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杂论第三十九上

  (系纵笔漫书,初无伦次)

  词曲小道。遏云、落尘,远不暇论。明皇制《春光好》曲而桃杏皆闻,世歌《虞美人》曲而草能按节以舞,声之所感,岂其微哉!

  南、北二调,天若限之。北之沉雄,南之柔婉,可画地而知也。北人工篇章,南人工句字。工篇章,故以气骨胜;工句字,故以色泽胜。

  胜国诸贤,盖气数一时之盛。王、关、马、白,皆大都人也,今求其乡,不能措一语矣。(大都,即今北京。)

  《正音谱》中所列元人,各有品目,然不足凭。涵虚子于文理原不甚通,其评语多足付笑。又前八十二人有评,后一百五人漫无可否,笔力竭耳,非真有所甄别其间也。

  胡鸿胪言:“元时,台省元臣、郡邑正官,皆其国人为之;中州人每沉抑下僚,志不获展,如关汉卿乃太医院尹,马致远江浙行省务官,宫大用钓台山长,郑德辉杭州路吏,张小山首领官,于是多以有用之才,寓于声歌,以纾其拂郁成慨之怀,所谓不得其平而鸣也。”然其时如贯酸斋、白无咎、杨西庵、胡紫山、卢疏斋、赵松雪、虞邵庵辈,皆昔之宰执贵人也,而未尝不工于词。以今之宰执贵人,与酸斋诸公角而不胜;以今之文人墨士,与汉卿诸君角而又不胜也。盖胜国时,上下成风,皆以词为尚,于是业有专门;今吾辈操管为时文,既无暇染指,迨起家为大官,则不胜功名之念,致仕居乡,又不胜田宅子孙之念,何怪其不能角而胜之也!

  人才赋才,各有所近。马东篱、王实甫,皆胜国名手。马于《黄粱梦》、《岳阳楼》诸剧,种种妙绝,而一遇丽情,便伤雄劲;王于《西厢》、《丝竹芙蓉亭》之外,作他剧多草草不称。尺有所短,信然。

  古戏不论事实,亦不论理之有无可否,于古人事多损益缘饰为之,然尚存梗概。后稍就实,多本古史传杂说略施丹垩,不欲脱空杜撰。迩始有捏造无影响之事以欺妇人、小儿看,然类皆优人及里巷小人所为,大雅之士亦不屑也。

  元人作剧,曲中用事,每不拘时代先后。马东篱《三醉岳阳楼》,赋吕纯阳事也。【寄生草】曲:“这的是烧猪佛印待东坡,抵多少驹驴魏野逢潘阆”。俗子见之,有不訾以为传唐人用宋事耶?画家谓王摩诘以牡丹、芙蓉、莲花同画一景,画《袁安高卧图》有雪里芭蕉,此不可易与人道也。

  词曲本文人能事,亦有不尽然者。周德清撰《中原音韵》,下笔便如葛藤;所作“宰金头黑脚天鹅”【折桂令】、“燕子来海棠开”【塞儿令】、“脸霞鬓鸦”【朝天子】等曲,又特警策可喜,即文人无以胜之,是殊不可晓也。

  南、北二曲,用字不得相混。今南曲中有用“者”字、“兀”字、“您”字、“喒”字,及南曲用北韵,以“白”为“排”,以“壑”为“好”之类,皆大非体也。

  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凡乐工所撰,士流耻为更改,故事款多悖理,辞句多不通。不似今作南曲者尽出一手,要不得为诸君子疵也。

  北曲方言时用,而南曲不得用者,以北语所被者广,大略相通,而南则土音各省、郡不同,入曲则不能通晓故也。

  元人杂剧,其体变幻者固多,一涉丽情,便关节大略相同,亦是一短。又古新奇事迹,皆为人做过。今日欲作一传奇,毋论好手难遇,即求一典故新采可动人者,正亦不易得耳。

  元词选者甚多,然皆后人施手,醇疵不免。惟《太平乐府》系杨澹斋所选,首首皆佳。盖以元人选元词,犹唐人之选《中兴闲气》《河洛英灵》二集,具眼故在也。

  北人尚余天巧,今所流传《打枣竿》诸小曲,有妙入神品者;南人苦学之,决不能入。盖北之《打枣竿》,与吴人之山歌,不必文士,皆北里之侠,或闺阃之秀,以无意得之,犹诗郑、卫诸风,修大雅者反不能作也。

  世称曲手,必曰关、郑、白、马,顾不及王,要非定论。称戏曲曰《荆》、《刘》、《拜》、《杀》,益不可晓,殆优人戏单语耳。

  唐三百年,诗人如林。元八十年,北词名家亦不下二百人。明兴二百四十年,作南曲铮铮者,指不易多屈,何哉?

  古戏必以《西厢》、《琵琶》称首,递为桓、文。然《琵琶》终以法让《西厢》,故当离为双美,不得合为联璧。《琵琶》遣意呕心,造语刺骨,似非以漫得之者,顾多芜语、累字,何耶?

  《西厢》组艳,《琵琶》修质,其体固然。何元朗并訾之,以为“《西厢》全带脂粉,《琵琶》专弄学问,殊寡本色。”夫本色尚有胜二氏者哉?过矣!

  《拜月》语似草草,然时露机趣;以望《琵琶》,尚隔两尘;元朗以为胜之,亦非公论。

  世传《拜月》为施君美作,然《录鬼簿》及《太和正音谱》皆载在汉卿所编八十一本中,不曰君美。君美名惠,杭州人,吴山前坐贾也。南戏自来无三字作目者,盖汉卿所谓《拜月亭》,系是北剧,或君美演作南戏,遂仍其名不更易耳。

  古之优人,第以谐谑滑稽供人主喜笑,未有并曲与白而歌舞登场如今之戏子者;又皆优人自造科套,非如今日习现成本子,俟主人拣择,而日日此伎俩也。如优孟、优旃、后唐庄宗,以迨宋之靖康、绍兴,史籍所记,不过“葬马”、“漆城”、“李天下”、“公冶长”、“二圣环”等谐语而已。即金章宗时,董解元所为《西厢记》,亦第是一人倚弦索以唱,而间以说白。至元而始有剧戏,如今之所搬演者是。此窍由天地开辟以来,不知越几百千万年,俟夷狄主中华,而于是诸词人一时林立,始称作者之圣,呜呼异哉!

  南戏曲,从来每人各唱一只。自《拜月》以两三人合唱,而词隐诸戏遂多用此格。毕竟是变体,偶一为之可耳。

  《琵琶》工处甚多,然时有语病,如第二折【引】“风云太平日”,第三折【引】“春事已无有”,三十一折【引】“也只为我门楣”,皆不成语。又蔡别后,赵氏寂寥可想矣,而曰“翠减祥鸾罗幌,香消宝鸭金炉,楚馆云闲,秦楼月冷”,后又曰“宝瑟尘埋,锦被羞铺,寂寞琼璁,箫条朱户”等语,皆过富贵,非赵所宜。二十六折【驻马听】“书寄乡关”二曲,皆本色语,中“着啼痕缄处翠绡斑”二语,及“银钩飞动彩云笺”二语,皆不搭色,不得为之护短。至后八折,真伧父语。或以为朱教豫所续,头巾之笔,当不诬也。

  弇州谓“《琵琶》‘长空万里’完丽而多蹈袭”,似诚有之。元朗谓其“无蒜酪气,如王公大人之席,驼峰、熊掌,肥腯盈前,而无蔬、笋、蚬、蛤,遂欠风味。”余谓:使尽废驼峰、熊掌,抑可以羞王公大人耶?此亦一偏之说也。

  古曲自《琵琶》、《香囊》、《连环》而外,如《荆钗》、《白兔》、《破窑》、《金印》、《跃鲤》、《牧羊》、《杀狗劝夫》等记,其鄙俚浅近,若出一手。岂其时兵革孔棘,人士流离,皆村儒野老涂歌巷咏之作耶?《杀狗》,顷吾友郁蓝生为厘韵以饬,而整然就理也,盖一幸矣。

  元初诸贤作北剧,佳手叠见。独其时未有为今之南戏者,遂不及见其风概,此吾生平一恨!

  作北曲者,如王、马、关、郑辈,创法甚严。终元之世,沿守惟谨,无敢逾越。而作南曲者,如高如施,平仄声韵,往往离错。作法于凉,驯至今日,荡然无复底止,则两君不得辞作俑之罪,真有幸不幸也。

  元朗谓:“《吕蒙正》内‘红妆艳质,喜得功名遂’,《王祥》内‘夏日炎炎,今个最关情处,路远迢遥’,《杀狗》内‘千红百翠’,《江流》内‘崎岖去路赊’,《南西厢》内‘团圆皎皎’、‘巴到西厢’,《翫江楼》内‘花底黄鹂’,《子母冤家》内‘东野翠烟消’,《诈妮子》内‘春来丽日长’,皆上弦索,正以其辞之工也。”亦未必然。此数曲昔人偶打入弦索,非字字合律也。又谓:“宁声叶而辞不工,无宁辞工而声不叶。”此有激之言。夫不工,奚以辞为也!

  《明珠记》本唐人小说,事极典丽,第曲白类多芜葛。仅“良宵杳”一套,不特词句婉俏,而转折亦委曲可念,弇州所谓“其兄凌明给事助之者”耶?然引曲用调名殊不佳,【尾声】及后【黄莺儿】二曲俱俚率不称,若出两手,何耶?

  《中原音韵》十七宫调,所谓“仙吕宫清新绵邈”等类,盖谓仙吕宫之调,其声大都清新绵邈云尔。其云“十七宫调各应于律吕”,“于”字以不娴文理之故。《太和正音谱》于仙吕等各宫调字下加一“唱”字,系是赘字。然犹可以“唱”代“曲”字,谓某宫之曲,其声云云也。至弇州加一“宜”字,则大拂理矣!岂作仙吕宫曲与唱仙吕宫曲者,独宜清新绵邈,而他宫调不必然?以是知蛇足之多,为本文累也。

  论曲,当看其全体力量如何,不得以一二韵偶合,而曰某人、某剧、某戏、某句、某句似元人,遂执以概其高下。寸疏自不掩尺瑕也。

  曲之尚法固矣,若仅如下算子、画格眼、垛死尸,则赵括之读父书,故不如飞将军之横行匈奴也。

  当行本色之说,非始于元,亦非始于曲,盖本宋严沧浪之说诗。沧浪以禅喻诗,其言:“禅道在妙悟,诗道亦然。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有透彻之悟,有一知半解之悟。”又云:“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又云:“须以大乘正法眼为宗,不可令堕入声闻辟支之果。”知此说者,可与语词道矣。

  作词守成法,尺尺寸寸,句核字研,俾无累功令,易耳。然其至尔力,其中非尔力,故入曲三味,在“巧”之一字。

  唱曲欲其无字。即作曲者用绮丽字面,亦须下得恰好,全不见痕迹碍眼,方为合作。若读去而烟云花鸟、金碧丹翠、横垛直堆,如摊卖古董,铺缀百家衣,使人种种可厌,此小家生活,大雅之士所深鄙也。

  上去、去上之间,用有其字必不可易而强为避忌,如易“地”为“土”,改“宇”作“厦”,致与上下文生拗不协,甚至文理不通,不若顺其自然之为贵耳。

  南曲之有阴阳也,其窍今日始开。然此义微之又微,所不易辨,不能字字研其至当。当亦如前取务头法,将旧曲子令优人唱过,但有其字是而唱来却非其字本音者,即是宜阴用阳、宜阳用阴之故,较可寻绎而得之也。

  揭调之说,不特今曲为然。杨用修《诗话》云:“乐府家谓揭调者,高调也。高骈诗:‘公子邀欢月满楼,佳人揭调唱《伊州》。便从席上西风起,直到萧关水尽头。’”则唐时之歌曲,可想见矣。

  凡曲之调,声各不同,已备载前十七宫调下。至各韵为声,亦各不同。如东钟之洪,江阳、皆来、萧豪之响,歌戈、家麻之和,韵之最美听者。寒山、桓欢、先天之雅,庚青之清,尤侯之幽,次之。齐微之弱,鱼模之混,真文之缓,车遮之用杂入声,又次之。支思之萎而不振,听之令人不爽。至侵寻、监咸、廉纤,开之则非其字,闭之则不宜口吻,勿多用可也。

  作散套较传奇更难。传奇各有本等事头铺衬,散套凿空为之。散套中登临、游赏之词较易,闺情尤难,盖闺情古之作者甚多,好意、好语,皆为人所道,不易脱此窠臼故也。白乐天作诗,必令老妪听之,问曰:“解否?”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作剧戏,亦须令老妪解得,方入众耳,此即本色之说也。

  剧戏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明珠》、《浣纱》、《红拂》、《玉合》,以实而用实者也;《还魂》、“二梦”,以虚而用实者也。以实而用实也易,以虚而用实也难。

  剧戏之行与不行,良有其故。庸下优人,遇文人之作,不惟不晓,亦不易入口。村俗戏本,正与其见识不相上下,又鄙猥之曲,可令不识字人口授而得,故争相演习,以适从其便。以是知过施文彩,以供案头之积,亦非计也。

  世多歌之曲,而难可读之曲。歌则易以声掩词,而读则不能掩也。

  世有不可解之诗,而不可令有不可解之曲。曲之不可解,非入方言,则用僻事之故也。“胡厮[口巠]”、“两乔才”,此方言也。“韩景阳”、“大来头”,此僻事也。作南戏,而两语皆南人所不识,皆曲之病也。

  古戏如《荆》、《刘》、《拜》、《杀》等,传之几二三百年,至今不废。以其时作者少,又优人戏众,无此等名目便以为缺典,故幸而久传。若今新戏日出,人情复厌常喜新,故不过数年,即弃阁不行,此世数之变也。

  作曲如生人耳目口鼻,非不犁然各具,然西施、嫫母,妍丑殊观,王公、厮养,贵贱异等,堕地以来,根器区别,欲勉强一分,几而及之,必不可得也。

  唐之绝句,唐之曲也,而其法宋人不传。宋之词,宋之曲也,而其法元人不传。以至金、元人之北词也,而其法今复不能悉传。是何以故哉?国家经一番变迁,则兵燹流离,性命之不保,遑习此太平娱乐事哉。今日之南曲,他日其法之传否,又不知作何底止也!为嘅!且惧!

猜你喜欢
  ◆余忠宣公阙(青阳集)·顾嗣立
  第十一齣~第二十齣·汤显祖
  卷十七·杜文澜
  卷十二·贯休
  卷一百七十六·徐世昌
  卷十六·梅鼎祚
  卷二百七十九·陈思
  小诗五首·刘半农
  卷五百五·曹学佺
  卷三百四十·曹学佺
  松陵集跋·陆龟蒙
  卷四十八·陈焯
  卷四十三·乾隆
  卷二百三十八·陈廷敬
  ●卷一·毛先舒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四出 荣发·李渔

    〖西地锦〗(旦带副净上)夫婿看花得意,教人顿展愁眉。泥金虽到人犹滞,梦魂夜夜先归。奴家刘藐姑,自与谭郎回到故里,正好遇着秋试之期,且喜乡、会两场俱已报捷,只是未曾补官,还在京师候选。这几日求签问卜,都说他补了外缺,眼下就

  • 卷460 ·佚名

    叶适 赵知县挽词 僧馆经年学,书签尽日抽。 空闻割鸡笑,不见化凫留。 瘴月晓还落,蛮云冷未收。 西华夜来雨,净洗一生愁。 叶适 赵子容任温州避开法终日看凹子而事自理又新廪储粮功利可传也为赋

  • 卷六十六·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六十六    宋 陈起 编赵崇鉘鸥渚微吟 调渔者 山明松雪水明沙一曲清溪着钓槎我已浮湛君漫浪谩煎我水试君茶 颇爱 颇爱乐天齐物我梦随吟赏洛中桥桃花细马载杨柳半面春潮红未消 食化 海食

  • 卷十二·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录卷十二独孤及及字至之洛阳人为儿时读孝经父试之曰儿志何语对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宗党奇之天寳中以有道举高第补华隂尉歴官左拾遗礼部员外濠舒二州刺史以治课加司封郎中赐金紫徙常州諡曰宪崔

  • 卷二十一·沈季友

    钦定四库全书檇李诗系卷二十一平湖沈季友编明陆御史清原清原字嗣白号岫青平湖人崇祯甲戌进士授増城令时瘴乡羣盗旁掠三省清原轻骑造垒谕以祸福贼受命散去擢御史疏谏营醮劾枢辅止募浙兵及浙西白粮北运累民等事皆见嘉纳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四十五·佚名

    嘉靖二十八年二月辛丑朔○壬寅改辽东锦州备御为守备辖左中屯二卫并大兴等堡增设海州参将一员辖海盖二卫并东昌等堡命抚臣于二城附近卫所摘选舍余丁壮及原额军共足六千名每城分拨三千发太仆寺马价银二万四千六百六十余

  •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十九·佚名

    隆庆二年四月庚辰朔孟夏享 太庙○铸给太仓管理银库主事关防及整理定边等处兵备盐法道关防各一○授弟一甲进士罗万化为翰林院修撰黄凤翔赵志皋为编修○升狭西行太仆寺卿梁明翰为狭西布政使司右参政○命神枢营佐击将军

  •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司马迁

    宋尚斋何平译注【说明】本传除记述季布、栾布二人的生平事迹外,还记载了季心和丁鲍的事迹。季布和丁鲍曾是项羽的部下,在楚汉战争中替项羽攻打刘邦,这本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在刘邦战胜项羽后,他们都遭了殃。刘邦出千金悬赏

  • ●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三·周明泰

    ○公历一九〇三年光绪二十九年癸卯 武生沈富贵生十月二十九日生乳名秀子字玉堂号秋云京兆人为富连成三科学生青衣程砚秋生十一月十七日生字玉霜后更名砚秋初从荣蝶仙学戏后拜王瑶卿为师娶果湘林之次女有兄丽秋亦工青

  • 战国策校注序·吴师道

    战国策校注序 国策史家者流也其文辩博有焕而明有婉而微有约而深太史公之所考本也自汉称为战国策杂以短长之号而有苏张纵横之说学者讳之置不论非也夫史氏之法具记一时事辞善恶必书初无所决择楚曰檮杌书恶也鲁曰春秋善

  • 四代第六十九·戴德

    公曰:“四代之政刑,论其明者,可以为法乎?”子曰:“何哉?四代之政刑,皆可法也。”公曰:“以我行之,其可乎?”子曰:“否,不可。臣愿君之立知而以观闻也,四代之政刑,君若用之,则缓急将有所不节;不节,君将约之;约之,卒将弃法;弃法,是无以为国家

  • 读书续録卷四·薛瑄

    太极涵万象体用一源也万象具太极显微无间也汉初文章犹是论事所以近古至司马相如辈词赋专尚华藻文体变矣汉文帝天资恭俭非由学力中庸戒慎恐惧慎独静存动察为仁之功也正理所见既明则邪説不能惑阳一以施隂两而承此理万古

  • 昙无竭菩萨品第二十九·佚名

    是时萨陀波伦菩萨安隐从三昧觉起并与五百女人。共至昙无竭宫门外。门外立自念言:今我用经法起来。师入在内。我义不可卧不可坐。须我师来出上高座说般若波罗蜜。尔乃坐耳。及五百女人亦皆效萨陀波伦菩萨立。是时昙无竭

  • 楞严经卷第五文句·智旭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文句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经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文句菩萨比丘温陵道昉参订(辛)二明结解无二决通次义二。初正明结解无二。二兼显六解一亡。(壬)初中二。初疑请。二开示。(癸

  • 卷十三·佚名

    △显示世间品第十二之二佛告须菩提,又复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及诸异见补特伽罗诸行出没。云何如来知诸众生。及诸异见补特伽罗诸行出没耶。须菩提。所谓了知众生所起诸行出没。依色而生依受想

  •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十五·佚名

    圣勇菩萨等造宋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同译经梵才大师绍德慧询等奉 诏译  菩萨施行庄严尊者护国本生之义次第三十。发生施义菩提胜因。清净觉慧默静能离。本修制度忍行寂静。梵行调伏。三灾运载。十善能离。吉祥胜定趣

  • 赞阿弥陀佛偈·昙鸾

        昙鸾法师作  南无阿弥陀佛(释名无量寿傍经奉赞亦曰安养)。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现在西方去此界  十万亿刹安乐土  佛世尊号阿弥陀  我愿往生归命礼  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南无

  • 释鉴稽古略续集(一)·佚名

    归安杏溪蘧庵比丘大闻 幻轮 汇编蘧庵居士 严尔圭 较梓元自太祖成吉思皇帝。于宋宁宗开禧二年丙寅岁。法天启运。称圣武年号。建大蒙古国号。都和林云上都。至理宗绍定二年己丑。太宗嗣位。至淳祐六年丙午定宗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