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父子合集经卷第十八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六界差别品第二十六之三

 

  佛言大王。譬若有人于睡梦中与诸宝媛共相执持。是人觉已。忆念梦中所受妙触。为实尔不。王言不也。佛言大王。于意云何。是人所梦执以为实。是智者不。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梦中毕竟无有宝媛。况复有彼美妙触耶。当知是人徒自疲劳都无所得。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痴异生寡闻无智。于可意触而生爱乐。心生染著造如是业。身业三种语业四种意业三种。造作彼业刹那迁谢。是业灭已。不依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中间而住。至命终时。见先所作心想中现。如彼睡觉忆梦中事。最后识灭自业现前。大王。识为其主业为攀缘。二种相因初识生起。作业受报。皆不失坏。或趣地狱或堕傍生琰摩罗界及阿修罗若人若天。同分种类相续不绝。大王。最后识灭名为死蕴。最初识起名为生蕴。大王。彼识起时。无所从来灭无所至。其缘生时。无所从来灭无所至。彼业生时。无所从来灭无所至。大王。无有少法从于此世得至他世。何以故。自性空故。如是了知初识初识空。自业自业空。身识身识空。若灭灭空若生生空。轮回轮回空。涅槃涅槃皆自性空。无有作者亦无受者。但随世俗之所显示。非第一义作是说也。大王当知。诸根如幻境界如梦。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此名空解脱门。空无空相名无相解脱门。若无相者则无希求。名无愿解脱门。若能了此三解脱门。与空共行菩提先道。广大如法性。究竟如虚空。于此譬喻。当如是知。

  复次大王。譬如有人于睡梦中。持热铜鍱以为衣服而自缠身。是人觉已。忆念梦中炽然铜鍱触身苦恼。为实尔不。王言不也。佛言大王。于意云何。是人所梦执为真实。是智者不。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梦中毕竟无热铜鍱。况复触身受苦恼耶。当知是人徒自疲劳都无有实。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痴寡闻凡夫异生。见恐畏事心生嫌恶。妄生执著造是恶业。身业三种语业四种意业三种。造作彼业刹那迁谢。是业灭已。不依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中间而住。至命终时。见昔所作心生恐惧。如彼睡觉念梦中事。最后识灭自业现前。大王。识为其主业为攀缘。二种相因初识生起。作业受果皆不失坏。或趣地狱。或堕傍生琰摩罗界及阿修罗若人若天。初识生已各受其报。同分心品相续而转。最后识灭名为死蕴。最初识起名为生蕴。大王。彼识起时。无所从来灭无所至。彼缘生时。无所从来灭无所至。彼业生时。无所从来灭无所至。大王。无有少法从于此世得至他世。何以故。自性空故。如是了知初识初识空。自业自业空。身识身识空。若灭灭空若生生空。轮回轮回空。涅槃涅槃皆自性空。了知业报自性非有。无有作者亦无受者。但唯名相分别显示。大王当知。诸根如幻境界如梦。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此名空解脱门。空无空相。名无相解脱门。若无相者则无希求。名无愿解脱门。若能了知三解脱门。与空共行菩提先道。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于此譬喻。当如是知。

  复次大王。如人梦中自见其身悉皆散坏不觉诸触。是人觉已。忆念梦中身根散坏而生忧恼。为实尔不。王言不也。佛言大王。于意云何。是人所梦执以为实。是智者不。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梦中毕竟无有身根。况复散坏。当知是人徒自疲劳都无有实。佛言。如是如是。愚痴寡闻凡夫异生。自见身坏心生执著。复起恐怖造是痴业。身业三种语业四种意业三种。造作彼业刹那迁谢。是业灭已。不依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中间而住。至命终时。见先所作心生惶怖。如彼梦觉念梦中事。最后识灭自业现前。大王。识为其主业为攀缘。二种相因初识生起。作业受果皆不失坏。或趣地狱。或堕傍生琰摩罗界及阿修罗若人若天。初识生已各受其报。同分心品相续随转。最后识灭名为死蕴。最初识起名为生蕴。大王。初识起时无所从来灭无所至。彼缘生时。无所从来灭无所至。其业生时。无所从来灭无所至。大王。无有少法从于此世得至他世。何以故。自性空故。如是了知初识初识空。自业自业空。身识身识空。若灭灭空若生生空。轮回轮回空。涅槃涅槃皆自性空。了知业报自性非有。无有作者亦无受者。但唯名相分别显示。大王当知。诸根如幻境界如梦。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此名空解脱门。空无空相。名无相解脱门。若无相者则无希求。名无愿解脱门。若能了此三解脱门。与空共行菩提先道。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于此譬喻当如是知。复次大王。如人梦中见彼幻师幻作五欲种种欲乐。自见其身为彼围绕受诸快乐。是人觉已忆念梦中所作事业。为实尔不。王言不也。佛言大王。于意云何。彼于梦境执以为实。是智者不。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梦中毕竟无彼幻师。况复变现五欲等事。当知是人徒自疲劳都无有实。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痴寡闻凡夫异生意著于法心生贪染。复起追求转增痴爱。为彼所牵造如是罪。身业三种语业四种意业三种。造作彼业刹那迁谢。彼业灭已。不依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中间而住。至命终时。见昔所作心想中现。自分业报皆悉现前。犹如梦觉念梦中事。大王。识为其主业为攀缘。二种相因初识生起。作业受报皆不失坏。或趣地狱。或堕傍生琰摩罗界及阿修罗若人若天。初识生已各受其报。同分心品相续随转。最后识灭名为死蕴。最初识起名为生蕴。大王。身识生时。无所从来灭无所至。彼缘生时。无所从来灭无所至。彼业生时。无所从来灭无所至。大王。无有少法从于此世得至他世。何以故。自性空故。如是了知初识初识空。自业自业空。身识身识空。若灭灭空若生生空。轮回轮回空。涅槃涅槃皆自性空。作业不可得。受报不可得。但唯名相分别显示。大王当知。诸根如幻境界如梦。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此名空解脱门。空无空相。名无相解脱门。若无相者则无希求。名无愿解脱门。依此了知三解脱门。与空共行菩提先道。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于此譬喻。当如是知。复次大王。譬如有人于睡梦中。为彼瀑流漂没己身及其眷属。受诸惶怖种种苦恼。是人觉已。忆念梦中水所漂溺。为实尔不。王言不也。佛言大王。是人所梦执以为实。是智者不。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梦中毕竟无水所漂。况复有彼惶怖苦恼。当知是人徒自疲劳都无有实。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痴寡闻凡夫异生。意著诸法生忧恼处。展转寻求无对治道。以不了故起诸恶行。身业三种语业四种意业三种。造作彼业刹那迁谢。是业灭已。不依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中间而住。至命终时心生惶怖。见昔所作悉现其前。如人梦觉念梦中事。大王。识为其主业为攀缘。二种相因初识生起。作业受果皆不失坏。或趣地狱。或堕傍生琰摩罗界及阿修罗若人若天。初识生已各受其报。同分心品相续不绝。最后识灭名为死蕴。最初识起名为生蕴。大王。初识生时。无所从来灭无所至。彼缘生时。无所从来灭无所至。彼业生时。无所从来灭无所至。大王。无有少法从于此世得至他世。何以故。自性空故。如是了知初识初识空。自业自业空。身识身识空。若灭灭空若生生空。轮回轮回空。涅槃涅槃皆自性空。无有作者亦无受者。但唯名相分别显示。大王。诸根如幻境界如梦。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此名空解脱门。空无空相。名无相解脱门。若无相者则无希求。名无愿解脱门。若能了此三解脱门。与空共行菩提先道。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于此譬喻。当如是知。

  复次大王。譬如有人于睡梦中。自见其身饮酒惛醉。不识善法及诸恶行。功德过失都不觉知。是人觉已念梦中事。为实尔不。王言不也。佛言大王。于意云何。是人所梦执为真实。是智者不。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梦中毕竟无饮酒者。况惛醉耶。当知是人徒自疲劳都无有实。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痴寡闻凡夫异生。意著诸法。起爱染心造是痴业。身业三种语业四种意业三种。造作彼业刹那迁谢。是业灭已。不依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中间而住。至命终时。见先所作自分业报心想中现。如人梦觉念梦中事。大王。识为其主业为攀缘。二种相因初识生起。作业受报皆不失坏。或趣地狱。或堕傍生琰摩罗界及阿修罗若人若天。各受其报。同类心品相续随转。最后识灭名为死蕴。最初识起名为生蕴。大王。身识生时。无所从来灭无所至。彼缘生时。无所从来灭无所至。彼业生时。无所从来灭无所至。大王。无有少法从于此世得至他世。何以故。自性空故。如是了知初识初识空。自业自业空。身识身识空。若灭灭空若生生空。轮回轮回空。涅槃涅槃皆自性空。无有作者亦无受者。若业若报皆不可得。但唯名相分别显示。大王。诸根如幻境界如梦。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此名空解脱门。空无空相。名无相解脱门。若无相者则无希求。名无愿解脱门。若能了知三解脱门。与空共行菩提先道。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于此譬喻。当如是知。

猜你喜欢
  观音玄义记卷第二·知礼
  大休珠禪師住曹溪南華禪寺語錄卷第一·佚名
  顯揚聖教論卷第一·欧阳竟无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三·玄奘
  提纲录凡例·呆翁行悦
  俱舍论记 第二十卷·普光
  道行经本无品第十四·佚名
  大雲初分智健度第三十一·佚名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上·佚名
  八王分舍利品第三十一·马鸣
  指月录卷之二十一·瞿汝稷
  卷第三十八·李通玄
  佛说大吉祥陀罗尼经·佚名
  卷第六·如卺
  佛说慧印三昧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贡尚书师泰(玩斋集 玩斋拾遗)·顾嗣立

    师泰,字泰甫,仲章之子也。以国子生中江浙乡试,释褐太和州判官,荐应奉翰林文字。出为绍兴路推官,称治行第一。复入翰林,迁宣文阁授经郎,累拜监察御史。至正十四年,擢吏部侍郎。时江淮兵起,奉命和籴于浙西,改兵部侍郎,除浙西都水庸

  • 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脱脱

        郭崇 杨廷璋 宋偓 向拱 王彦超 张永德 王全斌 康延泽   郭崇,应州金城人。重厚寡言,有方略。初名崇威,避周祖名,止称崇。父祖俱代北酋长。崇弱冠以勇力应募为卒。后唐清泰中。为应州骑军都校。   晋祖

  • 卷四·张廷玉

    <史部,编年类,御定资治通监纲目三编>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资治通监纲目三编卷四 【起己卯明惠帝建文元年尽壬午明惠帝建文四年】凡四年 【己卯】恭闵惠皇帝建文元年春正月修太祖实录 【帝受朝

  • 卷之二百八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第十九卷 宋·缪荃孙

    邓道枢题名拓本高二尺二寸,广四尺三寸,行书七行,行六字,字径寸分。□□藏一山人□□一来访致□□人左绵山□邓道枢鼓琴论诗,浃日而后去。时淳祐十年庚戌三月既望。右摩崖题名,考《常熟志》:邓道枢字应叔,绵州人。端平中,从魏了

  • 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传 第十五·班固

    (蒯通,伍被,江充,息夫躬)【原文】蒯通,范陽人也,本与武帝同讳。楚汉初起,武臣略定赵地,号武信君。通说范陽令徐公曰:“臣,范陽百姓蒯通也,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虽然,贺公得通而生也。”徐公再拜曰:“何以吊之?”通曰:“足下为令十余年

  • 张元传·李延寿

    张元字孝始,河北芮城人。祖父张成,代理平原郡太守。父亲张延亻隽,在州郡做官。逐步升迁功曹主簿。都因非常淳朴受到乡里的推崇。  张元生性谦虚谨慎,孝顺父母,稍稍涉猎经史,但是却精通佛家经典。六岁那年,他的祖父因为夏日

  • 速哥传·宋濂

    速哥,蒙古族人,姓怯烈氏,为人外表朴素耿直,而内心沉着,有勇有谋,为太宗所深知。太宗命他出使金朝探听虚实,临行时对他说:“你此去即使不能还,保你子孙不忧富贵。”速哥忙拜谢道“:臣为君死是应当的,今奉使金朝,有陛下神威,无可虑者

  • 卷十九下(文十一年,尽十五年)·孔颖达

    【经】十有一年,春,楚子伐麇。(讨前年逃厥貉会。○麇,九伦反。)夏,叔仲彭生会晋?缺于承筐。(承筐,宋地。在陈留襄邑县西。彭生叔仲,惠伯。?缺,冀缺。○叔仲彭生,叔又作,本或作“叔彭生”,“仲”,衍字。缺,丘悦反。)秋,曹伯来朝。公子遂

  • 祭意篇第七十七·王充

    礼,王者祭天地,诸侯祭山川,卿大夫祭五祀,土庶人祭其先;宗庙社稷之祀,自天子达于庶人。《尚书》曰:“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臣。”《礼》曰:“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

  • 卷十五·陈经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解卷十五宋 陈经 撰咸有一德【商书】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与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伊尹示太甲以传心之要故咸有一德之书作焉太甲克终允德则其德固一矣然人心无常苟一

  • 卷八·赞宁

    ◎习禅篇第三之一(正传十五人附见三人)○唐蕲州东山弘忍传释弘忍,姓周氏,家寓淮左浔阳,一云黄梅人也。王父暨考,皆干名不利,贲于丘园。其母始娠,移月而光照庭室,终夕若昼。其生也灼烁如初,异香袭人,举家欣骇。迨能言,辞气与邻儿弗

  • 卷第十三·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十三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差别品第二之五今应思择。灭尽定中。总灭一切心心所法。何缘唯说灭受想定。厌逆彼二生此定故。谓想与受。能为见爱杂染所依。故偏厌逆如是二法。多诸过患。

  • 终南家业目录·守一

        四明 铁翁宗师 述    门人 行枝 编上卷  教观撮要  三观尘露  答日本芿法师教观诸问中卷  重受戒文  戒体正义直言  四诤要论  衣制格言  论分部  论僧体  科释杂心论出三有对文

  • 卷第四十三·白岩净符

    宗门拈古汇集卷第四十三 古杭白岩嗣祖沙门 净符 汇集 △南十三 洪州黄龙悟新禅师(南十三黄龙心嗣) 示众。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你者一队尿床鬼子。三生六十劫也未梦见第一义在。 天童忞征云。死心恁么说话。为

  • 辽夷略·张鼐

    一卷。明张鼐撰。张鼐字世调,号侗初,明代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县)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迁司业。天启(1621—1627)时屡迁少詹事,陈言十事,语斥近习,遭魏忠贤忌恨,擢南京礼部右侍郎,上疏引疾,忠

  • 玫瑰之影·孙了红

    入春以来,恹恹多病,长日但与药炉做伴,生趣萧索极矣。偶读报章,则见吾友鲁平,方续出其神妙之手腕,创为奇案以警世人。特苦勿获真相无以实我笔记,滋怅怅焉。日者吾友鲁平陡顾蜗居,相其容色,觉兴奋逾于常日。知其迩来必交佳运。因

  • 春秋经传辨疑·童品

    一卷,明童品著。前有成化戊戌年(1478年)的自序,后有弘治壬戌年(1502年)自作的跋。其书论《左传》所载事迹九十三条,凡遇三传异同,多主《左传》,而驳《公羊》、《谷梁》。但于宋师围曹一条,则疑《左传》所载不甚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