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见正经(亦名生死变识经)

东晋天竺三藏竺昙无兰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只国精舍。正以食时。将诸比丘五百人。菩萨及优婆塞千人。皆持供养具出罗阅只城外。有大树。名曰甘香。根深干大。枝叶茂盛。华实红赤。其味甜美。树下广平。集石为座。佛意欲止此。诸优婆塞。即敷布坐席。佛便止坐。弟子菩萨。亦皆就坐。时有一比丘。名曰见正。新入法服。其心有疑。独念言。佛说有后世生。至于人死。皆无还相报告者。何以知乎。当以此问佛。未即发言。佛已豫知。佛因先言。诸弟子。此树本以一核种。四大胞毓。自致巨盛。覆尔所人。本为核时。根干叶实未有未见。至得四大。因缘相连。便生芽叶茎节华实。转增于本。自致成树。施布广远。初名为核。核复生芽。芽复生茎。茎复生叶。叶复生华。华复生实。展转变易。非故不离故。而名非常名。遂成大树。树复生果。果复成树。岁月增益。如是无数。佛告诸弟子。欲踧集华实茎节根干。更使还作核可得乎。诸弟子皆言。不可得也。彼已变转。不可还复。日就朽败。核转复生。如是无极。转生转易。终皆归朽。不可复还使成本核也。

佛告诸弟子。生死亦如此。识神为起法。起法为痴。痴为就贪爱。痴如彼树核。核小而长成大树。一痴而致多所因缘。多所因缘。本由痴出。痴生行。行生识。识生字色。字色生六入。六入生更乐。更乐生痛。痛生爱。爱生受。受生有。有致生。生致老死。合十二因缘。成为身已。有身当就老死。识神转易。随行而往。更有父母。更受形体。更六情。更所习。更苦乐。更风俗。都非故。便不得复还。不复识故。向所新见。谓为有谓可常。著所猗呼为谛。谓无前世后世。识神转徙。随行而有也。识神已徙。更有父母。更受新身。更六情。更所习。更苦乐。更风俗。便不复识故。亦不得复还故身故习故所。见如树不复还作核也。

于是比丘见正。承佛言。起坐长跪。白佛言。我意未除未解。正要今欲发愚痴之问。愿佛哀我等。为解了之。我从生已来。见人死者不少。或父子兄弟夫妻内外。或朋友相怜爱。或有怨仇相憎。死后识神。了无还面相答善恶者。何以乎。识神为何所隔碍。而不得还面报人也。愿为分别说之。令我等结除疾得见谛。佛言比丘。彼识无形。至于转徙。随行而有。若身作福。福识转生。亦不得还面报人也。何以故。譬如冶家洋石作铁。已成铁便铸以为器。已成器可复还使作石乎。见正言实不可。石已成铁。终不得复还作石。佛言。识之转徙。住在中阴。如石已洋成铁。从中阴转受他体。如铁已铸成器。形消体易。不得复还故识。何以故。行之善恶。识往受之。转化变改。如石成铁。修行五善。禀受人身。则更有父母。已有父母。便有六系闭。一者住在中阴。不得复还。二者随所受身胞内。三者初生迫痛忘故识相。四者堕地故所识念灭。更起新见想。五者已生便著食。贪念故识念断。六者从生日长大。习所新见。识灭无复宿识。诸弟子。譬如贾客周游四方国。具见苦乐。便意思念东方一郡国所有。已起是念。便三方念灭。生死亦如是。从是世作行往后世。受已受即生新想念。故识想便灭。如贾客惟念一方。三方想灭也。用是六事。系蔽隔碍。不复还故识。如核之成树。石之成铁。变本易名。不复还面相答报也。佛言。复譬如陶家埏土为器。以火烧之。则转成瓦。宁可使瓦还作土乎。诸弟子皆言。实不可。土已烧炼。变形成瓦。不可复使还作土也。佛言。诸弟子识神转徙。随行受身。如土成瓦。人无道行。不复识故。不得复还相报答也。比丘。复譬如树大数十围。巧匠便规斫。刻镂奇巧百种。若人欲复集聚斫柿及所刻。巧还使成树可得乎。诸弟子言。实不可。树已断破。段段刻尽。枝叶槁朽。不复可集使成树也。佛言诸弟子。识神于是世。作行善恶。临死识徙。随行受体。所见所习。非复故身。不可得还。不复识故面相答报也。如树已断不可复集使生。佛言。复譬如工师。烧砂作红色。更转白形。化如水。诸弟子欲令红还复作砂。可得成乎。诸弟子言。实不可也。烧砂一变。不可还复。佛言生死亦如是。人未有道意。无有净眼。身死识去。随行变化。转受他体。所历异世。更受胞胎。见习皆异。不复识故。如砂成红不可复还也。佛言诸弟子。复譬如水处于圆瓶。则体随圆。徙著方器。则体复方。大小曲直。随所堕处。诸弟子生死亦如此。识神本无。无有常形。随行善恶。辄往受身。白黑长短。苦乐善恶。变受随行。如水从器。或从人中所作非法。死堕畜生。合受恶体。不复识故面相答报也。诸弟子。譬如蝮蜟生在土中。无声无翼。得时节气。转化成蝉。飞行著树。鸣声不休。佛问诸弟子。宁可还蝉使入土成蝮蜟乎。诸弟子言。实不可也。蝮蜟已变。去阴在阳。身形化异日当死亡。或为众鸟所啖。不得还作蝮蜟也。佛言诸弟子。生死亦如此。命讫身死。识神转徙。更受新身。五阴覆障。见习各异。于彼亦当老死。不得复还。不复识故面相答报也。如蝉在树不可复还作蝮蜟也。

佛告诸弟子。复譬如段生肉。过时不食。则臭茹生虫。欲使还成鲜肉可得乎。诸弟子言。实不可。肉已臭败。不能得使复成鲜洁。佛言。生死亦如此。人在世间。心念恶。口言恶。身行恶。死则识神转徙。堕地狱身。或畜生身。或鱼虫身。所在异见。不与前同。罪网所蔽。不复识故。不得复还面相答报也。如彼臭肉不可使更成鲜洁。佛告诸弟子。复譬如月晦夜阴。以五色物著冥中。令千人万人。令夜视色物。宁有一人。而别其青黄赤白者乎。诸弟子皆言。正使巨亿万人复无央数人。令夜观视。终无见者。何能别其五色。佛言。若有人。把炬照之。令人观视。可得见不。诸弟子言。人依炬明视之。皆可别五色。佛言。若愚人背炬火。进入幽冥。乃进极远。而望欲见五色。可得见乎。诸弟子言。愚人背明向冥。愈进闇。终无见色时也。

佛告诸弟子。人在生死。亦如此。一切人民。蚑行蜎飞蠕动之类。已受身形。痴冥闇蔽。无有道行。不学身事意事。未得慧眼。而欲知生死所趣识神往来面相答报。如月晦夜阴欲视五色。终不得见也。若修行经戒三十七品。守摄其意。就清净行。如随持炬火人见别五色。人随佛法教。则能了别死生。具见五道识神往来所堕善恶处。如炬火之照色。皆悉了见。人初不学身事意事。背于经戒。随俗三流。快意自从。断割真法。不信不乐。不肯奉行。如背炬入冥。疑结日甚。终无见知有解了时也。佛告诸弟子。莫顺汝愚痴闭结之意。而不信清净正真之道。自堕地狱。为身受痛。我故引譬。以解了汝等。常当勤力奉行经戒。以著心中。佛告诸弟子。人生是世禀受身形。肉眼所见。现在之事。父母亲属。察察了了。然不能复见知前世所从来处。于是当老死。往生后世。更受身形。则亦不能复识知今世之事也。所以者何。一生一死。识神转易。十二因缘。痴为其主。懵懵冥闇。转不识故。诸弟子。譬如煮练白丝染作异色。青黄赤黑。变本易故。不可复转还也。生死转易。如丝受色。识无常体随行染著。未有净眼。不识其故心意为法所念即成。人在一世。心念万端。善恶报受。受新故灭。生死之法。痴闇之常然也。其欲知见生死往来。当广学行身意之事。深入清净。思惟本末。尔乃开寤。如卧寤也。佛告诸弟子。识神为痴冥法。生作善恶行。死转往受。随善恶行而有形兆。如火得薪而见薪索则灭。意识不作善恶行则亦灭无所见。未得道者。沉沦生死。转不识故。譬如秽镜。垢浊蔽污。举以向面。了无所见。意识浊蔽。生死转徙。惨惧蔽盈。牵著殃福。不复识故。如窥秽镜。复譬如深浊之水。虽有鱼虫。了不得见。生死错乱。忧思蔽塞。转生忘故。亦如浊水。譬如冥夜闭眼而行。都无所见。生死闇昧。流随殃福。或喜或恼。缀制所受。不复识故。如夜闭眼。

佛告诸弟子。今我为佛。慧眼清净。一切生死。往来三界。佛悉知见。譬如水精琉璃宝珠彩丝贯之。青黄皆见。佛视生死。如观贯珠。譬如净水。清澄见底。其中鱼虫。皆悉裸见。佛视生死。如清水鱼。譬如大桥。一切行人。往来无绝。佛视生死。往来五道。如观桥人。譬如高山远望具见。佛意高远。具知生死。无不分别。佛告诸弟子。汝等当随我教。可具知生死千亿劫事。当行三十七品要行。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正道。以除意垢。消灭三毒。疑结解散。便见清净。得佛慧意。便知去来之事。如视明镜。一切悉见。佛告诸弟子。世人所作善恶。死之后世。亦皆相答报。但人未得三净眼。是以不见不知。不复识其本。著在六系蔽。为肉眼行故。而不见相答报之本。谓之无有也。其未得道者。皆作浊秽之行。况没愚痴。生死转化。更受身形。肉眼眩惑。离故系新。四痛扰乱。终不得知识随行相答报也。令现世人。或受福。或受殃。或相怜。或相憎。此则宿行答报之验。为无有三净眼故。不见不知。便结在疑一切人已来生是世。本与痴俱。无有道意清净之行。而欲望知前世之事。识反报之效。譬如无手欲书无目欲视。终不能也。故佛出世。敷现经道。以解人意。其欲知见。识神往来。生死所受者。当随佛教行三十七品。智度无极。捡意敕意。调意正意。入禅三昧之妙。乃可具知。识神所堕。去来之事耳。汝诸弟子。当勤学知身事意事。具了诸对。至则灭除之。不为乱误。坚固于正法。如此莫休汝所疑问。即可解了。

佛告诸弟子。识神有名无形。随善恶行。依四大为体。初生身小。诸根未具。识见复小。所知未备。及其长大。六情具足。识亦随体。爱欲诸习。日生盛具。至于衰老。四大羸臞。识亦不明。六情减少。现居一世。变易无常。不如其故。生所习见。老如忘之。况更异世。阴胎系蔽。未得道意。痴行惑秽。欲见意识往来。面相反报。不可得也。人无道行。而望见知宿命之事。譬如闇夜贯针。水中求火。终无见得。汝诸弟子。当勤行经戒。深思生死。本从何来。终归何所。何因往来。所缘何等。谛如思惟空无之法。得净结除所疑自解。佛说经竟。见正等五百人。及诸优婆塞。悉得须陀洹。诸菩萨皆得不倾回三昧。各起绕佛三匝。头面著地。作礼毕竟。悉从佛俱还精舍。

佛说见正经(亦名生死变识经)

猜你喜欢
  卷第十二·宗密
  禅宗直指·石成金
  第十六章 受纳支提耶山精舍·佚名
  自在王菩萨经卷上·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欧阳竟无
  卷第三十(第五诵之二)·佚名
  佛说无言童子经卷下·佚名
  潮音草舍诗存外集(二)·太虚
  俱舍论疏 第九卷·法宝
  中国哲学史评·太虚
  般若灯论释 第六卷·清辨
  卷第十二·佚名
  卷第五·佚名
  卷三·佚名
  18.说见清净品·佛音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李震·唐圭璋

      震,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咸淳七年(1271)进士。   贺新郎   题高克恭夜山图   楼据湖山背。倚高寒、尘飞不到,越山相对。老月腾辉群动息,独坐清分沆瀣。更满听、潮声澎湃。醉里诗成神鬼泣,景苍凉、又在新诗外。浑忘

  • ●卷二二·陈衍

    一、林少穆先生则徐有《云左山房诗钞》,使事稳切,对仗工整。有《和冯云伯登府志局即事原韵》之二云:“风物蛮乡也足夸,枫亭丹荔幔亭茶。新潮拍岸添瓜蔓,(端午前后,积雨经旬,敝居门前,河水漫溢。)小艇穿桥宿藕花。(予近浚小

  • 卷三十一·查慎行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苏诗补注> 钦定四库全书 苏诗补注卷三十一 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古今体诗四十九首【元佑四年己巳春由翰林学士除龙图阁学士四月以後出知杭州尽一年】 慎按以下四首施氏原本错编上卷末今

  • 心泉学诗稿巻五·蒲寿宬

    宋 蒲夀宬 撰七言律诗用翁雪舟送春韵三首锦衣年少不知愁风雨无端恼客游万防残红空过眼一畨新緑又从头夕阳细草堪横笛野渡垂杨可系舟三百六旬浑是醉饯春何用苦绸缪隙驹如箭未堪怜晴雨悲欢付自然九十春光能几日一畨花

  • 卷三十七·谷应泰

      ○汪直用事   宪宗成化十三年春正月,置西厂,命太监汪直讠刺外事。汪直者,大藤峡瑶种也。瑶贼平,直以幼男入禁中,为昭德宫内使,寻堂御马监事。年少黠谲,上宠之。   先是,妖人李子龙以左道惑众,内使鲍石、郑忠敬信之。

  • 卷五十六·宋·蒋一葵

    【希哲】 〔字原明。申国公子。〕 吕原明,元间侍讲,大雪不罢讲。讲《孟子》,哲庙一笑。喜为二绝云:“水晶宫殿玉花零,点缀宫槐拂素屏。特敕下帘延墨客,不因风雪废谈经。”其二曰:“强记师承道古先,究

  • 第一二三禀光绪九年四月(?)一一三一二-一五·佚名

    台北知府对巡抚、按察使、道台,禀报头役被控索诈案件之办案经过并请示敬〔再〕禀者(注),新竹县役徐祥,前被监生张琼荣、民人王居、隘首张进生等,在前抚宪岑行辕,控告藉案索诈、抢掳、毙命,经蒙亲提人证,研

  • 卷二十九·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圣祖仁皇帝圣训钦定四库全书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圣训卷二十九慎刑二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十月甲申上谕刑部朕保乂黎元务崇寛大每於刑狱之事辄廑矜恤之

  • 卷二百三十三·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三十三人物志一百十三忠义传二十五【驻防八旗二乾隆年中共七十五人】濶灵阿濶灵阿吉林镶黄旗人授护军校署防御乾隆二十年阿睦尔撒纳叛逃诸夷煽附

  • 序·朱元璋

    朕观自古国家,建立法制,皆在始受命之君。当时法已定,人已守,是以恩威加于海内,民用平康。盖其创业之初,备尝艰苦,阅人既多,历事亦熟。比之生长深宫之主,未谙世故;及僻处山林之士,自矜己长者,甚相远矣。朕幼而孤贫,长值兵乱;年二十四

  • 卷七·陆陇其

    四书讲义困勉録卷七赠内阁学士陆陇其撰里仁里仁为美章 张彦陵曰按仁主风俗仁厚言只重薰陶成徳看不必兼周恤説一节要紧在处字择字轻首叫明为美正醒人以知之也不处仁便是不知其美了非是知其美而又不处也意无两层 按

  • 第五章 5·辜鸿铭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辜讲有一次孔子想让一位学生(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字子开,又字子若。身有残疾,在孔门中以有德行著称)去做官。“不行。”这位学生回答,“我自己也没有信心呀。”于是孔子就举荐了

  • 春秋纂言总例卷三·吴澄

    <經部,春秋類,春秋纂言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纂言總例卷三    元 吳澄 撰嘉禮王后【經書王后者二】桓王后紀姜【紀侯之女書逆書歸】祭公來遂逆王后于紀【桓八】○紀季姜歸于京師【桓九】【王后天下母也上儀天王

  • 救匮第三十·桓宽

    【题解】本篇讨论救匮之道。贤良认为应当从公卿大夫及其子孙&ldquo;躬亲节俭,率以敦朴&rdquo;做起,其次。&ldquo;罢园池,损田宅,内无事乎市列,外无事乎山泽&rdquo;,这样,才能消除&ldquo;聚不足之病&rdquo;。贤良指责公卿大夫

  • 卷二百八十五·佚名

    △初分赞清净品第三十五之一尔时具寿舍利子白佛言:世尊,如是清净最为甚深。佛言:如是毕竟净故。舍利子言:何法毕竟净故。说是清净最为甚深。佛言:舍利子,色毕竟净故。说是清净最为甚深。受想行识毕竟净故。说是清净最为甚深

  • 第十四章 长老之入都·佚名

    彼天爱帝须王,许都之住民游水,[自]行乐之猎,(一)伴四万人人徒步而行走至眉沙迦山。(二)天神欲示诸长老[于王],为大鹿之姿,居食于彼山之薮。(三)王见[此]:&ldquo;无心射彼而不宣。&rdquo;立弦之音,大鹿走入山间。(四)王追其迹,鹿走于长老之处

  • 嘉定镇江志·史弥坚

    南宋地方志。宁宗嘉定六年(1213),知镇江府事史弥坚修,卢宪撰。原书30卷,今存22卷。镇江府治今江苏镇江。卷首为《郡县表》。分卷叙地理、风俗、攻守形势、田土、赋税、宫室、僧寺、道观、学校、古迹、公廨、刺守、宰

  • 虚舟省禅师语录·虚舟普度

    沩山谓仰山云只贵子见地不贵子行履夫小释迦惧遇风而止之识不难转身以续临济正宗其操心立行为何如耶而沩山若犹有未足者则行履亦岂易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