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无上依经卷上

梁天竺三藏真谛译

  校量功德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婆伽婆。住王舍城迦兰陀竹林。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悉是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办。舍诸重担获得己利。尽诸有结其心善得解脱善得自在。善通奢摩他毗钵舍那。其名曰净命阿若憍陈如。净命马胜。净命贤胜。净命婆沙波。净命摩诃那摩。净命沤楼频蠡迦叶。净命伽耶迦叶。净命那提迦叶。净命耶输陀。净命摩诃迦叶。净命舍利弗。净命摩诃目揵连。净命须菩提。净命须婆睺罗。净命摩诃拘郗罗。净命优波离。净命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净命摩诃纯陀。净命摩诃劫宾那。净命离婆多。净命毕陵伽婆蹉。净命阿尼楼驮。净命孙陀罗难陀。净命罗睺罗。唯除阿难在学地。如是等千二百五十人。复有大比丘尼众五百人俱。其名曰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青莲花色比丘尼。绮摩比丘尼。跋陀比丘尼。难陀比丘尼。耶输陀罗比丘尼。如是等各有眷属。复有菩萨摩诃萨无量百千。是贤劫中诸菩萨众。皆悉通达大深法性。从调易化善行平等修菩萨道。一切众生真善知识。得无碍陀罗尼。转不退法轮。已经供养无量诸佛。皆从他方世界来集。一生补处圣者弥勒菩萨以为上首。复有优婆塞百千万众。频婆沙罗王以为上首。复有无量百千优婆夷众。毗提希夫人以为上首。

  尔时世尊。为诸天人恭敬尊重随从供养。于是净命阿难。在大众中承佛神力。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顶礼佛足。向佛合掌而作是言。世尊。我于今日著衣持钵。入王舍城次第乞食。我见一处大高重阁。庄严新成雕饰装画内外宛密。见此事已即生心念。若清信善男子善女人。造此大高重阁。布施四方众僧并具四事。若如来灭后。取佛舍利如芥子大安立塔中。起塔如阿摩罗子大。戴刹如针大。露盘如枣叶大。造佛如麦子大。此二功德何者为胜。今问世尊。惟愿解说。佛言。善哉善哉。阿难。能问如来如此大事。汝能修行众多利益。怜愍世间作归依处。能令人天得道安乐。能拔众生不住苦地。是故阿难。汝今谛听。专思念之敬心信受。善哉世尊。愿乐欲闻。佛言。阿难。此阎浮提世界纵广七千由旬。其洲北边广大。南方如车人面亦尔。其中悉满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等。譬如蔗林竹林荻林若麻田若稻田。稠密不空无间缺处。如是阿难。此阎浮提满须陀洹乃至辟支佛。若有一人尽形寿。供养衣服饮食汤药卧具。入涅槃后悉起大塔。供养然灯烧香涂香末香华鬘衣服伞盖幢幡等。阿难。于意云何。是人以是因缘生功德多不。阿难言。甚多世尊。甚多修伽陀。是人以是因缘生功德多。佛言。阿难。且置阎浮提洲。西瞿耶尼纵广八千由旬。其洲作半月形人面亦尔。其中满须陀洹乃至辟支佛等。譬如蔗林竹林荻林若麻田稻田稠密不空。如是阿难。此瞿耶尼悉满须陀洹乃至辟支佛等。若有一人尽形寿。供养衣服饮食汤药卧具。入涅槃后悉起大塔。供养然灯烧香涂香华鬘衣服伞盖幢幡等。阿难。于意云何。是人以是因缘生功德多不。阿难言。甚多世尊。甚多修伽陀。阿难。且置瞿耶尼洲。东弗于逮纵广九千由旬。其洲圆如满月人面亦尔。满中须陀洹乃至辟支佛等。譬如蔗林竹林荻林若麻田若稻田稠密不空。如是阿难。此弗于逮满须陀洹乃至辟支佛等。若有一人尽形寿。供养衣服饮食汤药卧具。入涅槃后悉起大塔。供养然灯烧香涂香末香华鬘衣服伞盖幢幡等。阿难。于意云何。是人以是因缘生功德多不。阿难言。甚多世尊。甚多修伽陀。阿难。且置东弗于逮洲。北郁单越纵广十千由旬。其洲方人面亦尔。满中须陀洹乃至辟支佛。譬如蔗林竹林荻林若麻田若稻田稠密不空。如是阿难。此郁单越满中须陀洹乃至辟支佛等。若有一人尽形寿。供养衣服饮食汤药卧具。入涅槃后悉起大塔。供养然灯烧香涂香末香华鬘衣服伞盖幡幢等。阿难。于意云何。是人以是因缘生功德多不。阿难言。甚多世尊。甚多修伽陀。阿难。且置北郁单越洲。天帝释天宫住处。有大飞阁名常胜殿。八万四千高楼围绕。八万四千青琉璃柱。真金宝网罗覆其上。金绳铃网四面张施。金银宝砂栴檀香水杂种天华洒布其地。八万四千绮饰窗牖。毗琉璃宝因陀尼罗宝颇梨宝莲华色宝等间错庄严。八万四千扶栏阶道。纯青琉璃之所合成。阿难。若有清信善男子善女人。造作如帝释天宫飞阁高楼常胜宝殿百千拘胝施与四方众僧。若复有人如来般涅槃后。取舍利如芥子大。造塔如摩罗子大。戴刹如针大。露槃如枣叶大。造佛形像如麦子大。此功德于前所说。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僧祇数分所不及一。分分不相及。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如来无量故。阿难。且置如是功德。此阎浮提西瞿耶尼东弗于逮北郁单越。大海须弥及铁围山。并娑诃世界碎为微尘。以此次第数。悉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若有清信善男子善女人。尽形寿供养。若灭度后起塔供养。于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甚多世尊。甚多修伽陀。佛告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佛涅槃后取舍利如芥子大。造塔如阿摩罗子大。戴刹如针大。露槃如枣叶大。造佛如麦子大。此功德于前所说。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阿难。若此功德不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功德聚所获福报。尽娑诃世界微尘数。作他化自在天王化乐天王兜率陀天王夜摩天王三十三天王。况复转轮圣王。

  无上依经如来界品第二

  佛告阿难。佛婆伽婆般涅槃后。起刹立塔造像供养。功德福报不可称量。微尘算数所不能知。云何如此阿难。如来希有。不可思议。所以者何。为界为性不可思议。为菩提为证得不可思议。为功德为法不可思议。为利益为作事不可思议。阿难。何者是如来界。云何如来为界不可思议。阿难。一切众生有阴入界。胜相种类内外所现。无始时节相续流来。法尔所得至明妙善。此处若心意识不能缘起。觉观分别不能缘起。不正思惟不能缘起。若与不正思惟相离是法不起无明。若不起无明是法非十二有分起缘。若非十二有分起缘是法无相。若无相者是法非所作。无生无灭无减无尽。是常是恒是寂是住。本性清净无所染著远离无垢。从烦恼[穀-禾+卵]超出解脱。与如来法正顺相应。过恒沙数不相离不舍智不可思量。阿难。譬如无价如意宝珠。庄严莹治可爱明净。其体圆洁无有垢污。弃之秽泥经百千劫。过是已后有人拾取。取已洗净守护保持不令堕坠。是如意宝既被洗持。还得清净不舍宝种。如是阿难。一切如来昔在因地。知众生界自性清净。客尘烦恼之所污浊。诸佛如来作是思惟。客尘烦恼不入众生清净界中。此烦恼垢为外障覆。虚妄思惟之所构起。我等能为一切众生。说深妙法除烦恼障。不应生下劣心。以大量故。于诸众生生尊重心。起大师敬起般若。起阇那。起大悲。依此五法。菩萨得入阿鞞跋致位。是诸菩萨复更思惟。此烦恼垢无力无能。不与根本相应。无真实本无依处本。最清净本。是故无本。虚妄思惟颠倒习起。如地水风依本得住。是本者无所依。烦恼亦如是。无真实依。若如实知正思惟观。是诸烦恼不起违逆。我今应观令诸烦恼不染著。我若有烦恼不能染著。是名善哉。若使我等著烦恼染。云何能为众生说法解烦恼缚。是故我今应舍烦恼。应说正法解众生缚。若有烦恼令生死相续。与善根相应。如此烦恼我应摄受。为成熟众生成熟佛法。如是阿难。如来在因地中。依如实知依如量修。达如来界无染无著。能入生死轮转生死。非烦恼缚证大方便。住无住处寂静涅槃。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难。是如来界无量无边。诸烦恼[穀-禾+卵]之所隐蔽。随生死流漂没六道无始轮转。我说名众生界。阿难。是众生界于生死苦。而起厌离除六尘欲。依八万四千法门十波罗蜜所摄。修菩提道。我说名菩萨。阿难。是众生界已得出离诸烦恼[穀-禾+卵]。过一切苦洗除垢秽。究竟淡然清净澄洁。为诸众生之所愿见。微妙上地一切智地一切无碍。入此中住至无比能已得法王大自在力。我说名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阿难。是如来界于三位中一切处等。悉无挂碍本来寂静。譬如虚空一切色种不能覆不能满不能塞。若土器若银器若金器。虚空处等如来界者亦复如是。于三位中一切处等悉无挂碍。阿难。一切如来在因地时。依如实知依如量修。观如来界五种功德。不可说无二相。过一异过觉观境界。一切处一味。菩萨见已除众生相除法异相除大结相。依无碍智于众生相续中。观如来界兴奇异意。咄哉众生。如来即在众生身内。如理不见如来。是故我说具分圣道。开解无始相结覆障。令诸众生因圣道力破除相结。自能证见如理如来真实平等。何因如此。一切众生执相所缚。不识如来不得如来不见如来。阿难。如来昔在因地。观如来界通达明了。正觉众法悉平等如。正转无上微妙法轮。正直成熟圣弟子众。无量无边恭敬围绕。住于无余清凉涅槃。乃至世界穷尽不舍众生为利益事。

  阿难。是如来界自性净故。于众生处无异相故。无差别故。极随平等清亮润滑。最妙柔贤与其相应。阿难。譬如水界自性清润。能摄能润能长一切药草树木。如是阿难。一切诸佛在因地中。依如来界修行善根利益众生。为此事故来入三界现生老病死。是诸菩萨生老等苦非真实有。何以故。已如实见如来界故。阿难。譬如豪富长者惟有一男端正聪黠。保念爱惜瞻视养护情无暂舍。是儿稚小贪乐舞戏。不悟脚跌堕大深坑粪秽死尸膀烂臭处。其儿母亲及余眷属。见子堕坑惊唤大叫。呜呼痛哉烦冤懊恼。是诸亲属虽复悲号而身无力。怯弱不能入此深坑救拔子苦。是时长者速疾驰还。念子心重不厌臭秽。自入坑中捉子牵出。如是阿难。我作此喻以显实义。所言死尸粪坑譬于三界。其一子者譬凡夫众生。母及眷属譬声闻缘觉。是二乘人见诸众生漂没有流沉溺生死。虽复忧念伤叹慈愍。无力无能济拔令出。豪富长者即是菩萨。清净无垢无秽浊心。已能证见未曾习法。来入生死臭恶之处。而现受身济拔众生。阿难当知。如是菩萨大悲希有不可言说。超出三界脱诸累缚。更入三界受三有生。因沤和拘舍罗。摄持波若波罗蜜。虽有烦恼。不能点污。演说正法灭众生苦。阿难。是如来界大威神无变异柔润故。汝应知。阿难。是众生界是诸圣性。无修无不修。无行无不行。无心无心法。无业无果报。无苦无乐得入是处。是性平等。是性无异相。是性远离。是性随从。是性广大。是性无我所。是性无高下。是性真实。是性无尽。是性常住。是性明净。阿难。云何是性是诸圣性。一切圣法缘此得成。一切圣人依因此性而得显现。故我说之为诸圣性。

  阿难。我今说如来性。过恒沙数一切如来不共真实。从此法出而得显现名如来界。信乐正说深味爱重。一切圣贤人戒定慧身即得成就。是故此法名为法身。是法者相摄不相离。不舍智非有解。是依是持是处。若法不相摄相离。舍智有解。亦是依是持是处。是故我说。一切法藏无变异故名为如如。无颠倒故名为实际。过一切相名为寂灭。圣人行处无分别智之境界故名第一义。阿难。是如来界。非有非无不染不净。自性无垢清净相应。汝当知。

  阿难。云何如来为界不可思议。阿难。是如来界在有垢地。净不净法俱在一时。是处不可思惟。依甚深理而得解脱。成阿罗汉成辟支佛。非其境界。阿难。有二种法不可通达。一者自性清净法界。不可通达。二者烦恼垢障不可通达。惟阿毗跋致菩萨与大法相应。能听能受能持。诸菩萨声闻缘觉。信佛语故得知此法。阿难。如来为此界性不可思议。

  无上依经菩提品第三

  佛告阿难。何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婆伽婆在无漏界。一切障永尽。转依寂静明净。是无上菩提与十种分相应。汝当知。何等为十。一者自性。二者因缘。三者惑障。四者至果。五者作事。六者相摄。七者行处。八者常住。九者不共。十者不可思惟。阿难。何者名为菩提自性。十地十波罗蜜。如理如量修出离道。所得转依寂静明净。声闻缘觉非其境界。是即名为菩提自性。阿难。是界未除烦恼[穀-禾+卵]。我说名如来藏至极清净。是名转依法。有四种相。一者生起缘故。二者灭尽缘故。三者正熟思量所知法果故。四者最清净法界体故。何者名生起缘。出一切世如来相续。是菩提道生起缘处。何者名灭尽缘。三品烦恼根本种类。依因此法永灭尽故。何者所知法果。已正通达所知真如证得果故。何者名法界体。灭诸相结最净法界所显现故。阿难。是转依相。是转依者。则佛婆伽婆无上菩提故名菩提性。

  阿难。有四种法为得无上菩提作因。何者为四。一者愿乐修习摩诃衍法。二者修习般若波罗蜜。三者修习破虚空三昧门。四者修习如来大悲。阿难。有四种惑障菩提果。何者为四。一者弃背大乘法。二者邪执我见。三者畏生死苦。四者不行利益他众生事。阿难。有四种菩提无上胜果。何者为四。一者最净。二者真我。三者妙乐。四者常住。是时阿难闻佛语已。于众会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曲躬恭敬顶礼佛足。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能说能行甚深理  永度有流不退没

  已过怨结诸怖畏  故我稽首问瞿昙

  云何法是菩提因  云何名障名为果

  惟愿慈善大悲尊  怜愍我等分别说

  是时世尊唱言。善哉阿难。能问如来甚深大义。汝行利益多众生故。为令人天得道安乐。汝今谛听。至心渴仰恭敬信受。善哉世尊。愿乐欲闻。佛告阿难。世间中有三品众生。一者著有。二者著无。三者不著有无著有者复有二种。一者背涅槃道无涅槃性。不求涅槃愿乐生死。二者于我法中不生渴仰诽谤大乘。阿难。是等众生非佛弟子佛非大师非归依处。如是人等已住愚盲。必堕险怖大闇之中。于旷野地更入黑秽棘刺稠林。以生死缚作于后际。落阐提网不能自出。著断无者亦有二种。一者行无方便。二者行有方便。行无方便复有二人。一者在佛法外九十六种异学外道。如支罗歌波育婆等。二者在佛法中能生信心。坚著我见不爱正理。我说此人同彼外道。复有增上慢人。在正法中观空。生于有无二见。是真空者。直向无上菩提一道净解脱门。如来显了开示正说。于中生空见我说不可治。阿难。若有人执我见如须弥山大我不惊怪亦不毁呰。增上慢人执著空见。如一毛发作十六分我不许可。行有方便亦有二人。一声闻乘。唯修自利而不能为利益他事。二缘觉乘。少能利他少事而住少得云足。不著有无者。最上利根修行大乘。是人不著生死如。阐提不行无方便如。外道不行有方便如。二乘云何而行。观于生死及涅槃界平等一相。至得正道其心安止。住无住处清净涅槃。游行生死不被染污。修大悲心以为根本。志力高强坚住不动。

  佛言。阿难。若人贪著三有诽谤大乘。名一阐提堕邪定聚。若人著无行无方便堕不定聚。复有著无行有方便。不著有无行平等道。名正定聚。阿难。不著有无修行平等。惟除此人余有四人。一者一阐提。二者外道。三者声闻。四者缘觉。有四惑障。不能证得如来法身无上菩提。何者为四。弃舍大乘是阐提障。为除此障。我说菩萨修行信乐大乘真法。于一切处谬执我见。是外道障。为除此障。我说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法。于生死中厌畏疲极是声闻障。为除此障。我说菩萨修行破虚空三昧门。背利益他小事为足是缘觉障。为除此障。我说菩萨修行大悲。是四种人有四种惑。为除此惑说四圣道。因此胜道治四颠倒。能证如来无上最妙法身四德波罗蜜果。

  阿难。色等诸法悉皆无常而生常想。诸法皆苦而生乐想。诸法无我而生我想。诸法不净而生净想。是名颠倒。观色等法是无常苦无我不净。不名颠倒。是不颠倒。若观如来妙德法身即成颠倒。治此颠倒我说如来法身四德。何者为四。一者常住波罗蜜。二者安乐波罗蜜。三者真我波罗蜜。四者清净波罗蜜阿难。一切凡夫执内五阴起颠倒见。于无常中而生常见。于实苦中而生乐见。于无我中而生我见。于不净中而生净见。阿难。如来法身是一切种智之境界故。声闻缘觉不能观察如来法身。颠倒修习不可拔断。云何如此。如来法身最胜常住应当修习。背常住修住无常修。如来法身最上妙乐应当修习。背妙乐修住于苦修。如来法身最胜真我应当修习。背真我修住无我修。如来法身最极清净应当修习。背清净修住不清净修。因此倒修声闻缘觉所住之道。非是如来法身四德道所至处。是故法身常乐我净非其境界。阿难。若有众生信如来语。能见法身常乐我净。是众生者无颠倒心生真正见。云何如此。倒修声闻缘觉所住之道。非是如来法身四德道所至处。是故法身常乐我净非其境界。

  阿难。若有众生信如来语。能见法身常乐我净。是众生者。无颠倒心生真正见。云何如此。阿难。如来法身是真常乐我净波罗蜜。若有众生因胜妙道观如来身。是等众生从明入明。从安隐处至胜乐处。是佛真子佛心爱念。从佛口出得佛成就。从法化生得法财分。阿难。一阐提人弃背正法。生死臭秽深心贪乐。为除此惑我说修行愿乐大乘。依因此法得最净果。阿难。一切外道邪执我见而生取著。色等诸法是无我相无诤故。三世佛一切处。及我说乃名真我。是诸外道执内五阴。而起我见心安快乐。为破此惑。是故我说修习般若波罗蜜。依因此法得真我果。阿难。声闻人者怖畏生死。于苦灭处而生欣乐。为除此执我说修习破虚空三昧门。依因此法得具足分。世出世乐波罗蜜果。阿难。缘觉人者不能观察利益他事。与诸众生不和合住。独处思惟心安快乐。为除此执我说修习菩萨大悲。依因此法恒遍十方。为诸众生作利益事所留住故。得于常住波罗蜜果。阿难。因此四德。一切如来实称法界。不著有无如大虚空修空界最究竟。过三际永安住。阿难。一切阿罗汉辟支佛大地菩萨。为四种障。不得如来法身四德波罗蜜。何者为四。一者生缘惑。二者生因惑。三者有有。四者无有。何者生缘惑。即是无明住生一切行。如无明生业。何者是生因惑。是无明住地所生诸行。譬如无明所生诸业。何者有有。缘无明住地。因无明住地。所起无漏行。三种意生身。譬如四取为缘。三有漏业为因起三种有。何者无有。缘三种意生身。不可觉知微细堕灭。譬如缘三有中生念念老死。无明住地一切烦恼是其依处未断除故。诸阿罗汉及辟支佛自在菩萨。不得至见烦恼垢浊习气臭秽。究竟灭尽大净波罗蜜。因无明住地起轻相惑。有虚妄行未灭除故。不得至见无作无行极寂大我波罗蜜。缘无明住地因微细虚妄起无漏业。意生诸阴未除尽故。不得至见极灭远离大乐波罗蜜。若未能得一切烦恼诸业生难永尽无余。是诸如来为甘露界。则变易死断流灭无量。不得至见极无变异大常波罗蜜。阿难。于三界中有四种难。一者烦恼难。二者业难。三者生报难。四者过失难。无明住地所起方便生死。如三界内烦恼难。无明住地所起因缘生死。如三界内业难。无明住地所起有有生死。如三界内生难。无明住地所起无有生死。如三界内过失难。应如是知。阿难。四种生死未除灭故。三种意生身无有常乐我净波罗蜜果。惟佛法身是常是乐是我是净波罗蜜汝应知。

  阿难。如来法身大净波罗蜜应知有二种。自性清净是其通相。无垢清净是其别相。大我波罗蜜应知有二种远离一切外道邪执。出过我见虚妄故。远离二乘计理谬执。出过无我虚妄故。大乐波罗蜜应知有二种。断苦集本解习气缚。则能证得一切苦灭。意生诸阴拔除尽故。大常波罗蜜应知有二种。既不损减无常诸行出过断见故。亦不增益常住涅槃。出过常见故。若计诸行无常。是名断见。若计涅槃常住。是名常见。治四惑障翻四颠倒。常乐我净为其真果。阿难。何者是菩提利益事有二种事。一者无分别智。二者无分别后智。是二种智有二种事。一者为成就自利。二者为成就利他。何者自利。圆满解脱身持净法身。灭烦恼障一切智障。是名自利。无分别智能成此法。何者为利他。从无分别后智。乃至尽生死际不作思量。显二种身说法无穷无间无量。为脱生死三恶道苦。为欲安立一切众生。置于善道住三乘处。是名利他。复次自利。与三功德分不相离。一者无漏。二者遍满。三者无为。复次利他。与四功德分不相离。拔济众生不堕四处。一者妄见痴迷疑惑。二者苦道恶道堕道。三者以嫉妒心以怨结心破坏正教。四者以下劣心贪乐小乘。阿难。兴此二事自利利他。是菩提事。阿难。何者名菩提相应法。无上菩提是真实相。十九种法与其相应。一者不可思量。二者微细。三者真实。四者道理甚深。五者不可见。六者难通达。七者常。八者在。九者寂。十者恒。十一清凉。十二遍满。十三无分别。十四无著。十五无碍。十六随顺。十七不可执。十八大净。十九澄清。此十九法与无上菩提恒不相离。故名菩提相应之法。

  阿难。何者是菩提行处。三种道理显现三身。一者甚深道理。二者广大道理。三者万德道理。阿难。第一身者。与五种相五种功德相应。何者五种相。一者无为。二者不相离。三者离二边。四者脱一切障。五者自性清净。何者五种功德。一者不可量。二者不可数。三者难思。四者不共。五者究竟清净。第二身者。法身净流之所显现。一切无量如来功德。摩诃般若大悲为体。与五种功德相应。一者无分别相。二者无功用心。三者称众生意作利益。四者与法身不相离。五者恒遍一时不舍众生。第三身者。般若大悲净流所显色种为体。与四分功德相应。一者三十二相。二者八十种好。三者威德。四者力。能于诸众生根欲性行相摄相应。于秽佛土示现种种本生之事。或复示现升兜率天。或复示现从彼天下。或复示现降神母胎。或现初生出胎。或现俱摩罗位。或现受学十八明处。或现诸戏游于后园。或现出家或现苦行。或诣道场或成佛道。或波罗捺转妙法轮或坚固林般涅槃那。示现如是种种之事。乃至尽于生死后际。阿难。无上菩提摄三身尽。是故名为菩提行处。阿难。何者无上菩提常住法。而此常住有二种法为作因缘。一者不生不灭。二者无穷无尽。是名菩提常住法。阿难。何者是无上菩提不共相。不共有二种。一者不可知。若诸凡夫声闻缘觉不能通达。非其境界。二者不可得。除佛一人余无得者。是不共法有五种。一者如如理甚深故。二者自在不可动故。三者清净无漏界所摄故。四者一切所知处无碍故。五者为众生利益事圆满故是名菩提不共相。

  阿难。何者是无上菩提不可思惟。有六种因故不可思惟。一者过语言境界。二者第一义谛所摄。三者已过觉观分别思惟。四者譬类所不能得。五者于一切法最上品故。六者生死涅槃处不可安立故。是名无上菩提不可思惟。阿难。云何如来为无上菩提不可思议。阿难。一切如来住无上菩提处有五种因缘不可思议。何者为五。一者自性。二者处。三者住。四者为一异。五者为利益。阿难。云何如来为菩提自性不可思议。即色是如来不可得。离色是如来不可得。受想行识亦如是。即地界是如来不可得。离地界是如来不可得。水火风界亦如是。即眼入是如来不可得。离眼入是如来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亦如是。即有法是如来不可得。无法亦如是。是名菩提性不可思议。阿难。云何如来为菩提处不可思议。如来在欲界不可思议。离欲界亦不可思议。色无色界亦如是。如来在人中不可思议。离人中亦不可思议。六道亦如是。如来在东方不可思议。离东方亦不可思议。十方亦如是。是名为处不可思议。阿难。何者是如来为菩提住不可思议。阿难。安乐住如来住不可思议。寂静住如来住不可思议。有心住如来住不可思议。无心住如来住不可思议。如是梵住圣住如来住不可思议。是名为住不可思议。阿难云何。如来为一异不可思议。三世如来在一处住。何者一处。自性清净无漏法界。是诸如来若一若异不可思议。是名一异不可思议。阿难。云何如来为利益事不可思议。如是如来等一法界。智慧神力正勤威德悉皆平等。住于无漏清净法界。诸如来等因此转依。能为众生无量利益。是名利益不可思议。复次不可思议有二种。一者不可言说。过语言境界故。二者出一切世。于世间中无譬类故。是名不可思议。复次真如本不被染末无垢污不可思议。阿难。是名菩提不可思议。

    佛说无上依经卷上

猜你喜欢
  佛说兴起行经卷上·佚名
  卷二百六十一·佚名
  佛说护国经·佚名
  佛教正信会缘起·太虚
  卷五·佚名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之三·净挺
  20.说道非道智见清净品·佛音
  卷四百七十五·佚名
  佛说五母子经·佚名
  十忍品第二十九·欧阳竟无
  卷第七·祖琇
  问相行愿品第六十一·佚名
  四童子三昧经卷下·佚名
  南岳继起和尚语录卷之二·弘储
  论禅宗史的纲领·胡适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四折·关汉卿

    (白士中领祗候上,云)小官白士中。因为杨衙内那厮妄奏圣人,要标取小官首级;且喜我夫人施一巧计,将他势剑金牌智赚了来。今日端坐衙门,看那厮将着甚的好来奈何的我!左右,门首觑者,倘有人来,报复我知道。(衙内同张千、李稍上)(衙内云)小

  • 卷十二·本纪第十二·英宗后纪·张廷玉

        ◎英宗后纪   天顺元年春正月壬午,昧爽,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輗、张軏,左都御史杨善,副都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以兵迎帝于南宫,御奉天门,朝百官。徐有贞以原官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日中,御奉天殿即位。下兵部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二·纪昀

    列传辽 【六】○辽六耶律额特埒哈里窦景庸 耶律音济杨绩赵徽王观耶律吉逊 耶律阿苏耶律俨刘伸耶律呼哩杨遵勖 王棠牛温舒 耶律达鲁萧道 拉 耶律唐古萧德勒岱萧绰哈萧扬阿 耶律珠展萧托斯和耶律阿息保萧 伊苏 苏

  • 一一八四 军机大臣奏遵旨将邹奕孝驳正案语并杨伦《琴谱》黏签进呈片(附案语)·佚名

    一一八四 军机大臣奏遵旨将邹奕孝驳正案语并杨伦《琴谱》黏签进呈片(附案语)【真按:上文作杨抡!】乾隆五十二年正月二十五日遵旨交邹奕孝将驳正世俗弹琴法摘叙案语,并于杨伦《琴谱》黏贴黄签进呈。谨奏。附 案语谨案:雅

  • 御制题宋版前汉书·班固

    御制题宋版前汉书冠冕琳琅天禄收因刋书目阅从头【内府旧藏宋椠前汉书为天禄琳琅之冠兹因校勘四库全书总目复阅及之更觉其精妙罕匹】吴藏本自赵魏国楚得重归王弇州久入上方不知故【其书初为赵孟頫所藏入明则自陆顾两家

  • 128.刘裕摆却月阵·林汉达

    晋安帝复位后,刘裕掌握了东晋大权。刘裕本来是个出身贫苦的小军官,在士族中没有什么地位。他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决定发动北伐。公元409年,刘裕从建康出发,先出兵包围了南燕(十六国之一)的国都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南燕的国

  • 杨卓·周诒春

    杨卓 字云岩。年三十岁。生于江苏上海。已婚。初学于上海广方言馆。河南高等学堂。直隶高等学堂。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授翰林。宣统三年。以官费游美。入哥仑比亚大学。习采矿冶金科。民国元年。入理海大学。民国二

  • 卷一百三·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一百三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三><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三><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三>棘畢桑畢爾雅曰濁謂之畢濁畋器也【郭氏曰掩

  • 卷三十七(玄奘译)·佚名

    △菩萨藏会第十二之三如来不思议性品第四之一尔时佛告舍利子,是诸菩萨摩诃萨。善住如是清净信已,复能信受如来应正遍知十种不可思议法。谛奉清净无惑无疑不异分别。倍复踊跃深生欢喜发希奇想。舍利子,何等名为如来十种不

  • 卷上·德辉

    祝厘章第一圣节景命四斋日祝赞旦望藏殿祝赞每日祝赞千秋节善月报恩章第二国忌祈祷(祈晴)(祈雨)(祈雪)(道蝗)(日蚀)(月蚀)报本章第三佛降诞佛成道涅槃帝师涅槃尊祖章第四达磨忌百丈忌开

  • 佛说枯树经一卷·佚名

    僧伽尼城北。迦叶佛时偷婆。陷在下方金刚际。佛从天上为母说法。还于此城下。阿难问佛。佛从天下以何为帜。佛言。今当现证。即申手下方。执迦叶佛偷婆出。此偷婆以杂色玉石作偷婆。名僧伽尸。迦叶佛父。名说立婆留言

  • 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周克复

    大唐三藏 不空 译稽首观音大悲主愿力洪深相好身千臂庄严普护持千眼光明徧观照真实语中宣密语无为心内起悲心速令满足诸希求永使灭除诸罪业龙天众圣同慈护百千三昧顿熏修受持身是光明幢受持心是神通藏洗涤尘劳愿济海

  • 清拳·佚名

    拳种之一。据传,该拳传自京西“勒建岫云禅寺”万春、万光和尚。清光绪三十四年,河北宁晋李振鸣从养性禅师学得此拳后,清拳始在河北宁晋、钜鹿和北京等地得到流传。该拳以十路弹腿为基本功。单练套路有:轻身小架36式、

  • 修龄要旨·冷谦

    作者冷谦,字启敬,道号龙阳子。明代洪武初人,寿在150岁以上。该书集“四时调摄”、“延年六字总诀”、“四季却病歌”、“长生一十六字诀”、“十六段锦法”、“八段锦法”、“导引歌诀”、“却病八则”等篇,主要阐述

  • 慎柔五书·胡慎柔

    内科著作。明胡慎柔撰。五卷。慎柔法名住想,毗陵(今江苏常州)人。幼年家贫,寄育僧舍,性喜读书,博通经史。从学于查了吾,后师周慎斋,尽得其传。归里行医,疗效显著。死前将临证手札及著述授予石震,由石震订正撰成此书。

  • 管子余义·章太炎

    《管子余义》是章太炎《管子》考释札记的选编。他吸收前辈学者的成果,或证成前人观点,或作新的发明。在训诂方法上秉承乾嘉传统,又有自己的特色。还对《管子》的句读校勘、篇章文法以及章句义理有所探讨。但它在训释

  • 大华严经略策·澄观

    简称《华严略策》。佛教著述。唐澄观述。一卷。分四十二条概述“八十华严”的经名、流传和翻译情况,及各会、处、品的主要内容,并阐述华严宗的主要教义。每条均以四字为题,其下以问答形式展开。此书被认为是澄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