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則 趙州大蘿蔔
第三十則趙州大蘿蔔
舉:僧問趙州:承聞和尚親見南泉,是否?州云:鎮州出大蘿蔔頭。
答人問有三種方法,即是詩經的興賦比。人家問一樁事情,你順理成章的陳述下去,這就是賦的答法。人家問一個道理,你想了想,用個比喻來說明,這就是比的答法。這兩種答,都是在問之後。但還有一種叫做興的答法,是答在問前。
例如詩經裏有一首詩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假如有人問你:聽說你在路上看見某家的新娘子抬過,是嗎?倘使你答這是在何日何地,男家的排場如何、女家的嫁粧如何、如何等等,這就是賦的答法。又若你的答帶上許多詼諧俏皮,把它形容得像老鼠嫁女,又像鍾馗嫁妹,使人聽得笑疼肚腸。於是又問:此時新娘子在花轎裏是怎樣的心理呢?你答、她像是在神前拔得了一支籤在手,單知道是吉籤,但是尚待領籤語來對。也許唸了籤語還是費猜詳。你這樣比來比去,就是比的答法。
而倘使人家問你有沒有看見新娘子,你脫頭脫腦的答說:「桃花」,這就是興的答法了。人家問趙州:聽說你見過南泉?他答:鎮州出大蘿蔔頭,就可比說桃花開得夭夭,是答在問前。人家間,是為想要曉得,答了卻使你更糊塗。是一片春陽的糊塗麼?
「桃之夭夭」與「之子于歸」也可以說是沒有關係。民謠有先是一聲長長的「啊!」唱得很高很遠,而什麼字義也沒有,光是個發聲,有一個世界要開始了。「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也等於發聲的意思,只是已有語義了,可以說是發意。但發聲與發意都不規定下文的內容,像風吹花開,這就是興。它能不規定開花的內容,不是比喻,亦非暗示,本文尚全然是未知,而只是個開始。與本文不相干的一個開始。那發聲是興在風,而發意則是興在於風與花之際,但都不即是說到了花。中國的童謠與民歌裏就多有像這樣的發句。好文章都要如此。不但起句,便是寫到中間亦隨處有看似不相干的句子出來,文章就別有搖曳風姿。這通於做人的道理,亦通於一切做學問的道理。若文字與科學皆只是現象的記錄,人的生涯都可以被情報學來處理,從頭到末只是一本言歸正傳,沒有不相干的字句,這樣煞風景的社會,沒有「興」,就要以「前衛」來作代替品了。偕表姊及哥哥去聽意大利的前衛音樂,愈是新作愈奇奇怪怪,出人不意。同來路上在計程車談論這個,表姊忽道:「你那趙州的說話就像前衛,叫人難懂。
若是禪宗的和尚出來,前衛的小子們就都要請他來帶頭了。」說著,三人都笑起來。天下最好的東西往往與最壞的東西相似。禪宗與前衛,一個是無心,一個是刻意,趙州的是好玩,前衛的是活得無趣了,刻意要造作有趣。
禪宗與前衛,兩者完全是異質,禪僧倒是像小孩,一歲半到二歲的男孩。佛沒有小孩氣,禪宗的小孩氣是黃老的。而佛是像十五六歲人的端正。
且看雪竇禪師對此則的頌:
鎮州出大蘿蔔,天下納孫取則。
只知自古自今,爭辨鵠白烏黑。
賊賊!納僧鼻孔曾拈得。
興的答法就是機。古人說盜天地造化之機者謂之賊。人家不從機字上頭去領會,卻來紛紛議論與考證大蘿蔔的說話,趙州只在一旁暗笑,覺得好玩。他好壞呵!
而那批笨牛亦真會鼻孔都被他拴住了,看了叫人好氣的。
猜你喜欢 众金刚三昧大仪轨分第九·佚名 卷四·心圆 一八 阇尼沙经·佚名 卷三百七十二·佚名 成唯识论 第六卷·护法 卷第十八·费隐通容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七(本)·智周 金刚般若经疏记会编序·行策 增集续传灯录卷第一·南石文琇 集文字禅·蕰上 卷二十四·佚名 虚堂和尚语录 第五卷·智愚 四分律卷第二十八(二分之七明尼戒法)·佚名 卷第二·佚名 卷二十五·赜藏主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