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三

宗统编年卷之三

震泽祥符寺沙门释 纪荫 编纂

参学门人 (秉岳秉崇秉岱秉文)等 同校录

常州天宁寺沙门释 清如 重校

祖纪

祖具二义。曰本。曰述。本其道而述之也。达摩氏曰。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睹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西天祖师

(西天竺国也。诸祖乘愿利生。传持宗统。托迹西竺。至二十八传。般若智光。运照东土。大乘荷法者。方乃应运迭兴)。

安隐忍曰。西天诸祖。生而神悟。皆法身大士。应世继统。当时被其化者。动至千万。而於授受之际。卒皆一人。可见正法眼藏之不易透。而佛祖心印之不易合也。观夫临机勘辨。以道合道之言。若谷响空音。不留朕迹。即甘蝇之射。不能喻其准。石火之光。不能喻其捷。裴将军之舞剑。不能喻其盘礴变化。非大死却活。功照俱绝。其孰至此哉。后之人以心性道理依通之迹。用相彷佛。狮乳驴乳。固同一色。要在具眼英杰辨之。

第一世祖

摩诃迦叶尊者。摩竭陀国人。姓婆罗门。父号饮泽。母号香至。梵语迦叶。此云饮光。盖以身光得名。摩诃云大。以别於三迦叶也。清净自居。修杜多行。礼佛於竹林精舍。佛於众中。称叹行业第一。后因拈花因缘付法。如佛纪所载。

穆王癸酉五十四年。

第一世祖摩诃迦叶尊者嗣宗统(四十四年)。

祥符荫曰。佛以大道住持。开宗垂统。祖师受勅。传心说法。使正宗不坠。智眼常明。法王世系。毋容窃忝。故首书之。凡后正传宗统者皆然。

甲戌五十五年。

祖结集佛大藏。

祖告诸比丘曰。佛已茶毗。金刚舍利。非吾等事。宜当结集法眼。毋令断绝。乃勅众曰。如来弟子。且莫涅盘。得神通者。宜赴结集。於是得神通者。悉赴耆阇崛山。毕钵罗窟。时阿难为漏未尽。不得入会。后证阿罗汉果乃入。祖告众曰。此阿难比丘。有大智慧。所闻佛法。如水传器。无有遗余。可请彼集修多罗藏。(修多罗。华言契经。即法也)优波离持律第一。为众纪纲。令与五百罗汉。结集毗奈耶藏。(毗奈耶。华言善治。即律也)祖共诸大阿罗汉等。结集阿毗昙藏(阿毗昙。华言无比法。即论也)。

共王(名繄扈穆王子在位十二年按谥法既过能改曰共)。

共王乙亥元年。

祖住世传法 发明(竺乾远隔。事迹难稽。首尼通以住世传法槩之)。

丙子二年。

丁丑三年。

戊寅四年。

己卯五年。

庚辰六年。

辛巳七年。

壬午八年。

癸未九年。

甲申十年。

乙酉十一年。

共王丙戌十二年。

懿王(名艰共王子在位二十五年按谥法温柔贤善曰懿)。

懿王丁亥元年。

戊子二年。

己丑三年。

庚寅四年。

辛卯五年。

壬辰六年。

癸巳七年。

甲午八年。

乙未九年。

丙申十年。

丁酉十一年。

戊戌十二年。

己亥十三年。

庚子十四年。

辛丑十五年。

壬寅十六年。

癸卯十七年。

甲辰十八年。

乙巳十九年。

丙午二十年。

丁未二十一年。

戊申二十二年。

己酉二十三年。

庚戌二十四年。

懿王辛亥二十五年。

孝王(名辟方懿王弟在位十五年按谥法慈惠爱亲曰孝)。

孝王壬子元年。

癸丑二年。

甲寅三年。

乙卯四年。

丙辰五年。

祖住世传法。

祖付嘱阿难传持正法。

阿难一日问祖曰。佛传金缕袈裟外。别传个甚么。祖召阿难。阿难应诺。祖曰。倒却门前剎竿着。乃告阿难曰。今将正法。付嘱於汝。汝善守护。听吾偈曰。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不法。阿难作礼奉命。

祖入定鸡足山以待弥勒。

祖念既传法已。当遵佛勅。念佛舍利诸塔。皆在诸天。乃凌虚徧礼已。复以夙约。辞阿阇世王。遂入鸡足山。自念我今持僧伽黎。经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岁。至弥勒出世。终不致坏。乃以禅定持身。语山神曰。若阿阇世王。及阿难来。山当为开。开已复合。

祥符荫曰。初祖绍统。住世四十四年。当世尊大法广化之后。机缘纯熟。护持密严无迹可见。且竺乾隔别。无从广稽。如来一代大教。首宣结集。诚不忝佛勅。绍隆慧命者矣。乃以禅定持身俟见慈氏。非真如来使。担荷大法者。畴克能之。

第二世祖

阿难尊者。王舍城人。姓剎利帝。父斛饭王。实如来从弟也。多闻无碍。世尊以为总持第一。

丁巳六年。

第二世祖阿难尊者嗣宗统(三十七年)。

戊午七年。

祖住世传法。

己未八年。

庚申九年。

辛酉十年。

壬戌十一年。

癸亥十二年。

甲子十三年。

乙丑十四年。

孝王丙寅十五年。

彝王(名燮孝王子在位十六年按谥法安心好静曰彝)。

彝王丁卯元年。

戊辰二年。

己巳三年。

庚午四年。

辛未五年。

壬申六年。

癸酉七年。

甲戌八年。

乙亥九年。

丙子十年。

丁丑十一年。

戊寅十二年。

己卯十三年。

庚辰十四年。

辛巳十五年。

彝王壬午十六年。

厉王(名胡彝王子在位十七年并共和三十四年按谥法杀戮无辜曰厉)。

厉王癸未元年。

甲申二年。

乙酉三年。

丙戌四年。

丁亥五年。

戊子六年。

己丑七年。

庚寅八年。

辛卯九年。

壬辰十年。

癸巳十一年(景德传灯录作十二年误)。

祖住世传法。

祖付嘱商那和修正法 示涅盘。

祖将入涅盘。於恒河中流。跏趺而坐。阿阇世王。毗舍离王。皆在河侧。说偈劝请。莫般涅盘。祖答偈曰。二王善严住。勿为苦悲恋。涅盘当我静。而无诸有故。复念我若向一国。则诸国或争。应以平等度诸有情。遂於恒河中流。将入寂灭。是时山河大地。六种震动。雪山有五百仙人。睹兹瑞应。飞空而至。礼祖足而白言。我当於长者而证佛法。愿垂大慈。度脱我等。祖默然受请。即变殑伽河。悉为金地。为其仙众。说诸大法。复念先所度脱弟子。应当来集。须臾五百罗汉。从空而下。为诸仙人。出家受具。其仙众中。有二罗汉。一名商那和修。二名末田底迦。祖知是法器。而告之曰。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迦叶入定而付於我。我今将灭。复付於汝。汝受吾教。当听偈言。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说偈已。复以正法眼嘱累商那和修。而命末田底迦。於罽宾国敷演大法。言已。踊身虚空。见十八变。入风轮奋迅三昧。而分身四分。一分惠忉利天。一分惠娑竭罗龙宫。一分惠阿阇世王。一分惠毗舍离王。各造宝塔。而供养之。

祥符荫曰。祖侍佛传法。结集大藏。厥功懋矣。绍统之后。传法利生。化行平等。要之去佛未久。正法凝然。群机未涣。水老鹤之言。特一时愚痴之偶然者耳。未可以参祖化也。故削而不书。

第三世祖

商那和修尊者。亦名舍那婆斯。姓毗舍多。父林胜。母憍奢耶。摩突罗国人也。有胎六年而生。梵云商诺迦。此云自然服。乃西域九枝秀草名。出则圣人降生。尊者生而此草出。昔如来行化至摩突罗国。见一青林。枝叶茂盛。语阿难曰。此林地名优留茶。吾灭后一百年。有比邱名商那和修。於此转妙法轮。后百岁果诞和修。出家证道。受庆喜尊者法眼。至此林。遂降二火龙。龙受三归。遂施其地。以建梵宫。

厉王甲午十二年。

第三世祖商那和修尊者嗣宗统(六十二年)。

乙未十三年。

祖住世传法。

丙申十四年。

丁酉十五年。

戊戌十六年。

己亥十七年(是年民以王虐畔袭王王出奔二相周召相与协和共辅太子故称共和)。

共和庚子元年。

辛丑二年。

壬寅三年。

癸卯四年。

甲辰五年。

乙巳六年。

丙午七年。

丁未八年。

戊申九年。

己酉十年。

庚戌十一年。

辛亥十二年。

佛入灭一百年(自此百年之后。源同派别。分为上座。大众。二部。三百年后复分为九部十一部。丝麻相紊。水乳相溶。各执一端。具体而微矣)。

壬子十三年。

癸丑十四年。

祖住世传法 阿育王造塔供佛舍利 发明(造塔建剎不书。此供养庄严之始。故书之)。

佛昔与诸比邱行乞。有一童子。心念世尊相好。手捧细沙。着佛钵内。欢喜合掌。而发愿言。以惠施善根。令得一天下一伞盖王。即於此处生。得供养诸佛。尔时佛授记曰。佛灭度百年之后。此童子於巴连弗邑。统领一天下转轮王。姓孔雀。名阿育。正法治化。又复广布我舍利。当造八万四千塔。后童子生於巴连弗邑。日月护王宫。为太子。父王崩。铁轮飞降。王阎浮提。后因比邱化导。遂发宿世善根。乃至王舍城。取阿阇世王佛塔中舍利。作八万四千金银瑠璃玻璃箧。盛佛舍利。又作八万四千宝瓶。以盛此箧。役使诸鬼神。勅令於阎浮提。城邑聚落。满一亿家。立一宝塔(震旦凡十九处洛阳长千鄮山临淄成都五处最显着)。

甲寅十五年。

乙卯十六年。

丙辰十七年。

丁巳十八年。

戊午十九年。

己未二十年。

庚申二十一年。

辛酉二十二年。

壬戌二十三年。

癸亥二十四年。

甲子二十五年。

乙丑二十六年。

丙寅二十七年。

丁卯二十八年。

戊辰二十九年。

己巳三十年。

庚午三十一年。

辛未三十二年。

壬申三十三年。

癸酉三十四年。

共和甲戌三十五年(是年为宣王元年)。

宣王(名静厉王子在位四十六年按谥法圣善周闻曰宣)。

宣王乙亥二年。

丙子三年。

丁丑四年。

戊寅五年。

己卯六年。

庚辰七年。

辛巳八年。

壬午九年。

癸未十年。

甲申十一年。

乙酉十二年。

丙戌十三年。

丁亥十四年。

戊子十五年。

己丑十六年。

庚寅十七年。

辛卯十八年。

壬辰十九年。

癸巳二十年。

甲午二十一年。

乙未二十二年(景德传灯录作二十三年者误)。

祖付嘱优波鞠多正法 入三昧见十八变化火自焚。

祖化缘既久。思付法者。寻於叱利国。得优波鞠多。以为给侍。因问鞠多曰。汝年几耶。答曰。我年十七。祖曰。汝身十七性十七耶。答曰。师发已白。为发白耶。心白耶。祖曰。我但发白。非心白。鞠多曰。我身十七。非性十七。祖知是法器。后三载。遂为落发受具。而以法眼付嘱之。付法偈曰。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付法已。即隐於罽宾国南象白山中。后於三昧中。见鞠多徒众多懈慢。乃往彼正之。鞠多见师至。顶礼次。祖以右手上指。即有香乳。自空而注。问鞠多曰。汝识之乎。鞠多不测。遂入三昧观察。亦不能测。乃请曰。是果何三昧耶。祖曰。是谓龙奋迅三昧。如是五百三昧。汝皆未知之。复曰。如来三昧。辟支不识。辟支三昧。阿罗汉不识。吾师阿难三昧。而我不识。今我三昧。汝岂识乎。是三昧者。心不生灭。住大慈力。递相恭敬。其至此者。乃可识之。於是鞠多弟子。皆伏而悔谢。祖复为说偈曰。通达非彼此。至圣无长短。汝除轻慢意。疾得阿罗汉。五百比邱闻偈已。依教奉行。皆获无漏。祖乃见十八变火光三昧。用焚其身。鞠多收舍利。建塔於梵迦罗山。

祥符荫曰。香乳空注。疾除轻慢。心不生灭。住大慈力。迭相恭敬。乃可识之。后世传法利生者。可深长思矣。

第四世祖

优波鞠多尊者。亦名优波崛多。又名邬波鞠多。叱利国人也。姓首陀。父善意。十七出家。二十证果。绍祖行化。时号无相好佛。前此传法者。皆具禅法律三藏。自后律教别行。横分五部。传法者唯整律之大纲而已。

宣王丙申二十三年。

第四世祖优波鞠多尊者嗣宗统(六十五年)。

丁酉二十四年。

祖住世传法。

戊戌二十五年。

己亥二十六年。

庚子二十七年。

祖应阿育王请 发明(受请不书。此祖师应供之始。故书之)。

阿育王建宝塔已。经四十年。白耶舍上座言。可有比邱。为佛受记。当作佛事否。我当往诣彼所。供养恭敬。上座答曰。佛涅盘时。告阿难言。我般涅盘百岁之后。有长者子。名优波鞠多。当出家学道。号无相好佛。王问今已出世否答曰。已证果传。法。今住优留蔓茶山中。王勅群臣。严驾欲往。祖遥知之。思惟若彼王来。将无量众。惊扰山谷。杀害微虫。诚为不便。即将一万八千阿罗汉众。径至巴连弗邑。阿育王见祖自来。大喜踊跃。设种种供养。作诸佛事(如传所载)。

辛丑二十八年。

壬寅二十九年。

癸卯三十年。

甲辰三十一年。

乙巳三十二年。

祖入定降魔。

祖行化至拏突罗国。得度者甚众。由是魔宫震动。波旬愁怖。遂竭其魔力。以害正法。尊者即入三昧。观其所由。波旬复伺便。持璎珞縻祖颈。祖出定。取人狗蛇三尸。化为华鬘。耎言谕波旬曰。吾此华鬘。酬汝璎珞。波旬大喜。引颈受之。即复三尸。虫蛆臭坏。尽其神通。莫能去之。乃升六欲天。告诸天主。又诣梵王。求其解免。彼各告言。十力弟子。所作神变。我辈凡陋。何能去之。波旬曰。然则奈何。梵王曰。汝可归心尊者。即能除断。复示偈曰。若因地倒。还因地起。离地求起。终无其理。波旬闻已。即下天宫。至祖所。礼足哀忏。祖曰。汝自今而往。於佛法更不相娆乎。波旬曰。誓向佛道。祖曰。汝可自唱皈依三宝。波旬合掌三唱。而三尸悉除。踊跃作礼而去。

丙午三十三年。

丁未三十四年。

戊申三十五年。

己酉三十六年。

庚戌三十七年。

辛亥三十八年。

壬子三十九年。

癸丑四十年。

甲寅四十一年。

乙卯四十二年。

丙辰四十三年。

丁巳四十四年。

戊午四十五年。

宣王己未四十六年。

幽王(名宫涅在位十一年按谥法动静乱常曰幽)。

幽王庚申元年。

辛酉二年。

壬戌三年。

癸亥四年。

甲子五年。

乙丑六年。

丙寅七年。

丁卯八年。

戊辰九年。

己巳十年。

幽王庚午十一年。

平王(名宜臼在位五十一年按谥法执事有制曰平)。

平王辛未元年。

壬申二年(诸侯寖盛政出方伯)。

癸酉三年。

甲戌四年。

乙亥五年。

丙子六年。

丁丑七年。

戊寅八年。

己卯九年。

庚辰十年。

辛巳十一年。

壬午十二年。

癸未十三年。

甲申十四年。

乙酉十五年。

丙戌十六年。

丁亥十七年。

戊子十八年。

己丑十九年。

庚寅二十年。

辛卯二十一年。

佛灭后二百年。

壬辰二十二年。

癸巳二十三年。

甲午二十四年。

乙未二十五年。

丙申二十六年。

丁酉二十七年。

戊戌二十八年。

己亥二十九年。

庚子三十年(景德传灯录作三十一年者误)。

祖住世传法。

祖付嘱提多迦正法眼藏。

祖在世化导。证果最多。每度一人。以一筹置於石室。其室纵十八肘。广十二肘。充满其间。最后有一长者子。名曰香众。来礼祖求出家。祖问曰。汝身出家。心出家。答曰。我求出家。非为身心。祖曰。不为身心。复谁出家。答曰。夫出家者。无我我故。无我我故。即心不生灭。心不生灭。即是常道。诸佛亦常。心无形相。其体亦然。祖曰。汝当大悟。心自通达。宜依佛法僧。绍隆圣种。即为剃度。授具足戒。仍告之曰。汝父梦金日而生。汝可名提多迦。如来以大法眼藏。次第传授。以至於我。今以付汝。听吾偈言。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祖示涅盘。

付法已。祖乃踊身虚空。见十八变。却复本座。跏趺而逝。提多迦以石室内筹茶毗之。收舍利建塔供养。

祥符荫曰。宗门凡圣等忘。不尚通力。然祖灭皆示神变者。定慧力深。自然成见。非有心强为也。

第五世祖

提多迦尊者。摩伽陀国人也。初名香众。父梦金日自屋而出。照耀天地。前有大山。诸宝严饰。山顶泉涌。滂沱四流。后遇鞠多尊者。为解之曰。宝山者。吾身也。泉涌者。法无尽也。日从屋出者。汝今人道之相也。照耀天地者。汝智慧超越也。因为更今名。梵云提多迦。此云通真量。尊者闻已。踊跃述偈云。巍巍七宝山。常出智慧泉。回为真法味。能度诸有缘。鞠多尊者。亦说偈曰。我法传於汝。当见大智慧。金日从屋出。照耀於天地。祖礼谢。

平王辛丑三十一年。

第五世祖提多迦尊者嗣宗统(四十九年)。

壬寅三十二年。

祖住世传法。

癸卯三十三年。

甲辰三十四年。

乙巳三十五年。

丙午三十六年。

丁未三十七年。

戊申三十八年。

己酉三十九年。

庚戌四十年。

辛亥四十一年。

壬子四十二年。

癸丑四十三年。

甲寅四十四年。

乙卯四十五年。

丙辰四十六年。

丁巳四十七年。

戊午四十八年。

己未四十九年(鲁隐公元年)孔子春秋编年始此。

庚申五十年。

辛酉五十一年。

桓王(讳林平王孙在位二十三年按谥法克敬勤民曰桓)。

桓王壬戌元年。

癸亥二年。

甲子三年。

乙丑四年。

丙寅五年。

丁卯六年。

戊辰七年。

己巳八年。

庚午九年。

辛未十年。

壬申十一年。

癸酉十二年。

甲戌十三年。

乙亥十四年。

丙子十五年。

丁丑十六年。

戊寅十七年。

己卯十八年。

庚辰十九年。

辛巳二十年。

壬午二十一年。

癸未二十二年。

甲申二十三年。

庄王(桓王子讳佗在位十五年按谥法武而不遂曰庄)。

庄王乙酉元年。

丙戌二年。

丁亥三年。

戊子四年。

己丑五年(景德传灯录作七年者误)。

祖住世传法。

祖度仙人弥遮迦付正法眼。

祖至中印度。彼国有八千大仙。弥遮迦为首。闻祖至。率众瞻礼。谓祖曰。昔与师同生梵天。我遇阿私陀仙。授我仙法。师逢十力弟子。修习禅那。自此报分殊途。已经六劫。祖曰。支离累劫。诚哉不虚。今可舍邪归正。以入佛乘。弥遮迦曰。昔阿私陀仙授我记云。汝到后六劫。当遇同学。获无漏果。今也相遇。非夙缘耶。愿师慈悲。令我解脱。祖即度出家。命诸圣授戒。其余仙众。始生我慢。祖示大神通。於是俱发菩提心。一时出家。祖乃告弥遮迦曰。昔如来以正法眼藏。密付迦叶。展转相授。而至於我。我今付汝。当护念之。乃说偈曰。通达本法心。无法无非法。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

祖示涅盘。

说偈已。踊身虚空。作十八变。火光三昧。自焚其躯。弥遮迦与八千比邱。同收舍利。於班茶山中。起塔供养。

祥符荫曰。世人不知仙佛之分。往往炼形养气。贪恋仙术。冀图长生。不达大道。枉用工夫。弃金担草。诚为可惜。譬如远客思归。於路多涉邱园。祇增旅梦回环。家乡迢递耳。复有耽迷丧失。以致孤露伶俜。将来不知何所底止。夫人於茫茫生死海中。生一脱离之念。岂非背尘合觉之时。乃以不遇良师。空遭困顿。一时受误。累劫支离。观於尊者。可以泠然矣。

第六世祖

弥遮迦尊者中印度人。

庄王庚寅六年。

第六世祖弥遮迦尊者嗣宗统(五十五年)。

辛卯七年。

祖住世传法。

壬辰八年。

癸巳九年。

甲午十年。

乙未十一年。

丙申十二年。

丁酉十三年。

戊戌十四年。

己亥十五年。

厘王(讳胡庄王子在位五年按谥法有罚而还曰厘)。

厘王庚子元年 五霸次兴。

辛丑二年。

壬寅三年。

癸卯四年。

甲辰五年。

惠王(讳阆厘王子在位二十六年按谥法柔质慈民曰惠)。

惠王乙巳元年。

丙午二年。

丁未三年。

戊申四年。

己酉五年。

庚戌六年。

辛亥七年。

壬子八年。

癸丑九年。

甲寅十年。

乙卯十一年。

丙辰十二年。

丁巳十三年。

戊午十四年。

己未十五年。

庚申十六年。

辛酉十七年。

壬戌十八年。

癸亥十九年。

甲子二十年。

乙丑二十一年。

丙寅二十二年。

丁卯二十三年。

戊辰二十四年。

己巳二十五年。

庚午二十六年。

襄王(讳郑惠王子在位三十二年按谥法辟地有德曰襄)。

襄王辛未元年。

佛灭后三百年(此后龙猛菩萨造中论。提婆诸大论师。造百论)。

壬申二年。

癸酉三年。

甲戌四年。

乙亥五年。

丙子六年。

丁丑七年。

戊寅八年。

己卯九年。

庚辰十年。

辛巳十一年。

壬午十二年。

癸未十三年。

甲申十四年(景德传灯录作十七年者误)。

祖住世传法。

祖付婆须密。正法示涅盘。

祖游化至北天竺国。见雉堞之上。有金色祥云。叹曰。斯道人气也。必有大士为吾嗣。乃入城。於阛阓间。有一人。手持酒器。逆而问曰。师何方来。欲往何所。祖曰。从自性来。欲往无处。曰识我手中物否。祖曰。此是触器。而负净者。曰师识我否。祖曰。我即不识。识即非我。复谓之曰。汝试自称名氏。吾当后示本因。彼说偈曰。我从无量劫。至於生此国。本姓颇罗堕。名字婆须蜜。祖曰。我师提多迦说。世尊昔游北印度。语阿难言。此国中。吾灭度后三百年。有一圣人。姓颇罗堕。名婆须蜜。而於禅祖。当获第七世。世尊记汝。汝应出家。彼乃置器礼祖。侧立而言曰。我思往劫。尝作檀那。献一如来宝座。彼佛记我曰。汝於贤劫释迦法中宣传至教。今符师说。愿加度脱。祖即与披剃。复圆戒相。乃告之曰。正法眼藏。今付於汝。勿令断绝。乃说偈曰。无心无可得。说得不名法。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祖说偈已。入师子奋迅三昧。踊身虚空。高七多罗树。却复本座。化火自焚。婆须蜜收灵骨。贮七宝函。建浮图置於上级。

宗统编年卷之三

 

猜你喜欢
  一切经音义卷第九十五·唐慧琳
  法眼禅师十规论目次·文益
  卷四百二十九·佚名
  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全文·佚名
  显扬圣教论 第四卷·无著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朱棣
  在仰光与来礼人众谈话·太虚
  复庵和尚华严纶贯·佚名
  卷三十三·赜藏主
  十义书序·知礼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之二·佚名
  大方等陀罗尼经 第四卷·佚名
  卷七·佚名
  卷第六·佚名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四(末)·窥基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赵待制雍·顾嗣立

    雍字仲穆,孟俯仲子。夙慧,有父风。以荫守昌国海宁二州,历官翰林院待制。 春夜曲 早春 暮春 结羊肠 美人曲 千里思 有所思 七夕二首 古诗 思归 初秋夜坐二首 秋声 即事

  • 钱大尹智宠谢天香·臧懋循

    钱大尹智宠谢天香杂剧(元)关汉卿撰●钱大尹智宠谢天香杂剧目录楔子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柳耆卿错怨开封主 正名 钱大尹智宠谢天香楔子〔冲末扮柳耆卿引正旦谢天香

  • 御选金诗卷三·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金诗卷三五言古诗一蔡松年漫成人生各有适一受不可更违已欲徇世忧患常相婴三军防汉将九鼎调苍生功名岂不美强之辄无成朝昬忘寝食俯仰劳心形何如从所好足以安余龄予也一丘壑野性真难名力懦谢提劒才拙慙

  • ●林宗词兄叙明剧·沈泰

    善采菌者,于其含苞如卵,取味全也。至擎张如盖,昧者以为形成,识士知其神散。全部传奇,如盖之蕈也。杂剧小记,在苞之蕈也。绘事亦然。文章以无尽为神,以似尽为形。袁中郎诗有“小石含山意”一语,予甚嘉之。如画石竟而可旁添片墨

  • 列传第三十二 裴叔业崔慧景张欣泰·萧子显

    裴叔业,河东闻喜人,晋冀州刺史徽后也。徽子游击将军黎,遇中朝乱,子孙没凉州,仕于张氏。黎玄孙先福,义熙末还南,至荥阳太守。叔业父祖晚渡。少便弓马,有武干。宋元徽末,累官为羽林监,太祖骠骑行参军。建元元年,除屯骑校尉。虏侵司

  • 第七十回 堕虏谋晋将逾绝涧 应童谣秦主缢新城·蔡东藩

      却说慕容冲进逼长安,众至数万。秦王坚登城俯视,见冲在马上耀武扬威,不禁失声道:“此虏从何处出来,乃敢猖獗至此!”当还问自己。说着,复大声呼冲道:“奴辈止可牧牛羊,何苦自来送死!”前时何亦引入紫宫?冲答道:“正因不愿为奴,

  • 卷之十一·佚名

    宣统元年。己酉。三月。庚戌朔。内务府奏、恭备本年三月十二日。德宗景皇帝梓宫奉移梁格庄行宫暂安。十三日。皇太后启銮驻跸行宫。十四日。恭谒各陵各要差。请援案饬部筹拨款项。以济急需。得旨、着度支部拨给十五

  • ◎梅郎惨死之记载(一则曰呜呼梅郎再则曰呜呼梅郎)·李定夷

    丙辰年,名伶梅兰芳,自京来沪。隶天蟾舞台,座客常满。乃十四日《北京亚细亚报》,竟误传死耗,谓昨晚(指十三言)得沪电,梅郎惨死于暗杀,且详载其原因。一再呜呼,深致悼惜。一若梅郎之死,业已千真万确者,宁非至怪之事。考是晚梅郎正演

  • 六年·佚名

    天啓八年上之六年(戊辰)春正月1月1日○朔癸亥,上御崇政殿,行正朝望闕禮。○幸魂宮,行正朝拜謁禮。○接待所啓曰:「兩差送言於臣等曰:『汗以爲仲男、高化逢、高倍等,有往來兩國之勞,授以職名。接遇之際,雖不可坐於交椅,亦宜別鋪紅

  • 卷三·胡彦升

    <经部,乐类,乐律表微钦定四库全书乐律表微卷三原任知县胡彦升撰审音上周礼太师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徴羽尔雅释乐宫谓之重商谓之敏角谓之经徴谓之迭羽谓之栁【皆五音之别名其义未闻】礼记月令孟春其

  • 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附录:佛教大事表·梁启超

    表例: 一、表至唐末而止,以后无大事也。 二、年代用西历,省混杂,便省览,惟诸帝纪元仍附注于下。 三、年代不能确考者,下附疑号(?)。 二四七 (吴赤乌十)立建初寺

  • 墨子学辨序·太虚

    墨子为印度人之说,虽出胡君创见,发前人所未发,颇骇听闻!然细按墨子之思想,若天志、明鬼之神教,伦理、物理之科学,皆中国学术思想系统上所无,则说为外来之学术,亦深有由致。盖名家始若邓析之流,亦辨析伦礼政教刑之名义,类儒家孔孟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卷上之二·宗密

    唐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述自下大段。第二令依解修行随根证入。谓创因法镜照心。顿能信解。至于长久修证。则节级不同。良以障有浅深根有利钝。习气厚薄心行依违故须处处随根引令得出。然其修证阶降虽殊。必籍本因。故

  • 卷第四十五·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四十五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十六世虎丘隆禅师法嗣明州天童应庵昙华禅师蕲州江氏子。生而奇杰。年十七。於东禅去发。首依水南。

  • 卷第十·智旭

    灵峰藕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卷第十述曰。世有两般人於净土法门必不能入。禅者执悟门。矜自力。视念佛不啻依草附木摇尾乞怜。儒者咀名理。艳清言。视念佛不啻臭腐残[饥-几+(容-口+又)]食唾欲欧。此两者一如长眙深瞫而不

  • 卷五十二·性音

    宗鉴法林卷五十二 集云堂 编 大鉴下十世 雪窦颂革辙二门曰。劫火曾洞然。木人泪先落。可怜傅大士。处处失楼阁(一)。德云闲古锥。几下妙峰顶。唤它痴圣人。担雪共填井(二)。佛祖未分前。已振涂毒鼓。如今谁乐闻。请

  • 读书斋偶存稿·叶方蔼

    四卷。清叶方蔼撰。叶方蔼,字干吉,号讱庵。昆山 (今江苏昆山)人。顺治十六年 (1659)进士,官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加礼部尚书衔。卒谥文敏。叶方蔼得官入朝后,就因文章得到顺治皇帝的赏识。其授学士述怀诗所云:“敢道齐贤留

  • 旧巷斜阳·刘云若

    最福鸳鸯天荒寻佳迹,有情离别旧巷剩斜阳。贫苦女璞纛,为冀潘亩夹桶一双幼子,以欢天喜地做了女招待。邂逅王小二,日久生情,但却陷入情义两难之境地。随盾,膏夫独出走,情人忍痛离别,璞王更是陷于地狱般的生活“轮回”沦落风坐,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