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缁门警训目录

卷第一

沩山大圆禅师警策 明教嵩禅师尊僧篇 孤山圆法师示学徒 勉学上(并序) 勉学下 姑苏景德寺云法师务学十门(并序) 上封佛心才禅师坐禅仪 长芦慈觉颐禅师坐禅仪 劝参禅文自警文

卷第二

龙门佛眼远禅师坐禅铭 三自省察 鹅湖大义禅师坐禅铭 庐山东林混融禅师示众 蓝谷信法师自镜录序 释难文 梁高僧称法主遗诫小师 右街宁僧录勉通外学 晋支遁禅师座右铭 周京师大中兴寺道安法师遗诫九章 大唐慈恩法师出家箴 南岳法轮寺省行堂记 周渭滨沙门亡名法师息心铭 洞山和尚规诫 慈云式忏主书绅 愿文 圭峰密禅师座右铭白杨顺禅师示众 永明智觉寿禅师垂诫 八溢圣解脱门 大智照律师比丘正名 舍缘铭 座右铭 规绳后跋

卷第三

抚州永安禅院僧堂记 禅月大师大隐龟鉴 右街宁僧录三教总论 传禅观法 洪州宝峰禅院选佛堂记丞相张商英撰 三祖镜智禅师信心铭 戒定慧三学 释法四依 戒唯佛制不通余人 撮略诸文以叹戒法 佛在世时偏弘戒法 示僧尼戒相广略 度尼教意 尼八敬法出家超世 沙弥五德 三衣兴意 引示袈裟功能 大教永断缯绵皮物 举现事以斥妄行 示衣财体如非 示敬护三衣钵具法 示开制本缘 钵制意 坐具教意

卷第四

漉囊教意 引大教说净以斥倚滥 八财不净长贪坏道 劝广开怀利随道拥 辩烧身指大小相违 律制杂学以妨正业 解行无实反轻戒律 三宝住持全由戒法 明理三宝功高归之益大 住持三宝 化相三宝 仁宗皇帝赞三宝文 大慧禅师看经回向文 懒庵枢和尚语(六) 四句偈 示比丘忖己德行受食 示比丘慎勿放逸 菩萨三事无厌 戒定慧 诫观檀越四事从苦缘起出生法 诫观末法中校量心行法 诫观破戒僧尼不修出世法 诫观六难自庆修道法 戒贤论师祈祷观音文 永嘉真觉禅师发愿文 随州大洪山遂禅师礼华严经文 桐江瑛法师观心铭

卷第五

终南山宣律师宾主序 东山演禅师送徒弟行脚 汉显宗开佛化法本内传 中峰和尚遗诫门人 诫闲 千嵓长禅师示众 天衣怀禅师室中以净土问学者 大智律师警自甘涂炭者 永明寿禅师戒无证悟人勿轻净土 慈云式忏主三衣辩惑篇

卷第六

长芦慈觉颐禅师龟镜文 慈受禅师示众箴规 笑翁和尚家训 黄龙死心新禅师小参 褒禅山慧空禅师轮藏记 慈照聪禅师住石门查待制为撰僧堂记 应庵华禅师答诠长老法嗣书 怡山然禅师发愿文 开善密庵谦禅师答陈知丞书 司马温公解禅偈 仰山饭 白侍郎六赞偈(并序) 天台圆法师自诫

卷第七

芙蓉楷禅师小参 黄檗禅师示众 徐学老劝童行勤学文 月窟清禅师训童行 山谷居士黄太史发愿文 云峰悦和尚小参语 月林观和尚体道铭 慈受深禅师小参 汾州大达无业国师上堂 法昌遇禅师小参 古镜和尚回汾阳太守 雪窦明觉禅师壁间遗文 范蜀公送圆悟禅师行脚 保宁勇禅师示看经 大智照律师送衣钵与圆照本禅师书 释门登科记序 颜侍郎答云行人书 陈提刑贵谦答真侍郎德秀书

卷第八

慈受禅师训童行 勉僧看病 大慧禅师礼观音文 天台智者大师观心诵经法 观心食法 大智律师三衣赋 铁钵赋 坐具赋 漉囊赋 锡教赋 颐禅师诫洗面文 辨才净法师心师铭 唐禅月大师座右铭 吉州龙济山友云鍪和尚蛇秽说 大慧禅师答孙知县书 佛鉴勤和尚与佛果勤和尚书 答投子通和尚书

卷第九

隋高祖文皇帝敕文 晋王受菩萨戒疏(即隋炀帝) 婺州左溪山朗禅师召永嘉大师山居书 永嘉答书 天台圆法师忏悔文 发愿文 荆溪大师诵经普回向文 芭蕉泉禅师示众 龙门佛眼禅师十可行十颂(并序) 示禅人心要 诫问话 大隋神照真禅师上堂(二) 云峰悦和尚室中举古 金陵保宁勇禅师示众 古德渴热行 觉范洪禅师送僧乞食序 为僧不预于十科事佛徒消于百载 或庵体禅师上堂 示众 小参 结座 真净文禅师颂 灵芝照律师颂 古德垂诫 勉看经 勉应缘 勉住持 洞山和尚自诫 雪峰存禅师入闽 宏智禅师示众 省病僧 大慧禅师示徒 庞居士颂 自保铭 上竺佛光照法师示小师 圭峰禅师示学徒委曲 登厕规式 大智律师入厕垂训

卷第十

赞佛传法偈 禅林妙记前序 石屋琪禅师送庆侍者回里省师 结制小参 上堂 商太宰问孔子圣人 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 抚州永安禅院新建法堂记无尽居士撰 宋文帝集朝宰论佛教 后汉书郊祀志 杭州净慈寺守一法真禅师楴地回向文 随州大洪山灵峰寺十方禅院记 唐修雅法师听诵法华经歌 梁皇舍道事佛诏

缁门警训目录(终)

猜你喜欢
  鹤林天树植禅师语录·佚名
  宗镜录卷第一百·延寿
  因明正理門論本·欧阳竟无
  三宜盂禪師語錄卷三·明盂
  ●参天台五台山记卷第一·成寻
  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四·唐慧琳
  佛地经论卷第一·佚名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一·王日休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九·佚名
  题药师七佛坛城图·太虚
  目录·佚名
  访虚大师询华僧抗日事·太虚
  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语录·圆信
  卷第十·晦翁悟明
  佛说诸法本无经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提要·周紫芝

    【臣】等谨案竹坡词三巻宋周紫芝撰紫芝有太仓稊米集及竹坡诗话皆别着録马端临文献通考载竹坡词一巻此本作三巻考巻首髙邮孙兢序称离为三巻则通考一巻为误兢序称共词一百四十八阕此本乃一百五十阕据其子栞乾道九年重刻

  • 卷一百二十九 康定元年(庚辰,1040)·李焘

      起仁宗康定元年十月盡是年十二月   冬十月癸未,以御侍河南郡君朱氏、清河郡君張氏並為才人。張氏,河南人,父堯封,天聖初客南都,依大姓曹氏,曹以女妻之,後擢進士第,補石州軍事推官,未行,卒京師。從兄堯佐將赴官于蜀,而曹氏

  • 后汉书补逸卷五·姚之骃

    东观汉记第五王梁王梁为中郎将与景丹祭遵合击蛮中破之诏梁别北守天中关【案梁字君严渔阳安阳人梁与呉汉等击檀乡而梁生不奉勅槛车送至月余以为中郎将范无击蛮中事天中关范作箕关】邠任东平宪王苍为骠骑开东阁延贤士荐

  • ●卷上·戴笠

    隆武二年丙戌冬,十月十四日丙戌,永明王监国肇庆,以明年为永历元年。御讳由榔,神宗孙也。皇考桂端王生四子:长由□,次由□,俱为献贼所害;三由□,封安仁王,以病薨;四永明王,即上也,天资聪明仁厚。皇考自衡徙梧,以病薨。上居苫次。会隆

  • 钦定金史语解卷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金史语解卷五地理裕【尔 卷八十二作遥里今从八旗姓氏通谱改正地名】爱呼 【母貂也卷八十二作爱也窟河名】博多和 【已算计也卷八十二作婆朶火河名】纳琳 【蒙古语细也卷八十二作乃烈卷一百四作纳

  • 李远传·李延寿

    李远,是李崇的儿子,李贤的弟弟。字万岁,从小就有才能度量,他曾经与小孩子们做打仗的游戏,指挥起来颇有军队的阵法。郡守见了很是奇异,让他们再做一次这种游戏。其他孩子见是郡守,都吓得走开,独有李远拿着木棒大声吆喝,又演习了

  • 陈亨传·张廷玉

    陈亨,寿州人,元末扬州万户。在濠州跟随太祖,为铁甲长,后提升为千户。他随大将军北征,驻守东昌。数万敌军突至,陈亨固守,派出奇兵引诱敌军,将其击败。又随军攻夺,未下诸城。洪武二年(1369),陈亨驻守大同。积功升至燕山左卫指挥佥

  • 罪惟录选辑三·查继佐

    罪惟录选辑三传(二)致命诸臣列传谏议诸臣列传清介诸臣列传文史诸臣列传武略诸臣列传播匿诸臣列传庸误诸臣列传叛逆列传列朝诸臣逸传外藩列传外国列传  ·致命诸臣列传·  朱大典(吴邦璿)刘宗周(王毓蓍)祁彪

  • 卷二百三十一·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三十一人物志一百十一忠义传二十三【汉军八旗三雍正九年至乾隆五十四年共二十三人】刘士瑀刘士瑀汉军镶黄旗人由马兵累陞陕西凉州高沟营守备雍正

  • 卷五十五奖励·冯煦

    毕业奖励皖省自奉明诏兴学,各项学堂次第筹办,未成者实力进行,已成者亦有毕业。援章请奖,或准或驳,一以年限程度为衡。至慨捐巨资赞助办学,或独立开办一所,定章均予奖励,以昭激励。各属捐款助学,时有所闻,至有出自妇女者,抑亦难能

  • 崇礼第三十七·桓宽

    大夫曰:“饰几杖,修樽俎,为宾,非为主也。炫耀奇怪,所以陈四夷,非为民也。夫家人有客,尚有倡优奇变之乐,而况县官乎?故列羽旄,陈戎马,所以示威武,奇虫珍怪,所以示怀广远、明盛德,远国莫不至也。”贤良曰:“王者崇礼施德,上仁义而贱怪力

  • 第一章 人生之苦·梁启超

      投胎之苦:太古之野人,甫离兽身,狉狉榛榛,全地如一,而无等差,茹血衣皮,穴处巢居。自圣智日出,文明日舒,宫室服食、礼乐文章;上立帝王,下设虏奴;贫为乞丐,富为陶朱;尊男卑女,贵人贱狙,华族寒门,别若鸟鱼,蛮獠都士,绝出智愚,灿然列级,天

  • 卷一·库勒纳

    日讲书经解义卷一虞书虞是帝舜有天下之号书共五篇尧典纪唐尧之事亦谓之虞书者书本虞史所作以臣述君也盖尧舜授受一道纪尧不言唐纪禹不言夏而总曰虞书者以见舜之上承于尧而下授于禹也尧典洪荒之世简朴未备尧以圣神文武

  • 第25章·老子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1)。寂兮寥兮(2)!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3)。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4)。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5)。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6)。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

  • 安乐集卷上·道绰

        释道绰撰  此《安乐集》,一部之内总有十二大门,皆引经论证明,劝信求往。  今先就第一大门内,文义虽众,略作九门料简,然后造文。第一、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第二、据诸部大乘,显说听方轨。第三、据大乘圣

  •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八上·智顗

    渐渐具足菩萨下。第二授记文为七。一明因圆。二过无量下明果满。三明国土广净。四明国劫名字。五明佛寿量。六明法住大久。七明佛灭后供养舍利。就第三国广净中复五。一明国大严净。地平如掌者。经直言如掌不言手掌。

  • 大乘起信论广释卷第五·昙旷

    京西明道场沙门昙旷撰论。分别发趣至趣向义故 释曰。以下第三发趣道相。于中有二。初标意显名。后别开分别。此初也。此中应当先明道义。然后方显发趣等相。所言道者有其四义。能所通行依趣义故。此既不□教理行果故

  • 皇明经世文编·陈子龙

    明陈子龙主编,列名选辑者24人,参阅者142人。成于1638年(崇祯十一年)。正编504卷,另补遗4卷,总目1卷,姓氏里爵1卷,凡例1卷。取材于明文集一千余种,以作者为纲,年代先后为序,采录有关时政、礼仪、赋役、刑法、农事、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