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三十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三十

住博山法孙 弘瀚 汇编

首座法孙 弘裕 同集

书(三)

复邢梅阳孝廉

贫衲方息慈时。即闻令先师居京邸说法。服膺豪杰。摧折慢幢。如雷如霆。可喜可惧。因侍受业师南询。不遑亲聆教益。迄今渴慕之怀。历历犹在。庚申冬接翰教。始知居士入令先师筹室。味无上法乳。弃梦幻功名。自非深有所得。安得如此行履。今获居士长篇高论。欢喜无量。实以慰未见令先师之夙心也。复承来谕。谓时当叔季。大法平沉。魔外说法。不啻河沙。读之至此。则抚几长叹。足见居士一片大慈悲心肠。虽未面晤。可曰神交。况古稀之年。乾乾若是。使懒惰比丘不无惭愧矣。贫衲久废简编。承居士殷勤致问。不敢不竭思。以酬来意。

一问。狗子佛性之语。似不可以识量卜度。又不可在有无上作活计。贵在真参实究。果然当下绝亲疎。如风卷尘。不留朕迹。若在有无上捉摸。何啻扪空论太阳远近耶。有角无须。二种语翻。赵州两重公案。思之可见。非泛论也。

二问。谓妙明体尽。正堕顽空。此是居士。错会纲宗之旨。不但见错。兼义亦谬解。文中云。妙明体尽。谓理极情忘。力在逢缘。有转身活句。况知伤触不借中。自非知有。不知有者。如寐语相似。安能识其来源也。此正是曹洞血脉。如灵珠在握。又如痖子吃蜜。心口俱甜。不能向人吐露。若以顽空释。正所谓黑白相反也。

与刘胤平太史(二)

吾宗乘寥寥。不易得人。幸昆玉趋向斯道。如饥如渴。余实爱之。但不卜别后。於参究分中。有进益否。世谛境缘得解脱否。财色名实不动心否。果不动心。则有解脱。果解脱则近道矣。顷在建宁。阅殿试录。始知居士胪传第一。此从三宝中。乘愿力来。藉世间之高名。广法门之善行。谅居士先已勘破浮尘境象。必不以此介意。惟己分上一着子。不可须臾放下。一时不在。则错过了一时。大理不明。肯随境缘中搬弄。做个痴呆底汉子耶。然参究一念子。须要福缘助发。譬如苗稼发生。若无水土雨露。则不能成就。居士已深知贵在力行。凡作福田。惟三宝中最胜。故不可以诸善门为比。近时有一等人。祇云。行善不必端於佛门。当知此人无菩提种子。教中不发菩提心。行诸善事。是谓魔业。居士不可不料拣。当以三宝为正。世间善助之可矣。居士魁天下。不必以贺。他日心空及第。余则合掌贺之耳。途次修阻。会晤难期。用此切嘱。

佛祖之道。贵在得人。如弥勒庵与诸昆仲初会时。祇欲居士深生信解。世谛有为之法。非山野所望。今科名巍赫。系因缘和合。偶尔成褫。亦乃夙世灵苗之所发生。当思之未兆之先。所谓寤寐勤劬思报佛恩。切不可自生怯弱。孰为有力。孰为无力。孰为大根弘愿。孰为浅根劣器。居尘出尘。全身担荷者。舍居士其谁欤。又当念生死事大。无常老病。不与人期。失之剎那。悔之永劫。参究一念。不可须臾忘却。禅警语作个策身符子。远离诸过。以期大悟。凡在佛门。一切善事。尽其力量。皆可为助道因缘。若半遮半掩。即同流俗。非佛门弟子。博山有一颂。不免举似。居士若向此颂子上彻去。不须动步。与山野大笑一场。可谓。老胡今日有望也。颂曰。博山事香灯。居士援毫管。千里审跬步。两人缺一半。惟有过量汉。不被时辰转。果知分寸长。却笑丈尺短。楚水吴山雾一团。森然云树谩劳攒。梅花无意枝头放。烂熳枝头验的传。后二句。是山野昔所和偈语。居士高发时。不知曾记之否。敬以点破。可发千载一笑。

与阮澹宇郡伯(三)

缾锡任缘。本非处所。萍踪鸟迹。致使见者易而定者难耳。居士权衡在手。漩澓自由。现宰官身。行菩萨行。当以公堂为丘壑。城市作山林。起同体大悲。不见有心外之境可矣。倘於簿案下错过日用事。祗恐拄杖子笑人忙耳。辱锡报章。明晨当跏趺清几。以俟晤言。拙偈奉复。希郢政之。杖头凛凛沐清风。漩澓都归掌握中。千里不离跬步下。谩将倾泻较缾空。

昨於缘幻场中。与居士论及佛乘。俱无诠次。即同体大悲。亦是未了底公案。吾人果於日用。知同体大悲。则步步蹋着实地。非心外之境耳。古德云。樵子负薪归。机妇连宵织。管他家事忙。且道承谁力。知恩报恩。只此一偈。不知。居士折旋俯仰。曾荐之否。果荐得。则山头之白雪清冷。冻杀法身。脚跟之流水潺湲。侵损渔父。骈阗车马。鳞跃子民。不须格外酬机。最喜尘中见佛。狂歌醉舞。夸本具之神通。净几明窗。乐现前之三昧。不碍恒居火宅。何妨倒夸白牛。弄穷子珠。夺饥人食。剖微尘卷。阅大千经。世间之乐事。百千万倍。不足为比也。贫衲以此酬居士枉驾之劳。惟同体大悲。订今晚向华严寺中。以偿斯债。希示的音。其或未然。明早则远征之念。已动接淅之行也。

沧海一滴也。世界一尘也。贫衲近在石头城。大作一场佛事。究竟如幻。大居士还见闻也无。若见闻者。作座生是亲切一句。试拈出似贫衲。使参禅作见闻种子也。顷接翰教。谓投芥未合。良以。宗门中事。自非亲到古人田地。所有议论。悉梦寐中语。阅九带叙。焕然出奇。所谓三止三观。乃至无上无向。无一无着。而一非无者。斯即向上着。此论至精至极。无人能到。但以贫衲观之。祇是教中底蕴。亦是教中向上。似非宗门中向上语。吾祖师门下。贵在转位旋机底一条活路。居士肯向着衣吃饭处。轻轻觑破。大笑一场。始瞥地耳。然大章不妨流通。与天下人。作点眼药。非文字也。慧命中实受用也。贫衲意谓。宗门中长处。只欲居士亲到耳。诗酒二事。故乃陶情。然诗能劳思。酒乃伤脾。台下高年。幸清损之。慰所怀也。

与徐六岳元勋

贫衲髫年游金陵。屈指四十载。登岸恍如梦中。阁下格外深慈。作法门檀护。使见者闻者。生希有想。域中第一长者。发此乐善之心。感人人种下成佛作祖根本。悉大居士导引慈力。风行草偃之德化也。常不轻菩萨。见捶打骂詈。皆曰。我不敢轻於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况至诚礼拜赞叹者乎。以此则知。凡动善之地。皆为助道缘。譬主人有良田。佃与人者。田之莠即我之莠。田之熟即我之熟。其导引功德。思之可见也。江山旷如。肃此裁谢。

与王维新郡伯

贫衲不惮番易八百。长江千里。为法求人。虽则托钵空回。惟与大居士。夙缘深重。而殷勤护念。过於骨肉。盖以法为亲。非世谛比也。向蒙问及楞严深旨。若穷其始终。虽释迦老人云兴瓶泻。亦吐露不出。况其他乎。若云清净本然。云何复生诸念。此就众生界中。未达清等四字而言。果知得清净本然。山河大地。向甚么处得来。缘生诸念。从识熏起。识如梦幻。但是一心。斯即从凡入圣。又不当以觉复生迷为难。惟吾祖师门下。一句话头。全身入理。彻处如红炉烈焰。乾柴湿草。无不烧尽。还源如人到家。决不被诸岐为障。贫衲以此期大居士。斯为出世正缘。似不可别生疑虑耳。

与俞容自勋卿

蒙问及曹洞宗旨。此之一学。最妙最玄。拈穴细金针。穿芒长玉线。彩空中色相。织劫外花纹。若非家里人。竟不识家里事。非功力能到。非智识能知。惟没巴鼻道人。始全身担荷。辩荎草之味。似不难耳。想居士天资近道。当深留意。莫错过此一段大事因缘。此生不打彻。他时后日定悔恨在。莫言贫衲不为居士说破。决欲发明此事。不妨以众善助之。譬如雨露滋嘉苗也。

与余未也昆季

昆玉深入法趣。生此善家。此非小缘。皆多生愿力得。以法为亲也。贵在心如境如。心如者。无心外之境。境如者。无境外之心。处世界如虚空。似莲花不着水。始可云居尘出尘。即事离事。不然。与世谛中人。则无二也。不识。昆玉曾与此相应否。此事要在境缘上验。若安闲无事。谓不见有世法营心者。即名自欺。不可不审察真伪。稍遇境缘。则有念起。不得将心遏心。只提起本参话头。自然氷消瓦解。不费纤毫力耳。假如大有省发。不可便谓之悟门。吾法中以悟为不悟无过。惟不悟而称悟者。大妄语成。昆玉已深知之。似不待贫衲赘语也。悟不称悟。决不再迷。不悟称悟。决然退堕。昆玉可将高峰语录大慧回书细读之可见耳。

复方士雄太学

道学渊邃。而秘参究者。吾于居士见之也。客岁同舟入皖。得遂挥麈清谈。知见无不与圣贤吻合。但向上一路。非功力到。安能有绝后再苏底日子。赵州三十年。不杂用心。果得不杂用心。於闹市丛中。打成一片。一切世间贪嗔情爱针札不入。始是大丈夫行径也。来谕云。深自警策。不敢自诳。亦不敢自屈。此三句甚惬鄙怀。果如此用心。切切提起本参话头。决到古人田地。纵未得大悟门。即此便是成佛作祖底基本。譬如种谷。耕之耘之。安得不成熟收获。居士深自谛信。不加疑惑。忽日磕着撞着。始知饭是米做。更不向外驰求耳。世缘浓淡。梦幻沤花。居士已知。谅不蹈此笼槛也。海门先生证学录。说道理。不沾着纤毫。第不曾与真善知识话会。然于生死分中。亦得其受用。力量浅深。又不可槩与悟门论也。录序一章。极力赞扬。居士细研之。倘可存存之。不然希烬之耳。

复居士

博山近日。渐觉衰残。疲于津梁。凡诸方寄书问道者。任浮沉之意。不以一字酬复也。接居士书读之。其中真实操履。于境缘中较量。曾不欺心。不答。有负来意。所谕向朱晦翁教中。体认天埋。只饶到正心诚意处。凡所作为。一一合乎中道。祇做得世间君子。非出世间法也。何以故。皆六识之心故。复看父母未生前。第不曾见彻本来面目。在影响中。生安隐想。今时假善知识。例皆如是。如居士在病中觉察。犹是善根深重者。有一等人。热病退后。又当作寻常。活佛出世。亦不能救。果真实参究。提一句话头。孜孜不舍。纵不能悟。管取现业贴贴地。倘然打破疑团。亲到古人田地。亦不必向境缘中较量。如梦中作得主。与白日不差纤毫。更向不醒不做梦时。主人公在甚么处。者里打彻。可与高峰大师把手同行。更不向人问如何若何也。

复沈得一居士

前於稠人中。与居士一面。知留神於法门。而未及深谈。不能尽其来意为耿。贫衲尝谓举业不碍於参究。然居尘出尘。即事离事。要有大力量者。始能担荷。贵在切上加个切字。如失重宝必欲获之。岂但读书。乃至一切事缘中。放亦不下。趂亦不去。何以故。此一念子重故。赵清献公。青衿时即参究。至于做官。闻雷声豁然大悟。岂非平日切意於斯道者。得有此时节因缘耶。来谕谓。遐思现养。不能辍其念。愚谓。以世缘报恩者。虽肝胆涂地。不能报其万一。惟释迦大师看破恩爱。出世后。为父母说法。使父母顿超三界。故称大孝圣人。居士发一念真实信向。决欲明衣线下一件大事。岂但一生父母。即百劫千生能生所生底父母。悉受其法利。以世间之孝较之。何啻天壤。更当劝令尊堂一心念佛。消多生罪累。作现世津梁。则居士之孝。世出世法。两得之矣。冗中草草。肃此裁复。余容缘晤。不既。

与顽石禅人

余出家来。初历讲肆。便知有此事。因求出世心愈切。于经教中。非不留意。知在识见中用事。如经云。以知解心。入佛境界。如将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又云。如日当空照。童稚闭其目。自言何不睹。多闻亦如是。故知。知解愈多。非但不悟道。且为障道缘也。因拂袖别参。初修空观五年。虽则尘缘净尽。于入理实未得力。后于船子公案上又六年。始瞥然也。总不似贤弟。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谓之工夫。欲将此心用心。非但一生。穷劫至劫。似不能了。何以故。以能寂能照之心。为根本故。又以此心念虑不起。为本体独露。岂待少时。只饶从生至老。总不起念。此念之根。曾瞥然否。若果无根性。于境缘上。自不别生心。触目遇缘。如木石相似。于本体上。亦没交涉也。况在念佛作观之间邪。不知贤弟。将何为本体。又将何为独露。若以念虑不起时为本体。自是念虑不起。非本体也。若以常寂为本体。即是常寂。非本体也。若日用行事为独露。正所谓业识茫茫。非独露也。若将常照为独露。自是常照。非独露也。如贤弟本意。恐在教上揣摩。即在八识田中。认作本体。故曰。朦朦胧胧。如在灯影里行。此是实供。非妄语也。去岁予与贤弟。坐松阴。闻鸟声。堂上论。现量取境。如一一明了。祇是教家事。与宗门中悟入。大似隔靴抓痒也。三唤侍者。非容易会去。若作容易会。国师彼时只消叫一声。便好云。将谓吾辜负汝。却是汝辜负吾。何必三呼三应。然后乃耳。须知别有深深意。岂是檀郎认得声便作悟门也。旧时行履。姑置之勿论。果到不疑之地。当时便得实用。又何待病后为然。睡梦不得自由。此又据欵结案。大可笑耳。复云。岑大虫示人太孤。渠往往见人陷此涂辙。非是遏捺学者故尔为之乎。当知岑师如吹毛利剑。拟其锋者。即丧身失命。可谓。婆心太切也。佛云真非真恐迷。岂但掀翻识情窠臼。即真之一字。亦不知置之何地。况以外书平旦之气似之乎。大似梦中说梦。又可发千载一笑耳。大珠和尚问马祖。祖曰。即此便是大珠。故为有力者负之而趋。恐亦未知日用行履。若向者里认其太赊。不但未会大珠。恐亦未见马祖也。又云。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认作精魂。折中且置。贤弟还识也未。只须日用中是佛。也须吐却。兴化云。老僧未曾向紫罗帐里撒真珠与汝诸人。胡喝乱喝作么。如不向紫罗帐里穿下过来。未免有红紫之诮。非宗门得力之句也。又用心曰。无事时不怕不明白。惟防念虑起时。若知一念缘起无生。即化了。此是将缘起无生。化念虑。宗门中。还容得此等说话么。三十棒教谁吃。又云。应物时不怕念虑起。只怕不明白。明白时。即有念虑有现照。此又以明白。治念虑。宗门中还容得此等说话么。三十棒教谁吃。又云。本体本具。照而寂也。宗门中。还容得此等说话么。三十棒教谁吃。此即是教家老婆舌头。非悟门也。又云。不必工夫。又云。如是保任。又云。勿忘勿助。种种皆颠倒度量之心。非参究也。即前为贤弟说。只是似不是真。即此似字亦权巧也。安慰也。如果似。不待此体会。动着便脱。捺着便转。不必引经。引教转引转远。不相应。何也。盖为从来不曾参究。悉以知解心印定。正所谓认奴作郎。认贼为子也。古德云。三世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僧问九峰云。如何是头。曰只须知有。进云。如何是尾。曰尽却今时。其知有二字。岂是揣摩识情。以日用为知有耶。予曾拈云。三世诸佛不知有。掬明月於无影树头。狸奴白牯却知有。剪白云於不应山谷。谁能知此意。除是长啸者。与贤弟知有。是同是别。又云。宗门中。一切奇怪言句。无非要人知此事。只此见贤弟悟处。若作恁么知解。宗门扫地而尽。知有二字。何曾梦见者乎。只此知有。贤弟便可用心。直要彻见古人幽隐深奥。所以云。若要知此事。直须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向威音那畔翻身。十字街头打睡。更须白汗交流。吃痛棒始得。不然。则照而寂。寂而照。终日保任。终日不起念。无事於心。无心於事。体悉此意。未为良证也。

与善来禅人

迢递三千里。因循十二时。支那都走遍。可惜脚跟皮。汝才入门时。便识汝了也。东走西撞。图个甚么。若是皮下有血底汉子。自当择一本分宗师。三二十年。搬柴运水。垦土掘地。未为分外。今时有一等假知识。魔魅人家男女。开口便云。有甚么禅可参。有甚么工夫可做。直下承当。蚤是迟了八刻。由此谓之俊捷。谓之英灵。谓之天然。谓之超拔。於本分上。既不用心。将者些业识。销磨不去。噇了施主饭。学诗学字。学颂古学开示。只饶学得口头便利。诗过李杜。字压锺王。颂古如云兴。开示如瓶泻。祇唤作业识茫茫。纵谎得人信向礼拜供养。祇装束得一个皮袋子。一朝败坏时。手忙脚乱。阎王老子放他不过。镬汤垆炭剑树刀山。百劫千生未有了底日子。出得头来。知是几多劫数。以清净眼观此等假知识。如厕中虫。如净地上荆棘。如清风里臭鸦。又唤作无惭媿人。无廉耻人。汝还知么。汝还辩得么。若具参学眼。向者里辩得真伪。便好于衲衣下。抖擞几根肋巴骨。四大子假合。便鼓两片皮能讲能言。一口气不来。向甚么处去。莫承当个事便休去。莫将经书上印证去。莫随善恶业牵将去。莫将尽十方世界都卢是个自己本无来去。若如此见解。将来饮烊铜吞热铁。管取有分在。既不如此。又作么生得的当。一口气不来。毕竟向甚么处去。如坐在银山铁壁之中。祇求迸开。还容得第二念起么。还容得思惟分别么。到恁么田地。只须[囗@力]地一声。向威音那畔又那畔。翻个筋斗来。始可向博山者里吃痛棒。不然。且就千岩万壑之中。打野榸消日子。总不干老僧事。偈曰。学道如牛毛。发明如兔角。人人喜平易。那肯窥山岳。积翠与重岩。终是难描邈。名言并奇句。情想乱穿凿。撞着黑面老。未免遭贬剥。有志丈夫儿。趂时须早觉。打破生死关。始可称绝学。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三十

 

猜你喜欢
  菩萨念佛三昧经卷第四·佚名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四·湛然
  重刻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序·佚名
  第九年海潮音继续出版之希望·太虚
  卷第九十三·李通玄
  勿欲为千古高人·印光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五·佚名
  广度品第十九·马鸣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一·欧阳竟无
  云门麦浪怀禅师宗门设难·麦浪明怀
  见闻利益·佚名
  法句譬喻经双要品第九·佚名
  教学品法句经第二(二十有九章)·佚名
  万法归心录卷下·佚名
  卷第一百六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六百一十六·彭定求

        卷616_1 【苦雨杂言寄鲁望】皮日休   吴中十日涔涔雨,歊蒸庳下豪家苦。可怜临顿陆先生,   独自翛然守环堵。儿饥仆病漏空厨,无人肯典破衣裾。   eQ蠃时时上几案,蛙黾往往跳琴书。桃花米斗半百钱,   枯荒

  • ●目录·沈德潜

      序  例言  卷一 古逸    击壤歌  康衢谣  伊耆氏蜡辞  尧戒  卿云歌  八伯歌  帝载歌  南风歌  禹玉牒辞  夏后铸鼎繇  商铭  麦秀歌  采薇歌  盥盘铭  带铭  杖铭  衣

  • ◆遯庵先生段克己(二妙集)·顾嗣立

    克己,字复之,河东人,世居绛之稷山。幼时与弟成己并以才名,礼部尚书赵秉文识之,目之曰「二妙」,大书「双飞」二字名其里。金末以进士贡。北渡后,与成己避地龙门山中,余廿年而卒,人称为遯庵先生。泰定间,孙吏部侍郎辅合克己、成己

  • 卷七·王十朋

    钦定四库全书 东坡诗集注卷七 宋 王十朋 撰 书事 河复【并序】 熙宁十年秋河决澶渊注钜野入淮泗自澶魏以北皆絶流而齐楚大被其害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七十余日不退吏民疲於守御十月十三日澶州大风终日既止而河流一支

  • 卷二十七·郭知达

    钦定四库全书九家集注杜诗卷二十七 宋 郭知达 编近体诗去蜀五载客蜀郡一年归梓州如何闗塞阻转作潇湘逰万事已黄髪残生随白鸥【毛诗黄髪儿齿】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汉陆贾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放船收帆下

  • 卷之二百六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七十四·祁韵士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七十四 传第五十八 扎萨克一等台吉阿哩雅列传【今袭镇国公】 阿哩雅喀尔喀部人姓博尔济吉特扎萨克亲王善巴从子曾祖锡纳喇克沙特为赛因诺顔图蒙肯第十子号珲台吉居克噜伦

  • 吕大器传·张廷玉

    吕大器,字俨若,遂宁人。崇祯元年(1628)进士。初任行人,升为吏部稽勋主事后又先后在四个司里任过职,然后请假回乡。他看到遂宁城的城墙低矮而且不结实,就倡议加以修建。工程刚刚完毕,贼寇来了,他帮助地方官拒敌守城,遂宁得以保

  • 卷六·林之奇

    <经部,书类,尚书全解钦定四库全书尚书全解卷六宋 林之奇 撰益稷        虞书伏生之书以舜典合扵尧典益稷合于皐陶谟至孔安国案壁中科斗书始厘而为二观舜典慎徽五典而下正与尧典帝曰钦哉之文相接益稷帝曰来

  • 卷第五·居顶

    续传灯录卷第五目录 大鉴下第十一世 &middot; 洞山晓聪禅师法嗣六人 &middot;云居晓舜禅师 &middot;大沩怀宥禅师 &middot;佛日契嵩禅师 &middot;太守许式郎中(已上四人见录) 百丈暹禅师 &middot;建山坚禅师(已上二

  • 卷第四十三·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四十三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十五世昭觉勤禅师法嗣平江府虎丘绍隆禅师和州含山人。九岁谢亲。依佛慧院。踰六年得度受具。又五年

  • 卷之一·别庵性统

    续藏经 续灯正统清 性统编集续灯正统卷一南海普陀嗣祖沙门西蜀 性统 编集临济宗大鉴下第十六世昭觉勤禅师法嗣临安府径山宗杲大慧普觉禅师宣城奚氏子。夙有英气。年十二入乡校。一日因与同窗戏。以砚投之。悞中先

  • 诸真论还丹诀·佚名

    集《玉壶颂》、青霞子、容成公、曹圣图诸家内丹歌诀。据《道枢》卷12载,太一真人元龟授中条子丹道,婴儿僮授以《太 一玉壶》十章。本诀当为宋元人所辑。

  • 北斗七元星灯仪·佚名

    北斗七元星灯仪,撰人不详。约成书于元代或明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此篇为道教灯仪之一,行道者燃灯供奉北斗七元祈求消罪延年。北斗七元即:枢官大圣贪狼阳星真皇君、璇宫大圣巨门阴精真皇君、玑宫大圣禄

  • 青城十九侠·还珠楼主

    《青城十九侠》,民国武侠北派五大家之一还珠楼主所作武侠小说。未完,1935年5月起在《新北平报》连载;旋由天津励力出版社按集出版单行本,至1943年10月出版第24集;1947年11月由两利书局出版、正气书局印行第25集。小说第一

  •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丁玲

    短篇小说。丁玲著。发表于1937年《解放》周刊创刊号。写一个年仅七八岁的小红军萧森,在急行军时掉了队,被小村中的老婆婆收容下来,并把他认作孙子。不久,国民党军队进村,萧森被抓,从他身上搜出苏区纸币和红军帽。白军

  • 无盦词·詹安泰

    詹安泰《无盦词》词序的内容,大致可分为记事、写景、抒情、怀人、忧国、论学六类,其中以记事类为最多。词序的文笔清新雅洁,风格感慨凄郁,常常流露出诚挚的感情色彩。

  • 淮鹾纪略·杜文澜

    清杜文澜撰。一卷。周庆云《盐法通志·艺文门》有著录。有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张謇跋通州翰墨林之铅印重刊本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