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七品

第一章 阿罗汉有福业积集论

今名阿罗汉有福业积集论。此处,见彼阿罗汉之施分配、礼拜支提之业,言“阿罗汉有福业之积集”,乃安达派之邪执。

(自)阿罗汉有福业之积集耶?(他)然。(自)阿罗汉有非福业之积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阿罗汉无非福业之积集耶?(他)然。(自)阿罗汉无福业之积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阿罗汉有福业之积集耶?(他)然。(自)阿罗汉行福行,行不动行,引趣作业,引有作业,引自在作业,引增上作业,引大富作业,引大眷属作业,引天之福乐作业,引人之福乐作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阿罗汉有福业之积集耶?(他)然。(自)阿罗汉增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阿罗汉减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阿罗汉舍耶?……乃至……执耶?……乃至……阿罗汉散耶?……乃至……阿罗汉集耶?……乃至……阿罗汉熏耶?……乃至……阿罗汉薰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阿罗汉非不增、不减,减终而住者耶?(他)然。(自)若“阿罗汉不增、不减,减终而住者”,汝实不应言:“阿罗汉有福业之积集。”(自)阿罗汉非不舍不执,舍终而住、不散不集,散终而住、不熏不薰,熏终而住者耶?(他)然。(自)若“阿罗汉不熏不薰,熏终而住者”,汝实不应言:“阿罗汉有福业之积集。”

(自)阿罗汉无福业之积集耶?(自)然。(他)阿罗汉以施而施耶?(自)然。(他)若“阿罗汉以施而施”者,依此不应言:“阿罗汉无福业之积集。”(他)阿罗汉施衣……乃至……施食、施床座、施病缘药资具、施嚼食、施啖、食施饮水、礼支提、献华鬘于支提、献香、献涂香……乃至……右绕支提耶?(自)然。(他)若“阿罗汉右绕支提”,依此不应言:“阿罗汉无福业之积集。”

第二章 阿罗汉无非时死论

今名阿罗汉无非时死论。此处,“诸比丘!我不说已作积集之故,不受思业异熟而灭”之经意于不如理作意,言“阿罗汉受一切之业异熟,终而涅槃,故阿罗汉无非时死”者,乃王山部及义成部之邪执。

(自)阿罗汉无非时死耶?(他)然。(自)无杀阿罗汉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有杀阿罗汉者耶?(他)然。(自)阿罗汉有非时死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阿罗汉无非时死耶?(他)然。(自)夺阿罗汉命者是有命,有命之残余时而夺命耶?无命,无命之残余时夺命耶?(他)有命,有命之残余时而夺命。(自)若“有命,命之残余时而夺命”者,不应言:“阿罗汉无非时死。”(自)无命,无命之残余时而夺命耶?无杀阿罗汉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阿罗汉无非时死耶?(他)然。(自)对于阿罗汉之身,毒、武器、火乃无效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对于阿罗汉之身,毒、武器、火乃非效耶?(他)然。(自)若“对于阿罗汉之身,毒……乃至……火有效”者,依此不应言:“阿罗汉无非时死。”

(自)对于阿罗汉之身,毒……乃至……火无放耶?(他)然。(自)无杀阿罗汉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阿罗汉有非时死耶?(自)然。(他)非世尊所仰耶?曰:“诸比丘!我不说已作积集之故,不受思业之[异熟]而灭。其[灭]者于现法,或于次生,于后次生应起。”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依止,阿罗汉无非时死。

第三章 一切由业论

今称一切由业论。此处,依止于言“依业而世间转”之经,言“一切是此业、烦恼、异熟之转而依业”者,乃王山部及义成部之邪执。

(自)一切者是依业耶?(他)然。(自)业亦依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一切者依业耶?(他)然。(自)一切者因宿作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一切者依业耶?(他)然。(自)一切者依业异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一切者依业异熟耶?(他)然。(自)依业异熟而杀生耶?(他)然。(自)杀生为有果耶?(他)然。(自)业异熟是有果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业异熟是无果耶?(他)然。(自)杀生是无果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依业异熟而不与取……乃至……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破墙、窃盗、袭掠一家、持伏于路边、趣于他妻、掠夺城邑、掠夺聚落;依业异熟而以施而施、施衣、施食、施床座、施病缘药资具耶?(他)然。(自)病缘药资具有果耶?(他)然。(自)业异熟有果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业异熟无果耶?(他)然。(自)病缘药资具无果耶?(他)实不应如是言。

(他)不应言:“一切者依业。”耶?(自)然。(他)非世尊所仰耶?曰:

“世间依业转,

 众生依业转,

 有情束缚业,

 如车轴之辖。

 依业名赞叹,

 依业生死缚,

 知业种种用,

 何言无世业。”

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是故,一切依于业。

第四章 根缚论

今称根缚论。此处,有二种苦,是根缚与非根缚。根缚是依苦事为苦。非根缚是自认为“依生死逼迫之义是无常,其事为苦”而苦。不执此之分别而言“世尊为边知彼而住于梵行”,是唯根缚之苦而无他,如说因部之邪执。

(自)唯根缚是苦耶?(他)然。(自)唯根缚是无常、有为、缘起、尽法、坏法、离贪法、灭法、变易法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非根缚非无常……乃至……变易法耶?(他)然。(自)若“非根缚是无常……乃至……变易法”者,汝不应言:“唯根缚是苦。”

(自)非根缚是无常……乃至……变易法而不是苦耶?(他)然。(自)根缚是无常……乃至……变易法而不是苦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根缚是无常……乃至……变易法而苦耶?(他)然。(自)非根缚是无常……乃至……变易法而苦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唯根缚是苦耶?(他)然。(自)世尊言:“无常是苦”,无常不是非根缚耶?(他)然。(自)若“世尊言‘无常是苦’,无常非根缚”者,汝不应言:“唯根缚是苦。”

(他)不应言:“唯根缚是苦。”耶?(自)然。(他)如世尊是边知根缚之苦而住于梵行,如是世尊是边知非根缚之苦而住于梵行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如根缚之苦是边知耶?如不再生,如是非根缚之苦是边知耶?不再生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是故,唯根缚是苦。

第五章 除圣道论

今名“除圣道论”。此处,言“圣道是至苦灭之道”,故言“除圣道而余之诸行是苦”,乃说因部之邪执。

(自)除圣道而余诸行是苦耶?(他)然。(自)苦集亦是苦耶?(他)然。(自)苦集亦是苦耶?(他)然。(自)圣谛唯三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圣谛唯三耶?(他)然。(自)四圣谛,即苦、苦集、苦灭、苦灭道,非依世尊所言耶?(他)然。(自)若“四圣谛,即苦、苦集、苦灭、苦灭道、依世尊所言”者,故不应言:“圣谛唯三。”

(自)苦集亦是苦耶?(他)然。(自)依何义耶?(他)依无常义。(自)圣道是无常耶?(他)然。(自)圣道是苦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圣道是无常,其又不是苦耶?(他)然。(自)苦集是无常,其又不是苦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苦集是无常,其又是苦耶?(他)然。(自)圣道是无常,其又是苦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除圣道而余之诸行是苦。”耶?(自)然。(他)其不是至苦灭之道耶?(自)然。(他)若“其是至苦灭之道”者,汝应言:“除圣道而余之诸行是苦。”

第六章 不应言“僧伽受供物”之论

今称“不应言‘僧伽受供物’之论”。此处,依胜义而唯道果为僧伽,而道果以外不名为僧伽,道果即何物亦不受,是故不应言“僧伽受供物”者,乃名为现在大空宗——方广部之邪执。

(自)不应言:“僧伽受供物。”耶?(他)然。(自)僧伽非应请、极应请、可接待、应供施、应合掌、世间无上福田耶?(他)然。(自)若“僧伽是应请……乃至……世间无上福田”者,汝应言:“僧伽受供物。”

(自)不应言:“僧伽受供物。”耶?(他)然。(自)“四双八辈是应供施”者非世尊所仰耶?(他)然。(自)若“‘四双八辈是应供施’者是世尊所言”,汝应言:“僧伽受供养。”

(自)不应言:“僧伽受供物。”耶?(他)然。(自)对于僧伽非有施而施物耶?(他)然。若“对于僧伽有施而施物”者,汝应言:“僧伽受供物。”(自)对于僧伽非有施衣、施食、施床座、施病缘药资具、施嚼食、施啖食……乃至……施饮水之物耶?(他)然。(自)若“对于僧伽……有施衣、施食、施床座、施病缘药资具、施嚼食、施啖食……乃至……施饮水之物”者,汝应言:“僧伽受供物。”

(自)不应言:“僧伽受供物。”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

“如[祭祠之]火以供物,[如受]大地大云,

 成就三昧之僧伽受供物。”

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僧伽受供物。

(他)僧伽受供物耶?(自)然。(他)道受果受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第七章 不应言“僧伽净化供物”之论

今称“不应言‘僧伽净化供物’之论”。此处,唯道果名僧伽故,其等[道果]净化供物事为不可能。故“不应言‘僧伽净化供物’”,乃同彼[方广部]之邪执。

(自)不应言:“僧伽净化供物。”耶?(他)然。(自)僧伽非应请、极应请、应供施、应合掌、世间无上福田耶?(他)然。(自)若“僧伽是应请……乃至……无上福田”者,汝应言:“僧伽净化供物。”

(自)不应言:“僧伽净化供物。”耶?(他)然。(自)“四双八辈是应供施”者非世尊所仰耶?(他)然。(自)若“四双八辈是应供施”者是世尊所仰,汝应言:“僧伽净化供物。”

(自)不应言:“僧伽净化供物。”耶?(他)然。(自)对于僧伽非有施之施而终、令为供物、令有效果之物耶?(他)然。(自)若“对于僧伽有施之施而终、令为供物、令有效果之物”者,汝应言:“僧伽净化供物。”(自)对于僧伽非有施衣……施食……乃至……施床座……乃至……施病缘药资具……乃至……施嚼食……乃至……施啖食……乃至……施饮水、令为供物、令有效果之物耶?(他)然。(自)若“对于僧伽有施饮水、令为供物、令有效果之物”者,汝应言:“僧伽净化供物。”

(他)僧伽净化供物耶?(自)然。(他)道是净化耶?果是净化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第八章 不应言“僧伽受用”之论

今称“不应言‘僧伽受用’之论”。于此处,亦唯道果名僧伽故何物亦不受用,是故“不应言‘僧伽受用而饮、啮、味’”者,即亦彼等[方广部]之邪执。

(自)不应言:“僧伽而受用饮啮味。”耶?(他)然。(自)僧伽非有作食、作别请食、作粥饮物耶?(他)然。(自)若“僧伽有作食、作别请食、作粥饮物”者,汝应言:“僧伽而受用饮啮味。”

(自)不应言:“僧伽而受用饮啮味。”耶?(他)然。(自)“众食、展转食、残食、非残食”者非世尊所仰耶?(他)然。(自)若“‘众食……乃至……非残食’者是世尊所仰”者,汝应言:“僧伽而受用饮啮味。”

(自)不应言:“僧伽而受用饮啮味。”耶?(他)然。(自)八种饮物,即庵摩罗汁、阎浮汁、蕉汁、芭蕉汁、蜜汁、葡萄汁、水百合根汁、波娄沙迦(三色花)汁者非世尊所说耶?(他)然。(自)若“八种饮物,即庵摩罗汁……乃至……波娄沙迦(三色花)汁为世尊所说”者,汝应言:“僧伽而受用饮啮味。”

(他)僧伽而受用饮啮味耶?(自)然。(他)道而受用饮啮味,果而受用饮啮味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第九章 不应言“施于僧伽而有大果”之论

今称“不应言‘施于僧伽有大果’之论”。依此处,亦唯道果名僧伽。何物亦不能施于彼等,不依于彼等而受,依施于彼等,无望任何之利益,是故“不应言‘施于僧伽有大果’”,亦同彼等[方广部]之邪执。

(自)不应言:“施于僧伽有大果。”耶?(他)然。(自)僧伽非应请、极应请、应供施、应合掌、世间无上福田耶?(他)然。(自)若“僧伽是应请……乃至……无上福田”者,汝应言:“施于僧伽有大果。”

(自)不应言:“施于僧伽有大果。”耶?(他)然。(自)“四双八辈是应供施”者非世尊所言耶?(他)然。(自)若“四双八辈是应供施”为世尊所言者,汝应言:“施于僧伽有大果。”

(自)不应言:“施于僧伽有大果。”耶?(他)然。(自)“瞿昙弥女!施于僧伽!若施于僧伽者,我与僧伽俱受供养”者非世尊所言耶?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应言:“施于僧伽有大果。”

(自)不应言:“施于僧伽有大果。”耶?(他)然。(自)天帝释对世尊非如是言耶?曰:

“供牺诸人求福有情等,

 为来世作福(善根),若施于何处有大果耶?”

“住于四向与四果,

 此正僧伽而得慧戒定,

 供牺诸人求福有情等,

 为来世作福若施于僧伽有大果。”

“此之僧伽者实广且大,

 此乃如无量大海[无量之]大洋,

 彼等实最胜人中雄者之声闻,

 说赍光之法。”

“向僧伽布施诸人之[施]者,

 为正施正供正而献,

 确立行僧伽之供施,

 有大果称赞世间解。

 随念如是之供牺,

 充满欢喜住世之诸人,

 调伏悭垢之根本,

 无所非难住天处。”

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施于僧伽有大果。

第十章 不应言“施佛有大果”之论

今称“不应言‘施佛有大果’之论”。此处,世尊亦不受用何者,然为共世间随顺而受用,如示现自己,是故以无益,言“不应言‘施佛有大果’”,乃同彼等[方广部]之邪执。

(自)不应言:“施于佛有大果。”耶?(他)然。(自)世尊非两足中之第一、两足中之最胜、两足中之上首、两足中之最上、两足中之最尊、无等、无等等、无比等、无比类、无比人耶?(他)然。(自)若“世尊是两足中之第一、两足中之最胜……乃至……无比人”者,汝应言:“施佛有大果。”

(自)不应言:“施佛有大果。”耶?(他)然。(自)于戒定慧有与佛等等者耶?(他)然。(自)若“于戒定慧无与佛等等者”,汝应言:“施佛有大果。”

(自)不应言:“施佛有大果。”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此世界与他世界皆取欲功德之大果,至应请者中之最上,无有比佛陀更胜者、相等者。”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施佛有大果。

第十一章 供物净化论

今名供物净化论。此处,若为依受者供物所净化有大果,依施者而施所施,依受者异熟现,他应为他作者,苦乐应为他作,作者与受者应异,是故言“施依施者所净化,非依受者,唯施者之心清净与异熟者”,乃北道派之邪执。

(自)唯施者净化施而非受者耶?(他)然。(自)受者非应请、极应请、应供施、应合掌、世间无上福田耶?(他)然。(自)若“受者是……乃至……福田”者,汝不应言:“唯施者净化施而非受者。”

(自)唯施者净化施而非受者耶?(他)然。(自)“四双八辈是应供施”者非世尊所仰耶?(他)然。(自)若“‘四双八辈是应供施’为世尊所仰”,汝不应言:“唯施者净化施而非受者。”

(自)唯施者净化施而非受者耶?(他)然。(自)以施物施于预流者非有效果耶?(他)然。(自)若“以施物施于预流者有其效果”者,汝不应言:“唯施者净化施而非受者。”(自)以施物施于一来果者……乃至……不还者……乃至……阿罗汉非有效果耶?(他)然。(自)若“以施物施于一来者……乃至……不还者……乃至……阿罗汉有效果”者,汝不应言:“唯施者净化施而非受者。”

(自)受者净化施耶?(自)然。(他)他是他之作者,苦乐是他作,作者与受者异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施者净化施而非受者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阿难!此等四种之清净施物,何等为四?阿难!有施物,由施者而净,非由受者。阿难!有施物,依受者而净,非依施者。阿难!有施物,依施者亦依受者而净。阿难!非依施者亦非依受者而净。”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不应言:“布施唯依施者而净化,非受者。”

[摄颂曰]:

 阿罗汉有福业之积集,阿罗汉无非时死,

 一切物依业,唯根缚是苦,

 除圣道其余诸行是苦,

 僧伽受其供物,僧伽净化供物,

 僧伽而受用饮啮味,施于僧伽有大果,

 [施佛有大果],施为净化。

第十七品[终]

猜你喜欢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十八·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八卷·宝亮
  卷第一·契嵩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一·玄奘
  一百五十赞佛颂·佚名
  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之下(僧宝聚)·非浊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六(本)·窥基
  众经撰杂譬喻·佚名
  白国因由·佚名
  律宗会元卷中(止戒体终)·守一
  卷第一百十七·霁仑超永
  卷二·佚名
  对治品第三·佚名
  佛说文殊悔过经·佚名
  答觉非问(十三则)·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廖正一·唐圭璋

      正一字明略,安陆人。自号竹林居士。元丰二年(1079)进士。元祐六年(1091),宣德郎充馆阁校勘,权通判杭州。同年十一月,除秘阁校理。绍圣间,贬信州玉山监税,丧明而没。姓名曾入党籍。大观二年出籍。有竹林集三卷(或云有白集),今不

  • 卷之一故事·梁章钜

    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按《蜀梼杌》云: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版于寝

  • 卷一百六十·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六十冠簪类四言古冠帻铭         【汉】李 尤冠为元服帻为首服君子敬愼自强不忒五言古赠四王冠诗       【汉】应 亨济济四令弟妙年践二九令月维吉日成服加元

  • 卷八·文珦

    钦定四库全书 潜山集卷八      宋 释文珦 撰五言律 雪霁 静寄向空林於今岁月深因知闲趣味嬾与俗浮沉霁雪千峰玉朝阳万树金是吾真富贵不觉动微吟 为言以道赋岩隐 隐者心常静山林迹易安几年灵运屐九转葛玄丹石

  • 王沂孙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王沂孙(生卒年不详)字圣与,又字咏道,有碧山、中仙、玉笥山人诸号,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其生年在周密之后,张炎之前。据其《淡黄柳》词题,沂孙于咸淳十年(1274),与周密别于孤山。次年,周密游会稽,相会一月。景炎元年(1276)冬,

  • 卷二百五十 列传三十七·赵尔巽

      李霨孙廷铨杜立德冯溥王熙弟燕吴正治黄机 宋德宜子骏业伊桑阿子伊都立阿兰泰子富宁安徐元文弟秉义   李霨,字坦园,直隶高阳人,明大学士国缙子。少孤,劬学自厉。顺治三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进编修。十年,世祖亲试习

  • 卷第十四·徐鼒

    前翰林院检讨加詹事府赞善衔六合徐鼒譔列传第七章正宸 罗万象(王孙蕃、左光先) 吴适 李模 乔可聘(姚思孝) 李清钱敬忠章正宸罗万象(王孙蕃、左光先)吴适李模乔可聘(姚思孝)李清钱敬忠章正宸字羽侯,号格庵;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六十四·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四十一·萧常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四十一    宋 萧常 撰魏载记六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少好撃劒尚武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受学於郑玄以琴书自娱袁绍辟为骑都尉绍治兵黎阳次於延津琰

  • 姚景行传·脱脱

    姚景行,初名景禧。祖父汉英,本为周国将领,应历初来访我国,用敌国之礼仪,皇上发怒,扣留了他,隶属于汉人宫分。及至景行贵显之后,才出其宫籍,定籍贯为兴中县。景行博学。重熙五年(1036),提升入进士乙科,任将作监,改任燕赵国王教授。

  • 张翰传·脱脱

    张翰,字林卿,忻州秀容人。大定二十八年(1188)中进士,调任隰州军事判官。有人诬告一家兄弟三人拦路抢劫,张翰暗访得知真实情况,就向州里说明并释放了他们。历任东胜、义丰、会川县令,补任尚书省令史,又任户部主事,升为监察御史

  • 卷五·俞皋

    <經部,春秋類,春秋集傳釋義大成欽定四庫全書春秋集傳釋義大成卷五 元 俞臯 撰僖公【次于聶北救邢名申莊公庶子閔公庶兄母成風在位三十三年子文公立護法】【小      心畏忌曰僖壬戌不書 即位内無所承也左氏

  • 十、居室与庭园·林语堂

    中国建筑的要领,前面"建筑"的一节中已略有所论列。至中国式的居室与庭园,示人以更奥妙的神态,值得特别加以注意。这个与自然相调和的原则,更进一步,因为在中国人的概念中,居室与庭园不当作两个分立的个体,却视为整个

  • 德立·慎到

    原文:立天子者。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者。不使大夫疑焉。立正妻者。不使嬖妾疑焉。立嫡子者。不使庶孽疑焉。疑则动。两则争。杂则相伤。害在有与不在独也。故臣有两位者国必乱。臣两位而国不乱者。君在也。恃君而不乱

  • 洞山聪禅师·惠洪

    禅师名晓聪。生杜氏。韶州曲江人。少依云门寺得度。头骨峣然。一帔阅寒暑。周游荆楚。饫厌保社。与众作息。无有识之者。在云居时。传僧伽在维扬。于是禅者立问曰。既是泗州僧伽。因什么扬州出现。聪婆娑从旁来。众戏

  • 杂毒海卷三·性音

      京都柏林嗣祖沙门 性音 重编投机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灵云勤)。夜宿花城与酒楼。一闻歌管惹离愁。利刀掣断红丝线。你若无心我便休(楼子)。万象之中独露身。唯人自

  • 白氏长庆集·白居易

    中国古代诗文别集。唐代白居易撰。此集的最早编定者为白氏的好友元稹,约成于穆宗长庆年间。50卷,收有白前半生的作品,除各类诗外,还收有赋赞等散文。白氏生前曾亲自对自己的诗进行多次编集、整理,并请人抄写数份,分存各处,把

  • 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佚名

    经名: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北宋初。假托太上老君传授天师张道陵,劝人礼拜北斗七元君,延生保命。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 洞神部本文类。太上老君向张道陵述北斗司生司杀,养物济人,有情之人皆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