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九场

时间 沈青霞被杀后三月。

地点 绍兴沈家。

人物 张 千(杨顺差官,丑) 李 万(杨顺差官,丑)

 

沈小霞 沈娘子(沈小霞妻,正旦)〔张千、李万上。

张千 (念)有个沈青霞,都督把他杀。

李万 (念)去到绍兴府,去把小霞拿。

张千 兄弟,奉了杨都督之命,前往绍兴,捉拿沈青霞的大儿子沈小霞,这趟差事可够苦的!

李万 咱们苦啊,我看沈家更苦!

张千 你怎幺替犯人说话呀?

李万 人嘛多少得有点良心!你看,沈青霞是个清官,连二儿子也叫杨都督给杀了。这还不够,又叫咱们到绍兴捉拿他的长子沈小霞,这不是赶尽杀绝吗!

张 千 你不知道啊,那沈小霞是个秀才,在绍兴府有点名声。他听说父亲和一个弟弟都被杀了,还不想报仇吗?都督还嘱咐了咱们,叫咱们见机而行,中途上害了他,回去必有重赏。你要这样替他难过,不肯下手,回去怎幺讨赏啊?

李万 唉!我实在不高兴作这伤天害理的事!

张 千 这是公事,怎幺说伤天害理呢?来此已是绍兴地面,你我去到府衙投文,然后就去捉拿沈小霞。你可得精神着点,别这幺垂头丧气的!现在苦点,回去就阔起来了!

李万 走吧!正是:既然作狗腿,

张 千 怎能不咬人!

〔同下。

〔二道幕开:桌上摆好灵牌、香、烛。沈小霞、沈娘子孝服上,燃烛、上香,拜。

沈小霞 爹爹!兄弟!爹爹呀……〔沈小霞、沈娘子同哭。

沈小霞 (唱反调慢板)

 叹爹爹,与兄弟,身受奇冤!

沈娘子 (唱)邪气升,正气落,杀害清官!

沈小霞 (唱)老娘亲,在何方,孤身避难?

沈娘子 (唱)难道说,抬头望,无有青天?

沈小霞 (唱)难道说,不报仇,只把天怨?

难道说,夫妻们,怕死求全?

沈娘子 (唱)血海仇,定要报,不辞艰险,你有心,我有胆,同去伸冤!

沈小霞 (唱)老爹爹,是忠臣,儿是好汉。

沈娘子 (唱)为媳的,也不怕,血海刀山!

沈小霞 (唱)叫娘子,急忙去,行囊打点。

沈娘子 (唱)为雪恨,舍弃了故土家园!

沈小霞 啊,娘子,我倒有一计在此。

沈娘子 有何妙计?

沈小霞 那奸贼杀害爹爹,分明是削弱朝中清官的力量,你我何不先到济宁,与冯丹雪伯伯共商妙策,为父亲报仇雪恨?

沈娘子 此计甚好!待我打点打点,即刻启程。(下)〔张千、李万上。

张千 来此已是。(入)你可是沈小霞?

沈小霞 正是!

张千 (乘沈小霞不备,上锁)官司你打了吧!

沈小霞 (惊异)啊?为何将我锁上?

张千 有公文在此,拿你到宣府严讯!

沈小霞 莫非那杨顺狗官,派你前来的?

张千 正是杨都督派我们来的!

沈小霞 我身得何罪?

张千 那,你跟杨都督说去,我管不着!

沈小霞 我有功名,你锁我不得!

张千 秀才呀?早革掉啦,也有公事!

沈小霞 (唱)赃官作事真阴险,赶尽杀绝无法无天,

急忙便把娘子唤!

 娘子快来!

〔沈娘子提小包上。

沈娘子 (唱)哪里来的这二差官!

问相公因何故项带铁链?

沈小霞 那杨顺派人捉我来了!

沈娘子 (唱)听一语不由我愤怒难言!

那杨顺比豺狼还更阴险,此一去难指望能够生还!

 啊,差官,我愿与秀才一同前往!

张千 我拿的是他,与你不相干!

沈娘子 这位差官,秀才一人前去,我放心不下,我一人在家,秀才也必罣念!不如我随了他去,一路之上,也好照管茶饭,省得二位分心!

李万 我看,这位娘子说的也有点理。

张千 有理没理的,不象官事呀!你几儿看见过犯人带家眷的?

沈娘子 就行个方便吧!

张千 行方便?干我们这一行的不懂得行方便!

沈娘子 啊,差官,我这里有纹银一锭,请先收下。在半途之中,我们还有亲友,讨些银钱,送与二位使用。张 千这倒还象句话。好,就走吧!

沈小霞 走!

张千 不走也得行啊!

〔同下。

猜你喜欢
  □阳·唐圭璋
  赵汝迕·唐圭璋
  卷 三·袁枚
  ◆李□□材(子构集)·顾嗣立
  ◆栲栳山人岑安卿(栲栳山人集)·顾嗣立
  第一折·李行甫
  第四折·李文蔚
  第三折·高文秀
  附録外集·汪晫
  卷十二·曹学佺
  卷二百五十九·陈廷敬
  卷三百八十三·佚名
  卷二十三·佚名
  卷二十三补编·康熙
  26、虐妒·蒲松龄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卷四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公自注舍人先世掌丝纶梦弼曰贾至字防邻父曾尝于开元间掌制诰至从宗幸蜀为中书舍人帝传位至当譔册既进藁帝曰昔先帝诰命乃父为之辞今兹命册又尔为之两朝

  • 思务第十二·陆贾

    夫长于变者,不可穷以诈。通于道者,不可惊以怪。审于辞者,不可惑以言。达于义者,不可动以利。是以君子博思而广听,进退顺法,动作合度,闻见欲众,而采择欲谨,学问欲博而行己欲敦,见邪而知其直,见华而知其实,目不淫于炫?之色,耳不乱于

  • 卷一·胡思敬

      ◎同城督抚不和督、抚同城,权位不相下,各以意见缘隙成龃龉,虽君子不免。两广总督那彦成与巡抚百龄相攻讦,百龄寻以失察家丁议遣戍;继百龄者为孙玉庭,劾彦成滥赏盗魁,彦成亦被逮;及百龄再至两广,以玉庭葸懦复劾罢之,此君子攻

  • 第一册 崇德元年正月·佚名

    第一册 崇德元年正月率【原档残缺】叩贺。第十一,右翼末尾镶蓝旗纛固山额真【原档残缺】率诸臣叩贺。第十二,左翼末尾正蓝旗纛固山额真、梅勒章京达尔汉额驸率诸臣叩贺。第十三,汉军固山额真石廷柱率八旗众汉员叩贺。第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三 后妃传三·纪昀

    后妃传唐 【三】○唐三宣宗元昭鼌皇后懿宗惠安王皇后恭宪王皇后郭淑妃昭宗何皇后△宣宗元昭鼌皇后宣宗元昭鼌皇后不详其世少入邸最见宠答及即位以为美人大中中薨赠昭容诏翰林学士萧寘铭其窆具载生郓王万寿公主后夔 昭

  • 一二六六 暂署陕甘总督勒保奏本年并无抽改《通鉴纲目续编》折·佚名

    一二六六 暂署陕甘总督勒保奏本年并无抽改《通鉴纲目续编》折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初二日暂署陕甘总督 山西巡抚臣勒保跪奏,为遵旨查明汇奏事。窃照钦奉上谕:《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广义》二条,于辽、金、元三朝

  • 咸亨·周绍良

    №咸亨001【盖】大唐故越州都督府长史上柱国敦煌县开国公李君之墓志铭并序【志文】敦煌公李君墓志□讳□基,陇西□□人,凉武昭王之八叶孙也。大电之英,长霓之精,派天黄之远润,分若木之□□。□□□□,□□□清

  • 日本传·宋濂

    日本国在东海之东,古称倭奴国。有人说,因讨厌旧名,又因该国靠近日出之处,便改名为日本国。日本国疆土所至与国王世系乃至物产风俗,见《宋史》之《日本传》。日本国去中国很远,又隔大海,自后汉历魏、晋、宋、隋皆来朝贡。唐代

  • 卷十九·徐自明

    钦定四库全书宋宰辅编年録卷十九 宋 徐自明 着光宗淳熙十六年【己酉 用实録修】三月甲寅前宰相史浩授太师【自太傅保宁军节度使致仕魏国公授太师依前官致仕】制曰朕钦承内禅之丕基寅绍中天之景运行庆施惠方布令以

  • 内篇诚明第三·汪晫

    凡十三章子思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子思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

  • 虎会问·子华子

      虎会以其私问于程子曰:主君何如主也?程子曰:昔尧舜在上,涂说而巷议所不废也,是是非非之谓士,试为吾子言之。本也不敢以古事为考,先大夫文子之志也,好学而能受规谏,立若不胜衣,言若不出口,身举士于白屋之下者四十有六人,皆能获

  • 卷一百七十三·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七十三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礼记注疏第六十一存旧礼记正义第六十八【宋板】冠义第四十三礼记第二十郑氏注【古本】谨按古本第二字后人刋之今存其旧云冠义第四十三补遗宋板疏谓三王时

  • 毛诗正义序·孔颖达

    毛诗正义序        唐孔颖达撰夫诗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虽无为而自发乃有益于生灵六情静于中百物荡于外情縁物动物感情迁若政遇醇和则欢娱被于朝野时当惨黩亦怨刺形于咏歌作之者所以畅懐舒愤闻之者足以

  •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第一·智旭

    明古吴沙门智旭述夫佛祖授受。不过以心印心。此心之体。即是大乘。欲证大乘。莫若止观。止则不随妄想。而一相永净。观则不滞空寂。而妙用恒兴。顿了诸法。触处皆通。可谓成菩提于弹指。功越僧祇。入法界于微尘。理绝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四十八·澄观

    疏。后如是一一下释此第三段疏文有三。初正释。二从无数下却释前二段中增数之相。三然一一诸言下。拣定言。定通香等者。香等十事为能成体。故得定通。言不全通于盖等者。盖等是所成。所成有二十事。如以香为宫殿则有

  • 金光明经文句卷第五·智顗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录释四天王品四天王者。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居半须弥。东黄金埵王名提头赖吒。此翻持国。领乾闼婆富单那。南琉璃埵王名毗留勒叉。此翻增长。领鸠槃茶薜荔多。西白银埵王名毗留博叉。此

  • 北斗九皇隐讳经·佚名

    《北斗九皇隐讳经》,撰人不详。从内容看,当出于南北朝或隋唐上清派道士之手。一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经叙述存思北斗九星玉皇神君之法。书中列举北斗九星及其神灵之姓名、形相、官位、职司、治所。所谓九星即第一天

  • 秘密八名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赵宋法贤译。与玄奘译之八名普密陀罗尼经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