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以明孛经大旨──佛法要旨
一 今天开讲的,是“佛说孛经”。讲这部经,须先将这部经的要旨说明;说明这部经的要旨,也就是说明全部佛法的要旨了。佛法的要旨是甚么?平常在民间最流行的佛语有:‘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两句话,可以把全部的佛法包括无余,所以现在特别说明这两句话。 慈悲,是佛教施设的根本,也是佛教本质的显现。慈是能给与一切众生的快乐,悲是能消除一切众生的痛苦;“慈悲为本”,那就是说佛教的本身是慈悲的。佛教所施设的一切法门,佛教所造作的一切事业,统统是慈悲的。佛教的信徒,不论是那一类,从平凡的信徒进而至修出世法的声闻、缘觉、菩萨,都是慈悲的人。由修习而成的佛陀,即是慈悲的圆满成就者。所以、我们可以说:佛法虽无量无边,但除慈悲心外,就无佛菩萨,也没有佛法可说。 慈悲心,是多么好听的名词!具足了慈悲心的人,以慈悲心为根本去作一切佛法业,固然是再好没有的。但必须有“方便为门”的种种方便妙门,才能得到美好的结果。举个例子来说:譬如这夏天的天气很热,人是很容易生病的,尤其是劳动的苦力农工。我们对于这些苦人、病人,发起救济他们痛苦的善心,这种心理固然是慈悲了。我们在发了这种心之后,要想彻底的做成这件事以满足我们的愿心,那就非有方便不可。这方便,就是去聘请医生,购买药品;在医生又须能善诊病相,在药品又须选择善料,对症给药;并规定施诊的时间和限制等──这些事都是方便作用。假若我们没有这种种方便作用做门径,那末,救济贫苦病人的一点菩萨慈悲心,就不会办得成功了。佛法中的救济众生,也是一样的。故佛法的本质,虽说完全是慈悲心,但必要由方便妙门去表现出来。从这,可以知道以慈悲心为根本的佛法事业,在人间世中,是必须有适当的合宜的好办法,才可以办得出好的结果来;一切众生或全人类方能得到佛法的恩惠,受到佛法的利益! 明白了要慈悲为本才是佛法,那末,真正的所谓“佛陀”者,其心境完全是慈悲,佛的本身也就是慈悲心,除去这慈悲心外,更没有甚么佛可得,也就没有佛所施设的法了。佛就是慈悲,从此慈悲心为本,而真正的具足种种功能力量的方便妙用去做成慈悲事业者,就是佛或是菩萨。在一切佛教经典中所说的法门,没有那一种不是说明这佛的大慈悲心、大方便用,使一切发心的有情去圆成这大慈悲心、大方便用。这样,我们可以推论出佛法的要旨:三藏的圣教,都可以这两句话来作结论,因为这两句话是佛法的本质,也是佛法的全体大用。如果有人来问我:“佛法是甚么”?我们可以立刻回答他:“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二 这两句话,虽是中国民间所流行的最平常的通俗佛话,说来也似乎是很容易的,但是确确实实去体会一下,把这两句话实行起来,那就是最不容易的事情了,真是“说来容易做来难”!发了菩提心去学菩萨行的人,能将这慈悲心方便用渐渐地修学,以佛陀为目标,希求达到圆满成就这慈悲方便的大觉地位,这就叫做修学慈悲方便的菩萨。若能修习圆满,究竟完成这慈悲方便,而能普遍的去救济一切有情,教导一切菩萨者,就是佛陀。菩萨和佛陀是不容易修学的,所以说这两句话虽是容易,要做到功成果就,却的确是不容易的事了!何以不容易做到呢?因为慈悲为本,就是一切所作所行都要以慈悲心为动机,从这慈悲心的动机去作一切修行度人的事业。在作修行度生事业的时候,心里须毫无为己私心,赤裸裸的表现出完全是为著众生。离开众生便没有菩萨心和菩萨业,所以菩萨的事业,就是慈悲众生事业;众生的痛苦,就是菩萨的痛苦。观众生之苦不能不去救度,而救度众生,就是完成自心的慈悲。这种心念才是菩萨的心念,也就是真正的慈悲心念;这种事业才是菩萨事业,也就是无相的大方便用。凡学佛而发心修学菩萨行的人,平常作一切事业,都应该常常观察自心的动机,是善是恶?这件事业的发展,是有益众生,还是有害众生?假若有少分的多分的或全分的是慈悲的动机,更能以方便善为施设,乃渐渐可以成为菩萨,可以修学菩萨行。 但在平凡之人的众生,要作一切事业,顶好自己先观察一下,也就是古贤说的“三思而后行”。若能反省,就可以见到我们平常所有的心念,表现得最有力的,第一是贪心,一切的事情,大都是以贪心为动机的。贪心是为己为私的一种欲望,也就是占有欲,想将非己所有的占为己有。这种贪心也有深浅不同,约分数种:一、贪他人所有,二、贪现生富乐,三、贪来生福报,四、贪名流万古,这是贪心所趣。还有因对境的不同,从贪心为出发点,贪求不遂,就生起第二嗔心。嗔心、是对他损害的心念,从嗔心的动机上,可以做一切的害生恶业,这也是我们平常最容易起的心念。这嗔心的生起,还是由贪心为增上助缘的。第三痴心,痴是不明白事理,就是无明、无智慧;我们平常现起的贪心、嗔心,完全是因为不明事理,所以无明无智慧的愚痴心,是菩萨行的根本障碍。 我们人类,昏迷颠倒,一举一动,念念相续的心理,可以说完全是贪心、嗔心、痴心;一切的事业行为,也都是以这三种心为动机而去造作的。这样、平常的心理既被三毒心占有,慈悲心就不会现起的了。慈悲心的动机不能存在,方便用也不能存在,因为方便是以慈悲心为根本的。假若方便用没有慈悲心为根本动机,而以贪、嗔、痴心为动机,这方便用反可以助其为恶,使贪嗔痴的恶行得一种增长滋盛的便利,这样的方便也就成为恶用了。从此看来,菩萨心行,慈悲和方便缺一不可,在烦恼繁重的有情界中,想体现慈悲和方便,是件极不容易的事情啊!
三 依前面所说,我们凡夫想做成大慈悲心、妙方便用的佛陀,是不容易的事。然而、我们发心学佛的人,又不能不去修学。我们如何才可以去做“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的菩萨行呢?完成了慈悲方便的菩萨行,才能去实际上利济众生,任运自在救护一切,这里应该注意须藉智慧的功能了。智慧就是般若,就是明白事理契证真如的无漏智慧,能根本对治自心的无明愚痴。若没有这般若智慧来断除根本的愚痴,一切的烦恼便无法断除,烦恼不断,要想起心动行皆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是决不可能的事。这样,我们要想将自己的贪心、嗔心、痴心等一切的不净烦恼,澈底改造成菩萨的心行,确是最主要的一点;学菩萨行就在这一点,成佛度生也不离这一点! 前面说过,贪心、嗔心是由于不明事理的愚痴心而生起的,可见愚痴心是烦恼的根本。这痴心所不明白的事理,就是不明白众生无我、诸法无性。一切法皆因缘所生、毕竟空寂,无有自性、无我无我所;而众生在缘生性空上,妄执有我、妄执自性,这就是无明。无明既不明事理真相,违反了缘起性空的诸法实性,就会执有我相;一执有我相,自然而然的就执我以外的对方为非我,有了我与非我的执著,自他的界限、彼此的分别,是越发有了甚深的妄见妄习。就从这种我与非我的自他彼此角立相对上,生起为我的贪欲心来,为我而去妄贪,祗顾自己的利益,不管他人的苦乐。贪不到的时候,就起嗔心。有了为自己的贪心,就是根本的不平等;从贪心生起嗔心,不能爱护他人,就无复慈悲:在无平等慈悲心的行为上,就无恶不可为了!这样,“慈悲为本”的一句话,在众生方面,却是变成贪嗔为本了。 现在,我们生为人类,遇到了佛法,我们想学到菩萨的地位或佛的地位,并不要怎样的向心外去希冀妄求;只要我们依著佛的教理,来观察自身的心行,是否平等、慈悲?若发现我们平常的贪嗔心犹有势力,就应用方便的办法来调伏。在这里,我们必须依著智慧力,明白诸法的事理真相,断灭愚痴,除执离障;然后乃证得无我我所,诸法无性的二空理,而得成平等慈悲。 不明白一切法的事相,就是因为有我执;由有我执,就会生起烦恼障;由烦恼障造无量业、流转生死,受大痛苦,不能证得解脱涅槃。不明白一切法的理性,就是因为有法执;由有法执,不能如实了知通达法界诸法,就成所知障;由所知障,障真实智、迷真实境,不能证得无上菩提。有了这二种执著,二种障碍,常在我与非我、此法彼法等一切对待上分别,一有对待就不平等,由此不能成为同体平等的大慈悲心。若学习般若智慧,破除二执、断除二障,乃可圆成同体平等的大慈悲心。
四 我们若于佛法发了真实修学的心,明白了些事理,想从自己现在的凡夫身心,渐次修养转依到佛果的身心,就要从破二执断二障下手用功夫。在此用功上,有两个方向:一者、消极的,就是破断执障;二者、是积极的,就是证理成德。由二空智证二空真如──于一切有情平等的慈悲根本,才能广度众生,故曰“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的门,是可通达的意义,有阻塞的能通过无碍,就是门义。我们若要具足慈悲的体用,换言之,就是想成佛度生,我们想从众生一边达到佛果功德一边,这必须要有能沟通透过而无碍的法门不可!因此,真能从慈悲为本而得成慈悲事业,必须有“方便”以为门。在这点上,就需要有方便门了。 怎样成就这通达的方便门呢?第一、必须修集福德智慧的种种资粮行门。如说修六度万行,使万行六度完全具足圆满,才能成就成佛度生的一切方便;同时也就是圆满成就了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的佛法。在佛果上说,由万行圆成,即能成就佛果三德──智德、断德、恩德。三德成满,就能起大方便用,随机应变,广作佛事。在这大方便用上,以度脱众生为目的,而作一切度众生事业,唯宜是适,不可以凡夫心境来测量思议。所谓大用现前,不存轨则。因为不存轨则,才能极尽方便妙用的能事,才能满足慈悲的本愿。古德当机施用上,往往见到些不近人情的话,或者和人情世俗相反的语句、譬如说:‘轮刀上阵,亦是佛法’。又如“归宗断蛇”,“南泉斩猫”等。像这些语句、行事,是不可以平凡的众生心境来推测的,这就是修学菩萨行中从慈悲心所起的胜妙方便。然而我们应该知道,这种方便的用意和功用,的确是能使闻见他的人,得到佛法的利益。表面似与世俗一样,而他的妙用却是绝对不同。在这样的妙方便用上,菩萨的度众生行,无微不至,无法不用。对于众生恩威并施,大机大用,或令众生生爱,或令众生生畏,或不令生爱生畏,而总归是令众生断苦得乐。若众生悟入空性,得大快乐,菩萨的妙用方便,亦更无可施。所以佛法的方便法门,虽是无量无边,其实都是为了完成慈悲的方便。
五 总结前来所说,若问“佛法是甚么”?便可说:“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依体用说:从慈悲的本体起修方便妙用,由凡夫修行以至成佛的功德果海,就有人天乘的佛法、声闻乘的佛法、缘觉乘的佛法、菩萨乘、佛乘的佛法。经过历程上所修的方便法门,有三皈法、五戒法、十善法、八定法、四谛法、十二因缘法、六度法等无量无数的方便门。依修学的进程阶位来说:有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菩萨所经过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等无量阶位。 在修养成菩萨与佛的福德智慧,圆满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的佛法,要修学真、俗二智。由修真智故,能证诸法真如法性;于所说境一切无碍,破二执、断二障、证二空真如而成大慈悲心体,圆满菩萨六度万行,具足修习福德智慧,于众生恩德并施,利济一切,成妙方便。从未发心学佛法的各个根机,既有高下不一,在佛法上也就有浅深的差别了。若人修习一分俗智,他不能成就大慈悲本妙方便门,这种有情就是人天乘。其一分俗智所修习的三皈、五戒、十善、八定法,也就是五乘的共法。若人能修俗智又能修习一分真智的,仍是不能圆成大慈悲本妙方便门;这类的有情,他修一分真智故能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苦,成就自利功德,是声闻乘和缘觉乘。其所修习的三皈、五戒、十善、八定、四谛、十二因缘法等,也就是三乘的共法。若人能具修真、俗二智,得成大慈悲本,施设妙方便门;这类有情,在修习过程上就是菩萨,若至圆满,就是佛陀。所修的六度、四摄等法,也就是大乘独胜的不共法。现在要讲的孛经,也就是修习大慈悲心妙方便行的菩萨行门。 上面所说的意思,总括一句:目的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完成这无上目的所用的方法,就是修真智而成大慈悲,修俗智而成妙方便。这就是很简单切实的佛法要旨。(法舫记)(见海刊十五卷八期)
猜你喜欢 邪魔惑世·印光 卷第十二·佚名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一·自融 亲近品第九·佚名 般若伽陀现世品第十二·佚名 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佚名 卷三百五十七·佚名 四分律卷第四十三(三分之七)·佚名 佛教与人生·太虚 十住毗婆沙论 第十六卷·佚名 卷第一百二·霁仑超永 卷三·佚名 成唯识论 第九卷·护法 福州玄沙备禅师·惠洪 卷四百九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