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宗地引论(注一)
上卷“教”二“乘”或一多,虽为今对佛法之大分判,然以中国及个人之大乘立场,则觉余乘可含摄于“大乘”;而大乘中虽有显密等多少之区别,觉其同证实相而得菩提,平等无有高下。为详究斯义故,尝欲造“大乘宗地”、“大乘经释”以明之。大乘经释所取经本选定楞伽,发端未竟其绪。大乘宗地:地谓“能持”、“所依”,宗谓宗派;能持大乘佛法各宗派而为其“所依”,故名大乘宗地。大乘宗地又有引论、本论、余论之别。本论、正由大乘佛法之各宗以明其本义;余论则依本论成立之义,以抉择世间教、哲、科、艺诸学者。今此引论,乃条贯十余年来关于此思想所散见之言论,结成一编,以为本论之喤引也。 结前说为引论,兹又分二:一、补偏救弊者,二、总示本意者。今先结集补偏救弊之说,此有九节。
一 为“法相”对“贤首”者 甲 三重法界观(注二) 乙 对辨唯识圆觉宗(注三) 此中“三重法界”依法相之三自性立。明三自性,较四法界切符心境;彰法相之殊胜。“唯识与圆觉”之对辨,亦针对贤首家所立法相、法性(此贤首家所云法性、非常途所云法性)而立论者;旨在平彼所云法性与法相之高下,归本戒贤、玄奘、窥基相承之“应理圆实宗”,别名“唯识圆觉宗”耳。 附一 读梁漱溟君唯识学与佛教(注四) 附二 关于支那内学院文件之摘疑(注五)
二 为“性、相”对“台、贤”者对辨大乘一乘(注六) 按:此因台、贤二家,大抵以“法性般若”、“法相唯识”为三乘中大乘权教,而别以自所宗法华、华严等为三乘外之一乘实教;此论即泯除其三一权实之异见者。
三 “性、相、禅”对“台、贤”者曹溪禅之新击节(注七) 按:此论以禅宗为准,以抑台、贤而扬性、相,辞意明决,颇惹宗贤首者纷诤;然其势亦从前列诸篇积成者。对之解纷释诤者有四,附录于此。 附一 答某君(注八) 附二 答某师(注九) 附三 略说贤首义(注一○) 附四 论贤首与慧苑之判教(注一一)
四 “性、相、律”对“密宗”者今佛教中之男女僧俗显密问题(注一二)
五 “台、贤、禅、净、律”对“密宗”者中国密宗复兴之趋势(注一三)
六 大乘各宗对“密宗”者论即身成佛(注一四) 按:以上三篇,旨在泯平密显之胜劣见,对治时人偏蔽。执密宗者,因此起剧烈之争论,迄今未已。殊可见破著之难已! 七 大乘律对余宗者志行之自述(注一五)
八 以“法相”对余宗者缘起抉择论(注一六)
九 以“净土”对余宗者净土宗十住心论(注一七)
下卷前卷或抑或扬,或为矫其积习、或为拂其时趋、或泯胜执同劣、或翻劣执为胜,要皆补偏救弊之方便耳。不知其意者每激生争辩,故当继集“总示本意”之说,此有篇七、图一。 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摄论”(注一八)录出者论曰:即惑(亦即无明妄想、性惟遍计,然亦依他所起)、业(亦即生死流转、烦恼缠缚、性惟依他,然亦遍计所执也)、苦(亦即异熟报障,亦即异生)……得其旨者,正不妨随宜而施设耳。
二 “佛乘导言”(注一九)录出者问曰:其大乘法要义如何?答曰:菩提心为因,大慈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计度贪著常、乐、我、净,反引发尘劳增益其苦恼,名运粪入不名运粪出也。三 “整理僧伽制度论”(注二○)录出者甲 “宗名”之次序八宗──道基七对──次序表由竖观之:可见顺序之则前南山而后清凉;逆序之,则前清凉而后南山。……然师家须善于应用,无一物是药,无一物不是药者;此可深长思焉。(见论“宗依品”第一节)
乙 “宗学”之问答问曰:既取法隋唐诸宗为依止,则相传有十三宗矣,何为仅列八宗?……权乎实乎?偏乎圆乎?幸勿为承虚触响之言哉!(见论“宗依品”第三节)
四 “佛乘宗要论”(注二一)录出者 甲 大乘教、理、行、果的经论及宗派 (见论“纯正的佛法”第三章第六──十节乙 小乘与大乘之关系(见论“纯正的佛法”第四章附 唯性论书后(注二二) 五 佛法总抉择谈(注二三)
六 从“摄大乘论讲录”(注二四)录出者今讲此论,先依佛教总系统中明其位置。……关于教、乘一多之义,别为一表以明大意,详待他处明之。
七 佛法大系(注二五)
附 评宝明君“中国佛教之现势”(注二六) 大乘宗地图(注二七) (注一)本论由光华书局印行。本论系结编散见之论文而成;各文今已分编入全书各编中,故此但存目以见当时编结之次第及其用意,省略论文而备注其出处。 (注二)今编入全书本编。 (注三)编入全书第六编“法相唯识学”。 (注四)编入全书第十六编“书评”。 (注五)编入全书第十六编“书评”。 (注六)编入全书本编。 (注七)编入全书第七编“法界圆觉学”。 (注八)编入全书第十九编“文丛”。 (注九)编入全书第十九编“文丛”。 (注一○)编入全书第七编“法界圆觉学”。 (注一一)编入全书第七编“法界圆觉学”。 (注一二)编入全书第十编“学行”。 (注一三)编入全书第十编“学行”。 (注一四)编入全书第七编“法界圆觉学”。 (注一五)编入全书第九编“制议”。 (注一六)编入全书第六编“法相唯识学”。 (注一七)原文见“佛说无量寿经要义”。今编入全书第七编“法界圆觉学”。 (注一八)编入全书第七编“法界圆觉学”。 (注一九)编入全书第一编“佛法总学”。 (注二○)编入全书第九编“制议”。 (注二一)编入全书第一编“佛法总学”。 (注二二)编入全书第十六编“书评”。 (注二三)编入全书第六编“法相唯识学”。 (注二四)编入全书第六编“法相唯识学”。 (注二五)编入全书第一编“佛法总学”。 (注二六)编入全书第十六编“书评”。 (注二七)编入全书本编。
猜你喜欢 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佚名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十五·佚名 起世经卷第二·佚名 诸法集要经卷第六·佚名 六道集序·弘赞 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卷下(一名伽耶山顶经论)·佚名 法性空慧学概论·太虚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第三·宗喀巴 卷第六十·德清 中国文化之佛教因素·太虚 卷二百七十七·佚名 卷一·佚名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七·楚石梵琦 征集大林寺四十八愿文启·太虚 与慈云法师书(四通)·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