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三十三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三十三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贤圣品第七之五

已说学位预流果等有多差别。为阿罗汉亦有多种差别相耶。亦有云何。颂曰。

阿罗汉有六  谓退至不动

前五信解生  总名时解脱

后不时解脱  从前见至生

论曰。于契经中说阿罗汉。由种性异故有住种。一者退法。二者思法。三者护法。四安住法。五堪达法。六不动法。然余经说无学有九。谓初退法。后俱解脱。彼不退法此不动摄。彼二解脱通此六摄。故阿毗达磨唯说有六种。言退法者。谓彼获得如是类根。安住此根。与退缘会。便退所得。无退缘者。便般涅槃。或有精勤进得胜性。遇缘多退故名退法。言思法者。谓有获得。如是类根。安住此根。念力坚固。多住厌观。恐失胜德。为自励心。多思害己。故名思法。言护法者。谓有一类。恒于时爱心解脱中系念现前。专精防护不放逸住。故名护法。安住法者。谓离胜退缘。虽不自防。而亦能不退。离胜加行。亦不练根。多住处中。故名安住。堪达法者。谓性堪能好修练根。速达不动能亲证利。故名堪达。不动法者。谓有一类。根性殊胜志不怯弱。所获功德遇胜退缘亦必不退。故名不动。有余复释此六异相。谓六种性先学位中。初二阙恒时及尊重加行。然至无学。思法小勤。护法唯有恒时加行。安住唯有尊重加行。堪达具二而是钝根。不动具二而是利根。有作是言。退法必退。乃至堪达必达不动。若不尔者立名唐损。彼执欲界具足有六。色无色界中唯安住不动。彼无退失。自害自防及修练根。故唯有二。理实无定。然退应果。唯从先来退种性退。乃至得不动唯堪达。所能立退等名。约容有说故。六阿罗汉通三界皆有。六中前五从信解生。即此总名时爱心解脱。以一切时爱心解脱故。亦说名为时解脱者。谓待时处补特伽罗。资具等合时方得解脱故。以所依止功能薄劣。要待胜时。方解脱故。或复一切胜定现前。要待胜时。是此时义。离系缚故名为解脱。此即待时及解脱义。略初言故。如言酥瓶。不动法性。说名为后。即此名为不动心解脱。彼心解脱非惑所动故。亦说名为不时解脱。以不待时得解脱故。或复胜定随处随时随所遇缘随欲便起离系缚故名为解脱。即不待时及解脱义。有余释此二差别言。以于暂时得解脱故。名时解脱。后容退故。以能毕竟得解脱故。名不时解脱。后无容退故。此从前位见至性生。如是所明六阿罗汉所有种性。为是先有。为后方得。不定云何。颂曰。

有是先种性  有后练根得

论曰。退法种性必是先有。思法等五亦有后得。谓有先来是思法性。乃至不动有先退法。练根成思至不动等。多种差别如理应思。如是六种阿罗汉中。唯前五种容有退义。谁从何退为性为果。颂曰。

四从种性退  五从果非先

论曰。不动种性必无退理。故唯前五容有退义。于中后四有退种性。退法一种无退性理。由此种性最居下故。五种皆有从果退理。虽俱有退然并非先。谓无学位中从退法种性。修练根行转成思等。此四皆有退性果义。退法种性。虽必先得而是退法。故容退果。诸学位中从退法性。修练根行转成思等。及得学果皆容退失。诸无学者。先学位中所住种性。彼从此性必无退理。学无学道所成坚故。诸有学者。先凡位中所住种性。彼从此性亦无退理。世出世道所成坚故。二先位中住思等性必无有退。此所得果。此性二道所成坚故。彼从思等。修练根行转得护等。虽可退性转所得性。进得学果亦有退义。由此种性。非二道成。不坚牢故。若就四果辩退果义。虽五种性皆可退果。而先所得必无有退。谓四果中。先所得者。即预流等。前三随一。从此先果必无退义。是断见惑所得果故。圣断见惑必无退故。何缘见惑圣断无退。以彼不缘所执事故。谓见所断烦恼现行。无不皆由我见势力。以彼烦恼起我见为根故。由此见惑不缘所执。以所执事都无体故。然有所缘谛为境故。彼所执事都无种子。于所缘境极乖违故。圣者相续。真无我解恒所随故。虽暂失念而必无容重执有我。以见所断依我事生。故圣断已必无退义。修所断惑虽颠倒转。而非无种有所执事。谓于色等染著憎背。高举不了行相转时。于色等中非无少分。净妙怨害高下甚深。故非境中极乖违转。由此圣者有时失念。执净妙等相退起修断惑。又见断惑迷于谛理。执我等相。谛理中无。理定可依。圣见无退。修所断惑迷粗事生。事变难依。有失念退。又见断惑要审虑生。圣审虑时必不起惑。修所断惑非审虑生。圣失念时容有退义。由此无退。先所得果。此中无学退法有三。一增进根。二退住学。三住自位而般涅槃。思法有四。三如前说。更加一种退住退性。余三如次有五六七。应知后后一一增故。何缘练根成思等者。退彼应果住学位时。住先退性非所退者。得思等道今已舍故。岂不学位转成思等。得应果时。虽舍所得。学思等道。而住应果。思等种性。此亦应然。此例不齐。以彼学道摄彼无学道为等流果故。非无学位所舍思等。与此学道为同类因。可能引学思等种性。故应退住先所舍者。有余于此别立证因。谓若退住。所退种性。得胜种性。故应是进非退此非证因。若无二义可有是进。非退过故。然得胜性虽可名进而起惑故亦名为退。由此彼难于理无失。又彼退起障涅槃法。圣欣涅槃过于圣道。设得胜性退涅槃故。但应名退不应名进。复以何缘诸阿罗汉等。离有顶染同不受后生。然于其中有于烦恼。证不生法而非一切。有说由根有差别故。此释非理。以契经说。退不退法根品同故。如说五根增上猛利。极圆满故名俱解脱。然有俱解脱是退种性故。非根胜故。证惑不生。若尔由何种性别故。六种种性。唯应果有余亦有耶。修习练根唯无学位。余位亦有。颂曰。

学异生亦六  练根非见道

论曰。有学异生种性亦六。六种应果彼为先故。由所安住种性差别。故有断惑。后生不生。定于何时于所断惑证不生法。谓得能止此类烦恼殊胜道时。若尔此不生应是择灭非非择灭。若是非择灭则非择灭应是道果。如是便与圣教相违。如说云何非果法。谓非择灭及虚空无。此不生成择灭失。以胜道转非为此故。既非所为故非道果。今详由道所证不生。定不由根。皆应得故。但由殊胜种性力得。故不动者。惑必不生。非唯无学有增进根。有学异生亦有此义。唯非见道能修练根。此位无容起加行故。谓见道位速疾运转。无暇于中更修余事。唯于信解异生位中。能修练根如无学位。如说不动退现法乐。如何不动法。亦许有退义。无相违过。所以者何。颂曰。

应知退有三  已未得受用

佛唯有最后  利中后钝三

论曰。应知诸退总有三种。一已得退。谓退已得殊胜功德。二未得退。谓未能得应得功德。三受用退。谓诸已得殊胜功德不现在前。三中前二非得为体。第三唯彼不现在前。此三退中世尊唯有一受用退。以有决定所作事业牵引其心。虽有所余无量希有不共佛法。无暇起故。除佛世尊余不动法。具有未得及受用退。谓于殊胜无诤定等应得功德。未能得故有未得退。有余事业牵引其心。已得功德无暇起故。有受用退。余五种性容具有三。亦容退失已得德故。约受用退说不动法。退现法乐无相违过。诸阿罗汉既许退果。为更生不。彼于退位带惑命终应更受生。诸住果时所不作事。退时作不。彼既起惑。应有更为果相违事。无如是过。所以者何。颂曰。

一切从果退  必得不命终

住果所不为  惭增故不作

论曰。无从果退中间命终。退已须臾必还得故。若有寿量将临尽者。必无退理。无失念故。要有余寿方有退理。退已不久必还证得。如契经说。苾刍当知。如是多闻诸圣弟子。迟失正念。速复还能令所退起。尽没灭离。若谓不然。修梵行果。应非安隐。可委信处。又住果位所不应为。违果事业由惭增故。虽暂失念烦恼现行。如住果时必无作理。如高族者暂失位时。不等凡庸造鄙下业。又谁有退谁无退耶。修不净观入圣道者。容有退失。修持息念入圣道者。必无退失。尊重止观无贪痴增。如次应知有退无退。何界何趣容有退耶。唯欲界人。三洲有退。六欲天处得圣果者。有说利根故无有退。以有胜智能制伏心。令背妙境入圣道故。有说退者由阙资缘。或所依身不平等故。六欲天处二事并无。虽有钝根随信行性。生彼得圣亦无退理。诸有退者。为起惑退。为先退已惑方现前。或有欲令由起惑退。品类足论当云何通。如彼论说。欲贪随眠由三处起。一欲贪随眠未断遍知故。二顺彼缠法正现在前故。三于彼正起非理作意故。乃至广说无相违失。所以者何。烦恼现前略有二种。已断未断有差别故。此中偏说未断起者。又烦恼起略有二门。染不染心无间起故。此中偏说染无间者。或烦恼起总有三缘。然烦恼生所藉不定。或有唯藉境界力生或藉境因。或兼加行。此约具者。故说由三。或起惑时三缘必具。非理作意正起现前。所断随眠必还成故。何心无间起惑退耶。且从无学起惑退者。若起色缠无色缠退。唯从自地顺退分定。相应善心无间而起。非住欲界有上地摄。无覆无记心现在前。唯除通果心。然无从彼退。岂不顺退分。各于自地离染时舍。如何无学者未退起惑。彼心现前理实如是。然顺住分品类有三。一少顺退。二少顺进。三守自位。前言自地顺退分定。即顺住分中少分顺退者。少顺退故得顺退名。然此定心与守自位多相涉故。顺住分摄。诸有未失顺退分者。彼心无间烦恼现前。若舍彼心从顺住摄。少顺退者起烦恼退。故于文义无所相违。若起欲缠而退失者。从自地善无覆无记。二心无间皆容现前。诸从学位起惑退者。起色无色烦恼退时。若先全离此地染者。唯从此地顺退分定相应善心无间而起。若未全离此地染者。从此地摄善及染污二心无间皆容现前。起欲界缠而退失者。若先全离欲界系染。从自地善无覆无记二心无间皆容现前。若未全离欲界染者。从欲善染无覆无记三心无间皆容现前。若未现前获得清净。静虑无色必无能起。色无色缠退失所得。彼惑从彼无间起故。但起欲缠退失所得。若现前得清净静虑。犹未现前得净无色。必无能起无色缠退。起欲色缠退失所得。若已现前获得清净静虑无色。通起欲色无色界缠退失所得。诸有退失先所得时。若起上缠。现在前退。不失下善。不成下惑。若起下缠现在前退。定失上善。定成上惑。复有欲令要先退已。后时对境惑方现前。施设足论当云何释。如彼论说。无色三缠。一一现起退无色尽住色尽中。识身足论复云何释。如彼论说。无色界系染心现前。舍无学善续有学善。退无学心住有学心。此俱不相违。依觉时说故。谓先虽退而未觉知。后起惑时方自觉退。如有先诵四阿笈摩。中废多时虽忘不觉。后诵不得。方自知忘。此亦应然。故无违失。住何心退后起惑耶。住欲界中。无覆无记。威仪工巧。异熟生心。退已后时方能起惑。然此欲界系无覆无记心。或有总违三界烦恼。此心正起无有退得三界惑义。或有但违欲色烦恼。此心正起容有退得无色惑义。或有但违欲界烦恼。此心正起容有退得三界惑义。或有不违三界烦恼。此心正起容有退得三界惑义。一切退已。随其所应起惑前心。皆如上说。于此二说。前说为善。如上所言。有练根得今应思择。诸圣练根有几无间几解脱道。用有漏道为无漏耶。依何身依何地。颂曰。

练根无学位  九无间解脱

久习故学一  无漏依人三

无学依九地  有学但依六

舍果胜果道  唯得果道故

论曰。求胜种性修练根者。无学位中转一一性。各九无间九解脱道。如得应果。所以者何。彼钝根性由久惯习。非少功力可能令转学无学道所成坚故。有学位中转一一性。各一无间一解脱道。如得初果。非久习故。彼加行道诸位各一学无学位修练根时。皆渐次修。后后种性。得胜种性方舍前劣。故诸无学修练根时。加行无间前八解脱。如应皆是退法等收。第九解脱是思法等。诸有学者修练根时。加行无间是退等摄。解脱道时名思法等。我所承禀诸大论师。咸言练根皆为遮遣。见修断惑力所引发。无覆无记无知现行。故学位中修练根者。正为遮遣见惑所发。无学位中修练根者。正为遮遣修惑所发。如如断彼能发惑时。所起无间解脱多少。如是如是断彼所发。无知现行道数亦尔。是故无学修练根时。用九无间九解脱道。学位练根二道各一。然见修惑所发无知。随所障殊有多品类。故转退等成思等时。诸道现前各有所遣。由此无有超得胜性。有余师说。一切练根皆一加行无间解脱。前说为善。理如前故。如是无间及解脱道。一切唯是无漏性摄。圣者必无用有漏道而转根理。以世俗法体非增上无堪能故。一切加行皆通二种。如是所说但据现行。兼未来修复有差别。谓无学位修练根时。加行未来亦通修二。九无间道及八解脱。未来所修亦唯无漏。第九解脱未来修二。兼修三界所有功德。与初尽智所修同故。若有学位修练根时。加行未来亦通修二。无间解脱未来所修。亦唯无漏。如得初果。然无学位修练根时。道数所修如断有顶。若有学位修练根时。道数所修如断上界。见道所断。由彼但与邻得果时。道相似故。学无学位修练根时。加行皆通曾未曾得。无间解脱唯是未曾。一切皆通法智类智。修练根者唯人三洲。唯依此身有怖退故。以何等故名为练根。调练诸根令增长故。谓道力故令根相续。舍下得中。舍中得上。渐渐增胜。名为练根。故练根名目转根义。虽八解脱渐得胜根。而由本心求胜性故。未得胜性不舍前劣。如得后果方舍前向。如在圣位种性有六。能修练根。于见道前。暖等加行应知亦尔。有差别者。若圣位中得胜种性必舍前劣。暖等位中修练根者。但得胜性劣性不行。名为转根。非舍劣得。无学练根。通依九地。谓四静虑未至中间及三无色。唯此九地有无漏道。余地无故。有学练根唯依六地。除三无色。所以者何。以转根者。容有舍果及胜果道。所得唯果。非胜果道。心欣果故。无有学果。无色地摄。故学练根。但依六地。设许学位依无色练根定。是不还住。胜果道位。无不还果。无色地摄。故不依无色修练根得果。以初二果唯未至摄。不还唯通六地摄故。有说唯有住果练根。勿有舍多得少过故。无如是过。以练根者心期胜果不求多故。由此学位修练根者。若住果道加行等三。皆果道摄若住胜道加行。无间胜果道摄。解脱道果道摄。住无学位修练根者。加行等三唯果道摄。诸住果位修练根时。舍果得果住胜道位。修练根时舍二得果。又诸圣位修练根时。与本得果地同或异。谓初二果依地必同。彼此俱依未至地故。不还应果依地不定。或依本地。或上或下。有差别者。若诸不还依下练根不得上果。阿罗汉不尔。如本得果故。分断有顶结。练根得果时。虽舍彼断不成彼结。如异生者生上七地。随应舍下断。而不成下结。俱是进时。非退时故。诸无学位补特伽罗。总有几种。由何差别。颂曰。

七声闻二佛  差别由九根

论曰。居无学位圣者有九。谓七声闻及二觉者。退法等五不动分二。后先别故名七声闻。独觉大觉名二觉者。由下下等九品根异。令无学圣成九差别。有学无学补特伽罗。一切总收无过七种。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至。五身证。六慧解脱。七俱解脱。依何立七。事别有几。颂曰。

加行根灭定  解脱故成七

此事别唯六  三道各二故

论曰。依加行异立初二种。谓依先时随信他语及自随法。能于所求一切义中修加行故。立随信行随法行名。依根不同立次二种。谓依钝利信慧根增。如次名为信解见至。依得灭定立身证名。由身证得灭尽定故。依解脱异立后二种。谓依唯慧离烦恼障者立慧解脱。依兼得定离解脱障者立俱解脱。此名虽七事别唯六谓见道中有二圣者。一随信行。二随法行。此至修道别立二名。一信解。二见至。此至无学复立二名。谓时解脱。不时解脱。然唯应说有二圣者。随信随法行有异故。即此二种随道差别。虽立异名而无别体。如是所说补特伽罗。以根性道离染依别。诸门分析数成多千。且如最初一随信行。根故成三。谓下中上。性故成五。谓退法等。道故成十五。谓八忍七智。离染故成七十三。谓具缚离八地染。依身故成九。谓三洲欲天。若根性道离染依身相乘合成一亿四万七千八百二十五种。随法行等如理应思。如是等门差别无量。若欲委细一一分别。施功甚多。所用极少。故我于此略示方隅。有智学徒应广思择。前说依解脱立后二种。立后二种相由何应知。颂曰。

俱由得灭定  余名慧解脱

论曰。诸阿罗汉得灭定者名俱解脱。由慧定力双脱烦恼解脱障故。所余未得灭尽定者名慧解脱。但由慧力于烦恼障得解脱故。何等名为解脱障体。诸阿罗汉心已解脱。而更求解脱为解脱彼障。谓于所障诸解脱中。有劣无知无覆无记性能障解脱。是解脱障体。于彼彼界得离染时。虽已无余断而起解脱。彼不行时方名解脱。彼有余师说。此解脱障即以于诸定不自在为体。有余师说。此解脱障即以诸定不得为体。有余师说。于彼加行。不勤求故。不听闻故。不数习故。解脱不生。即此名为解脱障体。初说应理。所以者何。必有少法力能为障。令彼于定不自在转。若不尔者。彼有何缘于诸定中不得自在。不得定者必有所因。不可说言即因不得。自体不应还因自故。或烦恼障亦应可说。即以应果不得为性。彼既不然。此云何尔。阿罗汉果亦由于加行不勤求等故体不得生。岂便无别烦恼障体。故后三说皆不应理。又无漏心亦有从此名得解脱。由约在身及约行世说解脱故。谓要解脱解脱障时。方起在身及行世故。诸阿罗汉有名同者。根亦同耶。应作四句。第一句者。慧解脱中有时解脱不时解脱。俱解脱中有二亦尔。第二句者。时解脱中有慧解脱有俱解脱。不时解脱有二亦尔。第三句者。慧解脱中二时解脱自互相望。二不时解脱俱解脱亦尔。第四句者。慧解脱中取时解脱。俱解脱中不时解脱。展转相望。与此相违应知亦尔。如世尊说。五烦恼断。不可牵引。未名满学。学无学位。各由几因。于等位中。独称为满。颂曰。

有学名为满  由根果定三

无学得满名  但由根定二

论曰。学于学位独得满名。要具三因。谓根果定。故见至身证独得名为满。少有阙者尚非满学。况一切阙而得满名。何等名为少有阙者。谓信解得灭定。或见至不还未得灭尽定。或见至未离欲。或信解不还未得灭尽定。何等名为一切阙者。谓信解未离欲有许少阙亦得满名。彼作是言。有有学者。但由根故亦得满名。谓诸见至未离欲染。有有学者。但由果故亦得满名。谓信解不还未得灭尽定。有有学者。由根果故亦得满名。谓见至不还未得灭尽定。有有学者。由果定故亦得满名。谓诸信解得灭尽定。有有学者。具由三故独得满名。谓诸见至得灭尽定。无有学者。但由定故及根定故亦得满名。此不可依。如何有学于诸有学胜功德中。犹未具证而许名满。故如前说理定可依。无学位中无非果满。故不由果建立满名。自位相望独名满者。要具二种。谓根与定。故唯不时俱解脱者。望余无学独得满名。随阙一者尚非满无学。何况双阙得满无学名。何等名为随阙一者。谓时解脱得灭尽定。或不时解脱不得灭尽定。何等名为双阙二者。谓时解脱不得灭定。有许阙一亦得满名。此不可依。理如前说。如契经说。二阿罗汉。一具三明。二不退法。于前所说诸应果中。二阿罗汉何应果摄。且不退法摄在不动。然此不动差别有二。一者唯能不退应果。二者不退一切胜德。此中第一但名不动。如思法等由练根得。仍有退失阿罗汉果。此异彼故得不动名。然于应果一切胜德。犹可退失不名不退。第二亦无退诸胜德。故经于彼立不退名。以不动中于胜功德有可退者。是故契经于不动内立不退法。具三明者。有言此摄在慧解脱俱解脱中。通未已得灭尽定故。有言唯在俱解脱摄。宿住死生明依本静虑故。起本静虑者。名俱解脱故。今详经意慧俱解脱。若圆满者。其体各异。未起根本。已得灭尽。为悬隔故。不圆满者。二体相杂。随说皆通。然欲简别令无杂者。应就灭定未得得说。以慧解脱无得灭定。根本静虑虽不现行。然于未来必成就故。由此可说具三明者。理通摄在二解脱中。广说诸道差别无量。谓世出世见修道等。今应思择。于诸道中。略说有几。可能遍摄。颂曰。

应知一切道  略说唯有四

谓加行无间  解脱胜进道

论曰。加行道者。谓此无间。无间道生。无间道者。谓此能灭所应断障。解脱道者。谓已解脱所应断障最初所生。胜进道者。谓除无间加行解脱所余诸道。何义名道。谓寻求依。依此寻求涅槃果故。由此一切修苦智等。无不皆为寻求涅槃。或此道名目涅槃路。三乘贤圣涉此夷途。速达二种涅槃界故。道于余处立通行名。以于谛中能善通达。复能速往涅槃城故。此有几种。依何建立。颂曰。

通行有四种  乐依本静虑

苦依所余地  迟速钝利根

论曰。经说通行总有四种。一苦迟通行。二苦速通行。三乐迟通行。四乐速通行。此四通行有差别者。依地依根建立异故。云何依地建立差别。谓依根本四静虑中所生圣道。名乐通行。任运转故。如乘船筏。任运转者。由此地中止观双行无增减故。又此诸地所有等持。摄受五支四支成故。依余无色未至中间所生圣道名苦通行。虽道非苦。苦受相应艰辛转故亦名为苦。如依陆路乘马等行。艰辛转者。由此地中止观虽俱而增减故。谓无色地观减止增。未至中间观增止减。又此诸地所有等持。不摄五支四支成故。有余师说。未至地道难可成办。故立苦名。谓有先来都未得定。多起功用方得现前。此既现前为胜加行。根本静虑易起故乐。静虑中间同一地摄。异心品灭异心品生。极为艰辛。故亦名苦。譬如以木析木极难。谓一地中有寻有伺。粗心品灭。无寻唯伺。细心品生。多用功力。诸无色定亦甚难成。故亦名苦。极微细故。谓无色定行相眇然。不易测量。修难成办。又从静虑起无色时。五蕴定灭。四蕴定起。极为难办。故立苦名。云何依根建立差别。谓即苦乐二通行中。钝根名迟。利根名速。二行于境通达稽迟说名迟通。翻此名速。或迟钝者所起通行名迟通行。速此相违。或趣涅槃有迟有速。由根钝利。如后当辩。此行五蕴四蕴为性。由依色定无色定别。而名通者。显慧胜故。如见道位。虽具五蕴。以慧胜故。偏立见名。如见道边诸世俗智金刚喻定。亦以五蕴四蕴为体。立智定名。然有经中说四通行五根为性。亦就胜说。慧胜中胜。故立通名。虽有中根即利钝摄。以利钝中有非极故。然向所言由根利钝。于趣圆寂有速有迟。此据等修勤加行说。若不据等。则钝利根。趣向涅槃迟速不定。又契经说。有现法迟身坏速等四句差别。此约加行有勤不勤。不约转根及有退说。以诸圣者若已经生不退不转根不生上界故。大觉独觉到究竟声闻。依何通行入圣证极果。大觉唯依乐速通行。谓以第四静虑为依。由极利根入正决定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于独觉中。麟角喻者。如大觉说。余则不定。于到究竟二声闻中。舍利子依苦速通行。及乐速通行。入圣证极果。彼依未至入正决定。依弟四定得漏尽故。目连唯依苦速通行。谓依未至入正决定。依无色定得漏尽故。二圣先来乐慧乐定。故证极果。依色无色。许到究竟诸大声闻法尔唯应渐次得果。故彼入圣道皆依未至地。

说一切有部显宗论卷第三十三

猜你喜欢
  增修教苑清规卷上·佚名
  卷五百五十·佚名
  卷三十四·佚名
  卷八十三·佚名
  卷之二十一·即非如一
  劝发菩提心文原文·省庵
  卷第三十六·佚名
  卷第一百四十四·佚名
  卷第三十一(五诵之三)·佚名
  佛说沙弥十戒仪则经(计七十二颂)·佚名
  卷第一百二·霁仑超永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卷第二·佚名
  十住毗婆沙论 第七卷·佚名
  兀庵和尚语录目次·兀庵普宁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述记序·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六百五十八·彭定求

        卷658_1 【咏月】罗隐   湖上风高动白蘋,暂延清景此逡巡。隔年违别成何事,   半夜相看似故人。蟾向静中矜爪距,兔隈明处弄精神。   嫦娥老大应惆怅,倚泣苍苍桂一轮。   卷658_2 【宿荆州江陵驿】罗隐

  • 第廿四折 锄奸·李玉

    [末、老扮快手上]公门自有冰霜地,销尽奸雄铁石心。自家河南道御史蒋老爷衙门两名快手便是。[末]目下魏监身死,前案尽翻,忠臣一一追封,群凶个个定罪。倪文焕、许显纯两个恶人,因周吏部公子动了血疏,奉旨发到我老爷衙门勘问。早

  • 第一折·秦简夫

    (冲末扮赵孝、正末赵礼抬老旦、卜儿上)(卜儿诗云)汉季生民可奈何,深山无处避兵戈;朝来试看青铜镜,一夜忧愁白发多。老身姓李,失主姓赵,是这汴京人氏。所生下两个孩儿:大的赵孝,小的赵礼;两个十分孝顺。争奈家业飘零,无升合之粟

  • ●卷十九·邵伯温

      熙宁初,王宣徽之子名正甫字茂直,监西京粮料院。一日约康节先公同吴处厚、王平甫会饭,康节辞以疾。明日,茂直来,康节谓曰:“某之辞会有以,姑听之。吴处厚者好议论,平甫者介甫之弟。介甫方执政行新法,处厚每讥刺之;平甫虽不甚

  • 卷之一百八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御祭碑文·丁宗洛

    粤考「周官」六计,以廉为首;汉代郡国,亦先察廉。故曰廉吏,民之表也。况夫任隆简畀、职典封疆,其尤以廉著者;沛逾格之恩以厚恤终之典,岂有靳欤!尔陈璸履行直方,束躬贞白。早由邑令,入历曹郎;继视学于蜀门,复分猷于海徼。凡所扬历,皆

  • 战国策卷七·鲍彪

    宋 鲍彪 注魏【自髙陵以东尽河东河内南有陈留及汝南之召陵隠彊新汲西华长平颍川之舞阳郾许傿陵河内之开封中牟阳武酸枣卷】桓子智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魏人】曰何故弗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

  • 颜之推传·李延寿

    颜之推字介,琅笽临沂人,祖父颜见远,父亲颜协,都因忠义刚烈受到称赞。世代擅长《周官》和《左传》,《南史》都有传。  颜之推十二岁那年,遇见梁朝湘东王亲自讲解《庄子》、《老子》,颜之推就置身其学生之中。虚无的言谈不是

  • 第五十四卦 归妹 雷泽归妹 震上兑下·佚名

    归妹:征凶,无攸利。彖曰: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 说以动,所归妹也。 征凶,位不当也。 无攸利,柔乘刚也。象曰: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初九:归妹以娣,跛能履,征吉。象曰:归妹以娣,以恒也。 跛

  • 提要上·冯复京

    钦定四库全书六家诗名物疏提要上释天露【召南行露篇】   雷【殷其靁篇】星【小星篇】     三【小星篇 心宿】五【小星篇 桺宿】  参【小星篇】昴【小星篇】     日【邶柏舟篇】月【柏舟篇】    

  • 跋太虚法师文钞·太虚

    佛法颠危,由内腐外侮以招感。此三年前予在某旬刊上已略有贡献。顾全国梦多醒少,卒无澈底扶持,仅缁素几辈,大声疾呼,虽言之谆谆,而听者藐藐。夫外患之来,不离内忧,何者内忧?足值研讨。大概旁观之监察及本身之错认,可长太息者有下

  • 佛说一切如来名号陀罗尼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法野大菩提道场。初成正觉。与诸菩萨摩诃萨众八万人俱。复有八万四千大梵天子亦在道场。悉皆围绕瞻仰世尊。尔时会中有菩萨摩诃萨名观

  • 黄帝阴符经集解·佚名

    一名《阴符经十家集解》。道教书。原题有赤松子、张良、葛玄、许逊、钟离权、吕岩、施肩吾、崔明公、刘玄英、曹道冲十人注,故名。然赤松子、张良、葛玄、许逊、钟、吕等显系依托。采用三百字经文本,分为三章。每章一

  • 正红旗下·老舍

    当代长篇小说。老舍著。初载《人民文学》1979年第3至5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6月初版;1987年5月又将《正红旗下》与作者的另一作品《小人物自述》合为一册再版。两个版本的正文前面均有胡絜青写的代序《写在〈正红

  • 王直方诗话·王直方

    诗话。北宋王直方撰。六卷。此书名称各家称引颇不一致,或称《王立之诗话》、《归叟诗话》、《兰台诗话》、《诗文发源》,此外尚有称《王子立诗话》、《王子直诗话》者。多杂录北宋苏、黄、王等人作诗佚事及论诗之语。

  • 老子道德经憨山注·德清

    明建邺憨山道者德清注解老子道德经

  • 无垢贤女经·佚名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转女身经之异译。

  • 万如禅师语录·万如通微

    清通微说,行猷等编。十卷。卷首收序、荆溪龙池老和尚列传。卷一收住浙江嘉兴府如如禅院语录,卷二收住福建兴化府曹山上生禅寺语录,卷三至卷六收住荆溪龙池山禹门禅寺语录,卷七收示众、入室机缘、勘辩机缘、问答机缘、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