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三 三明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游化拘萨罗国,与五百大比丘众俱,至拘萨罗国婆罗门村之摩那沙加达,住于村北阿致罗筏底河边之庵罗林。

此时,摩那沙加达村,住有众多有名之富裕诸婆罗门。如商伽婆罗门、多梨车婆罗门、沸伽罗娑罗婆罗门、生漏婆罗门、忉提耶婆罗门,及其他有名富裕之婆罗门等。

时,有婆悉咤及跋罗陀皤阇,正于步行思惟,而起正道与邪道之论议。

婆悉咤青年曰:“此是正道、此道是真实,欲解脱者行此道,则得与梵天合一。此乃沸伽罗娑罗婆罗门之所说。”

跋罗陀皤阇青年曰:“此是正道,此道是真实,欲解脱者行此道,则得与梵天合一。此是多梨车婆罗门之所说。”

婆悉咤青年,不能说服跋罗陀皤阇青年,跋罗陀皤阇青年,亦不能说服婆悉咤青年。

此时,婆悉咤青年言跋罗陀皤阇青年曰:

“跋罗陀皤阇!由释迦族出家之释子沙门瞿昙,[今]住摩那沙加达村北阿致罗筏底河边之庵罗林。彼世尊瞿昙,遍布美好名称:‘彼世尊是阿罗汉、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陀、世尊。’跋罗陀皤阇!我等诣沙门瞿昙之处,以此义问沙门瞿昙。沙门瞿昙对我等之所说,我等则如是受持。”

跋罗陀皤阇青年答婆悉咤青年曰:“唯然。”

于是,婆悉咤青年与跋罗陀皤阇青年,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与世尊共相致意,交换可忆念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一面已,婆悉咤青年白世尊曰:

“瞿昙!今我等步行思惟,起正道与邪道之议论。我如是说:‘此是正道,此道是真实,欲解脱者行此道,则得与梵天合一。此乃沸伽罗娑罗婆罗门之所说。’又跋罗陀皤阇如是言:‘此是正道,此道是真实,欲解脱者行此道,则得与梵天合一。此乃多梨车婆罗门之所说。’瞿昙!于此,如是争论、异议,各执所说。”

“婆悉咤!汝今如是言:‘此是正道,此道是真实,欲解脱者行此道,则得与梵天合一。此乃沸伽罗娑罗婆罗门之所说。’又跋罗陀皤阇青年如是言:‘此是正道,此道是真正,欲解脱者行此道,则得与梵天合一。此乃多梨车婆罗门之所说。’然者,婆悉咤!汝等对何而起争论、异议、异说耶?”

一〇

“尊,瞿昙!实是对于正道与邪道之议论。尊,瞿昙!凡所有之婆罗门,[例如]:阿达利耶婆罗门、提提利耶婆罗门、旃都伽婆罗门、旃达瓦婆罗门、梵行婆罗门说种种道,但求解脱之婆罗门等,各行此等之道,能得与梵天合一否?

尊,瞿昙!例如附近村、里或乡、镇有多道,但此等皆会集于村、里。如是,尊,瞿昙!实凡婆罗门等,[例如:]阿达利耶婆罗门、提提梨耶婆罗门、旃都伽婆罗门、旃达瓦婆罗门、梵行婆罗门说种种道,但欲解脱者,各自行此等之道,能否与梵天合一耶?”

一一

“婆悉咤!汝言:‘彼等[种种道],能得解脱,而与梵天合一否?’”

“尊,瞿昙!我说:‘彼等[种种道],能得解脱,而与梵天合一。’”

“婆悉咤!汝言:‘彼等[种种道],能得解脱,而与梵天合一否?’”

“尊,瞿昙!我说:‘彼等[种种道],能得解脱,而与梵天合一。’”

“婆悉咤!汝说:‘彼等[种种道],能得解脱,而与梵天合一否?’”

“尊,瞿昙!我说:‘彼等[种种道],能得解脱,而与梵天合一。’”

一二

“然者,婆悉咤!通达三明之诸婆罗门中,有何婆罗门亲见彼梵天否?”

“尊,瞿昙!不!实无其人。”

“然者,婆悉咤!通达三明之诸婆罗门之师中,有何一位亲见彼梵天否?”

“尊,瞿昙!不!实无其人。”

“然者,婆悉咤!通达三明之诸婆罗门,师之师中,有何一位亲见彼梵天否?”

“尊,瞿昙!不!实无其人。”

“然者,婆悉咤!通达三明之诸婆罗门中,溯至七代先师,有何一位亲见梵天否?”

“尊,瞿昙!不!实无其人。”

一三

“然者,婆悉咤!于通达三明之诸婆罗门中,有创造咒文、赞歌之古仙人。今之三明婆罗门,唯依此等古仙人遗下之咒文、赞歌而读诵、歌咏而已。如是,例如:阿咤摩、婆摩、婆摩提婆、毗婆审咤、耶婆提伽、鸯耆罗、跋罗陀皤阇、婆悉咤、迦叶、婆咎等古仙人,如次说:‘我等知此,我等见此:梵天之所在,梵天之来处,梵天之去处耶?’”

“尊,瞿昙!无如是说。”

一四

“婆悉咤!如是三明诸婆罗门,无有一婆罗门亲见彼梵天;又,三明诸婆罗门之师中,无有一婆罗门亲见彼梵天;又,三明诸婆罗门,师之师中,无有一亲见彼梵天;诸三明婆罗门,溯至七代之先师,无有一亲见梵天者。

实于三明之诸婆罗门中,有创造咒文、赞歌之古仙人。今之三明婆罗门,唯依此古仙人遗下之咒文、赞歌而读诵、歌咏而已。如是,例如:阿咤摩、婆摩、婆摩提婆、毗婆审咤、耶婆提伽、鸯耆罗、跋罗陀皤阇、婆悉咤、迦叶、婆咎等古仙人,未曾如次言:‘我等知此,我等见此:梵天之所在,梵天之来处,梵天之去处。’

然,彼等三明诸婆罗门,实如次言:‘我等所不知,我所不见,我等教示与之共住之道,[称]此是正道,此道是真实,欲解脱者行此道,得与梵天合一。’

婆悉咤!汝如何思惟耶?实既如是,三明诸婆罗门等之所说,非成为无意义之言耶?”

“尊,瞿昙!实然。实既如是,三明诸婆罗门等之所说,实为无意义也。”

一五

“婆悉咤!彼等三明诸婆罗门等,不自知、不自见证,而教之与梵天合一之道,[而言:]‘此实正道,此是真实,欲解脱者行此道,能得与梵天合一。’实无理由也。

婆悉咤!犹如顺次排列相连之盲人,最初者不见,中者亦不见,最后者亦不见。婆悉咤!我认为如是三明诸婆罗门之所说,正如盲人成列[相连],最前者不见,中者亦不见,最后者亦不见。彼等三明诸婆罗门之所说,实是可笑、唯名无实、虚妄不真也。

一六

婆悉咤!此,汝如何思惟耶?三明诸婆罗门等,能见日、月,其他众人亦然。然而合掌向日、月上升、沉下处,祈祷、赞叹、礼拜耶?”

“尊,瞿昙!实然,三明诸婆罗门等,能见日、月,其他之众人亦然。然而合掌向日、月上升、沉下处,祈祷、赞叹、礼拜也。”

一七

“婆悉咤!此,汝如何思惟耶?三明诸婆罗门等,见彼日、月,其他众人亦然。然而合掌向日、月上升、沉下处,祈祷、赞叹、礼拜。而彼等教示与日、月合一之道,得如是言:‘此是正道,此道是真实,欲解脱者行此道,能得与日、月合一耶?’”

“尊,瞿昙!不!实不得如是言也。”

一八

“婆悉咤!三明诸婆罗门等,见彼日、月,其他众人亦然。然而合掌向日、月上升、沉下处祈祷、赞叹、礼拜,而彼等[三明婆罗门]不能教示与之日、月合一之道,如次曰:‘此是正道,此道是真实,欲解脱者行此道,得与日、月合一。’然,依如是,三明诸婆罗门,无任何一位,亲见彼梵天者;又,依如是,三明诸婆罗门之师,无有一亲见梵天者;又,依如是,三明诸婆罗门,师中之师,无有一亲见梵天者;又,依如是,溯至三明诸婆罗门之七代先师,无有一亲见梵天者;然而三明诸婆罗门中,有创造咒文、赞歌之古仙人。今之三明诸婆罗门,唯依此等古仙人遗下之咒文、赞歌而读诵、歌咏而已。例如:阿咤摩、婆摩、婆摩提婆、毗婆审咤、耶摩提伽、鸯耆罗、跋罗陀皤阇、婆悉咤、迦叶、婆咎——之古仙人,不曾如是言:‘我等知此,我等见此——梵天之所在,梵天之来处,梵天之去处。’然而彼等三明诸婆罗门,实如是言:‘我等所不知,我等所不见,然我等教示之与梵天合一之道,[曰:]此实正道,此道是真实,欲解脱者行此道,得与梵天合一。’

婆悉咤!此,汝如何思惟耶?实既如是,三明诸婆罗门之所说,非成为无意义耶?”

“尊,瞿昙!实然。如是三明诸婆罗门之所说,实无意义也。”

“婆悉咤!然,如是三明诸婆罗门,所不知、所不见,彼等教示[与梵天]合一之道,[曰:]‘此是正道,此道是真实。欲解脱者行此道,得与梵天合一。’实无如是之理由也。

一九

婆悉咤!犹如有人言:‘于此国内,我爱彼、我求彼国之第一美女。’其时,有问彼曰:‘噫!男士!汝求、汝爱彼国之第一美女,汝知彼国之第一美女是刹帝利、婆罗门、吠舍或首陀罗中之属何种姓之女子耶?’

彼被如是问,而答:‘我不知也。’诸人又问彼:‘噫!男士!汝爱、汝求彼国之第一美女,汝知其美女之名及种姓耶?其[身]是高或矮耶?其色是黑或黑褐或是金黄色耶?又,其住何村、里、乡、镇、都市耶?’

其时,彼被如是问,而答:‘我不知也。’诸人更问彼:‘噫!男士!汝不知、不见而求、爱彼耶?’彼被如是问,而答:‘然也。’

婆悉咤!此,汝如何思惟耶?如是彼男士之所说,实为无意义耶?”

“然,尊,瞿昙!如是彼男士之所说,实是无意义也。”

二〇

“婆悉咤!如是汝所说,三明诸婆罗门,实无有一亲见梵天者;又,汝所说三明诸婆罗门等之师,亦无有一亲见梵天者;又,汝所说三明诸婆罗门,师中之师,亦无有一亲见梵天者;又,汝所说三明诸婆罗门,溯至七代先师,亦无有一亲见梵天者。又,汝所说三明诸婆罗门中,有创造咒文、赞歌之古仙人,今之三明诸婆罗门等,唯依此等古仙人遗下之咒文、赞歌而读诵、歌咏而已。例如:阿咤摩、婆摩、婆摩提婆、毗婆审咤、耶摩提伽、鸯耆罗、跋罗陀皤阇、婆悉咤、迦叶、婆咎等之古仙人,不如是言:‘我等知此,我等见此:梵天之所在,梵天之来处,梵天之去处。’然,彼等三明诸婆罗门,实如是言:‘我等不知此,我等不见此,而我等教示与之共住之道,[言:]此是正道,此道是真实。欲解脱者行此道,得与梵天合一。’婆悉咤!此,汝如何思惟耶?如是三明诸婆罗门之所说,非成为无意义耶?”

“尊,瞿昙!实然,如是三明诸婆罗门之所说,实无意义也。”

“然,婆悉咤!彼等三明诸婆罗门,所不知、所不见,彼等教示与之合一之道。言:‘此是正道,此道是真实。欲解脱者行此道,得与梵天合一。’无如是之理由也。

二一

婆悉咤!犹如有人,为于登四衢道之高楼而作楷梯。众人问彼曰:‘噫!男士!汝为登高楼而作楷梯。知其高楼是在东、南、西、北之何方耶?其高楼是高、矮或中耶?’

如是被问时,彼答:‘不,我实不知。’众人更问曰:‘噫!男士!汝不知、不见[高楼],而为登高楼以作楷梯耶?’

如是被问时,彼答:‘实然,不知、不见。’

婆悉咤!此,汝如何思惟耶?如是男士之所说,实为无意义耶?”

“尊,瞿昙!然,如是其男士之所说,实是无意义也。”

二二

“婆悉咤!如是,如汝所说,三明诸婆罗门,实无有一亲见梵天者;又,汝所说三明诸婆罗门等之师,亦无有一亲见梵天者;又,汝所说三明诸婆罗门,师中之师无有一亲见梵天者;又,汝所说三明诸婆罗门,溯至七代先师,亦无有一亲见梵天者。又,汝所说三明诸婆罗门中,有创造咒文、赞歌之古仙人,今之三明诸婆罗门等,唯依此等古仙人遗下之咒文、赞歌而读诵、歌咏而已。例如:阿咤摩、婆摩、婆摩提婆、毗婆审咤、耶摩提伽、鸯耆罗、跋罗陀皤阇、婆悉咤、迦叶、婆咎等之古仙人,无如是言:‘我等知此,我等见此:梵天之所在,梵天之来处,梵天之去处。’然,彼等三明诸婆罗门,实如是言:‘我等不知此,我等不见此,而教示之与共住之道,[言:]此是正道,此道是真实。欲解脱者行此道,得与梵天合一。’婆悉咤!此,汝如何思惟耶?如是三明诸婆罗门之所说,非成为无意义耶?”

“尊,瞿昙!实然,如是三明诸婆罗门之所说,实无意义也。”

二三

“然,婆悉咤!彼等三明诸婆罗门,所不知、所不见,彼等教示与之合一之道。言:‘此是正道,此道是真实。欲解脱者行此道,得与梵天合一。’实无如是之理由也。”

二四

“婆悉咤!犹如此阿致罗筏底河之水量增至河岸,乌来得以饮水。此时,有一男士于彼岸有用务,欲往彼岸而眺望彼方,彼男士立此岸而向彼岸喊言:‘彼岸!请来靠此岸,彼岸!来靠此方。’

婆悉咤!此,汝如何思惟耶?因彼男士之呼喊、恳请、祈求,彼岸能靠来此岸否?”

“尊,瞿昙!不可能靠来。”

二五

“如是,婆悉咤!三明诸婆罗门等,舍得称为婆罗门之因法行,而执持行非婆罗门之因法。而作如是言:‘我等招请因陀罗;我等招请苏摩;我等招请婆留那;我等招请伊沙那;我等招请生主;我等招请梵天;我等招请摩醯提;我等招请夜摩。’

婆悉咤!实彼等三明诸婆罗门等,舍得称为婆罗门之因法行,而执持行非婆罗门之因法,由招请、恳求、希望或欢乐故,于身灭死后,成为与梵天合一者,实无如是之理由。

二六

婆悉咤!犹如此阿致罗筏底河之水量增至河岸,乌来得以饮水。此时,有一男士于彼岸有用务,欲往彼岸而眺彼方。然彼男士却在此岸,以强固之锁、牢固结缚其腕。

婆悉咤!此,汝如何思惟耶?其男士得由阿致罗筏底河之此岸而到达彼岸耶?”

“尊,瞿昙!不得到达。”

二七

“复次,婆悉咤!如是此等之五欲分,于圣律,被称为‘拘锁’、被称为‘系缚’。何者为五?依眼所感觉之诸色,引生可欲、可乐、可意而贪着;依耳所感觉之诸声……乃至……依鼻所感觉之诸香……乃至……依舌所感觉之诸味……乃至……依身所感觉之诸触,引生可欲、可乐、可意而贪着。婆悉咤!实此等之五欲,于圣律,被称为‘拘锁’、被称为‘系缚’。

婆悉咤!三明诸婆罗门等,实执着此等之五欲,被此等所系缚、迷惑,不见其过患,对此自在之智慧,满足而受用。

二八

婆悉咤!彼等三明诸婆罗门等,实舍得称婆罗门之因法行,而执持行非婆罗门之因法。执着五欲,被此等所系缚、迷惑,不见其过患,对此无自在之智慧,满足而受用。因此,彼等身灭死后,得与梵天合一,实无如是之理由也。

二九

婆悉咤!犹如此阿致罗筏底河之水量增至河岸,乌来得以饮水。此时,有一男士于彼岸有用务,欲往彼岸而眺望彼方。彼男士却在此岸,盖覆彼头及全身而横卧。

婆悉咤!此,汝如何思惟耶?其男士得由阿致罗筏底河之此岸而到达彼岸耶?”

“尊,瞿昙!不然。”

三〇

“婆悉咤!如是此等之五盖,于圣律,被称为‘诸障’、被称为‘诸盖’、被称为‘妨害’、被称为‘障碍’。何者为五?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是也。

婆悉咤!此等五盖,于圣律,被称为‘诸障’、被称为‘诸盖’、被称为‘妨害’、被称为‘障碍’。

婆悉咤!三明诸婆罗门等,实舍得称婆罗门之因法行,而执持行非婆罗门之因法,三明婆罗门等,被此五盖,所障、所遮、所妨、所碍。彼等身灭死后,得与梵天合一,实无如是之理由。

三一

婆悉咤!此,汝如何思惟耶?汝曾闻诸婆罗门之长老、耆宿、于师师相承中、言说时之任何所说耶?梵天是爱着或无爱着耶?”

“尊,瞿昙!无爱着。”

“有怨心或无怨心耶?”

“尊,瞿昙!无怨心。”

“有瞋心或无瞋心耶?”

“尊,瞿昙!无瞋心。”

“有恨心或无恨心耶?”

“尊,瞿昙!无恨心。”

“自在或非自在耶?”

“尊,瞿昙!自在。”

三二

“婆悉咤!此,汝如何思惟耶?诸婆罗门有爱着或无爱着耶?”

“尊,瞿昙!有爱着。”

“有怨心或无怨心耶?”

“尊,瞿昙!有怨心。”

“有瞋心或无瞋心耶?”

“尊,瞿昙!有瞋心。”

“有恨心或无恨心耶?”

“尊,瞿昙!有恨心。”

“自在或非自在耶?”

“尊,瞿昙!非自在。”

三三

“如是,婆悉咤!三明婆罗门等有爱着,梵天无爱着:三明婆罗门等有爱着,尚可得与无爱着之梵天合一耶?”

“尊,瞿昙!不然。”

三四

“善哉!婆悉咤!彼等有爱着之三明婆罗门等,身灭死后,得与无爱着之梵天合一,实无如是之理由。

三五

如是,婆悉咤!三明婆罗门等,实有怨心,梵天无怨心……乃至……三明婆罗门等有瞋心,梵天无瞋心……乃至……三明婆罗门等不自在,梵天是自在,非自在之三明婆罗门等,尚得与自在之梵天合一耶?”

“尊,瞿昙!不然。”

三六

“善哉!婆悉咤!彼不自在之三明婆罗门等,身灭死后,得与自在之梵天合一,实无如是之理由。

婆悉咤!于此,三明婆罗门等,以邪道为正道而亲近,则身下沉,身下沉时,遂至沮丧。彼等想以渡干燥之地,如渡河之渡也。是故,三明婆罗门等之[三明],亦等于‘三明沙漠’,亦同于‘三明丛林’,亦如于‘三明灾厄’也。”

三七

如是说已,婆悉咤白世尊言:

“尊,瞿昙!我曾闻:‘沙门瞿昙知与梵天合一之道。’”

“婆悉咤!此,汝如何思惟耶?摩那沙加达村,由此是近或远耶?”

“尊,瞿昙!摩那沙加达村,由此是近而非远。”

“婆悉咤!此,汝如何思惟耶?于此有一人,出生、生长于摩那沙加达村,有人向此未曾离开摩那沙加达村者,问往摩那沙加达村之道路。婆悉咤!彼出生、生长于摩那沙加达村者,被问往摩那沙加达村之道路,可能踌躇或困惑耶?”

“尊,瞿昙!不然。何以故,尊,瞿昙!出生、生长于此摩那沙加达村者,皆善知达摩那沙加达村之道路故。”

三八

“婆悉咤!彼出生、生长于摩那沙加达村,有人向彼问往摩那沙加达村之道路时,则无有踌躇、困惑;然,问如来有关达梵天界之道,如来当无踌躇、困惑也。婆悉咤!我知梵天、知梵天界及达梵界之道。我知达梵界,如出生于彼处者。”

三九

如是言时,婆悉咤青年白世尊曰:

“尊,瞿昙!我曾闻:‘沙门瞿昙知得与梵天合一之道。’善哉!世尊瞿昙,为我等,教示得与梵天合一之道,以拔济婆罗门族。”

“婆悉咤!然者,谛听,善忆念之,我当说。”

婆悉咤青年应诺世尊:“尊师,如是”。世尊曰:

四〇

“婆悉咤!今,如来出现于世,为阿罗汉、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陀、世尊是。彼自证知、证悟已,对此含括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此世界之沙门、婆罗门、天、人众生等开示宣说。如来宣示有义、有文、初善、中善、后善具足之教法,教示无比圆满清净之梵行。[参照沙门果经四〇节]

四一

有长者或长者子,或出生其族姓者,听闻如来之教法;闻法已,对如来获得信仰。彼获得信仰而深虑:‘居俗家多障碍、是尘道;出家之生活是自在。此完全清净、如琢磨螺钿光耀之梵行,居俗家者,不容易实行此梵行。然,我剃除须发,着袈裟衣,出家成为无家者。’[参照沙门果经四一节]

四二

如是,出家沙门者,依波罗提木叉防护具足而住、精勤正行、见微罪亦生怖畏,于诸学处受持而学习。具足清净之身、语业,活命清净,具足戒行,守护诸根门,具足正念、正知而住。[参照同经四二节]

四三~七五

婆悉咤!比丘如何为戒具足耶?婆悉咤!于此,有比丘舍杀生、离杀生……乃至……由离生喜乐,心得三昧……乃至……无不普洽其全身。[同经四三~七五节之广说]。

七六

彼[比丘]以慈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第三方、第四方,如是上、下、横、一切处,周遍全世界,以慈心广大无边,无怨、无瞋,遍满而住。

七七

复次,婆悉咤!如强力之吹法螺者,容易响闻四方,婆悉咤!实依如是修习慈心解脱,凡欲界所作业,则无残余。婆悉咤!其时,此实得与梵天合一之道。

七八

婆悉咤!比丘以悲心而住……乃至……喜心而住……乃至……舍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第三方、第四方,如是上、下、横、一切处,周遍全世界,以舍心广大无边,无怨、无瞋,遍满而住。

七九

婆悉咤!如强力之吹法螺者,容易响闻四方,婆悉咤!实依如是修习舍心解脱,凡欲所作业,则无残余。婆悉咤!其时,此实得与梵天合一之道。

八〇

婆悉咤!此,汝如何思惟耶?如是住之比丘,有爱着或无爱着耶?”

“尊,瞿昙!无爱着。”

“有怨心或无怨心耶?”

“尊,瞿昙,无怨心。”

“有瞋心或无瞋心耶?”

“尊,瞿昙!无瞋心。”

“有恨心或无恨心耶?”

“尊,瞿昙!无恨心。”

“自在或非自在耶?”

“尊,瞿昙!自在也。”

八一

“婆悉咤!如是,比丘无爱着,梵天亦无爱着;无爱着之比丘,与无爱着之梵天,得与合一而住耶?”

“尊,瞿昙!然也。”

“善哉!婆悉咤!然者,无爱着之比丘,身灭死后,得与无爱着之梵天合一,实有如是之理由。

如是,婆悉咤!比丘无怨心,梵天亦无怨心……乃至……比丘无瞋心,梵天亦无瞋心……乃至……比丘无恨心,梵天亦无恨心,比丘自在,梵天亦自在;自在之比丘,与自在之梵天,得与合一而住耶?”

“尊,瞿昙!然也。”

“善哉!婆悉咤!然者,自在之比丘,身灭死后,得与自在之梵天合一。有如是之理由。”

八二

婆悉咤青年及跋罗陀皤阇,闻此已,白世尊曰:

“伟哉!尊,瞿昙!伟哉!尊,瞿昙!尊瞿昙!以种种方便说法,犹如扶起倒者、显露被覆者、引导迷路者、如暗中持来油灯,使具眼者见诸物。我今归依尊瞿昙、归依法及比丘僧。愿世尊摄受我等,从今日以至命终,归依为优婆塞。”

猜你喜欢
  外道大略之相·印光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五十八·欧阳竟无
  四无畏品第二十·佚名
  汉口佛教会壁铭并序·太虚
  百千印陀罗尼经之二·佚名
  卷五百三十一·佚名
  佛教为中国文化及智慧的宗教·太虚
  后序·佚名
  六道集卷一·弘赞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七·佚名
  卷二十八·彭绍升
  卷第七·普瑞
  观音玄义记卷第三·知礼
  序·白岩净符
  如来方便善巧咒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游子西·唐圭璋

      子西,龙溪人。   念奴娇   暑尘收尽,快晚来急雨,一番初过。是处凉飙回爽气,直把残云吹破。星律飞流,银河摇荡,只恐冰轮堕。云梯稳上,琼楼今夜无锁。   便觉浮世卑沉,回翔偃薄,似蚁空旋磨。想得九天高绝处,不比人间更

  • 第十六章 雠邪设谤·屠隆

    〔丑扮孟豕韦外扮关眞君丑上〕念我心非毒。雠人眼自憎。生来点白玉。死去做靑蝇。下官散骑常侍孟豕韦是也。与司农卿萧黄流有不共之雠。日夜忿他不过。思量设一计策。害了他一家儿。造计不难。只恐谋事无

  • 第十四回 无锡县时届挂灯期·佚名

    诗曰:终日昏昏南牢间急闻慈母游九原赠银寄书出望外始知结发性情贤闲言不表、书接前词:却说爱姐闻听继高之言,说为儿谨记叔言,无烦叮咛。继高说:“你奶奶的大事,家中无人,甚是难为你母亲与侄女了。”唱:孙继高手拉爱姐泪汪汪:回

  • 第二场·老舍

    时间 前场后一刻钟。地点 某胡同口上,一株小树下。人物 宋爷爷 宋玉娥 余志芳 齐凌云〔幕启:宋爷爷的茶摊子。摊旁还插着一条小竹竿,竿上围有稻草,上插宋爷爷自制的简单玩具——小风车,鸡毛和秫秸秆作的小公鸡等。老

  • 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七十七·赵尔巽

      ◎忠义四   ○张锡嵘 王东槐曹楙坚等 周玉衡王本梧 陈宗元 明善觉罗豫立 世焜 徐荣许上达等 郭沛霖王培荣 朱钧钱贵升 徐曾庾萧翰庆 黄辅相福格等 孔昭慈 徐晓峰 袁绩懋 杨梦岩 邓子垣罗萱 侯云登 黄鼎 陈源兖

  • 卷一百四十七·毕沅

      ◎宋纪一百四十七 ∷起屠维大渊献五月,尽上章困敦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淳熙六年金大定十九年   五月,甲子,提领封桩库阎苍舒言封桩库钱贯断烂之数,乞对阅支遣,帝

  • 春秋战国异辞卷五十·陈厚耀

    赵烈侯烈侯元年魏文侯伐中山使太子击守之六年魏韩赵皆相立为诸侯追尊献子为献侯【史赵世家】烈侯好音谓相国公仲连曰寡人有爱可以贵之乎公仲曰富之可贵之则否烈侯曰然夫郑歌者枪石二人吾赐之田人万亩公仲曰诺不与居一

  • 西汉年纪卷二十一·王益之

    宋 王益之 撰宣帝五凤元年皇太子冠皇太后赐丞相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帛八百匹大夫人八十匹又赐列侯嗣子爵五大夫男子为父后者爵一级【本纪 考异曰按汉书本纪太子冠在此年荀纪于元康三年叙二疏去位事已云太子冠至是又重

  • 顾琛传·李延寿

    顾琛字弘玮,吴郡吴县人,是晋代司空顾和的曾孙。祖父顾履之,父亲顾胟,都做司徒左西曹掾。顾琛性格谨严,不追求浮华,最初做官担任州从事、驸马都尉,逐步升为尚书库部郎。元嘉七年(430),文帝派到彦之经营河南,大败,丢弃了全部兵甲,

  • 卷七十六·程公说

    <经部,春秋类,春秋分记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分记卷七十六    宋 程公说 撰楚世本第三灵王灵王【諡法乱而不损曰灵】【即公子围共王子昭元年贼郏敖及其子而代立更名熊防明年改元昭十二年伐徐次于干谿十三年乐干谿不

  • 卷七·李光坡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述注卷七安溪李光坡撰○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注曰土地之图若今司空郡国舆地图 坡谓司徒掌邦敎然必先知土地之图与人民之数乃可区处之敎育之以佐王安扰邦国也 孙伟

  • 建立法品第十六·佚名

    于是持心梵天问普首童真曰:愿劝如来至真等正觉。令此经典于后末世五浊俗时建立流演。普首答曰:于梵天意所趣云何。如来岂为班宣申畅于此法乎。欲令如来建立法耶。报曰不也。是故梵天。一切诸法无所建立。亦无有念亦无言

  • 佛说灭除五逆罪大陀罗尼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有大陀罗尼具大威力功德无量。能灭众生五逆重罪。若复有人闻是陀罗尼。发至诚心尽此身命。常能顶戴受持读诵。是人所获功德。如持千佛无异。即

  •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二·法藏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撰初篇盗戒第二将释此戒十门同前。初制意者。略辨十种。一业道重故。谓非理偷劫障道尤深。负此重愆岂堪入道。二坏禁法故。古来诸国无不同制盗为重罪。佛教道俗大小乘戒悉制为重。三生恼深故。谓财即

  • 卷第二·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二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西天祖师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迦毗罗国人也。行化至室罗筏城。有河。名曰金水。其味殊美。中流复现五佛影。祖告众曰。

  • 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刘志玄

    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又名《全真正宗仙源像传》,元朝全真道道士谢西蟾、刘志玄编撰。书成于泰定四年(1327),原本二卷,今《正统道藏》本合为一卷。收入洞真部谱录类,原书上卷辑录「列圣诏书」数篇,包括元太祖成吉思汗召见丘神仙(丘

  • 金针秘传·方慎庵

    近代方慎庵著。方氏有感于中医针法“尤式微”不彰,遂发奋钻研针灸学术,“将平时所得于师门与出于心悟者,著成此书”。全书不分卷,论述了针灸源流,骨度尺寸,经脉孔穴,经穴主治,临床常用手法等。方氏上溯《内经》、《难经》等有

  • 段氏毛诗集解·段昌武

    二十五卷,宋段昌武著。此书旧题《丛桂毛诗集解》,因段昌武居室名“丛桂”而来。书中首为《学诗总说》,分《诗之理》、《寓诗之乐》、《读诗之法》三则;次为《论诗总说》,分《诗之世》、《诗之次》、《诗之序》、《诗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