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国子监司业顾栋高撰

晋楚争盟表

孔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子朱子専以伐楚一事言之其説葢原于杜氏愚窃意其非然也论其谲与正之大者如齐桓不纳郑子华之请而晋文因元咺执衞侯齐桓定王世子而拜天子之胙晋文则至请隧其规模之正大事事不如齐桓至论城濮之战则胜召陵远甚何则召陵虽盟而楚灭围许毫无顾忌蔡郑亦未敢即从齐至如城濮一胜而天下之诸侯如决大川而东之其功之大小宁可以数计哉论者曰晋不宜伐衞以致楚尤不当矜兵力以求必胜其説皆非也论当日从楚之罪则曹衞为罪首何则楚之最近者许蔡其次则陈又其次则郑诸国之从楚实迫于不得已若衞为北方大国而曹介在齐鲁之间与楚风马牛不相及又均为文昭之后其相率而従楚何为者原楚之意不过欲结衞以搘晋结曹以来齐鲁使天下诸侯俱南面朝楚而止耳此门庭之寇匪直为报怨之私而已也且论者之意果以为晋不伐衞而遂可以胜楚晋不胜楚而晋遂可以伯乎尤非也不胜楚则楚之虐焰未息而不伐曹衞势必加兵于陈蔡郑许目前齐宋之急未易解也且使晋而勤兵于四国劳兵顿师而楚檄曹衞议其后令楚反得仗义之名而晋有孤军转战腹背受敌之苦胜负未可知孰若蹙方张之寇于大河四战之地一举胜之为中原立赤帜圣人宜录其不世之功不宜以为谲而訾之也且当日之时势何如者鲁従楚矣宋亦尝及楚平矣鲁又乞师伐齐取谷楚兵威所未及者周与晋耳斯时楚頵之横埒于安史而晋文之功侔于李郭假令以安史之桀骜唐室能仗义执言以服之乎李郭百计殄之收复京师而论功之际乃谓其兵出诡道非王者之师鳃鳃焉议其后恐朱子之纲目其书法不应如是或又谓子所论者后世之事耳春秋未远三代不可以战争论曰果如是则宋襄有明验矣不重伤不禽二毛而遂至败于令晋文而守拘方之见城濮一挫周室将不可问其利害孰为大小而又可执儒者之见以议之乎刘氏敞乃谓宋襄能守信义虽师败国削非其耻又谓周末诸侯交争贱守信而好竒功故谷梁子亦以宋公为非呜呼是皆杜氏谲而不正之説误之其弊驯至陈余儒者不用诈谋竒计卒为泜水之擒而后已岂不谬哉辑春秋晋楚争盟表第二十八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案晋自文公创伯于僖之二十八年厯襄灵成景厉悼平昭凡九世计共一百零四年自是以后晋楚俱衰齐景争伯参盟复见如春秋初年矣此世运一大变也详齐晋争盟表

附晋伯余烬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案晋自平丘以后已不复能宗诸侯自此至召陵凡二十有四年仅有此三四防盟然皆虚循故事而无勤王恤患之实黄父之防坐待明年扈之防范鞅取货城成周而魏子南面防召陵而卒辞蔡侯葢是时六卿强而公室弱置中夏于不问徒伐鲜虞灭肥鼔以自封殖又贪于货贿以破楚入郢之大功让之强吴致吴晋争长黄池而晋自此如死灰之不复然矣此世运之又一大变也详吴晋争盟表

春秋楚人秦人巴人灭庸论

据左氏灭庸者楚也而经文列书秦人巴人畧无异辞文定因谓庸有取灭之道而蒍贾善谋国春秋以是减楚之罪嗟乎春秋岂为楚计得失哉就使谋国果善亦祗益其狡焉启疆凭陵中夏之计乃春秋之所深恶圣人曷为予之其所以详书不杀者实着楚之交深党固横行无忌将有问鼎之渐闗于天下之故而书之也考楚武文之世巴庸尝病楚楚方经营近境之不暇未敢以全力与中国争而城濮之役秦助晋攘楚楚威稍挫中国得安枕者十五年今以晋灵幼弱楚庄暴兴乃连结巴秦灭庸庸与麇俱为今郧阳府境【麇今郧阳府郧县又竹山县东四十里有上庸故城即庸国地】界连秦陇楚得其地则势益西北逼近周晋且灭庸而楚之内难夷矣连巴秦而楚之外援固矣灭庸以塞晋之前结秦以挠晋之后斯不待陆浑兴师而早知其有窥觎周鼎之志矣且夫庸非小弱也周武时曽佐伐纣立国已数百年晋栾武子尝称楚自克庸以来无日不讨国人而申儆之葢亦重大其事其所属鱼邑实为今夔州府奉节县地跨两省居秦楚巴三国之界故不结巴秦则不得灭庸庸灭而秦楚合势中国之籓篱撤矣夫读春秋者贵合数十年之事以徐考其时势不当就一句内执文法以求襃贬宜合天下而统观大势不当就一国内拘事以断其是非春秋为天下之无王作非为一国作也矧呉楚蛮夷其谋国之善否何闗于圣人之虑又况其为封豕长蛇洊食上国者哉前此翟泉于温之盟秦人皆与志秦晋之合晋伯之所以盛今此楚秦灭庸志秦楚之合晋伯之所以衰晋伯之盛衰周室之安危系焉不可以弗志也胡固非而张氏洽亦苐谓楚宜制服之而已不当遽夷人宗社以是为楚罪犹属管窥之见夫春秋岂沾沾焉责楚之灭庸而已哉

春秋时楚始终以蔡为门户论

楚在春秋北向以争中夏首灭吕灭申灭息其未灭而服属于楚者曰蔡蔡为今汝宁府上蔡县汝宁诸小国尽属于楚独蔡存故蔡自中叶以后于楚无役不従如虎之有伥而中国欲攘楚必先有事于蔡僖四年齐桓为召陵之师经云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葢齐不伐蔡则不能长駈而至于陉也定四年吴阖闾之入郢也经云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柏举楚师败绩庚辰吴入郢葢吴不得蔡为向导则不能深入要害因以直造郢都也葢蔡居淮汝之间在楚之北为楚屏蔽熟知楚里道其俗自古称强悍故春秋时服楚最早従楚最坚受楚之祸最深而其为楚之祸亦最烈始以楚为可恃故甘心服従逮不堪命而反噬则楚亦防亡故读春秋者必熟晓地理而后可知春秋之兵法而后可知圣人之书法乃后儒之以一字为襃贬者则曰侵蔡为蔡姬故书曰遂是圣人贬之也蔡用吴破楚能报数世之怨书曰以是圣人襃之也皆不考实事悬空臆断殊不知齐桓以天下之故而伐楚积谋二十余年岂为一姬其曰蔡姬者或反借此为兵端若不讨蔡之従楚使楚不忌而预为之备因得轻行掩袭疾駈至陉而吴自舍舟淮汭【今夀州】过蔡境蔡来防之道吴自江南夀州陆行经义阳三闗之险至湖广汉川县小别山深入敌地一千一百里此非唐侯所能与故虽与唐偕而独书蔡侯此皆当日之实事圣人岂有襃贬于其间哉夫春秋之作因鲁史鲁史之书因赴告故熟玩经文而列国之地形与当日之兵势了然可见矣自哀三年吴迁蔡于州来汝宁之地全为楚有中国始无事于蔡而蔡亦旋为楚灭自定公以上蔡为中国与楚之利害岂不歴歴可验也哉

晋悼公论

悼公乗再伯之余再合诸侯天下翕然宗晋论者谓较文公之创始稍易然文公一战而伯而晋悼萧鱼服郑则八年九合而后定之何迟速之相悬若此曰此其故未可以一概论也当文公之时天下之势已尽属楚曹衞鲁宋延及北方之诸侯此如阴之进而至于剥剥极当复故文公一出而如日再中是循环之理则然至悼公时所未服者郑耳郑旧属楚其势未可以旦夕服而当日楚之执政如子囊者又坚忍持重非如得臣之轻脱以偾事故其势常迭进而迭退非要之以持久而老之以不战则徒暴骨以逞而无当于服楚之大计故当日之谋臣知长虑却顾为国本计者无如魏绛制胜庙堂不战而屈人之兵者无如知防此两人均非如狐偃先轸为推锋出竒慓鋭果敢之计者魏绛之最得者在定和戎之策以専事中夏建息民之谋使国力不竭则旣得于国本矣然后知防复用孟献子之言城虎牢以扼地势却荀偃速战之策三分四军以道敝楚人而其要尤莫如戍虎牢何则郑为南北之中其距晋楚道里俱各半若徒道敝楚人恐楚敝而诸侯之力亦敝故留宿劲兵于虎牢则我为主而楚为客诸侯散则各归其国聚则兵众不劳而毕具反客为主静以待动以逸制劳此固不待交锋而楚已望风而却避矣或者谓远人不服则脩文德以来之未闻道敝诸侯以来之也曰戍虎牢者所以保郑非以争郑也郑未尝不愿服于晋特虑为楚所扰故欲两事以茍免其心葢不得已戍之则郑在晋之宇下楚不敢北向以争郑以郑屏楚而东诸侯始得晏然攘楚以安中夏其计无出于此吾怪夫世之好为议论者以服郑为劳民而以范匄之弃陈为失策此皆一偏之见而不审时势之论夫陈蔡与许服楚已久其国去楚又近必欲致三国之服従此如齐桓之伐楚合江黄而适以速楚之灭也当春秋襄昭之世中国至服郑而止以郑为南北之界使曹衞鲁宋常服晋而陈蔡与许常服楚各共牺牲玉帛以事其大国岂至使晋楚之従交相见帅天下之诸侯仆仆哉愚尝反覆究悼公之事善其君臣能识大势持重以服郑即赵充国屯田以制羌之计弃陈而不事即贾捐之弃珠厓之计葢其集效视文公为迟而其规模较可经久使晋之君臣世世守之伯业常存可也

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猜你喜欢
  卷八·本纪第八·世祖五·宋濂
  卷一百十九 志九十四·赵尔巽
  卷之三百九十九·佚名
  二二九 浙江巡抚三宝奏续行查缴应毁书籍折·佚名
  卷一百二十四·张守节
  卷四·张守节
  ●卷六·钱谦益
  陆通传·令狐德棻
  北狄传·李延寿
  唐纪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历十四年(己未、779)·司马光
  卷三十一·黄训
  卷一百四十九上·雍正
  第八章 后汉之兴·吕思勉
  光緒五年·曾纪泽
  七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娱书堂诗话 全文·赵与虤

      唐许浑题孙处士居云:&ldquo;髙歌懐地肺,逺赋忆天台。&rdquo;极为的对。《真诰》云:&ldquo;金陵者,洞虚之膏腴,句曲之地肺。&rdquo;注云:其地肥,故曰膏腴,水至则浮,故曰地肺也。  古乐府云:&ldquo;爱惜加穷袴,防闲托守宫。&

  • 卷一百八·表第三·诸王表·宋濂

        ◎诸王表   

  • 卷二百十九·杨士奇

    永乐十七年十二月辛未朔 皇太子省牲于南郊○癸酉○交阯都指挥陈忠等败贼党黎侄等于建昌县小黄江生擒三百五十余人焚贼船百六十余艘追至奉化府西真县古雷社又败贼人陈已律等斩获六百余人焚贼船二百五十余艘○丙子○交

  • 二百一十一 苏州织造李煦奏熊赐履家中情况并宣谕著曹(兆页)照看伊子摺·佚名

    康熙五十五年二月十八日 臣李煦跪奏: 臣奉旨至江宁府大学士臣熊赐履家中,见有三子。其长子熊志伊,年四十一岁,言语颠倒,悲喜不常,所患痰病未愈。至於第二子熊志契,年方九岁。第三子熊志夔,年方八岁。但兄弟分居,长子熊志伊住上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卷十五·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吕文穆公蒙正神道碑富弼东平吕公相我太宗真宗埀二十年咸平六年夏以疾罢归第大中祥符四年四月十九日遂不起年六十六五年十月二十七日葬于河南府洛阳县金石乡奉先里后五十七年其子居简始议琢碑于墓次请文于

  • 八八 茶水·周作人

    这里详细叙述乡下的风俗,如婚丧及岁时仪节,不是我的本意,实在也在能力之外,因为有许多事体都已忘记,或是记不清了,家中现在又以我为最年老,此外没有人再可以请教,所以即使想要这样做,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我所想做的只是把生

  • 卷二百四十二·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二四裔考西南夷云南土司一明太祖洪武十四年诏谕云南诸郡蛮时大军至滇梁王走死既置云南府自是诸郡以次来归明史土司传曰云南诸郡垂及累世规

  • 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司马迁

    陈完者,陈厉公他【索隐】:他音徒何反。此系家以他为厉公,而左传厉公名跃,陈系家又有利公跃,利即厉也,是厉公名跃。盖他是厉公之兄,立未逾年,无谥。今此云“厉公他”,非也。他一名五父,故经云“蔡人杀陈他”,传又云“蔡人杀五父

  • 卷九十七·湛若水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九十七    明 湛若水 撰 恤穷上 书周书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臣若水通曰此周公作无逸以训成王之言也蔡沈传曰依者指稼穑而言小民所恃以为生者也农之依

  • 大学衍义卷三十五·真德秀

    脩身之要谨言行易大传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门枢机弩牙】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

  • 大学衍义卷十四·真德秀

    格物致知之要一明道术王道霸术之异齐宣王【齐国名宣諡也诸侯僭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齐桓公名小白晋文公名重耳皆春秋时霸者】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王谓行王

  • 卷二下·余萧客

    钦定四库全书古经解钩沉卷二下长洲余萧客撰周易下咸亦不处也防为处女男下女故不处也虞注【集解七】滕【媵】口説也媵送也虞注【戴埴防璞】恒不恒其德防为进退不恒其德之象郑注【后汉书注二十四】遯何灾也何河可翻褚仲

  • 卷六·叶酉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究遗卷六左庶子叶酉撰僖公上元年春王正月传不称即位公出故也刘氏炫曰去年八月闵公遭弑僖公即自邾入事已粗定不应犹以公出故不行即位之礼也按刘氏驳传甚确但谓不行即位之礼犹循习旧说辨详桓元年公即位

  • 提要·张尚瑗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五三传折诸        春秋类提要【臣】等谨按三传折诸四十四卷国朝张尚瑗撰尚瑗字宏蘧一字损时吴江人康熙戊辰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外补兴国县知县尚瑗初从朱鹤龄游讲春秋之学鹤龄作读

  •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佚名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承佛威神从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观业道众生。校量布施有轻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愿世尊为我说之。尔时佛告地藏菩萨。吾今於忉利天宫一切众会。

  • 楞伽宗考·胡适

      一、引论  在5世纪的晚期,北方有两个印度和尚提倡两种禅学,开辟了两个伟大的宗派。一个是跋陀,又译作佛陀;一个是菩提达摩。佛陀弟子道房传授&ldquo;止观&rdquo;禅法给僧稠【480&mdash;560年】,僧稠成为北齐的大师,撰

  • 析津志辑佚·熊梦祥

    记述元大都的志书。熊梦祥撰。原书早已散佚,不可复得。今有北京图书馆之热心者,根据《永乐大典》、《日下旧闻考》、《顺天府志》等书所引录,加以钩沉整理,成《析津志辑佚》一书,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此书以“城池街市”、“

  • 白莲集·齐己

    诗别集。唐僧齐己撰。齐己《白莲集》系其卒后由门人西文收集、孙光宪编辑而成的,于后晋高祖天福三年(938)勒成十卷,共八百十篇。据《直斋书录解题》云,《白莲集》十卷外,尚附《风骚旨格》一卷。此书北宋曾刊行,传世既久,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