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论韵第七

  韵书之夥也,作辞赋骚选则用古韵,有通韵,有叶韵,有转注;作近体则用今韵,始沈约《类谱》,今裁于唐而为《礼部韵略》;作曲,则用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古乐府悉系古韵;宋词尚沿用诗韵,入金未能尽变;至元人谱曲,用韵始严。德清生最晚,始辑为此韵,作北曲者守之,兢兢无敢出入。独南曲类多旁入他韵,如支思之于齐微、鱼模,鱼模之于家麻、歌戈、车遮,真文之于庚青、侵寻,或又之于寒山、桓欢、先天,寒山之于桓欢、先天、监咸、廉纤,或又甚而东钟之于庚青,混无分别,不啻乱麻,令曲之道尽亡,而识者每为掩口。北剧每折只用一韵。南戏更韵,已非古法,至每韵复出入数韵,而恬不知怪,抑何窘也!古词惟王实甫《西厢记》,终帙不出入一字--今之偶有一二字失韵,皆后人传讹;至“眼横秋水无尘”数语,原不用韵,元人故有此体,以其偶与侵寻本韵相近,何元朗遂訾为失韵,世遂群然和之,实甫抱抑良久。余新刻《考正西厢记注》中,辩之甚详,不特为实甫洗冤,亦以为世之庸瞽而妄肆讥评者下一针砭耳。南曲自《玉玦记》出,而宫调之饬,与押韵之严,始为反正之祖。迩词隐大扬其澜,世之赴的以趋者比比矣。然《中原》之韵,亦大有说。古之为韵,如周颙、沈约、毛晃、刘渊、夏竦、吴棫辈,皆博综典籍,富有才情,一书之成,不知更几许岁月,费几许考索,犹不能尽惬后世之口。德清浅士,韵中略疏数语,辄已文理不通,其所谓韵,不过杂采元前贤词曲,掇拾成编,非真有晰于五声七音之旨,辨于诸子百氏之奥也。又周江右人,率多土音,去中原甚远,未必字字订过,是欲凭影响之见,以著为不刊之典,安保其无离而不叶于正者哉!盖周之为韵,其功不在于合而在于分;而分之中犹有未尽然者。如江阳之于邦王,齐微之于归回,鱼居之于模吴,真亲之于文门,先天之于鹃元,试细呼之,殊自径庭,皆所宜更析。而其合之不经者,平声如肱、轰、兄、崩、烹、盲、弘、鹏,旧属庚、青、蒸三韵,而今两收东钟韵中;浮与蜉蝣之蜉同音,在《说文》亦作缚牟切,今却收入鱼模韵中,音之为扶,而于尤侯本韵,竟并其字削去。夫浮之读作扶,此方言也。呼字须本之《六经》,即《诗·菁莪》曰:“载沉载浮”,下文以“我心则休”叶,《角弓》曰“雨雪浮浮”,下文以“我是用忧”叶,《生民》曰“蒸之浮浮”,上文以“或簸或蹂”叶。夫三百篇吾宣尼氏所删而存者,不此之从,而欲区区以方言变乱雅音,何也?且周之韵,故为北词设也,今为南曲,则益有不可从者。盖南曲自有南方之音,从其地也,如遵其所为音且叶者,而歌龙为驴东切,歌玉为御,歌绿为虑,歌宅为柴,歌落为潦,歌握为杳,听者不啻群起而唾矣!至每一声之字,亦漫并太多,如《菽园杂记》所讥者各韵而是。吴兴王文璧,尝字为厘别,近欈李卜氏,复增校以行于世,于是南音渐正,惜不能更定其类,而入声之鴃舌,尚仍其旧耳。涵虚子有《琼林雅韵》一编,又与周韵略似,则亦五十步之走也。或谓周韵行之已久,今不宜易更;则渔模一韵,《正韵》业已离之为二矣。德清可更沈约以下诸贤之诗韵,而今不可更一山人之词韵哉。且今之歌者,为德清所误,抑复不浅,如横之为红,鹏之为蓬,止可于韵脚偶押在东钟韵中者,作如是歌可耳,若在句中,却当仍作庚青韵之本音;今歌者概作红蓬之音,而遇有作庚青本音歌者,辄笑以为不识中州之音矣,敝至此哉!即就其所谓东钟二字,立作韵目,亦又自不通。夫诗韵之一东、二冬、止取一字;今取二字作目,非以声有阴、阳二字之故耶?则惟是取一于阴,取一于阳可也,乃东钟、支思、先天、歌戈、车遮、庚青则两阴字,齐微、渔模、尤侯则两阳字,寒山、桓欢、廉纤则阴、阳两倒;仅江阳、皆来、真文、萧豪、家麻、侵寻、监咸七韵不误,要亦其偶合,而非真有泾渭于其间也。既两取而曰江阳,则阴字当即首江字,而今首姜字,又真文而首分邻,侵寻而首针林,监咸而首庵南,则其所谓偶合者,而目与韵,又自相矛盾也,亦何取而以二字目之也!至谓平声之有上、下,皆以字有阴、阳之故,遂以阴字属下平,阳字属上平,尤为可笑。词隐先生欲创一韵书,未就而卒。余之反周,盖为南词设也。而中多取声《洪武正韵》,遂尽更其旧,命曰《南词正韵》,别有蠡见,载凡例中。

猜你喜欢
  卷四百四十六·彭定求
  鉴堂·唐圭璋
  卷之二名胜--庙祀·梁章钜
  第三幕·老舍
  卷五·白居易
  卷三十八·唐圭璋
  竹坡词巻二·周紫芝
  卷二十五·梅鼎祚
  ●敦煌歌辞总编卷一·任中敏
  外集卷十六·陈元龙
  卷一百八十二·佚名
  中兴间气集原序·高仲武
  张祜诗鉴赏·佚名
  第二節 詞譜·王力
  雍熈乐府卷之十四·郭勋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百五十九·彭定求

        卷759_1 【杜鹃花】成彦雄   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一声寒食夜,数朵野僧家。谢豹出不出,日迟迟又斜。   卷759_2 【江上枫】成彦雄   江枫自蓊郁,不竞松筠力。一叶落渔家,

  • 第一出 提纲·陆采

    【圣无忧】〔副末上〕人世欢娱少。眼前光景流星。靑春不乐空头白。老大损风情。喜遇心闲意美。更逢日丽花明。主人情重须沉醉。莫放酒杯停。【南歌子】淸新乐府唱堪听。遏云行。凤鸾鸣。宫怨闺愁。就裏诉分明

  • 卷二O四 唐紀二十·司马光

      起強圉大淵獻(丁亥),盡重光單閼(辛卯),凡五年。   則天順聖皇后垂拱三年(丁亥,公元六八七年)   春,閏正月,丁卯,封皇子成美為恆王,隆基為楚王,隆範為衞王,隆業為趙王。   二月,丙辰,突厥骨篤祿等寇昌平,命左鷹揚大將軍黑齒常

  • 第八十回 议宪法致生内哄 办外交惹起暗潮·蔡东藩

      却说徐东海入京以后,先谒黎总统,次见段总理,黎尚隐示通融,段却不甘退让,经徐苦口调停,方由段说出一言,先要孙洪伊免职,方令徐树铮辞差。太要顾全面目。徐东海再入总统府,与黎商及。黎似觉为难,徐喟然道:“不照这么办法,恐祸

  • 卷一百四十七·杨士奇

    永乐十二年春正月丙子朔 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己卯遣中官杨三保赍敕往谕乌思藏怕木竹巴灌顶国师阐化王吉剌思巴监藏巴里藏卜必力工瓦阐教王领真巴儿吉监藏管觉灌顶国师护教王宗巴干即南哥巴藏卜

  • 卷之一千三百九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三百七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百九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十七·沈棐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比事卷十七     宋 沈棐 撰战大司马掌九伐之法以正邦国诸侯有不率者告於王王命方伯伐之锄乱去暴所向披靡故天子之师有征无战周衰征伐之命不请於上诸侯各恃兵威以相抗敌始有列国交战之事故春秋

  • 卷七·吕祖谦

    <经部,春秋类,左氏博议钦定四库全书左氏议卷七宋 吕祖谦 撰宋万弑闵公【庄十二年宋万弑闵公立子防公子御説奔亳南宫牛猛获帅师围亳萧叔大心及戴武宣穆庄之族以曹师伐之杀南宫牛于师杀子防于宋立桓公猛获奔卫南宫

  • 革命当从革心起·太虚

    ──二十五年四月在常州中山纪念堂讲──一 绪论  二 革命的古义  三 革命的今义  四 革命是果革心是因  五 心的分析  六 革心的可能  七 由革心而成革命即内圣而外治一 绪论今天、因为各界的要

  •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一·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天息灾奉 诏译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净光天上未曾有不思议清净菩萨众集会菩提道场。是时世尊告净光天子。今此菩萨未曾有不思议行最上神通变化三摩地解脱

  • 佛说妙吉祥菩萨陀罗尼·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  稽首最上普遍智  如来应供正等觉  心意清净无等等  神通无碍未曾有  善能周遍十方界  随根化度诸群生  稽首文殊大导师  善除尘垢心已

  • 正一解厄醮仪·佚名

    正一解厄醮仪。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或隋唐。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述醮仪,奉请北斗七星、五帝诸君,前列醮仪用具和作坛格式。

  • 胎息经·佚名

    全称《高上玉皇胎息经》。不着撰人。一篇。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参校版本:《云夏七签》,该书春六十收有此经注本。道家功理功法类古典名著。《胎息经》作者已无可考,传本署为 “幻真先生注”,但注释颇不

  • 脉理求真·黄宫绣

    诊法著作。清黄宫绣撰。三卷。宫绣字锦芳,宜黄 (今属江西) 人。宫绣另有《本草求真》 已著录。黄氏博采 《内经》、《难经》、《脉经》 及李时珍、李士材、张景岳等诸家脉说,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撰

  • 八大灵塔名号经·佚名

    全一卷。宋朝法贤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经叙述佛陀住世时曾亲举八大灵塔名,并劝听者供养之。本经虽为小经,然卷末所附佛陀一生之编年史,与十二游经、僧伽罗刹经等,皆可作为研究佛传之宝贵资料。

  • 摩利支天陀罗尼咒经·佚名

    一卷,失译。从《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