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楚辞辩证上

余旣集王、洪骚注,顾其训故文义之外,犹有不可不知者。然虑文字之太繁,覧者或没溺而失其要也,别记于后,以备参考。庆元己未三月戊辰。

目录

洪氏目録九歌下注云:「一本此下皆有传字。」晁氏本则自九辩以下乃有之。吕伯恭读诗记引郑氏诗谱曰:「小雅十六篇,大雅十八篇为正经。」孔颖达曰:「凡书非正经者谓之传,未知此传在何书也。」按楚辞屈原离騒谓之经,自宋玉九辩以下皆谓之傅。以此例考之,则六月以下,小雅之传也;民劳以下,大雅之传也。孔氏谓凡非正经者谓之传,善矣;又谓未知此传在何书,则非也。然则吕氏寔据晁本而言,但洪、晁本,今亦未见其的据,更当博考之耳。

洪氏又云:今本九辩第八,而释文以为第二。盖释文乃依古本,而后人始以作者先后次叙之,然不言其何时何人也。今按天圣十年陈说之序,以为旧本篇第混并,首尾差互,乃考其人之先后,复位其篇。然则今本说之所定也欤?

七谏、九怀、九叹、九思,虽为骚体,然其词气平缓,意不深切,如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者。就其中谏、叹犹或粗有可观,两王则卑已甚矣。故虽幸附书尾,而人莫之读,今亦不复以累篇袠也。贾傅之词,于西京为最髙,且惜誓已着于篇,而赋尤精,乃不见取,亦不可晓,故今并録以附焉。若扬雄则尤刻意于楚学者,然其反騒【一】,实乃屈子之罪人也,洪氏讥之,当矣。旧録旣不之取,今亦不欲特收,姑别定为一篇,使居八卷之外,而并着洪说于其后。盖古今同异之说,皆聚于此,亦得因以明之,庶几纷纷或小定云。

离骚经

王逸曰:「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妬害其能。」似以为同列之大夫姓「上官」而名「靳尚」者。洪氏曰:「史记云: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云:用事臣靳尚。」则是两人明甚,逸以騒名家者,不应缪误如此。然词不别白,亦足以误后人矣。

离骚经之所以名,王逸以为:「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此说非是,史迁、班固、颜师古之说得之矣。

秦诳楚絶齐交,是惠王时事。又诱楚会武关,是昭王时事。误以为一事,洪氏正之,为是。王逸曰:「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虙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今按逸此言,有得有失:其言配忠贞、比谗佞、灵修美人者得之,盖即满所谓比也。若虑妃佚女,则便是美人;虬龙鸾凤,则亦善乌之类耳。不当别出一条,更立它义也。飘风云霓,亦非小人之比。逸说皆误,其辩当详说于后云。

王逸曰:「楚武王子瑕,受屈以为客卿。」客卿,战国时官,为它国之人游宦者设。舂秋初年,未有此事,亦无此官,况瑕又本国之王子乎?

蔡邕曰:「朕,我也。古者上下共之,至秦乃独以为尊称,后遂因之。」补注有此,亦览者所常知也。

王逸以太岁在寅曰摄提格,遂以为屈子生于寅年寅月寅日,得阴阳之正中。补注因之为说,援据甚广。以今考之,月日虽寅,而岁则未必寅也。盖摄提自是星名,即刘向所言「摄提失方,孟陬无纪」,而注谓「摄提之星,随斗柄以指十二辰」者也。其曰「摄提贞于孟陬」,乃谓斗柄正指寅位之月耳,非太岁在寅之名也。必为岁名,则其下少一格字,而「贞于」二字亦为衍文矣。故今正之。【刘向本引用古语,见大戴礼记注,云:「摄提左右六星,与斗柄相直,恒指中气。」

「惟庚寅吾以降」、「岂维纫夫蕙茝」、「夫唯快捷方式以窘步」,据字书,「惟」从心者思也,「维」从系者繋也,皆语辞也。「唯」从口者专词也,应词也。三字不同,用各有当。然古书多通用之,此亦然也。后放此。

凡说诗者,固当句为之释,然亦但能见其句中之训故字义而已,至于章之内,上下相承,首尾相应之大指,自当通全章而论之,乃得其意。今王逸为骚解,乃于上半句下,便人训诂,而下半句下,又通上半句文义而再释之,则其重复而繁碎甚矣。补注旣不能正,又因其误。今并删去,而放诗传之例,以全章为断,先释字义,然后通解章内之意云。

古音能,孥代叶,又乃代:盖于篇首发此一端,以见篇内凡韵皆叶,非谓独此字为然,而它韵皆不必协也,故洪本载欧阳公、苏子容、孙莘老本于多艰夕替下注:「徐铉云:古之字音多与今异,如皁亦音香【二】,乃亦音仍。他皆放此。盖古今失传,不可详究,如艰与替之类,亦应叶,但失其传耳」。夫骚韵于俗音不叶者多,而三家之本独于此字立说,则是它字皆可类推,而独此为未合也。黄长睿乃谓或韵或否为楚声,其考之亦不详矣。近世吴棫才老,始究其说,作补音、补韵,援据根原,甚精且博。而余故友黄子厚及古田蒋全甫袓其遗说,亦各有所论著,今皆已附于注矣。读者详之。

兰蕙,名物。补注所引本草言之甚详,已得之矣,复引刘次庄云:「今沅、澧所生,花在春则黄,在秋则紫,而春黄不若秋紫之芬馥。」又引黄鲁直云:「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数花而香不足者蕙。」则又疑其不同,而不能决其是非也。今按本草所言之兰虽未之识,然亦云似泽兰,则今处处有之,可推其类以得之矣。蕙则自为零陵香,而尤不难识。其与人家所种,叶类茅而花有两种如黄说者,皆不相似。刘说则又词不分明,未知其所指者果何物也。大氐古之所谓香草,必其花叶皆香,而燥湿不变,故可刈而为佩。若今之所谓兰蕙,则其花虽香,而叶乃无气,其香虽美而质弱易萎,皆非可刈而佩者也。其非古人所指甚明,但不知自何时而误耳。

美人,说并见灵修条下。

椉,一作乘。驼,一作驰。慿,一作凭,又作冯。草,一作艹,又作卉。予,一作余。菹,一作葅。此类错举一二以见之,不能尽出也。

三后,若果如旧说,不应其下方言尧舜,疑谓三皇,或少昊、颛顼、髙辛也。

荃以喻君,疑当时之俗,或以香草更相称谓之词,非君臣之君也。此又藉以寄意于君,非直以小草喻至尊也。旧注云「人君被服芬香,故以名之」,尤为谬说。

謇,难于言也。蹇,难于行也。

洪注引颜师古曰:「舍,止息也。屋舍、次舍,皆此义。论语「不舍昼夜」,谓晓夕不息耳。今人或音舍者,非是。」

九天之说,已见天问注。以中央八方言之,误矣。离骚以灵修、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非以是直指而名之也。灵修,言其秀慧而修饰,以妇悦夫之名也。美人,直谓美好之人,以男悦女之号也。今王逸辈乃直以指君,而又训灵修为神明远见,释美人为服饰美好,失之远矣。

索与妬叶,即索音素。洪氏曰:书序「八索」,徐氏有素音。

「非世俗之所服」,洪氏曰:李善本以世为时、为代,以民为人,皆以避唐讳尔。今当正之。

彭咸,洪引颜师古,以为「殷之介士,不得其志而投江以死」,与王逸异。然说皆不知其所据也。

诼,音卓,则当从豕;又许秽反,则当从喙耳。

洪氏曰:「偭规矩而改错者,反常而妄作;背绳墨以追曲者,枉道以从时。」论扬雄作反离骚,言「恐重华之不累与」而曰:「余恐重华与沈江而死,不与投阁而生也。」又释怀沙曰;「知死之不可让,则舍生而取义可也。所恶有甚于死者,岂复爱七尺之躯哉!」其言伟然,可立懦夫之气,此所以忤桧相而卒贬死也,可悲也哉!近岁以来,风俗颓坏,士大夫间遂不复闻有道此等语者,此又深可畏云。

旧注以「攘话」为「除去耻辱,诛谗佞之人」,非也。彼方遭时用事,而吾以罪戾废逐,苟得免于后咎余责,则已幸矣,又何彼之能除哉?为此说者,虽若不识事势,然其志亦深可怜云。

「延伫将反」,洪以同姓之义言之,亦非文意。王逸行迷之义亦然。

补注引水经曰:「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来归喻之,令自寛全。乡人因名其地曰姊归,后以为县。县北有原故宅,宅之东北有女嬃庙,捣衣石尚存。」今存于此。

騒经「女嬃之婵媛」,湘君「女婵媛兮为余太息」,哀郢「心婵媛而伤怀」,【三处王注皆云:「犹牵引也。」】悲回风「忽倾寤以婵媛」,【王注云:「心觉自伤,又痛恻也。」】详此二字,盖顾恋留连之意,王注意近而语疏也。

补注曰:「女嬃詈原之意,盖欲其为宁武之愚,而不欲其为史鱼之直耳,非责其不为上官、靳尚以徇怀王之意也。而说者谓其詈原不与众合以承君意,误矣。」此说甚善。

九辩,不见于经传,不可考。而九歌着于虞书、周礼、左氏春秋,其为舜禹之乐无疑。至屈子为骚经,乃有启九辩、九歌之说,则其为误亦无疑。王逸虽不见古文尚书,然据左氏为说,则不误矣。顾以不敢斥屈子之非,遂以启修禹乐为解,则又误也。至洪氏为补注,正当据经传以破二误,而不唯不能,顾乃反引山海经「三嫔」之说以为证,则又大为妖妄,而其误益以甚矣。然为山海经者,本据此书而傅会之,其于此条,盖又得其误本,若它谬妄之可验者亦非一,而古今诸儒,皆不之觉,反谓屈原多用其语,尤为可笑。今当于天问言之,此未暇论也。五臣以启为开,其说尤谬。王逸于下文又谓太康不用启乐,自作淫声。今详本文,亦初无此意。若谓启有此乐而之太康乐之太过,则差近之。然经传所无,则自不必论也。

循、修,唐人所写多相混,故思玄赋注引「修绳墨」而解作遵字,即循字之义也。

「览民德焉错辅」,但谓求有徳者【三】,而置其辅相之力,使之王天下耳。注谓「置以为君,又生贤佐以辅之」,恐不应如此重复之甚也。

此篇所言陈词于舜,及上欵帝阍,历访神妃,及使鸾凤飞腾、鸩鸠为媒等语,其大意所比,固皆有谓。至于经涉山川,驱役百神:下至飘风云霓之属,则亦泛为寓言,而未必有所拟伦矣。二注类皆曲为之说,反害文义。至于县圃、阆风、扶桑、若木之类,亦非实事,不足考信,今皆略存梗槩,不复尽载而详说也。

王逸以灵琐为楚王省合,非文义也。

注以羲和为日御。补注又引山海经云:「东南海外,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是生十日,常浴日于甘渊【四】。」注云:「羲和,始生日月者也。故尧因立羲和之官,以掌天地四时。」此等虚诞之说,其始止因尧典「出日纳日」之文,口耳相传,失其本指,而好怪之入,耻其谬误,遂乃增饰傅会,必欲使之与经为一而后已。其言无理,本不足以欺人,而古今文士相承引用,莫有觉其妄者。为此注者,乃不信经而引以为说,蔽惑至此,甚可叹也!

望舒、飞廉、鸾凤、雷师、飘风、云霓,伹言神灵为之拥护服役,以见其仗卫威仪之盛耳,初无善恶之分也。旧注曲为之说,以月为清白之臣,风为号令之象,鸾凤为明智之士,而雷师独以震惊百里之故使为诸侯,皆无义理。至以飘风、云霓为小入,则夫卷阿之言「飘风自南」,孟子之言「民望汤武如云霓」者,皆为小人之象也耶?

王逸又以飘风云霓之来迎己,盖欲己与之同,旣不许之,遂使阍见拒而不得见帝。此为穿凿之甚,不知何所据而生此也。

沈约郊居赋「雌霓连蜷」,读作入声。司马温公云:「约赋但取声律便美,非霓不可读为平声也。」故今定离骚「云霓」为平声,九章、远游为入声,盖各从其声之便也。

王逸说「往观四荒」处,已云「欲求贤君」,盖得屈原之意矣。至「上下求索」处,又谓「欲求贤人与己同志」,不知何所据而异其说也?

旧注以「髙丘无女」「下女可诒」皆贤臣之譬,非是。下女,说详见于九歌,可考也。

溘字,补注两处皆已解为奄忽之义,至此游春宫处,乃云无奄忽之义,不知何故自为矛盾至此。

虙妃,一作宓妃。说文:「虙,房六反,虎行貌。」「宓,美毕反,安也。」集韵云:「虙与伏同,虙牺氏,亦姓也。宓与密同,亦姓。俗作宻,非是。」补注引颜之推说云:「宓字本从虍走。虙子贱即伏牺之后,而其碑文说济南伏生又子贱之后。是知古字伏、虑通用,而俗书作宓,或复加山,而并转为密音耳。」此非大义所繋,今亦姑存其说,以备参考。

王逸以虙妃喻隠士,旣非文义,又以蹇修为伏羲氏之臣,亦不知其何据也?又谓「隠者不皆仕,不可与共事君」,亦为衍说。

孟子「不理于口」,汉书「无俚之至」,说者皆训为赖,则理固有赖音矣。

尔雅说四极,恐未必然。邠国近在秦陇,非絶远之地也。

旧说有娀国在不周之北,恐其不应絶远如此。又言求佚女,为求忠贤与共事君,亦非是。

鸩及雄鸠,其取喻为有意,具文可见。注于它说,亦欲援此为例,则凿矣。补注又引淮南说「运日知晏,则鸩乃小人之有智者,故虽能为谗贼,而屈原亦因其才而使之」,是以屈原为眞尝使鸩媒简狄而为所卖也。其固滞乃如此,甚可笑也。

「凤皇旣受诒」,旧以为旣受我之礼而将行者,误矣。审尔,则高辛何由而先我哉?正为己用鸩鸠,而彼使凤皇,其势不敌,故恐其先得之耳。又或谓以高辛喻诸国之贤君,亦非文势。

留二姚,亦求君之意。旧说以为博求众贤,非是。

或问「终古」之义,曰:开辟之初,今之所始也。宇宙之末,古之所终也。考工记曰:「轮已庳,则于马终古登阤也。」注曰:「终古,常也。」正谓常如登阤,无有已时。犹释氏之言尽未来际也。

「两美必合」,此亦托于男女而言之。注直以君臣为说,则得其意而失其辞也。下章「孰求美而释女」亦然。至说「岂惟是其有女」,而曰岂唯楚有忠臣,则失之远矣。其以芳草为贤君,则又有时而得之。大率前人读书,不先寻其纲领,故出人,得失不常,类多如此。幽昧、眩曜二语,乃原自念之辞,以为答灵氛者,亦非是。

楚人以重午插艾于要,岂其故俗耶?

补注以为灵氛之占,劝屈原以远去,在异姓则可,在原则不可,故以为疑而欲再决之巫咸也。考上文但谓举世昏乱,无适而可,故不能无疑于氛之言耳。同姓之说,上文初无来歴,不知洪何所据而言。此亦求之太过也。

皇,即谓百神,不必言天使也。

升降上下,谓上君下臣者,亦缪说。

傅说、太公、宁戚,皆巫咸语。补注以为原语,非也。

鶗鴂,颜师古以为子规,一名杜鹃。服虔、陆佃以为鵙,名伯劳。未知孰是。然子规以三月呜,乃众芳极盛之时;鵙以七月呜,则阴气至而众芳歇矣。又鴂、鹍音亦相近,疑服、陆二说是。

「莫好修之害」,二注或谓上不好用忠直,或谓下不好自修,皆非是。

此辞之例,以香草比君子,王逸之言是矣。然屈子以世乱俗衰,人多变节,故自前章兰芷不芳之后,乃更叹其化为恶物。至于此章,遂深责椒兰之不可恃,以为诛首,而揭车、江离亦以次而书罪焉,盖其所感益以深矣。初非以为实有是人而以椒兰为名字者也。而史迁作屈原传,乃有令尹子兰之说,班氏古今人表又有令尹子椒之名,旣因此章之语而失之,使此词首尾横断,意思不活。王逸因之,又讹以为司马子兰、大夫子椒,而不复记其香草、臭物之论。流误千载,遂无一人觉其非者,甚可叹也。使其果然,则又当有「子车」、「子离」、「子榝」之俦,盖不知其几人矣!

化与离协,易曰:「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则离可为力加反。又传曰:「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则化可为胡圭反。服赋「庚子日斜」,迁史以斜为施,此韵亦可考。

王逸以求女为求同志,已失本指,而五臣又读女为汝,则并其音而失之也。

卒章琼枝之属,皆寓言耳,注家曲为比类,非也。

博雅曰:「昆裔虚,赤水出其东南陬,河水出其东北陬,洋水出其西北陬,弱水出其西南陬。河水入东海,三水入南海。」后汉书注云:「昆仑山在今肃州酒泉县西南,山有昆仑之体,故名之」。二书之语,似得其实。水经又言昆仑去嵩髙五万里,则恐不能若是之远,当更考之。

待与期叶,易小象待有与之叶者,即其例也。

九歌

楚俗祠祭之歌,今不可得而闻矣。然计其间,或以阴巫下阳神,或以阳主接阴鬼【五】,则其辞之亵慢淫荒,当有不可道者。故屈原因而文之,以寄吾区区忠君爱国之意,比其类,则宜为三颂之属;而论其辞,则反为国风再变之郑卫矣。及徐而深味其意,则虽不得于君,而爱慕无已之心,于此为尤切,是以君子犹有取焉。盖以君臣之义而言,则其全篇皆以事神为比,不杂它意。以事神之意而言,则其篇内又或自为赋、为比、为兴,而各有当也。然后之读者,昧于全体之为比,故其疏者以它求而不似,其密者又直致而太迫,又其甚则并其篇中文义之曲折而失之,皆无复当日吟咏情性之本旨。盖诸篇之失,此为尤甚,今不得而不正也。又篇名,而实十有章,盖不可晓,旧以九为阳数者,尤为衍说。或疑犹有虞夏九歌之遗声,亦不可考。今姑阙之,以俟知者,然非义之所急也。

「璆锵呜兮琳琅」,注引禹贡释璆、琳、琅,皆为玉名,恐其立语不应如此之重复,故今独以孔子世家「环佩玉声璆然」为证,庶几得其本意。

旧说以灵为巫,而不知其本以神之所降而得名。盖灵者,神也,非巫也。若但巫也,则此云姣服,义犹可通。至于下章,则所谓旣留者,又何患其不留也耶【六】?汉乐歌云「神安留」,亦指巫而言耳。

若英,若,即如也,犹诗言「美如英」耳。注以若为杜若,则不成文理矣。

帝服,注为五方之帝,亦未有以见其必然。

焱,,从三犬,而释为羣犬走貌,然大人赋有「焱风涌而云浮」者,其字从三火,盖别一字也。此皆当从三火。

东皇太一,旧说以为原意谓人尽心以事神,则神惠以福,今竭忠以事君,而君不见信,故为此以自伤。补注又谓此言「人臣陈德义礼乐以事上,则上无忧患」。云中君,旧说以为事神已讫,复念怀王不明,而太息忧劳。补注又谓「以云神喻君德,而怀王不能,故心以为忧」。皆外增赘说,以害全篇之大指;曲生碎义,以乱本文之正意。且其目君不亦太迫矣乎!

「吾乘桂舟」,吾,盖为祭者之词。旧注直以为屈原,则太迫。补注又谓言湘君容色之美,以喻贤臣,则又失其章指矣。        

「女婵媛」,旧注以为女嬃,似无关涉,但与骚经用字偶同耳。以思君为直指怀王则太迫,又不知其寄意于湘君,则使此一篇之意皆无所归宿也。

「心异媒劳」,王注以为与君心不同,则太迫而失题意。补注又因轻絶而谓同姓无可絶之义,则尤乖于文义也。

「石濑」、「飞龙」章,说者尤多舛谬,其曰:它人交不忠则相怨,我则虽不见信,而不以怨人。补注又云:「臣忠于君,君宜见信,而反告我以不间。此原陈己志于湘君也。」不知前人如何读书,而于其文义之晓然者,乃直乖戻如此,全无来歴关涉也。其曰:君初与我期共为洽,而后以谗言见弃。此乃得其本意,而亦失其词命之曲折也【七】。

湘君一篇,情意曲折,最为详尽,而为说者之谬为尤多,以至全然不见其语意之脉络次第。至其卒章,犹以遗玦、捐袂为求贤,而采杜若为好贤之无已,皆无复有文理也。

佳人召予,正指湘夫人而言,而五臣谓「若有君命,则亦将然」,补注以佳人为贤人同志者。如此,则此篇何以名为湘夫人乎?

九歌诸篇,宾主、彼我之辞最为难辨,旧说往往乱之,故文意多不属,今颇已正之矣。

「何寿夭兮在予」,旧说人之寿夭,皆其自取,何在于我,已失文意;或又以为喻人主当制生杀之柄,尤无意谓。

王逸以「离居」为隠士。补注又以此为屈原诉神之辞,皆失本指。

王逸以乘龙冲天而愈思愁人,为抗志髙远而犹有所不乐,全失文义。补注谓喻君舍己而不顾,意则是而语太迫也。

「夫人兮自有美子」,众说皆末论辞之本指得失如何,但于其说中已自不成文理,不知何故如此读书也?

咸池,或如字,下隔句与来字「力之反」叶。

东君之吾,旧说误以为日,故有息马悬车之说,疑所引淮南子反因此而生也。至于低回而顾怀,则其义有不通矣,又必强为之说,以为思其故居。夫日之运行,初无停息,岂有故居之可思哉?此旣明为谬说,而推言之者又以为讥人君之迷而不复也,则其穿凿愈甚矣。又解声色娱人,为言君有明德,百姓皆注其耳目,亦衍说。且必若此,则其下文縆瑟交鼓之云者,又谁为主而见其来之蔽日耶?

声色娱人,观者忘归,正为主祭迎日之人低回顾怀,而见其下方所陈之乐声色之盛如此耳。縆瑟交鼓,灵保贤姱,即其事也。或疑但为日出之时声光可爱,如朱丞相秀水録所载「登州见日初出时,海波皆赤,汹汹有声」者,亦恐未必然也。盖审若此,则当言其燀赫震动之可畏,不得以娱人为言矣。聊记其说,以广异闻。

北斗字,旧音斗为主。以诗考之,行苇主、醹、斗、耉为韵,卷阿厚、主为韵,此类甚多。但不知此非叶韵,而旧音特出此字,其说果何为耳?

旧说河伯位视大夫,屈原以官相友,故得汝之。其凿如此。又云河伯之居沉没水中,喻贤人之不得其所也。夫谓之河伯,则居于水中,固其所矣,而以为失其所,则不知使之居于何处乃为得其所耶?此于上下文义皆无所当,眞衍说也。

堂、宫、中,或云当并叶堂韵,宫字已见云中君,中字今闽音正为当字。

山鬼一篇,谬说最多,不可胜辩,而以公子为公子椒者,尤可笑也。

「终不见天」,尝见有读天字属下句者,问之,则曰:「韩诗「天路幽险难追攀」,语盖祖此。」审尔,则韩子亦误矣。 

或问魂魄之义,曰:子产有言:「物生始化曰魄,旣生魄阳曰魂。」孔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郑氏注曰:「嘘吸出人者,气也。耳目之精明为魄,气则魂之谓也。」淮南子曰:「天气为魂,地气为魄。」髙诱注曰:「魂,人阳神也。魄,人阴神也。」此数说者,其于魂魄之义详矣。盖尝推之,物生始化云者,谓受形之初,精血之聚,其间有灵者,名之曰魄也。旣生魄阳曰魂者,旣生此魄,便有暖气,其间有神者,名之曰魂也。二者旣合,然后有物,易所谓「精气为物」者是也。及其散也,则魂游而为神,魄降而为鬼矣。说者乃不考此,而但据左疏之言,其以神灵分阴阳者,虽若有理,但以嘘吸之动者为魄,则失之矣。其言附形之灵、附气之神,似亦近是,但其下文所分,又不免于有差。其谓魄识少而魂识多,亦非也,但有运用畜藏之异耳。

雄,与凌叶,今闽人有谓雄为形者,正古之遗声也。

校勘记

〔一〕然其反骚。「然」,扫叶本、成化本作「但」。

〔二〕如皁亦音香。「皁」,诸本同,据说文解字第五篇下,当作「皀」,许慎曰:皀……又读若香。」是其证也。

(三〕但谓求有德者。「但」,扫叶本作「乃」。

〔四〕常浴日于甘渊。「渊」,原作「洲」,诸本同,今据山海经大荒南经及楚辞补注改。

〔五〕或以阳主接阴鬼。「主」,古逸本、扫叶本作「巫」。

〔六〕又何患其不留也耶。「耶」,成化本无;四库本作「哉」。〔七〕而亦失其词命之曲折也。「词命」,成化本作「命词」。

猜你喜欢
  二南密旨 全文·贾岛
  《词综》(卷十六)·朱彝尊
  卡尔佛里·徐志摩
  红叶里的信念·林徽因
  五集卷五十一·乾隆
  三集卷十八·乾隆
  卷二十·陈起
  卷十五·陈起
  丁巳除夕·刘半农
  卷三百九·曹学佺
  卷七十三·陈邦彦
  卷三十九·陈邦彦
  卷三百七十九·佚名
  提要·佚名
  原序·邓雅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萧仲芮·唐圭璋

      沁园春   寿春陵史君叔   五马南来。一骑东驰,诏黄已催。正寻幽择胜,闲边点检,吟风弄月,忙处徘徊。玉井莲房,碧筒酒熟,趁得长年千岁杯。杯浮处,正芒寒南极,色映三台。   明光殿北屏门,记御笔亲题名姓来。看河东召入,

  • 十八家诗抄·卷二十六·曾国藩

      李太白七绝七十九首  横江词六首  人言横江好,侬道横江恶。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海潮南去过寻阳,牛渚由来险马当。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

  • 第四折·杨梓

    (驾上,开住,做睡意了)(正末扮魂子上,开)霍山霍禹造反,须索奏知天子去咱。哎,阴司景界好与人世不同呵。(外一折了,下)(等驾上,再开住)(二净说计一折,下) 【双调】【新水令】冷飕飕风摆动引魂幡,也是我为国家呵一灵儿不散。高挑

  • 卷一百七·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七泉类五言古太平寺泉眼       【唐】杜 甫招提凭高冈疎散连草莽出泉枯柳根汲引嵗月古石间见海眼天畔萦水府广深丈尺间宴息敢轻侮青白二小蛇幽姿可时覩如丝气或上烂熳为

  • 第五出·徐渭

    (〔旦上云〕我昨日不想有这桩事,遮又遮不得,只得向东君漏泄了那一段梅香。则才那周大哥,又报状元及第。我今日既该谢酒,又该去拜贺,可把什么嘴脸去见这老师?叫手下备马,我要到周爷那里去。〔作上马介〕)【半叫鹧鸪】这马儿忙,我

  • 卷之一百二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三十·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三十乾隆二十一年秋七月丁亥宣示萨喇尔罪状上谕大学士曰班第鄂容安同萨喇尔驻守伊犂当阿逆叛乱之时班第鄂容安捐躯殉节而萨喇尔独自脱逃及拏解来京朕亲加审讯据称彼时以贼众四集恐力

  • ●宋人轶事汇编卷三·丁传靖

    高宗 徽宗梦钱武肃王乞还两浙,且曰:“我好来朝,何故留我?当遣第三子居之。”觉而与郑后言之,郑后曰:“妾梦亦然。”须臾韦妃报诞,即高宗也。既三日,徽宗临视,抱膝间,甚喜,戏妃曰:“酷似浙脸。”钱

  • 通制条格卷第二十·拜住

     赏令  告获谋反至元六年二月十二日,伯颜右丞等奏:东平府司吏元鉴告,至元五年亲手拿住胡王先生伴当任万宁,今知首告四人已蒙迁赏。臣等议得,拟充部令史,仍赏钞十定。奉圣旨:那人勾当得呵,行者;勾当不得呵,止与赏赐者。钦此。

  • 钦定南巡盛典卷六十六·高晋

    祀典乾隆十五年十月三十日礼部奏言所有南廵应行祀典谨条列具议陈奏伏乞睿鉴遵行一防查康熙二十三年圣祖仁皇帝稽古时廵驾至泰安豋山躬祭岱岳回銮过鲁观车服礼器诣阙里亲祭先师孔子遣亲王致祭元圣周公【臣】等伏思乾隆

  • 衰制 第二十·王符

    无慢制而成天下者〔二〕,三皇也;画则象而化四表者,五帝也;明法禁而和海内者,三王也〔三〕。行赏罚而齐万民者,治国也;君立法而下不行者,乱国也;臣作政而君不制者,亡国也〔四〕。〔一〕○铎按:衰制,谓衰世之制。上古任德,中古用刑,其

  • 卷十三·夏僎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解卷十三宋 夏僎 撰盘庚上盘庚五迁将治亳殷民咨胥怨作盘庚三篇自契至成汤八迁自汤至盘庚又五迁所谓五迁者葢汤迁亳仲丁迁嚣河亶甲居相祖乙迁耿盘庚又迁亳故此序言盘庚五迁盖谓自汤至盘庚凡五迁都

  • 禹贡说断卷三·傅寅

    宋 傅寅 撰导岍【今珑州吴山县吴岳是】及岐【在今鳯翔岐山】至于荆山【在今耀州富平】班氏曰呉山在扶风汧县西古文以为汧山【陆氏曰岍字又作汧一名吴岳九域志曰吴岳顶有五峯按后魏孝文于汉汧县地置长蛇县唐贞观九年

  • 正信会员每日必修之常课·太虚

    正信会员应以受三皈以上者,方具有会员资格。曾受三皈者,每晨一次或每晨昏二次,必应恭敬供养修三皈。念诵法如下:甲 慈宗者一、皈命仪 第一、皈命教主释迦:    1.意观,释迦世尊为根本。    2.口称,弟子某姓某法名,依某某

  • 刍言·崔敦礼

    三卷,南宋崔敦礼撰。崔敦礼好读书,经史百家无不通览,结合平生阅历世务,偶有心得,笔录成书。自序云“言语简朴,不知缘饰,其刍荛之愚乎”,因名其书曰《刍言》。全书共分三卷,上卷言政,中卷言行,下卷言学,共三百零五篇。

  • 后汉书·范晔

    文集。南朝宋范晔(398—445)撰。一百二十卷。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曾任尚书吏部郎,累官太子詹事。后因谋立刘义康为帝一案牵涉被杀。全书分帝纪九卷,后纪一卷,列传八十卷,志三十卷,共一百二十卷。范晔所撰纪传,梁

  • 战国策校注·吴师道

    注释书。元吴师道撰。《四部备要》本33卷。《战国策》编自汉刘向,注始后汉高诱。传至北宋,正文及高注均有佚缺。曾巩曾合诸本作校补。南宋时姚宏及鲍彪以曾巩校本为基础,分别作注。姚氏仍刘向所定编次,稍补高注之缺,

  • 四品学法经·佚名

    全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又称四品学法、四品觉法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叙说受持戒学之上、中、下、外等四品学法之义。(一)戒行备具,多知经法且能化度他人,称为真学,即上品。(二)纯行五戒,称为承法,即中品。(三)仅持