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御制拣魔辨异录卷五

魔忍曰。佛果曰。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岩头曰。大统纲宗中事。先须识句。而风穴又教人体究言句如此。近代老宿。一槩斥绝言句。将使天下学者以墙壁瓦砾为师乎。夫墙壁瓦砾。真可师也。但学者不知。奈何绝言句哉。文殊曰。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此大士不合与今人相左。

宗门之学。直了一心。而直了一心。必剿绝情见。是故每以无义味语。置人八识田中。吞不得。吐不得。时节因缘既至。[囗@力]地一声。五花八裂。自然会得世尊不说说。迦叶不闻闻底道理。若到这里廉纤。毕竟未曾了彻在。只得仍复体究言句。虽然。无论会去不会去。总与言句无涉。若作言句会。纵使参得千七百则公案。都能下得语。阎罗面前。不管你会答话不会答话。腊用三十日到来。依旧是业识茫茫。无本可据。圆悟以不疑言句为大病者。盖不疑由於不信。不信何由得入。信而后疑。疑而后真到不疑之地。如从初便已不疑。则是憎上慢大我慢全具。虽有本分钳锤。从何下手也。岩头谓大统纲宗中事。先须识句。夫所谓句者。如何是句。吾宗无语句。而亦无一法与人。是之谓句。诚识得这无语句之语句。自然离四句而绝百非。亦且即四句而泯百是。若然。则岩头先须识句。风穴教人体究言句。皆正是斥绝言句。而密云斥绝言句。却正是建立言句。魔忍死在句下。而谓一槩斥绝。则将使天下学者。以墙壁瓦砾为师乎。岂知墙壁瓦砾。正是言句。若谓墙壁瓦砾为非言句。则千七百则公案。可知伊无一字荐得在。又道墙壁瓦砾虽真可师。而学者不知。奈何绝言句。若於绝言句处荐得。自然能体究言句。亦自然能知得墙壁瓦砾。是真佛真法真僧。若於此不荐。而欲於言句下测量卜度。则才有是非。纷然失心。狥尘背本。波起水昏。纵使讲诵三藏十二分。亦只做得个三世佛冤在。况诸野狐涎唾耶。魔忍又举文殊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谓此大士不宜与今人相左。文殊此语。与世尊不说说。迦叶不闻闻。是一是二。此大士亦不宜与世尊迦叶相左。夫惟这个。竖该三际。横亘十方。无量无边。光明清净。不可以这个明这个。尚安可以这个简这个。悟者。举一滴而已彻海源。迷者。涌千波而全非水性。魔忍教人体究言句。却不知自己全未曾得言句。若果会得。岂复死在言句边。学人不用如何若何。直须真参实悟。如果真参实悟。则斥绝言句亦得。体究言句亦得。如魔忍者。体究言句亦不得。斥绝言句亦不得也。

魔忍曰。觉范答无尽居士曰。十智同真。与三元同一机轴。乃作颂曰。十智同真面目全。其中一智是根源。若人欲见汾阳老。劈破三元作两边。劈破之义。若画龙点眼。非可以言论通也。辟书谓既以劈破。后世不当复有三元。是何言与。吾尝观近代老宿。开口便骂知解。揣其证悟处。当如师子王。哮吼一声。璧立万仞。今乃确确然信三元之可以劈破。是将泥丸土鼓为三元耶。读至此不觉喷饭。师又有颂曰。三元三要事难分。得意忘言道易亲。一句明明该万象。重阳九日菊花新。又别颂曰。第一元。法界广无边。森罗及万象。都在镜中圆。第二元。世尊问阿难。多闻随事答。随器量方圆。第三元。直出古皇前。四句百非外。闾氏问丰干。乃曰。这个是三元底颂。作么生是三元底旨趣。直教决择分明。莫只与么望空妄解。道我曾亲近和尚来。为我说了也。脱空谩语。吃铁棒有日在。辟书曰。三元三要。不过临济一时上堂语耳。当时有执为宗旨者。故汾阳作颂警曰。三元三要事难分。云云。不知辟书何所考据而为此说。若颂即是警。则不当分而别颂三元矣。自禁之而又自犯。想汾阳昏悖不至此耶。大都辟书凡见古人有一二语相似。即靠之如泰山。其不可晓者。即攻之如雠敌。似者少而不可晓者多。故不免前后抵牾耳。如人天眼目师十八问有曰。凡学人编辟言句。盖覆将来。验师家眼目。尽皆打得。何故。只为识得破。辟书引为一棒之据。不知识得破。非肘后有符者不能也。且夫一汾阳耳。颂三元。则斥为狂狗。作十八问。则倚为凭仗。使古人何以自处耶。倘三元之颂为非。则是汾阳见处固非。十八问亦不足观矣。使十八问为是。则汾阳之见处元是。三元之颂亦是矣。何其纷纶不定。一赞而一呵之。

尝谓汾阳昭平生语句。除十智同真之外。其他无可取者。因知十智同真。亦属解路。况如此推演开去。何所底止。正同入海算沙。未能启初学之疑情。先牵引入於知解宗徒。亦无裨於发心参学者。盖其平生得力处。不过三元三要闲家具。未踏向上一着在。今观其三元三要总颂分颂。亦属言中取则。意下推求。以明三元三要则可矣。与这个没交涉。魔忍倚为泰山。以斥密云三元三要。为临济一时上堂语之非。反覆辨论。推尊三元三要。为个事极则。足知伊於三元三要。亦未梦见在。三元三要。十智同真。又岂着得争竞耶。至密云悟谓三元既已劈破。后世不当复有三元。固属拙语。而魔忍笑其认三元为泥丸土鼓。将汾阳劈破之义。颟顸过去。谓如画龙点眼。益为漆桶。夫泥丸土鼓。安见不是三元三要。岂特泥丸土鼓中。即具三元三要。若能於泥丸土鼓。直下承当。却正好劈破三元三要。销除十智同真。净裸裸。赤洒洒。直达宝所。圆通无碍。肯向三元三要十智同真等闲言剩语。作门前之绕耶。魔忍又以汾阳总颂三元处。非为抹却三元。若总颂是抹却者。分颂岂非自禁自犯。汾阳昏悖。不至於此。不知此无是无非法门。安可以情见卜度。当汾阳总颂三元。亦不得谓之禁。迨后分颂三元。又安得谓之犯。且汾阳明明说三元三要事难分矣。又分第一元。第二元。第三元。各为之颂。试问谓分耶不分耶。不解者。若曰昏悖。此亦昏悖极矣。魔忍何以又畏忌而不敢指斥。而专指斥密云耶。至於密云引汾阳十八问尽皆打得语。为一棒之据。而魔忍谓非肘后有符者。如何识得破。既未识得破。如何打得。足知伊将一棒作实法会。不特吃棒未有了期。且亦并无棒吃分在。汾阳所为识得破者。岂在意言象数边识取。如必识得意言象数。则恒河沙数法门。又岂十八问之所能该。虽有阿难之多闻。又如何识得尽。如果无一不记。无一不通。则其人八识田中。装满如许络索。情见炽然。其人安可与语。若离意言象数别有者。则是已经会取十八问尽皆打得之旨趣矣。既已会得。则业已肘后有符。更别求什么符系肘后乎。一棒是罚是赏。是建是销。本无实义。亦无实法。如何於此横生分别。捏目生华耶。又谓密云评论汾阳处。若三元之颂为非。则汾阳见处固非。十八问亦不足观。如十八问为是。则汾阳见处元是。三元之颂亦是。何其纷纶不定。一赞而一呵之。考密云之於汾阳。实亦未具顶[宁*页]只眼。并未缁素分明。故其钦重汾阳甚至。何尝敢於指斥。而魔忍亦非不知密云并未指斥汾阳。特欲装诬密云。则其事莫须有。使天下后世有议伊呵斥乃祖密云者。将曰。密云之於祖汾阳。亦复如是。不特使疑密云者信伊。并使信密云者亦不疑伊。其术诚巧。顾其拘执谬悠之论。实足疑误学人。不可不辨。夫此圆宗。所为无是无非法者。非若外道猖狂之见。任意纵横。谓之无是无非也。盖以四句分之。皆无所住。无所着。则绝对待。既绝对待。则离四句。既离四句。则绝百非。於此荐得。则千七百则公案。无全是。无全非。无皆是皆非。无无非无是。随举一则而皆然。然后可於无等级中。分霄分壤。无分别中。辨渑辨淄。否则才有是非。纷然失心。自救不了。如何为人。夫就一则公案。尚且如是。岂可於一人平生公案内。谓三元颂是。则十八问必无非。十八问非。则三元颂必无是耶。从其是而言之。三元颂亦是。十八问亦是。从其非而言之。三元颂亦非。十八问亦非。从其有是有非言之。三元颂亦有是有非。十八问亦有是有非。从其无非无是言之。三元颂亦无非无是。十八问亦无非无是。据十八问以非三元颂也可。据三元颂以非十八问也可。据三元颂而是十八问也可。据十八问而是三元颂也可。於此荐得。则推移无定。却为缁素分明。於此不荐。则缁素分明。正是人法两执。若魔忍之见。无论全未会得汾阳三元颂十八问落处在。直饶分别清疎得。仍是业识茫茫。无本可据。

魔忍曰。灌婴滕公樊哙等。从汉高起丰沛间。攻城掠地。随功而渐进。至汉有天下。数人者位不过封侯。至若韩信。则一见而授以上将之权。此先爵而后功者也。若夫胃处尊位而功业罔建。鲜有不夷灭者。功业建矣。而稍自矜伐。亦鲜有不夷灭者。楞严曰。理须顿悟。事以渐修。长沙曰。功未齐於诸圣。夫三乘十地。灌婴滕公比也。功胜於悟。大心凡夫超宗越格。韩信比也。悟胜於功。无功之功也。予以是观汾阳之悟之行。岂非直授上将。而不矜功伐者欤。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往应群机而不去。恒归寂灭而不来。故曰如来。入此圆宗。则曰一超直入如来地。为万法之总持。则有法王之号。作人天之眼目。爰有导师之称。然此名相。毕竟虚空。赞叹徒多。虚空不受。岂若世间班爵制禄。有公侯伯子男之分。立政经邦。有君臣民事物之位。魔忍托迹宗门。驰情尘海。三条衲下。裹求富贵而未得之幻躯。百尺竿头。作留声名於千古之痴梦。加以曾涉坟典。略观古今。记史氏之剩言。无可眩耀。疑古锥之心行。即是尘劳。遂以菩萨十地。等之绛灌之俦。如来正因。拟作淮阴之将。如带如砺。移为绍承祖印之丹书。勿伐勿矜。取作涅盘妙心之宝鉴。直是一场笑柄。尚未足云外道邪魔也。

魔忍曰。玉在山则秀。珠在川则媚。道之在人也。宁独不然。予观会公。深得慈明之道。服勤甚久。至出世。而同参者不知其履实践真。深韬厚晦。去今日实霄壤。浮山远录公谓首座曰。所以治心。须求妙悟。悟则神和气静。容敬色庄。妄想情虑皆融为真心矣。以此治心。心自灵妙。然后导物。孰不从化。远公。首山之嫡孙也。所示如此。而近世称悟者。状若屠儿魁刽。出言行事。禽兽之不若。而世人敬之。意其有悟耳。予愿好心护法而道眼未明者。以远公言辨之。

谓近世称悟者。状若屠儿魁刽。出言行事。禽兽之不若。而世人敬之。意其有悟。此数语。不知其何所指。指同参之广通辈耶。抑即指伊祖密云耶。总不过欲当时士大夫辈。勿敬他人而敬伊耳。其语言辞气。尚是杨岐所云神和气静。容敬色庄。妄想情虑。皆融为真心之悟人否。拍浮糟池中。而戒人饮酒。鼓刀屠肆里。而劝勿杀生。令人厌恶嗤笑。况证悟之与修行。如水与米。煮而成饭。当其成也。分不得。合不得。未证悟者。虽历劫修持。而有我我所。祇增益得人天福果。如有水无米。饭不得成。既证悟而修持未至。其力未充。功未齐於诸圣。如水多水少。饭不堪吃。夫所谓修行者。自是六度万行边事。所谓梦中佛事。镜里庄严。唯梦唯镜。即幻即真。不将梦与镜作幻相会。然后能行满普贤愿海。而同梦与镜观。至若宗师为人。痛下钳锤。只要伊立地自证。遑计我此言。我此行。与屠儿魁刽爰若。自古岂有专论语言外貌之宗师耶。古德云。或是或非人不识。安得将为人解粘去缚之施设。教人执滞较量。则如云门三度扣睦州门。睦州启门即闭。轧折云门一足。得非屠儿魁刽乎。临济於大愚肋下筑三拳。又两度掌其师黄檗。甚至将镢筑地。谓其师曰。诸方火葬。我这里活埋。得非屠儿魁刽乎。他如尼问赵州如何是密密意。赵州以手搯之。俱胝因童子竖指。举刀斫断其指。如此等类。不可胜数。魔忍於此等处。将亦生谤议耶。若不敢生谤议。何得诈分皂白。诳惑闾阎。且如沩山云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去。一边书沩山僧。一边书水牯牛。道是沩山僧。又是水牯牛。道是水牯牛。又是沩山僧。不知魔忍所为好心护法者。於此当作么生辨别。应致敬不应致敬。其敢以禽兽目沩山乎。举儒门礼法。以誵讹宗门之机缘。自然方底圆盖。魔忍之意。只为密云才问便棒。便谓是屠儿魁刽。因而痛诋之为禽兽。以魔魅士大夫之无识者。且以牢笼四方缁侣。令皆乐其逢迎。如此心行。却是儒门中所指为禽兽之不若者也。杨岐警戒首座之言。盖属对病下药。却因魔忍妄下注脚。钝置不少。

魔忍曰。昔妙喜大彻后。反於数禅客有疑。乃以问昭觉。觉曰。我禅如大海。你须将个大海倾去始得。若将钵盂盛得些子。是伊器量如此。吾当奈何。嗟嗟。今日以钵盂盛得者。若真海水。於此末世亦表表可观矣。其所盛又皆污秽不堪之物。便欲拨弃师法。颠狂横悖。牢不可开。三复白云之语。为之涕泗。

须将大海来。倾取大海去。迷则海心渴死。悟来无尽无边。盖此大圆觉海。不共而不分。不出而不入。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无大小垢净之差别。从上古德相传。不过尔如是。我亦如是。如是。则以一针尖举滴水。而与大海之润性无差。不如是。则虽河伯望洋。而有见笑大方之叹。况乃以钵盂盛取者乎。魔忍谓今日以钵盂盛得者。若真海水。於此末世。亦表表可观矣。其所盛又皆污秽不堪之物。便欲拨弃师法。颠狂横悖。牢不可开。三复白云之言。为之涕泗。不知钵盂盛得。即非海水。并此钵盂。亦在海中。如何盛取。上天下地。古之今之。如鱼在水。通身是水。若泊沙泥。而呴取勺水。则鱼将为非鱼矣。乃鳃鳃然。较量钵盂所盛之是海水。非海水。是垢。是净。总因伊未见大海故。若真到大海。自然不生是非垢净之想。自然知得盛入钵盂。即为钵盂。不为大海。断无表表可观之理。且既入钵盂。即为死水。日炙风吹。尘蒙土坌。即便污秽不堪。虽从龙王手内分来。究竟背离真海水。若欲得真海水。直须亲到海始得。并无师法之可执。若有师法。即是钵盂内死水。盲传盲受。信而守之。一期无见海之分。魔忍之病。正在自信钵盂内有真海水。而疑密云钵盂内水。污秽不堪。不知密云钵盂。久经扑破。虽未达彼岸。未始不身在海中。不若魔忍死守一钵毒乳。却成海心渴死汉也。

魔忍曰。已呈投机颂。白云业已许可。又乃重出白汗。今人不能无疑。难矣哉。禅之不可不悟。不可不大悟。不可不明大法。所云大法者。非区区卜度名相而已也。

圭峰密曰。禅是天竺之语。具云禅那。翻云思惟修。亦云静虑。皆是定慧之通称也。今时有但目真性为禅者。不辨华竺之音也。然非离真性别有禅体。但众生迷真合尘。即名散乱。背尘合真。名为禅定。若直论本性。即非真非妄。无背无合。无定无乱。谁言禅乎。天真性即不垢不净。凡圣无差。禅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因信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徧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达摩未到。古来诸家所解。皆是前四禅八定。诸高僧修之。皆得功用。南岳天台。合依三谛之理。修三止三观。教义虽最圆妙。然其趣入门户次第。亦只是前之诸禅行相。惟达摩所传者。顿同佛体。逈异诸门。故宗习者难得其旨。得即成圣。疾证菩提。失即成邪。速入涂炭。祖师革昧防失。故且人传一人。后代已有所凭。故任千灯千照。圭峰考正禅之名义如是。然则魔忍所论。禅不可不悟。不可不大悟。不可不知大法者。为是四禅八定。三止三观之禅耶。为是达摩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耶。如云达摩所传之禅。则圭峰不云乎。得则成圣。疾证菩提。安得有小悟大悟之阶级。且谓大悟之后。又须明大法也。且西来大意。直指人心。正圭峰所云。非真非妄。无背无合。无定无乱者。禅亦不可得。何况迷头认影。别有大法可明。与本来自性天真佛。为缘为对。然则其所为大法者。既又非三止三观天台南岳之说。其为圭峰所云。带异计欣上厌下之外道禅。何疑乎。乃又谓所为大法者。非区区卜度名相而已。夫大法。岂非名耶。伊所捏造一○为千佛万佛之相。种种大法。岂非相耶。却又见古德斥绝名相。学说个非区区卜度名相而已。真是掩耳偷铃汉。

魔忍曰。五祖曰。先师语拙。当时不以为慢尊。大慧欲毁碧岩集板。当时不以为好高逞己。黄檗沩仰不许马祖下诸尊宿。当时不以为人我是非。知此道公也。今海内缁素。至贤且明者。犹曰。三峰之争宗旨诚是。但名分则不可。呜呼。是道轻於名分矣。且二老年德相去不甚远。所以屈身折节。尊临济之道而已矣。苟舍道。名分何自而生耶。呜呼。至明且贤而为此说者。特未知道耳。

魔忍谓海内缁素。至贤且明者。犹曰。三峰之争宗旨诚是。但名分则不可。夫达摩西来。直指别传。曹溪滴乳。流衍震旦。虽学者车载斗量。得者凤毛麟角。然此圆宗一灯。照耀今古。代不乏人。魔藏父子。以双头独结。四法交加。种种奇名异相。疑悞参徒。使一片净洁空堂堂。光华明日月田地。横着泥滓。强自号曰临济宗旨。自既邪毒入心。累人向恶水坑里。头出头没。是以伊祖密云。恐后世展转相诳。妄认其说为宗旨。而不自悟。灭佛灭祖。灭人慧命。贻害无穷。法炬将昏。禅河欲竭。是以作七辟以辟魔藏。作辟妄救以辟魔忍。其间藏忍倒戈相向。痛斥密云。时无智眼。遂成聚讼。密云虽亦有见未到处。要之自具正知正见。所论魔忍父子。妄建宗旨之罪。自是千秋铁案。海内缁素。果属贤明。岂有不识伊等种种作为实法。至妄极谬之理。如尚以伊父子所争者为是。则是一般瞎汉。日月丽天而不见者。谓之至贤且明可乎。且既谓至贤且明者。皆以争宗旨为是矣。而又以其人为未知道。岂道又在宗旨外。宗旨又在道外耶。伊所为宗旨。果何宗旨。伊所为道。果何道也。不过欲矫诬密云。煽惑当时士大夫。而彼士大夫。虽皆孟八郎汉。不辨孰是孰非。然而弟子不得灭师。子孙不得灭父祖。人人共晓。岂能无议。於是为此说以自解免。先以至贤且明之名奉之。复以未知道之说魔魅之。不知不觉自说自相矛盾。然则魔忍是何心行也。虽宗门父子。原因法乳相传。而同世间之名分。然使密云妄建宗旨。而藏忍谏诤。则可譬之父有诤子。今伊等将从上相传。佛法的的大意。涂污澌灭如此。密云起而正之。便任意谤毁。并欲灭绝名分。是乃家之逆子。实万中无一可许者。

魔忍曰。夫透法而后忘法。世间技艺且尔。况无上觉道耶。今之拨无宗旨者。若未渡而焚舟。泥於名相者。若忘渡而恋筏。二者俱病。

透法而后忘法。世间技艺尚然。况无上觉道耶。斯言也。可知魔忍尚未知道与技艺之不可同日语也。夫技艺。从知而知。从学而得。由习而精。由熟而神。无大小。必有规矩焉。迨其神明於规矩之中。而变化於规矩之外。则所为忘足。屦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所为透法而后忘法者也。若夫无上觉道。不可以知知。不可以学得。非习所能精。非熟所能神。不欠一法。不剩一法。不取一法。不舍一法。恒沙河数法门。举一是无上觉道者而不可得。而何法之可透。举一非无上觉道者而不可得。而何法之可忘。魔忍涉猎外典。盖闻庄周之论。而拾其唾余耳。庄周之寓言曰。仲尼适楚。出於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耶。有道耶。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语弟子曰。用志不分。乃疑於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夫累丸五而不坠。是透法也。当此之时。内忘己躬。外忘万物。唯丸之知。不以万物易丸。然后移之以承蜩而若掇焉。固忘也。魔忍妄意五家宗旨若累丸焉。迨其既熟而证无上觉道。犹累丸既熟而承蜩若掇也。是谬之甚也。夫用志不分。乃疑於神。岂可以喻出世间法。我王库内。无如是刀。夫既有所用之志。复有用志之所。是识神分别影事也。既有能神之技。又有神技之能。是业力假伪机关也。以识神分别影事。造业力假伪机关。以此为筏为舟。渡清净觉海。是犹驾火轮入火宅耳。方且末由至乎津涯。遑问彼岸。禾山方上堂举拂子云。看看。祇这个。在临济则照用齐行。在云门则理事俱备。在曹洞则偏正叶通。在沩山则暗机圆合。在法眼则何止於心。然五家宗派。门庭施设则不无。直饶辨得倜傥分明去。犹是光影边事。若要抵敌生死。则霄壤有隔。学人观禾山方之言。则魔忍所称拨无宗旨者。若未度而焚舟。泥於名相者。若忘渡而恋筏之语。可以无惑矣。纵使於门庭施设处。倜傥分明。透法忘法。於无上觉道。有何交涉。此非乘筏渡海。直是阶梯升天耳。或曰。五家宗派。更换面目接人。古德为人解粘去缚。慈悲方便。今曰阶梯升天。不其过欤。曰无过也。面前虚空。即是昊天。无适而非天。知天者。不移跬步而已。在天之中。不知天者。欲踏梯以升天。虽累百仞而上。其苍苍之色。终不可得而扪也。是故悟者。随举五家宗派。皆是无上觉道。若魔忍者。虽於五家宗派。倜傥分明。犹登百仞之梯。终不可得而扪苍苍之色。为其不知身在天中。而妄意踏梯之可以升天也。世间固无上天之梯。而安得有证道之法耶。

魔忍曰。三峰先师欲求人於古人之中。见学者品器不端。辄删去。冀渠洗心涤胃。而每每成怨。至有捏造种种相似言句。诬为三峰所传。人之丧心。固至於此。且三峰嫉灭法者如仇。灭法者嫉三峰亦如仇。天下共知也。使有言句传尔。又肯摈尔以资雠敌乎。此稍知事势者不为也。夫言句所以载道。道固不在言句。使道在言句。则得言句者。固得三峰之道矣。三峰求人若饥渴。又肯为此不情之举。摈汝得道真子乎。余观佛果悟由有曰。尽其机用。祖皆不诺。况区区记持言句。妄谓得道。删摈亦宜矣。尤不省过。而坏教伤义。使其称赞三峰。相辱不乃甚乎。

虚空有仇乎。无有也。排之捉之而虚空不知也。大地有仇乎。无有也。履之践之而大地不知也。虚空非不知也。排之捉之者。亦即虚空。更且即此虚空。无二虚空。知在能排能捉之虚空边。不在所排所捉之虚空边也。大地亦然。履之践之者。亦即大地。更且即此大地。无二大地。知在能履能践之大地边。不在所履所践之大地边也。其体自体。其知自知。不与万物为对。则不与一物为仇矣。一人发真归元。虚空大地。悉皆消殒。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竖穷三际。横亘十方。何灭何起。何憎何爱。何取何舍。何是何非。何彼何此。何背何向。与天地同根。与万物同体。方且不见有己。而何人焉。方且不见有人。而何仇焉。礼记。子张问孔子。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居兄弟之仇如之何。居从父昆弟之仇如之何。孔子一一答其问。而不闻子张问居己躬之仇如之何也。不闻孔子言居己躬之仇如之何也。可知儒者之学。固亦无仇矣。仇也者。匹也。敌也。是以怨耦曰仇。而嘉耦亦曰好仇。至人无己。靡所不己。夫靡所不己。则绝对待。既绝对待。则何所仇。以儒门世法论之。犹且无仇。况乃出世间法乎。闻夫与人为仇者矣。未闻与己为仇者也。既已靡所不己。犹有所嫉之仇。岂非与己为仇乎。夫靡所不己。犹不得有己之见者存。况乃宛立一己。己外又宛立一法。己外法外。又宛立一灭法之人。而嫉之仇之。如此为法起见。真乃愚甚痴甚。嫉人灭法。不知自己早已灭法了也。魔忍称其师曰。先师嫉灭法者如仇。而灭法者亦视先师如仇。此二语。藏忍父子并未破参。业已自己分疏明白。了无可疑矣。夫起佛见法见。犹是二铁围山。若起嫉见仇见。非现前黑暗地狱乎。虽然。魔藏父子。所为嫉灭法之人如仇者。犹是妄语。实则不过嫉名胜於己者如仇耳。至其所谓伊师魔藏并无言句传人者。不过盖覆魔藏言句之失。自知其为妖血狐漦而欲一洗之。且以拨弃同参之人。显己之为嫡嗣。以诳惑当时士大夫。其卑鄙尤不足挂齿。

魔忍曰。金刚王剑。佛祖不留。至虎邱应庵十有二传。如器注器。当时有与临济先后出世者。如石霜多枯木众。以胜妙境界作究竟。至首座化去。不会宗旨。微九峰。孰能反正之。厥后流为默照邪禅。而真净五祖妙喜诸老宿。痛斥其非。迨胜朝。此病炽作。虽没量大汉。不免从狐鼠蹊径中来。赖是二老生铁铸成。终得正悟。虽悟后痛诉昔时之谬。往路之非。而学者耽着恬寂。卒不能舍。甚哉邪法入人之深也。繇是国初至今。多坐不语禅。南北甚行。牢不可破。天童三峰。相并而出。十余年中。搂尽黑暗魔军窠臼。然而狂打泼骂记名泥迹之弊。不旋踵而生。末世说法。其难如此。要当扇以淳风。感以至诚。验以宗旨。择以人类。复还马祖百丈临济兴化已来之元气根本全机大用。非徒嚣嚣然口舌争也。若夫雪岩父子。拈提济上纲领。下刀发药。去古人实有间。设使施之今日。独不可以称良剂乎。故曰。道。岁也。圣人。时也。

庆诸住石霜山二十年。学众有长坐不卧。屹若株杌。天下谓之枯木众。九峰虔为侍者。石霜诸归寂。众请首座继住持。虔白众白。须明得先师意始可。首座曰。先师有甚么意。虔曰。先师道。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其余则不问。如何是一条白练去。首座曰。这个祇是明一色边事。虔曰。元来未会先师意在。首座曰。但装香来。香烟断处。若去不得。即不会先师意。遂焚香。香烟未断。首座已脱去。虔拊其背曰。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石霜导众。参学精勤。一时称羡。而有枯木众之号。其后首座坐脱。而九峰明向上一路不涉功勋。既以能坐脱立亡示人。则是犹有这个在。岂所谓生是不生之理。此不过石霜会中两般故典。与石霜没交涉在。初非因枯木众而有此首座。亦未见首座必是枯木众中之一人也。且即此枯木众中。亦万有不齐。其屹坐勤参。长年不会。作方来之福果者。固不无。安知必无发真归元。洞明廓彻。而以四禅八定。作梦中佛事者乎。乃魔忍牵合附会。谓枯木众以胜妙境界作究竟。而九峰反正其毙。九峰还甘受否。且谓厥后流为默照邪禅。然则达摩面壁九年。亦默照邪禅乎。即以默照言。祇是弄精魂汉。尚不犯谤大般若罪业。岂若伊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捏造名相。瞎人眼目。妄称宗旨。涂污慧命。何得转将勤参力究。自求证入。不肯顺朱填墨之道流。尽斥为黑暗魔军。狐鼠蹊径耶。魔忍自知以三顿棒。三撼门扇等。配三元三要。以为宗旨。难逃明眼人一觑。於是以天童之毙在狂打泼骂。三峰之毙在记名泥迹。若曰。三峰本无奇名异相。乃学徒记名泥迹之咎。以此回护。其计诚巧。岂知终难逃明眼者之一觑乎。且天童以一棒指人立地处。犹是本分草料。何尝不是古德方便法门。乃以狂打泼骂议之。使天下后世。将棒作打会。喝作骂会。印定眼目。只这便是黑暗魔军。劫人法施矣。至其所称扇以淳风。感以至诚。验以宗旨。择以人类。复还马祖百丈临济兴化已来之元气根本。全机大用之说。益不知其是何等呓语。入此圆宗。如斩一握丝。一斩一齐断。说甚淳风浇风。至诚至伪。既云宗旨。则净瓶便是古佛。何况同此眼耳鼻舌身意。谁则不是释迦出世。弥勒再来。而欲择以人类。窃恐欲择人类者。早非人类耳。从上佛祖。昔亦无生。今本不灭。钵盂里。拄杖头。常转法轮。无断无尽。后代儿孙。那个湮没得他。可湮没者即是邪法。复他何用。若不能者。何须言复。亘古亘今。亘上亘下。亘东亘西。亘南亘北。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西天四七。东土二三。到此说同不得。何况於异。岂得马祖百丈临济兴化。别有什么元气根本。全机大用。若谓宗门至马祖百丈临济兴化。而后元气全。根本固。全机大用着。岂不装诬煞马祖百丈临济兴化。况乎马祖百丈临济兴化。正如大珠小玑。贱珉贵玉。何得连类并称。足知伊有眼同盲。何苦强作解事

辨异录卷五

猜你喜欢
  卷四·佚名
  卷第十七·佚名
  观无量寿经义疏·吉藏
  如来品第二十一·佚名
  金刚般若论会释卷中·窥基
  石霜爾瞻尊禪師語錄目次·尔瞻达尊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卷·宝亮
  卷五十一·性音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三·圆晖
  卷第十三·佚名
  第七章 第三结集·佚名
  第三 瞋怒八偈经之义释·佚名
  复妙昙女士书·太虚
  卷七·赞宁
  优婆塞戒经讲录上(二)·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百七十八·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七十八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十二 韩宜可 冯虚子歌 冯虚子清且修藐观万物如浮沤金茎一柱出天表青田孤鹤横高秋大鹏抟风九万里下视尘寰渺烟水蜃楼缥缈危接天夜半月明常独倚四方上

  • 第五十六回 王美人有缘终作后 栗太子被废复蒙冤·蔡东藩

      却说景帝妃嫔,不止栗姬一人,当时后宫里面,尚有一对姊妹花,生长槐里,选入椒房,出落得娉娉婷婷,成就了恩恩爱爱。闺娃王氏,母名臧儿,本是故燕王臧荼孙女,嫁为同里王仲妻,生下一男两女,男名为信,长女名娡,一名姝儿。次女名息姁。

  • 卷四上·杨士奇

    九月○戊辰朔永平守将郭亮驰报江阴侯吴高都督耿瓛等以辽东兵围城○戊寅○谍报曹国公乘传至德州收集耿炳文败亡将卒并调各处军马五十万进营河间 上语诸将曰李九江豢养之子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兵见

  • 通志卷一百十·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二十三后汉杨终 李法 翟酺 应奉【子劭】霍谞 爰延 徐璆 王充 王符 仲长统 李恂 陈禅 厐参 陈龟 桥元 崔骃【子瑗孙寔】周爕【冯良】黄宪 徐穉 姜肱 申

  • 志卷第三十三 高丽史七十九·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食货*(二)。户口。○国制民年十六为丁始服国役六十为老而免役州郡每岁计口籍民贡于户部凡征兵调役以户籍抄定。仁宗十三年二月判: 居京大小

  • 志卷第十四 高丽史六十·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礼二。吉礼大祀。太庙。○太庙享有常日者寒食腊腊兼荐鱼。 无常日者 择日四孟月三年一 以孟冬。 五年一 以孟夏其  之月卽不时享。 册

  • 卷十五下·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十五下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王子侯表第三下 孝元之世亡王子侯者盛衰终始岂非命哉元始之际王莽擅朝伪襃宗室侯及王之孙焉【师古曰

  • 卷十·黄训

    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经济録卷十明 黄训 编保治【正德下】题为宥小臣以全大体事【杨一清】正德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该礼部差监生赍捧钦奉勑礼部三法司兹者新正在迩万物咸亨在京及南京见任文武羣臣除赃罪外自正德六年十二

  • 卷五十九·湛若水

    <子部,儒家类,格物通>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五十九    明 湛若水 撰 学校二【礼乐政敎附】 周礼地官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五典以佐王扰邦国训万民一曰父子有亲二曰君臣有义三曰夫妇有

  • 卷八十三·程公说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分记卷八十三   宋 程公说 撰小国第三贾        郕芮        滑凢        原南燕       胡谷贾姬姓伯爵国在今同州蒲城县桓公传九年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

  • 尚书稗疏卷二·王夫之

    岳州王夫之撰夏书禹贡既载壶口 先儒俱云禹治水始自壶口朱蔡独以为治水当先从低处下手故先决九川之水使通于海又濬畎浍之水使通于川下流之水杀则上流之水渐浅以实求之固不尔也中国之形从西北而下山逶迤于东者散为

  • 人生与知觉·钱穆

    人生最真切的,莫过于每一个人自己内心的知觉。知觉开始,便是生命开始。知觉存在,便是生命存在。知觉终了,便是生命终了。让我们即根据每一个人内心的知觉,来评判冲量人生之种种意义与价值,这应该是一件极合理的事。 请先就

  •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二卷·佚名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二卷提婆设摩阿罗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目干连蕴第一之二第四嗢拖南颂后沙门目连作如是说。过去未来无。现在无为有。应问彼言。汝然此不。谓契经中世尊善语善词善说。九有情居有诸有情。

  • 卷第一百十七·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一百十七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曹洞宗青原下三十七世随录浦城竹源直指弘南禅师广信永丰徐氏子。少游博山。知有参禅事。年二十岁。投浦邑玉池

  • 叙·济悟

    叙忆予分守蕲黄赉捧还里。尝路过饶阳。有禅师鹤峰者开路焚修为一方感悦。尚未细悉其为人。迨备藩湖北我友仲子开一来过武昌言。濮上招提有主持福善寺及福寿禅寺者。大畅宗旨。讯之乃即予向所闻之鹤峰也。私心窃向往

  • 蜀王本纪·扬雄

    亦题《蜀本纪》、《蜀记》。西汉志怪小说集。扬雄撰。《隋书·经籍志》著录,一卷。宋时亡佚。曾慥《类说》卷三十六有《蜀本纪》六则,然多非本书。辑佚本有王谟《汉唐地理书抄》、洪颐煊《经典集林》、严可均《全汉文

  • 全汉诗·丁绍仪

    清丁绍仪撰,汉代诗歌,西汉至东汉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

  • 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李琪

    三卷。李琪(生卒不详)撰。李琪字孟(梦)开,亦字开伯,号竹湖,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生平不详,宋宁宗庆元二年进士,曾任国子司业。此书以诸国为纲,而以其国之事见于《春秋》者类编为目,前有序,后有论断。第一卷为五朝及霸国,附以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