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雍正实录卷之八十三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加十三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议政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仍兼管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臣福敏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加六级臣徐本光禄大夫经筵讲官议政大臣协办内阁大学士事务礼部尚书仍兼管太常寺鸿胪寺事臣三泰等奉敕修

  雍正七年。己酉。秋七月。甲辰朔。享太庙。遣平郡王福彭行礼

  ○以山西大同总兵官张善、署陕西固原提督

  ○乙巳。命山东省开局鼓铸。从署抚岳浚请也

  ○丙午。谕内阁。据顺承郡王锡保奏称、在军前效力之陆生楠、细书通鉴论十七篇。抗愤不平之语甚多。其论封建之利。言词更属狂悖。显系诽议时政。参奏前来。陆生楠由广西举人。部选江南吴县知县。朕览其履历奏摺。前惟颂圣浮词。中间不过腐烂时文。无一语近于直言规正。亦无一事切于国计民生。而倨傲诞妄之气。溢于言词。知其人必非醇谨。及至引见之时。举动乖张。朕将伊摺内之语诘问数条。陆生楠总默然不能对。但闻朕教训。转多愤懑之色。彼时将伊扣缺。令以主事试用。盖以其人或小有才。令其在京办事学习。以冀悛改也。后伊改授工部主事。引见时。不惟毫无敬畏。且傲慢不恭。显然逆抗。形于词色。夫主事、职列部曹。外任知县、历俸多年。或卓异行取。始得升补。而陆生楠以边方举人。筮仕之初。即膺兹职。尚何负于伊。而伊竟敢怼及君父乎。伊系广西人。平日必有与李绂、谢济世、结为党援之处。故敢如此。是以将伊革职、发往军前。与谢济世同时效力。一则令其观满洲尊君亲上之心、如此其谨凛。一则令其观我朝兵营之制、如此其整严。一则令其观各蒙古部落、熙皞淳朴之风、如此其诚实。庶冀伊等化去私邪。勉于自新之路。讵意陆生楠、素怀逆心。毫无悔悟。怙恶之念愈深。奸慝之情益固。借托古人之事几诬引古人之言论。以洩一己不平之怨怒。肆无忌惮。议论横生。至于此极也。前锡保启行之时。朕谕以军前效力之汉官等。果能安静守法。自知罪过。则皆可贷其前愆。开予自新。或有私自着作、怨怼罔上者。亦未可定。今果得陆生楠所着之书。悖逆之情。尽行败露。其论封建云。封建之制、古圣人万世无弊之良规。废之为害。不循其制亦为害。至于今害深祸烈。不可胜言。皆郡县之故等语。古人之有封建。原非以其制为尽善。而特创此以驾驭天下也。洪荒之世。声教未通。各君其国。各子其民。有圣人首出。则天下之众、莫不尊亲。而圣人即各因其世守而封之。亦众建亲贤以参错其间。盖时势如此。虽欲统一之而不能也。夏禹涂山之会。执玉帛者万国。周武王孟津之役。来会者八百侯国。岂皆夏后周王之所封建乎。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子曰。天下恶乎定。定于一。孔子孟子、深见春秋战国、诸侯战争之流弊。其言已启一统之先几矣。至秦始皇统合六国。制天下以郡县。自汉以来。遂为定制。盖三代以前。诸侯分有土地。天子不得而私。故以封建为公。秦汉之后。土地属之天子。一封建便多私心。故以郡县为公。唐柳宗元谓公天下自秦始。宋苏轼谓封建者争之端。皆确有所见而云然也。且中国之郡县。亦犹各蒙古之有部落耳。历代以来。各蒙古自为雄长。亦互相战争。至元太祖之世。始成一统。历前明二百余年。我太祖高皇帝开基东土。遐迩率服。而各蒙古又复望风归顺。咸禀正朔。以迄于今。是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巾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至若贾谊晁错、欲削弱诸侯。乃虑分封之失而欲一之。非以郡县为失而欲分之也。李泌因藩镇之兵连祸结。思以封建为自固之谋。岂尝谓三代之制必可复乎。今六合成大一统之天下。东西南朔。声教所被。莫不尊亲。而陆生楠云、以郡县之故。至于今害深祸烈。不可胜言。试问今日之祸害何在。陆生楠能明指之乎。大凡叛逆之人。如吕留良、曾静、陆生楠之流。皆以宜复封建为言。盖此种悖乱之人自知奸恶倾邪。不容于乡国。思欲效策士游说之风。意谓封建行。则此国不用、可去之他国。殊不知狂肆逆恶、如陆生楠之流。实天下所不容也。又云、圣人之世。以同寅协恭为治后世天下至大事繁人多。奸邪不能尽涤。诈伪不能尽烛。大抵封建废而天下统于一。相既劳而不能深谋。君亦烦而不能无。缺失。始皇一片私心。流毒万世等语。同寅协恭。固为治之要。至于知人任相。惟在人君之明哲。汉唐以来。有贤君图治于上。则必有良相助治于下。岂万世无一知人之主乎。且同寅协恭之道。于封建何。与陆生楠肆意妄言。支离缪戾。至于如此。其言建储也。借引汉武帝戾太子事发论云。储贰不宜干预外事。且必更使通晓此等危机等语。书有教胄子之文。礼有文王世子之篇。仪文明备。教戒周详。凡以养成德性。欲其学于古训。深知民情物理之微。周知人间疾苦、稼穑艰难之故。岂可禁之不闻外事乎。至于父子天性。家国一理。惟有至诚至敬。可以为事亲之道。危机之说。岂人子所忍形于言、存诸心者乎。设使江充掘蛊之时。太子能居易俟命。不诈出武库兵。发长乐卫。则决不至有湖城之难。是戾太子之祸。正由于晓危机也。又陆生楠云、有天下者。不可以无本之治治之等语。其意借钩弋宫尧母门之事、以讥本朝之不早建储贰。夫建储之事。乃宗庙社稷万世之业所关。天下苍生万民之命所系也。傥不加慎重、而所立不得其人。其后不易之而不可。欲易之而不可。以致激为多故者。前代史册。历历可稽。孟子曰。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又曰。为天下得人难。言主器之重。必得其人、足以承先启后者。然后可以付之也。我朝太祖高皇帝开创以来。未尝预建储位。而我太宗文皇帝继位丕承恢弘大烈。世祖章皇帝绍业膺图。抚有中夏。圣祖仁皇帝深仁厚泽。御宇绵长。凡我朝圣圣相承。皆未由先正青宫而后践天位。迺开万世无疆之基业。锡亿兆臣民之洪庥逮朕缵登大宝。承重熙累洽之盛统。七年以来中外乂安。是我朝之国本有至深至厚者。愚人固不能知也。昔宋孝宗时虞允文请早建储贰。孝宗曰。恐储位既正。人性易骄。即自纵逸。不勤于学。寖有失德所以未建者、庶几无后悔耳。孝宗尚知立储之不易。况我朝圣哲高远之见、十倍于孝宗乎。如陆生楠借汉武之事以讥刺者。实为弥天不可赦之罪人也。其论兵制也。则称唐之府兵云、李泌为德宗历叙府兵兴废之由。府兵既废。祸乱遂生。至今为梗上陵下替。又云、府兵之制。国无养兵之费。臣无专兵之患等语。唐初府兵之制。本于北周苏绰之议。其后变为彍骑。乃府兵废弛。不得不出于召募也。德宗之世。召募者多市人不可用。故欲复府兵之法。然其时亦竟不能复。孔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无事耕种之农。岂能娴于武备。有事徵发之扰。岂能兼顾农桑。以此为制。不但弃其兵。并弃其民矣。古者六乡六遂之法。远不可稽。后世民以养兵兵以卫民。彼此相资。唐宋以来。法制渐详军农实称两便。安有惜养兵之费、而弃不教之民者乎。本朝设立八旗。京师重地。禁旅云屯。又有巡捕三营、以诘奸禁暴。外省分设驻防将军、以及提镇。内外相维。训练甚备。无事则分处什伍。兵不扰民。有事则整旅出疆。兵以卫民。此万古之良法。今八十年来。太平无事。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孰非兵防卫守之力哉。民间虽有正供以佐军糈。然所出仅百分中之一耳。其得养兵之利也多矣而陆生楠之为此说者。盖其怀蓄逆乱之心、郁不得逞。故以国无养兵之费。以摇动人听冀或更制以紊乱军政。所谓执左道以乱政。言伪学非以疑众者。王法之所不宥也。其论隋炀帝云、后之君臣。傥非天幸。其不为隋之君臣者几希等语。隋文帝以勤劳节俭为治。史称其仓库实而法令行。至炀帝以骄奢淫佚、自取败亡。非可诿之于天也。后之人主。不为炀帝之行。岂至有炀帝之祸。又何为而望天幸乎。陆生楠之意。又何所指也。其论人主云、人愈尊。权愈重。则身愈危。祸愈烈。盖可以生人杀人、赏人罚人、则我志必疏。而人之畏之者必愈甚。人虽怒之而不敢洩。欲报之而不敢轻。故其蓄必深。其发必毒等语。人主身为天子。富有四海。自尧舜禹汤以来。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岂有位尊而即危祸者乎。至于生杀赏罚。人主皆奉天命天讨以行之。其生杀赏罚者。皆其人之自取耳。朕临御以来。日理万几。皆奉若天道。因物以付。未尝以己意生杀人赏罚人。而陆生楠为畏之怒之报之之说。试问在廷诸臣。朕自雍正元年以来。曾以藩邸旧人而擢用者何人。曾因当时宿怨而治罪者何人。且朕从前与外廷之人。毫无恩怨。又何所庸其畏、何所庸其怒、何所庸其报哉。且云蓄必深。发必毒。此陆生楠指阿其那等而言。抑陆生楠自蓄此心也。阿其那等各案。内外臣工之所共知。无俟朕再为告谕。陆生楠亦身列仕籍。岂无见闻。而为此论。其狂悖恶乱、不亦甚乎。又云。虽怒之而不敢洩。欲报之而不敢轻。乃陆生楠自述其心也明矣。虽蓄怒而不敢显言。是以托于论列通鉴。以微洩其愤。又怨而欲报。欲报而不能。但以身危祸烈等语、肆为咒诅。其逆谋发露。公然形于纸笔矣。其论相臣云、当用首相一人。首相奸谄误国。许凡欲效忠者、皆得密奏。即或不当。亦不得使相臣知之等语。夫从来不废密奏者。原欲周知天下之利弊。无专令参揭相臣之理。况尊贤之道。最要在于去谗。敬大臣之道。在于官盛任使。君臣一德一心。乃为元首股肱之议。是以择相之道。惟在得人。若既得其人、而又使人密奏。且奏或不当、而犹多方掩饰。是窥伺挟诈。教人以谗慝、而招人以排陷也。且相臣果属憸邪。便当露章宣奏。而群小故为排沮。或欲动摇大臣。或从门户起见。人主自宜分别是非、以定邪正。岂可调停和处于其间乎。又云、因言固可知人。轻听亦有失人。听言不厌其广。广则庶几无壅。择言不厌其审。审则庶几无误等语。舜命禹曰。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召公奭告武王曰。言以道接。朕于人言、必决之以理。揆之以情。未尝拒人之言。亦未尝轻听人言。此内外臣工所共知者。陆生楠何为而有此讥议乎。又云、为君为臣。莫要于知人、而立大本。不徒在政迹。然亦不可无术相防等语。君臣之间。岂容丝毫权术乎。三载考绩。必以政事为据。若不以政迹、人亦何由而知耶。其论王安石云。贤才尽屏。咨谋尽废。而已不以为非。人君亦不知人之非。则并圣贤之作用气象而不知等语。圣人廓然大公。物来顺应。有何作用乎。宋神宗锐意求治。而安石任意更张。其失在于作用明矣。又云、笃恭而天下平之言。彼固未之见。知天知人之言。彼似未之闻也。人无圣学。能文章。不安平庸。鲜不为安石者等语。安石之误国。在于不引其君于当道。非谓知天知人。惟有端居深拱、静默无为、笃恭于无声无臭之表、而遂可使天下平也。故夫笃恭而天下平者。正由敬信劝威之道、而极言其效如此。非百务尽隳。上下暌绝。而后可为治也。其文词议论。险怪背谬。无理之甚。又其论无为之治云、虽有忧勤。不离身心。虽有国事。亦第存乎纲领。不人人而察。但察铨选之任。不事事而理。祗理付托之人。察言动。谨几微。防谗间。虑疏虞。忧盛危明。防微杜渐而已。至若笾豆之事。则有司存等语。从古圣帝明王之道。未有不以勤劳自励。而以逸乐无为为治者也。是以治天下。莫大于用人理财二端。理财一事。自应付之臣下。至用人之权。不可旁落。今试以铨选之权、付之大臣。大臣敢膺此任乎。无论稍存容私徇情之见者。固不可一日当此重任。即秉公持正之人。于用舍黜陟之际。不为怨府、即为祸源矣。至若懋昭令德。克勤小物。不泄迩。不忘远。古训昭然。汉宣帝综核名实。治理一新。光武务勤吏治。唐太宗书守令姓名于御屏。朝夕省览。古来贤主。未有不本于勤劳者。岂可以用人大节。为笾豆之事。置之不问也。又云、绛度数谏。异鏄顺从。是以陷于朋比而不知。盖有圣功。即有王道。使徒明而不学。则人欲盛而天理微。固不能有三代之事功。至力衰而志隳。未有能如其初等语。夫嘉谋嘉猷。入告于尔后。乃朕所日望于大小臣工者。即位以来。时时谕令诸臣、以忠言谠论。面折廷诤。凡内外诸臣条陈政务。有当理而可行者。必令廷臣详议施行。并未尝拒谏诤而喜顺从也。至于人臣朋比。历代有之。有以阿谋谄附为朋比。亦有以倾险婞直为朋比。如汉之梁窦。唐之牛李。宋之绍述。明之门户是也。若唐虞之世。盈廷师济。一德一心。谓之朋比可乎。已上皆陆生楠论断通鉴中语。朕指出数条如此。陆生楠生当盛世。服习诗书。身叨乙榜。赴朝选官。非若曾静之僻处深山旷野。不知天高地厚、冥顽不灵之人也。且观其人。未尝不小有才。谓宜感恩戴德。勉思报效。而乃怀不逞之邪心。于进身筮仕之时。肆无稽之横议。于政教修明之日。对越大廷。则暴戾恣睢之气。形于词色。远逐边塞。则猖狂怪诞之说。任意发舒。其意专以摇惑众心、扰乱政纪为务。朕实不知其怨望何自而生。愤懑何自而积。此真逆性由于夙成。狡恶因之纷起。诚不知天命而不畏。小人中之尤无忌惮者也。陆生楠罪大恶极。情无可逭。朕意欲将陆生楠于军前正法。以为人臣怀怨诬讪者之戒。着九卿翰詹科道、秉公定拟具奏

  ○命工部额外侍郎马尔泰、往江南办理清查钱粮事务

  ○署江南江苏巡抚户部左侍郎王玑、江南江苏布政使赵向奎、俱缘事革职。以吏部右侍郎彭维新、署江南江苏巡抚。调浙江布政使高斌、为江南江苏布政使司布政使。以福建学政少詹事程元章、署浙江布政使司布政使

  ○升浙江金华副将杨<王宏>、为福建福宁总兵官。以陕西西凤副将董绍祖、署陕西兴汉总兵官

  ○云贵广西总督鄂尔泰疏报。贵州安顺府地方高耀等寨、生苗犭□农狆等。愿附版图。输诚供赋。下部知之

  ○丁未。谕内阁。今日御史杨保条奏内称、内外秋审缓决人犯。若至三年、请令该部查明请上□日。减等发落。则各犯俱沐隆恩。不至于监禁患病死亡等语。从来杀人者死。律有明条。其有一时斗殴杀人、而非谋杀故杀。或事涉谋故、而其人非此案之首犯。尚有一线可生之路。则于秋审之时。细加商酌。有可矜者、减等发落。余皆从宽入于缓决之内。此法外之仁也。今杨保欲将缓决三年之犯、悉行减等发落。是欲将国家谳狱大公之典。行一己沽誉之私心。朕于众人之前面诘云。设尔之父兄子弟、被殴致死。不即抵偿。尔心能释然乎。且待至三年之后。竟将凶犯减等释放。尔能无憾于心乎。伊俯首自问。亦云不能释然无憾。试思天下之人。谁无父兄。谁无子弟。其戚属为人殴杀、而杀人者竟得脱然无事。不令抵偿。为父兄子弟者。孰肯甘心。纵令死者或无父兄子弟。而魂魄有知。能自解散乎。年来秋审后。朕亦令大学士九卿、于直省缓决人犯中。择其情罪稍有可原者。查出具奏。朕详加审慎降上□日减等发落。此皆揆情度。理信其可以服死者之心。然后见诸施行。非可任意纵情。概行末减。以博宽大好生之名也。我圣祖仁皇帝临御六十余年。慎重刑狱。矜惜民命。谆谆训诲谳狱诸臣。恳恻周摰。朕即位以来。又复时时戒饬体访。大抵各处命案。俱属应抵之人。无屈枉之事。夫彼既伤人之命。秋决时不即抵偿。乃其幸也。而监禁囹圄。尚以疾病死亡为苦乎。夫狱多缧囚。原非德政。然必天下化行俗美。比户可封。普天率土。皆安分守法。无盗窃奸宄之徒。型仁讲让。无斗狠轻生之辈。而后时雍风动。实致刑措之风。方为至治。若未能如是。但将应行治罪之犯。概从宽释。以博囹圄空虚之誉。吾谁欺、欺天乎。朕实耻而不为也。况纵法实足长奸。恐宽宥之后、而犯者愈众。此更朕所不忍者也。至于杨保奏中、以州县牢狱褊狭。而引八旗人犯、筑建高墙分禁。以为念其暑热之苦。恐染疾患。此奏亦与朕之本意不符。朕思犯罪之旗人。非有异于犯罪之民人也。特以民人牢狱之中。俱系盗贼匪类、惯行不法之重犯。若令旗人同在一处监禁。转相煽诱。渐染恶习。将来愈难化诲悛改。故令隔别分禁、以防其煽诱勾通之渐。非欲令其宽闲自在也。且天下焉有身在缧绁之人、而尚虑其不能舒展安闲者乎。又焉有因牢狱褊狭、而纵囚废法以使其自如者乎。度杨保条陈之意。将以宽释犯人为阴德事耶。岂知为人臣而不肯秉公执法。实心办事。乃欲枉法以沽长厚之名。使百姓含冤负屈。其造孽无穷。必遭天谴。尚何阴德之有。杨保身为御史。有言官之责。朕屡次谕令条陈。辗转推诿。及首行条奏。又将此必不可行之事。希图宽厚之称。而欲以刻核之名、归诸君上。其居心甚属可恶。着交部严加议处。寻议、杨保身为言官。混行条奏。请照奏事诈不以实之律。革职杖徒。得上□日。杨保着革职。发往阿尔泰驿站效力

  ○以左春坊左庶子戴瀚、提督。福建学政

  ○工部议覆。署两江总督范时绎疏言、盐城县小关子地方。形势偪窄。请将守备衙署移驻草堰口。以新设把总驻劄小关子。应如所请。从之

  ○仓场侍郎岳尔岱疏报。通州流水沟等处、漕船漂没。得上□日。大雨时行之际河流骤长。沿河空重粮艘。依次停泊。其适当决口之冲。不及防范。被水漂没。此非弁丁等有意疏忽之咎也。所有损坏船只。漂失米石。俱免其赔补。湿米亦着交收。免其更换。被水淹没、及受伤之丁舵人等。着仓场侍郎等查明加恩赈恤。再将被水船只。每船赏银五十两济其困乏。凡此、免赔颁赏之处。均系特恩。后不为例

  ○戊申。九卿等议奏、谢济世批注大学。肆行讥讪。怨望毁谤。怙恶不悛。陆生楠编写通鉴。妄抒愤懑。猖狂恣肆。悖逆已极。俱应拟斩立决。即于军前正法。得上□日。陆生楠、谢济世二人议罪之本仍交与顺承郡王锡保。发与陆生楠、谢济世、看本内所载谕上□日各条。伊等有何辨对。着询明确供具奏

  ○户部议覆。云贵广西总督鄂尔泰疏言、原任工部侍郎申大成条奏黔省军田许照民田一体买卖。每亩上税银五钱。给契为业。经九卿议覆准行。但黔省军田一亩之价。可买民田二亩。应纳粮赋。一亩亦可抵民田二亩。若再徵税银五钱。于民生无益。仰请豁免。嗣后凡有军田授受。悉照常例报税。应如所请。得上□日。从前申大成条奏。朕发与九卿议覆而后施行。今览鄂尔泰陈奏。与廷议迥异。大凡发与九卿会议之案。因朕不能深知原委及本地情形。难以定其是非。是以咨询博采。以期有益于民生吏治。其本地熟习风土之人。及曾经作宦于其地者。自当仰体朕心据实陈奏。而九卿等、亦当向深知灼见之人。细加咨访而后定议。方为实心任事之道。乃年来廷臣定议。而外间不能奉行、又复奏请更改之案甚多。此皆定议时、草率塞责。而深知灼见之人。随声附和。不肯直指其利弊也。申大成所奏军田一案。既不可行。则从前会议时。有军田省分之九卿官员。何以不肯直言。今朕既知其不可行。若避朝更夕改之名。苟且迁就、以致贻累民生。朕不忍为也。嗣后若有地方之事。经本籍之人、及曾为彼地大员之人。会同定议具奏。傥事不可行。该督抚等奏请更改者。朕必加究问

  ○署浙江巡抚蔡仕舢疏报镇海等六县、开垦雍正六年分田地八十六顷有奇。下部知之

  ○己酉。谕满汉文武大臣等。书曰。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盖言为君之难也。又曰。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盖言人臣之当匡赞其君也。朕之行事。若有可议。诸臣岂得漠然视之而全无相关之意乎。纵不能如古直臣之面折廷诤而时常进见。可以从容密奏。朕乐于闻善。不吝改过。惟冀诸臣尽言规正以补其阙。若面从心非。岂朕所望于诸臣者哉。朕即位之初。或尚有不知朕心、而不敢尽言无隐者。今廷臣侍朕六七年矣。岂于朕之居心行事。尚不能深知。而存猜疑之见乎。至于朕每日训饬诸臣者。并非但以责人、而不求之于己也。朕事事以身先之。且深觉为善之可乐。循理之甚安。书曰。作德心逸日休。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圣人之言。确乎不易。诸臣但试行之。必有畅然自得之乐也

  ○庚戌。以左副都御史宗室塞尔赫、署工部右侍郎

  ○兵部议覆。调任广东总督孔毓珣疏言、广东虎门协属之南山台鳌湾、佛子凹、嘴头角四水汛。与该协相隔辽远。请就近改隶新安营管辖。即以新安营撤回原防佛堂急水等处之兵。派拨防守。再于虎门协左右二营。抽拨额设船二只。战守兵八十名。配驾分防。其虎门协属左右二营汛。参差穿插。巡防间隔。请将右营现防之麻涌滥尾二汛。改归左营管辖。左营现防之龙湾、鸡公石、黄角、左右等四汛。改归右营管辖。均应如所请。从之

  ○辛亥。谕内阁。黄河堤岸。乃运道民生所关。最为紧要。年来殚心经理。增卑培薄。幸堤工坚固。共庆安澜。独是工程报竣。例应归汛修防。而额设河兵堡夫。只能修补水浪冲激之区。防备临险抢护之用。至于堤身一年之内。风雨淋漓。车马践踏。渐至侵蚀者。亦势所必有。而堤远工多。不能责诸寥寥兵役也。朕留心访察已久。又复询问通晓河工之人。知故明总河潘季驯。每岁派夫加高五寸。载在河防一览。即从前河臣靳辅。亦有每兵一名、招募帮丁四名、给以堤内空地耕种免粮、岁令加土五寸之议。与朕计虑之处。实相符合。朕思堤工虽千有余里。若按丈每年加修五寸。计费不过三四万两。傥置之不议。一年剥削四五寸。合十年而计之其所费之多。恐有不止于加修之数者。况河流涨漫不时。难以预料。何若逐年增修保固。为未雨绸缪之计也。着南北两河总督尹继善、嵇曾筠、悉心商酌具奏。至于州县派夫锢弊外经严革。而募丁给田之说。亦不可行。其每年岁修之费。或动用藩库帑金。或于临河州县应解公用银两内、就近支给。若有不敷。仍于藩库拨补。亦着河臣一并定议具奏。

  ○又谕。目今漕运抵通。新漕即须料理。漕运总督性桂、现署浙江总督事务。其总漕印务。仍着张大有管理

  ○癸丑。孝懿仁皇后忌辰。遣官祭景陵

  ○升右通政张懋诚、为通政使司通政使

  ○吏部议覆。广东总督郝玉麟疏言、查雍正五年定例。各州县管狱官。监毙盗犯至五名者、即行革职。其中有才堪驱使之员。概行废弃。殊属可惜。嗣后监毙盗犯。除未经取供审明、及致死灭口者。应照雍正五年定例议处外。如已经取供审明。在监病故。别无致毙情事。不论首盗伙盗。俱请仍照雍正三年定例。监毙四人以下者。管狱官免议。其五人以上者。罚俸一年。再承问官将盗犯取有口供。未经题结。遽致监毙者。亦令该督抚疏内声明。无论首盗伙盗一案内监毙四人以下者免议。五人以上者。分别议处。其余监毙各项人犯。仍照定例处分。应如所请。从之

  ○敕封陕西宁夏大渠龙神、为宁渠普利龙王之神。

  ○甲寅。以果亲王允礼、管理工部事务

  ○升太常寺卿刘声芳、为户部左侍郎

  ○命庄亲王允禄、管理镶白旗满洲都统。以正黄旗护军统领德成、兼管镶蓝旗满洲副都统。镶红旗满洲副都统侯马兰泰、兼管镶蓝旗蒙古副都统

  ○议政王大臣等议覆。河东总督田文镜遵上□日议奏。山东青州府、为适中要地。内与陆路各营、声势联络。外与沿海营汛、呼吸相通。设立满洲兵驻防。可以资弹压而重保障。查青州府北城外。有古废东阳旧城基址。请建造城垣衙署营房。可以驻兵数千。应如所请。青州城外建造新城后。自京派拨八旗满洲兵二千。永远驻防。设将军一员。副都统一员管辖。并设协领四员。佐领十六员。防御十六员。骁骑校十六员。再添设理事同知一员。随印笔帖式三员。铸给印信关防。其俸禄粮饷等项。俱照各省驻防之例支给。从之

  ○乙卯。以漕运总督性桂、署浙江杭州将军

  ○丁巳。谕内阁。各省乡试旧例。以巡抚为监临。布政使为提调。道员为副提调。按察使为监试。道员为副监试。朕思藩臬二员。乃通省钱粮刑名之总汇。入场一月有余。将地方公事、沉搁迟延。于官民均为未便。况场务既有道员二人。则科场之事。已有大员料理。不必又用藩臬。从今科始。各省以道员一人为提调官。一人为监试官。永着为例

  ○以内阁学士任兰枝、为浙江乡试正考官。翰林院编修王峻、为副考官。侍读杨炳、为江西乡试正考官、编修徐焕然、为副考官。编修刘统勋、为湖北乡试正考官。检讨张若涵、为副考官

  ○戊午。中元节。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

  ○云贵广西总督鄂尔泰疏报。都匀各寨苗民、输诚纳赋。编入保甲。下部知之

  ○己未。以左副都御史陈良弼、署镶白旗汉军都统

  ○庚申。云贵广西总督鄂尔泰疏报。滇省广南府城、三月初七日、日丽中天。庆云拥护。自午至酉。万众欢呼。下部知之

  ○改广东广州府理猺同知、为广东理猺军民同知。升府属之连州、为直隶州。兼辖阳山连山二县。从原任广东总督孔毓珣请也

  ○辛酉。广东左翼总兵官谢希贤、缘事革职。升广东虎头门副将李顺、为广东左翼总兵官

  ○壬戌。谕内阁。直省各营缺额马匹。例用朋扣银两买补。自康熙十年、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湖广、四川六省营马缺额。以招中茶马拨给。所有朋银、悉行解部。其后四川、湖广、停拨茶马。动朋银买补。陕、甘、晋、豫四省。仍领招中茶马。至康熙四十五年、停止招中。而四省督抚、并未奏请给发朋银。遂致营马凡有倒毙。皆各兵买补。前降谕上□日。令岳钟琪将陕甘二省营马缺额、作何补给之处。定议题覆。现交部议。其山西、河南二省。尚未降上□日。又闻河营马匹。亦系兵丁自行买补。着该部一并查议具奏。寻议、嗣后征巢□刀西藏、并安台回营兵丁。凡实在倒毙马匹。着该管提镇核明咨部。照康熙四十五年、西安甘肃西宁定价。动支朋银、给兵买补足额。其陕甘各营倒毙马匹。并准照直省营马例开报。不得过十分之三。再、山西河南二省。以及河营。每年亦应准报十分之三。山西照陕西马价。河南照该省驿马价。河标照山东营马价。各动支朋银、给兵买补。至定例领马五年。方准免赔。各省应一体遵行。从之

  ○癸亥。赐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第宅各一区。白金千两。赐张廷玉调梅良弼匾额。蒋廷锡钧衡硕辅匾额。

  ○以镶黄旗护军统领色尔璧、署左翼前锋统领

  ○甲子。谕内阁。粤东三面距海各省商民。及外洋番贾。携资置货、往来贸易者甚多。而海风飘发不常。货船或有覆溺。全赖营汛弁兵。极力抢救。使被溺之人、得全躯命。落水之物、不致飘零。此国家设立汛防之本意。不专在于缉捕盗贼已也。乃沿海不肖之弁兵等。利欲薰心。贪图财物。每于商船失风之时。利其所有。乘机抢夺。而救人之事。姑置不问。似此居心行事。更甚于盗贼。其无耻残恶已极。岂国家兵弁忍为之事乎。广东福建二省居多。而他省沿江滨海之营汛。亦所不免。此皆该地方督抚提镇等。不能化导于平时。又不能稽查惩究于事后。以致不肖弁兵等。但有图财贪利之心。而无济困扶危之念也。嗣后若有此等、应作何严定从重治罪之条。使弁兵人等、有所畏惧儆戒。着沿海督抚、各抒己见。议奏到时。九卿再行会同定议。此上

  □日颁到之时。着一面定议。一面即行出示。宣谕弁兵等知之

  ○谕户部。向来奉天文职官员。仅有俸银而无俸米。嗣后着照京官之例。各按俸银数目。赏给俸米

  ○添设河南河标营守备二员

  ○云南巡抚沈廷正疏报、寻甸禄丰等三十一州县、开垦雍正六年分田地一千五百七十顷有奇。下部知之

  ○乙丑。以故喀尔喀扎萨克辅国公册凌巴尔子巴木丕尔多尔济、袭爵

  ○丙寅。命各省委署试用人员、在京命往者。照委署职衔、给与俸银

  ○丁卯。正白旗蒙古副都统鄂密、缘事革职。升原任镶白旗护军参领马哈达、为正白旗蒙古副都统

  ○户部议覆。湖广总督迈柱条奏苗疆事宜。一、湖南地方民人、往苗土贸易者。令将所置何物。行户何人。运往何处。预报明地方官。该地方官给与印照注明姓名人数。知会塘汛。验照放行。不得夹带违禁之物。如有官吏兵役、借端需索者。一并查究。一、苗人至民地贸易。请于苗疆分界之地。设立市场。一月以三日为期。互相交易。不得越界出入。乃令该州县、派佐贰官监视。一、苗疆州县。请选择诸苗说服之人、立为苗长。以稽捕缉之事。三年无过。量为奖赏。其有生苗归化者。给以寨长千百户执照。三年无过。亦予奖赏。造册汇报兵部。一、请照川省之例、于苗疆州县、选安分勇敢之土苗。每处用一二十名、充当民壮。以备差遣访缉。仍行文武互相觉察之法。以防勾通推诿等弊。均应如所请。从之

  ○添设山东兖州府督捕同知一员。驻曹县桃源集地方。移原驻桃源集之曹州州同。驻州治从署山东巡抚岳浚请也。

  ○改湖广黄州府属黄陂县、德安府属孝感县、俱隶汉阳府统辖。从湖广总督迈柱请也

  ○戊辰。升河南布政使谢旻、为太常寺卿。仍署河南布政使司布政使

  ○己巳。礼部题、暹罗国王森烈拍、遣使赍奉表文。进贡方物。请照例交送各该处查收。得上□日。暹罗国王遣使远来。贡献方物。具见悃诚。朕念该国远隔海洋。所进方物。赍送不易。欲酌量裁减、以示恩恤远藩之意。但此次贡物。既已赍送前来。难以带回本国。着照往例收纳其常贡土物内。有束香安息香、袈裟布疋等、在内府无须应用。嗣后将此等免其入贡。永着为例。该部详悉行文该国王知之

  ○庚午。以户部员外郎冯祖悦、为陕西乡试正考官。翰林院编修开泰、为副考官。大理寺卿黎致远、为江南乡试正考官。编修李清植、为副考官

  ○署浙江总督性桂疏报。湖州府归安县民王文隆家。育蚕二十七筐。内有九筐。万蚕同织瑞茧一幅。长五尺八寸。宽二尺三寸。实为上瑞。得上□日。朕闻养蚕之家。或聚众蚕于磁瓮之中。面上糊铺一纸。众蚕于纸上盘旋往来如织。纷纶凝结。久而成片。器圆者成圆。器方者成方。既成之后。去其原纸宛似人力织成。以此推之。器小者可成小幅。则器之大者、亦可以成大幅矣。今浙江所进。大抵多由人工造作。如果系万蚕同织而成。必有确实凭据可验。着明白查奏。傥由人工造作。亦将实情具奏。朕每事必期核实。况素性不言祥瑞。岂可稍涉虚罔。至于进茧之人。不过微末乡民。希冀恩赏。非作奸犯科者比。亦不必严讯。以致苦累

  ○辛未。谕兵部。向例武举在本省学习之后。遇有千把总缺出。即在本省、与兵丁一体拔补。伊等希冀得缺。未免开钻营幸进之端。且该管官之秉公拔补与否。亦无从考验。嗣后将随标差操学习之武举等。令该督抚等。看其材枝优娴、晓习营务者。照年满各总例。送部考验。分发别省。遇有千把缺出、即行补授。则人材既可造就。而拔补亦得公平。将此永着为例

  ○谕都察院。凡人臣办事。务须秉公持正。不可存一恐惧好乐之心。若先有恐惧好乐之心。则心既不得其正。事必不能合中。或太过。或不及。皆非中庸之道。所谓中庸者。本日用常行之事。即至当不易之理。而人每多习而不察也。且人臣事君。尤当至诚不欺。若稍存欺心。便是获罪于天。试观大奸大恶之人。天不遽加之显报。必俟其罪恶贯盈。全体败露。然后降之灾殃、以昭着于天下后世。尔等必先问心。若果能不愧幽独。方可质诸大廷广众。遇事又必须审定是非。不可偏执已见、自以为是。如办一事。初信为是者。宁可再加详审。将他事比较。并将他人议论详酌。或有未协之处。必求至是而后行。盖天下自有公是公非。必心无私曲。方能辨别是非。凡被他人所惑。溺爱不明。其为害尚小。盖以人为凭。可冀有时觉悟。傥自身溺爱不明。其为害也更甚。而觉悟体察也尤难。夫心怀偏私。则一己之是非。己不能定。又何能定他人之是非乎。大凡立心行事。必从根本上用力。方能有济。若专务枝叶。虽费尽心思于事无裨。朕办理天下事务。廓然大公。因事制宜。实不预立成见。尔等凡有条奏。如果有益于国计民生。朕自采纳。若预揣朕意。曲为迎合。或袒庇瞻徇。畏首畏尾。不惟于国家政事无补。实难逃朕之洞察。在国法何得宽贷也。总之人情任劳易。任怨难。任怨之事。不独在臣工。即为君者亦然。但存心合乎天理。虽有一二无知之辈、肆为怨谤。久之天下后世、自有公论。尔等果能公忠为国。目下即被小人怨尤。日久自然消释。上天必加垂佑。人主必能体察。尔等敬聆谕上□日。各思奋勉。勿负朕教诲之至意

  ○谕八旗都统等。朕思八旗各佐领下。既有副骁骑校。亦着添放副护军校一员。每月俱加钱粮一两。共给与五两。米石照旧。给与顶带补服。仍着戴翎

  ○调云南鹤丽总兵官苏大有、为贵州古州总兵官。云南开化总兵官南天祥、为云南鹤丽总兵官。以原任福建督标中军副将仇元正、为云南开化总兵官。升云南督标中军副将陈清、为云南曲寻总兵官

  ○壬申。谕兵部。西路一应军需。从前俱系岳钟琪承办。今岳钟琪出口。奸胥猾吏、将谓接办之督抚。不能深悉底里。因而于造册奏销之时。影射混淆。不可不预为防范。督抚等受国家封疆重寄。军兴钱粮。是其职掌。岳钟琪出口之后。着将军需奏销事件。交与陕甘各该督抚。查明正项公项、应题应奏之件。逐一察核。陆续报销。但署督查郎阿。巡抚武格、许容。俱系本年到任。恐司道以至州县官员胥吏等。因督抚到任未久。不无乘机混淆。或至希图侵冒。或以刻削累民。二者均未可定。着于军务钱粮奏销册籍之外。兼造简明清册。令各司道、将某州县、某项工料物料、历经详议批定某等价值。或因时估实在不敷、改照某等价值。某项下共用军需若干。共用公费若干。照折中价节省若干。或不敷若干。逐件于奏销时、将奏销册、送督抚覆核。分晰题奏。将简明清册、邮递巴尔库尔。交岳钟琪察实缮写黄册、具摺奏闻。朕将奏销册与简明册。一并交与该部查对。若有舛错不符之处。该部分别驳查题参。照例议处。着将此上□日。即行文与宁远大将军岳钟琪、署总督查郎阿、巡抚武格、许容等。遵照办理。闻陕甘陋习。凡地方公事、亦有于事后科派百姓者。此次军需等项。悉用公项办理。丝毫不使累及官民。着督抚再行晓谕。使深山僻壤之人。一体周知。以杜猾吏奸胥、错名苛索之弊。傥稍有派累浮冒之处。该督抚即行访察纠参。若督抚不行查参。经他处发觉者。一并严加议处

  ○诸王大学士九卿等疏言、滇省日丽中天。庆云告瑞。仰见太平有象。天眷庥隆。臣等不胜欢忭。得上□日。朕思云霞之气。时结时散。今庆云屡见于滇南地方。自因该省大臣官弁兵民。有感格上天之处。始蒙锡此嘉徵。以示恩奖。但天象之灾祥。由于人心之敬肆。捷于影响。呼吸可通。朕每承天贶。益深虔惕。夙夜靡宁。惟冀滇省官民。愈加黾勉。始终一致。以仰答上天垂象之鸿恩

  ○护军统领七十疏言、苍震门乃紫禁内地。请添派章京二员看守。午门外。请添盖板房。以资兵丁宿卫。从之

  ○改浙江严州协左营都司、为中军都司。裁右营都司一员。添设嘉兴协中军都司一员。从浙江提督陈天培请也

猜你喜欢
  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二·赵尔巽
  ◎防左镇·陈贞慧
  ●卷十九·赵翼
  卷三 残三十六案·丁耀亢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三·佚名
  卷之五百六十·佚名
  二百六十一 上谕著内务府总管查库存变色之纱·佚名
  第二十一卷 清贡生 (二)·缪荃孙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纪昀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五 酷吏传·纪昀
  一六三 户部为纂修日下旧闻处查明各衙门情况事致典籍厅移会·佚名
  卷一百二十七·张守节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司马迁
  高祖纪·魏徵
  张齐贤传·脱脱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十·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十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萝轩外集晏殊字同叔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以神童召试赐进士出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庆厯中拜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院使出知永兴军徙河南以

  • 82.杜牧:七言绝句十一首·施蜇存

    杜牧是著《通典》的史学家杜佑的孙子。家世历代仕宦,是一个清贵子弟。他字曰牧之,李商隐有一首《赠司勋杜十三员外》诗,前四句云: 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陵诗, 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 梁朝的著名诗人江总,字曰

  • 列传第六十一 儒林·李延寿

    伏曼容 何佟之 严植之 司马筠 卞华 崔灵恩 孔佥 卢广 沈峻 孔子驱 皇侃 沈洙 戚衮 郑灼 全缓 张讥 顾越 沈不害 王元规伏曼容字公仪,平昌安丘人,晋着作郎滔之曾孙也。父胤之,宋司空主簿。曼容早孤,与母兄客居南海。少笃学

  • 卷之十六 粤纪(续)·计六奇

      安龙纪事  壬辰二月初六日,上自广西南宁移跸贵州安龙府(本安笼所)。时云、贵皆为孙可望所据;初阳尊朝廷,要封“秦王”,朝廷内外臣子稍忤其意,则击斩随之,以故□皆胁署伪职。及大清兵陷广西,可望随改安笼所为安

  • 五五 大通学堂的号手·周作人

    秋瑾从日本归国后,据传略里说,“主讲浔溪学校,旋在上海主持同盟会通讯机关,尝与陈墨峰会同造炸弹,弹药爆炸创甚,几以此被捕,因无左证得免。寻办《中国女报》,以母丧返浙,居于徐伯荪所创办之大通体育会,往来江浙,连络会众,得数千人

  • 目录·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十三国朝宫史目録      政书类二【仪制之属】卷一训谕一世祖章皇帝谕旨卷二训谕二圣祖仁皇帝谕旨卷三训谕三世宗宪皇帝谕旨卷四训谕四皇上谕旨卷五典礼一礼仪上卷六典礼二礼仪中卷七

  • 春秋集传辨疑凡例·陆淳

      集传取舎三传之义可入条例者于纂例诸篇言之备矣其有随文解释非例可举者恐有疑难故纂啖赵之説着辩疑有三传繁文可以例包者则但举例如后不复繁释学者将览辩疑宜先观纂例取舍义及此巻首诸凡之意  凡三传叙事有先后

  • 卷一·张廷玉

    <經部,春秋類,欽定春秋傳說彙纂欽定四庫全書欽定春秋傳說彚纂卷一集說【杜氏預曰春秋者魯史記之名也記事者以事繫日以日繫月以月繫時以時繫年所以紀遠近别同異也故史之所記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爲所記之名也

  • 卷八·朱鹤龄

    钦定四库全书禹贡长笺卷八      呉江朱鹤龄撰华阳黑水惟梁州蔡传东距华山之阳西据黑水【孔传东据华山之阳西距黑水按黑水未详而梁州东境止于华阳从蔡是】华山即太华详导山正义梁州之境东抵华山之南不得其山故言

  • 卷一百一十(阇那崛多译)·佚名

    △贤护长者会第三十九之二尔时会中。有月实胜上童真。从座而起。合掌白佛言:世尊,云何见色因。云何见欲因。云何见见因。云何见戒取因。佛告月实。智见智境。愚见愚境。智者见诸姝丽美色。了知秽恶。唯是肉段。筋骨脓血

  • 碧岩录卷第三·圆悟克勤

      垂示云。建法幢立宗旨。锦上铺花。脱笼头卸角驮。太平时节或若辨得格外句。举一明三。其或未然。依旧伏听处分。  【二一】举。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钩在不疑之地。泥里洗土块。那里得这消息来)智门云。

  • 肇论疏目次·元康

    卷上涅盘无名论义记上  表上秦主姚兴  演开宗第一  折窍体第一  演位体第二  折征出第二  演超境第三  折几玄第三  演妙存第四  折难差第四  演辨差第五  折责异第五  演会异第六  折诘渐

  •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十·佚名

    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尔时给孤独长者于逝多林施多衣物已。告诸大众曰。但是世尊弟子。于戒定慧解脱解脱智见。得圆满者。应合礼敬尊重供养。无上福田堪销物利者。于我施物随意受之。时漏尽人咸作是说。我复何能为此衣

  • 翼庵禅师国清语录卷二·善酂

    嘉兴大藏经 翼庵禅师语录翼庵禅师国清语录卷二侍者力端等录大殿成谢宪台卢大护法上堂僧问力之所不可涯量愿之所不可穷极者是何人斯师云已有样子进云庶几不虚此日师云安排则未易成现却相当僧左右顾视云仰冀观瞻同资

  • 北方档案·尤瑟纳尔

    《北方档案——世界迷宫II》是法国著名作家、法兰西学院首位女性“不朽者”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世界迷宫》的第二部,是主要以父系家族史为脉络的回忆,讲述自己的祖父、父亲以及同父异母的兄弟的生活

  • 湛然居士集·耶律楚材

    元代诗文别集。14卷。耶律楚材撰。《四库全书》曾据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清人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录有《湛然居士集》35卷,但这种35卷本今未见。现存《湛然居士集》都是14卷本。本集卷首有元太宗六年(12

  • 蕉叶帕·佚名

    清代小说。全书分4卷,共16回。不署撰人。传世仅有清代中叶坊刻本,版心书名作“新刻蕉叶帕”,似非原刻本。本书传本十分罕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有一部。书叙南宋高宗时,秀才龙骧(字化之)才貌双全,但父母双亡,自幼由

  • 天顺日录·李贤

    明李贤撰。李贤 (1407—1466)、字原德。河南邓州人。宣德八年 (1433) 进士,英宗复位后为翰林学士。所书一卷,以随笔形式记录天顺朝时作者参与的朝中诸事。其内容涉及官员的任免,灾荒的赈济,军事行动的制订以及朝臣之间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