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志七 乐志下

周广顺元年,太祖初即大位,惟新庶政,时太常卿边蔚上疏请改舞名,其略云:“前朝改祖孝孙所定十二和之名,文舞曰《治安之舞》,武舞曰《振德之舞》,今请改《治安》为《政和之舞》,《振德》为《善胜之舞》。前朝改贞观中二舞名,文舞曰《观象之舞》,武舞曰《讲功之舞》,今请改《观象》为《崇德之舞》,《讲功》为《象成之舞》。又议改《十二成》,今改为顺。《十二顺乐曲》名:祭天神奏《禋成》,请改为《昭顺之乐》;祭地祗奏《顺成》,请改为《宁顺之乐》;祭宗庙奏《裕成》,请改为《肃顺之乐》;祭天地、宗庙,登歌奏《肃成》,今请改为《感顺之乐》;皇帝临轩奏《政成》,请改为《治顺之乐》;王公出入奏《弼成》,请改为《忠顺之乐》;皇帝食举奏《德成》,请改为《康顺之乐》;皇帝受朝、皇后入宫奏《扆成》,请改为《雍顺之乐》;皇太子轩悬出入奏《允成》,请改为《温顺之乐》;元日、冬至皇帝礼会,登歌奏《庆成》,请改为《礼顺之乐》;郊庙俎入奏《骍成》,请改为《禋顺之乐》;皇帝祭享、酌献、读祝及饮福、受胙奏《寿成》,请改为《福顺之乐》。梁武帝改《九夏》为《十二雅》,以协阳律、阴吕、十二管旋宫之义,祖孝孙改为《十二和》。开元中,乃益三和,前朝去二和,改一雅。今去雅,只用《十二顺》之曲。祭孔宣父、齐太公庙降神奏《师雅》,请同用《礼顺之乐》;三公升殿、下阶履行同用《弼成》,请同用《忠顺之乐》;享先农及籍田同用《顺成》,请同用《宁顺之乐》。”曲词文多不载。 《五代会要》:边蔚请添召乐师,令在寺习乐。敕太常寺见管两京雅乐节级乐工共四十人外,更添六十人,内三十八人宜抽教坊贴部乐官兼充,余二十二人宜令本寺照名充填。仍令三司定支春冬衣粮,月报闻奏。其旧管四十人,亦量添请。

世宗显德元年即位,有司上太祖庙室酌献,奏《明德之舞》。

五年六月,命中书舍人窦俨参详太常雅乐。十一月,翰林学士窦俨上疏论礼乐刑政之源,其一曰:“请依《唐会要》所分门类,上自五帝,迄于圣朝,凡所施为,悉命编次,凡关礼乐,无有阙漏,名之曰大周通礼,俾礼院掌之。”其二曰:“伏请命博通之士,上自五帝,迄于圣朝,凡乐章沿革,总次编录,系于历代乐录之后,永为定式,名之曰大周正乐,俾乐寺掌之。依文教习,务在齐肃。”诏曰:“窦俨所上封章,备陈政要,举当今之急务,疾近世之因循,器识可嘉,辞理甚当,故能立事,无愧莅官。所请编集大周通礼、大周正乐,宜依。仍令于内外职官前资前名中,选择文学之士,同共编集,具名以闻。委俨总领其事。所须纸笔,下有司供给。”

六年春正月,枢密使王朴奉诏详定雅乐十二律旋相为宫之法,并造律准,上之。其奏疏略曰:

夫乐作于人心,成声于物,声气既和,反感于人心者也。所假之物,大小有数。九者,成数也,是以黄帝吹九寸之管,得黄钟之声,为乐之端也。半之,清声也。倍之,缓声也。三分其一以损益之,相生之声也。十二变而复黄钟,声之总数也。乃命之曰十二律。旋迭为均,均有七调,合八十四调,播之于八音,着之于歌颂。宗周而上,率由斯道,自秦而下,旋宫声废。洎东汉虽有大予丞鲍邺兴之,人亡而音息,无嗣续之者。汉至隋垂十代,凡数百年,所存者黄钟之宫一调而已。十二律中,惟用七声,其余五律,谓之哑钟,盖不用故也。唐太宗复古道,乃用祖孝孙、张文收考正雅乐,而旋宫八十四调复见于时,在悬之器,方无哑者,安、史之乱,京都为墟,器之与工,十不存一,所用歌奏,渐多纰缪。逮乎黄巢之余,工器都尽,购募不获,文记亦亡,集官详酌,终不知其制度。时有太常博士商盈孙,案《周官·考工记》之文,铸緌钟十二,编钟二百四十,处士萧承训校定石磬,今之在悬者是也。虽有乐器之状,殊无相应之和。逮乎硃梁、后唐,历晋与汉,皆享国不远,未暇及于礼乐。以至于十二緌钟,不问声律宫商,但循环而击,编钟、编磬徒悬而已。丝、竹、匏、土,仅有七声,作黄钟之宫一调,亦不和备,其余八十三调,于是乎泯绝,乐之缺坏,无甚于今。

陛下天纵文武,奄宅中区,思复三代之风,临视乐悬,亲自考听,知其亡失,深动上心。乃命中书舍人窦俨参详太常乐事,不逾月调品八音,粗加和会。以臣尝学律历,宣示古今乐录,令臣讨论,臣虽不敏,敢不奉诏。遂依周法,以秬黍校定尺度,长九寸,虚径三分,为黄钟之管,与见在黄钟之声相应。以上下相生之法推之,得十二律管。以为众管互吹,用声不便,乃作律准,十三弦宣声,长九尺张弦,各如黄钟之声。以第八弦六尺,设柱为林钟;第三弦八尺,设柱为太簇;第十弦五尺三寸四分,设柱为南吕;第五弦七尺一寸三分,设柱为姑洗;第十二弦四尺七寸五分,设柱为应钟;第七弦六尺三寸三分,设柱为蕤宾;第二弦八尺四寸四分,设柱为太吕;第九弦五尺六寸三分,设柱为夷则;第四弦七尺五寸一分,设柱为夹钟;第十一弦五尺一分,设柱为无射;第六弦六尺六寸八分,设柱为中吕;第十三弦四尺五寸,设柱为黄钟之清声。十二律中,旋用七声为均,为均之主者,宫也,徵、商、羽、角、变宫、变徵次焉,发其均主之声,归乎本音之律,七声迭应布不乱,乃成其调。均有七调,声有十二均,合八十四调,歌奏之曲,由之出焉。

伏以旋宫之声久绝,一日而补,出臣独见,恐未详悉,望集百官及内外知音者较其得失,然后依调制曲。八十四调,曲有数百,见存者九曲而已,皆谓之黄钟之宫。今详其音数,内三曲即是黄钟宫声,其余六曲,错杂诸调,盖传习之误也。唐初虽有旋宫之乐,至于用曲,多与礼文相违。既不敢用唐为则,臣又懵学独力,未能备究古今,亦望集多闻知礼文者,上本古曲,下顺常道,定其义理。于何月行何礼,合用何调何曲,声数长短,几变几成,议定而制曲,方可久长行用。所补雅乐旋宫八十四调,并所定尺、所吹黄钟管、所作律准,谨同上进。

世宗善之,诏尚书省集百官详议。兵部尚书张昭等议曰:

昔帝鸿氏之制乐也,将以范围天地,协和人神,候八节之风声,测四时之正气。气之清浊不可以笔授,声之善否不可以口传,故凫氏铸金,伶伦截竹。为律吕相生之算,宫商正和之音。乃播之于管弦,宣之于钟石,然后覆载之情?合,阴阳之气和同,八风从律而不奸,五声成文而不乱。空桑、孤竹之韵,足以礼神;《云门》、《大夏》之容,无亏观德。然月律有旋宫之法,备于太师之职。经秦灭学,雅道陵夷。汉初制氏所调,惟存鼓舞,旋宫十二均更用之法,世莫得闻。汉元帝时,京房善《易》、别音,探求古义,以《周官》均法,每月更用五音,乃立准调,旋相为宫,成六十调。又以日法析为三百六十,传于乐府,而编悬复旧,律吕无差。遭汉中微,雅音沦缺,京房准法,屡有言者,事终不成。钱乐空记其名,沈但条其说,六十律法,寂寥不传。梁武帝素精音律,自造四通十二笛,以鼓八音。又引古五正、二变之音,旋相为宫,得八十四调,与律准所调,音同数异。侯景之乱,其音又绝,隋朝初定雅乐,群党沮议,历载不成。而沛公郑译,因龟兹琵琶七音,以应月律,五正、二变,七调克谐,旋相为宫,复为八十四调。工人万宝常又减其丝数,稍令古淡。隋高祖不重雅乐,令儒官集议。博士何妥驳奏,其郑、万所奏八十四调并废。隋氏郊庙所奏,惟黄钟一均,与五郊迎气,杂用蕤宾,但七调而已,其余五钟,悬而不作。三朝宴乐,用缦乐九部,迄于革命,未能改更。唐太宗爰命旧工祖孝孙、张文收整比郑译、万宝常所均七音八十四调,方得丝管并施,钟石俱奏,七始之音复振,四庙之韵皆调。自安、史乱离,咸秦荡覆。崇牙树羽之器,扫地无余;戛击搏拊之工,穷年不嗣。郊庙所奏,何异南箕,波荡不迁,知音始绝。

臣等窃以音之所起,出自人心,夔、旷不能长存,人事不能常泰,人亡则音息,世乱则乐崩,若不深知礼乐之情,安能明制作之本。陛下心苞万化,学富三雍。观兵耀武之功,已光鸿业;尊祖礼神之致,尤轸皇情。乃眷奉常,痛沦乐职,亲阅四悬之器,思复九奏之音,爰命廷臣,重调钟律。枢密使王朴,采京房之准法,练梁武之通音,考郑译、宝常之七均,校孝孙、文收之九变,积黍累以审其度,听声诗以测其情,依权衡嘉量之前文,得备数和声之大旨,施于钟虡,足洽《箫韶》。臣等今月十九日于太常寺集,命太乐令贾峻奏王朴新法黄钟调七均,音律和谐,不相凌越。其余十一管诸调,望依新法教习,以备礼寺施用。其五郊天地、宗庙、社稷、三朝大礼,合用十二管诸调,并载唐史、《开元礼》,近代常行。广顺中,太常卿边蔚奉敕定前件祠祭朝会舞名、乐曲、歌词,寺司合有薄籍,伏恐所定与新法曲调声韵不协,请下太常寺检详校试。如或乖舛,请本寺依新法声调,别撰乐章舞曲,令歌者诵习,永为一代之法,以光六乐之书。

世宗览奏,善之。乃下诏曰:“礼乐之重,国家所先。近朝以来,雅音废坠,虽时运之多故,亦官守之因循。遂使击拊之音,空留梗概;旋相之法,莫究指归。枢密使王仆,博识古今,悬通律吕,讨寻旧典,撰集拳声,定六代之正音,成一朝之盛事。其王朴所奏旋宫之法,宜依张昭等议状行。仍令有司依调制曲,其间或有疑滞,更委王朴裁酌施行。”自是雅乐之音,稍克谐矣。

右雅乐制作

猜你喜欢
  進書表·司马光
  第十回 救安丰护归小明王 援南昌大战伪汉主·蔡东藩
  ●卷二 记事第一下·徐时栋
  卷二十二·沈德符
  卷之一百六十一·佚名
  世家卷第二十四 高丽史二十四·郑麟趾
  斛律羌举传·李百药
  裴光庭传·欧阳修
  刘六符传·脱脱
  同恕传·宋濂
  卷二百五·杨士奇
  六八、孟胜考(附:徐弱、田襄子、腹[黄享])·钱穆
  卷九十六·佚名
  礼三·徐松
  卷七十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第一百五十·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梁纪六〔起阏逄执徐(甲辰),尽旃蒙大荒落(乙巳),凡

  • 鸦片战争之结果·佚名

    鸦片战争既告终,于是中国与欧美大国先后订约者凡三,清廷已确认诸国为平等敌体之友邦,公文照会,禁用夷字。而其时所谓清议者之势力,尚于尔后数十年间,左右一世之舆论,虽清廷亦时为其所劫持焉。独其为战争原因者之鸦片之禁令,清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佚名

    废帝郕戾王附录第十八景泰二年春正月辛丑朔 太上皇帝居南宫○ 帝诣 奉先殿 上圣皇太后宫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奉天殿受朝贺大晏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 上圣皇太后 皇太后 皇后俱免命妇朝贺○朝鲜国王李珦遣陪臣赵石冈等

  • 卷之二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五六七 寄谕江苏巡抚杨魁据实覆奏将徐述夔父子戮尸及仆毁沈德潜墓碑等情·佚名

    五六七 寄谕江苏巡抚杨魁据实覆奏将徐述夔父子戮尸及仆毁沈德潜墓碑等情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大学士 公阿<桂>、大学士于<敏中>字寄江苏巡抚杨<魁>,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奉上谕:本日大学士、九卿具奏审拟

  • 卷一百二十九·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二十九明 杨士奇等 撰用人商汤问伊尹曰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知之有道乎伊尹对曰昔者尧见人而知舜任人然後知禹以成功举之夫三君之举贤皆异道而成功然尚有失者况无法度而任已

  • 官製象天第二十四·苏舆

      王者製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士元士,凡百二十人,而列臣備矣。吾聞聖王所取儀,金天之大經,官製亦角者,此其儀與?三人而為一選,儀於三月而為一時也。四選而止,儀於四時而終也。三公者,王之所以自持也。天以三成之,王以

  • 卷五·胡士行

    <经部,书类,胡氏尚书详解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解卷五宋 胡士行 撰盘庚上第九        商书盘庚五迁【亳嚻相耿亳】将治【都】亳殷【殷亳之别名】民咨【嗟】胥【相】怨作盘庚三篇耿水圮不容不迁矣然小民安土且

  • 卷三·王引之

    惟、唯、維、雖惟,發語詞也。《書&middot;皋陶謨》曰:「惟帝其難之。」《洪範》曰:「惟十有三祀。」哀六年《左傳》引《夏書》曰:「惟彼陶唐。」是也。字或作「唯」,或作「維」。家大人曰:亦作「雖」。文十七年《左傳》曰:「

  • 卷八 治体·张伯行

    此卷论治本。盖明乎出处之义,则得时行道,务在提纲挈领,端阙治原,庶使天下知儒术之非迂疏而寡效也。朱子曰:古先圣王所以立师傅之官,设宾友之位,置谏诤之职,凡以先后从臾,左右维持,惟恐此心顷刻之间,或失其正而已。朱子曰:惟圣尽伦

  • 卷四十六(玄奘译)·佚名

    △菩萨藏会第十二之十二毗利耶波罗蜜多品第九之二复次舍利子,当来之世。法欲灭时复有菩萨摩诃萨。安住大乘。行毗利耶波罗蜜多者,见如是等诸恶众生。诽谤毁灭是正法已,倍增振发勇猛正勤大精进力。於是经典大菩萨藏微妙法

  • 中华佛教联合会当如何组织耶·太虚

    ──十四年三月在北京作──中华佛教联合会垂成立矣,各省应之者虽已多处,而各县则犹难普及。此会之联合,虽在联县会合成一省会,联省会合成全国会;而遍于县省国之横的联合,则尤重在出家佛教僧与在家佛教徒之由分组而合组。如

  • 第三十七卷·佚名

    观天品之十六(夜摩天之二)尔时世尊知彼调伏心淳熟已。即令声闻以天眼力而调伏之。尔时声闻告乐见言。乐见。当知此佛世尊并诸天人魔。及沙门若婆罗门。一切世间诸天。及人阿修罗师。此佛世尊一切悉知。一切悉见。常为

  •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一·湛然

    三明伏断中二。先正明圆位伏断。次复次下兼明诸位。初文又二。初正明位。次判通别。初文中二。初凡次圣。初凡位中二。先外次内。初外中五先立。次诸教下斥权。三大经下引证。四例如下引例。五今此下辨有无。亦兼斥权

  • 内战记·恺撒

    记述古罗马公民之间战争过程的历史著作。实际包括4本书,即《内战记》、《亚历山大里亚战记》、《阿非利加战记》、《西班牙战记》。第1本《内战记》为凯撒著,另3部战记篇幅较小,作者肯定是凯撒的部属,但姓名、身份不

  • 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是法国思想家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创作的社会学著作,分上、下两卷,分别出版于1835、1840年。《论美国的民主》全书分为两卷,第一卷分为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美国的

  • 辜鸿铭讲论语·辜鸿铭

    《辜鸿铭讲论语》作者是辜鸿铭。本书不但语言精练,词意精达,而且在讲解的过程当中纵贯中西,援引歌德、卡莱尔、阿诺德、莎士比亚等西方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话来注释某些经文,将注释中将书中出现的中国人物、中国朝代与西方

  • 准提净业·谢于教

    密教著述。约明天启三年(1623)谢于教编集。三卷。属密教课诵行法类著述,取准提经咒仪轨及《显密心要》有关内容编成,主要说准提课诵观行法。卷一包括地婆诃罗译《准提陀罗尼经》、金刚智译同经布字观想法、持诵便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