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 见相应

第一 预流品

[一]第一 风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而起如是之见:风不吹,河不流,怀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没,如柱之立住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诸比丘!因有色,由取色,因现贪于色,而起如是见:风不吹,河不流,怀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没,如柱之立住。”

五~七

受……想……行……

因有识,由取识,因现贪于识而起如是见:风不吹,河不流,怀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没,如柱之立住。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大德!是苦。”

“不执取无常、苦变易之法,以起如是之见:风不吹,河不流,怀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没,如柱之立住耶?”

“大德!不也。”

一〇~一二

受……想……行……

一三

“识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大德!是苦。”

“不执取无常、苦变易之法,以起如是之见:风不吹,河不流,怀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没,如柱之立住耶?”

“大德!不也。”

一四

“所见、所闻、所思、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大德!是苦。”

“不执取无常、苦变易之法,以起如是见:风不吹,河不流,怀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没,如柱之立住耶?”

“大德!不也。”

一五

“诸比丘!圣弟子于如是六处断疑惑,于苦断疑惑,于苦集断疑惑,于苦灭断疑惑,于顺苦灭道断疑惑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预流,有不堕法,决定,为趣三菩提。”

[二]第二 我所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而起如是之见: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体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诸比丘!因有色,由取色,由现贪于色,而起如是之见:此是我所,此是我,此为我体。”

五~七

受……想……行……

“因有识,由取于识,由现贪于识,而起如是之见:此是我所,此是我,此为我体。”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乃至……”

一〇~一二

受……想……行……

一三

“识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乃至……”

“不取彼而起如是之见:此是我所,此是我,此为我体耶?”

“大德!不也。”

一四

“所见、所闻、所思、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大德!是苦。”

“不执取无常、苦变易之法,而起如是之见:此是我所,此是我,此为我体耶?”

“大德!不也!”

一五

“诸比丘!圣弟子于如是六处,断疑惑。于苦断疑惑……乃至……于顺苦灭道断疑惑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预流,有不堕法,决定,为趣三菩提。”

[三]第三 我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而起如是之见:此是我,此是世间,此我应于死后有,常、恒、永住而为不变易之法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诸比丘!由有色,由取于色,由现贪于色,而起如是之见:此是我,此是世间,此我应于死后有,常、恒、永住,为不变易之法。

五~七

受……想……行……

因有识,由取于识,由现贪于识,而起如是之见:此是我,此是世间,此我应于死后有,常、恒、永住,为不变易之法。

九~一三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不取彼而起如是之见:此是我……乃至……为不变易之法耶?”

“大德!不也。”

一四

“所见、所闻、所思、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乃至……”

“不取彼而起如是之见:此是我,此是世间,此我应于死后有、常、恒、永住而为不变易之法耶?”

“大德!不也。”

一五

“诸比丘!圣弟子于如是六处断疑惑,于苦断疑惑……乃至……于顺苦灭道断疑惑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预流,有不堕法,决定,为趣三菩提。”

[四]第四 无我所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而起如是之见:若无我、无我所者,当为无我、无我所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诸比丘!因有色,由取于色,由现贪于色,而起如是之见:若无我、无我所者,当为无我、无我所。

五~七

受……想……行……

因有识,由取于识,由现贪于识,而起如是之见:若无我、无我所者,当为无我、无我所。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乃至……”

“虽不取彼而起如是之见:若无我、无我所者,当为无我、无我所耶?”

“大德!不也。”

一〇~一三

受……想……行……识……

一四

“所见、所闻、所思、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乃至……”

“不取彼而起如是之见:若无我、无我所者,当为无我、无我所耶?”

“大德!不也。”

一五

“诸比丘!圣弟子,如是于六处断疑惑,于苦断疑惑……乃至……于顺苦灭道断疑惑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预流,有不堕法、决定、为趣三菩提。”

[五]第五 无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因现贪于何?而起如是之见:无施,无供施,无烧施,无善恶业之果报。无此世,无他世,无母,无父,无生死之众生。于世间沙门、婆罗门无有自证知、现证、宣说此世、他世正到正趣者。四大和合之士夫,命终之时,地还归于地身,水还归于水身,火还归于火身,风还归于风身,诸根转入于虚空。以四人载死人于舆床而往,乃至火葬场,虽语其骨成为鸽色,供物成灰,布施乃愚者之所说,说死后有是虚诳妄说。不论贤者、愚人,身坏而断灭,死后为无有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诸比丘!因有色,由取于色,由现贪于色,而起如是之见:无施,无供施……乃至……身坏而断灭,死后为无有。

五~七

受……想……行……

因有识,由取于识,由因现贪于识,而起如是之见:无施,无供施……乃至……身坏而断灭,死后为无有。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乃至……”

“不取彼而起如是之见:无施,无供施……乃至……身坏而断灭,死后为无有耶?”

“大德!不也。”

一〇~一三

“受……想……行……识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乃至……”

“不执取于苦而有变易之法,以起如是之见:无施,无供施……乃至……身坏而断灭,死后为无有耶?”

“大德!不也。”

一四

“所见、所闻、所思、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乃至……”

“不执取于苦有变易之法者,起如是之见:无施,无供施……乃至……不论贤者,愚人,身坏而断灭,死后当为无有耶?”

“大德!不也。”

一五

“诸比丘!圣弟子如是于六处断疑惑,于苦断疑惑……乃至……于顺苦灭道断疑惑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预流,有不堕法,决定,为趣三菩提。”

[六]第六 作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而起如是之见:自作、令他作、截、令截、煮、令煮、苦、令苦、恼、令恼、胁、令胁、杀、盗、穿墙、掠夺、偷夺,断阻道路,许往他之妻,妄语,虽如是作亦非作恶。以利刃之轮宝,作此地上之生类为一肉聚、一肉块,此因缘故,无恶无招恶。虽往恒河之南岸自杀、令他杀、截、令他截、煮、令他煮,此因缘故,无恶、无有招恶。虽往恒河之北岸,自布施、令他布施、供施、令供施,此因缘故,无福,无招福。虽以布施、调御、禁戒、实语,亦无福,无招福报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诸比丘!因有色,由取于色,由现贪于色,而起如是之见:自作,令他作……乃至……亦无福,无招福。”

六~八

受……想……行……

“因有识,由取于识,由现贪于识,而起如是之见:自作,令他作……乃至……无福,无招福。

一〇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虽不取彼,而起如是之见:自作,令他作……乃至……无福,为无招福耶”

“大德!不也。”

一一~一四

受……想……行……识……乃至……

一五

“所见、所闻、所思、所得、所求,意之所伺、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乃至……”

“虽不取彼,而起如是之见:自作,令他作……无福,为无招福耶?”

“大德!不也。”

一六

“诸比丘!圣弟子如是于六处断疑惑,于苦断疑惑……乃至……于顺苦灭道断疑惑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预流,有不堕法,决定,为趣三菩提。”

[七]第七 因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而起如是之见:众生之杂染乃无因、无缘;众生成为杂染是无因、无缘。众生之清净是无因无缘;众生成为清净乃无因、无缘、无力、无勤、无人势、无人勇。一切之众生,一切之生类,一切之生,一切之命乃无自在,无力,无勤而决定、结合,依本性而转变,于六种姓受苦乐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诸比丘!因有色,由取于色,由现贪于色,而起如是之见:众生之杂染……乃至……受乐苦。

五~七

受……想……行……

因有识,由取于识,由现贪于识,而起如是之见:众生之杂染……乃至……受乐苦。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无常耶?是常耶?”

“大德!是无常……乃至虽不取……有变易之法,而起如是之见:众生之杂染……乃至……受乐苦耶?”

“大德!不也!”

一〇~一三

受……想……行……识……乃至……

一四

“所见、所闻、所思、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乃常耶?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乃至……虽不取苦而有变易之法,以起如是之见:众生之杂染……乃至……受乐苦耶?”

“大德!不也。”

一五

“诸比丘!圣弟子如是于六处断疑惑,于苦断疑惑……乃至……于顺苦灭道断疑惑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乃至……为趣三菩提。”

[八]第八 (大)见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而起如是之见:谓此七身非作,非作之所作,非化,非化者,非令生,如柱之立坚固而住,不动,不转变,不相互逼迫,不能相互乐、苦,乐苦。

以何为七耶?地身、水身、火身、风身、苦、乐、命是。此七身乃非作,非作之所作,非化,非化者,非令生,如柱之立坚固而住,不动,不转变,不相互逼迫,不能相互乐、苦,乐苦。

以利刀截其头亦不害其命,以刀入其七身之间。

复以百四十万之生门为始,有七百、六百之生门。五百业、五业、三业、一业、半业、六十二道、六十二内劫、六种族、八人地、四千九百活命、四千九百出家、四千九百龙家、二千根、三千地狱、三十六尘界、七想胎、七无想胎、七节胎、七天、七人、七鬼、七池、七险、七百险、七梦、七百梦、八百四十万大劫之间,不论愚人或贤者,流转轮回后,以究竟苦之边际。

于此间,谓:无有‘因我此持戒、禁戒、苦行、梵行、令熟未熟之业,继续忍受已熟之业至灭尽。’以桀可量乐、苦,于轮回中无有边际,无有增减、消长。

譬如掷缕丸之散解,不论愚人或贤者,而散解乐、苦。”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诸比丘!因有色,由取于色,由现贪于色,而起如是之见:谓此七身非作,非作之所作……乃至……散乐、苦。

一〇~一六

受……

一七~二二

想……

二三~二八

行……

二九~三四

因有识,由取于识,由现贪于识,而起如是之见:谓此七身非作、非作之所作……乃至……散乐、苦。

三五~四〇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乃至……”

虽不取无常、苦而变易之法,当起如是之见耶?谓:此七身非作、非作之所作……乃至……散乐、苦。

“大德!不也。”

四一~四六

所见、所闻、所思、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虽不取彼,当起如是之见耶?谓:此七身非作,非作之所作……乃至……而解散乐、苦……乃至……

四七

诸比丘!圣弟子如是于六处断疑惑,于苦断疑惑……乃至……于顺苦灭道断疑惑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预流,有不堕法,为趣三菩提。”

[九]世间常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起如是之见:世间为常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诸比丘!因有色,由取于色,由现贪于色,而起如是之见:世间为常。

五~八

因有受……想……行……识,由取于识,由现贪于识,而起如是之见:世间为常。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乃至……”

“虽不取苦变易之法,以起如是之见:世间应为常耶?”

“大德!不也。”

一〇~一三

受……想……行……

一四

“所见、所闻、所思、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乃至……

“虽不取苦变易之法,以起如是之见:世间应为常耶?”

“大德!不也。”

一五

“诸比丘!圣弟子如是于六处断疑惑,于苦断疑惑……乃至……于顺苦灭道断疑惑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预流,有不堕法,决定,为趣三菩提。”

[一〇]世间无常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而起如是见:世间为无常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四~一三

“诸比丘!因有色……乃至……识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乃至……”

“虽不取苦变易之法,以起如是见:世间应为无常耶?”

“大德!不也。”

一四

“所见、所闻、所思、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乃至……”

“不取苦变易之法,以起如是见:世间应为无常耶?”

“大德!不也。”

一五

“诸比丘!圣弟子……乃至……决定,为趣三菩提。”

[一一]有边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而起如是见:世间应为有边耶?”

三~一五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决定,为趣三菩提。”

[一二]无边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而起如是见:世间为无边耶?”

三~一五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决定,为趣三菩提。”

[一三]命即身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而起如是见:命即为身耶?”

三~一五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决定,为趣三菩提。”

[一四]命身异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而起如是见:命与身为异耶?”

三~一五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决定,为趣三菩提。”

[一五]如来有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起如是见:如来死后为有耶?”

三~一五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决定,为趣三菩提。”

[一六]如来无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而起如是见:如来死后为无耶?”

三~一五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决定,为趣三菩提。”

[一七]如来有无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而起如是见:如来死后为有无耶?”

三~一五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决定为趣三菩提。”

[一八]如来非有非无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起如是见:如来死后为非有、非无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四~八

“诸比丘!因有色,由取于色,由现贪于色,以起如是见:如来死后为非有、非无……乃至……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乃至……”

“虽不取苦变易之法,以起如是见:如来死后应为非有亦非无耶?”

“大德!不也。”

一〇~一三

受……想……行……识……

一四

“所见、所闻、所思、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大德!是苦。”

“虽不取彼无常、苦变易之法,起如是见:如来死后应为非有亦非无耶?”

“大德!不也。”

一五

“诸比丘!圣弟子如是于六处断疑惑,于苦断疑惑,于苦集断疑惑,于苦灭断疑惑,于顺苦灭道断疑惑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预流,有不堕法,决定,为趣三菩提。”

预流品十八记别(终)

于此摄颂曰:

 风吹与我所

 我及无我所

 无作因见八

 世间常无常

 有边与无边

 命身命身异

 如来死后有

 如来死后无

 死后为有无

 如来之死后

 非有亦非无

第二 重说品

第一章

[一九]第一 风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因现贪于何?以起如是见:风不吹,河不流,怀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没,如柱之立住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诸比丘!因有色,由取于色,因现贪于色,以起如是见:风不吹,河不流,怀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没,如柱之立住。

六~九

因有受……想……行……识,由取于识,因现贪于识,以起如是见:风不吹……乃至……如柱之立而住。

一〇~一五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乃至……”

“虽不取变易之法,而起如是见:风不吹……乃至……如柱之立而住耶?”

“大德!不也……乃至……”

一六

“诸比丘!如是因有苦,由取于苦,因现贪于苦,以起如是见:风不吹,河不流,怀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没,如柱之立住。”

[二〇~三五]第二~十七

于初重说,广说十八记别

[三六]第十八 非有非无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而起如是见:如来死后为非有亦非无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诸比丘!因有色,由取于色,因现贪于色,以起如是见:如来死后为非有亦非无。

六~九

因有受……想……行……识,由取于识,因现贪于识,以起如是见:如来死后为非有亦非无……乃至……”

第二章

[三七]第十九 有色我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因现贪于何?而起如是见:死后为有色无病之有我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诸比丘!因有色,由取于色,因现贪于色,以起如是见:死后为有色无病之有我。

六~九

因有受……想……行……识,由取于识,因现贪于识,以起如是见:死后为有色无病之有我。

一〇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乃至……”

“不取变易之法,而起如是见:死后应为有色无病之有我耶?”

“大德!不也。”

一一~一四

受……乃至……大德!不也。

一五

“诸比丘!如是因有苦,取于苦,因现贪于苦,以起如是见:死后为有色无病之有我。”

[三八]第二〇 无色我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因有何?取于何?因现贪于何?而起如是见:死后为无色无病之有我耶……乃至……

[三九]第二十一 有色无色

※三

……死后为有色而无色无病之有我耶?

[四〇]第二十二 非有色非无色

※三

……死后为非有色非无色无病之有我耶?

[四一]第二十三 一向乐

※三

……死后为一向乐无病之有我耶?……

[四二]第二十四 一向苦

※三

……死后为一向苦无病之有我耶?……

[四三]第二十五 乐苦

※三

……死后为乐苦无病之有我耶?……

[四四]第二十六 非苦非乐

※三

……死后为非苦非乐、无病之有我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诸比丘!因有色,取于色,因现贪于色,以起如是见:死后为非苦非乐,无病之有我。

六~九

因有受……想……行……识,由取于识,因现贪于识,以起如是见:死后为非苦非乐、无病之有我。

一〇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乃至……不取变易之法而起如是见:死后为非苦非乐,无病之有我耶?”

“大德!不也。”

“诸比丘!如是因有苦,由取于苦,因现贪于苦,以起如是见:死后为非苦非乐,无病之有我。”

一一~一四

受……想……行……识是常耶?是无常耶?……乃至……不取变易之法,而起如是见:死后为非苦非乐,无病之有我耶?

“大德!不也。”

一五

“诸比丘!如是因有苦、由取于苦,因现贪于苦,以起如是之见:死后为非苦非乐无病之有我。”

第二广说(终)

摄颂曰:

 风吹与我所

 无与无我所

 无作因见八

 说常与无常

 有边及无边

 命即与命异

 如来之四者

 色我无色我

 有色无色我

 非有非无色

 一向乐之我

 一向苦之我

 乃至乐苦我

 非苦非乐我

 死后无病有

 于第二章说

 此二十六经

第三章

[四五]第一 风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因有何?取于何?因现贪于何?而起如是见:风不吹,河不流,怀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没,如柱之立住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诸比丘!因有色,取于色,因现贪于色,以起如是见:风不吹……乃至……如柱之立住。

六~九

因有受……想……行……识,由取于识,因现贪于识,以起如是见:风不吹……乃至……如柱之立住。

一〇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乃至……虽不取彼变易之法,而起如是见:风不吹……乃至……如柱之立住耶?”

“大德!不也。”

“诸比丘!如是无常者,是苦。因有此,由取于此,以起如是见:风不吹……乃至……如柱之立住。”

[四六~六九]第二~二五

应如上之广说

[七〇]第二六[非苦非乐]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因现贪于何?而起如是见:死后为非苦非乐、无病之有我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诸比丘!因有色,由取于色,因现贪于色,以起如是见:死后为非苦非乐、无病之有我耶?

六~九

因有受……想……行……识,由取识,因现贪识,以起如是见:死后为非苦非乐、无病之有我。

一〇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乃至……不取彼变易之法,而起如是见:死后为非苦非乐、无病之有我耶?”

“大德!不也。”

“诸比丘!如是无常者是苦。因有此,由取于此,以起如是见:死后为非苦非乐、无病之有我。

一一~一四

受……想……行……识是常耶?是无常耶?……乃至……虽不取彼变易之法,而起如是见!死后为非苦非乐、无病之有我耶?”

“大德!不也。”

“诸比丘!如是无常者是苦。因有此,由取于此,以起如是见:死后为非苦非乐、无病之有我。”

第三广说(终)二十六经广说

第四章

[七一]第一[风]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因现贪于何?而起如是见:风不吹,河不流,怀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没,如柱之立住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诸比丘!因有色,由取于色,因现贪于色,以起如是见:风不吹……乃至……如柱之立住。

六~九

因有受……想……行……识,由取于识,因现贪于识,以起如是见:风不吹……乃至……如柱之立住。

一〇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乃至……观此变易之法,得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体耶?”

“大德!不也。”

一一~一四

“受……想……行……识是常耶?是无常耶?……乃至……观此变易之法者,得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体耶?”

“大德!不也。”

一五

“诸比丘!是故所有色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应以正慧如实观:一切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

一六

如是观者……乃至,知……不更受后有。”

[七二~九五]第二~二五

[应如上广说]

[九六]第二十六[非苦非乐]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因有何?由取于何?因现贪于何?而起如是见:死后为非苦非乐,无病之有我耶?”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诸比丘!因有色,由取于色,因现贪于色,以起如是见:死后为非苦非乐,无病之有我。

六~九

因有受……想……行……识,由取于识,因现贪于识,以起如是见:死后为非苦非乐,无病之有我。

一〇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乃至观……变易之法,得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体耶?”

“大德!不也。”

一一~一四

“受……想……行……识是常耶?是无常耶……乃至观……变易之法,得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体耶?”

“大德!不也。”

一五

“诸比丘!是故所有色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正慧如是以观一切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

一六~一九

所有受……想……行……识之过去、未来、现在……乃至……以正慧观……

二〇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之圣弟子厌患于色,厌患于受,厌患于想、厌患于行、厌患于识。厌患而离欲,离欲而解脱,解脱而解脱智生,即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一章十八记别

 二章二十六经

 三章二十六经

 四章二十六经

 有如是之广说

见相应(终)

猜你喜欢
  监院请启·如玺
  卷八十七·佚名
  卷第十一·佚名
  目录·佚名
  福昌善禅师·惠洪
  与慈云法师书(四通)·太虚
  叙·佚名
  辩正论卷第二·法琳
  卷六十八·性音
  心 理 革 命·太虚
  卷第九·佚名
  汉藏教理融会谈·太虚
  卷第二十七·普瑞
  卷第十四·佚名
  卷五·赞宁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亢文苑·隋树森

    亢文苑,生平、里籍不详。元·钟嗣成《录鬼簿》未载其名。从其曲中可看出他曾飘零异乡,落拓不遇,穷愁困厄,因壮志难酬而怀着满腔悲愤。对小人得志、贤才受压的社会现实怀着强烈不满,并具有穷且益坚、经

  • 卷十三 刘潘李严张龚列传第十·陆游

       刘仁赡,字守惠,淮阴洪泽人,父金。事吴武王,有战功,至濠州团练使。长子仁规,娶武王女,贵于其国,尝为清淮军节度使,任赡略通儒术。好兵书。有名于国中,事烈祖,历黄袁二州刺史,入为龙卫军都虞侯。拜鄂州节度使,元宗伐楚。仁赡帅

  • 卷之三百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段祺瑞晚年舐犊·刘以芬

    语曰:“知子莫若父。”又曰:“人莫知其子之恶。”此二语若相反,实则可并行不悖。以常理论,父于子为至亲,平日一举一动,皆不难于侍座之顷、趋庭之际,默察熟审,而决其为智愚邪正。然此必其中无所蔽而后能然,若父于子,爱之过深,期之

  • 提要·吴师道

    【臣】等谨案敬乡录十四卷元吴师道辑师道字正婺州兰溪人至治元年进士仕至礼部郎中以宋婺州守洪遵东阳志所记人物有遗阙因集录其乡贤自梁迄宋末毎人先次其行略而附录其所着诗文亦有止着其目者明正徳间金革守赵鹤有金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五十二·阿桂

    三月庚寅阿桂明亮奏言【臣】等进攻当噶尔拉山梁督率官兵将新铸礮位昼夜上轰击数日以来贼番知官兵搜严密难以轻犯不敢出碉至纳扎木一路【臣】等复令德赫布等将营盘礮台向前设立距贼碉不过一箭有余度其必来冲压正可

  • 周德威传·欧阳修

    周德威字镇远,朔州马邑人,为人勇敢智谋多,能够望见尘土判断敌人的多少。他长得相貌雄壮威武,笑不改容,人们看见就感觉到他威风凛凛,自觉不如。做晋王的骑将,升为铁林军使,跟随晋王攻破王行瑜军,因功升为衙内指挥使。他的小名叫

  • 一·钱穆

    西洋政治史学者常说,他们的政治,由神权转进到王权,又从王权转进到民权。他们又说,政治有立宪或专制之别,或是君主专制,或是君主立宪,否则是民主立宪。近代中国学者专以抄袭稗贩西方为无上之能事,于是也说中国政治由神权转入到

  • 二十三年·佚名

    (庚寅)二十三年大明萬曆十八年春正月1月1日○朔甲辰,盜入太廟放火,捕得伏誅。繕工書員李山與銀匠等,交結宗廟守僕,竄入廟內板上,盜出諸室所藏印冊,取金銀,冶鑄爲錠,共爲姦利。守僕欲沒其迹,放火其中,守卒先見叫報,幸得撲滅。盜旣宿

  • 告大雄中学校各同学·太虚

    求学之道,要求学成为一个知识德行能力都完备的人,在社会中为一能自力能互助份子,在国族中为一能工作能贡献国民,在世界中为一能承先能启后世人;推至其极,则如释迦牟尼佛在宇宙中为一能遍觉能普救之大雄。大雄者,大英雄也;先从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四十三·澄观

    第二饶益行疏。皆显三聚等者。广略皆显故。今初初句为总。总该三聚。是略中具也。即戒自性者。是九戒之一也。意地无染是真律仪者。出三聚相。起心即破菩萨戒故。二亦为生下。摄众生戒下显持戒意含于摄善。亦是于果无

  • 注维摩诘经卷第五·僧肇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肇曰。文殊师利秦言妙德。经曰。已曾成佛名曰龙种尊也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酬对什曰。言乃超出我上。岂直诸贤。此盖深往之情耳。岂其实哉。肇曰。三万

  • 卷第二十一·佚名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第二十一姚秦罽宾三藏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等译摄相应分摄品之一一切摄非摄法。当知若立摄门便知。阴界入摄一切法。阴界入不摄一切法。阴界入如事摄一切法少分。阴界入不摄一切法少分。自性自性摄。自

  • 卷之二十二·别庵性统

    续灯正统卷二十二 南海普陀嗣祖沙门西蜀 性统 编集 临济宗 大鉴下第二十一世 径山范禅师法嗣 杭州府净慈断桥妙伦禅师 台州黄岩徐氏子。母刘。梦月而孕。年十八。落发永嘉广慈院。初见谷源道於瑞岩。闻举麻三斤话

  • 医学集成·刘仕廉

    综合类著作。清刘仕廉纂辑。四卷。仕廉字清臣,双流(今属四川)人。采集诸家学说整理而成,刊于同治十二年(1873)。卷一为医学总论,论及阴阳、脏腑、诊法等中医基本理论问题; 卷二至卷三,介绍伤寒、温疫、内科杂病、妇产

  • 十地经论·佚名

    凡十二卷。印度世亲着,北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译。略称十地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系注释十地经(华严经十地品之别译)之作。内容系解说菩萨修行之阶位,十地融摄一切善法:初三地寄说世间之善法;次四地说三乘修行之相状

  • 金毗罗童子威德经·佚名

    佛说金毗罗童子威德经,一卷,唐不空译。说释迦化现千头千臂金毗罗童子之念诵法。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义净

    亦称《西域求法高僧传》、《求法高僧传》等,佛教史籍。义净撰。本书分两部分,记述佛僧56人的传记。其中正传50人,附传6人。始自太州玄照法师,终于澧州大津法师。在这56人中,有30人因患病死于古印度,或中途遇难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