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无量大慈教经

有。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唯有阐提众生。难化难育。尔时世尊答。如牛耕田由人所遣。猕猴作舞由人所教。造罪众生由人所劝。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药生西方国者。缘我身及向我口眼中不净我亦不辞。佛语阿难。此经大圣若有众生勤诵此经者。免得三难苦。一难禁囚。二难病人。三难地狱。尔时世尊告言。阿难。我为阎浮众生难化难育故。开此经藏出其殊别。妙经为汝演说。若人现此经者不生清净。当知是人与我无业。一切经典广说妙言。引度众生。一称我名者。悉闻悉见。随声往救。今身劫剥师僧者死堕寒冰地狱。又生蚕中为他煮剥。如此等以迳八万之劫。余受畜生身。以迳五百劫。蠢动众生皆悉作遍。后受人身。[癃-(阿-可)]残盲跛。五百劫中恒受哑报。尔时世尊答言。阿难。行不净行尼僧死堕铁窟中地狱。八万刀轮一时来下。斩截其身。尔时阿难白佛言。如佛思量。此事超越三界。尔时世尊语阿难。饮酒醉乱死堕饮铜地狱中。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酒之无命。何故戒之。尔时世尊复语阿难。饮酒醉乱。不识尊亲。我见振旦国有人因酒淫母。破其五戒。是以禁之。

尔时世尊语诸大菩萨等。我从成佛以来。于今五百余劫。经典披遍。读诵周匝。未闻是言。未闻是说。若有众生闻此经者。宿种善因。宿种善果。思寻此经。不可思量。不可称尽。

尔时如来语诸菩萨。我说此语。重如太山。众生闻者轻如微尘。此法难闻亦复难见。佛语阿难。若有众生闻此经者。心生叹喜。如此之人尽心为说。尔时世尊复语阿难。我见众生堕落三涂。若将刀割。我身体由斯可忍。我不忍见于众生受大苦恼。酸悲忍苦。身上演出光明。遍照十方。有我缘者得见我身。无有缘者不见我想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何二种心。一种众生则有见者。则无见者。尔时如来复语阿难。日月普照。盲者不见。尔时阿难重白。世尊。云何是盲。云何是明。

尔时世尊答言。阿难。修福者是明。不修福者是盲。阿难复白佛言。世尊。修福者不见由何。世尊告阿难。修福不见我身。障闭佛光污泥三宝。是以不得见我。佛语菩萨。闻是此经者心生欢喜。如子见母远行得归。如饥得食如渴得浆。如此之人尽心为说。佛语阿难。食肉之者喻如群狗。争骨各各贪多见。其猪羊常作杀想见。其臭肉如猫趣鼠。惠心用意。今身信解佛法者。从人中来。今身不信佛者。从畜生中来。造罪不忏悔者。喻如运金填国损其宝物。造罪悔者如病得药还复差。损汗衣水洗还得清净。佛语普广菩萨。用我语者一偈成佛。不信我者喻如海中求针。狂费功力无得见曰。佛语诸菩萨。今身盗他物者。来生与他作痴牛令他苦打。非时苦使受牛身。以遥五百劫与他作奴。任他驱使心。是逃避令被捉得苦刑。印面非理苦持。佛语菩萨。伽蓝中二种心。一者善心。二者恶心。云何为恶人。若有众生入寺之时。唯从众僧乞索。或求僧长短或啖德食都无惭愧。饼果菜茹怀狭归家。如此之死堕铁叉地狱。云何名为善人。若有众生入寺之时。见僧恭敬。见佛礼拜。受戒忏悔。舍于财物。经营三宝。不惜身命。护持大法。如此之人举足一步。天堂自来受果。如树提伽。提伽则名为最上善人也。佛告大众。我向所论种种因果。此经一名殊别。二名殊胜。三名菩萨。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一发善心得生净土。佛告菩萨。闻我说者心生叹喜。如旱得水。苗稼苏活。不受我语者如石浸水。无有润时。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汝等见振旦国。有人从七岁修福至于百年。临命终时破其五戒。此人得福以不。

尔时世尊复语阿难。喻如毂车。上万里之坂。临头翻车速本。所损何有得期。纵取少多如云影。日斥时之光喻如一口之食。能得久饱。佛语众生。我等广说因缘共同。成佛普劝众生。同修净行。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佛说无量大慈教经一卷

猜你喜欢
  佛说福力太子因缘经卷第四·佚名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十住断结经卷第八·佚名
  卷第四十九·霁仑超永
  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惟白
  人生之苦迫及其解脱·太虚
  法华问答·佚名
  西归直指卷一·周梦颜
  顶生王缘品第四十五·佚名
  卷第二十九·李通玄
  严菩提场品第二十·佚名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佚名
  唐梵文字一卷·全真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第四·陈梦雷
  宗镜录卷第二十八·延寿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甄良友·唐圭璋

      词中有“淳熙新政”云云,良友盖为宋孝宗时人。永乐大典卷九千七百六十三湖字韵有朗友岳阳楼过洞庭诗一首。   满庭芳   杲杲重光,遥山耸翠,九天秋气高明。露团仙掌,初月挂前星。帝念吾君父子,亲传授、光启中兴。生

  • 胡仔·唐圭璋

      仔字仲任,舜陟子。仕为建安主簿、晋陵令。绍兴十二年(1142),右从事郎,广西路经略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卜居吴兴,号苕溪渔隐。著有苕溪渔隐丛话一百卷行于世。   满江红   泛宅浮家,何处好、苕溪清境。占云山万叠,烟波

  • 刘焘·唐圭璋

      焘字无言,长兴人。元祐三年(1088)进士。建中靖国元年(1101),秘书省正字。政和八年(1118),提点淮南东路刑狱。宣和三年(1121),自秘书少监提点嵩山崇福宫。七年(1125),除秘阁修撰。靖康时擅离官守,为李光所劾。   花心动   偏忆

  • ◆孙氏蕙兰(绿窗遗稿)·顾嗣立

    蕙兰,名淑,新喻傅若金汝砺之妻也,其先汴人。年二十三,归汝砺于湘中,五月而卒,汝砺序其遗稿曰:故妻孙氏蕙兰,早失母,父周卿先生以《孝经》、《女诫》教之,诗固未之学也。因其弟受唐诗家法,取而读之,得其音格,辄能为近体五七言,语皆闲

  • 优语录·王国维

    元钱唐王晔日华尝撰优谏录杨维桢为之序顾其书不传余览唐宋传说复辑优人戏语为一篇顾辑录之意稍与晔殊盖优人俳语大都出于演剧之际故戏剧之源与其迁变之迹可以考焉非徒其辞之足以裨阙失供谐笑而已吕本中童蒙训云作杂剧

  • 第十一齣~第二十齣·陆采

    第十一齣 氐羌谋叛【夜行船引】〔淨领四将校上〕雄据西夷名号显。耻称籓频将鬚捻。一奋干戈。中原席卷。方见轰雷掣电。阴阳分内外。人物辨华夷。在外爲酋长。王封亦不卑。咱乃氐羌国王是也。形体并生于天地。名称无

  • 卷六十六·陈焯

    <集部,总集类,宋元诗会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六十六兵部主事陈焯编【元有天下文治蔚兴累朝御制词章史臣必编次成帙而元文类弗载一字当因内府藏本不落人间也兹从野史中搜得文宗诗二首用冠简端】元文宗【上神智天畀怡

  • 卷四百二十四·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二十四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下邽人贞元中擢进士第补校书郎元和初对制策入等调盩厔尉集贤校理寻召为翰林学士左拾遗拜赞善大夫以言事贬江州司马徙忠州刺史穆宗初徵

  • 卷之七十七·佚名

    光绪四年。戊寅。八月。戊寅朔。上诣钟粹宫问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安。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丙午皆如之。内记  ○谕内阁、御史李廷箫奏、近来各省州县。往往因诛求百性。不遂所欲。辄

  • 六三九 吏部为知照户部等堂司官员失察顶冒誊录奉旨罚俸事致典籍厅移会(附题本)·佚名

    六三九 吏部为知照户部等堂司官员失察顶冒誊录奉旨罚俸事致典籍厅移会(附题本)乾隆四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吏部为遵旨查议事。考功司案呈:吏科抄出本部会题前事等因,乾隆四十四年七月十六日题,本月十九日奉旨:于敏中、英廉、

  • 甲申传信录卷七·钱士馨

    董狐剩荚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征恶而劝善,春秋所以纪事也。予传甲申事,皆以类从,大率断自闯入西安以后。其西安以前,及戮于献忠,与闯时二三从逆之迹,不类前简者,缀述于此。据事直书,其义自见,仲尼所言:『董狐书法不隐』

  • 61.周勃夺军·林汉达

    汉惠帝没有儿子,吕太后从外面找了一个婴儿冒充是惠帝生的,立为太子。公元前188年,惠帝一死,由这个婴儿接替皇位,吕太后就名正言顺地临朝执政。吕太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要立吕家的人为王,问问大臣们可不可以。右丞相王陵是

  • 卷十·郭良翰

    钦定四库全书明谥纪彚编卷十明 郭良翰 撰尊谥七亲王诸王宗室蕃衍谥易重复第於其本支先王无犯亦得矣成 宣 端 定 昭 献 宪 肃 庄 恭 敬简 靖 僖 和 顺 惠 安 穆 懿 思 康隐 悼 怀 哀 愍 殇

  • 思辨録辑要卷十七·陆世仪

    治平类兵阵仁人之事也不仁之人为民害不得已而杀人以生人此非大仁人不可乃世之论兵者必委之孙吴又曰用兵非天性猛鸷者不可噫失先王之意矣杀人之中有礼乐焉者莫善于阵阵之中堂堂正正有典有则灿然明备者莫善于八阵或曰孟

  • 卷四·刘逢禄

    贬例第八隐二年:无骇帅师入极。传:不氏,贬,疾始灭也。三年:尹氏卒。传:贬,讥世卿。注:不官,不名。四年:翬帅师。传:不称公子,贬,与弑公也。八年:无骇卒。传:疾始灭也,故终其身不氏。注:嫌上贬起入为灭,故复为终身贬之,足见上贬为疾始。十

  • 序·江永

    禮書綱目序禮樂全經廢缺久矣今其存者惟儀禮十七篇乃禮之本經所謂周監二代郁郁乎文者此其儀法度數之略也周禮為諸司職掌非經曲正篇又逸其冬官蓋周公草創未就之書禮記四十九篇則羣儒所記錄或雜以秦漢儒之言純駁不一其冠

  • 渐备一切智德经卷第三·佚名

    西晋月支三藏竺法护译  难胜住品第五  金刚藏曰。又有佛子菩萨大士。已能备治第四之住。四住已成。转得前进第五住地。当行十意。乃得通达。何等为十。念于过去。诸佛之法。亦思将来诸佛之法。复惟现在诸佛之法。

  • 十二游经·佚名

    一卷,东晋迦留陀伽译。佛三十五岁成道,其后十二年始还父国,记其十二年间之游化,名为十二游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