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司马札诗鉴赏

生平简介

司马札,唐诗人。大中(847-860)时在世。他一生奔波,到过今陕西、山西 、河南、江苏等地,一心 追求功名 ,常自兴叹 “十年身未闲 ,心在人间名” (《山中晚兴寄裴侍御 》) ,“功名不我与,孤剑何所用”(《道中早发 》)。尽管多方努力 ,但并未达目的,仍贫贱终身。其诗较有社会内容 。感情真诚,婉而多 讽,语言通俗平易,具有鲜明的现实感。

《全唐诗》录其诗三十九首,编为一卷。

锄草怨

司马札

种田望雨多,

雨多长蓬蒿。

亦念官赋急,

宁知荷锄劳。

亭午霁日明,

邻翁醉陶陶。

乡吏不到门,

禾黍苗自高。

独有辛苦者,

屡为州县徭。

罢锄田又废,

恋乡不忍逃。

山门吏相促,

邻家满仓谷。

邻翁不可告,

尽日向田哭。

司马札诗鉴赏

《锄草怨》是司马札诗作中较成功一首。全诗通过一个贫苦百姓在连阴雨刚过、天气初晴时既要抢时间锄草灭荒,又为官赋徭役相催逼,被迫放弃中耕的矛盾心理和怨愤不平之情的描写,反映了唐末繁重的赋税徭役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种田望雨多,雨多长蓬蒿”两句,写老百姓久旱盼雨,而雨多又酿成涝灾的矛盾心情。禾苗无雨不长,一个“望”字,表达了农民心中对丰收的无限希冀之情 ;两个“雨多”的联珠使用,则把旱象解除, 涝灾又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境况给突出出来了。这两句写的是人愿与天灾之间的矛盾。

“亦念官赋急,宁知荷锄劳 ”,意思是说:百姓 但挂念着官府逼赋甚急的痛苦,哪里把草灭荒的辛劳放在心上。官赋之苦甚于荷锄之劳,这实际上抒发的是人祸烈于天灾的怨恨。

“亭午霁日明 ,邻翁醉陶陶”,采用对比的方法, 把百姓“锄禾日当午”的辛劳与统治者纵情宴乐的悬殊差别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 一方面是抢时间灭荒,一方面却在浪费宝贵光阴,醉生梦死,突出地表现了农民对不劳而食的统治阶级的怨愤之情。

“乡吏不到门 ,禾黍苗自高”,是说你乡间的官 吏即使不登门关照,田里的庄稼在老百姓汗水的浸泡下也自然会茁壮生长,这里,老百姓对乡吏的憎恶之情含蓄深沉,跃然纸上,表现出老百姓朦胧的反抗意识。

“独有辛苦者,屡为州县徭 ”,这两句承上四句 而来,表达了农民对乡吏等游手好闲者的怨责,和对自己被迫抛家舍田去服徭役的不满之情 。“独”字在 “辛苦者”与统治者、乡吏之间划出一道不可逾越的天然壕堑 ,“屡”字则从数量的角度揭示出徭役的频 繁,这是导致百姓怨谤的原因之一。

“罢锄田又废 ,恋乡不忍逃”,写出了百姓欲为 逃避徭役流落他乡而又受爱田恋土之情相牵的矛盾心理 。据《新唐书》记载,安史乱后,徭役繁多,“百 姓竭膏血 ,鬻亲爱 ,旬输月送,无有休息。吏因其苛,蚕食于人..是以天下残瘁,荡为浮人,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浮人”即流浪者 ,百姓纷纷出逃, 在本乡本土居住的人不到百分之四 、五 ,足可见出“苛政猛于虎”也。

“出门吏相促,邻家满仓谷 。邻翁不可告,尽日 向田哭”,不仅写出了农民和统治者没有共同语言的严重对立,而且更写出了农民有苦无处诉的现实的黑暗。

这首诗歌通篇充满贫苦农民对天灾人祸的怨愤之情,诗中并未着一个“怨”字,而是把深广的怨恨寄寓在可感的形象中,通过形象展示情怀。如对天灾的怨艾以“雨多长蓬蒿 ”来状之 ;对统治者的怨责用“亭午霁日明,邻翁醉陶陶 ”、“ 邻家满仓谷”来写之;对乡吏的讽刺、怨愤则通过“乡吏不到门,禾黍苗自高”、“出门吏相促”来绘之,从而使人感得怨得入情入理,真挚感人。

其次,诗人很善于刻写百姓矛盾的心理状态。第一、二句盼雨多和怨草长的矛盾心理,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三、四、十一、十二等四句,展示了赋税徭役逼人流离失所与乡民爱田恋土的矛盾..正是通过这种多层次多侧面的刻画,才充分表现出百姓内心世界的痛苦、怨愤之深。

猜你喜欢
  沈明叔·唐圭璋
  张孝忠·唐圭璋
  第十一齣~第二十齣·张四维
  姚燧·隋树森
  第四折·王实甫
  《词综》(卷八)·朱彝尊
  复古诗集巻三·杨维桢
  夏敬观序·吴梅
  巻十六·胡震亨
  卷101 ·佚名
  第十三歌 老酒吃吃有三样好·刘半农
  卷八十二·曹学佺
  卷五·乾隆
  卷九十七·佚名
  卷六·孙一元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高宣教·唐圭璋

      宣教,不知其名,唐仲友之戚,淳熙间人。   卜算子   去又如何去。住又如何住。但得山花插满头,休问奴归处。

  • ●卷六·赵翼

      ○陆放翁诗  古来作诗之多,莫过於放翁,今就其子子ね所编八十五卷计之,已九千二百二十首。然放翁六十三岁在严州刻诗,已将旧稿痛加删汰。六十六岁家居,又删订诗稿,自跋云:"此予丙戌以前诗十之一也,在严州再编,又去十之九

  • ●古诗源卷五·沈德潜

    ○魏诗  武帝  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沈雄俊爽,时露霸气。  短歌行言  当及时为乐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

  • 卷五十二·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五十二翰林院检讨朱彞尊编余曰德【三首】曰德初名应举字德甫南昌人嘉靖庚戌进士除刑部主事歴郎中出为福建按察副使有余德甫集午渠集【静志居诗话德甫于诗尚未闚见门户元美冠诸五子之首未免阿其所

  • 废园·闻一多

    一只落魄的蜜蜂, 像个沿门托钵的病僧, 游到被秋雨踢倒了的 一堆烂纸似的鸡冠花上, 闻了一闻,马上飞走了。啊!零落底悲哀哟! 是蜂底悲哀?是花底悲哀?

  • 第八十九回 冯婕妤挺身当猛兽 朱子元仗义救良朋·蔡东藩

      却说石显专权,怙恶横行。当时有个待诏贾捐之,为前长沙太傅贾谊曾孙,屡言石显过恶,因此待诏有年,未得受官。永光元年,珠崖郡叛乱不靖,朝廷发兵往讨,历久无功。郡在南粤海内,岛屿纷歧。自从武帝平定南越,编为郡县,居民叛服无

  • 庙学典礼卷三·佚名

      正录任满给由集贤院,至元二十七年二月日□付该:据司直司呈该,承本尚书吏部符文,承奉尚书省判送本部元呈,奉省判集贤院呈,浙东道儒学提举司申,江南各路学正、山长、学录,受院、监付身,三十个月为任满,给由依例迁转。国子监拟

  • 卷之二百·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史部户部尚书翰林院学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卷之一百八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明名臣琬琰録卷十一·徐紘

    (明)徐纮 撰叅赞军务高巍传  失名高巍山西辽州五指里人也性倜傥尚志节事二亲以至孝闻洪武十五年壬戍愿入太学为时効用十七年甲子诏旌表巍孝行之门寻授前军都督府试左断事乙卯秋八月上疏欲垦河南山东北平兵后荒田及抑

  •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吕思勉

    中国的该变法,并不是和外国人接触了,才有这问题的。一个社会,和一个人一样,总靠新陈代谢的作用旺盛,才得健康。但是总不能无老废物的堆积。中国自秦汉统一之后,治法可以说是无大变更。到清末,已经二千多年了,各方面的积弊,都很

  • 卷二十二·陆九渊

    卷二十二 武帝谓汲黯无学 「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弊中国以事夷狄,庇其叶而伤其枝。」若黯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帝且曰

  • 卷二百五十五·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七十四善现,一切智智清净故鼻界清净。鼻界清净故一切法空清净。何以故?若一切智智清净。若鼻界清净。若一切法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一切智智清净故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

  • 十住断结经卷第六·佚名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碎身品第十五  佛告最胜。菩萨摩诃萨入碎身定。使菩萨入此定。具足十种如住。何谓为十。一切世界如如住。一切诸方如如住。一切劫数如如住。一切众生如如住。一切诸法如如住。一切

  • 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社会学著作。西格蒙特·弗洛伊德著。由“过失心理学”、“梦”、和“神经病通论”3编28讲组成。弗洛伊德(S.Freud 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创始人。深受迪尔凯姆社会学主义的影响,从社会有机

  • 杜牧之诗酒扬州梦·乔吉

    元杂剧剧本。简名《扬州梦》。乔吉撰。末本。剧演唐代翰林侍读杜牧,因公差赴豫章,在好友豫章太守张纺家宴上,见其13岁的家妓张好好,有爱慕之意,遂以瑞文锦等物及诗一首相赠。3年后,好好被扬州太守牛僧孺收为义女。杜牧又公

  • 柴氏四隐集·柴望

    三卷。宋柴望及其从弟随亨、元亨、元彪撰。柴望(1212—1280)字仲山,号秋堂,又号归田。宋理宗嘉熙年间官太学上舍。淳祐六年(1246)元旦,皇帝下诏求直言,柴望因《丙丁龟鉴》奏百忤权臣贾似道,下狱。后放归。景炎二年(12

  • 心与禅·李叔同

    本书是弘一法师一生人生体悟和学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弘一法师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和人生的要义。书中除了弘一法师的著作之外,还包括他的演讲稿与处世格言,与同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