法现在前。诸舍无色有欲有相续。彼一切无色界法灭。欲界法现在前耶。答如是。设无色界法灭。欲界法现在前。彼一切舍无色有欲有相续耶。答如是。诸舍无色有色有相续。彼一切无色界法灭。色界法现在前耶。答诸舍无色有色有相续。彼一切无色界法灭。色界法现在前。有无色界法灭色界法现在前而非舍无色有色有相续。谓不命终。而无色界法灭。色界法现在前。何故欲界随眠。不于色无色界法随增耶。答界应杂乱。及应不可施设。离欲染故。何故色界随眠。不于欲界法随增耶。答界应杂乱。及彼非此所缘故。何故色界随眠。不于无色界法随增耶。答界应杂乱。亦不可知。离色染故。何故无色界随眠。不于欲界色界法随增耶。答界应杂乱。及彼非此所缘故。何故欲界不遍行随眠。不遍于欲界法随增耶。答此应成遍行。及彼非此所缘故。何故色界不遍行随眠。不遍于色界法随增耶。答如前说无色界不遍行随眠说亦尔。

有十想。谓无常想。乃至灭想。若修无常想。彼思惟无常想耶。答应作四句。有修无常想不思惟无常想。谓缘余法修无常想。有思惟无常想不修无常想。谓缘无常想修余想。有修无常想亦思惟无常想。谓缘无常想。修无常想。有不修无常想亦不思惟无常想。谓除前相。如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亦尔。余想亦随应当知。

若起欲寻。彼思惟欲寻耶。答应作四句。有起欲寻不思惟欲寻。谓缘余法起欲寻。有思惟欲寻不起欲寻。谓缘欲寻起余寻。有起欲寻亦思惟欲寻。谓缘欲寻起欲寻。有不起欲寻亦不思惟欲寻。谓除前相。如欲寻。恚寻害寻出离寻无恚寻无害寻亦尔。

诸法因无明。彼法缘无明耶。答若法因无明。彼法缘无明。有法缘无明不因无明谓除无明异熟。诸余无覆无记行。及善行。诸法因明。彼法缘明耶。答若法因明。彼法缘明。有法缘明不因明。谓初明。及诸有漏行。诸法因无明。彼法缘明耶。答若法因无明。彼法缘明。有法缘明不因无明。谓除无明异熟。诸余无覆无记行。及善行。诸法因明。彼法缘无明耶。答若法因明。彼法缘无明。有法缘无明不因明。谓初明。及诸有漏行。诸法因无明。彼法不善耶。答若法不善。彼法因无明有法因无明非不善。谓无明异熟。及有覆无记行。诸法因明。彼法善耶。答若法因明。彼法善。有法善不因明。谓初明及善有漏行。颇有法。不因明不因无明。彼法非无因耶。答有。谓除无明异熟。诸余无覆无记行。及初明善有漏行。

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

想心知等四  无缘法见疑

因道等摄三  此章愿具说

诸法无常想生。彼法无常想相应耶。答应作四句。有法无常想生非无常想相应。谓无常想现前必灭。余想现前必生彼相应法。有法无常想相应非无常想生。谓余想现前必灭。无常想现前必生彼相应法。有法无常想生亦无常想相应。谓无常想现前必灭。无常想现前必生彼相应法。有法非无常想生亦非无常想相应。谓余想现前必灭。余想现前必生彼相应法。如无常想。乃至灭想亦尔。诸法无常想生。彼法无常想一缘耶。答应作四句。有法无常想生非无常想一缘。谓无常想现前必灭。余想现前必生。彼有余缘。有法无常想一缘非无常想生。谓余想现前必灭。无常想现前必生。彼有此缘。有法无常想生无常想一缘。谓无常想现前必灭。无常现前必生。彼有此缘。有法非无常想生亦非无常想一缘。谓余想现前必灭。余想现前必生。彼有余缘。如无常想。乃至灭想亦尔。

诸法由心起。非不由心。若时心起。尔时彼法耶。答心先起后彼法。若时心灭。尔时彼法耶。答心先灭后彼法。若时心得。尔时彼法耶。答心先得后彼法。若时心舍。尔时彼法耶。答彼法先舍后乃心。若时心受异熟。尔时彼法耶。答或尔时。或余时。

颇有法是所通达所遍知非所断非所修非所作证耶。答有。谓虚空非择灭。颇有法是所通达所遍知非所断非所修是所作证耶。答有。谓择灭。颇有法是所通达所遍知非所断是所修是所作证耶。答有。谓无漏有为法。颇有法是所通达所遍知是所断是所修是所作证耶。答有。谓善有漏行。颇有法是所通达所遍知是所断非所修是所作证耶。答有。谓定所起天眼耳。颇有法是所通达所遍知是所断非所修非所作证耶。答有。谓除定所起天眼耳。余无记行不善法。

颇有法无缘因缘无缘法缘无缘法俱生是有是有性非无非无性异色异受想识异相应行耶。答有。谓五识身。彼相应法。及缘。色无为。心不相应行。意识身。彼相应法。所有生老住无常。此法无缘因缘无缘法缘无缘法俱生。是有。是有性。非无非无性。异色。异受想识。异相应行。此法。于彼法。当言因。当言缘耶。答当言因。当言缘。此法当言善耶。不善耶。无记耶。答于善当言善。于不善当言不善。于无记当言无记。此法几随眠随增。几结系。答三界有漏缘。随眠随增。九结系。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答三界有漏缘。及无漏缘见。彼相应无明。随眠随增。见不相应受。几随眠随增。答除无漏缘见。彼相应无明。余随眠随增。疑相应受。几随眠随增。答三界见所断有漏缘。及无漏缘疑。彼相应无明。随眠随增。疑不相应受。几随眠随增。答除无漏缘疑彼相应无明。余随眠随增。因道缘起法几界。几处。几蕴摄。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除眼触等起想受。心相应法。及耳触等起想受。心不相应法。余法。几界。几处。几蕴摄。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乃至除身触等起想受。心相应法。及意触等起想受。心不相应法。余法。几界。几处。几蕴摄。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

说一切有部发智论卷第十九

猜你喜欢
  翻译名义集卷第十六·法云
  卷第二十·佚名
  三〇 三十二相经·佚名
  卷第八·费隐通容
  西归直指卷一·周梦颜
  卷八十四·佚名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佚名
  佛教与吾人之关系·太虚
  卷之五·牧云通门
  凡例·箬庵通问
  坚牢地天仪轨·佚名
  昧盦诗录跋·太虚
  佛学的人生观·太虚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一·慧立
  大唐青龙寺三朝供奉大德行状·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七十一·彭定求

        卷171_1 【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李白   去国客行远,还山秋梦长。梧桐落金井,一叶飞银床。   觉罢揽明镜,鬓毛飒已霜。良图委蔓草,古貌成枯桑。   欲道心下事,时人疑夜光。因为洞庭叶,飘落之潇湘。   令

  • 第三折·佚名

    (旦上,云)妾身是蓝采和的浑家。当日俺男儿做生日吃酒,唤官身去了,不见回来,有人说他跟着师父出家去了,不免唤两个小叔叔来商议者。(二净上,云)自从哥哥唤官身去了,不知所在,若是出了家,怎么了。咱今日寻他去来。(同下)(正末拍

  • 卷三十·冯惟讷

    <集部,总集类,古诗纪>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三十     明 冯惟讷 撰 吴第一 孙皓【字元宗一名彭祖大皇帝孙也景帝崩皓嗣位为晋所灭封归命侯】 尔汝歌 【世说新语曰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颇能为不皓正

  • 卷十八·沈德潜

    ☆高其倬字章之,奉天铁岭人。康熙甲戍进士,官至户部尚书,谥文良。著有《味和堂集》。○文良馆选后,乞假读书数年,然后就职。生平学术政治,俱有根本,所为诗其言有物,匪求工于队仗声律之末也。古体尤卓然,而外间所称,转在近体。○

  • 卷二百九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九十一杨凌杨凌字恭履少以篇什着声官终侍御史诗一卷奉酬韦滁州寄示淮扬为郡暇坐惜流芳歇散怀累榭风清暑澄潭月陪燕辞三楚戒途绵百越非当远别离雅奏何由发梅里旅夕沧洲东望路旅櫂怆羇游枫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一·佚名

    正德十四年十二月辛酉朔 上至扬州府先是太监吴经至扬选民居壮丽者改为提督府将驻跸焉经矫 上意刷处女寡妇民间汹汹有女者一夕皆适人乘夜争门逃匿不可禁知府蒋瑶诣经恳免经大怒曰汝小官敢尔汝头顾欲斫邪瑶不为动徐曰小

  • 卷之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藳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一百二十一·佚名

    光绪六年。庚辰。冬十月。丙申朔。享太庙。遣顺承郡王庆恩恭代行礼。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泰陵。泰东陵。裕陵。昌陵。昌西陵。慕陵。慕东陵。定陵。惠陵。  ○遣官祭端慧皇太子

  • 卷十四·徐一夔

    钦定四库全书 明集礼卷十四 吉礼十四 专祀岳镇海渎天下山川城隍 总序 岳镇海渎之祀虞舜以四仲月巡狩而祭四岳东岳曰泰山四岳之所宗也故又曰岱宗南岳曰衡山西岳曰华山北岳曰恒山而未言五岳王制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

  • 治浙成规卷一·佚名

    藩政一 ◆藩政一 浙江省仓收放南米章程 省仓粜余米小户改折色 开垦田地严禁滋扰四款 垦荒给照永为世业毋许勒充佃户 禁丈量补造鱼鳞册等事 严禁庄册等书查报税契嗣后设柜大堂征收 严禁验契推收及大收诸弊以除民累 契

  • 第八章 12·辜鸿铭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辜讲孔子说:“如果有人自学三年却没有任何进步,这是极为罕见的。”

  • 大略第二十七·荀况

    [题解]本篇收集了荀子的学生平时所记下的荀子言论,因为这些言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难以用某一词语来概括,而这些言论从总体上来看大都比较概括简要,可以反映出荀子思想的大概,所以编者把它总题为“大略”。

  • 卷十九 丧服第十一之三·李如圭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集释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释卷一九   宋 李如圭 撰丧服缌麻三月者郑注缌麻布衰裳而麻绖带也不言衰绖略轻服省文曰缌者十五升抽其半有事其缕无事其布曰缌郑注谓之缌者治其缕细如丝也或曰

  • 卷十·姚际恒

    诗经通论卷十新安首源姚际恒着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寡。本韵。○比而赋也。下同。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本韵。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

  • 卷九(临济宗)·佚名

    教外别传卷九(临济宗)南岳下十一世(临济下七世)杨岐方会禅师(石霜圆法嗣)袁州杨岐方会禅师。郡之宜春冷氏子。少警敏。及冠不事笔砚。系名征商课。最坐不职。乃宵遯入瑞州九峯。恍若旧游。眷不忍

  • 箴 新 僧·太虚

    ──十四年四月作──予朝五台过京赴甬,沿途若南京、常州、无锡等,稍事游行,与各地缁素佛子相谈,纷纷议及新僧。有赞成者,有反对者,有忧虑者。赞成者浅薄,反对者顽陋,而忧虑者之意颇可感,引为箴:一、予之整理僧伽制度论,最重者即

  • 王文忠集·王结

    元代诗文别集。6卷。王结撰。据《元史》本传,王结有集15卷,但久已亡佚不传。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王结诗文若干篇,重新编次为《王文忠集》(或简称为《文忠集》)6卷。卷首无序言。卷1为五言

  • 道体论·佚名

    原题「通玄先生述」。此通玄先生疑即五代道士张荐明。亦有人认为此书为唐代道士张果或司马承祯所作。宋《崇文总目》及《通志‧艺文略》均着录此书,但不题撰人姓名,现有《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太玄部。此书分为〈论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