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卷上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广严城庵罗树园。与大苾刍众六十万人俱。其名曰尊者大迦叶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尊者须菩提。尊者尊那尊者大目乾连。尊者舍利弗尊者劫宾那。尊者摩呬捺啰尊者优波梨。尊者阿难。如是等苾刍众六十万人俱。复有菩萨摩诃萨。其名曰师子威德菩萨摩诃萨。地藏菩萨摩诃萨。虚空藏菩萨摩诃萨。普贤菩萨摩诃萨。金刚手菩萨摩诃萨。除盖障菩萨摩诃萨。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妙吉祥菩萨摩诃萨。宝星菩萨摩诃萨。钵讷摩俱母那菩萨摩诃萨。常坚固身菩萨摩诃萨。宝严海慧菩萨摩诃萨。清净妙音声菩萨摩诃萨。灯光明菩萨摩诃萨。得妙音声菩萨摩诃萨。如意光明菩萨摩诃萨。遍往世界如师子行菩萨摩诃萨。清净无垢金光明菩萨摩诃萨。善威仪善行菩萨摩诃萨。从地踊持世王菩萨摩诃萨。天言说坚固音声菩萨摩诃萨。得一切法自在菩萨摩诃萨。慈氏菩萨摩诃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六百万人俱。

尔时世尊从于口中放大光明。其光晃曜过于日月而有众色。所谓青色。黄色白色红色绿色。有如是等无数种种色光。照于无量无边世界乃至梵世。如是照已。还从世尊顶门而入。

尔时尊者阿难。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如来放光非无因缘。世尊今日放大光明何因何缘。唯愿如来应正等觉。大慈广覆为我等说。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如汝所说非无因缘。汝当谛听吾当为汝广分别说。阿难今有无量无边众生。得证无生法忍乃至得涅槃界。由是因缘放斯光明。说是语时有一天子名印捺啰部帝。领四兵众。及持种种供养之具来诣佛所。至佛所已持诸供具恭敬供养。礼佛双足住立一面。作是思惟我今欲闻甚深之法。复以头面礼世尊足。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如薄伽梵三界大师。乃至一切众生之父。我如小儿愚痴无慧复无方便。又如盲人多于嗔恚。唯愿世尊哀愍于我。云何方便令我诸根。于诸境界当使获得无生法忍。尔时世尊赞彼王言善哉善哉知汝所问。为于当来末法众生。欲令彼等得无生忍。于是世尊告大王言。我有四种最上之法。若有闻者必当获得无生法忍。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得闻是语。即前礼佛合掌白言。世尊云何名为四种之法。佛言四种法者。所谓声闻乘缘觉乘。此二乘者但能自利不能利他。复有二乘。谓方广大乘及彼最上金刚大乘。是名为四。尔时阿难又复问言。是金刚大乘当云何性。佛言阿难。若有菩萨发于最上大菩提心。是即名为金刚乘性。是菩提心能自利益复利于他。如是菩萨摩诃萨行解于方便。能于诸根各各境界所缘所作。当获无生法忍。尔时彼王印捺啰部帝。得闻世尊为于阿难。说是四法甚大欢喜。次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解于方便。能于诸根各各境界所缘所作得无生忍。佛言大王。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大劫之前。时世有佛出兴于世。号日清净光明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佛世界名大妙香。是日清净光明如来。寿量住九万劫。彼佛世界所有众生智慧猛利。皆悉发于大菩提心。时世有王名精进授。力如轮王领四兵众。前后导从诣彼佛所。复持种种香华奉献彼佛。伸供养已作礼旋绕。胡跪合掌白言世尊。云何能令诸根境界所缘所作。当得无生法忍。佛言大王。所有过去未来及与现在诸佛世尊。皆亦说此方便。解于诸根各各境界所缘所作。而能获得无生法忍。时精进授复白佛言。云何菩萨摩诃萨本性。佛言菩萨性者。即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而此四法是菩萨性。菩萨乐行如是四法。能为一切众生使获无生法忍。

尔时日清净光明如来。顾视左边诸大菩萨摩诃萨。告金刚手菩萨言。金刚手汝可往彼精进授王宫中。如王所问金刚大乘。汝当为王及随众生种种根性演说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使令获得无生法忍。金刚手菩萨闻佛告敕。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作如是言。我今当承如来圣旨行往度脱。时精进授王闻佛告语。即向金刚手菩萨前。头面作礼而伸请曰。唯愿菩萨遵奉佛敕愍察志诚往诣我宫。为我演说金刚大乘。使我开解证无生忍。亦令当来一切众生获大利益。时金刚手默然。王知许已即整四兵前后导从。即与菩萨同乘还宫。及设伞盖幢幡香华伎乐供养菩萨。是时王城名曰最上。城中人民闻菩萨来。于所经路竞以香华供养。菩萨既至宫已。精进授王复设七宝师子之座。请菩萨座奉献种种金银珍宝。及以宝瓶盛满阏伽上妙香水。及以五种供养奉上菩萨。复有众多苾刍之众。为欲闻法亦持香华来献菩萨。时金刚手菩萨。即如从佛所闻法式。入大曼拏罗。以金刚净水与王灌顶。精进授王得灌顶已。复有诸苾刍众及诸刹帝利婆罗门吠舍首陀等。皆悉来诣王宫至菩萨所。为欲闻法。发菩提心入金刚乘。时金刚手菩萨。便即为说菩萨摩诃萨行。及诸根法种相。及尼陀那方便等。乃至如来部金刚部宝部莲华部羯磨部。依金刚乘相应。及三摩地三摩钵底等方便。皆令得解尽涅槃界。尔时南印度王精进授。是王深信敬重。乐求最上法入金刚大乘。又复乐求随众生根性相应三摩地三摩钵底。解于方便获无生忍尽涅槃界。复有北印度王名尾哩野嚩哩摩亦如是。东印度王名妙臂亦如是。西印度王名百臂亦如是。复有百千苾刍。共持众宝上妙衣服。同时来诣菩萨之所。供养恭敬作礼旋绕。白菩萨言。我等深心乐求最上金刚大乘。亦复乐求随众生性相应三摩地三摩钵底。解诸方便证无生忍尽涅槃界。是时复有国中人民之众见闻随喜之者。亦皆发起大菩提心。时世复有众多金刚阿阇梨。所谓觉龙觉授法龙贤授德授海授。如是等阿阇梨。得闻菩萨所说相应之法。皆悉证得无生法忍。尔时东印度王妙臂。与中宫后妃嫔嫱婇女。乃至城中人民乐法之众。而于根本最上法中三摩地相应之法。而得成就隐没自在。是印度中复有诸金刚阿阇梨。所谓贤军德军寂静军乌多罗军无边藏天藏善力藏等。复有诸婆罗门。所谓捺多婆罗门。诃哩三谟婆罗门。奔茶利迦婆罗门钵讷摩婆罗门。如是等阿阇梨婆罗门等。得闻菩萨所说金刚大乘。及相应三摩地法。皆悉获得无生法忍。时西印度王百臂。及彼中宫后妃婇女等。闻菩萨所说甚深金刚大乘及诸法要。皆悉证得金刚智所摄相应三摩地成就法。及隐没自在。彼印度中复有众多金刚阿阇梨。所谓智密善密贤密慧密慧贤无垢贤等。亦有诸毗舍。所谓善意毗舍印捺啰波毗舍。印捺啰啰毗舍净光毗舍等。是阿阇梨及毗舍等。得闻菩萨所说最上金刚大乘及诸妙法。皆悉证得无生法忍。北印度王尾哩野(二合)嚩哩摩。与中宫后妃婇女等。及诸人民沙门婆罗门等。乐入金刚大乘者。于是法中得闻菩萨演说法要。亦于金刚智所摄真实相应三摩地成就及隐没自在。尔时金刚手菩萨。为彼诸王及沙门婆罗门乃至毗舍等。于六年中演说金刚大乘及诸法要。使彼诸王及乐法之众悉获利乐。又复演说诸成就法。谓八大圣药。眼药剑罥索。金刚轮金刚杵。宝瓶革屣等。及人修罗窟。乃至敬爱诸成就法。时诸王及一切沙门婆罗门等。而常随逐听受教导。

尔时金刚手菩萨告彼众言。今彼处有大名山号摩呬捺啰。其山顶上平正广阔。亦有园苑池沼适悦之所。汝等诸王及沙门婆罗门吠舍首陀等。所有修学金刚大乘。皆可同往彼山修习而住。后于异时忽告众曰。彼日清净光明如来应正等觉将入涅槃。汝等今可与我同至佛所求受灌顶。时修习金刚大乘诸会众等。即与菩萨共持种种殊妙香华。往诣日清净光明如来之所。既至彼已奉上香华。作大供养旋绕赞叹。头面著地礼佛双足。修敬毕已共坐佛前。

尔时金刚手菩萨于众会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金刚合掌安自心上。白世尊言我承如来教敕往彼王宫。为诸王等及沙门婆罗门。乃至一切发菩提心求学金刚大乘者。即为演说金刚大乘。及于诸根境界所缘所作种种之法。皆令获得无生法忍。世尊我今欲于如来金刚大乘法中。与彼学众求受灌顶。唯愿如来慈悲听许。尔时日清净光明如来。左右顾视已。即于口中放大光明。其光五色于刹那间。照于恒河沙等诸佛刹土。上至梵世悉皆照耀。如是照已寻复旋还。却从世尊口中而入。时彼光明所照佛刹一切如来。悉皆称赞作如是言。彼金刚大乘即摄一切乘。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亦复如是。彼金刚大乘即摄一切乘。时彼学众即于金刚大乘悉得灌顶。得灌顶已咸以头面。礼世尊日清净光明如来及金刚手菩萨足。复绕千匝欢喜赞叹各还本处。

尔时日清净光明如来。于后不久入般涅槃。佛涅槃后法住千岁。时金刚手菩萨复往摩呬捺啰山中安住。时一切金刚大乘学众互相谓言。我等本师菩萨还止彼山。我等宜应同往彼山奉事供养。及自修习金刚大乘一切事业。时彼学众一切沙门婆罗门等。各持香华及诸供具。即同往诣摩呬捺啰山金刚手菩萨所。至彼山已各各奉上香华宝玩。供养菩萨旋绕礼拜瞻仰而住。于是菩萨见彼学众。咸来山中亲近供养。修习事业志意坚固。即告众曰汝等各各。于我最上金刚大乘闻诸法要。悉皆证得无生法忍尽涅槃界。汝等谛听。我师日清净光明如来已入涅槃。众生薄福无所恃怙。我所告汝汝善遵行。佛入灭后彼金刚阿阇梨是汝等师。何以故彼阿阇梨而能护持佛刹。复能护持金刚秘密法故能说四字名。此即是如来相。汝等大众当于彼师。常加尊重礼拜供养同于佛想。即感一切如来常加拥护。即是见前一切如来。汝等学众常于彼师奉事供给。凡所受用坐卧等具。衣服汤药一切所须无令阙乏。虽常侍近不得足蹋师影。所有同学无分亲疏一心平等。善男子若有学人及诸人等。于金刚阿阇梨及金刚大乘诸学众等。生不信心发起恶念复加毁谤。是人果报当堕地狱畜生及诸恶趣。何以故以一切诸法从彼生故。若有毁者是即毁法故获是报。若有众生未断轮回来求学者。当随根性为他演说金刚大乘。当令得入金刚三昧。金刚手菩萨又复告言。此金刚大乘即是一切如来。一切如来即是大智。汝等学众若有不依三昧违我教者。令汝破坏由如灰烬。于是菩萨即以金刚水与学众等饮。复结大忿怒印安著学众顶上。作加被已。又复告言佛子。汝今此身即为金刚三昧所持。若有违犯不依从者。以我金刚三昧印及忿怒印令彼破坏又复菩萨即如先佛法式。为诸学众授于灌顶。复诵警觉真言令其觉悟。又复示与金刚杵自称己名。与诸弟子身分八处而作加被。时金刚大乘学众。于菩萨所受学一切法式。毕已即向菩萨。种种称赞恭敬供养谢彼菩萨。又复白言我等各各如菩萨教。于金刚阿阇梨所。承事供养恭敬赞叹一如圣旨。尔时金刚手菩萨摩诃萨化事毕已。即于彼处隐没不现。

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卷上

猜你喜欢
  在仰光与宇威独礁等谈话·太虚
  慈宗要藏序·太虚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八·石雨明方
  念佛镜末·善导
  卷第三十·呆翁行悦
  卷第一百七·霁仑超永
  卷第七十四·佚名
  卷四十五(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注大乘入楞伽经 第二卷·佚名
  美术与佛学·太虚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二十四[宋磻]·惟白
  阅唯识新论简述·太虚
  佛法根本教义与时局之关系·太虚
  说矩里迦(唐作尊敕)龙王像法·佚名
  增集续传灯录卷第六·南石文琇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十一·韩淲

    钦定四库全书 涧泉集卷十一      宋 韩淲 撰七言律诗 径山【二十一日比年寺火独遗国一和尚塔院及明月池耳他皆再建者】 明月池头国一禅残僧依旧占三椽薰风正緑门前树积水都清涧下川坐断千峯因底事身轻百刼本

  • 卷三百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四刘商怨妇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緑珠怨从来上台榭不敢倚阑干零落知成血高楼直下看古意达晓【一作连曙】寝衣冷开帷【一作门】霜露凝风吹昨夜泪一片枕前冰哭萧抡何处

  • 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欧阳修

    自秦变古,王制亡,始郡县天下。下更汉、晋,分裂为南、北。至隋灭陈,天下始合为一,乃改州为郡,依汉制置太守,以司隶、刺史相统治,为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口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其地东

  • 卷二百五十三·传第十二·脱脱

        折德扆 冯继业 王承美 李继周 孙行友   折德扆世居云中,为大族。父从阮,自晋、汉以来,独据府州,控扼西北,中国赖之。仕周至静难军节度使。其镇府州时,署德扆为马步军都校。广顺间,周世宗建府州为永安军,以德

  • ●卷二十八。杂记二·梁章钜

    秦树蒋君在军机处行走,尝总办方略一书。方略者,载西事始末,自车楞、乌巴什、阿睦尔撒纳款关以来,至擒瓦齐,耆定伊犁为正编;其先后诛大小和卓木,回部悉平,经理西南屯田诸务为续编。中间历时五年,辟地二万余里。端绪千百,事实、人

  • 通志卷一百九十四·郑樵

    宋 右 廸 功  郑 樵 渔 仲 撰四夷传第一东夷东夷序畧 朝鲜 濊【音秽】马韩 辰韩 弁韩弁辰 百济【耽牟罗国附】新罗 倭 夫余 高句防东沃沮【北沃沮附七余反】挹娄 勿吉【又曰靺鞨】扶桑【女国附】

  • 四四 谕内阁着英廉充四库全书处副总裁官·佚名

    四四 谕内阁着英廉充四库全书处副总裁官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内阁奉上谕:英廉着充四库全书处副总裁官。钦此。(军机处上谕档)

  • 绎史卷一百二十七·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赵武灵王胡服攻中山【李兑之乱附】史记敬侯十年与中山战于房子十一年伐中山又战于中人 成侯六年中山筑长城 肃侯卒秦楚燕齐魏出鋭师各万人来防葬子武灵王立武灵王元年阳文君赵豹相梁襄王与太子嗣韩

  • 读例存疑卷五十·薛允升

    工律之一营造擅造作虚费工力采取不堪用造作不如法冒破物料带造段疋织造违禁龙凤文段疋造作过限修理仓库有司官吏不住公廨擅造作:凡军民官司,有所营造,应申上而不申上,应待报而不待报,而擅起差人工者(即不科敛财物),各计所役人

  • 台湾南部碑文集成二·佚名

    甲、记(中)台湾南部碑文集成(二)高陈二公遗像碑记(乾隆四十二年)恭修万寿宫碑记(乾隆四十三年)郡城佐属公馆碑记(乾隆四十二年)护理台潮兵备道台湾府正堂蒋德政碑(乾隆四十二年)鼎建台澎军工厂碑记(乾隆四十二年)重修海会寺碑记(乾隆

  • 劝垦例·佚名

    目录 民间零星报垦田地不及一亩,虽有一亩或系山头地角、不相联络,例免升科;老田相联、逐渐滋垦,虽不及一亩,仍行汇升 报垦零星地亩,免其升科,给发印照付据 各属垦升田地应由道府结转,随文请领垦照 民间零星报垦田地不及一亩,虽

  • 明太祖的建国·吴晗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国家的含义。近几年来的学术讨论中,有人往往把我们这个时代关于国家的含义等同于历史上的国家的含义。这是错误的、不科学的。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家,包括政府、土地、人民、主权各个方面。由于政权性质的

  • 112.白痴皇帝·林汉达

    晋武帝和他祖父、伯父、父亲都是善于玩弄权术的人,可是他的儿子——太子司马衷偏偏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低能儿。朝廷里里外外都担心,要是晋武帝一死,让这个低能儿继承了皇位,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乱子来。有些大臣想劝武帝另立

  • 卷下·陈淳

    道  道,犹路也。当初命此字是从路上起意。人所通行方谓之路,一人独行不得谓之路。道之大纲,只是日用间人伦事物所当行之理。众人所共由底方谓之道。大槩须是就日用人事上说,方见得人所通行底意亲切。若推原来歴,不是人事

  • 第九卷·佚名

    地狱品之五又彼比丘。知业果报。观大叫唤之大地狱。复有何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彼处名为受坚苦恼。不可忍耐。是彼地狱第三别处。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闻知。若人杀盗邪行饮酒。乐行多作。堕彼地狱。生受坚苦不

  •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卷第三·智圆

    宋钱塘沙门释智圆述德有三种者。然此释体。正约法身以三德互融故。须备举而于此三各自具三。谓三身三智三脱。开之成九。合之成三。三九虽殊同归一体。一尚无一岂有九三。虽无九三九三宛尔。佛果既尔生因亦然。乃识体

  • 武溪集·余靖

    诗文别集。北宋余靖撰。二十卷。靖字安道,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天圣进士。少以文学称乡里。曾官右正言、桂州知州、集贤院学士、工部尚书。范仲淹被贬时,谏官御使均不敢言。靖上书反对,与尹洙、欧阳修同被贬逐。与

  • 国语注译·左丘明

    《国语》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的一部国别体著作。他的编纂方法是以国分类,以语为主,故名“国语”。至唐,始有人疑问,或谓之西汉刘向校书所辑,或谓多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陆续编成,近代包括康有为在内的多位学者怀疑是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