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东汉会要卷四

礼二【吉礼】

北郊

光武中元元年初营北郊在雒阳城北四里为方坛四陛明年正月辛未郊别祀地祗位南面西上髙皇后配西面北上皆在坛上地理羣神从食皆在坛下如元始中故事中岳在未四岳各在其方孟辰之地中营内海在东四渎河西济北淮东江南它山川各如其方皆在外营内四陛醊及中外营门封神如南郊地祗髙后用犊各一头五岳共牛一头海四渎共牛一头羣神共牛二头奏乐亦如南郊既送神瘗爼实于坛北【祭祀志】

明堂 辟雍 灵台

光武中元元年初营明堂辟雍灵台未用事明帝即位永平二年正月辛未初祀五帝于明堂光武帝配五帝坐位堂上各处其方黄帝在未皆如南郊之位光武帝位在青阳之南少退西面牲各一犊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衣裳玉佩絇屦以行事奏乐如南郊礼毕登灵台使尚书令持节诏骠骑将军三公曰今令月吉日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以配五帝礼备法物乐和八音咏祉福舞功徳其班时令勅羣后事毕升灵台望元气吹时律观物变羣僚藩辅宗室子孙众郡奉计百蛮贡职乌桓濊貊咸来助祭单于侍子骨都侯亦皆陪位斯固圣祖功徳之所致也朕以闇陋奉承大业亲执圭璧恭祀天地仰惟先帝受命中兴拨乱反正以宁天下封泰山建明堂立辟雍起灵台恢宏大道被之八极而嗣子无成康之质羣臣无吕旦之谋盥洗进爵踧踖惟慙素性顽鄙临事益惧其令天下自殊死以下皆赦除之百僚师尹其勉修厥职顺行时令敬若昊天以绥兆人三月临辟雍初行大射礼【祭祀志及本纪】

永平八年临辟雍养三老五更

章帝建初三年正月宗祀明堂礼毕登灵台望云物元和二年二月幸泰山柴告岱宗进幸奉高壬申宗祀五帝于汶上明堂【本纪详见杂祭祀条】

和帝永元五年祀五帝于明堂遂登灵台望云物永元十四年临辟雍飨射

顺帝阳嘉元年临辟雍飨射

二年十月行礼辟雍奏应钟始复黄钟作乐器随月律永和元年宗祀明堂登灵台改元大赦

汉安元年正月癸巳宗祀明堂大赦改元

灵帝熹平六年十月帝临辟雍【并纪】

明堂及灵台令各一人掌守明堂灵台掌候日月星气皆属太史【百官志】

宗庙

光武帝建武二年正月立高庙于雒阳四时祫祀高祖爲太祖文帝爲太宗武帝爲世宗如旧余帝四时春以正月夏以四月秋以七月冬以十月及腊一嵗五祀三年正月立亲庙雒阳祀父南顿君以上至舂陵节侯时冦贼未夷方务征伐祀仪未设至十九年盗贼讨除戎事差息于是五官中郎将张纯与太仆朱浮奏言礼爲人后者则爲之子既事大宗【大宗谓元帝】则降其私亲今禘祫高庙陈序昭穆而舂陵四世君臣并列以卑厠尊不合礼意昔高帝以自受命不由太上宣帝以孙后祖不敢私亲故爲父立庙独羣臣侍祠臣愚谓宜除今亲庙以则二帝旧典愿下有司博采其议诏下公卿大司徒戴渉大司空窦融议宜以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代今亲庙宣元皇帝尊爲祖父可亲奉祠成帝以下有司行事别爲南顿君立皇考庙其祭上至舂陵节侯羣臣奉祠以明尊尊之敬亲亲之恩时议有异不着上可渉等议诏曰以宗庙处所未定且祫祭高庙其成哀平且祠祭长安故高庙其南阳舂陵嵗时各且因故园庙祭祀园庙去太守治所远者在所令长行太守事侍祠惟孝宣帝有功徳其上尊号曰中宗于是雒阳高庙四时加祭孝宣孝元凢五帝其西庙成哀平三帝主四时祭于故高庙东庙京兆尹侍祠冠衣车服如太常祠陵庙之礼南顿君以上至节侯皆就园庙南顿君称皇考庙钜鹿都尉称皇祖考庙鬱林太守称皇曾祖考庙节侯称皇髙祖考庙在所郡县侍祠【张纯传及祭祀志】

光武皇帝崩明帝即位以光武帝拨乱中兴更为起庙号曰世祖庙以元帝于光武为穆故虽非宗不毁也后遂为常【祭祀志】

明帝永平三年十月蒸祭光武庙初奏文始五行武徳之舞【详见乐类】

明帝临终遗诏遵俭无起寝庙藏主于光烈皇后更衣别室【志云光武庙更衣】孝章即位有司奏言孝明皇帝圣徳淳茂功烈光于四海仁风行于千载而深执谦谦无起寝庙扫地而祭除日祀之法省送终之礼遂藏主于光烈皇后更衣别室臣以为更衣在中门之外处所殊别宜尊庙曰显宗其四时禘祫于光武之堂间祀悉还更衣共进武徳之舞如孝文皇帝祫祭髙庙故事制曰可【纪】章帝临崩遗诏无起寝庙庙如先帝故事和帝即位不敢违上尊号曰肃宗后帝承尊皆藏主于世祖庙积多无别是后显宗但为陵寝之号永元中和帝追尊其母梁贵人曰恭懐皇后陵以窦后配食章帝恭懐皇后别就陵寝祭之初有司奏言孝章皇帝崇宏鸿业徳化普洽垂意黎民留念稼穑文加殊俗武畅方表界惟人面无思不服巍巍荡荡莫与比隆周颂曰于穆清庙肃雍显相请上尊庙曰肃宗共进武徳之舞制曰可【本纪及祭祀志】和帝崩庙号穆宗【本纪】

殇帝生三百余日而崩邓太后以尚婴孩故不列于庙就陵寝祭之而已【祭祀志】

安帝以清河孝王子即位建光元年追尊其祖母宋贵人曰敬隠后陵曰敬北陵亦就陵寝祭太常领如西陵追尊父清河孝王曰孝徳皇母曰孝徳后清河嗣王奉祭而已【祭祀志】

安帝以防害大臣废太子及崩无上宗之奏后以自建武以来无毁者故遂常祭因以其陵寝之号而称恭宗【祭祀志】

顺帝即位追尊其母曰恭后陵曰恭北陵就陵寝祭如敬北陵【祭祀志】

顺帝崩有司奏言孝顺皇帝秉圣哲龙兴统业稽干则古钦奉鸿烈寛裕晏晏宣恩以极躬自菲薄以崇黙遗诏贻约顾念万国衣无制新玩好不饰茔陵损狭不起寝庙遵履前制敬勅慎终有始有卒孝经曰爱敬尽于事亲而徳教加于百姓诗云敬慎威仪惟民之则臣请上尊号曰敬宗庙天子世世献奉藏主祫祭进武徳之舞如祖宗故事露布奏可【东观记】

冲帝质帝皆小崩梁太后以殇帝故事就陵寝祭凡祠庙讫三公分祭之【祭祀志】

桓帝以河间孝王孙蠡吾侯即位亦追尊祖考王国奉祀【八王传】

桓帝崩上尊号曰威宗无嗣灵帝以河间孝王曽孙解犊侯即位亦追尊祖考【祭祀志】

灵帝时京都四时所祭髙庙五主世祖庙七主少帝三陵追尊后三陵凡牲用十八太牢皆有副倅故髙庙三主亲毁之后亦但殷祭之嵗奉祠【决疑要注曰毁庙主藏庙外户之外西牖之中有石函名曰宗祐函中有笥以盛主亲画则庙毁毁庙之主藏于始祖之庙一世为祧祧犹四时祭之二世为坛三世为墠四世为鬼祫乃祭之有祷亦祭之并志】

初平中蔡邕等以和帝以下功徳无殊而有过差不应为宗及余非宗者追尊三后皆奏毁之四时所祭髙庙一祖二宗及近帝四凡七帝古不墓祭汉诸陵皆有园寝承秦所为也说者以古宗庙前庙后寝以象人之居前有朝后有寝也月令先荐寝庙诗寝庙奕奕言相通也庙以藏主四时祭寝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以荐新物秦始出寝起于墓侧汉因不改故陵上称寝殿起居衣服象生人之具古寝之意也【志】

梁太后临朝以殇帝防崩庙次宜在顺帝下太常马访奏宜如诏书谏议大夫吕勃以为应依昭穆之序先殇帝后顺帝诏下公卿大鸿胪周举议曰春秋鲁闵公无子庻兄僖公代立其子文公遂跻僖公于闵上孔子讥之书曰有事于太庙跻僖公传曰逆祀也及定公正其序经曰从祀先公为万世法也今殇帝在先于秩为父顺帝在后于亲为子先后之义不可改昭穆之序不可乱吕勃议是也太后从之遂下诏曰孝殇皇帝虽不永休祚而即位逾年君臣礼成孝安皇帝承袭统业而前世遂令恭陵在康陵上先后相逾失其次序非所以奉宗庙之重垂无穷之制昔定公追正顺祀春秋善之其令恭陵次康陵宪陵次恭陵以序亲秩为万世法【周举传及本纪】献帝元初二年有司奏议宗庙迭毁左中郎将蔡邕议曰汉承秦灭学之后宗庙之制不用周礼毎帝即世輙立一庙不止于七不列昭穆不定迭毁孝元帝时丞相匡衡御史大夫贡禹始建大议请依典礼孝文孝武孝宣皆以功徳茂盛为宗不毁孝宣尊崇孝武庙称世宗中正大臣夏侯胜犹执异议不应为宗至孝成皇帝议犹不定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据经传义处不可毁上从其议古人据正重顺不敢私其君父如此其至也后遭王莽之乱光武皇帝受命中兴庙称世祖孝明皇帝政参文宣庙称显宗孝章皇帝至孝烝烝仁恩博大庙称肃宗皆方前世得礼之宜自此以下政事多衅权移臣下嗣帝殷勤各欲褒崇至亲而臣下懦弱莫敢执夏侯之直今圣朝遵古复礼以求厥中诚合事冝孝元皇帝世在第八光武皇帝世在第九故以元帝为考庙尊而奉之孝明遵述亦不敢毁孝和以下穆宗威宗之号皆宜省去五年而再殷祭祫食于太祖以遵先典议遂施行【袁纪及志注】

臣天麟按古者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其制则外为都宫太祖在北三昭三穆以次而南周以后稷始封文武受命而王是以三庙不毁与亲庙四而七非有后稷始封文武受命之功者皆当五庙而迭毁亲亲之杀示有终也西都草创礼制缺畧诸帝之庙各自居陵旁立之其都宫之制昭穆之位不复如古然犹不失独専一庙之尊也郡国之立祖宗庙京师之立原庙虽背经违古然犹幸罢废于中世之后也元帝时贡禹建迭毁之议韦成匡衡刘歆等考据明白本末具在世祖中兴固望其一正典礼以合先王七庙之制考之于史建武所立亲庙四言者首议其非永平所立世祖庙又与髙庙异处无复昭穆之序明帝临终遗诏藏主于光烈皇后更衣别室章帝而下莫敢或违徒务为抑损之私而不知礼义之正末年遂至髙庙五主世祖庙七主其渎乱不经未有如是之甚者噫东都儒者如张纯朱浮曹褒郑之俦皆号称明习典礼而独不能复古人七庙之制魏晋循之遂不能革而先王宗庙之礼始尽废矣惜哉

禘祫

建武十八年光武幸长安诏太常行禘礼于髙庙序昭穆父为昭南向子为穆北向二十六年有诏问张纯禘祫之礼不施行防年宜据经典详为其制纯奏礼三年一祫五年一禘春秋传曰大禘者何合祭也毁庙之主陈于太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太祖五年再殷祭汉旧制三年一祫毁庙主合食髙庙存庙主未尝合祭元始五年诸王公列侯庙防始为禘祭又建武十八年亲幸长安亦行此礼礼说三年一閠天气小备五年再閠天气大备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父为昭南向子为穆北向父子不并坐而孙从王父禘之为言谛谛諟昭穆尊卑之义也禘祭以夏四月阳气在上隂气在下故正尊卑之义也祫祭以冬十月五谷成熟物备礼成故合聚饮食也斯典之废于兹八年谓可如礼施行以时定议上难复立庙遂以合祭髙庙为常后以三年冬祫五年夏祫之时但就陈祭毁庙主而已谓之殷太祖东面惠文武元帝为昭景宣帝为穆惠景昭三帝非殷祭时不祭自是禘祫遂定【志及张纯传】

章帝建初七年八月饮酎髙庙禘祭光武皇帝孝明皇帝甲辰诏书云祖考来假明哲之祀予末小子质又菲薄仰惟先帝烝烝之情前修禘祭以尽孝敬朕得识昭穆之序寄逺祖之思今年大礼复举加以先帝之坐悲伤感懐乐以迎来哀以送往虽祭亡如在而虚空不知所裁庶或飨之岂亡克谨肃雍之臣辟公之相皆助朕之依依今赐公钱四十万卿半之及百官执事各有差【纪】

猜你喜欢
  ●卷三·李攸
  ●卷一·徐梦莘
  否泰录·刘定之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十九·徐乾学
  庚子国变记·罗惇曧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五·佚名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九·佚名
  卷二十五·叶盛
  卷之六十九·祁韵士
  通鉴纪亊本末卷三十三上·袁枢
  第55章 派特务监视各界民众慰劳团的蒋介石·冯玉祥
  叶颙传·脱脱
  第一章 初唐兴,武功盛·吕思勉
  钦定南巡盛典卷三十九·高晋
  二十五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十七·陈焯

    <集部,总集类,宋元诗会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四十七兵部主事陈焯编魏了翁【字华父卭州蒲江人年数岁从诸兄入学英悟绝出乡里目为神童登庆元五年进士第时方讳言道学了翁於对策昌言之由签书节度判官召为国子正开禧元年

  • 御览诗·令狐楚

    ○刘方平【十三首】秋夜思旅梦何时尽,征途望每賖。晩秋淮上水,新月楚人家。■〈犭员〉啸空山近,鸿飞极浦斜。明朝南岸去,言折桂枝花。泛舟林塘夜发舟,虫响荻飕飕。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岁华空复晩,乡思不堪愁。西北浮云外

  • 巻三·宋绪

    钦定四库全书元诗体要卷三     明 宋公传 编七言古体上继学王公【黄清老】大风卷地沙尘昏十日不得一岀门眼中俗子浩于海思欲一见云中君云中之君玉为节廌冠峩峩照晴雪振衣惊落琪树花片片人间作明月有时霹雳生风

  • 巻四·郭奎

    ○七言律诗秋兴月下清砧响夜阑,征人不寐忆长安。雾迷南国游魂泣,草没中原战骨寒。直望明河临象阙,谁沾零露捧金盘。十年关塞无家别,仗策犹悲行路难。龙门疏凿禹时功,江汉滔滔亦汇东。万古山河今异域,百年礼乐旧同风。忽思鲈

  • 87.李群玉:黄陵庙诗·施蜇存

    李群玉是晚唐诗人中有特点的一个。字文山,湖南澧州(今澧县)人。《唐才子传》称他“清才旷逸,不乐仕进,专以吟咏自适。诗笔遒丽,文体丰妍。好吹笙,美翰墨,如王谢子弟,别有一种风流。”又说亲友敦促他入京应进士试,落第之后,就不

  • 探赜第二十七·浦起龙

    古之述者,岂徒然哉!或以取舍难明,或以是非相乱。由是《书》编典诰,宣父辨其流;《诗》列风雅,卜商通其义。夫前哲所作,后来是观,苟夫其指归,则难以传授。而或有妄生穿凿,轻究本源,是乖作者之深旨,误生人之后学,其为谬也,不亦甚乎!昔夫

  • ●卷二百十二·徐梦莘

      炎兴下帙一百十二。   起绍兴十二年八月十四日庚午,尽十二月十六日甲戍。   皇太后回銮至行在。   车驾至自临平皇太后还宫满城士庶夹道耸观皆以手加额声洋溢太后居於慈甯殿宰臣文武百官上表称贺亦有献赋

  • 卷十二 光宗·王夫之

      〖一〗  孝宗急传位于其子,何为者也?春秋方盛,国步未康,廷无心膂之臣,子有愚蒙之质,而遽以天下委之,诚不知其何为者也。以谓高宗崩,哀慕切,欲执三年之丧,谢绝庶政,日奉几筵,曾是以为孝,非其饰辞,则愚甚矣。古之宅忧于谅阴者,总

  • 第九十六回 史天泽讨叛诛李璮 贾似道弄权居葛岭·蔡东藩

      却说贾似道既拘住郝经,仍然把前时和议,一律瞒住。他尚恐宫廷内外,或有漏泄等情,因此把内侍董宋臣,出居安吉州。卢允升势成孤立,权势也自然渐减;阎贵妃又复去世,宦寺愈觉无权;似道又勒令外戚不得为监司,郡守子弟门客,不得干

  • 卷首引语·辜鸿铭

    &ldquo;我的英国朋友们问我:是否存在这样的美国人&mdash;&mdash;有一种美国思想,对于美国未来的合理发展有自己见解的人?好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提问。对此,我既没有想到各政党会议,也没有想到国会;既没有想到总统,也没有想到内

  • 卷二·戴锡章

    春正月,继迁徙绥州民于平夏,部将高文丕等因众不乐,反攻败之,复举城降宋。继迁兵至绥州,令继冲徙民归平夏,牙将高文丕,唐刺史思祥后也,世官绥州,因众不乐,率羌酋苏移、山海夜、母驮香等反攻之。继迁兵败,弃城走,文丕举绥州降。宋帝

  • 卷二·黄道周

    钦定四库全书榕坛问业卷二明 黄道周 撰甲戌六月二日余以儿子痁未还山诸友约为再防时在榕坛者四十八人唐伯玉苏伯韡阮霁皇唐君瓒卢孝登王丰功魏伉侯戴石星以家务见谢凡四十人至于防次秋水曹公旹以莆李视府篆摄衣升堂

  • 盗跖第二十九·刘文典

    〔释文〕以人名篇。沟反。司马云:破人户枢而取物也。 〇孙诒让曰:依徐音,则「枢」当为「抠」,殷敬顺列子释文云:抠,探也。「枢」、「抠」声类同,形亦相近。典案:孙说是也。碧虚子校引刘得一本正作「抠」。入

  • 妙法莲华经马明菩萨品第三十·佚名

    佛言。地深二十亿万里。地下有润泽。深二十亿万里。泽下有金粟。深二十亿万里。金粟下有金刚。深二十亿万里。金刚下有大水。深八十亿万里。水下有无极大风。深五百二十亿万里。刚维天地制使不落。天地欲坏时有七日出

  • 澎湖厅志·林豪

    台湾地方志。清林豪修纂,薛绍元删补。十四卷,首一卷。豪修另有《淡水厅志》已著录。绍元,苏江人。光绪举人。约于光绪五年林氏撰有《澎湖厅志》稿本,由台南海东书院收藏。十八年(1892),豪修重新补缺删冗,厘为十六卷。

  • 七十二候考·曹仁虎

    观象授时。起于上古。自炎帝分八节以始农功。少皞有分至启闭之官。颛顼命南正重司天。尧有羲和之命。大约由四时分八节。由八节分二十四气。由二十四气分七十二候。立法盖渐密也。候应之义。互见于夏小正诸书。尚未明

  • 张伯渊茶录·张源

    明代茶书,张源撰,1卷。源字伯渊,号樵海山人。江苏吴县西山人。此地乃名茶碧螺春产地。据顾大典《茶录·序》称:其人“志甘恬淡,性合幽栖,号称隐君子。其隐于山谷间,无所事事,日习诵诸子百家言。每博览之暇,汲泉煮茗,

  • 四溟诗话·谢榛

    原名《诗家直说》。4卷。诗话。明人谢榛(1495—1575)撰。四卷。榛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临清(今属山东)人。终身不仕,著有《四溟集》。此编原名《诗家直说》,近人丁福保改今名。作者为明代“后七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