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李提学祁(云阳集)

祁字一初,别号希蘧,茶陵州人。元统元年登李齐榜进士第二,其右榜第二人则余阙廷心也。授应奉翰林文字,母老就养江南,除婺源州同知,迁江浙儒学副提举,以母忧解职,退隐永新山中。明初,兵至永新,一初被伤,儒衣冠僵仆道左。俞千户子茂遣人舁归,辟正舍礼之,力辞征辟,年七十余卒。子茂为刻其遗稿曰《云阳先生集》十卷。弘治中,大学士东阳表其墓云:「族高祖希蘧先生,当元季之乱,慨然欲效一障以死而不可得,又以为委质事人,不可终负,盖见诸《王明妃诗》及《青阳集序》,自以不得如廷心为恨也。刘学士三吾谓其胸次廓然,为文不事剞劂,诗亦如之。虽在艰危,不忘忠爱。其与李公平、余廷心科名相埒,宜矣。」 【附记:西崖跋《刘学士题辞》云:南京太仆少卿李公贞伯,致政归苏,得吾乡先生刘学士题辞,谓所载希蘧府君事甚备,录以见遗。其云:策试以南士故失魁,表谢代李齐为首,及应奉未上,过家拜庆。既还乡,用荐佥湖南宪,道梗不赴者,皆孤陋所未闻。若丁内外艰,在同知婺源之前,与旧所闻亲老就养者异。姑附其文,以备参考。比婺源汪宪副希颜为予购大字杜诗真迹四绝,乃为俞统制子所书者。府君寓苏颇久,其遗文盖未尽见,他日犹有可考云。弘治癸丑二月朔,诸孙东阳再拜书。】 

题金人出塞图 

同孙彦能游山庵 

一镜亭夜坐 

斗室为江士瞻赋 

藤溪钓叟歌 

昭君出塞图 

奉题朱泽民先生画山水图 

赠王汝贤 

题王与龄畦乐 

和王子让席上韵 

和咏鹤 

次王子让韵二首 

次贺琴南韵 

和青原寺长老无诘见寄 

贺俞总制造新衙 

送非空晦之二上人归青原 

和锺德恭见寄 

送吴俊杰归江东 

和刘子伦韵奉吴孟勤 

和友人见寄 

御赐恩荣宴 

和咏海棠韵 

题画鹰 

题风雨图 

题赤鲤图 

题雪禽 

山居首夏十首示外孙陈祖兰 

和王子让二首 

题画二绝 

○题金人出塞图 

穹林立乔松,峭壁插平地。苍茫绝飞鸟,倏忽见群骑。杂袭衣与裘,蒙茸间毡毳。差池鞭弭间,孰识谁贱贵。忆昔从北征,驱车出幽蓟。天时大雨雪,道远恐遂泥。牛马俱阻寒,驴骡缩如猬。所见人物殊,适与此图类。当时皇风淳,声教浃遐裔。雕题与被发,商贾罔不至。自从烟尘生,河海隔氛翳。舟车断往来,榛莽极荒秽。邂逅见此图,俯仰今昔异。矫首欲无言,长空正迢递。 

○同孙彦能游山庵 

缘崖涉清泚,披草得幽径。萧条双桧闲,独立一松劲。入门听微钟,心垢一时净。向来饱干戈,栋宇兀偏正。空庭鸟雀喧,坏壁龙虎暝。徒能起咨嗟,无复耸观敬。三叹复出门,乾坤几时定。 

○一镜亭夜坐 

静夜临深池,萧条不成寐。蟾光上下浮,清飙左右至。潜鱼既息波,幽鸟亦敛翅。仰视河汉明,悠然发深喟。 

○斗室为江士瞻赋 

移舟向溪渚,结屋依山阿。从容鱼钓间,乐意何其多。天光入户牖,万象皆森罗。援琴奏逸响,清飙振林柯。亦有素心人,酒熟时相过。谁云一室陋,褊迫无逶迤。所嗟今世士,缔构高嵯峨,画栋隔飞鸟,朱甍映清波。一朝寿命尽,叹息将奈何。日月互显晦,乾坤相荡摩。愿言处兹室,乐哉聊永歌。 

○藤溪钓叟歌 【并序。】 

新安金汝霖,才俊之士也。薄声名而慕闲旷,从容山水间,游戏翰墨,咸有深趣。其自号曰藤溪钓叟,海沤道人李某为之作歌。 

藤溪钓叟清且奇,出处不与旁人知。翛然垂钓坐溪上,下上云月相追随。朝看溪上云,暮踏溪头月。青山绿水是生涯,红蓼丹枫共萧瑟。有时欲写苍龙姿,雷轰电掣风雨驰。高堂素壁见挥扫,凛凛毛发寒生肌。有时直向梅花下,弄笔摇毫恣描写。新条旧干总横斜,嫩蘂疏花亦潇洒。藤溪钓叟非钓徒,遯世不见真良谟。得鱼沽酒唤溪友,颠倒汗漫同驩娱。君钓藤溪鱼,我作藤溪歌。风尘澒洞豺虎出,一笑奈尔藤溪何。 

○昭君出塞图 

朔风吹沙天冥冥,愁云压塞边风腥。胡儿执麾背人立,传道单于令行急。蒙茸胡帽貂鼠裘,谁信宫袍泪痕湿。汉家恩深幸不早,此身终向胡中老。此身傥负汉宫恩,杀尽青青原上草。 

○奉题朱泽民先生画山水图 

洞庭之南湘水东,青山奕奕蟠苍龙。云阳峰高七十一,欲与衡岳争为雄。我家近在云阳下,来往看山如看画。十年尘土走西风,每忆云阳动悲咤。吴中胜士朱隐君,笔精墨妙天下闻。画图画出湘江水,青山上有云阳云。云阳山高湘水绿,十年不见劳心目。只今看画似看山,万里归情寄鸿鹄。 

○赠王汝贤 

澒洞知谁在,仓皇赖汝贤。壮心抛舞剑,惊胆落虚弦。暮雨沧江上,春风绿柳边。高歌聊自遣,世事欲茫然。 

○题王与龄畦乐 

有客依南浦,长年学种畦。才高宜世用,性僻爱幽栖。菜甲侵腰长,桑枝刺眼低。不因来往熟,那得自成蹊。 

○和王子让席上韵 

衰年愁对酒,壮志忆题桥。遇事难开口,逢人愧折腰。乐传天上谱,心逐暮归樵。宴罢骊歌发,蹉跎又一朝。 

○和咏鹤 

老去曾看相鹤经,暂从华馆试伶俜。几年养就丹砂顶,竟日闲梳白雪翎。万里壮心原自许,九霄清唳好谁听。神仙旧侣知何在,遥望蓬莱一点青。 

○次王子让韵二首 

老泪纵横忆旧京,梦中歧路欠分明。天涯自信甘流落,海内谁堪托死生。短策未容还故里,片帆只欲驾沧瀛。他年便作芙蓉主,惭愧当时石曼卿。 

城郭人民事事非,空余尘土满征衣。君犹有道堪流俗,我已无家不念归。天地晦冥龙去远,江湖寥落雁来稀。极知此后还相忆,愁见青山映夕晖。 

○次贺琴南韵 

茅屋秋风古道傍,衰容不似去年强。汉廷无梦陈三策,楚水空怀赋《九章》。落日乱鸦红树老,断云孤雁碧天长。相思无限关心事,不为催诗急雨忙。 

○和青原寺长老无诘见寄 

毵毵白发旧儒臣,几见江南物候新。问讯枉烦林下士,变衰祇似梦中人。隔帘听雨常经久,倚户看山不厌频。更欲就依禅榻伴,炉烟终日澹絪缊。 

○贺俞总制造新衙 

为惜频年汗马劳,更闻新署列官曹。貔貅夜宿辕门静,鸾鹄晨趋剑佩高。月满丽谯添雉堞,雨深山寨长蓬蒿。公余秀水桥边路,千骑鸣笳拥节旄。 

○送非空晦之二上人归青原 

青原山气郁盘纡,去郭连村十里余。洗钵水香晨粥后,读书灯烬晓钟初。晴天小阁收摩衲,暖日轻云护苾刍。愿得明年筋力健,径寻溪路访深居。 

○和锺德恭见寄 

江湖风浪日萧萧,鳅蟹鱼鰕乱踯跳。诸葛有才终复汉,管宁无计漫依辽。烟消故国川原净,秋入空山草木凋。犹恨归来相见晚,暮云春树碧天遥。 

○送吴俊杰归江东 

幕下貔貅十万人,幕中宾客罕同伦。挥戈略陈天回日,点烛论兵夜向晨。禾水衣冠仍草草,星源文物故彬彬。知君剩有安边策,定约重来立要津。 

○和刘子伦韵奉吴孟勤 

不是衰翁爱索居,只缘多病故人疏。来依陆氏三间屋,胜得刘公一纸书。同辈谩推年齿大,后生应笑老成迂。知心赖有通家子,早晚相过意迥殊。 

○和友人见寄 

碧天如水暮云收,又见江南一片秋。乱后年华多荏苒,客中踪迹故淹留。露漙金井桐阴薄,月上瑶阶竹影修。遥想辕门凉气早,壶浆来往百无忧。 

○御赐恩荣宴 

堂吏喧呼拥后先,彩帘微动八音宣。圣恩汪濊儒臣集,天语丁宁宰相传。翠叶银旛高压帽,玉盘珍果谩堆筵。沾濡拜舞归来晚,马上题诗不记鞭。 【一初廷对策拟甲是科,启椷乃南士,遂改次李齐公平,会齐病,上表谢恩,则先生也。故乡人称李状元云。】 

○和咏海棠韵 

名花初发爱轻阴,翠袖红妆新满林。步入锦帷香径小,醉扶银烛画堂深。妖饶喜识春风面,零落愁关夜雨心。多幸凤皇池上客,为抽劳思写清吟。 

○题画鹰 

劲翮排霜戟,天寒气转骄。草间狐兔尽,侧目望青霄。 

○题风雨图 

山中老子百年余,前代衣冠只自如。高阁卷帘无一事,满天风雨坐看书。 

○题赤鲤图 

风翻雷吼动乾坤,赤鲤腾波势独尊。无数闲鳞齐上下,欲随春浪过龙门。 

○题雪禽 

幽禽栖稳棘枝低,黯惨江天雪四围。明日郊原晴烂熳,好寻芳树弄毛衣。 

○山居首夏十首示外孙陈祖兰 【录三。】 

东风满意绿周遭,乍着单衣脱敝袍。最爱晚凉新浴罢,坐看春笋过林高。 

前年新觅数株梅,移向庭前手自栽。惆怅近来风土薄,殷勤难得一枝开。 

山前山后翳蒙茸,荆棘藤梢谩作丛。愿得长年撑饱饭,自鉏烟雨种高松。 

○和王子让二首 

万顷烟波一叶舟,更无维楫任飘流。此身自合他乡死,争奈狂狐忆首丘。 

我逐郊原鹿豕踪,君如鹰隼挟秋风。近闻铁网连山海,不信人间有卧龙。 

○题画二绝 

浩浩沧波天四围,秋风一鹤夜来归。祇应梦里闻长笛,知是年时旧羽衣。 

町畦高下水漫漫,痛惜辛勤学种田。便拟明朝结长网,与翁同住浙江边。 【右绝诗二章,茶陵李先生墨迹。先生退隐永新山中,绝意仕进,二绝必其与同志者,否则寓言耳。前以鹤归为况,后以耕渔为事,其高尚贞一之□,确然有不可拔者。于是乎概见矣!后学安成彭华识。】 

猜你喜欢
  刘鼎臣妻·唐圭璋
  卷四十·阮阅
  卷三十九·陈廷敬
  癸卯、甲辰三十二首·许南英
  第三十一齣~第四十齣·沈鲸
  第十六出 觅鸾·叶宪祖
  昊天塔孟良盗骨·臧懋循
  迷青琐倩女离魂·臧懋循
  五集卷十·乾隆
  卷330 ·佚名
  卷六十八·陈起
  岁时杂咏巻三十六·蒲积中
  嵗时杂咏巻十七·蒲积中
  卷一百二十一·陈廷敬
  秋声集原序·黄镇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韦应物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韦应物(737—791? ),长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早年充当唐玄宗的侍卫,狂放不羁,后来折节读书,应举成进士,任过洛阳丞。曾一度辞官闲居,德宗时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后人称他“韦江州”或“韦苏州”。又因曾任左司

  • 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三·赵尔巽

      郭嵩焘弟昆焘 崇厚 曾纪泽 薛福成 黎庶昌马建忠 李凤苞洪钧 刘瑞芬 徐寿朋 杨儒   郭嵩焘,字筠仙,湖南湘阴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遭忧归。会粤寇犯长沙,曾国藩奉诏治军,嵩焘力赞之出。赣事亟,江忠源乞师国藩,

  • 第五回 陈桥驿定策立新君 崇元殿受禅登大位·蔡东藩

      却说赵匡胤入谏周主,至御榻前,先问了安,然后谈及军事。周主道:“本想乘此平辽,不意朕躬未安,延误戎机,如何是好?”匡胤道:“天意尚未绝辽,所以圣躬未豫,不能指日荡平。若陛下顺天行事,暂释勿问,臣意天必降福,圣躬自然康泰了。

  • 卷十三·李斗

    ◎桥西录“长堤春柳”在虹桥西岸,为吴氏别墅,大门与冶春诗社相对。跨虹阁在虹桥爪,是地先为酒铺,迨丁丑后,改官园,契归黄氏,仍令园丁卖酒为业。联云:“地偏山水秀(刘禹锡),酒绿河桥春(李正封)。”阁外日揭帘,夜

  • 卷之八百九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齐纪·张居正

    高帝太祖高帝,姓萧,名道成,汉相萧何二十四代孙。起建康令,破贼有功,威名日甚,进爵为齐王,遂篡宋。国号齐,在位四年。武帝世祖武帝,名赜,是高帝长子,在位十一年。明帝高宗明帝,名鸾,是高帝兄道生之子,在位五年。原文九月,魏主谓陆睿曰

  • 卷十六·彭百川

    <史部,杂史类,太平治迹统类钦定四库全书太平治迹统类卷十六宋 彭百川 撰神宗开熙河河州大首领辖穆珍者邈川大首领嘉勒斯赉之孙也嘉勒斯赉本西域胡僧李立遵携来吐蕃立文法言是佛种由是吐蕃咸皆信服之吐蕃之俗俱辫髪

  • 卷二百七十七·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七十七明 杨士奇等 撰国史宋高宗时起居舍人张孝祥上奏曰臣闻神宗皇帝相王安石用私意作日録一时政事美则归已陈瓘以死争之着为尊尧集日録辩

  • 卷二百四十七·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四十七明 杨士奇等 撰荒政宋孝宗时集英殿修撰帅福建赵汝愚上奏曰臣契勘本路八州今岁早稻多旱惟泉州为甚汀漳兴化次之福州南劒又次之建宁邵

  • 附录一 李宗仁声明·李宗仁

    亲爱的同胞们:在国内外一片大好形势中,我已经从海外回到人民祖国的怀抱里来了。此行受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方照顾,感激良深。当飞抵北京机场之际,又受到热烈的欢迎,内心感动,尤难自已。谨借此先向党和国家领导人表

  • 175.冲天大将军黄巢·林汉达

    唐朝末期,经过藩镇混战、宦官专权和朝廷官员中的朋党争吵,朝政越来越混乱。唐宣宗算是一个比较精明的皇帝,也并没有能改变这个局面。到了唐宣宗死后,先后接替皇位的唐懿宗李漼、僖宗李儇(xuān),一味寻欢作乐,追求奢侈糜烂的

  • 陽尊陰卑第四十三·苏舆

      天之大數,畢於十旬。旬天地之間,十而畢舉;旬生長之功,十而畢成。十者,天數之所止也。古之聖人,因天數之所止,以為數紀。十如更始,民世世傳之,而不知省其所起。知省其所起,則見天數之所始;見天數之所始,則知貴賤逆順所在;知貴賤

  • 提要·汪晫

    臣等谨案。曽子全书一卷。宋汪晫编。晫字处微。绩溪人。其门人私谥康范先生。晫与朱子同时。是书成于庆元嘉泰间。咸淳十年。其孙梦斗与子思子同献于朝。得赠通直郎。考汉志载曽子十八篇。隋志有曽子二卷目一卷。唐志

  • 第十九章 14·辜鸿铭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辜讲孔子的一位学生(子游)说:“在办理丧事的时候,唯一不可缺少的是发自内心的悲伤。”

  • 卷六(惟净译)·佚名

    复次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即得诸智具足。何等为十。一者人无我智。二者法无我智。三者无方分智。四者知定境界智。五者加持智。六者不坏智。七者善观一切有情诸行智。八者无发悟智。九者善解一切法相智。十者出世间

  • 佛说五无反复经·佚名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时有一梵志。从罗阅只国来。闻舍卫国人慈孝顺奉经修道。敬事三尊。便到舍卫国。见父子二人耕地。毒蛇螫杀其子。其父故耕不看其子。亦不啼哭。梵志

  • 东槎纪略·姚莹

    台湾地方志。清姚莹(1785—1852)撰。五卷。莹字石甫,号展如,安徽桐城人。嘉庆进士,历官知县、按察使。镇守台湾多年,熟悉地理民情。此编约当道光九年(1829)成书,记事止道光六年,约七万余字。分复建凤山县城、埔里社纪略、噶

  • 见闻录·智旭

    佛教著述。明智旭撰。一卷。约撰于清顺治三年至十一年(1646—1654)间。是宣扬佛教善恶报应说为主要内容的著作,共收录以明代末年为背景的故事七十九则,其中善报事例三十条。多为作者本人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