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陈雄】引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盖实信者。实谛之阶也。须菩提疑众生不能生实信。故作此问。而佛恐沮众生实信之心。且告之以莫作是说。

  【僧若讷曰】持戒者。诸恶莫作。修福者。众善奉行。夫持戒修福者。即种善根者也。

  【李文会曰】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者。须菩提谓前说无相行于布施。即是因深。得见无相如来。即是果深。既谈因果。切恐如来灭后。浊劫恶世之中。无人听信。故有是问。

  【傅大士曰】因深果亦深。理蜜奥难寻。当来末法后。惟虑法将沉。空生情未达。闻义恐难任。如能信此法。定是觉人心。有持戒修福者。不著诸相。即是持戒。心常空寂。无诸妄念。即是修福。此人不被诸境所惑。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慈受禅师云】念念常空寂。日用有大力。此是三世诸佛行履处。六代祖师行履处。无功之功。功不虚弃。

  【川禅师曰】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颂曰。三佛形仪总不真。眼中瞳子面前人。若能信得家中宝。啼鸟山花一样春。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李文会曰】不于一佛二佛者。谓一劫一佛出世也。种诸善根者。世间种种善事。不可胜计。大楖止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也。

  【法华经云】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

  【傅大士曰】依它非自立。必假众缘成。日谢树无影。灯来室乃明。

  【六祖曰】何谓种诸善根。所谓于诸佛所。一心供养。随顺教法于诸菩萨。善知识师僧父母。耆年宿德尊长之处。常行恭敬供养。承顺教命。不违其意。是名种诸善根。于一切贫苦众生散慈愍心。不生轻厌。有所须求。随力惠施。是名种诸善根。于一切恶类。自行柔和忍辱。欢喜逢迎。不违其意。令彼发欢喜心。息刚戾心。是名种诸善根。于六道众生不加杀害。不欺不贱。不毁不辱。不骑不棰。不食其肉。常行饶益。是名种诸善根。

  【王日休曰】何谓种善根乎。至诚称其佛号。或拈香一*。或为一拜。或以一物供养。皆谓之种善根。

  【僧若讷曰】显其已多种善根者。见佛多。闻法多。修行多也。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六祖曰】信心者。信般若波罗蜜。能除一切烦恼。信般若波罗蜜。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信般若波罗蜜。能出生一切。诸佛。信自身佛性。本来清净。无有染污。与诸佛性。平等无二。信六道众生本来无相。信一切众生尽得成佛。是名净信心也。

  【李文会曰】乃至一念生净信者。谓凡夫于诸法中。起一切善恶凡圣等见。有取舍心。种种妄念。不能生净信者。菩萨了悟人法二空。无诸妄念。心常清净。听信其法。故言一念生净信也。

  【傅大士颂曰】信根生一念。诸佛尽能知。修因于此日。证果未来时。三大经多劫。六度久安施。熏成无漏种。(阿毗达摩论云。漏者。令心连注流散不绝。故名为漏。僧问清平和尚曰。如何是有漏。平曰□篱。僧曰。如何是无漏。平曰木杓。)方号不思识。

  【李文会曰】得如是无量福德者。此谓如来知见众生。无诸妄念。心常清净。敬信其法。所得智慧胜妙功德。不可测量。

  【川禅师曰】种甘草甜。种黄连苦。作如是因。获如是果。又曰。种瓜得瓜。种果得果。颂曰。一佛二佛千万佛。各各眼横兼鼻直。昔年曾种善根来。今日依前得渠力。须菩提须菩提。著衣吃饭寻常事。何须特地却生疑。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李文会曰】无复我人众生寿者相者。谓不倚恃名位权势。财宝艺学。精进持戒。轻慢贫贱愚痴懈怠破戒之流。无能所知解之心。无苟求希望之心。言行相应也。无法相者。经云。心生则一切法生。心灭则一切法灭。心既清净。诸法皆空。故无取舍一切善恶凡圣等见诸法相也。亦无非法相者。谓不著能知解心。不作有所得心。无人无法。内明实相。外应虚缘也。

  【肇法师曰】无法相者。明法非有。遣著有心也。亦无非法相者。明法非无。遣著无心也。

  【僧若讷曰】法相者。有见也。非法相者。无见也。舍二边之著。故云无也。

  【圜悟禅师曰】伶俐汉。脚跟须点地。脊梁要硬似铁。游人间世。幻视万缘。把住作主。不□人情。截断人我。脱去知解。直下以见性成佛。直指妙心为阶梯。及至作用。外应虚缘。不落窠臼。办一片长久守寂淡身心。于尘劳中透脱去。乃善之又善者也。

  【川禅师曰】圆同太虚。无欠无余。颂曰。法相非法相。开拳复成掌。浮云散碧空。万里天一样。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李文会曰】心若取相。即起妄念。故著我人众生寿者相也。

  【圜悟禅师曰】诸佛开示。祖师直指。唯心妙性。径截承当。不起一念。透顶透底。于见成际。不劳心力。任运逍遥。了无取舍。乃真蜜印也。

  【逍遥翁曰】有念无觉。凡人境界。有念有觉。贤人境界。无念有觉。圣人境界。智者可了知。说则难为说。

  【黄檗禅师】谓裴丞相曰。佛与众生。唯止一心。更无差别。此心无始以来。无形无相。不曾生不曾灭。当下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唯此一心。即便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极尽形。终无所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灭。为诸佛时。此心不添。遇缘即施。缘散即寂。不假修证。本自具足。若不决定信此是佛。纵使累劫修行。终不成道。取法相者。谓言心外有法。故著诸相也。

  【慈受禅师曰】顺天门外古招提。烂熳春光照锦溪。物物更无心外法。个中能有几人知。

  【消遥翁云】欲外安和。但内宁静。心虚境寂。念起法生。水浊波昏。潭清月朗。修行之要。靡出于斯。

  【黄檗禅师曰】造恶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恶。枉受轮回。著相造善。枉受劳苦。都总不如便自认取本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将心无心。心却成有。一切在我默契而已。若取非法相者。谓有取舍善恶凡圣等相也。

  【傅大士曰】人空法亦空。一相本来同。遍计虚分别。依他碍不通。圆成沉识海。流转若飘蓬。(圆成之理。堕在识海。流转生死。有若飘蓬。)欲识无生理。心外断行踪。是不著诸法相也。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李文会曰】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者。此谓有无俱遣。语默双亡。若取法相。即有法执。若取非法相。即有空执。有执则烦恼炽然。无执则信心清净。

  【傅大士颂曰】有因名无号。无相有驰名。有无无别体。(有之与无。本无各别之体。)无有有无形。(有无之形。本来无有。)有无无自性。(有无之间。无此自性。)妄起有无情。(有无之情。人自妄起。)有无如谷响。勿著有无声。

  【川禅师曰】金不博金。水不洗水。颂曰。得树攀枝未足奇。悬崖撒手丈夫儿。水寒夜冷鱼难觅。留得空舡载月归。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王日休曰】筏。谓编竹木成牌以渡人。乃过水之具。亦舡之类也。以是义理之故。乃指上文所言之意也。佛尝谓汝等比丘。当知我之说法。如舡筏之譬喻。是未渡之时。不可无舡筏喻若未了悟真性之时。不可无佛法也。既渡之后。则不须舡筏喻既了悟真性之后。即不须佛法也。如此则既悟之后。佛法尚当舍去。则非佛法而为外道法者。尤当舍去。故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傅大士颂曰】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舡。此言尽之矣。

  【僧若讷曰】筏喻经云。若解筏喻者。善法尚舍。何况不善法。如欲济川。先应取筏。至彼岸已。舍而去之。

  【颜丙曰】法相属有。非法相属无。乃两头见。直须截断。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此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筏乃大舡也。譬如人未渡河。须假舡筏。既到彼岸。当离其筏。不可执著也。人未出生死爱河。须假佛法。方得度脱。法亦当舍。所以赵州道佛之一字。吾不忍闻。佛法尚应舍。何况非佛法。

  【李文会曰】执有说空。因何用筏。有执既丧。空说奚存。既已渡河。那更存筏。

  【傅大士曰】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舡。人法知无我。悟理讵劳筌。中流仍被溺。谁论在二边。(子荣曰。存心中道。尚被流溺。中道不立。二边何安。)有无如取一。即被污心田。且未见性之时。在于死生海中。遇善知识教以言说。分别法相。得见自性。不可更执著也。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者。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外无一法而建立。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乎。

  【川禅师曰】水到渠成。颂曰。终日忙忙。那事无妨。不求解脱。不乐天堂。但能一念归无念。高步毗卢顶上行。

猜你喜欢
  卷第十八·普瑞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佚名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第八卷·宗泐
  隱元禪師語錄卷第五·隐元
  妙臂菩萨所问经卷第二·佚名
  迦叶赴佛般涅槃经·佚名
  象田即念禪師語錄卷四·佚名
  卷第六十二·德清
  卷五十三(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第十八卷·佚名
  佛说善生经讲录·太虚
  卷五十八·道世
  卷第二十五·普瑞
  佛说庄严王陀罗尼咒经一卷·佚名
  十住断结经卷第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黄格·唐圭璋

      水调歌头   寿留守刘枢密   富贵不难致,名节几人全。渡江龙化,于今五十有三年。历数朝堂诸老,谁似武夷仙伯,操行老弥坚。吾道适中否,一柱独擎天。   湖南北,江左右,屡藩宣。韩公城下,烽火静、米斗三钱。人愿公归台

  • 卷一百六十八·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六十八书籍类四言古孝经诗         【晋】傅 咸立身行道始于事亲上下无怨不恶于人孝无终始不离其身三者备矣以临其民书帙铭         【宋】谢灵运懐幽卷赜戢

  • 列传第九 王沈(子浚) 荀顗 荀勖(子籓 籓子邃 闿 籓弟组 组子奕) 冯紞·房玄龄

    王沈,字处道,太原晋阳人也。祖柔,汉匈奴中郎将。父机,魏东郡太守。沈少孤,养于从叔司空昶,事昶如父。奉继母寡嫂以孝义称。好书,善属文。大将军曹爽辟为掾,累迁中书门下侍郎。及爽诛,以故吏免。后起为治书侍御史,转秘书监。正元

  • 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后妃二·张廷玉

        ◎后妃二   ○孝宗孝康张皇后 武宗孝静夏皇后世宗孝洁陈皇后 张废后 孝烈方皇后孝恪杜太后穆宗孝懿李皇后 孝安陈皇后 孝定李太后神宗孝端王皇后孝靖王太后 郑贵妃光宗孝元郭皇后 孝和王太后 孝纯刘

  • 卷四百七十二 元祐七年(壬申,1992)·李焘

      起哲宗元祐七年四月盡其月   夏四月癸丑朔,資政殿學士胡宗愈為禮部尚書,龍圖閣待制、知永興軍蔡京為龍圖閣直學士、知成都府。(宗愈、京除命,政目在三月二十八日。)翰林院學士梁燾言:「元豐侍從可用者多,唯蔡京不可用

  • 卷末 叙论三·王夫之

      论史者有二弊焉:放于道而非道之中,依于法而非法之审,褒其所不待褒,而君子不以为荣,贬其所不胜贬,而奸邪顾以为笑,此既浅中无当之失矣;乃其为弊,尚无伤于教、无贼于民也。抑有纤曲嵬琐之说出焉,谋尚其诈,谏尚其谲,徼功而行险,干

  • 卷之一百七十二·佚名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夏。四月。丙戌朔。享太庙。遣皇太子允礽行礼  ○先是上命理藩院员外郎霍尚于哈必尔汉等处、巡视凿井至是、霍尚奏报、自哈必尔汉、至博木巴图哈卜齐尔口以外、凿井之事已竣。报闻。  

  • ●彰武·吴廷燮

    彰武节度使兴中尹 【 知兴中府】 统兴中一府安德黔二州统和元年二年 韩德凝三年 韩德凝 本纪四月癸未以彰武军节度使韩德凝为崇义军节度使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十

  • 卷之四十九·祁韵士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四十九传第三十三扎萨克多罗贝勒西第什哩列传【今袭多罗郡王】西第什里喀尔喀部人姓博尔济吉特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弟初号巴图尔台吉康熙二十五年赴库抡伯勒齐尔盟诏授扎萨克

  • 历代名贤确论卷二十九·佚名

    文侯国之兴亡【颍滨】惠王惠王不肖【温公】孟子对王以仁义【温公】移粟救饥【荆公】安僖王公子无忌【颍滨 东坡 温公】武灵王武灵王之亡【温公】惠文王蔺相如【颍滨】孝成王长平之败【颍滨】平原君【颍滨】虞卿【颍

  • 何偃传·沈约

    何偃,字仲弘,庐江人。司空何尚之的二儿子。州里征召他为辟议曹从事,举荐他为秀才,任命他为中军参军及临川王刘义庆平西府主簿。又征召他任太子洗马,未接受。元嘉十九年(442),何偃任丹陽丞,升任太子中舍人、中书郎、太子中庶

  • 卷三十二 金人兵起·李有棠

    天祚帝乾统二年冬十月乙卯,国舅萧哈里叛,劫乾州库兵甲。命北面林牙赫嘉努往捕,亡入女直彭楚水阿克展部。赫嘉努以不获免官。明年春正月,女直函其首来献。女直,其先出靺鞨氏,号勿吉,古萧慎氏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至唐初,只存

  • 卷三十一·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三十一宋 宋敏求 编皇太子纳妃纳苏亶女为皇太子妃诏开元十九年皇太子纳妃制开元二十一年皇太子纳妃勅令两京选皇太子妃勅册妃嫔册皇太子苏妃文册皇太子韦妃文册章怀太子张良姊文退让降太子

  • 卷八十二·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八十二    宋 卫湜 撰庶子不祭殇与无後者殇与无後者从祖祔食郑氏曰不祭殇者父之庶也不祭无後者祖之庶也此二者当从祖祔食而已不祭祖无所食之也共其牲物而宗子主其礼焉祖庶之殇则自祭之凡

  • 卷五·方苞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官集注  钦定四库全书周官集注卷五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春官宗伯第三天地中和之气备于春宗伯掌礼以敎民中掌乐以敎民和故曰春官宗尊也伯长也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春官

  •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三下·智顗

    一切法非权非实者。文云。非如非异。又云。亦复不行上中下法有为无为实不实法。非虚非实如实相也。若一切法皆权。何所不破。纵令百千种师。一一师作百千种说。无不是权。如来有所说尚复是权。况复人师宁得非权。如前

  • 山谷集诗注·黄庭坚

    诗集注。北宋黄庭坚撰,南宋任渊、史容、史季温注。《内集诗注》二十卷,外集诗注十七卷,别集诗注二卷。庭坚有《山谷集》已著录。渊字子渊,新津(今属四川)人。绍兴初,以文艺类试有司第,官至潼州宪,著《山谷内集诗注》

  • 般若心经略疏连珠记·师会

    佛典注疏。宋乾道元年(1165)师会述。二卷。是法藏撰《般若心经略疏》的注释书。全书不分目次,依法藏略疏的顺序对心经经义进行广释。书中大量引用法藏疏文并加以发挥。见载于明版诸藏。《般若心经释义》 即《般若波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