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诸法集要经卷第一

观无畏尊者集(总二千六百八十四颂)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伏除烦恼品第一

  稽首三有最胜尊  吉祥无垢尽诸漏

  愚夫为惑所沉溺  能以等慈而拔济

  依正法念处  广大契经海

  集成此伽陀  为作世间眼

  当发生净信  精进不放逸

  弃背于六尘  修习微妙智

  乐布施持戒  忍辱诸禅定

  以四无量心  利乐诸含识

  若散乱放逸  起暴恶邪见

  常发虚妄言  当堕于地狱

  若悭吝憎嫉  远离于善法

  乐损恼众生  定堕饿鬼趣

  若破坏正法  愚痴著染欲

  耽饮食睡眠  当获畜生报

  身语意三种  造作诸不善

  为业之所缠  数数而增长

  如是彼愚夫  展转无休息

  智者善修习  当得寂静乐

  了知是业果  弃舍于放逸

  以智慧拣择  此善无过上

  常乐修惠施  坚固持净戒

  怜愍诸有情  令诸愿成就

  与慈悲相应  不生于希望

  为摄受于他  决定得成就

  解脱彼贪嗔  知足离过患

  爱念于众生  决定得成就

  以平等质直  无有冤亲想

  永脱诸恶趣  决定得成就

  具足诸威仪  善平等说法

  离悭嫉过失  决定得成就

  乐承事师尊  持戒修诸定

  明了罪福相  决定得成就

  起勇猛精进  坐禅若读诵

  爱语无谄曲  决定得成就

  于时及彼方  或作或止息

  皆方便了知  决定得成就

  无嗔伏嗔恚  忍辱除暴恶

  正法舍非法  光明灭黑暗

  真实遣虚妄  寂静摧两舌

  怜愍息毁呰  无缚解缠缚

  慈心止杀害  乐施销悭垢

  以净善对治  不如理作意

  以智照无明  无常破常执

  犹日昃月亏  迁流本如是

  当自善思惟  观察离邪欲

  八圣道为因  能越诸恶趣

  住四无所畏  能降诸恐怖

  正念祛妄念  胜智摧邪智

  乐住阿兰若  淡泊绝贪欲

  譬如众山中  须弥为最胜

  如大海深广  能生诸珍宝

  如皎日光明  映蔽诸宿曜

  无生止有生  如火然槁木

  亦如妙饮食  能除于饥渴

  如师子进止  能伏诸群兽

  知足绝贪求  无畏亦如是

  仁慈世共称  舍此咸轻鄙

  懈怠与颛愚  精进能除断

  如有暴恶人  非理相加谤

  智者以诚言  安忍能除遣

  诸天降修罗  由信乐正法

  佛出于世间  能制诸外道

  说法品第二

  若人善说法  能使彼开解

  为众之导师  令至安隐处

  示菩提正路  毕竟令趣入

  生死险道中  永断痴缠缚

  是法无过上  非世俗所说

  若有闻是者  能渡诸有海

  若有智慧人  于此勤修习

  有四种福田  能生诸善果

  若奉持佛教  得诸根具足

  不生爱乐心  于后徒悔恼

  若人于五欲  常追求耽染

  恋著于妻孥  当堕于恶趣

  起不正思惟  积集诸过失

  皆由于自心  为妄想萦絷

  是心难降伏  多攀缘欲境

  若能善制之  获清凉安隐

  是心如恶马  以正法调伏

  闻已当忆持  数数而观察

  若人闻正法  闻已悉明了

  发生于善根  远离诸过咎

  由闻正法故  心净无垢染

  生踊跃欢喜  增长于明慧

  由闻正法故  不造作众罪

  知业果不虚  当得菩提道

  由闻正法故  知佛诸功德

  法为解脱因  是为真智者

  由闻正法故  知法相常住

  是故当一心  于事勤修作

  由闻正法故  解脱轮回海

  断种种贪爱  当证于实际

  由闻正法故  悟彼生灭相

  具四种因缘  当明了信解

  由闻正法故  了知蕴处界

  与生灭相应  今正智明显

  是三种过患  为轮回之本

  乐多闻正法  当断令永尽

  若乐于多闻  处世无过上

  于动不动法  悉究诸源底

  是人命终时  无复诸忧怖

  善达彼正法  不生于少苦

  能以正智火  焚烧烦恼薪

  由乐于多闻  后苦不复受

  若亲近多闻  则生安隐乐

  离放逸烧然  此为善根本

  当承事耆德  欣乐彼宣说

  出离老死因  得证真常处

  了达一切法  解脱诸障染

  引发菩提心  多闻为最上

  若习近多闻  乐欲修正慧

  当以身语心  尊重常恭敬

  若乐多闻者  善住于法性

  坚固勤修作  能越三有海

  若人有多闻  则具诸财宝

  无闻虽富饶  愚懵同贫窭

  若人无法财  远离于师范

  虚受彼形躯  常怀于忧赧

  若近恶知识  生放逸懈怠

  犹如硗田中  虚掷于种子

  多闻具法眼  虽瞽亦明觉

  无目无多闻  是为暗钝者

  若远离正法  依止于非法

  犹如舍良医  而求愈笃疾

  诸法无限量  积学方悟入

  滴雨成驶流  皆由于渐次

  无始轮回海  发起菩提心

  至金刚道场  成佛果亦尔

  净心持正法  不著于诸禅

  非欲境所牵  决定常安隐

  有智亲智人  当舍离无智

  以智德修身  斯人甚希有

  以信心求法  常生于胜处

  设堕险难中  诸天常救护

  于暗作明灯  于病为良药

  贫乏与珍财  盲者使能视

  于世间瀑流  为作彼舡筏

  若醉傲放逸  决定为自损

  是先佛所说  当具足信受

  令正智现前  修习忘疲倦

  厌离自身品第三

  谓利养名闻  饮食卧具等

  无少分希求  于我何所作

  是身可厌患  损害如冤贼

  造作诸过愆  常乐非梵行

  又复此身者  为众病依止

  不净常盈流  实罪恶之器

  与心为近住  无思惟觉知

  刹那命终时  恶色深可畏

  寿暖识三缘  俱时而弃舍

  如枯木无知  形消流秽汁

  愚夫当盛年  迷乱多憍恣

  须臾不暂停  变异成衰老

  恃财富奢逸  广造诸恶业

  是人命欲终  受极苦热恼

  不乐于正法  何异彼非人

  违背涅盘城  栖止于邪道

  广大修福报  由是生人间

  当乘智慧舟  永越于有海

  是身如掣电  类乾闼婆城

  云何于他人  数生于喜怒

  此身非坚牢  暂时而动转

  常谄曲为心  宁免老死怖

  为疾病城邑  是忧恼舍宅

  亦如于田畴  生善不善种

  若人以施戒  慈智庄严身

  唯此善因缘  为第一坚固

  又说此身者  为诸界所依

  若能善觉了  速得于解脱

  此明自身界  虚假强分别

  若乐他蕴界  愚痴无出要

  若外具诸财  内界无寂静

  于身善了知  则能脱诸苦

  由守护己财  复增于苦恼

  诸恐怖随生  谓官贼水火

  若远非法财  则无诸障碍

  弃舍常获安  摄取当自咎

  应如实了知  自他蕴界相

  习定持经典  焚烧烦恼聚

  是故有智人  于身善观察

  既明彼界性  是名解脱者

  远离不善品第四

  若人于五欲  常生其渴爱

  由彼心动乱  诸恶此随转

  若见于女色  乐著无暂舍

  不悟彼无常  诸恶此随转

  由彼贪痴故  增长于生死

  凡夫不了知  诸恶此随转

  常乐行放逸  寿命非长久

  无正智思惟  诸恶此随转

  贪欲无厌足  侈服恣严身

  生掉举无惭  诸恶此随转

  常为六尘坌  五欲之所牵

  迷三世无知  诸恶此随转

  乐著己眷属  自不知殒没

  顾恋起恚心  诸恶此随转

  昔耽于欲境  则为后过患

  由意不寂静  诸恶此随转

  受用彼富乐  恩爱忽乖离

  不究先苦因  诸恶此随转

  为染欲所迷  譬若鱼投网

  缠缚不能脱  诸恶此随转

  愚夫常爱著  不知欲过失

  痴暗之所迷  诸恶此随转

  多畜于宠嬖  命终而独往

  为业罥所拘  诸恶此随转

  迷失于正道  三界殊不知

  不摄护诸根  诸恶此随转

  于有戒无戒  乐行于损恼

  破坏于正法  诸恶此随转

  于罪福损益  闻已如聋哑

  譬愚童作戏  诸恶此随转

  舍寂静园林  流泉诸胜处

  乐著于嬉逸  诸恶此随转

  离岩谷宫殿  清净莲花池

  由贪彼欲乐  诸恶此随转

  虽嗜妙饮食  无光泽威德

  作非法业缘  诸恶此随转

  如是愚痴人  常不生知觉

  为业风所飘  轮转于三界

  或有生胜处  放逸而堕落

  由懈怠痴迷  不能断诸过

  若弃舍五欲  得最上安隐

  如诸佛圣人  无贪无忧恼

  初中后修习  解脱诸垢染

  当得牟尼尊  第一寂静乐

  若乐五欲者  则堕于恶趣

  彼无别功能  唯招其苦报

  是故有智人  于欲何所著

  为彼轮回因  定受诸楚毒

  或住天宝峰  园林净池沼

  由戏妄染著  从彼而堕落

  天上妙金山  琉璃为峰顶

  由造不善业  从彼而堕落

  天上诸宝树  清泉相间绕

  以贪欲因缘  从彼而堕落

  天上诸宝坊  香海可爱乐

  毁戒离诸善  从彼而堕落

  天上妙音乐  闻已能适意

  由乐著废时  从彼而堕落

  若意生贪著  欲境常现前

  无正智思惟  何因获安乐

  如童稚无知  岂能修少福

  从彼堕落已  自受其业报

  若人作不善  而求于乐果

  彼因不相似  愚夫心妄转

  于施戒正慧  不起于修习

  愚痴著欲人  为死所吞啖

  无智迷业果  常作诸过恶

  愚痴著欲人  为死所吞啖

  为贪火烧然  不知轮回苦

  愚痴著欲人  为死所吞啖

  由情爱所钟  生别离苦恼

  愚人当尔时  为死所吞啖

  不厌怖轮回  心驰于色境

  愚痴著欲人  为死所吞啖

  生病难忧怖  而不能厌患

  愚痴著欲人  为死所吞啖

  为彼恶知识  趣轮回险道

  愚痴著欲人  为死所吞啖

  心起邪思惟  违背于正理

  愚痴著欲人  为死所吞啖

  自行于非法  作生死怖畏

  愚痴著欲人  为死所吞啖

  常发染污言  心宁知罪福

  愚痴著欲人  为死所吞啖

  由惯习贪爱  不乐真实法

  愚痴著欲人  为死所吞啖

  于己求快乐  于法生损坏

  愚痴著欲人  为死所吞啖

  当专注一心  常修持净业

  弃舍诸不善  是名为智者

  若诸天著乐  不乐修施戒

  常生放逸心  决定当堕落

  复有天宝山  诸珍所严莹

  琉璃以为峰  与须弥相称

  彼天或初生  现住及将没

  若生放逸心  于彼而流转

  其地悉严净  林木起凉风

  若生放逸心  于彼而流转

  有妙莲花池  金叶琉璃干

  若生放逸心  于彼而流转

  有清胜河流  珍禽悉翔集

  若生放逸心  于彼而流转

  有上妙辇舆  层楼极高胜

  若生放逸心  于彼而流转

  如是流转相  皆由迷欲境

  云何说名人  心不生厌舍

  乐习放逸行  则增长轮回

  于此不远离  当受大苦恼

  屠者缚群畜  皆不令驰散

  眷属累于身  何由能免脱

  又彼诸天众  常著诸欲乐

  不知生灭因  彼天如愚者

  如是彼众生  为放逸牵缚

  极增上愚痴  至死无醒悟

  心常造诸恶  为死所降伏

  欲火镇烧然  徒增于后悔

  由乐行非法  决定入轮回

  于彼命终时  极怖无救度

  不思择善法  常乐于欢聚

  倏尔忽乖违  则受别离苦

  昼夜促寿命  在须臾顷刻

  死怖若现前  应知无能免

  智者睹生灭  则兴于嗟叹

  舍放逸愚痴  得离垢清净

  观自他灭相  何容造诸恶

  若心离过失  当获寂静乐

  不放逸最胜  是如来所说

  人若悟无常  则舍诸不善

  无常品第五

  尽快乐边际  一切无有常

  若自生爱乐  应知当弃舍

  是死怖可畏  迅速难防护

  或於戏笑中  忽尔而长逝

  此灭法平等  处处悉周遍

  于此不了知  真是愚痴者

  若年少衰老  或贫乏富足

  及在家出家  为死所勾摄

  若快乐苦恼  或有德无德

  净行非净行  为死所勾摄

  若持戒毁戒  或智者愚夫

  乃至尊及卑  为死所勾摄

  若天若地狱  或饿鬼畜生

  醒觉及惛迷  为死所勾摄

  若生于欲界  或住色界者

  无色亦复然  为死所勾摄

  是身老病侵  如杖索捶缚

  彼死有强力  于众无慈护

  有种种恐怖  死畏极险恶

  诸天痴所盲  对此有啼笑

  从天中堕没  有乖离苦恼

  或堕地狱中  彼苦无穷极

  受天上快乐  唯灭生忧苦

  如毒杂美味  是故当弃舍

  彼天福将尽  亲属皆舍去

  当其堕落时  是苦无相似

  以福减劣故  如油尽灯灭

  于此命临终  但增其逼恼

  为爱欲所缠  忧戚心狂乱

  语缓身颤动  是彼堕落怖

  常著彼快乐  为欲所欺诳

  或暂时舍离  彼则生苦恼

  诸天堕落苦  比地狱犹轻

  于十六分中  而不及其一

  天中灭没怖  人间死忧恼

  见已不厌患  况复轮回火

  由著乐退失  即知世无常

  若觉悟彼因  心当造诸善

  高者必当坠  世数终归尽

  合会有分离  死为命边际

  诸法有无常  生灭即随转

  有生无灭者  三界何曾见

  或一生余族  或一胎中丧

  或随转往来  或作欲事业

  如见日光明  出已定当没

  一切有生者  灭即依前住

  愚夫不了知  彼乐生即灭

  无出离方便  后当唯守死

  当求彼常乐  未殒勤修善

  随顺正法行  此说为智者

  无常亦何定  他世转艰辛

  佛说轮回因  唯此为真实

  谓彼彼生起  即数数堕灭

  诸天著乐故  则多生憍傲

  又复彼天中  灭时受苦恼

  唯除地狱中  余苦无与等

  由坚著五欲  自不知退没

  如是愚痴人  何由免老死

  受轮转生灭  其数无有量

  不生出离心  彼为自欺诳

  居高者必危  聚宝当有乏

  恩爱有乖离  生者皆归死

  生已即长大  壮色不暂停

  倏尔即无常  俱生性如此

  于福不摄取  为境界所缚

  由贪爱愚痴  临终无救护

  复有妙宝峰  庄严皆具足

  有种种莲华  林木极可爱

  有种种河池  水鸟咸依止

  有众妙名华  众宝而严饰

  有最胜宫殿  皆珍宝所成

  劫树发金光  叶布琉璃色

  尼俱律陀树  银光相间错

  莲蘤悉开敷  众蜂如音乐

  有上妙璎珞  奇巧胜无比

  人世昔所修  感果皆如意

  彼诸天著乐  不悟彼无常

  如乾闼婆城  如幻泡聚沫

  爱欲如炽火  依彼即破坏

  由此而命终  漂沈于有海

  于五欲快乐  受用无厌舍

  灭时为彼烧  诸天皆远离

  多欲无惭耻  为第一鄙恶

  诸天纵痴冥  死魔得其便

  若天人修罗  夜叉龙神等

  为死罥所拘  无一能救者

  乃至遍三界  皆为死所摄

  由坚著贪痴  何由得解脱

  诸天由著乐  受百千死畏

  境界如干薪  彼死如炽火

  若睹他灭谢  己何不知觉

  病苦欲终时  自受其业报

  放逸染于心  耽著欲境界

  不悟彼无常  俱生性如是

  若乐行放逸  常追求欲乐

  彼与毒相似  为死兵所逐

  非咒术妙药  及大力修罗

  为死绳所牵  彼彼不能救

  为贪尘翳目  都无所觉知

  彼著欲众生  唯死为归趣

  若乐于贪欲  多求于快乐

  不生厌离心  于死而不远

  彼焰魔使者  强力无能却

  刹那现其前  即受大恐怖

  舍彼天宝山  林泉殊胜境

  从彼而堕落  随业受自果

  乐著于游戏  受欲无厌足

  彼渴爱痴迷  堕落无能救

  如遥见彼烟  则知火非远

  衰相若现前  彼定当退没

  有生必当灭  无病暂轻安

  年少老所侵  荣盛倏衰变

  恩爱有别离  和合不久住

  诸法本无常  正觉之所说

  自他生灭法  二种常随转

  灭己复还生  决定如是住

  愚人刹那间  少福即消殄

  是故彼正士  速修调御法

  壮色非久停  寿命亦随灭

  常袪放逸心  具足修诸善

  诸天具智者  悟刹那生灭

  勤修于福业  当证于真常

  复有妙楼阁  密叶罗清阴

  修藤发异花  芬馥而围绕

  有胜妙楼阁  众宝所装校

  金河泛清泉  诸珍厕阶陛

  皆由善业招  毕竟不久住

  譬若弥卢山  劫尽亦散坏

  又彼诸天人  生憍慢放逸

  不念于无常  刹那而堕落

  彼天中有情  五欲得自在

  受多快乐已  定溺于恶趣

  若身根意识  逼迫无时处

  彼苦极艰辛  不知其数量

  恃己多眷属  而生于常想

  当其退没时  则受乖离苦

  于侍卫僮仆  俱时而弃舍

  由增上愚迷  至死无知觉

  彼天将灭时  根识唯忧苦

  睹斯堕落已  彼我当无异

  是三界虚假  诸法皆有为

  旋转如车轮  不坚如聚沫

  是身如聚沫  著卧具衣服

  是心如车轮  乐和合动转

  非天人夜叉  修罗迦楼罗

  唯自作善业  于死能救度

  乃至未来世  死怖深可畏

  若不修胜因  后悔无所益

  是鄙劣境界  能生多欲乐

  由无智愚痴  不知命边际

  何者是亲属  何者为快乐

  灭相现其前  彼天无依怙

  舍离诸胜处  林木花庄严

  为死绳所牵  随业而长逝

  如水踊于空  势堕即飘散

  聚首有睽离  轮回各流转

  又如阳春时  众花悉开发

  时景速迁流  人岂能长久

    诸法集要经卷第一

猜你喜欢
  慈悲道场忏法 第四卷·佚名
  开元释教录卷第十一(别录之一)·智升
  与 茗 山 书·太虚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佚名
  降魔品第十六·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六·佚名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总目·妙叶
  卷之五·佚名
  目次·晦翁悟明
  定慧品第四·释法海
  信心铭原文·僧璨
  卷第十·佚名
  卷第八十·李通玄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延寿
  卷第五·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张敬斋·唐圭璋

      宋徐光溥自号录云:张延祚,自号敬斋。至元嘉禾志卷三十二又载有张掞敬斋诗,不知此张敬斋为何人。   贺新郎   寿欧阳新卿   卓茕欧阳子,是江山、毓秀钟灵,异才间世。怜则韶光三月暮,蓂叶尧阶有四。正天启、悬弧盛

  • 王安中·唐圭璋

      安中字履道,阳曲人。熙宁八年(1075)生。元符三年(1100)进士。政和中,自大名主簿,累擢中书舍人、御史中丞、翰林学士承旨。出镇燕山府,如除检校太保,大名府尹。靖康初,象州安置。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四年(1134)卒,有初寮词。  

  • 卷二十四·杨士奇

    永乐元年冬十月乙巳朔享 太庙升繁昌县知县知铸为湖广按察司佥事○定军功袭职例凡军官舍人旗军余丁或自愿报效或选令征进曾历战功升授职役亡故者其子承袭无子其父兄弟侄见受职役小者俱准承继职事相等无应袭者义子女婿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九·佚名

    正统三年十二月辛亥朔○壬子镇守大同参将都指挥同知石亨言奉命率游兵巡逻塞外动经旬日军中往往有疾病者乏人治疗 上命山西布政司及都司各选医一人随军往来仍令支给官钱措置药饵○癸丑定安王亦攀丹遣指挥安到并福余卫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七·佚名

    正德四年十一月己未朔冬至节 上诣 奉先殿 奉慈殿太皇太后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奉天殿文武群臣行庆贺礼免群臣宴赐以节钱钞○ 太皇太后 皇太后免命妇贺○黜山西按察司佥事张文高平县县丞邢昭俱为民文昭先皆任两浙巡盐御

  • ◎蔡上将逝世记(蒋震方之通电)·李定夷

    (上略)松公自十月七日,食量渐减,体微肿。本月初,忽转下痢,肿渐消,日益减。医言病菌入肠,危象已现。然尚嘱拟办续假呈文,时精神尚佳也。四日,嘱买西瓜。俟震等至,即强起,约分食之,颇饶兴。震等尼之,乃饮汁少许。当谈及我国现在政策,人

  • 绎史卷七十九·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陈氏专齐【陈佗之乱附】左传【隐公六年】五月庚申郑伯侵陈大获往歳郑伯请成于陈陈侯不许五父谏曰亲仁善邻国之寳也君其许郑陈侯曰宋衞实难郑何能为遂不许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

  • ●碑传选集(二)·钱仪吉

    成性传周亮工 名宦户部侍郎周公亮工传吴六奇 少傅左都督顺恪吴公六奇传(启爵附)(「广东通志」)郑之文 台州守备郑公之文传郎廷佐 郎廷佐传(「盛京通志」)梁化凤李率泰 忠襄公李率泰传王之鼎 光禄大夫提督四川左都督世袭伯赠

  • 吕才传·刘昫

    吕才,博州清平县人。小时候爱好学习,熟读阴阳方技一类书籍。贞观三年(629),太宗命令祖孝孙修改整理乐曲,祖孝孙却跟懂音乐的王长通、白明达等人各持一说相持不下。太宗命令侍臣重新寻找行家,中书令温彦博推荐吕才,说他聪明

  • 卷十六·孔毓圻

    钦定四库全书幸鲁盛典卷十六康熙二十九年庚午四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孔毓埏请创建述圣庙诏许之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加六级【臣】孔毓埏谨奏为述圣未有专庙恳勅鼎建以隆祀典事伏念【臣】祖述圣子思子乃至圣之嫡孙家学渊

  • 目录·拜住

     大元通制序  卷第二  户令一   户例    投下收户    官豪影占    非法赋敛    以籍为定    冒户    搔扰工匠  卷第三  户令二   隐户占土    亲在分居    收

  • 卷六九·邱濬

    ▲设学校以立教(中) 《礼记王制》曰: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半页>宫。 陈澔曰:“辟,明也;雍,和也。君则尊明雍和,于此学中习道艺,使天下之人皆明达谐和也。<半页>之

  • 家礼附録·朱熹

    李方子曰乾道五年九月先生丁母祝令人忧居防尽礼参酌古今因成丧祭礼又推之于冠昏共为一编命曰家礼【年谱 黄防云先生既成家礼为一行童窃以逃先生易篑其书始出今行于世然其间有与先生晚嵗之论不合者故未尝为学者道也

  • 卷第十·佚名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彼离垢焰藏香水海东,次有香水海,名:变化微妙身;此海中,有世界种,名:善布差别方。次有香水海,名:金刚眼幢;世界种,名:庄严法界桥。次有香水海,名:种种莲华妙庄严;世界种,名:恒出十方

  • 国清百录 第一卷·灌顶

    国清百录 第一卷国清百录序隋沙门灌顶撰先师以陈太建七年岁次乙未。初隐天台。所止之峰旧名佛陇。询访土人云。游其山者多见佛像。故相传因而成称。至太建十年岁在戊戌。降陈宣帝敕名修禅寺。吏部尚书毛喜题篆

  • 山铎真在禅师语录·山铎真在

    嘉兴大藏经 山铎真在禅师语录山铎真在禅师语录目次序住庐山东林兴龙禅院语录住楚黄华桂能仁寺语录住西陵碧云龙兴禅院语录机缘勘辨拈古(附征古代古着语)颂古法语茶话佛事诗偈杂着行略山铎真在禅师语录嗣法门人 机云

  • 佛一百八名赞·佚名

    一卷,赵宋法天译,集释迦佛之一百八名。

  • 圣无动尊安镇家国等法·佚名

    一卷,唐金刚智译。说安镇法。在宫庭谓为安镇法。在民众谓为安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