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四折

(殿头官领校尉上,云)下宫殿头官是也。今因杨景、焦赞,私下三关,擅杀谢金吾,圣人命王枢密监斩二人,可怎生不见回话?令人,朝门外觑者,若来时报俺知道。(王枢密上,云)自家王枢密,奉圣人的命,亲为监斩官,建起法场,杀那杨景、焦赞两个,不想长国姑劫了法场。我今不敢隐讳,去见圣人,奏知此事。早已来到朝门内了也。(做见科,云)大人可怜见,长国姑欺负杀我也。他又劫了法场,毁了圣旨。大人须与我转奏者。(殿头官云)既然这等,下官即当替你转达天听,不须烦恼。(正旦同杨景、焦赞上,云)这厮每好无礼也呵。(唱)

【双调】【新水令】我须是真宗皇帝老姑姑,这贼呵谁根前你来我去。将皇亲厮毁谤,将大将厮亏图。我和你直叩青蒲,拣着那爱处做。

(正旦同杨景、焦赞见科)(殿头官云)长国姑,你怎么殴打王枢密,于礼不合么。(正旦云)大人听我说一遍波。(殿头宫云)你是说,我听咱。(正旦唱)

【甜水令】只见那孩儿每闹闹嚷嚷,聒聒焦焦,簇捧着法场前去。(殿头官云)这法场上,你也不该去么。(正旦云)我是他亲丈母,怎不要去送碗长休饭,递杯儿永别酒那?(唱)我须是割不断的紧亲属,因此上熬一片痛苦心肠,忍一点凄惶眼泪,陪一句哀求言语,做杀卑伏。

(殿头官云)长国姑,你为女婿的情分,这般伏低做小,那王框密却怎么?(正旦唱)

【折桂令】那一个王枢密气昂昂腆着胸脯,纳胯妆幺,使尽些官府。他道我两家同坐,一人造反,九族全除。(带云)大人那,王枢密骂我来。(殿头官云)你是长国姑,他怎生的骂来?(正旦云)他骂俺先皇曾游关西五路,挺着脖子,拽伞车儿哩。(唱)他不合毁骂俺先皇上祖,也曾的把马推车。那厮不识来疏,不辨贤愚,一刬的残害忠良,抵多少指斥銮舆。

(殿头官云)杨景擅离信地,私下三关,焦赞杀死谢金吾家一十七口,都是他自犯出来罪过,须不是王枢密屈陷他的。(正旦唱)

【乔牌儿】便不合离边关到帝都,便不合将谢家十七口一时屠。则俺个官家怎不看功劳簿,纵有那弥天罪也准赎。

(殿头官云)长国姑,你说将功折罪也是。只可惜来迟了,被王枢密先奏过圣人,说你劫了法场,毁了诏书,殴辱大臣?龙颜大怒着哩。(正旦唱)

【水仙子】哎,他道俺劫法场擅放了御囚徒,又道俺恃皇亲毁诏书,又道俺殴大臣激的天颜怒。(殿头官云)长国姑,你也枉做一场,那杨景、焦赞,到底饶不得这死罪哩。(正旦唱)要鸣冤何处所,可不的屈杀无辜。既然是饶不的那孩儿命,我也便何颜号国姑,拚纳下这雪白头颅。

(做撞头科)(殿头官云)住、住、住,待我与你再奏官里,不要这等做性命着。(孟良拿番卒上,云)自家孟良,早来到朝门之外。令人,报复去,道孟良到来,有紧急军情事。(校尉报科,云)喏,报的大人得知,有孟良在于门外。(殿头官云)着他过来。(校尉云)着过去。(孟良做见科,云)报的大人得知,孟良拿得一番军,他说是韩延寿的细作,稍书一封,送与王枢密的。我拿将来,要面见圣人,当朝勘问。烦大人即便转达。(殿头官云)拿过那厮来。(番子见跪科,云)我是韩延寿差的,单要见王枢密来。(殿头官云)这等,显见的王枢密果有反叛之心。令人,拿下王枢密者。(校尉拿王枢密验科,报云)左脚板上,委实有贺驴儿三字。(正旦云)大人你才不说来?(殿头官云)我说甚么来?(正旦唱)

【侧砖儿】你道我平白地把得人,把得人来加凌辱,这公事眼看虚实定何如?撇起个瓦儿在半空里怎住?须不是我皇姑的厮赃诬。

【竹枝歌】你道他久在天朝不负初,你道我妄指他做番臣无证处,可怎生搜出那纸文书?反叛的是王枢密,细作是谢金吾。这两个无徒,今日里合天诛。

(殿头官云)奉圣人的命,长国姑以下,都向阙跪者,听我下断。(词云)此桩事久屈无伸,到今日才得明分。谢金吾假传圣语,背地里嫉妒元勋。清风楼三朝敕建,拆毁做一片灰尘。更无端行凶逞势,跌损了佘太夫人。倚恃着东厅枢密,他本是叛国奸臣。通反书一时败露,枉十年金紫荣身。上木驴凌迟碎剐,显见的王法无亲。杨六郎合门忠孝,焦光赞侠气超群。皆是我天朝名将,加服色并赐麒麟。长国姑除邪去害,保忠良重镇关津。也论功增封食邑,共皇家万古长春。

(众谢恩科)(正旦唱)

【清江引】谢得当今圣明主,不受奸臣误。把清风楼重建一层来,着杨六郎元镇三关去,直把宋江山扶持到万万古。

题目 杨六使私下瓦桥关

正名 谢金吾诈拆清风府

猜你喜欢
  论章法第十六·王骥德
  ◆罗教授蒙正(希吕集)·顾嗣立
  ◆刘赞善因(丁亥集 静修续集 静修遗诗 静修拾遗)·顾嗣立
  诸名家赠答诗·张元凯
  卷十八·贯休
  ○自序·沈可培
  卷60 ·佚名
  七言卷六十八·洪迈
  提要·查慎行
  巻二十五·袁表
  别后·闻一多
  攻瑰集补钞·管庭芬
  卷一百十八·陈邦彦
  第十六回 武宗爷斗两般宝贝 佛动心惊一套琵琶·蒲松龄
  须溪四景诗集巻三·刘辰翁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五十章 西游净土·屠隆

    〔外末生同上外〕踪迹遍天涯。临了归极乐。猢狲入布袋。老鼠进牛角。贫僧同二子游西方。看看来到。上游天堂。下观地府。东泛蓬莱。西归净土。并是我与玄卿以神通摄化。弹指便到。玄卿西来。你两人游过净

  • 藏春集卷四·刘秉忠

    元 刘秉忠 撰七言绝句遣怀静守穷庐事不侵闲中一日抵千金傍人自任多评论此是寥休道者心晓行向晓春风暖更清残星和月落孤城金乌飞上扶桑树先是东方一片明中秋月月宫丹桂影婆娑帘卷珠楼防素娥纵有开元遗谱在人间难覔紫

  • 卷十二·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十二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冦莱公集雨中书事一雨起前浦霏防向暮秋谁方眠钓艇我独在江楼山晦峰峦隠烟凝岛屿幽何当见晴旭一得泛回舟夜懐寄友生遥夜独无趣恍然思故交泉声飞石壁星影落

  • 卷三十七·沈季友

    钦定四库全书檇李诗系卷三十七平湖沈季友撰周文种【吕氏春秋云字防楚之邹人广舆记云字子禽鄞人为越大夫镇守御儿城练卒御吴】五年五月吴破檇李王入吴与羣臣临水祖道军阵固陵作祝词二章皇天祐助前沈后扬祸为德根忧为福

  • 晁端礼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晁端礼(1046-1113)字次膺,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熙宁六年(1073)进士,任单州城武主簿,瀛州防御推官,历知洺州平恩县、大名府莘县。徽宗时为大晟府协律。政和三年卒,年六十八。有词集《闲斋琴趣外篇》六卷。《全宋词补辑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七十一·佚名

    万历三十八年五月乙巳朔○丙午夏至 大祭 地于 方泽遣公朱应槐侯陈应诏都御史孙玮侍郎萧云举各行礼○部奏辽虏自长定堡得利垂延辽阳乘辽河旱涸易渡聚众烂蒲河等处督抚按道诸臣戒严坚璧清野适西兵三千以援辽至猝搏战

  • 前集卷三·宋名臣言行录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卷三宋 朱子 纂集向敏中 文简公字常之开封人登进士第相真宗太宗飞白书张咏及公名付中书曰二人者名臣为朕记之公出知永兴军会邦人大傩有告禁卒欲倚傩为乱者密使麾兵被甲衣袍伏庑下幕中

  • 史记集解卷一百二十三·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大宛之迹见自张骞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韦昭曰饮器椑榼也单于以月氏王头为饮器晋灼曰饮器虎子之属也或曰饮酒器也】月氏

  • 殷仲堪传·房玄龄

    殷仲堪,陈郡人氏。祖父殷融,做过太常、吏部尚书。父殷师,为骠骑谘议参军、晋陵太守,封爵为沙陽男。殷仲堪能清谈,擅长写文章,常说三日不读《道德论》,就觉得舌根僵硬。其谈论义理与韩康伯齐名,雅士们都喜爱羡慕他。殷仲堪补任

  • 侯景传·李延寿

    侯景字万景,是北魏怀朔镇人。从小就放荡不守规矩。作过镇功曹史。魏末北方大乱,他投靠边将尔朱荣,很受器重。最初向尔朱荣的部将慕容绍宗学兵法,没多长时间绍宗就屡次向他求教了。后来因军功作定州刺史。当初魏相高欢没作

  • 封常清传·欧阳修

    封常清是蒲州猗氏县人,外祖父教他读书,学识广博精深。但从小成了孤儿,又穷,三十多岁了,还没有成名。夫蒙灵察任四镇节度使时,任命高仙芝为都知兵马使。有次出兵,高仙芝任命了三十多名侍从,衣裳鲜艳漂亮,封常清因而感慨并报名请

  • 卷19·吴缜

    《文德皇后传》云:“从幸九成宫,方属疾,会柴绍等急变闻,帝甲而起,后舆疾以从。”今案《帝纪》并《柴绍传》,并未尝有急变之事,莫知何谓,疑其无之。《宜城公主传》略云:“主嫁裴巽,帝恚,斥为郡主,久之复故,封于神龙元年”今案中宗自

  • 《大雅》·傅斯年

    雅之训恐已不能得其确义自汉儒以来释“雅”一字之义者,很多异说。但都不能使人心上感觉到涣然冰释。章太炎先生作《〈大雅〉、〈小雅〉说》,取《毛序》“雅者政也”之义,本《孟子》“王者之迹

  • 墨子卷三·墨子

    钦定四库全书墨子卷三尚同上第十一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滋衆其所谓义者亦滋衆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是也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

  • 佛说八阳神咒经全文·佚名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灵鸟山中。时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菩萨千人俱。皆如弥勒菩萨等。佛告舍利弗。东方去是过一恒沙有佛刹。佛号快乐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今现在说法。国土名不可胜。舍利弗。东

  • 唐诗鉴赏辞典·佚名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涌现了无数诗人,其中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更是名垂青史、光照万代的大诗人。正是无数有名的大诗人和默默无闻的小诗人一道,构成了唐

  • 唐书直笔·吕夏卿

    史评著作。四卷。北宋吕夏卿撰。嘉祐五年(1060年)成书。吕夏卿,字缙叔。约生于天禧二年(1018年),卒于熙宁三年(1070年)。北宋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庆历进士,为江宁尉。仁宗时,参与修《新唐书》,充任编修官。学长于

  • 左传附注·陆粲

    五卷。陆粲撰。陆氏平生着述,除此书外,还有《春秋胡氏传辨疑》、《左氏春秋镌》。此书前三卷驳正杜预《集解》,第四卷驳正孔颖达《正义》,第五卷驳正陆德明《辞义》。其训诂注意证据,多旁采诸家之论,亦间断以己意。其纠正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