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杂譬喻经卷上
吴天竺三藏康僧会译
(一)
昔无数世有一商人。号曰萨薄。时适他国卖赍货。所止近住佛弟子家。佛弟子家时作大福安施高座众僧说法讲论罪福。善恶由心身口所行。及四谛非常苦空之法。远道贾人时来寄听。心解信乐便受五戒。白优婆塞上座。以法劝乐之言。善男子。护身口心十善具者。戒有五神。五戒有二十五神。现世卫护令无枉横。后世自致无为大道。贾人闻法重喜无量。后还本国。国中都无佛法。便欲宣化恐无受者。以所受法教化父母兄弟妻子及诸中外。皆便奉法。去贾人土千里有国。民多丰乐宝物饶好。二国否塞绝不复通百余年中。所以故有阅叉居其道中。得人便啖前后无数。是故断绝无往来者。贾人自念。吾奉佛戒。如经所道。及有二十五神见助不疑。听彼鬼唯一人耳。吾往伏之必获也。时有同贾五百余人。便语众人。吾有异力能降伏鬼。汝等能行诣彼者。不及有大利。众人自共议。二国不通从来大久。若得达者所得不訾。便相可适进道而去。来至中路见鬼食处。人骸骨发狼籍满地。萨薄自念。鬼神前后所可食人今证验现。我死职当恐此众人。便语众辈。汝等住此吾欲独进。得胜鬼者当还相迎。不得来者知为遇害。便各还退勿复进也。于是独前方行数里。逢见鬼来。正心念佛志定不惧。鬼到问曰。卿是何人。答曰。吾是通道导师也。鬼大笑曰。汝闻我名不。而欲通道。萨薄曰。知汝在此故来相求。当与卿斗。若卿胜者便可食我。若我得胜通万姓道益天下利矣。鬼言。谁应先下手乎。贾人言。吾来相求。故应先下。鬼听可之。以右手叉之。手入鬼腹坚不可出。左手复打亦入。如是两脚及头都入鬼中不能复动。于是阅叉即以颂而问曰。
手足及与头 五事虽绊羁
但当前就死 跳踉复何为
手足及与头 五事虽被系
执心如金刚 终不为汝擘
吾为神中王 作鬼多力挔
前后啖汝辈 不可复称数
今汝死在近 何为复讇语
是身为无常 吾早欲弃离
魔今适我愿 便持相布施
缘是得正觉 当成无上智
志妙摩诃萨 三界中希有
毕为度人师 得备将不久
愿以身自归 头面礼稽首
于是阅叉前受五戒慈心众生。即为作礼退入深山。萨薄还呼众人。前进彼土于是二国并知。五戒十善降鬼通道。乃识佛法至真无量。皆共奉戒延敬三尊国致太平。后升天得道。乃五戒贤者直信之恩力也。佛告诸比丘。时萨薄者我身是。菩萨行尸波罗蜜。所度如是。
(二)
过去无数劫。尔时有孔雀王。从五百妇孔雀。相随经历诸山。见青雀色大好。便舍五百妇追青雀。青雀但食甘露好果。时国王夫人有疾。夜梦见孔雀王。寤则白王。王当重募求之。王命射师。有能得孔雀王来者。赐金百斤。妇以女女之。诸射师分布诸山。见孔雀从一青雀。便以蜜麨处处涂树。孔雀日日为青雀取食。如是玩习。人便以蜜麨涂己身。孔雀便取蜜麨。人则得之。语人言。我以一山金相与可舍我。人言。王与我金并妇。足可自毕已。便持白王。孔雀白大王。王重爱夫人故相取。愿乞水来咒之。与夫人饮澡浴。若不差者相杀不晚。王则与水令咒。授与夫人饮。病则除。宫中内外诸有百病。皆因此水悉得除愈。国王人民来取水者无央数。孔雀白大王。宁可木系我足。自在往来湖水中。方咒令民远近自恣取水。王言大佳。则引木入湖水中。自极制方咒之。人民饮水聋盲视听跛伛皆伸。孔雀白大王。国中诸恶病悉得除愈。人民供养我如天神无异。终无去心。大王可解我足。使得飞往来入入湖水中。瞑止此梁上宿。王则令解之。如是数月于梁上大笑。王问曰。汝何等笑。答曰。我笑天下有三痴。一曰我痴。二曰猎师痴。三曰王痴。我与五百妇相随舍追青雀。贪欲之意为射猎者所得。是为我痴。射猎人我与一山金不取。言王当与己妇并金。是射猎者痴。王得神医王。夫人太子国中人民诸有病者。悉得除愈皆更端正。王既得神医。而不牢持反纵放之。是为王痴。孔雀便飞去。佛告舍利弗。时孔雀王者我身是也。时国王汝身是。时夫人者今调达妇是。时猎师者调达是也。
(三)
昔有国王。行射猎于旷泽中。大饥渴疲极。遥望郁然有屋树木。即往趣之。中有一女人。王从求饮食果实之辈。所求悉得。王请女人与相见。侍人白言。裸形无衣。王即解衣与之。有自然火烧衣。如是至三。王惊问女。何因如此。女人答言。前世为王妻。王饭沙门梵志。又欲上衣。我时言。但设饭则可。不须与衣。故受此罪。若王相念。作衣与国中沙门道士。若晓佛经者。咒愿女人得脱此勤苦。王受其言。还国作衣。求沙门道人了不得。时国无晓佛经者。王忆念。问舍度父当知之。度父言。乃昔有人度无钱。以五戒经一卷相与读之耳。王言。汝知佛经则以衣与。度父使咒愿。令裸形女人得福无量解脱勤苦。女人则时有新衣著身。故在鬼道中命尽。当生第一天上也。
(四)
昔海边有国王行射猎。得一沙门。持作使沙门夜诵经作梵声。王言。此伎大工歌。有客辄伎歌。时有异国优婆塞贾。往到其国。王请之出沙门令歌。优婆塞闻说深经。内心踊跃即去。国人以千万往赎。至三千万王乃与之。贾人作礼曰。我以三千万相赎在所到。道人即弹指踊在空中。曰卿自赎不赎我也。所以者何。往昔王为卖葱人。汝来于王买葱不毕三钱。我时任卿。卿遂不还三钱。今此生子息。乃至三千万。汝当还本三钱也。主则意解悔过。受五戒为优婆塞。师曰。债无多少不可负。亦不任人也。
(五)
佛在世有小儿。与兄嫂共居。儿日日至佛所受经戒。兄嫂谏不止。后取儿牵抱之。以杖捶之言。佛比丘僧当救汝。儿啼呼恐怖自归三尊。则得须陀洹道。乘佛威神便与木抱缚相随俱飞去。出壁入壁出地入地自在所为。兄嫂见之惶怖叩头悔过。儿便为兄嫂说善恶之行。俱到佛所受戒。佛则为现宿命本末。兄嫂欢喜。心开垢除。得须陀洹道。
(六)
昔有罗汉。与沙弥于山中行道。沙弥日日至道人家取饭。道经历堤基上行。崎岖危险常躄地覆饭污泥土。沙弥取不污饭著师钵中。取污饭澡洗食之。如是非一日。师曰。何因澡弃饭味。答曰。行乞去时晴还雨。于堤基躄地覆饭。师默然禅思之。知是龙娆沙弥。便起到堤上。持杖叩擞之。龙化作老翁来头面著地。沙门言。汝何因娆我沙弥乎。答曰。不敢娆实爱其容貌耳。龙言。何以日见其行。师曰。行乞饭。龙言。从今日为始。愿日日于我室食毕我寿命。沙门默然受请。还语沙弥。汝往乞止彼食。勿复持饭来。沙弥日日于彼食。后见师钵中有两三粒饭。香美非世间饭。问和上曰。于天上饭乎。师默不应。沙弥便伺师知于何许饭。便入床下持床足。和上坐禅定意。床相随俱飞到龙七宝殿上。龙及妇诸婇女。俱为沙门作礼。复为沙弥作礼。师乃觉呼出。正汝心勿动。此非常之像何因污意。饭已即将还语之。彼虽有殿舍七宝妇人婇女。故为畜生耳。汝为沙弥。虽未得道。必生忉利天上。胜彼百倍勿以污意。语沙弥言。此百味饭入口即化成虾蟆。意恶吐唾逆反已。乃却饭不复入。二曰妇女端正无比。欲为夫妇礼。化成两蛇相交。三曰龙背有逆鳞。沙石生其中。痛乃达心胸。龙有此三苦。汝何因欲之。沙弥不应。遂昼夜思想于彼不食。得病而死。魂神即生为龙作子。威神致猛。其父命尽得脱生人中。师曰。人未得道。不可令见。道及国王内也。
(七)
昔有国王夫人生一女。父母名为月女。端正无比。王与衣被珍宝。辄言自然也。至年十六。王恚言。此是我与。汝何言自然。后有乞儿来丐。王言。此实汝夫。月女言诺。自然便追去。乞人惶怖不敢取。女言。汝乞食常不饱。王与汝妇何为让。便俱出城昼藏夜进。行到大国。国王时崩无太子。夫妇于城外坐。出入行人问曰。何等人汝何姓名何国来。答曰自然。如是十余日。时大臣使梵志八人于都城门行人出入以次相之。唯有此夫妇应相耳。是时举国群臣共奉迎之为王。王夫妇以正法治国人民安宁。诸小王来朝。月女父王在中饮食已去。月女特留父王。月女以七宝作鱼机关。帐牵一鱼百二十鱼现。推一鱼户则开。下为父作礼白父。今已得自然。曰夫人行然臣不及矣。师曰。月女与乞儿宿命。夫妇俱田作。令妇取饷。夫遥见妇与沙门相逢于岸水边止。从乞妇食。则分饭上道人。道人止饭。夫遥见两人。不谓有恶。持杖往见。道人飞去。妇言。卿分自在勿恚。夫言。两分者我与共食也。师曰。夫有恶意故堕贫家作子。后见道人欢喜自悔责故。同受此福耳。
(八)
昔佛从众比丘行。逢三醉人。一人走入草中逃。一人正坐博颊言无状犯戒。一人起舞曰。我亦不饮佛酒浆。亦何畏乎。佛谓阿难。草中逃人。弥勒作佛时当得应真度脱。正坐博颊人。过千佛当于最后佛得应真度脱。起舞人。未央得度也。
昔有沙门。昼夜诵经。有狗伏床下。一心听经不复念食。如是积年。命尽得人形。生舍卫国中作女人。长大见沙门分越。便走自持饭与欢喜。如是后便追沙门去作比丘尼。精进得应真道也。
(九)
昔维卫佛在世时。国中诸大姓。各各一时供佛及比丘众。时有一大姓。贫无以供佛者。白言。愿比丘众有欲得药者。某悉当给之时有一比丘。身体有疾。大姓以一甘果与之。食。比丘得安隐除愈。大姓后寿尽生天上。胜诸天有五事。一者身无病。二者端正。三者命长。四者得财富。五者智慧。如是九十一劫中上为天。下生大姓家。不堕三恶道。乃至释迦文佛时。为四姓家作子名曰多宝。见佛欢喜。作沙门精进得道。号为应真。夫施高行沙门一。逾波邪秽浊一国人矣。
昔有夫妇。俱持五戒事沙门。有新学比丘不知经。至其门乞。夫妇请道人。前坐作饭食已毕。夫妇俱下地作礼言。少小事道人未曾闻经。愿开解蔽闇不及。比丘低头无以答。曰苦哉苦哉。夫妇心意俱解。言世间实苦。应时俱得道迹。比丘见两人欢喜。亦得道迹也。师曰。宿命累世三人兄弟。愿学道迹。同行故俱道证。
(一○)
昔有国王。出射猎还。过绕塔为沙门作礼。群臣共笑之。王觉知问群臣有金在釜。釜沸中以手取可得不。答曰。不可得。王言。汝冷水投中可得不。臣白王。可得也。王言。我行王事。射猎所作如汤沸。烧香然灯绕塔。如持冷水投沸汤中。夫作王。有善恶之行。何可但有恶无善乎。
(一一)
昔有沙门行至他国。夜不得入城。于外草中坐。至夜阅叉鬼来持之当啖汝。沙门言。相离远。鬼言。何以为远。沙门言。汝害我。我当生忉利天上。汝当入地狱中。是不为远也。鬼则置辞谢作礼而去。
(一二)
昔有国王。令人呼知识。知识言谢王。适穿地作坑。欲藏七宝。王闻大惊。令人复呼知识。白王。今适下宝著坑中。王便复令呼知识。白王。今适下平地。平地已便往。王问。汝何痴。藏七宝以语人耶。知识言。属馔具甘美。欲饭佛及比丘僧。是为穿地作坑。斟布羹饭。是为下宝坑中。扫地行澡水羼经。是为平地。白王。此宝五家不能辱也。王言。善哉善哉。汝不当早相告。我当早相告。我当数藏宝。王则开藏大布施。饭佛及比丘僧。佛为说清净咒愿。即发道意矣。
(一三)
昔有四姓请佛饭。时有一人卖牛湩。大姓留止饭。教持斋戒止听经。宾乃归。妇言。我朝相待未饭。便强令夫饭坏其斋意。虽尔七生天上七生世间。师曰。一日持斋。有六十万岁粮。复有五福。一曰少病。二曰身安隐。三曰少淫意。四曰少睡卧。五曰得生天上。常识宿命所行也。
(一四)
佛及比丘众应请。有一沙门与一沙弥后来。道逢淫女人牵沙门。沙门与之有欲。欲毕到饭家。佛呼沙弥。汝到须弥山下取甘泉来。沙弥已得道。便挑钵于前叉手追。须臾得水来还。其师惭愧踧踖。悔过自责即得罗汉。此女人宿命对也。逢对毕罪乃得道矣。昔阿育王。日饭千罗汉。后有来年少沙门。与千道人俱入宫。年少沙门坐已。上下视王宫殿。复视正夫人不休。王有恚意。饭已各自去。王留上座三人。问此年少从何来。姓名为何。师事何人。此非沙门。何因将入宫。占相正夫人眼不转休。答曰。此沙门从天竺来。师名某乙姓某名某。有慧明达经。故来以视坐起宫殿。复上视忉利天适等无异念。王前世以把沙著佛钵中。巍巍乃尔。今复日饭千罗汉。其福无量也。所以视正夫人者。万六千人之上端正无比。却后七日寿尽当入地狱。世间无常。用是故视之耳。王惶怖呼夫人。自归三道人。道人言。王虽日饭吾等千人。千人不能释解夫人意。故当得年少沙门为说经。可疾见谛道。王使请道人。道人还。王与夫人俱头面著地。愿归命令重罪得微轻。道人则为夫人说宿命所可经见者。为现法要。应时欢喜衣毛竖立。则得须陀洹也。夫人本五百世为道人姊。宿共誓先得道当相度。师曰。人无宿命终不从解。亦不相见语言。终不入意。人各有本师也。
(一五)
昔有四姓名伊利沙。富无央数悭贪不肯好衣食。时有贪老公与相近居。日日饮食鱼肉自恣宾客不绝。四姓自念。我财无数反不如此老公。便杀一鸡炊一升白米。著车上到无人处。下车适欲饭。天帝释化作犬来。上下视之。请为狗言。汝若不能倒悬空中。我当与汝不。狗便倒悬空中。四姓意天恐何图有此。曰汝眼脱著地。我当与汝不。狗两眼则脱落地。四姓便徒去。天帝化作四姓身体语言乘车来还。敕外人有诈称四姓驱逐捶之。四姓晚还。门人骂詈令去。天帝尽取财物大布施。四姓亦不得归。财物尽为之发狂。天帝化作一人。问汝何以愁。曰我财物了尽。天帝言。夫有宝令人多忧。五家卒至无期。积财不食不施死为饿鬼恒乏衣食。若脱为人常堕下贱。汝不觉无常。富且悭贪不食。欲何望乎。天帝为说四谛苦空非身。四姓意解欢喜。天帝则去。四姓得归自悔前意。施给尽心得道迹也。
(一六)
昔有大姓家子端正。以金作女像语父母。有女如此者乃当娶也。时他国有女人亦端正。亦以金作男像白父母。有人如此乃当嫁之耳。父母各闻有是。便远娉合此二人为夫妇。时国王举镜自照谓群臣。天下人颜容宁有如我不。答曰臣闻彼国有男子端正无比。则遣使请之。使者至以王告之。王欲见贤者。则严车进去。已自念。王以我明达故来相呼。则还取书籍之要术而见。妇与客为奸。怅然怀感为之结气。颜色衰耗惟怪更丑。臣见其如此人行道轗轲颜色痟瘦。便断马厩以安措之。夜于厩中见王正夫人出与马下人通。心乃自悟。王夫人当如此。何况我妇乎。意解颜色如故。则与王相见。王曰。何因止外三日。答曰。臣来相迎。我有所忘道还归取之。而见妇与客为奸。意忿为之惨怒颜色衰变。住厩中三日。昨于厩见正夫人来与养马儿私通。夫人乃尔。何况余乎。意解颜色复故。王言。我妇尚尔。何况凡女人。两人俱便入山除须发作沙门。思惟女人不可与从事。精进不懈俱得辟支佛道也。
(一七)
昔有妇人生一女。端正无比。年三岁。国王取视。呼道人相后中夫人不。道人言。此女人有夫。王必后之。我当牢藏之。便呼鹄来。汝所处在何所。白王。我止大山半有树。人及畜兽所不得历。下有回复水船所不行。王言。以此女寄汝养。便撮持去。日日从王取饭与女。如是久后。上有一聚卒为水所漂去。有一树正倚追水。下流有一男子。得抱持树。堕回水中不得去。回满树踊出住。倚山男子得上鹄树与女通。女便藏之。鹄日举女称之。已更子身未者轻也。鹄觉女重。左右求得男子。举弃之。往如事白王。王曰。道人工相人也。师曰。人有宿命对。非力所能制也。逢对则相可。诸畜生亦如是也。
(一八)
昔有国王持妇女急。正夫人谓太子。我为汝母。生不见国中。欲一出汝可白王。如是至三。太子白王。王则听。太子自为御车。出群臣于道路。奉迎为拜夫人。出其手开帐。令人得见之。太子见女人而如是。便诈腹痛而还。夫人言。我无相甚矣。太子自念。我母当如此。何况余乎。夜便委国去入山中游观。时道边有树。下有好泉水。太子上树。逢见梵志独行来入水池浴出饭食。作术吐出一壶。壶中有女人。与于屏处作家室。梵志遂得卧。女人则复作术。吐出一壶。壶中有年少男子复与共卧已便吞壶。须臾梵志起复内妇著壶中。吞之已作杖而去。太子归国白王。请道人及诸臣下。持作三人食著一边。梵志既至言。我独自耳。太子曰。道人当出妇共食。道人不得止出妇。太子谓妇。当出男子共食。如是至三。不得止出男子共食已便去。王问太子。汝何因知之。答曰。我母欲观国中。我为御车。母出手令人见之。我念女人能多欲。便诈腹痛还入山。见是道人藏妇腹中当有奸。如是女人奸不可绝。愿大王赦宫中自在行来。王则敕后宫中。其欲行者从志也。师曰。天下不可信女人也。
(一九)
昔有二人从师学道。俱去到他国。于道路见象迹。一人言。此母象怀雌子象一目盲象上有一妇人怀女儿。一人言。尔何知。曰以意思知也。汝不信者。前到当见之。二人俱及象悉如所言。至后象与人俱生。如是一自念。我与俱从师学。我独不见要。后还白师。我二人俱行。此人见一象迹。别若干要而我不解。愿师重开讲。我不偏颇也。师乃呼一人问。何因知此。答曰。是师所常道者也。我见象小便地。知是雌象。见其右足践地深。知怀雌也。见道边右面草不动。知右目盲。见象所止有小便。知是女人。见右足踏地深。知怀女。我以纤密意思惟之耳。师曰。夫学当以意思惟。乙密乃达之也。夫简略者不至。非师之过也。
(二○)
昔有妇人富有金银。与男子交通。尽取金银衣相追俱去。到急水边。男子言。汝持财物来。我先度之。当还迎汝。男子便走去不还。妇人独住在水边。见狐捕取鹰舍取鱼。不得鱼复失鹰。妇谓狐。汝何痴甚。捕两不得一。狐言。我痴尚可。汝痴剧我也。
(二一)
昔龙王女出游。为牧牛者所缚捶。国王出行界。见女便解之便使去。龙王问女。何因啼泣。女言。国王枉捶我。龙王曰。此王常仁慈何横捶人。龙王冥作一蛇。于床下听王。王语夫人。我行见小女儿为牧牛人所捶。我解使去。龙王明日人现来与王相见语王。王有大恩。在我许女昨行为人所捶。得王往解之。我是龙王也。在卿所欲得。王言。宝物自多。愿晓百畜兽所语耳。龙王言。当斋七日。七日讫来语。慎勿令人知也。如是王与夫人共饭。见蛾雌语雄取饭。雄言各自取。雌言我腹不便。王失笑。夫人言。王何因笑。王默然。后与夫人俱坐。见蛾缘壁相逢诤共斗堕地。王复失笑。夫人言。何等笑。如见至三。言我不语汝。夫人言。王不相语者我当自杀。王言。待我行还语汝。王便出行。龙王化作数百头羊度水。有怀妊牸羊呼羝羊。汝还迎我。羝羊言。我极不能度汝。牸言。汝不度我我自杀。汝不见国王当为妇死。羝羊言。此王痴为妇死耳。汝便死谓我无牸羊也。王闻之。王念。我为一国王。不及羊智乎。王归。夫人言。王不为说者当自杀耳。王言。汝能自杀善。我宫中多有妇女不用汝为。师曰。痴男子坐妇欲杀身也。
(二二)
昔有一国。五谷熟成人民安宁。无有疾病。昼夜伎乐无忧也。王问群臣。我闻天下有祸何类。答曰。臣亦不见也。王便使一臣至邻国求买之。天神则化作一人。于市中卖之。状类如猪持铁锁系缚。臣问。此名何等。答曰祸母。曰卖几钱。曰千万。臣便顾之问曰。此何等食。曰日食一升针。臣便家家发求针。如是人民两两三三相逢求针。使至诸郡县扰乱在所患毒无憀。臣白王。此祸母致使民乱男女失业。欲杀弃之。王言大善。便于城外刺不入斫不伤掊不死。积薪烧之。身体赤如火。便走出过里烧里过市烧市入城烧城。如是过国遂扰乱人民饥饿。坐厌乐买祸所致。
(二三)
昔有鹦鹉。飞集他山中。山中百鸟畜兽。转相重爱不相残害。鹦鹉自念。虽尔不可久也。当归耳便去。却后数月大山失火四面皆然。鹦鹉遥见便入水。以羽翅取水飞上空中。以衣毛间水洒之欲灭大火。如是往来往来。天神言。咄鹦鹉。汝何以痴。千里之火宁为汝两翅水灭乎。鹦鹉曰。我由知而不灭也。我曾客是山中。山中百鸟畜兽。皆仁善悉为兄弟。我不忍见之耳。天神感其至意。则雨灭火也。
(二四)
佛与比丘俱行。避入草中。阿难问佛。何因舍道行草中。佛言。前有贼。后三梵志当为贼所得。三人后来。见道边有聚金。便止共取。令一人还聚中市饭。一人取毒著饭中杀二人。我当独得金。二人复生意。见来便共杀之。已便食毒饭俱死。三各生恶意。展转相杀如是也。
(二五)
昔有四姓藏。妇不使人见。妇值青衣作地窟。与琢银儿相通。夫后觉。妇言。我生不行。卿莫妄语。夫言。当将汝至神树所。妇言佳。持斋七日入斋室。妇密语琢银儿。汝当云何。汝诈作狂乱头。于市逢人。抱持牵引之。夫斋竟便将妇出。妇言。我生不见市。卿将我过市。琢银儿便抱持卧地在所为妇便哮呼其夫。何为使人抱持我。夫言。此狂人耳。夫妇俱到神所叩头言。生来不作恶。但为此狂所抱耳。妇则得活。夫默然而惭。妇人奸诈乃当如是也。
(二六)
昔有一女行嫡人。诸女共送。于楼上饮食相娱乐。橘子堕地。诸女共观。谁敢下取得橘来。当共为作饮食。当嫁女便下楼。见一童子已取橘去。女言童子。以橘相与。童子曰。汝临嫁时先至我许我还橘。不尔不相与。女言诺。童子便与橘。女得持还。众人共作饮食。送女至夫所。女言。我有重誓。愿先见童子。还为卿妇。夫便放去。出城逢贼。女向贼求哀。我有重誓当解。贼放去。适前逢啖人鬼。女叩头愿乞解誓。鬼放去。到童子门。请前坐。童子不干。为设饮食。以私金一饼送之。师曰。如是夫贼鬼童子四人皆善。虽尔意有所在。或有言夫胜者。为持妇急。言贼胜者。为持财物急。言鬼胜者。为持饮食急。言童子胜者。为谦谦也。
(二七)
昔有妇人。常曰。我无所亡。其子取母指镮掷去水中已。往问母金镮所在。母言。我无所亡。母后日请目连阿那律大迦叶饭。时当得鱼。遣人于市买鱼归治。于腹中得金镮。母谓子。我无所亡。子大欢喜往至佛所。问我母何因有此不亡之福。佛言。昔有一仙人居北。阴寒至冬天。人人悉度山南。时有老独母。贫穷不能行。独止为众盖藏器物。春人悉来还。母以物一一悉付还其主。众人皆欢喜。佛言。时独母者是汝母。前世护众人物故。得是无所亡福耳。
昔有四姓家子。为离越作小居处则足自容。复作经行处。后寿尽上生忉利天上。得宝舍周匝四千里。所欲自乐。欢喜持天华。散离越屋上。天言。我作小泥屋耳。乃得好殿舍。念恩故来散华耳。
(二八)
昔有三道人共相问。汝何因得道。曰我于王国中。观蒲萄大盛好。至晡时人来折灭取。悉败狼藉在地。我见觉无常。缘是得道也。一人曰。我于水边坐。见妇人摇手澡器臂镮更相叩。因缘合乃成声。我缘是得道也。一人曰。我于莲华水边坐。见华盛好。至晡有数十乘车来。人马于中浴。悉取华去。万物无常乃尔。我觉是得道也。
(二九)
昔有梵志。大高才学问反驳论议。造立无端弹易正要。引虚为实牵物连喻。莫当之者。诸国遂师之。后到舍卫国。白日然火行。城中人问曰。何以故如是。曰国[穴/具]无明故然火也。国王大耻之。而悬鼓城门下。募求明人有能折此人者。时有一沙门。入国问之。何以有此。答曰王耻梵志所为。有明者捶鼓。沙门举足逾之。王闻大欢喜。则请沙门梵志上殿饭食。沙门语王。善哉是梵志。智慧明达真是道人。非奴非卒非担死人种。梵志默然无以答。伎乐同时作。便取梵志著粪箕中。扫迹驱逐出国。相传告语也。
(三○)
昔有沙门。饭已减除。妆饰面目。整顿衣被。窥视前后。阿难白佛言。此比丘非法乃尔。佛言。适从女中来。余态未尽故耳。比丘则现罗汉道。般泥洹去也。
(三一)
昔舍卫城外有家人妇。为清信女戒行纯具。佛自至门分卫。妇以饭著钵中却作礼。佛言。种一生十。种十生百。种百生千。如是生万生亿。得见谛道。其夫不信道德。默于后听佛咒愿。曰瞿昙沙门言何若过甚哉。施一钵饭乃得尔所福。复见谛道。佛言。卿从何所来。答曰。从城中来。佛言。汝见尼拘类树高几许。答曰。高四十里岁下数万斛实。其核大如芥子。答曰。少少耳。佛言。一升乎。答曰一核耳。佛言。汝语何若过乎。栽种一芥子。乃高四十里。岁下数十万子。答曰实尔。佛言。地者无知其报力尔。何况欢喜持一钵饭上佛。其福不可称量。夫妇心意开解。应时得须陀洹道也。
(三二)
昔有沙门。已得阿那含道。于山上煮草染衣。时有失牛者遍求牛。见山上有火烟。便往视见釜中悉牛骨。钵化成牛头。袈裟化成牛皮。人便以骨系头。徇行国中。众人共见之。沙弥见日已中捶楗椎。不见师至。便入户坐思惟。见师乃人所辱。则往头面著足言。何因如此。曰久远时罪也。沙弥言。可暂归食。两人则放神足俱去。沙弥未得道。常有恚未除。顾见清信士及国人。国人乃取我师如此。使龙雨沙石。动此国令之恐怖。念此适竟。四面雨沙。城坞屋室皆悉坏败。师言。我宿命一世屠牛为业。故得此殃耳。汝何缘作此罪乎。汝去不须。复与我相追。师曰。罪福如是可不慎矣。
(三三)
昔有国王。大臣五人。一臣宿请佛。佛不受臣则还。因王请佛。佛言。此臣今必命当终。明日将谁复作福乎。臣尝令相师相之。云当兵死。常以兵自卫。己亦拔剑持之。夜极欲卧。以剑付妇持之。妇睡落剑断其夫头。妇便啼叫言君死。王则召四大臣问。汝曹营卫之。激修奸变。其妇与相随而忽至此罪。为谁在边者。便斩四臣右手。阿难问佛何因。佛言。其夫前世作牧羊儿。妇为白羊母。其四臣前世作贼。见儿牧羊。便呼儿俱举右手指。令杀白羊母。与五人烹之。儿啼泣悲哀。杀羊食贼。如是展转生死。今世共会故。毕其宿命罪也。
(三四)
昔有大姓家富巨亿。常好惠施所求不违。后生一男无有手足形体似鱼。名曰鱼身。父母终亡袭持家业。寝卧室内又无见者。时有力士仰王厨食恒怀饥乏。独牵十六车樵。卖以自给。又常不供。诣此四姓求所不足曰累年。仰王饮食常不供足。恒抱饥饿。闻四姓资财巨亿。故来乞丐。鱼身请与相见。示其形体。力士退自思惟。力石乃尔。近不如无手足人联取其物。往到佛所问其所疑。世或有豪尊如国王者死无手足。殖富乃尔。近我筋干国中无敌。而常抱饿饮食不足。何缘如此。佛言。昔迦叶佛时。鱼身与此王共饭佛。汝时贫穷驱使助之。鱼身具所当得已与王行。而谓王言。今日有务不得俱行。废此事为断我手足无异故。时行者今王是也。不行失言者鱼身是也。时贫穷佐助者汝身是也。于是力士心意开悟。即作沙门得阿罗汉道也。
旧杂譬喻经卷上
猜你喜欢 卷四十一·佚名 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派卷第四(二十二章)·优昙普度 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下·慧思 御选语录卷十三·雍正 第七 布萨初解答章与制戒之义利论·佚名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五·佚名 太子须大拏经·佚名 卷第二十八·祖琇 观心玄枢·延寿 卷第十一·霁仑超永 四分律卷第二十八(二分之七明尼戒法)·佚名 杂宝藏经卷第八·佚名 辩正论卷第十·法琳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九·澄观 往生集序·祩宏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