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智者大师传论
安定 梁肃 述
论曰。修释氏之训者务三而已。曰戒定惠。斯道也。始於发心。成於妙觉。经纬於三乘。道达於万行。而能事备焉。昔法王出世由一道清净。用一音演说。机感不同。所闻盖异。故五时.五味.半满.权实.偏圆.小大之义播於诸部。[火*(久/采)]然殊流。要其所归无越一实。故经曰。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佛乘。又曰。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喻之以众流入海。标之以不二法门。自他两得。同诣秘密。此教之所由作也。暨鹤林示灭而法纲散。神足隐而宗涂异。各权所据。矛揗更作。其中或三昧云生。四依出现。应缘不等。持论亦别。故摄论.地持.成实.唯识之类分路并作。非有非空之谈莫能一贯。既而去圣滋远。其风东扇。说法者桎梏於文字莫知自解。习禅者虚无於性相不可牵复。是此者非彼。去证者谓证。惠解之道流以忘返。身口之事荡而无章。於是法门之大统或几乎息矣。既而教不终否。至人利见。惠闻惠思或跃相继法雷之震未普。故木铎重授於天台大师。大师象身子善现之超悟。备帝尧大舜之异表。赞龙树之遗论。从南岳之妙解。然后用三种止观成一事因缘。括万法於一心。开十乘於八教。戒定惠之说。空假中之观。坦然明白可举而行。於是教无遗法。法无弃人。人无废心。心无择行。行有所证。证有其宗。大师教门所以为盛。故其在世也。光昭天下为帝王师范。其去世也。往来上界为慈氏辅佐。卷舒於普门示现。降德为如来所使。阶位境智盖无得而称焉。於戏。应迹虽往。微言不坠。习之犹足以抗折百家。昭示三藏。又况闻而能思。思而能修。修而能进。进而不已者欤。斯人也虽曰未证。吾必谓之近矣。今之人。正信者鲜启禅关。者或以无佛无法何罪何善之化化之。中人已下。驰骋贪爱之徒。出入衣冠之类。以为斯言至矣。且不逆耳。私欲不废。故从其门者若飞蛾之赴明烛。破块之落空谷。殊不知坐致焦烂而莫能自出。虽欲益之而实大损。与夫众魔外道为害一揆。由是观之。此宗之大训。此教之旁济。其於天下为不侔也。自智者传法五世。至今湛然大师中兴其道。为子言之如此。故录之以系于篇。
昔吾祖云没。章安尊者痛诀慈诲。永怀玄风。既听解行之旨。结集添通。复恐始终化事之迹将遂湮坠。由是咨访先达。慎持见闻。始於灵王瑞托胎。终於灭后神应。条叙纂集。仰为是书。俾万世之下。展卷一观若亲睹行事。其利益之功莫大刻梓。昨留本寺。嘉定延燎。寺灾而文亦俱灰。端记滥渍法缘。思报恩德。首捎己长。仍率同故重事锓板以广流布。广后之来者。以见吾祖行处者观而兴起。虽然。由是以见吾祖行处则可。即是以为吾祖行处未可也。观者思之。端平三年六月既望写。
延庆教寺观堂比丘(端记)稽首敬书(叶枝刊)当寺经堂比丘(正巳)助官会壹拾贯文治乎任持比丘(可上)助官会壹拾贯文观堂比丘道[言*烝]回施严判院油钱贰拾贯文会端记谨回严判院四年油钱陆拾贯文官会并施长资成就具足女弟子陈百三十三娘施官会伍贯文
注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下(终)
猜你喜欢 卷第三·昙噩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佚名 卷第五·昙噩 卷第九十二·李通玄 卷第三·佚名 佛说鸯崛摩经·佚名 卷第十六·佚名 卷第七十·德清 卷第十六·佚名 目录·佚名 菩萨戒本持犯要记·元晓 卷第四·宋濂 第十五章 受纳大精舍·佚名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一·佚名 卷第二·晦翁悟明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