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刻五教仪缘起
五教仪者。诸佛说法之规矩。历祖判释之权衡也。教理智断。皆出乎此。行位因果。亦不离此。一乘由之而成三觉。大乘由之而阶三道。三乘随之而超三界。人天仗之而越三途。是知舍此无以莹煜乎自体。去此无以化导乎众生。外此无以宏扬乎佛教。绝此无以传持乎祖印。远此无以津梁夫末世。背此无以救疗乎饥时。故此一书。诚法门中之要典也。噫。诸祖教部。卷多义广。末学惊心。罔知所适。予初参即以为虑。自庚子夏。蒙先师授清凉玄谈。遂录出贤首教仪。诵之。辛丑春。偶於坊闲得贤首五教仪。检之乃西蜀道闲潜法师本也。亦全依华玄中教仪宗趣义理三门。疏钞录成八卷。持呈於先师。师曰。此乃清凉教仪。非贤首教仪也。现具华玄。何劳多此。乃复授以贤首教章。予即录出分教开宗所诠差别二门。到此始知有贤首宗清凉宗之别。壬寅闲。阅佛祖统纪。谓贤家有教无观。无断无证。遂以此说请决先师。师以五教解诮论贤宗未知圆义解三章。开示之。癸卯春。复将贤首清凉二祖判释时仪。及杜顺法界观。合录一帙。求证先师。师曰。观师集四教仪。录义也。非录文也。汝今集五教仪。文义双取。可谓得矣。非昔人单录华玄单录教章之可比也。汝再研之。还有无尽妙意得焉。乙巳年。有一同学在莲居听唯识。语予。清凉十宗似为错谬。予未之对。重为考华严起信般若行愿诸疏。及圭山圆觉广略钞高原真唯识量等解。始知清凉立无差忒。但后学肤浅。读彼不读此。致多讥刺耳。丙午夏。重治教仪。将三宝章之方便。会入观中。取禅源诠之辨异。会入宗中。圆觉疏之空性五门。教义章之机益。会玄记之通妨。并会教中。会玄记之出没三照。指归中之经时。禅源诠之说意。并会时中。就正於先师。师首肯曰。贤家要旨。今方备矣。较前觉得教观斗星。时宗眉目。断证位次犹如镜像。性相空义似为掌果。丁未。痛师逝。闭户数载。再四研磨。逐一对会。弗令要义有所遗漏。缺者增之。涩者润之。倒者次之。讹者正之。复删出五教仪开蒙一卷。日为常课。庚成春。排五教断证图一纸。便人观览。壬子冬。天溪景淳和尚至。亦以五教仪并开蒙断证图请正。和尚合十称曰。贤首家之得人也。毗卢佛之遣使也。癸丑春。至甲寅冬。棱伽圆谈十卷稿成。乙卯秋。脱五教仪六卷稿。兼讲一遍。乙卯冬。至戊午夏。出五教仪科注四十八卷。书成矣。未梓。迨己未秋。欲论教仪。诸弟子苦录不及。改演棱严。因而请先募刻。予亦发心未果。偶见云栖集中有云。工大施微。心力多则功自不朽。遂於九月望旦。立千佛愿单。一愿一钱。一单十愿。时岵曕戴先生并大公郎仁长。并加赞善。愿领数单。继而髻中法师。同门诸兄。及余知识檀护。各各乐助。即於庚申新正刻始。及门中月标指又哲贤启南询三人阅。至八月告成。是则纂集此书也。十五六年。募刻此书也。三百余日。所冀学者。从凡入圣。回小向大。转权成实。自因至果。生生利生。世世救世。是所愿也。果能依此修持。不入毗卢性海。乃至读一言半句。不解其教。不悟其理。我堕耕犁。受妄语报。倘有见闻。生疑起谤。所招罪报。缘佛法致。愿我代受其苦。所植善种。因自发心。愿彼早成其果。览者鉴之。将欲流通。详记集刻之事如此。
时康熙庚申年仲秋下弦日灌顶行者续法识
猜你喜欢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五·知礼 卷二·佚名 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全文·佚名 楚林睿禅师语录序·楚林上睿 能显中边慧日论第一·慧沼 卷第三十二·元来 卷三十一·佚名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四·欧阳竟无 瑜伽论记卷第二(之上)(论本第四至第六卷)·遁伦 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一卷·善导 第二十章 佛典之书写·佚名 林野和尚語錄序·通奇 卷上·吹万广真 羯磨仪式目录·书玉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十八卷·宝亮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