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19.说度疑清净品

慧体之二——度疑清净

以把握名色之缘,而越度了关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疑惑所建立的智,名为“度疑清净”。希望完成它(度疑清净)的比丘,如是忆念而求名色的因缘,犹如名医,见疾病而求其起因相似,或如具有怜悯之心的人,看见了仰卧路上的天真的小孩,想念“这是谁的孩子”而求其父母一样。

(一)把握名色之缘一

他最初这样观察:“因为于一切处、一切时、一切人,这(名色)都是一如的状态,故此名色不是无因的;也不是以自在天等为因,因为没有名色之外的自在天等之故。有些人说自在天等即是名色,据他们,则称为名色的自在天等便成为无因的状态。于是这名色必有他的因缘的。然而什么是它的因缘呢”?

(1)(把握色身之缘)他如是忆念名色的因缘,而先这样的把握色身的因缘:“此身生时,不是生于青莲、红莲、白莲、睡莲之间,亦非生于宝石及珍珠等之间,但生于生脏(胃)及熟脏(直肠)之间,在腹膜之后,背椎之前,围着肠与肠间膜,自己亦觉厌恶臭秽而极狭

窄之处,正如蛆虫生于腐鱼、烂尸、腐乳、污池、泥塘等相似。对于这样而生的色身,那无明、爱、取、业等的四法,因为是生它的故为因,那食物因为是支持它的故为缘,这五法便是色身的因缘。在它们之中,无明等三之对于此身,是亲依止缘,故如儿子的母亲,业是生缘,如儿子的父亲,食物是支持者,如儿子的乳母”。

(2)(把握名身之缘)如是把握了色身之缘,更以“由眼与色的缘而生起眼识”等的方法把握名色之缘。

(舍三世的十六疑)他以如是之缘而见名色的转起之后,亦如于现在,而观察于过去世由缘而转起,于未来世亦将由缘而转起。

他如是观察关于所说的前际的五疑:“(一)我于过去世存在吗?(二)我于过去世不存在吗?(三)我于过去世是什么?(四)我于过去世是怎样(的状态)?(五)我于过去世从什么至什么”?关于所说后际的五疑:“(一)我于未来世存在吗?(二)我于未来世不存在吗?(三)我于未来世将是什么?(四)我于未来世将是怎样(的状态)?(五)我于未来世将从什么至什么”?关于所说的现在的六疑:“其次关于现在世的疑惑:(一)我是存在的吗?(二)我是不存在的吗?(三)我是什么?(四)我是怎样(的状态)?(五)而此有情(我)从何处而来?(六)他将至何处去”?他断此一切的疑。

(二)把握名色之缘二

另一(瑜伽者),以共、不共而观二种名的缘,以业等而观四种色的缘。(名的缘)即名的缘有共与不共二种。此中:眼等的六门及色等的六所缘为名的“共缘”,因为善等差别的一切行相都是从彼等(六门及六所缘)而起之故。作意等为(名的)“不共缘”,因为如理作意及听闻正法等只是善的(缘),相反的为不善的(缘),业等为异熟的(缘),有分等为唯作的(缘)。(色的缘)其次色的缘为业、心、时节及食的四种。此中:过去的“业”为业等起色的缘,生起的“心”为心等起色之缘,“时节及食”为时节及食等起色于存续刹那的缘。

有人是如上面所说的这样把握名色之缘。他既然以如是之缘而见名色的转起,亦如现在,而观过去世依这样的缘而转起,于未来世亦以这样的缘而转起。如是观察,他便舍弃了如前所述的关于三世的疑惑。

(三)把握名色之缘三

其他的(瑜伽者),既见此等称为名色的诸行而老,老而衰,衰而坏,便以这样的逆的缘起而把握名色之缘:即此诸行的老死是由于有生之时而有,生是由于有有之时,有是由于有取之时,取是由于有爱之时,爱是由于有受之时,受是由于有触之时,触是由于有六处之时,六处是由于有名色之时,名色是由于有识之时,识是由于有行之时,行是由于有无明之时。他如是观察而断了如前所说的关于三世的疑惑。

(四)把握名色之缘四

其他的(瑜伽者),则以“由无明之缘而有行”等已如前述的顺的缘起而把握名色之缘。他亦断了如上所说的疑惑。

(五)把握名色之缘五

其他的(瑜伽者),以业轮转及异熟轮转而把握名色之缘,便是这样的:“于过去的业有,痴为无明,造作为行,欲求为渴爱,接近为取,思为有。此等于过去业有的五法,为此世的结生之缘。于此世的结生为识,入胎为名色,净(色)为处,曾触为触,曾受为受。此等于此世生有的五法,是宿作之业的缘(的果)。从此世成熟的(内六)处(所生)的痴为无明……乃至思为有。此等于此世业有的五法,是未来的结生之缘”。

(业轮转)此中有现法受(业)、次生受(业)、后后受(业)及既有业(无机会受果的业)的四种业。于一速行的过程中的七(速行)心,善或不善的第一速行思名为“现法受业”。此业是即于此身(现世)给与异熟的。如果它不能这样给与异熟的为既有业,由于过去无业异熟,未来将无业异熟,现在无业异熟的三种,故名“既有业”。

其次达到目的的第七速行思名为“次生受业”;因为此业是于(现世)以后之身而给与异熟的。如果它不能这样,则依上面所说的名为“既有业”。于(第一及第七速行思)两者之间的五速行思名为“后后受业”;因为此业是于(次生以后的)未来之身得有机会之时才给与异熟的。直至有轮回转起之时,这(五速行思)是没有“既有业”的。

更有重(业)、多(业)、近(业)、已作业的四种业,此中:无论是善或不善,在重与轻之中,如弑母等之业或大(上二界)业的“重业”,则最初成熟(受报)。同样的,于(次数的)多与少之中,那“多(数的)”善性的或不善性的(业)先成熟。于临终之时所忆念的业名为“近业”;即近于死者能去忆念并以此业而生的。其次除了此等三种业之外而得数数行作的业为“已作业”,是在没有那三种业之时而引起结生的。

更有令生业、支持业、妨害业、破坏业(的四种)。此中:“令生业”是善与不善并于结生及转起令生色与非色的异熟蕴之业。而“支持业”是不能生异熟,但支持、持续由于其他的业给与结生之时而生的异熟中所生起的苦乐。“妨害业”是妨害障碍及不予持续由于其他的业给与结生之时而生的异熟中所生起的苦乐。“破坏业”自己虽亦是善或不善,但破坏其他力弱的业及排斥它的异熟,而作为自己的异熟生起的机会。

于此十二种业中的业及异熟的差别,唯有不与诸声闻所共的诸佛所具的业及异熟之智而得明了其如实的自性。其次毗钵舍那的行者能知业与异熟的差别的一部分。是故略示这(十二业之)门以说明业的差别。

如是这十二种业是包含于业轮转之中,有人即以这业轮转及异熟轮转而把握名色之缘。他既这样依业轮转及异熟轮转而见名色是由于缘而转起的,犹如现在,亦以业轮转及异熟轮转而观于过去世由缘而起,并以业轮转及异熟轮转而观于未来世由缘而起。如是业与业的异熟,业轮转与异熟轮转,业转起与异熟转起,业相续与异熟相续,所作与所作的果,他这样的观察:

从业起异熟,异熟业为因,

从业而再有,世间起如是。

如是观察的人,则完全断除关于前际的所谓“我于过去世存在的吗”的此等的一切十六种疑惑。于一切的有、生、趣、(识)住、(有情)居中,他认识了只是由于因果的连续而转起名色。他见到于原因之外无作者,于异熟的转起之外没有异熟的受者。他以正慧而见得很清楚:说有原因之时为“作者”,有异熟的转起之时为“受者”,这不过是智者依于世俗的概念的言说而已。古人说:

没有业的作者,也无异熟的受者,

只是诸法的转起;这是正确的见解。

这样的业和异熟有因而转起,

犹如种子和树等,不知其前际。

于未来的轮回亦不知他们的不起,

不知此意而诸外道的见解不自在。

他们执着有情之想而有常见与断见,

执诸六十二见而使他们的意见自相违。

他们为自己的见缚所缚,被爱流冲去了,

被渴爱之流冲去了,自己的痛苦不解脱。

佛的弟子比丘而以自己的通智知此义,

通达甚深微妙的空与缘。

异熟之中无有业,业中亦不存异熟,

两者互相都是空,可是离了业无果。

譬如太阳、宝珠、牛粪之中无有火,

亦非从彼等之外而有,但以此等资料而生火。

如是异熟不在于业中,亦非在于业之外,

业亦不是存于异熟中;

果中无有业,业中亦无果,

但因由于取业而生果。

没有天与梵天为轮回的作者,

但由因、缘而诸法的转起。

如是以业轮转及异熟轮转而把握名色之缘,及断除对于三世的疑惑者,以死与结生而知一切过去未来及现在的诸法。这是他的遍知之智。

(六)遍知智——法住智

他这样的了解:于过去由业缘而生的诸蕴,已在彼处而灭;由于过去的业缘而于此有生起别的诸蕴;但没有一法是从过去有而来于此有的。于此有由于业缘而生的诸蕴将灭,于再有(来世)别的(诸蕴)将生;自此有亦无一法将去于再有。

譬如讽诵,不是从阿阇梨之口而入于弟子之口,但不能说不是由于他的讽诵之缘,而于弟子之口起了讽诵。又如(病者的)使者所饮的咒水并未入于病者的腹中,但不能说不是由于此缘而得治病。亦如对镜化妆他的面,并未施于镜中的面像,但不能说不是由于此缘而得知其化妆。(譬如从灯点灯)并非从这一盏灯芯上的灯焰跑走另一盏的灯芯上面去,但不能说不是由于此缘而生那一灯芯的灯焰。如是没有任何一法是从过去有而转移至此有,亦不从此有而转移至再有的,但不能说不是由于过去有的蕴、处、界之缘而生此世(的蕴处界),或由此世的蕴、处、界之缘而生再有的蕴、处、界的。

譬如意界之后的眼识,

不自彼处来,但在彼后生,

同样的,结生之时是由心相续而起,

前心破坏了,后心继之生。

他们没有中间者,也无有间断,

没有一物是从死心来,但生于结生。

如是以死及结生而知一切法者,曾经增加了以一切行相而把握名色之缘的智,善断十六种的疑惑。不但如此,并且断了“关于疑师”等的八种疑惑及镇伏了六十二种恶见。如是应知以种种的方法而把握名色之缘及越度了关于三世的疑惑所建立的智为“度疑清净”,同时“法住智”、“如实智”、“正见”也是这度疑清净的同义语。即所谓:“由无明之缘而有行为缘生。这两者都是缘生,把握此缘的智为法住智”。

“忆念无常者,于何等法如实知见?如何成为正见?从何而善见一切诸行为无常?断何等的疑惑?忆念苦及无我者,于何等法如实知见?……乃至断何等的疑惑?忆念无常者,于相如实知见,因此而言正见。如是由彼而善见一切诸行为无常,断除对于彼等的疑惑。忆念苦者,于转起如实知见。忆念无我者,于相及转起如实知见,因此名为正见。如是由彼而善见一切诸法为无我,断除对于彼等的疑惑。而如实智,正见,度疑的此等三法是异义异文,或为一义而异文?而如实智、正见、度疑的此等三法是一义而异文”。

由此(如实之)智而具观者,于佛教中名为得入息者(圣果)、得建立者(圣道)、决定至者及小须陀洹。

是故为欲越度疑惑的比丘,

应该常念与把握一切名色之缘。

为善人所喜悦而造的清净道论,在论慧的修习中,完成了第十九品,定名为度疑清净的解释。

猜你喜欢
  卷三百八十五·佚名
  续大唐内典录赞序·道宣
  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卷下·佚名
  覆能信书(二通)·太虚
  选刻角虎集小序·佚名
  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卷第三·佚名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六卷·一行
  二 集·佚名
  卷第十·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六十二·唐慧琳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第八·佚名
  覆天童净心老和尚书·太虚
  卷第三十三(第五诵之五)·佚名
  圣多罗菩萨梵赞·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十二·澄观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折·王伯成

    (驾云)(外末进宝了)(驾、旦、外一行了)(外做宣末科)(正末扮上了)(引仆童上了)(正未云)嗨!对著此景,却不快活!(做教小童斟酒了)(正末云)小童,此处无事,你自回去。如是朝野里官人每,你凿我在这里。(仆童下)(末做住) 【正宫】

  • 雍熈乐府卷之九·郭勋

    南吕一枝花      威武乾坤旺气髙日月光明照衆星拱北极万象应皇朝雨顺风调国泰民安乐各偏邦来进朝享宗庙社稷威灵差遣

  • 卷四十七·谷应泰

      ○宸濠之叛武宗正德二年夏四月,刘瑾受宁王宸濠重赂,矫诏擅复护卫屯田。宁藩旧在大宁,今三卫地也。初,太祖诸子,燕王善谋,宁王善战。靖难兵起,燕王以计挟宁王迁北平,后以其地与朵颜三卫,   遂徙封江西。天顺间,宁府不法,革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十三·佚名

    嘉靖三十三年八月己巳朔命总督漕运侍郎郑晓督修如皋海门泰兴海州盐城等处城池寨堡添设掘港把总官一员备盗○庚午南京太仆寺卿章焕言比者江南之变起于内地游民利贼重货为之乡导而我兵仓卒无备徒手搏战于沟塍沮洳之乡故

  • 卷之一千三百六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二百四十六·佚名

    光绪十三年。丁亥。八月。乙酉朔。上诣储秀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甲寅皆如之。内起居注  ○以工部右侍郎徐用仪兼署刑部左侍郎。现月以记名提督孙金彪为陕西汉中镇总兵官。明发  ○上以祭社稷坛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卷二十一·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周安惠公起神道碑王安石公讳某字某姓周氏为人俶傥有大节敏于文学逹于政事真宗初即位以进士甲科除将作监丞通判齐州即有能名召还为著作郎直史馆提点开封府诸县镇公事歴三司戸部度支判官又皆有能名遂以右正

  • 卷七十二·傅恒

    <史部,纪事本末类,平定准噶尔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七十二乾隆二十四年夏四月乙亥训谕八旗大臣官员上谕军机大臣曰朕今日恭阅皇祖实録议政大臣等奉上谕太祖太宗时满洲兵凡遇征战马匹口粮自备行走

  • 一八七 我的工作四·周作人

    一九五二年“三反运动”已经过去,社会逐渐安定下来,我又继续搞翻译工作了。在这困难的期间,我将国民党所抢剩的书物“约斤”卖了好些,又抽空写了那两本《鲁迅的故家》等,不过那不是翻译,所以可无需细说了。自此以后我的工作

  • 杜希全传·欧阳修

    杜希全是京兆醴泉县人。任郭子仪部下裨将,积累功劳官至朔方节度使。军令严整,士兵都怕他的威严。皇帝流亡奉天,杜希全与..坊节度使李建徽、盐州刺史戴休颜、夏州刺史时常春带兵奔赴国难,在漠谷宿营,被叛军半路拦击,登上高山

  • ●宋人轶事汇编卷十七·丁传靖

    汤思退 陈康伯 陈俊卿 赵雄 赵叔问 汤举,处州缙云人,与先人太学同舍。登第之后,累任州县,积官至承议郎。居乡以疾不起。时适当迁员郎,而纶轴未颁。缙云令王令洙告其家曰:&ldquo;未须发丧,少俟命下。&rdquo;且为遣价疾驰入都,

  • 卷二十五、严禁朋党·黄鸿寿

    世宗雍正元年,夏四月,帝初御乾清门听政,顾语群臣曰:&lsquo;朋党恶习,起于明季,此风至今未息。尔大臣有则痛改,无则永以为戒。&rsquo;反复数百言,诰诫至切。先是,康熙朝廷臣见圣祖春秋高,储君在位以来,宠移爱夺之机,屡朕窥测圣心,或

  •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吕思勉

    从两汉到魏、晋,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转关。其要点,在破除古代的迷信,而从事于哲理的研究。两汉时代的迷信,并非下等社会才然,即上流社会,也是如此。试看当时政治上,遇天灾而修省,或省策免之公等,都略有几分诚意,和后世视为虚文的不

  •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十卷·蕴闻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十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 上进颂古世尊未离兜率已降王宫。未出母胎度人已毕。颂云利刃有蜜不须舐。蛊毒之家水莫尝。不舐不尝俱不犯。端然衣锦自还乡世尊初生。一手指天一

  • 三宜盂禪師語錄卷七·明盂

    住雲門顯聖寺門人淨範編山陰嗣法弟子祁淨超較訂拈古世尊因長爪梵志索論義,預約曰:我義若墮,當斬首以謝。世尊曰:汝義以何為宗?志曰:我以一切不受為宗。世尊曰:是見受否?志拂袖而去。行至中路有省,乃歎曰:我義兩處負墮,是見若受;負

  • 三峰藏和尚语录卷第八·三峰法藏

    吴虎丘山云岩寺嗣法门人弘储编颂古七佛并西天二十八祖传法偈。无相身心即有无有无两绝密交芦迅雷不及掩双耳梦断遥空月自孤。世尊降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曰天上天下惟吾独尊。指天指地已全提四顾周行见

  • 永嘉郡记·郑缉之

    又作永嘉记、永嘉志、永嘉地记。南朝宋郑缉之撰。已佚,今有清陶珽辑本,刊于《说郛》,王谟《汉唐地理书钞》辑本,清末孙诒让辑本。所记永嘉郡(今浙江温州、丽水)山川、乡亭最为详悉,旁及物产、佚闻、传说。其辑本是研究

  • 一贯别传·吹万广真

    主张三教道理一贯的论著。五卷。明·吹万广真撰。收在《嘉兴藏》。本书内容是在阐述儒道释三家重要典籍的精义,或以一经、一章为范围,或单就一句话发挥。卷一为〈儒宗〉,所解的儒家经典有《易经》及《四书》。卷二为〈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